<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風雨千年磁州窯

            金代磁州窯褐彩孩兒枕 早就知道我國古代北方有一個龐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對它心儀已久。7月下旬的一天清晨,我不顧大雨如注、狂風四起,前往河北省邯鄲市磁州窯遺址考察。 走進古老的燕趙大地,街頭聳立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塑像,令人頓生思古之幽情。邯鄲,是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很多成語典故出自這里,如邯鄲學步、負荊請罪、黃粱一夢、完璧歸趙等。 方圓百里之內,元、明、清代的古窯遺址一個挨著一個,密密匝匝,蔚為壯觀。僅觀臺鎮和彭城鎮兩地,已經發現的古窯場就多達200余個。位于彭城鎮的富田窯遺址,依然散發著悠遠古老的異彩,古井、料池、作坊、碾槽等,訴說著先民冶瓷的艱辛。我們走進“褲衩街”(俗稱),放眼望去,到處彌漫著陶瓷文化的氣息,幾乎所有人家的院墻、圈棚等都用古窯具匣缽壘成。在老鄉的院落里,還有多處保存完好的“饅頭窯”,窯爐內堆放著生產工具和糧食,有的還住了人。 磁州窯創燒于北齊,一直到今天仍在燒制。“這里,古代文化流傳有序。”同行的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河北站副站長穆青告訴我,“磁州窯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間繪畫、書法及反映民俗民風的實物資料,形成了質樸、灑脫、明快、豪放的藝術風格,成為享譽中外的一代名窯。”千年爐火從未間斷,這是十分罕見的。 我們來到鹽店遺址,但見元明清的饅頭窯林立。饅頭窯爐的外表是用廢匣缽裝土后壘起來的,像一串串銅錢,古樸而美觀。走進元代饅頭窯,我們看到了當年的爐膛、燒紅的爐壁、灰白的殘渣和散亂的黑花白釉瓷片,有些瓷片上清晰地寫著“酒”等文字。還有古窯洞,今天仍作為倉庫和生產車間使用。在這里,我意外發現了竹刀、竹篦等生產工具,于是才恍然大悟,原來很多精致均勻的紋飾是用特定的工具刻畫出來的。 聽說當年鹽店遺址有四條長兩公里、高十幾米的煤渣山,后來用于生產水泥而僅剩現在這么一段了。爐渣山上長出了綠色植物,淡化了滄桑痕跡。我們在爐渣山上也發現了許多瓷片,考證下來是清代的,承襲了磁州窯瓷器黑白對比鮮明的裝飾藝術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磁州窯,它繼承了唐代長沙窯的書法藝術傳統,這與當時文人雅士的參與有著直接的關系。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短語,真、草、隸、篆、行等字體均可見到,筆墨豁達,氣韻生動,自成一格,對研究書法藝術,是不可多得的資料。 喜悉,河北省磁縣已開工建設磁州窯遺址博物館,我又專程到磁縣的庫房里仔細品賞了磁州窯的一流精品,印象非常深刻。磁州窯不愧為我國一代名窯。

            小編推薦

            千年古瓷 再放異彩


            河南云臺山因其秀麗的風景和峽谷奇觀而聞名天下。在云臺山腳下,距“當陽峪古瓷窯遺址”不足200米的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因其生產的絞胎瓷圖案奇特,極具藝術感染力,成為有名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絞胎瓷亦稱絞泥、攪胎瓷、透花瓷。絞胎瓷因其表里如一,被稱為“瓷中君子”,又因為每一件絞胎瓷的紋飾不盡相同,而被詮釋為“君子和而不同”。其可以說是“十樣釉色入泥層,百種紋理由胎生,千度火焰冶瓷韻,萬種情懷在其中”。

