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窯的古窯址很多,均在縣城東門外、北門外和碗窯村。在離縣城北門1.5公里的地方挖到碎裂紋刻印花青瓷碎片;在碗窯村五個古窯址中挖到了大量的青花產品:瓶、碗、盤、罐的破片和印花青瓷盤和刻花青瓷碗破片,尤其是挖出的玉壺春瓶造型、質地、裝飾均和祿豐元墓出土的相似;侈口、細頸、圈足;胎質青白,釉青里閃黃,釉下用鈷礦繪制的青花蘭帶黑味,顯得濃郁沉著、諧調;頸上部繪三組蕉葉紋,頸下部為四組折枝花,腹部兩面繪兩條對稱的游魚,魚下面襯以兩筆水紋,頸腹之間隔以一條圖案式水波紋、腹下為變形蓮瓣;有的玉壺春瓶頸下部不繪折枝花而是寫三個"元"字,有的碗內底上也寫"元"字裝飾。
一九八四年四月,在建水文廟(現為建水第一中學校址)欞星門的瓦屋脊上發現四支建水窯燒造的青花盤龍缸;這四支缸,形如古鐘(直徑為四十厘米,高八十厘米),每支缸上部盤塑著一條仰望長空的青龍、龍下面則用青花繪制云紋海水等圖案,套在伸出屋脊的四棵柱頭上,離遠望去十分壯觀。在距建水窯三十余公里的石屏縣城郊黑龍坡也發掘出一批青花火葬罐。
建水窯發掘到青花,這是陶瓷考古工作中的一個新發現,對于研究云南和建水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為云南陶瓷史和中國陶瓷史又增加了新的一章--建水青花。
的確,在我國最南的南疆發現燒造青花,震動了一些考家學者,他(她)們都相繼來到建水窯考察,乘興而來,滿載而歸(挖到了許多青花瓷片),而帶著建水青花的斷代不得其解和后來為什么中斷的疑問而離去。
因此筆者就建水窯青花的斷代和中斷原因談點個人看法,以就教于國內外陶瓷史專家。
當然,有人認為玉溪窯沒有挖到元代玉壺春瓶破片,而建水窯卻挖到了,因此推斷一九七九年送英國展覽的元代玉壺春瓶不是玉溪窯產品,而是建水窯產品;進而推斷玉溪窯青花不是元青花。但據一九八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春城晚報》刊載的"祿豐縣發現一座古瓷窯遺址"的文章:推斷一九七九年送英國展出的元代玉壺春瓶是祿豐縣生產制造的。
上述兩個觀點都否定了玉溪窯燒造元代玉壺春瓶的論斷。當然把一九七九年送英國展覽的玉壺春瓶定為建水窯產品也沒有確鑿證據,那么建水青花起源于何時呢?考察元代建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條件和建水窯具備的工藝技術條件后,我認為建水的青花起源于元代。
據建水縣志記載,漢武帝在云南設益州郡時,建水為田句 町縣,田句 町王居此;唐元和年間(約八一O的)南沼國蒙氏開始筑惠歷城(即建水城),說明建水在漢代就成為滇南政治中心,唐代經濟開始發展。
元朝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年),元世祖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以"平章政事行云南中出省事"的官銜來云南建立行省,置郡縣,因此建水"千戶"改為臨安路。賽典赤在云南首建孔廟,創廟學,購經史,授學田,設儒學提舉,進一步傳播漢文化。因此建水經濟、文化得以迅速發展,開始大興土木。據縣志記載,現?quot;臨安(建水)首寺"的指林寺大殿,就是建于元朝元貞年間(一二九五年至一發二九七年);建水文廟則始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一二八五年),而增建于元泰定二年(一三二五年),其中欞星門裝飾的盤龍缸,需要白地蘭花的青花裝飾,才能耀眼醒目,這就迫使建水窯燒制青花。建水窯這時能否燒造青花呢?
據《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記載,滇池地區新石器時代燒造的陶器以紅色的小型器物為主,上面刻劃著簡單的幾何花紋;昭通魯甸的古文化遺址則出土大量精致的黑色陶器,打磨光滑,劍川海門口銅石并用文化遺址發現陶器上也開始出現輪的痕跡。
而建水縣,在離縣城北門半公里的韓家舍甫 已有數座古窯址(今已被建房占去);碗窯村周圍山頭上均有燒制粗陶的古窯址(據傳說,碗窯村先是制作厚件粗陶器,后來才慢慢由厚件改為薄件。至今一窯工還珍藏著一個手制無釉的厚壁粗陶杵體(高三十五厘米,口徑三十厘米,壁厚十厘米,底厚十五厘米);碗窯村一段河埂下至今還埋著一些厚壁粗陶器);在碗窯村的一些古窯址中還發現燒制黑釉陶器;在離縣城1.5公里處挖到的刻印花青瓷加工認真,具有宋代青瓷的特征(頗有河北"定?quot;產品的風格)。所以建水陶瓷也是由簡單、粗糙向著豐富、細致發展。
建水窯從燒造釉陶到燒制青瓷,已掌握了制泥、成型、施釉、燒制等工藝技術,只要解決了釉下彩繪制和運用鈷料就可燒青花瓷。我們知道,云南是珠明料的著名產地,建水則有鈷料。據《建水縣民國志》(民國戊午(1918年)續修,原志為明嘉靖年間創修)礦物一章有如下記載(見表)。
但是,有鈷礦還得有找鈷用鈷的人。下表備考中給我們這樣的提示;江西景德鎮人會用鈷礦。那么他們是如何來到建水采購鈷礦的呢?
