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民國瓷器如何鑒別真偽?

            民國瓷器如何鑒別真偽?民國時期(1911--1949)瓷器生產,不論從數量和質量都不如從前了。總的看來,1840年(道光二十年)雅片戰爭以后,由于我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陶瓷工藝也同其它經濟,文化事業一樣,隨著國勢之日衰,而逐漸走向下坡。所以在瓷業生產方面,不但沒有什么發展和創新,反而日益蕭條。在民國初期,袁世凱稱帝,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鎮建立了御窯廠,派郭世五監督窯務,他本人是古代傳統瓷器愛好者,但因為時間短,燒制數量不多。這個時期,由于選料精細,瓷器胎骨很薄。當時燒制水彩和軟彩瓷器,有的落"洪憲御制"蘭料或料款。民國時期,除了生產日用陶瓷外,還出現了大量仿古瓷器。當時仿古瓷器,風行全國。這個時期仿古瓷器的特點,數量多,范圍廣,不僅有仿制歷代名窯陶瓷,還有民國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見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白瓷;仿宋元時期官,汝,鈞,哥,定五大名窯瓷器;仿明,清瓷器及民國后期仿前期瓷器。

            民國時期,瓷器造型有: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陳設品有:瓷像(人瓷像,佛像,飛禽走獸),三星人(福,祿,壽),大肚人,和合二仙等。生活用品有:盤,碗,杯,碟,膽瓶,缸,小瓶,皂盒,煙壺,扣盒,節盒,水仙盤,水洗,帽筒,花盆,筆筒,水盂,筆架,茶壺,魚缸,粥罐,藥瓶,花瓶,將軍罐等。

            民國時期,瓷器胎骨較粗,民窯產品較多,如與歷代瓷器相比較,差距很大。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釉面上出現氣泡和脫釉現象。青花瓷器顏色暈暗發蘭,俗稱洋蘭。洋蘭是光緒末期出現并延續到民國,這時民窯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蘭。繪畫精細的漸少,草率的增多。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一種瓷器彩色,此種彩色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玻璃質釉的特征。如民窯生產的日用陶瓷,帽筒,壺,碗,杯,罐等。裝飾圖案也由過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圖案,演變為一面是繪畫,一面是詩詞文字裝飾。多數為江西景德鎮,天津,唐山等瓷廠燒制。其中以江西景德鎮燒制的全彩(雙面彩繪的)較好。

            民國時期,瓷器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纏枝花卉,牡丹,喜字,壽字,福字,云龍,云鳳,松鶴,松鹿,五倫圖,柳樹黃鷹,喜鵲登梅,石頭記,嬰戲圖,梅,蘭,竹,菊,八寶,八仙,蝴蝶,二十四孝,吉祥如意,鳳凰牡丹,耕織圖,漁樵耕讀,三國故事,竹林七賢等。

            這時期出現了貼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是貼花的,有的是貼花山水彩相間的瓷器,也就是說,有一部分是貼花,有一部分是繪畫水彩,兩者融為一體的。tAoci52.CoM

            以上是由小編搜集整理的“民國瓷器如何鑒別真偽”的相關知識,更多收藏知識,請持續關注我們。

            taoci52.com編輯推薦

            民國瓷器的分類 民國瓷器真偽如何判斷


            民國瓷器的分類民國瓷器真偽如何判斷。

            民國瓷器總的來說技藝并不高超,但是“居仁堂”、“解齋”款識的名瓷堪稱千古絕響,被學者稱為“中國瓷業史上一朵復興之花”。民國瓷器存世量較大,常見瓷器有以下幾類:

            1、仿古瓷。民國仿古瓷是中國歷史上高峰期之一,常見的有仿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代汝、官、哥、定、鈞窯,以及元代的瓷器和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器居多,而最流行的是仿雍正、干隆的瓷器。

            2、日用瓷。民國日用瓷以青供給、粉彩為主,這類瓷器雖然繼承了晚清瓷器的風格,但其造型較晚清瓷器純樸自然,以簡單和平直的造型為多見。

            3、洪憲瓷。民國時期隨著封建帝制的滅亡,“官窯”已成為歷史名詞。袁世凱稱帝后,1916年以后景德鎮瓷器以水彩和粉彩為主,郭世五在當時督燒的御用瓷器,便成為近代藏家追逐的稀世珍品,世稱“洪憲瓷器”。

            4、新粉彩瓷器。民國粉彩瓷畫與傳統粉彩相比,在造型、線條、色彩、光線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畫的營養,實現“瓷”與“畫”的完美結合。新粉彩瓷畫的先行者是潘宇和汪曉棠,上世紀20年代后期以王琦為首的“珠山八友”成為新粉彩瓷畫的代表人物。這時的作品在今天來看是值得一藏的,現在市場上也比較少見,價位年年上揚,追族者越來越多。