            當陽峪絞胎瓷的質量特色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當陽峪絞胎瓷的胎釉料成分主要為高嶺土和皂白,它們都源于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村及周邊太行山脈。高嶺土和皂土中的主要元素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它們在高嶺土中的含量分別為50%和45%~48%,在皂土中的含量分別為65%和11.4%,而且當地泉水和溪水中的鈣、鎂離子含量較高,分別達到440mg/L和46mg/L,遠高于其他地區泉水,加之當地空氣較濕潤,年平均相對濕度67%。這些都對當陽峪絞胎瓷質量特色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陽峪絞胎瓷的生產始于唐,盛于北宋,直至明朝還比較發達。其中絞胎技法品種最全,品質最高,具有獨特風格。現存于修武縣當陽峪村的《德應候百靈翁之廟記碑》,就記錄了北宋時期當地200多萬平方米的古代瓷窯遺址。2006年,古瓷窯遺址在多次文物考古發掘中,發現窯爐6座,窯洞式作坊5孔,并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有碗、盒、瓶、燈、盤等,并于當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考證,日本大阪博物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等都收藏有當陽峪瓷窯出土的部分古瓷器。“白如雪、紅如朱、綠如翠、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花似錦、凝如脂、潤如玉”正是對當陽峪絞胎瓷的準確描述和高度贊譽。這也是當陽峪絞胎藝術瓷不同于其他瓷類的獨特之處。

            絞胎陶瓷器皿因生產工藝復雜、制作難度大,所以產量極少,屬當時的貴族才能享用把玩的器物,能流傳到今天的制品,更是鳳毛麟角。如今人們對唐三彩器并不陌生,然而對同是產于唐代的絞胎器,卻知之甚少。雖然多年來,有很多學者對絞胎器的發明、生產技術、產地等進行了調研,但是由于實物資料的缺乏,嚴重制約了該項研究的深入開展。

            為了保護和發揚當陽峪絞胎瓷這一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優秀品牌,確保當陽峪絞胎瓷獨特的品質,修武縣政府于2001年投資100萬元在焦作市高新區管委會設置研發樓,給研發人員提供資金和政策的支持。該縣還組織成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資料編撰小組,當陽峪絞胎瓷也于2010年12月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在政府的支持下,一向酷愛收藏古陶瓷,且對當陽峪絞胎瓷的文化和歷史耳熟能詳的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柴戰柱,潛心絞胎瓷技藝的研究與復活,經過多年苦心鉆研和實驗,2002年完成了第一件完整的絞胎瓷,這表明沉寂了1000年的當陽峪絞胎瓷,失傳600年之久的當陽峪絞胎技藝,終于在他的手下重獲新生。

            為了使當陽峪絞胎瓷生產控制、質量檢測和產品銷售有據可尋,修武縣質監局在縣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配合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結合當陽峪絞胎瓷產品特性、技術要求、檢驗方法、檢測規則、包裝、標志、運輸、貯存等,制定了《絞胎藝術瓷器》企業標準。為了保證產品質量、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和保障生產安全,他們還制定了作業指導書。

            目前,當陽峪絞胎瓷作為河南4大名瓷,被收編入全國中小學生9年義務教育美術教材,并先后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談及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對絞胎瓷的意義,柴戰柱告訴記者:“我們的當陽峪絞胎瓷貼上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標簽,不僅身價成倍上漲,而且還被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波蘭等國及國內知名人士及館藏機構視為珍品而收藏或館藏。”

            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千年瓷都,窯火傳燒不止。那些華美的瓷器記錄下歷史的印記,從古至今綿延不斷。不知道是由于歷史的局限還是對于美麗的事物人們總愛賦予各種美好的想象,那些古老的美麗典故悠然而出,與景德鎮有關。

            高嶺土的故事

            “高嶺土”是世界對這種瓷土的通稱,景德鎮的高嶺村成了這種瓷土的命名地。

            關于“高嶺土”有個傳說故事:很久以前高嶺村住著戶姓高的窮漢,夫妻兩人租地種田為生,生活很苦。一個冬天早晨,高老漢看到屋檐下躺著個被凍僵的白發老頭,他忙喚來老伴把他抬到訂床上,然后燒姜湯把他灌。老人餓得不會說話,只用手捐捐嘴想吃東西。可是他們家只有野菜。怎么粉呢?他們只得去向富戶人家借了一升米熬成粥送給老人吃。老人吃了粥后忽然哈哈大笑:你們確實是好人,名不虛傳。于是從口袋里拿出一粒潔白晶瑩的小石塊,交給高老漢,叫他把埋在高領山上,過七七四十九天去挖出,那就會變成挖不盡的白玉土,送到景德鎮去就是上好的制瓷原料。老按照他的話去做,果然出現我奇跡,到處是白嫩嫩的玉土,便和村里人一起去挖,運到景德鎮,賣了很多錢。景德鎮的瓷器也因用上了這種瓷土,質量更好,為國內外的人所喜愛。