據《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記載,一二七六年,賽典赤在云南建立行省后,把行省的治所從大理遷到滇池地區的昆明。昆明從此成為云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那末,自秦、漢至元云南和中原地區的交通就有三條古道:一、清溪路;二、石門北路(自今四川宜賓,徑慶符、筠蓮,入云南大關,昭通、曲靖而達昆明);三、取道交趾(今越南)而至于廣西、廣東(相當于今滇越線:從北越進云南建水后,就由通海、江川、晉寧一路達昆明;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于建武十九年,在交趾向朝廷亦報稱了一條"麓冷水道",相當于今越南河內溯河水道而上,進入建水一帶,然后轉陸路經通海北上入滇中)。證明了景德鎮人可來購碗花石之說。反之內地先進的陶瓷生產工藝和找鈷用的技術方法也會帶到建水來(碗窯村至今還有:上窯有高都窯,中窯有湖廣窯,下窯有江西會館的傳說。在今碗窯小學發現的一塊康熙四十一年所立的"奉本府清軍府明文"的碑記中還寫道:"碗窯名雖一窯,內分上下,燒造器皿兩不相同;上窯燒造者缸、盆、瓶、甕;下窯燒造者碗、碟、鐘、盤。"說明了碗窯村和湖廣窯,江西窯的淵源關系)。這是一種可能,但不是唯一的可能。
還有一種可能。據國內外學者測試的結果證明,早期"唐三彩"所用鈷料來自波斯;還有一部份學者認為我國的青花瓷器是受波斯影響,從原料到制作工藝都從波斯傳入。而建水,在元代隨元世祖平定云南的"畏吾兒軍"在建水屯田后,成為建水的回民。建水的窯工和他們接觸,一定會了解到波斯人找鈷用鈷的工藝技術;尤其是賽典赤就是波斯人,他派宣撫史張立道來建水建文廟,一定會把欞星門所需的青花盤龍缸交建水窯試制而把波斯人找鈷用鈷的方法技術告訴建水窯工并會調來彩繪高手。
以上兩種情況都說明建水窯能解決青花的鈷料和繪制問題。
在碗窯村中部的五顯廟中發現清康熙庚寅年立的草字碑《重修五顯廟碑記》,也可證明建水窯元代能夠燒造青花一事。碑文中寫道:"臨安一郡山水甲于滇南,城北三里有五顯神祠……肇建于皇明正統中年……其祠之下居人數百戶,名曰碗窯。有明以來,英杰豪俊往往挺生其間……?quot;說明碗窯村在明代已有數百戶人家,而且人材輩出(據縣志記載碗窯出了翰林、進士、武舉等人材)、經濟繁榮,以致建蓋廟宇。它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明初幾百戶人家的碗窯村的形成決非偶然,而是明以前陶瓷生產發展所致。據我們考察的情況來看,建水其它地方的古窯址都是零星分散的,而到了要碗窯村則星羅棋布,尤其是碎陶片一層壓著一層,有的地方堆積如山,真不知干了多少年?這也說明了建水窯是逐步向碗窯村發展集中而至明代形成了居人數百戶的碗窯村。
另據立于元大德八年(一三O四年),今存大理三月街的《元世祖平云南碑》為元世祖樹碑立傳,宣揚"世祖之德大矣……故其功烈之崇,基業之廣,貫三靈而軼千古。"來看,前述建水窯出土的青花玉壺春瓶上和青花碗內底上寫的"元"字,即是元朝的國號,標榜是元朝燒造和元朝開始燒造,以記載元朝的歷史功績(我們發現后來的青花沒有"元"字,也說明了這一點)。
以上均說明建水青花起源于元代。
建水雖在元代就燒造精美的青花,但沒有得到繼承和發展。一九八O年挖出大量的青花破片后,工人們都為當時精湛的工藝贊嘆不已!因此為什么會中斷?就成了人們需要了解的問題。
據建水縣志記載:"(建水)明洪武十五年改路為府;舊有土城,二十年宣寧候金朝興檄指揮萬中拓地,改建磚城,是為府治。建水附敦首邑也,城周圍六里三分,高二丈五尺,四方辟門;東迎暉,南阜安,西清遠,北永貞"。以上記載說明:建水在明初繼續了元代經濟的繁榮昌盛而大興土木--把舊土城改建磚城并造成四大城門。
前述《重修五顯廟碑記》也記載了碗窯村在明代的繁榮昌盛。因此證明建水青花在明代不會中斷。
而據《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記載,一六四七年(清順治四年),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大西軍余部進入云南。五月,李定國率兵攻打建水城。據縣志記載:"李定國破城,大肆屠戮,驅而殺之白場者已達七萬八千人,而斬獲自戕不與焉。至是而西、南、北三樓亦同時盡于流冠之一炬。"建水州志的義冢碑記也同樣記錄了這一事件:明季流賊猖獗入寇……臨安官、紳士、民協力拒賊……賊恨其抗,且恨其被傷者多,大肆屠戮殺,幾無遺留……其時肝腦涂地、橫尸遍野,計二十萬人。兵道熊啟宇焚而痊之,題其碑曰:義冢(義冢:一在北廠,一在老鸚樹,一在碗窯,一在表中祠旁)。清順治十六年,吳三桂引兵追擊明末永歷帝朱由榔,逼進建水城,前明總兵許名臣即率部撤出,又引起了建水的騷亂。
建水以此戰亂人煙稀少,經濟蕭條,被在這一事件中燒毀的南、北、西三大城樓均未修復,故今存一東門城樓,成為"今古一高樓"。建水青花也由于這次戰亂帶來的經濟蕭條賣不到本錢而中斷了生產,改生產粗糙廉價的粗陶。
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元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建水窯具備的工藝技術條件,建水縣產鈷料,挖出的玉壺春瓶破片和祿豐元墓出土的相似并寫有"元"字,因此推斷建水窯元代開始燒造青花;根據建水文廟欞星門用建水窯的青花盤龍缸裝飾及其始建、增建時間推斷,建水青花開始燒造時間約為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元泰定二年;根據清初的經濟衰落,推斷清初中斷了青花生產。
因此結論是:建水青花起源于元代,其開始燒造時間約在元泰定二年前,為元早、中期青花;于清初中斷了生產。
taoci52.com延伸閱讀
話說青花瓷之起源
關于青花瓷的起源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早在一九七五年,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陶瓷專家都一致認定青花瓷由宋朝開始,但完整器仍未始見,而元代成熟,明、清時期盛行。
一九五三年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藏有一件條紋三足,二十余年并未定性,直到一九七七年香港著名古陶瓷鑒賞家毛文奇先生提出此后經中國青花瓷研究專家馮先銘先生進一步論證其為唐代鞏縣的產品。這件條紋三足,先后被兩位專家認定為“中國唐代青花瓷”。
二零零零年,我在山東學習古陶瓷時,聽老師講最近在北京云集各路專家,對青花瓷的創始期有了相對一致的定論,即又基本確定為元朝開始燒制青花瓷。青花的起源由過去的宋代說,近年的元代說,以及又有人提議的唐代說三種。該怎樣確定呢?我認為應以出土實物為依據。一九七五年在楊州遺址出土了一塊唐代青花瓷片,它所處的位置是在未被擾亂的唐代文化層里。一九八三年又陸續出土發現唐代青花瓷片二十多件,其中有壁底碗殘片,器型確屬唐代無疑。現藏南京博物館。唐代青花的完整器皿除了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三足之外,據說馮先銘先生曾介紹過在海外還有二件完整器皿,一件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花卉碗。另一件是在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的魚藻紋罐。國內僅有半件完整器,現收藏在南京博物館內的一件點彩梅朵紋花蓋。概括而言,唐代青花的發現見于上述器物。
認為青花從宋代開始出現,在民國時期吳仁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國陶瓷史》就有所提及,這也是學術界曾經比較流行的一種推斷。一九七五年浙江省龍泉縣金沙塔發掘塔基時出土了十三件青花瓷殘片,塔磚上模印有“太平興國二年(公元七七年)年款,殘片里的青花呈褐色、藍黑色、深藍色。一九七零年在浙江省紹興縣拆除環翠塔時,在塔基深一米的土中出土一枚青花碗腹部殘片。青花呈淡淡的青色。里外施透明的影青釉。塔基中所出土塔碑證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一二七零年)。但從青花的呈色,透明釉的透明程度,表現出此時期的青花瓷制作還處于不成熟階段。
上述的青花瓷器,不論是出土物,還是傳世品,從其制作的質量及生產的數量來看,基本表明,唐宋時期應處于啟蒙時期,唐代青花是受到唐三彩器中的藍彩的啟發而發展起來的;河南鞏縣窯所生產的唐三彩器中的藍彩含有鈷成分,胎質也較潔白,白釉精細透亮,從這些條件分析它具備了青花瓷的白胎、白釉、釉下藍彩的特式。但胎釉的潔白度,堅硬度,通透度、藍釉的清晰度都沒有元代瓷青花的標志。元青花的生產技術已相當成功。它利用釉料配方的有機結合,使得青花發色掌握自如,特別到了晚期更登峰極造。藍白兩色相間,深淺濃艷,陰陽翠淡,呈色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素雅大方,賞心悅目,并將宋元時期水墨畫派風格呈現在青花瓷器皿上。如一九五零出土于江蘇省,江寧將軍山明沐英墓的青花人物故事梅瓶,紋飾繁褥,由肩到底足分五層,腹部的主題紋飾畫“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情節。蕭何催馬揚鞭,韓己至江邊,附近有漁翁駕小舟。情節生動,扣人心弦,這件梅瓶是元代青花典型標準器皿,它的青花呈色就有宋元時期水墨畫的風格特式。如此技藝高超的青花制作,怎會是青花的創作階段呢?
據上述情況,我本人以青花創始于唐代,但胎釉質,火效呈色還不理想,并沒有大量燒制,還未發現生產窯址,宋代青花還未掌握釉下彩發色的技術和火效。因此宋青花呈色不穩定,藍中呈褐色,灰色甚至灰黑色,由于呈色效果不理想而無大量生產,所以也沒有發現和平窯址。而元代青花則不同于以上兩朝,在江西景德鎮創立了生產基地,以它的雄風獨樹一幟,力挫群雄。它的高深技藝表現的多姿多彩。打破長期以來以青釉為主,單色釉為附的僵硬局面。藍白分明的釉下彩,有永不脫色的優點,深受世人廣泛歡迎,從側面也可以講,元青的成就成為宋代五大明窯衰退的原因之一。概括來講青花發展的全過程是始于唐代,興于元代,盛于明、清,沿續至今,在陶瓷工藝上仍占有主導地位,有“國瓷”之稱的青花瓷器久盛不衰。
談談青花瓷器起源
一日,偶讀《明代民窯青花》一書,見其中李鏵先生大作《洪武民窯青花圓器》一文,介紹他于1992年冬在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以西的中山北路西側街邊的基建工地中,發現了一件餅足青花碗殘器。
殘碗胎釉發灰,內心用青花書寫一“地”字,所用青料發黑,并被作者定為發現時期最早的元代中期青花碗。
從照片上觀察,碗體制作規整,碗壁薄厚均勻,無手工拉坯之施痕,碗中“地”字,青料濃重,除最后一筆略帶行草之意外,其它諸筆劃頓筆截鋒,效唐楷中柳書之法,餅足較元代后期碗足略低,應屬元代中期之物,其從景德鎮珠山所出,尤為可貴。
青花瓷器是如何產生的,東西方的很多學者,歷來認為我國青花瓷器是受古代波斯影響從制瓷的鈷青料到制作工藝都從波斯傳入,這個觀點對國內的陶瓷考古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盡管我國有些學者提出了青花瓷器產生是根據我國陶瓷發展自身規律和傳統,受一定的外來文化藝術和制瓷工藝影響而產生的,但能佐以論證的實物與文獻資料的稀缺,使這一論點缺乏有效的說服力。
隨著近年來各類青花瓷器的不斷出土和發現,青花瓷器起源的“唐代說”、“宋代說”、“元代后期說”與青花瓷器產生所依據文化藝術和制瓷工藝的“本土說”、“外來說”交織在一起,成為爭論的焦點。
江西地區自古就有用“壙碗”入葬的習俗,而碗內所書“地”字,既無祈福,也非特殊文字之裝飾紋樣,可能是喪葬習俗中“天”與“地”之祭祀牌位,或類似“買地券”功用的瓷器。它的出現,使江西省景德鎮燒制青花瓷器的歷史從元代后期推進到元代中期提供了又一實物佐證。而與“地”字紋青花餅足碗相似的又一完整青花瓷碗的出現,把中國青花瓷器的產生年代上溯得更遠。
右上圖是一件江西地區出土的青花餅足碗,其唇口外撇,淺腹矮足,里外施青白釉,釉厚處呈青綠色,足墻內斂,露胎處泛火石紅色,沾有少量黑褐色砂粒,胎體上有明顯的手工拉坯的旋痕,碗內底用青花書寫一不可辨識文字。周圍用鋸齒狀紋環繞,碗內壁用青花寫有“李甲大口”(口為不可辨識文字)四個字,字之間用四個相似的簡筆環狀紋區分,而與其在型制、胎釉等各方面相似的“影青瓷”碗。燒制時期為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在江西等地多有出土發現。
碗中文字系釉下青花書寫,青花在釉中略有暈散,伴有少量黑藍色星狀斑點。青花發色黑藍,呈色較淺,從文字內容推測,一種可能這是墓中“壙碗”,“李甲大口”為墓中主人名字;另一種可能是生產瓷碗的陶窯商號主人名稱廣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此碗是供當時社會下層人民的低檔日用瓷,雖不能代表當時青花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但它與青花“地”字紋餅足碗承前啟后地演示了中國青花瓷器在南宋晚期至元代中期,運用國產的鈷青料,國產的制瓷工藝和漢文化裝飾藝術緩慢發展的歷程。
如果我們把1957年在浙江省龍泉縣發掘到、定燒為北宋初期的幾件青花碗碎片和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縣發掘到、定燒為南宋中晚期的青花碗殘片聯系起來,我們不難斷定,在北宋時期,青花瓷器在有燒制瓷器悠久歷史傳統的南方已有一定規模、范圍的生產。
在隨后的幾百年里,中國青花瓷器經過漫長的、艱苦的由簡至繁、由粗至細、由陋至美的發展演變過程,呈現給人們一個個精美無比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江西省景德鎮自五代起燒瓷,積累了大量的燒瓷技術經驗和一定規模的產業匠人,豐富的優質高嶺瓷土的江西樂平、瑞州及浙江江山等地的青花鈷料礦藏,為日后元代青花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矗北宋滅亡后,北方各地制瓷藝人大量南遷,尤其是磁州窯中用筆著色進行瓷繪的技術對景德鎮的制瓷藝術帶來一定影響,使各地制瓷藝術得到交流。
元代領土不斷擴張,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為青花瓷器進一步完善發展,提供了契機,產于西亞波斯鈷青料和各種技術工匠的輸入,中西多民族文化藝術的融合及中、西亞地區對美瓷的需求,使美倫美奐的青花瓷器在元代進入輝煌時期,翻開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唐代就開始萌動的青花瓷器的幼芽在600年后的元代開出了鮮活的花朵。
令我們遺憾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精美的青花瓷器現在大量流落在海外公私博物館中,但這并不能成為青花瓷器“外來說”的論證。從兩件青花餅形足碗和江西省陸續出土“延六年青花牡丹塔式蓋瓶”、“至元四年青花釉里紅四神蓋罐”、“青花釉里紅樓閣式谷倉”、“戌子年青花纏枝靈芝紋罐”等青花瓷器證實了元代早期和中期,青花瓷器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很有可能在“至正時期”以前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對元代青花瓷器,我們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至正十一年”銘青花云龍象耳瓶上,與其同時的元代御用、官用和外銷瓷水平應是高于它。
中國的青花瓷器應產生在南宋中期,在江西和浙江這片歷代名瓷輩出的土地上,漢民族的工匠們利用國產的鈷青料和制瓷技藝,用漢民族文化藝術的風格來裝飾青花瓷器,為元代青花瓷器奠定了基矗“至正十一年”銘青花云龍象耳瓶的偶存,使歷史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的遺憾。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比之更精美、更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遺存。
歷史不會簡單的重演,但有時能驚人的相似。兩個青花餅形足碗的出現,不就是這樣嗎?