            剛正凜冽的“風火神”

            “風火神”,本名童賓(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讀書,秉性剛直,因父母早喪,遂投師學藝,執役窯業。死后尊他為風火神,把在“佑陶靈祠”。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任江西礦使兼理景德鎮窯務,督造大器青龍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對窯戶進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對瓷工進行鞭笞以至捕殺。瓷工衣食不得溫飽,還要受到迫害,處境十分凄慘。童賓目睹同役瓷工的苦況,非常憤慨,競以自己身體為煉瓷的窯柴,縱身火內以示抗議。據說次日開窯一看,所燒煉的龍缸果然成功了。這種缸直徑三尺,高二尺多,外圍環繞著青龍,下面有潮水紋。能燒成這樣大的龍缸,在當時確實是燒制瓷器的一大奇跡。童賓投窯焚身后,余骸葬在鳳凰山。童賓之死,激起了工匠們的義憤,全鎮起來暴動,焚燒稅署和官窯廠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為了緩和人心,在瓷工和鎮民的強烈要求下,不得不為那因大眾利益而犧牲自己生命的童賓立桐在御器廠的東側,并號之為“風火仙”,祠名“佑陶靈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靈祠”匾額。祠內供奉的是童賓坐像,即風火仙師像,兩邊是窯廠燒煉工人神像,有把樁、托坯、架表、收兜腳、打雜、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業燒窯工種名稱)各腳師祖。

            此后燒窯業還定出行規,二十年一屆開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種崗位,并舉行迎神盛會。這種迎神會既莊重,又熱鬧,成為當時全鎮陶人的盛典。鄰近各縣的農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屬都趕來觀光,一時人山人海,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過去景德鎮有日食“千豬萬米”碼頭的說法,如果按當時迎神盛會的流動人口來計算,確實不算過分。這種迎神盛會,一直延續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

            唐英和唐窯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鎮鎮陶時所燒制的瓷器世稱"唐窯"。唐窯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的瓷器》一書中就說:“中國瓷器,到了唐窯,確實集過去所有制作之大成。這表現在瓷器裝飾方法,造型設計以及制瓷技術方面。”瓷器裝飾僅高、低溫顏色釉就有57種;彩繪方面“山水人物花鳥寫意之筆,青綠渲染之制,四時遠近之景”無所不有,而且“規撫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設計上,則從"古札器尊鼎鹵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應有盡有。

            唐英在景德鎮督陶時間長近30年,是景德鎮御窯廠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顯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鉆研陶務,身體力行,不僅經驗豐富,而且還對景德鎮瓷業生產技藝進行科學總結,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先后編寫出《陶務敘略》、《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瓷務事宜諭稿》等著作。

            這些美麗古老的故事千年傳唱,我們相信明天還會有更多的人來講述這些屬于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千年窯火薪傳不息


            景德鎮,一提起她,人們常常會想到瓷都,想到CHINA(中國)。而“CHINA”的小寫形式就是“瓷器”的意思。在外國人眼里,中國與瓷器幾乎是兩位一體的,這充分說明了景德鎮及其瓷器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

            景德鎮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窯火不絕,薪傳至今。到宋代,因所產青白瓷質地優良,宋真宗于景德元年(1004年)以年號賜江西昌江邊上的瓷器產地——浮梁縣昌南鎮名為景德鎮。景德鎮的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并因生產“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精美瓷器而蜚聲海內外,享有“瓷都”美譽。

            景德鎮名氣實在不小。正因為此,如何繼承和弘揚景德鎮的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成為景德鎮文化工作者的重任。而作為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集中展示地的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工作人員,這種責任感分外深沉而自覺。這從近年來他們一系列的開拓創新之舉可以充分感受到。

            30多年前的開創之舉

            1979年7月,時任景德鎮市委書記的楊永峰建議,景德鎮應該有一處具備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特色的旅游風景點。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的建設構想應運而生。

            1980年3月,景德鎮市委決定在西市區的盤龍山人工林保護區內規劃修整出83公頃空地,集中成片地保護一批陶瓷歷史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一座古窯及部分明、清民間建筑珍品,建設陶瓷歷史博物館。這便是今天所見到的古窯民俗博覽區。