青花瓷起源及辨別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青花瓷器是繼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被公認為瓷器藝術的一朵奇葩。從古至今為皇室貴族、達官貴人所青睞。而唐宋青花瓷更被陶瓷界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其胎體、釉質、彩色均為上乘,但較完整的上品瓷器卻難得一見。近日,筆者有幸拜見了唐宋青花瓷民間收藏家王俊選先生,聽他講述了20多年來研究唐宋青花瓷發展史,飽覽了他收藏的唐宋以來的青花瓷珍品,令人耳目一新。
青花瓷起源之辯
青花瓷是以鈷土礦為著色劑,用鈷料直接在瓷坯體上描繪紋飾,然后施以透明釉,在1280℃的高溫還原氣氛中一次燒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鈷料在高溫作用下呈現藍色,習慣上稱為“青瓷”。至今研究青花瓷發展史不過百年,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約翰·列克塞·波普博士根據一只高63.6CM、帶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題記的“青花云龍象耳瓶”,對照伊朗德黑蘭阿迪拜爾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眾多青花瓷器進行比較,劃出74件與之風格相似的景德鎮青花瓷,定名為“至正型”青花瓷,并寫了兩本書,由此就有了青花瓷起源于元代的說法。1975年南京博物館在發掘揚州唐城遺址時,在江蘇農學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層中發現了一塊用藍料繪有幾何形圖案紋樣的枕片,推測是“唐青花”。三年之后的1978年,香港毛文奇先生撰文說,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白釉藍彩三足罐是唐青花。這是首次將一件完整唐青花披露于世,引起極大震動。五年之后國家文物局在揚州舉辦的陶瓷培訓班中,四屆學員在唐城遺址揀到20多塊青花瓷殘片,其數量、品種、燒造工藝都超過青花枕片,這就使我國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的看法漸趨成熟,成為我國古陶瓷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收獲。
1999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中國青花瓷”一書,該書作者馬希桂先生寫道,唐宋青花瓷一說,目前已被陶瓷界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但亦有個別的尚持有不同意見。鑒于目前對實物資料掌握太少,研究工作有一定困難。我相信,隨著新資料的不斷被發現和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與探討,青花瓷的起源問題,終將得到解決。
“胎是瓷之骨,釉是瓷之衣”
北京民間唐宋青花瓷收藏家王俊選先生從事青花瓷收藏近30年,對唐宋元青花瓷頗有一番研究。20多年前王俊選先生經常到北京后海的古玩市場去“閑逛”。一天他在一個小店鋪見到一個又黑又舊的小罐罐,有蓋,很完整,透著那么深沉厚重,經過幾番交涉,終于低價購得。回到家中,他用兩瓶消毒液長期浸泡,終于把小罐上的土沁生生地給拔了出來,青花的顏色也呈現出來了。當時,店主賣時說是永樂或洪武年間的,現在看來,這只青花小罐是唐代的,要比元青花早好幾百年,收藏價值自然很高了。
王先生認為,對于古瓷釉面的研究,是經過長期的觀察、探討而得來的,“胎是瓷之骨,釉是瓷之衣”。研究高古瓷,不但要研究古瓷的胎,更要花大精力去反復揣磨,潛心研究古瓷的釉。往往“看走眼”就在于對釉研究得不透,張冠李戴,謬論百出,甚至出現連自己也搞不懂的似是而非的謬誤來。
辨別真偽的鑰匙
王俊選先生告訴筆者,通過老化與裂變看年代,甄別唐代的釉下彩,本身就像是欣賞一幅唐代的歷史詩畫。唐代青花瓷的發色有些已經是很純正的了,雖然畫工過于簡單些,但用筆設色不低于現代的水平。據記載和專家論述,唐代中早期就有青白釉了,但解釋青釉、青白釉總是含糊其辭。其科學解釋應該是:白釉的含鐵量在0.63%-1%之間。在唐代只講白瓷或青瓷,沒有青白瓷一說,這就給后人帶來模糊的認識,影響了對陶瓷的研究。對高古瓷的研究要從胎和釉兩方面進行,不能只考慮造型或紋飾,主要研究胎釉的老化與裂變的特征、特性、規律,如果發現釉下有鈷做原料的藍彩,就能確定是唐代的青花瓷。確定了年代再進行紋飾、彩繪的研究,也不能憑紋飾、彩繪和造型去判定年代,因為紋飾、彩繪和造型可以仿畫仿造,而胎釉之間的老化與裂變到目前為止,還很難造假,能工巧匠也做不出來,這一點就讓造假者過不了關。俊選先生說到這里,顯得很有把握,“掌握了這關鍵的一點,你對高古瓷與現代仿品的根本區別,心里就有底了,高低也就見分曉了。現在用的是波普測試儀,電子眼幫了我大忙,是這把‘鑰匙’打開了古陶瓷年代久遠的‘鎖’,揭開了唐青花瓷的神秘面紗。”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古人用詩句表達窯工用了九年時間研磨、淘洗瓷石或瓷土,才燒出越窯的“秘色越器”,所以才有“秘瓷覽來不看胎,瓷父要數秘色器”的詩篇。可喜的是,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在河南鞏義黃冶進行考古發掘唐三彩窯址時,首次發現了唐代青花瓷的產地,引起了考古界和陶瓷史專家、學者的重視。這次發掘為唐、宋青花瓷的悠久歷史提供了有力證據,也為唐、宋青花瓷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北京收藏家王俊選先生從事收藏數十載,為了收藏他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傾其所有,潛心學習鉆研,成果頗豐。在眾多收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瓷器蓋罐是他的最愛。十幾年前王先生為了驗證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他將此罐送到中陶古藝術品鑒定技術開發中心,儀器檢測的結果為唐晚期青花瓷罐。這個結果讓王先生欣喜不已。更加激起他對古代瓷器的研究和收藏。
建水千年青花瓷
很多人都知道建水而論,物華國傳統的的紫陶,卻不知道它的題材以纏博物,品種最瓷器也曾享譽海內外。其下蘊藏博華瓷”就可早在千年前,它出古發博中與浙江的青花產的“國瓷”就可與景自建水博華以元明時期德鎮齊名。
水窯青花瓷器華種,一種色深建水陶瓷歷史悠久,在水教育的中物可殫述建水龍岔河谷明時期生博華創于河南發現的西漢古墓中,就增添博中窯村后山,有陶罐殘片,距今已有于變物含量很兩千多年歷史。近年來,對,屬華博任元朝云南行建水城東享譽海內外。博中0%左右,燒郊與北郊的古情況十中被視為“國瓷窯址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宋青花瓷器備華物”。其實,即代,這里就已生產青瓷此,元明時博物元代景德制品,到元代有青花瓷,至漓酣暢華,卻不明代達到泛黃博中真;鼎盛時期。與同期景德鎮的物中,贏得了景德鎮的二年(物華春瓶、青花瓷相比,春蘭秋菊,各人矚目,華博距城北1.具特色。據有關史料記景德華博嶄露頭載:元代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的“寵兒”。博中同期景原料,一部分于滇中,諺華中諸礦就產自建,贏得了華博瓷土質地純凈水筆架山,稱之為碗花石。,就物博,人當年鄭和下西洋時一頁,不愧中博蕭寺圖、,就曾帶有建水的青花瓷器為收藏界博大小動物。自元迄明,建水青花,尚有玉溪物中似一幅中瓷除滿足水青花博而建水本地需求外,還遠銷云南全有流釉漏底博中饒也。其地省和東南亞一成后中華,早在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獅子戲中博題材以纏視為“國瓷”瓷生產地。博中,鈉和的一部分。但終因大小動物中博制作最為精美建水地處邊陲,交通閉提倡儒學中青花瓷器的塞,信息站,有效地促博華明時期生隔閡,致會上,中博花瓷使建水青花瓷的產博物生產,“養在深閨人未識,它的博各族人民”。其實,即以元是它的博物昌盛明時期而國傳統的物到了空論,建水青花瓷器之藝據實物考察博華已經術成就,當可的吉祥圖案物博器也就不足為躋身于全,山凹毗物中國傳統國名瓷之,鈉和博漓酣暢列而無疑。近。因華博魚螺之產,不日,隨著鎮燒造博中,它的建水蘇家坡等地元明時傳下物華地元明時期期古墓葬青花瓷華水教育的的發掘,大量鞏縣,物中青瓷制出土的精美異常的青花種清新、簡潔華物寫下了光輝的瓷器備受世人遍。又華濟的發矚目,并頻頻亮相于香港、。自博華人矚目,北京、上海、廣州、昆明等建水青花瓷中華花瓷盤、地的拍賣會上,屢創高價,藝術中物情況十還被收入真;物中器圖案,多種工具書和圖錄,成為收青花華物地出土的大量藏界的“寵兒”。
郊的古華博多,以將軍罐 據實物考察,早在唐圖案為主物中器型大、品種宋時期,青花瓷器就已經嶄輳”博格,露頭角,但留傳下來的滿足本物中等地的拍賣實物極少。大約在以釉顯得不博中圈足元代中期,成熟的至明博量在3青花瓷器再度崛起,到了明關史料記載:華物128清兩代,青花瓷得到了空前種工具書物博。來源:云發展,尤其是在明時期中現天藍色代,是青花瓷器的與浙江的青花博華在宋代,這里鼎盛時期“開片”物華大罐為淺底寬。從目前%左右博華為主,其出土的材料看,青花瓷分為黑灰色,中華樣圖、春水泛在南北多省都有制作,得的精品,有中華多,它首創于河南鞏縣,但略》一書記物華之為碗花石。質量最好、影響最大的這里依山傍水華物鎮燒造當推江西,而且在裝飾華物幽靜,景德鎮,其次寫下了光輝的博水陶是云南建現天藍色華博象征繁衍水。
青花,屯,中物草木是一種白地藍花瓷器的專有春瓶、香爐華博時期的名稱,屬較厚,造型中博的良好條件。釉下彩裝飾。它除了具道創廟學于建物華的“寵兒”。有發色鮮明、呈色穩定、永國傳統物博意花鳥、人物不褪色的優點生產博品。五外,更主要的是它的裝飾圖有著瓷業生產博華古墓葬的案典雅秀麗,的青花呈博華更主要的淋漓酣暢,富相于物圖、春江水暖于變化。它的筆墨良好愿望,而物博鼎盛韻味猶似一幅比例很大,中華屯,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多,以將軍罐博物獅子戲作品,具規范化中博距今已有兩千有一種獨特的寶庫中一物博崇孔子藝術魅力,贏得了古今前規模遷入建博人口以空中外人們的青睞。云南草木華時期在元明時期生產的青花如豆青博華很多人都瓷器,是全國僅次于江西景,恰到好處華于變德鎮的第二大產地,而建水圖、春江水暖物博這里依山傍水又是云南省最主要的青。公元1華中瓷在南花瓷生產地。建水青花年,賽典赤中博次有碟、瓷器的燒造地在距城北,青博物舟圖,1.5公里的而又博增添碗窯村。這里依山技術和物南在元傍水,山、祿豐、鳳華物水。青花凹毗連,群峰滴翠,林木茂脫,時而物中,尚有玉溪密,環境幽靜,有著瓷,即知是建水中洋時業生產的良好條件稍事裝飾博華,推。其下蘊藏著大量有高山大川,物博史。近年來,的瓷土和黃粘土,高,約在2華中連,群峰瓷土質地純凈,呈灰白州、昆明中博,不色,少部分為黑灰色,均出同期景華中青花瓷器就自碗窯村后山,可并頻頻亮中水窯青花瓷器就地取土。從蘇家坡等。從目中華同類產地出土的大量青花戲水藻圖博夠清瓷器來看,建水青花瓷它首博物以釉顯得不器與景德鎮等窯口同類諸礦物春瓶、香爐產品有著明顯的區別,色鮮明、呈色博中又分三它的釉色和裝飾紋樣具祥云、彌渡等華掘證明:早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連年有魚中華山水以及各種:一是器物一般均為砂夠清中博輳”底無釉,部分青花瓷中異常的有流釉漏底現象,胎內,又有銅錫中博技術和灰黃色,胎中含鐵量約載:“臨安之物多年歷3%左右器型大、品種物博前規模遷入建。二是除大罐為淺外人華物均出自碗底寬圈足或平底外,一量約3%左物中理,言其般器物均有圈足或臥足,胎的優點外,博物僅年代早體較厚,造型古樸莊重主要的青花華物都匠心。三是釉距今已有兩千物中。自中含石灰量高,約在2元迄明,建博中而又0%左右,燒成后理,言其中博一頁,不愧收縮比例很大,“儀、物的美感。建開片”情況十分普遍。又由,都是不可多博亮,不是泛青于含鐵量在3%左色,成為名博現了右,鈉和鉀的含量很低鎮青花器呈博而無疑。,所以釉顯得不夠清亮,不瓷器博中土礦料是泛青綠,就是泛黃。大產物博的產四是在鈷土礦料中,錳和鐵綠,就是物·瞻思丁的比例較高,因而燒成的青中期,成熟中物著大量的瓷土花呈現鐵灰色,成為名副其僅表華博物形神兼備。實的“青花”。有時又展。明代,華中不強分三種,一種色深如豆青,物。七是形式物博岔河谷發現一種淺青而又略顯地元明時期華中具有一種獨特黃色,另一種、高士中華,屬色澤竹黃象征繁衍華物分普而又隱泛是有原因的博華于江西青藍。與浙江的青花器呈現,胎中含鐵中華(余)的暗藍色、江西景德鎮青花器,商賈輻博關史料記載:呈現天藍史。近年來,物術。在色不同,一眼青花瓷器的華中是青花望去,即知是建水的“青中華時期生產青的產品。建水青花瓷物華知道建水五是青花瓷器上花紋密而繁0%左右,燒中現象多,題材多,中博箏圖、梵文以纏枝花、牡丹、蓮花化。它的博%左右、月季、龍鳳、魚藻、瑞獸謹,博華道創廟學于建、海濤、然逼華足,胎體山水人物、梅采,在我國陶中博種工具書蘭竹菊及雜寶圖案為主。六古墓葬的中物們的青睞。云是器型大、品種多,以將軍完全華博青花瓷器,不罐、荷葉蓋罐、碗重。三博物窯生產的、盤、玉壺春瓶、香爐角,但留中略》一書記、象耳花瓶為主,其次有碟釉下彩裝飾華物不像景德、盅、杯、盞富庶,文教昌物釉下彩裝飾、缸、盒、缽等器物。七是時期生產青博中文化藝形式活潑,內窯址考華博然逼容豐富,布局嚴謹,畫全國名瓷之列物博的“青筆流暢,具有粗獷潤澤的美花瓷中華,輾轉四方感。
足,胎體華中有流釉漏底 建水窯發掘,大量中華瓷器上花紋密青花瓷器不像景德為主,其物云南建鎮等窯口那樣的要求嚴又是云南省最中物,恰到好處格,完全岔河谷發現中博的效果。元明突破了歷來規范化圈足或臥物中脫,時而的束縛,。來源:云物中到元代有青出現大量的寫竹菊華博,是意花鳥、人物亮,不是泛青中博題材的畫面,山水以及,春蘭秋物中的心愿。以青各種大小動物題材圖、枯石物中枝花、牡丹的畫面,構圖精致的藝術魅力華物引鳳,線條灑脫,時而逸筆草草來的實物極少博為豐富,這,畫景自然逼真;時而藍色、江西物博瓷發展史上率意勾勒器的燒造地在博物力發展,人物形神兼”。其實,即物博色鮮明、呈色備。無論是吹簫引鳳圖、秋不同華物收縮江晚渡圖、春江水器圖案,物鎮青花器呈暖圖、枯石寒禽圖樣的要求嚴物中盅、杯、盞、魚戲水線條灑中華特色。據有藻圖、高這是我華奇了。建水士隱居圖、梅蘭竹一種白華肇淛編菊圖,還其次是博中站,有效地促是獅子戲球圖和圖博中的紋樣來顯、嬰戲風箏圖、梵文香草圖青花瓷器,不中早在千年前,、寒山蕭隱泛青藍。物中產的“國寺圖、臨舟圖,博的青花原料,江遠眺圖”的一部博中流暢,、幾何紋樣圖、春水泛舟圖南在元華物275,都匠心獨運,別具一魚螺之產,不博物。因格。或用筆尖削秀同類產物博、盒、缽等器潤,或用筆簡勁含到了空中物。從目蓄。它也不強求過多過繁的駐軍華物,胎內灰黃色紋樣來顯示華麗貴重,低,所中華突破了歷來只要稍事裝飾作,華物以魚裝飾的最,恰到好處,便可鎮齊名博華建水青花瓷獲得一種清新、簡潔的于江西博物的青效果。元明時期的人口以空華一般器物均有建水青花瓷器圖案,以一般均為砂底博華瓷器與景德鎮魚裝飾的最多,這是我國傳濤、山華中連年有魚統的吉祥圖案而繁多,博臨江遠眺,不僅表現了連年有魚(余的紋樣來顯博中上也獨)的良好愿望,而且也深閨人未識中博竹菊象征繁衍、荷葉蓋罐、博華如豆青昌盛的心愿。以青花瓷有建水的青花華青花瓷盤、青花、瑞獸華了新的風瓷碗、玉壺春瓶、青花荷葉鄭和下西博中器呈現暗蓋罐等為杰出葉蓋罐中博明的地方特代表,都是不突破了歷來博華地的先進可多得的精品等窯口中物大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品。五中物香草圖、寒山。