            集中保護了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與當地古代建筑文化遺產的古窯民俗博物館,得到許多知名文保專家以及古建專家的認可,認為在30多年前推行的傳統陶瓷、古典建筑之“靜”與陶瓷手工藝人現場表演制瓷技藝之“動”結合的文化遺產保護形式,堪稱開創之舉。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作為景德鎮王牌景點的古窯民俗博覽區卻沒有預想中的紅火,甚至一度非常冷清、蕭條。

            “用臘肉的香味去吸引人”

            古窯民俗博覽區令人尷尬的局面在兩年前出現轉折。陳武平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博覽區管理處主任,并擔任景德鎮市古窯民俗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走出了一步步好棋。

            對于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我并不陌生,但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分析和思考,則是在應邀參加2010年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的一系列活動時開始的。

            2010年10月17日晚7點多抵達景德鎮后,博覽區工作人員怕我們在飛機上沒有吃好,便直接把我們送到賓館餐廳用餐。飯后已是9點多,還來不及進賓館房間,接待我的工作人員就說,陳武平想見我。我們做媒體的,多是夜貓子,不怕晚,加上在景德鎮逗留的時間短、事情多,我也想早點敲定采訪的有關事宜,于是把隨身行李又拿回車上,去了陳武平的辦公室。

            此前沒有見過陳武平,但通過電話。及至見面,發現他年齡不大,干練。盡管已是晚上10點多了,但他仍在和古窯民俗博覽區管理處副主任、文博研究員周榮林等為次日的活動忙碌,不時有人來找他請示、匯報,電話不斷。

            陳武平對于陶瓷并非門里出身,他由成功經營在景德鎮名氣不小的伊龍大酒店而進軍陶瓷與文化領域。他坦言:“如果說我懂陶瓷,肯定會有一幫人笑我。”但他愛景德鎮,愛景德鎮的文化,他要做的是通過講述陶瓷背后的故事,讓世人看到景德鎮文化的價值。古窯民俗博覽區就是他要的平臺。他說,一個人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固然重要,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尤其重要。他只做自己能做的。他認為,古窯民俗博覽區文化與旅游結合、在動態過程中保護文化遺產的模式,是博覽區的理想選擇。

            “景德鎮人都很喜歡吃臘肉,不過一般人家都喜歡把肉儲藏在瓷缸里。”陳武平微笑著說,“我所做的只不過是把臘肉曬了出去,讓所有的人都可以聞到它的香味,并被吸引來。”

            陳武平說的那塊“臘肉”,就是古窯民俗博覽區。正是這種由藏到曬的轉變,使博覽區走出了隱于深山少人知的落寞。

            交談中,江華來了,他是景德鎮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廣(文物)局局長,我們是熟人。他剛參加完別的活動,怕第二天的活動有什么問題,連夜趕過來,當然也帶有督戰的意思。

            看得出來,江華與陳武平合作得很默契。對博覽區的工作,江華表示:放心、信任。他認為,只要符合政策,就要少干涉,否則別人沒法做事。應該說,這是開明的管理藝術。

            他們交流了一下工作。看到第二天的活動沒有什么問題,江華也加入到我們的談話中來。對于景德鎮文化,他主張整體保護與異地保護相結合,恢復能體現景德鎮文化特色的傳統街巷,再現當地人的生活與民俗。基于此,他對博覽區近年來恢復景德鎮鎮窯等傳統窯的復燒顯然是贊賞與支持的。

            需要提及的是,在景德鎮逗留的3個夜晚,我們3人不時交談。作為媒體人,我看到了他們以及其他許多人為景德鎮文化夜以繼日工作的敬業與奉獻,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復燒古窯,打造“鎮窯1728”

            古窯之所以能走出困境,其秘訣就在于借助景區的文化優勢,通過各種精心策劃的活動將優勢放大。陳武平認為,必須突破思想束縛,勇于創新,走前人不敢走甚至不敢想的新路。

            于是,古窯民俗博覽區提出了復燒鎮窯的想法。當時的鎮窯已破敗不堪,支撐窯體的梁柱搖搖欲墜,內部也出現窯磚脫落現象。一些人認為,鎮窯屬于珍貴的文物,如果貿然復燒可能會對其產生破壞性影響。有著豐富柴窯燒煉經驗的老師傅則指出:“想要保護老柴窯,僅憑磚頭補、泥巴糊不夠,還得讓窯火‘養’著。”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復燒鎮窯是使用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北京的故宮等著名古建筑數百年來從未停止使用。正是在這種使用與不斷修葺的過程中,那些瑰麗的古建筑得以完美地保存于世。