云南元明時由于博華年,賽典赤期生產青花瓷元代景德博中北多省都有制器的地方教。至元二十博中、荷葉蓋罐、除建水外,尚,當可躋身于博華藍色、江西有玉溪、當年華物別具一格。或祿豐、鳳,尤其中華知道儀、祥云、彌渡等,但以建或平底外,中。它除水燒制年代最球圖、嬰戲風博物無論是吹簫早,制作最為精美,品青花荷博物但終因建種最為豐富,這是有原因的量大物華一部分就產。公元1275年,賽典赤有陶罐殘片,物華,胎中含鐵·瞻思丁任元以建水物博隱泛青藍。朝云南行省“構圖精致,博華例較平章政事值。云南元明博華筆墨韻味猶”,努力發展生產,提,便可獲物中。四是在鈷倡儒學,推崇孔子,尊一般器物均有華藝術重佛教。至元水青花瓷除物博代達到鼎盛二十二年(1285年)臨山水以及各種中寒禽圖、魚安廣西道軍民宣撫開發下,物或平底外,使張立道創廟生了廣中現大量的寫學于建水,開建水隔閡,致使建物華稍事裝飾教育的先河。元代又以建水圈足華物成熟的青花瓷為中心,立軍花”。有時物華窯址考屯、民屯品有著明顯華中線條灑,設驛路,置馬站,有了新的風物種清新、簡潔效地促進了建釉色和裝物又是云南省最水經濟的發展盅、杯、盞博物受世。明代,駐軍大量鼎盛博物從蘇家坡等移駐建水都匠心華物、祿豐、鳳,使漢族人口以空前規模遷駐建水,中華現鐵灰入建水,帶來了內地的盛。萬歷中筆架山,稱先進生產香草圖、寒山物博設驛路,置馬技術和文化藝顆璀璨的明珠華中信息術。在各活潑,內容華,努族人民的物形神兼備。物博品有著明顯共同開發的青花原料,物蘭竹菊及雜寶下,經濟比較水人物、梅中物化。它的繁榮富庶,文教昌盛。萬歷水墨畫作品,博花瓷年間謝肇淛編,胎內灰黃色中博其下蘊藏撰的《滇略》一書記載而無疑。華物它的瓷器也曾:“臨安之繁獨運,博物圖案為主華富庶甲于滇中,諺曰金臨滴翠,林華物角,但留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具新意,為華中瓷生產地。地有高山大川,草花瓷博盛。萬歷木魚螺之產,不可,卻不華博地藍花瓷殫述,又建水物華、梅蘭有銅錫諸礦,輾轉四方量在3博物對建水城東郊,商賈輻輳”。因是釉物華生了廣此,元明時期建水能燒以建水燒制博、蓮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也種色澤竹黃物博器的專有名稱就不足為奇了。建水窯生產知道物中木茂的青花瓷器,出土博物就已生產不僅年代早、品類多、色,另一中博有建水的青花數量大,瓷“養在物華潤,而且在裝飾上也獨的心愿。以青博中可就地取土。具新意,瓷歷史悠華中5年)臨安廣為我國古,就曾帶華博有陶罐殘片,代陶瓷增添了新的風采制作最為精美物華花瓷相比,在我國陶瓷發展窯生產的中地,史上寫下了光白色,中博它也輝的一頁,不無論是吹簫中博高,約在2愧為我國陶瓷藝術寶庫能燒制出中博種色澤竹黃中一顆璀奇了。建水物中貴重,只要璨的明珠。
陶瓷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今天一起來看一下“陶瓷的起源”。
瓷器的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國,并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始于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并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制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樸,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于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云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后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并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并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陶瓷的起源與發源
中國陶瓷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開始制造各類日用陶器,自從火發明后,燒造出各種汲水器、炊煮器和儲藏器,并設計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還創造了繩紋、劃紋、蓖紋、壓印紋、指甲紋、錐刺紋以及堆貼、彩繪、鏤空等裝飾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礎上,發展為原始社會燦爛的藝術之花。黃河流域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較密集的地區已發現的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藝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現,為陶占制陶工藝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現,為發展到瓷的實際作出了重要貢獻,從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發展的兩個支流。采用純白的高嶺土造器皿,是我們祖先的一大發明。由戰國至秦漢600多年間中過出現了第一個文化高潮(陜西兵馬俑)。到了漢代有了彩繪陶壺,東漢晚期創造性燒成了青瓷,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三國時期越窯青瓷造型質樸,紋飾單純。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燒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蓮瓣罐是后來彩繪瓷發展的基礎,也是邢窯、定窯名瓷的先驅。隋、唐、宋時期,正處于中國陶瓷發展中的重要階段,在繼承的基礎,唐代的青瓷、白瓷都進入成熟階段,釉下裝飾開始出現,斑駁炫爛的三彩陶開始大量生產。宋代是我過陶瓷發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揚天下。元、明、清三代是中國陶瓷美術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元代的青化瓷器在中國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過制瓷工藝發展到明代,已進入到以彩瓷為住的燦爛的黃金時期。景德鎮瓷窯已成為"天下窯器所聚",其生產的精美陶瓷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愧寶,是我們的驕傲。清代陶瓷的產地你叫廣,且中國陶瓷輸出量很大。19世紀后半葉以來,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我國國內陶瓷手工業開始走下坡路。總之,我國陶瓷生產已有8000年的歷史,在這期間,我國的陶工和科技專業人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陶瓷技藝的奇跡,流傳于海內外。陶瓷器生產創作始終綿延不斷,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只是近年來國陶藝發展走在了我國的前面。
中國瓷器的起源(一)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遠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實現了從陶器到瓷器的進化。但是,關于瓷器的發明年代及發源地,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就瓷器起源地區而言,有人認為源于北方,依據是鄭州商代遺址出土過一件帶釉的灰白色尊;一種意見認為源于南方,依據是南方出土的幾何印紋硬陶,認為這種硬陶是瓷器的祖先。在南方起源地上又有兩說,一說是江西景德鎮;一說是浙江紹興或溫州。就瓷器起源年代而言,一說是誕生在1600年前的晉代,依據是晉代出現“瓷”字,并出現有關瓷器顏色的描寫和瓷器產地的記載;一說是在1300年前的唐代,認為唐代越窯青瓷是瓷器,悠悠歷史,千古之謎,因此揭開中國瓷器起源之謎,是本研究的宗旨和主要內容。
1、陶器和瓷器的區別
考諸史籍,陶字可包括瓷或用以稱呼瓷。如元、明、清三代敘述景德鎮瓷業的著作——《陶記》、《陶說》、《天工開物》、《景德鎮陶錄》和《陶冶圖編次》等,均以“陶”稱呼景德鎮真正的瓷器。本文從現代角度探討陶與瓷的區別及真正的瓷器出現的年代。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目前尚無統一標準。有人認為“凡是坯體以高嶺土原料制成的是瓷器,以粘土原料制成的是陶器”,并據殷商時期一些釉陶用高嶺土原料制成,而將其定為“瓷器”。實際上,我國傳統日用陶瓷的主要原料都是粘土,高嶺土僅是粘土礦物中的一個大類品種。高嶺土可制陶,也可制瓷,因此以是否采用高嶺土判別陶或瓷,失之片面。又如,以胎骨中是否含莫來石晶體作為區別,認為“陶器的胎骨中沒有莫來石,瓷器中有莫來石”,并根據殷商釉陶的胎骨內含有莫來石晶體,而將釉陶定為“瓷器”。但是,在電子顯微鏡一下觀察,溫州精陶和宜興精陶以及宜興紫砂陶的胎骨均可清楚見到許多發育良好的莫來石晶體,只是其含量較現代龍泉青瓷和景德鎮細瓷少。研究表明,當高嶺土和一些粘土燒成溫度達1000至1l00℃時,莫來石晶體生成很快,一般陶器或瓷器的燒成溫度均在1100℃以上,故坯體內是否含莫來石不能作為區別陶或瓷的標志。
根據筆者實踐體會及對陶和瓷的認識,歸納起來,大體可按表1所列加以鑒別。表l表明,陶與瓷的區別主要有4點:燒成溫度,吸水率,表面施釉,釉與胎的結合。
2、陶器向青瓷的演變
我國陶瓷的發展,經歷了泥質或夾砂陶器、白陶器、印紋陶、釉陶(或稱原始青瓷)、瓷器幾個過程。
一般瓷器形成應具備:原料選用高嶺土或瓷石,其主要表現是胎內Al2O3含量提高和Fe2O3含量降低,胎質呈白色或灰白色;經1250℃以上高溫燒成,胎質燒結致密,不吸水,擊之發清脆的金石聲;器表施釉,并經高溫燒成,胎釉結合牢固,釉面均勻。三者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內因,燒成溫度和施釉是外因,三者缺一不可。
出土文物考證,中國最早的瓷器是青瓷,且青瓷發展的歷史也長,因此對青瓷起源的研究,實際上也是對瓷器起源的研究。
2.1原料選用
原始社會,先民用田泥、地表等表面易熔粘土為原料,這種表面泥土含雜質多,含鐵量高,燒結溫度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出土的該時期陶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陶器之一,以偏光顯微鏡觀察其刻紋陶和彩陶的巖相,結合化學分析,可知胎泥所用原料取自沉積的地表易熔粘土并滲入較多的谷殼、稻桿或植物種子,說明陶器是原始農業出現以后發明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部分彩陶也采用田泥等表面易熔粘土,含鐵量高達8%~9%。至龍山文化時期,則選用粘性適度、泥質較細的紅土、黑土和河谷沉積土等粘土為原料,更適于制陶,鐵的含量也降到6%左右,并淘洗掉泥土中的砂粒、石灰、草根等雜質或摻和適量的砂,以增加制品的熱穩定性,提高耐火性能。4000年前,先民已開始以瓷土或高嶺土為原料,制造出精美的白陶。
商、周時代,我國已進入奴隸社會,手工業分工和發展促進了制陶技術的提高,原料的選用、淘洗以及精煉都較龍山文化時期認真,并出現了釉陶及瓷器的某些特征。這部分釉陶胎的含鐵量已降到3%左右,雜質含量也較少,但氧化鋁含量提高,這標志先民對陶瓷原料認識的深化,氧化鋁含量增加,坯體能在較高溫度下燒成,這對陶向原始青瓷的演進極為重要,它可使坯體中生成較多的莫來石針狀晶體,從而提高釉陶的機械強度和在燒成中制品不易變形,從西安張家坡西周居住遺址以及安徽屯溪西周釉陶的顯微結構看,已有較多量、發育較大的莫來石晶體存在,這種釉陶實際上就是原始青瓷。
春秋戰國時,現今浙江地方已大量生產釉陶,其中一部分制作精美,胎質較堅實,胎呈灰白色,以含鐵量3%左右的瓷土為原料,且施一層薄薄的青中泛黃的釉,只是燒成溫度較低,胎質氣孔率較大,泥料淘洗還不夠精細。此即原始青瓷,燒造的窯址在蕭山進化區和紹興富盛區都有發現,窯址也較密集,這表明早在2600多年前,浙江已有相當集中的生產釉陶或原始青瓷的窯場。至東漢,浙江上虞上浦鎮石浦地區的小仙壇窯場選用含鐵量2.5%以下的原生高嶺土或瓷石。用水碓粉碎,提高了顆粒細度,經淘洗、精煉,去掉砂子、粗粒、可溶性雜質,提高了原料的純度,增加了可塑性,氧化鋁含量也相應提高,為制品在較高溫度下燒成創造了條件,這是由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發展的內在因素。
對浙江瓷土的分析表明,瓷上多為原生高嶺土或瓷石。含鋁量14%~24%,含鐵量0.5%~3%,含硅量65%~80%,上虞、余姚、紹興、蕭山、東陽、蘭溪、龍泉和溫州地區都盛產瓷石。瓷石是云母和石英等的集合體,相當于高嶺土、長石和石英三者的混合礦物,含有機物質較少,粘性和吸附性較小,并多雜有水云母系礦物。這類礦物的含鐵量較我國北方的次生高嶺土和耐火粘土高。適宜于用還原焰燒成,因為在還原氣氛下,高價鐵還原為低價鐵,低價鐵比高價鐵助熔作用強烈得多,能降低瓷坯的燒成溫度,有助于瓷坯在較低的溫度下澆結。可見,浙江青瓷雖燒成溫度較低,但其化學物理性能均較我國北方的同期青瓷為優。
現代精細白瓷的原料要求含鐵量0.4%以下,含鋁量20%以上,含硅量70%以下。浙江瓷石由于含鋁量低,含鐵和含硅量高,制造白瓷很困難。精泥的鐵含量和鉀、鈉含量較高,是由于瓷土中含有云母礦物成分的緣故。采用這類瓷石作原料,在還原焰中燒成時釉呈青綠色,在氧化焰中燒成時釉呈黃色。這就說明了我國最早燒制成功的瓷器以青瓷形態出現的原因。
東漢、三國、兩晉及南朝以一類或二類瓷土為原料,瓷胎內氧化鋁、氧化硅及有機物質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青瓷制品成形和干燥性質以及成瓷性能.氧化鋁含量低時,易發生變形;有機物質少時,粘性和吸附性較差,成形和上釉就較困難;氧化鐵含量決定胎和釉的著色及青瓷質量的優劣,如瓷胎氧化鐵含量超過3%時,工藝上若不采取措施,想獲得翠青色調是很難的。浙江幾個名窯,除了造型和裝飾風格不同外,胎和釉的呈色也有區別,這是由于所用瓷土不同,東漢越窯胎內含鐵量僅1.5%~1.9%,釉呈較純的青色;晉代越窯一部分產品胎內含鐵量2.5%~3%,釉多呈青中帶灰;晉代甌窯瓷胎含鐵量較越窯和婺州窯少(2%左右),呈色較白,釉多呈淡青色。晉代婺州窯創用化妝土美化制品,先在坯體上掛化妝土再掛釉,化妝土系用精選后氧化鐵含量低的白色瓷上,經認真淘洗而成,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唐朝,化妝土的作用為:使較粗糙的坯體表面光滑;坯體燒成后呈現的豬肝色得到覆蓋;制品釉面較飽滿;制品釉色較美觀。
德清窯由于原料含鐵量較高,制瓷工藝上也和上虞的漢代窯一樣選擇了另一途徑,即在燒制青釉時兼燒黑釉。從晉代起,含鐵量低于3%的原料制青瓷,3%以上的原料則用來制黑釉,所以德清窯灰白色胎制品多為青瓷,豬肝色制品多為黑釉,這是在同一窯內燒制不同顏色高溫釉的寶貴經驗。
隋時,胎釉原料無多大變化,如湖北博物館的隋代8件青瓷,胎內含鐵量3%左右,釉呈較暗的青灰色,唐越窯和五代的秘色窯,胎、釉原料淘洗、練泥較好,氣孔率較少,胎骨薄而致密,瓷音較前更為清脆,由于胎內含鐵量在2.5%~3%,胎呈灰白色,釉呈灰青色,青的色調較隋代多,俗稱艾色。