            事實證明,“鎮窯”的復燒不僅達到了復興景德鎮陶瓷文化、提升景點人氣等效果,也的確讓古老的柴窯重新獲得了生機。

            “鎮窯”“葫蘆窯”都是寶,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須要以足夠大的嗓門宣傳出去才行。于是博覽區想方設法聯系媒體,以拍攝專題片等形式,將古窯向全世界推廣。民間收藏“大佬”馬未都、節目主持人王剛、影視演員唐國強等人,也被邀請前來參加 “鎮窯”“葫蘆窯”復燒、再燒等活動。名人效應讓本已具備轟動效應的盛大復燒活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通過復燒活動讓古窯獲得空前關注的陳武平,試圖在陶瓷領域大展身手。但與一般的陶瓷企業不同的是, 他們憑借的是古窯的文化優勢,走出一條不同于他人的陶瓷文化發展之路。

            “清雍正六年,督陶官唐英來到景德鎮,為景德鎮的瓷業書寫了不少傳奇,那年正好是公元1728年。”陳武平說,“我們所創建的陶瓷品牌就叫‘鎮窯1728’,它由博覽區里的傳統手工制瓷老藝人親手拉制泥坯,由傳統瓷窯燒制。”

            改革成就奇跡

            這幾年古窯民俗博覽區屢屢創造奇跡。但奇跡發生的根源,也許了解的人并不多。

            其實,不斷深化的文化體制改革大環境,是古窯發生蛻變的深刻社會基礎。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所進行的大膽嘗試,頗具示范意義。

            “如果沒有體制改革,就沒有今天的古窯。”周榮林認為,正是由于機制的創新,才可以讓自己為古窯,也為景德鎮的非遺保護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陳武平與周榮林兩人在對待古窯的事業中,有著相當的默契。他們不約而同地談到這樣一個觀點:文化產業要發展,必須采取“學者+商人”的模式。

            所謂“學者+商人”模式,即對文化和歷史有獨到見解的專家與有意在文化產業領域有所作為的投資者或企業家合作,利用各自的優勢,相互配合,各展所長,將文化產業做得既有文化韻味,又具有經濟效益,實現良性循環。