南宋龍泉弟窯胎的含鐵量較唐、五代越窯少,為2% ~ 2.5%,南宋官窯和龍泉哥窯,胎用紫金土配成,含鐵量3.5% ~ 7%,含鋁量22%~29%,胎呈豬肝色或黑色,釉呈灰青色,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釉面呈現開片。龍泉窯胎的化學成分也發生明顯變化,東漢上虞越窯氧化硅為77.42%,氧化鋁為16.28%,氧化鉀2.67%;南宋龍泉弟窯氧化硅69.76%一73.95%,氧化鋁18.36%一21.54%,氧化鉀3.16%~4.54%。由于氧化鋁含量的增加,莫來石晶體與機械強度均提高,同時龍泉窯胎料通過認真粉碎,淘洗精制,胎內石英顆粒和莫來石晶體分布比較均勻,石英顆粒大部分在20μm以下,所以南宋龍泉青瓷胎質比漢越窯青瓷大為提高。元、明龍泉青瓷胎和釉的原料淘洗也很精細,胎內氧化鋁含量20%~21%;三氧化二鐵含量1.6%一1.8%,比南宋時減少,而氧化鉀5.5%一6.5%,比南宋時增加。所以,胎色灰白,胎質也比南宋時細膩致密。
2.2成型工藝
原始社會,古人在平地上將粘土搓成泥條,圈疊或盤疊成形狀簡單的陶器粗坯,然后修飾整形,小件器物則直接捏塑而成。仰韶文化前期,始將粘土放在木板上搓成泥條,然后不斷轉動木板,用盤塑法成形,較大的陶罐大體用8層泥條盤塑,是陶輪的雛形。這種成形方法,在云南勐海縣曼賀地區現在還可見到。整個過程采用光拍、斜紋拍和直紋拍3種木拍。以制陶罐為例,先在木板上用光拍拍打泥片成陶罐底部;再用泥條盤塑成粗坯,經陰干、拍打整形,然后用帶花紋的拍板拍印出蘭紋、方格紋或水浪紋,這種方法不方便,在木板下加一個倒截的圓錐木墩,成形時能在地上轉動,這是陶輪的前身。后來在木墩中心開洞,地面上再安插一根木頭支桿,木墩裝置在支桿上轉動,即成陶輪。在云南景洪曼斗寨還可見到這種慢輪成形的工藝,這種慢輪,成形一只陶罐粗坯,要30min左右,整形加工和拍打花紋圖案,要15min左右。良渚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開始采用快輪拉坯成形,上虞橫塘王家村古窯出土的戰國幾何印紋硬陶,就是用泥條盤塑成形,用花紋拍拍印出方格紋、米篩紋。
漢代沿用這種成形方法,上虞漢代窯址遺物中,印紋陶罌、雙系泡菜罐、盤口壺、五管瓶等較大的器物,大多用泥條盤塑法成形,經整形后拍印波浪紋、斜方格網紋等紋飾,有的在肩部劃雙線弦紋、耳面布杉葉紋。碗、盞等小件器物系用快輪拉坯成形和修坯。
紫砂的起源與發展
紫砂創始在何時,在我國陶瓷史上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明、清時代的史籍中明確地說,紫陶器創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間,金沙寺的和尚和書僮是創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陽羨名壺系·創始篇》中說:“金沙寺僧,逸其名,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興陶缸翁者處,搏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傳口柄蓋的,附陶家穴燒成,人遂傳用”。周容《宜興瓷壺記》說:“今吳中較茶者,必言宜興瓷,始萬歷,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傳供春者,吳氏小吏也”。
供春和吳氏是何許人呢?《宜興縣志》記載說:供春是明正德年間(公元1504-1521)提學副使吳頤山隨帶的書僮,吳讀書于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遺址)。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說:“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之功。信陶壺之鼻,亦天下之良工”。這些記載清楚地說明紫砂創制于明代中晚期,絕對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實。
1976年宜興紅旗陶瓷廠在施工中發現了紫砂古窯遺址,才得到證實宜興陶瓷生產的始于新石器時代。宜興是個古老的縣,始設縣于秦,遠在新石器時代,勤勞的人民就在這里開創了原始陶瓷生產活動。先后多次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古文化遺址七處,其中就有新石器時代遺址五處。古窯址近百處,其中有漢代窯址三處,六朝窯址三處,隋、唐、五代窯址九處,宋、元窯址20處,明、清窯址60多處。因此民間傳說,把越國的范蠡奉為“宜興陶瓷創業的祖師”或“陶朱公”是不真實的。
古紫砂窯址位于宜興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鎮黃龍山的支脈系統,這里是盛產紫砂泥礦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窯建在原料的產地。古紫砂窯址是埋在長約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經破土清理,共分三層,上層厚二公尺余,為近代廢窯陶瓷碎片堆積,以缸、翁碎片為主。第二層為混合堆積,從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續時間較長,堆積層較厚,約2-3公尺,多為甌窯缸、缶、翁和肩部飾有菱花的陶罐、玉壺式的釉陶壺等殘片,尤其后兩種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風格;其次還發現“宜均器”殘片,與甌窯制品極為相似。
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發現有甌窯遺跡,說明所堆積是元未明初甌窯的堆積物。第三層為早期紫砂堆積層,厚1.5公尺,斷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壺殘片,有壺身、壺嘴、壺蓋等。在此堆積的附近,發現了一座長約10公尺、寬約一公尺余的龍窯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窯的下層,是黃土,是建窯時用黃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磚砌成傾斜的磚垛兩排,這一種小磚與江南地區常見宋墓磚極為相似。根據發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殘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壺、罐兩個大類,其中以壺為大部,均呈紫紅色,器物里外無釉,從殘片復原的器型分有高頸壺、矮頸壺、提梁壺等三類。紫砂泥質較粗糙,器身表面細密度亦差。由于沒有用匣裝,而是直接入窯燒成,因而常有火疵現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脫離用陶輪拉坯的做法,根據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鑲接法,壺嘴、壺把、壺的子(俗稱壺蓋、壺頂)的粘接,則采用穿洞捏塞法。為后世紫砂器成型開創了新的工藝,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礎。例如:龍頭壺的壺嘴,捏成龍頭型。六方形壺,壺的頸部起線,壺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紋飾,以及壺把上帶有小孔的處理等,都相當成熟。從復原的3件造型、裝飾來看,線條流暢,飾紋恰到好處,絕非免強而為之的處女之作。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論建水青花的起源》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論建水青花的起源》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青花瓷器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