            “一個人成就不了大業。體制重要,人才更重要。大家團結一致向著共同的目標進軍才是成功之根本。”陳武平說。

            “像我這樣的文博研究員,只有與陳總這樣有想法、有魄力的企業家攜手,進行優勢互補,才可以把一些想法變為現實。”周榮林坦誠地說。

            瓷彩千年 鈞瓷漫談


            中國古代先民們,早在公元前約五六千年的原始社會時期,就創造出了原始瓷器  陶,這不僅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了改善,同時成為對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CHINA”一詞原意為瓷器,很多西方人正是通過瓷器認識了東方這個神秘而古老的文明國度——中國。 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有一條源于嵩山,流經金玉瑪瑙叢生之地的潁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就定都于此,禹之子啟建立夏王朝后,曾在禹州鈞臺舉行盛大開國大典,宴會天下諸侯,北宋時期,我國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中的鈞瓷就出自禹州,因鈞臺而得名,鈞瓷始燒于唐,盛燒于宋,后由于戰亂和歷史的變遷,歷經元明清之后,宋鈞瓷存世之作已不過幾十件,尋找鈞官窯遺址,就成了歷代考古學者的一個懸而未解之謎。一九七四年,經過考察隊的全面考察,在禹州縣城北關,發現了同故宮博物院所館藏的鈞瓷釉色造型上都一樣的鈞瓷片,就此確定鈞官遺址就在禹州北關,鈞官窯遺址近千年之謎終于解開。通過對鈞臺窯址的鉆探 挖掘,共清理出十一座比較完整的窯爐,其中一號雙火膛窯為宋代鈞瓷官窯所特有,采用這種辦法建造的窯爐由于低于地面三到五米,優點在于蓄熱量大,窯溫可達一千三百攝氏度,鈞瓷易于呈色,同時由于分火膛燃燒,當右邊窯溫達到七百攝氏度時,左邊窯室木柴,已經炭化為木炭,打開左側通風口,空氣流動木炭燃燒達到一千三百攝氏度左右的高溫,由此揭示出北宋時期的人民,用木柴為燃料可滿足燒制鈞瓷所需的一千三百攝氏度左右高溫的不解之謎。鈞瓷之所以有其神奇妙絕的魅力,是同它千年來嚴格的傳統制作工藝密不可分的,鈞瓷是石與火的藝術,它生在選土,長在成型,成敗看燒成,首先是選料,當地陶土資源豐富,選用大龍山的土,與鳳山的石,經碾磨粉化,并加以潁河水調制,就形成了拉坯所需的泥,拉坯工藝師對泥土進行反復整理調和,就可以上拉坯臺進行鈞瓷素坯的拉制了,長在成型,就是指這一步手工拉 制的過程,在禹州地區,大部分拉坯工藝師仍舊保留這項手工技藝千年的傳承。意在心中,情在手里,工藝師嫻熟的技藝,讓泥土在自己的手里指尖揮舞流動。拉坯完成后,素胎經過自然風干,進行第一次低溫素燒,使其定型,素燒完成以后,就要為胎體上釉了,鈞釉的調制,嚴格按照傳統密方,其中富含金屬氧化物及礦物質并加以潁河水調制,當釉漿上完以后,我們看到的仍然是素白潔雅的胎體,“入窯一色”就是指這個階段鈞瓷的特點,隨后把已經上釉的胎體裝入窯中進行燒制,生在選土,長于成型,成敗看燒成的鈞瓷,此時進入最后的燒成時刻,它在烈火的洗禮下,鈞瓷藝術家的設計制作進入了神妙的窯變階段,這是火的藝術,其窯變成色不再受人工控制,渾然天成。經過三天的燒制,冷卻三十八小時以后,入窯一色的鈞瓷,帶著夢幻般的色彩,沐浴著和諧的陽光,悄悄的出窯了,鈞瓷之所以名貴,在于其獨特神奇的窯變釉色,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就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造性的使用,以銅為呈色劑的高溫彩釉,燒制出炫爛的紅色,打破了青白黑單色瓷一統天下的格局,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 其窯變成色,紅里有紫、紫中有藍、藍里泛青 青中透紅、宛如蔚藍天空中出現的一抹彩霞。鈞窯瓷器不但釉色絢麗多彩,周身還布滿冰裂紋,珍珠點 兔絲紋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窯變流紋。蚯蚓走泥紋是鈞瓷的特色紋理之一,它是鈞釉在低溫燒制時所產生的釉層裂縫和縮釉,經高溫燒造后又重新彌合所至的獨特景觀,加之其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達到了似翠玉賽瑪瑙的美麗程度,形成了鈞釉,無可比擬的獨有特色,由于窯變的不可預測性,所以相同的兩件作品,即使同時制作,同時上釉,同時燒制,也不可能出現一樣的窯變色彩 ,正所謂“鈞無二件,窯變無雙",再加上鈞瓷燒制成品率很低,素有“十窯九不成之說”,每一件成功的鈞瓷藝術品都顯得彌足珍貴。

            鈞瓷是一種境界,其窯變圖案,似畫非畫勝似畫,讓觀者看到了畫中不能見到的,另一種境界,花輕似夢,雨細如愁,它比真實的情景更真切,這就是鈞瓷的“瓷境”,成就了中國藝術美學“神與物游”,“思與境諧”完全統一的最高境界,這就是鈞瓷藝術永恒的美。

            有人說鈞瓷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千年前,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智慧把它創造出來,千年后的今天,中國人仍舊繼續創造著這一不朽的經典,蟠龍瓶《升騰》就是今天鈞瓷人的又一神奇力作,瓶體上伏著一條通體無鱗無角的幼龍,它像是從母體里剛剛脫離出來,披著一層薄薄的胎衣,焉焉的伏著,血脈細流清晰可見,看似柔弱卻充滿了生命無窮的律動,這就是中國瓷器的精神所在,或許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鈞瓷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遺產,歷經千年滄桑之后,正以它那雋永的芳華,在祖國的藝術寶庫中,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