            如何確定是否民國瓷呢?這要從它的款識說起。

            民國瓷器款識豐富,堂名款、鋪名款、人名款、吉語款、紀年款和仿寫款各具特色。堂名款有徐世昌用的“靜過堂制”四字青花篆書款,郭世五用的“解齋”紅彩篆書或楷書款及“頤壽堂”都是著稱一時的堂名款。鋪名款有“江西瓷業公司”、“竹里瓷社”、“劉榮盛號”等,大多在器物底部。紀年款有“洪憲年制”、“康德四年”等。因當時盛行仿干隆時期的作品,故以“干隆年制”最為多見。吉語款有仿康熙的“洪福齊天”,仿雍正的“千秋如意”等。人名款較為著名的郭世五的“陶務監督郭葆昌制”及“汪平野亭”、“許人出品”等。

            民國瓷器真偽取決于以下幾點:

            1、胎質。早期的民國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結合部多泛黃,晚清瓷器大多沒有這種特征,也比清瓷要顯得緊密一些。仿品胎質不僅堅密,而且生硬,分量或輕或重。對經常接觸民國瓷的人來說,上手一掂,真偽分曉。

            2、釉面。民國粉彩瓷畫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特征,一種略微泛黃,表面光澤柔和,給人以松軟的感覺,縮釉、串煙,但透過緊繃的表面,仍能看見柔軟的釉質。仿品光很強,即使經過高錳酸鉀處理,其光澤也不會太柔和,一般都有生澀僵硬的感覺,所仿縮釉、串煙也不自然。

            3、飾瓷用料。民國青花大致上分兩類,一類完全沿用清代用料,雜質多而色泛灰,精神渙散。一類青料發色純正艷麗,只是入骨不夠,稍欠沉著。仿前一類民國青花不多,仿后一類色彩死板,毫無鮮活之氣。

            4、畫工與題銘。民國瓷器上的題銘、書法千姿百態,但大多功底扎實,銘文有來歷。仿民國繪畫難,仿民國書法更難,仿題銘難上加難。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偽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偽。

            眾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國收藏界最受關注的門類之一。近年來,隨著關注、收藏的群體越來越多,市場中藏品的流通量沒有減少反而“水漲船高”。對于這種異常的現象,我們不能說市場中流通的就沒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著一定數量的贗品。那么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偽,就成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學習的問題。

            就鑒定來講,沒有捷徑可走。但是,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理智,就是我們獲取好方法好捷徑的基礎。如果沒有理性的東西,總想跳躍式的尋找途徑、撿些漏,我認為是最危險的。本文主要是論述自己在對古代瓷器“目鑒”過程中積累的心得——痕跡鑒別方法。

            對古陶瓷的鑒定來講,從傳統上,不外乎對瓷器的胎、釉、款識、紋飾、燒造工藝、制作工藝、窯口特征幾方面來鑒定。有的書上或者有的專家在講課中,對一些時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徹,目前尚難以突破。但是,也很難讓人理解。為什么呢?應為所有結論完全憑自己的感覺所書。比如說,宋代定窯胎子非常致密,釉色非常瑩潤,有牙黃色淚痕。瑩潤到什么程度、致密到什么程度,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你認為潤、致密;我認為不潤、不致密;沒法比,無法量化。如果拿宋代定窯的胎質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燒造溫度沒有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的溫度高。

            許多收藏愛好者反映,瓷器教科書上描繪的詞匯,讀起來非常動聽,卻很難理解。究其緣由,主要是感官的東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標準,很難讓人掌握。古代瓷器年代的鑒定取決于什么?是鑒定者的感覺?是鑒定者經驗的積累?還是鑒定者所掌握的科學方法?如果說三者都有,依然讓人難以理解。于是,不知何時鑒定者在神秘光環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讓同行迷茫,更讓藏友“敬仰”。由此看來,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各式鑒定證書能有這么大的市場了。

            對古代瓷器鑒定是否真的沒有標準?我認為,鑒定古代瓷器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有廣義概和狹義兩種概念。

            1、廣義的概念是類比法。比如說龍泉窯、越窯、臨汝窯還有鈞窯,每個窯在隨著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發展進行類比;同時也可以各個窯之間相類比。由此,得出胎、釉、繪畫、款識、窯口及燒造工藝的鑒定方法。關于這五個方面鑒定方法,我認為有關瓷器鑒定的書中已經寫的很多了,這里不做贅述。

            2、狹義的概念是痕跡鑒定法。是筆者在對古代瓷器鑒定過程中的心得。用觀察痕跡的方法去鑒別古陶瓷的真偽,我以為這種方法屬于狹義鑒定方法概念的范疇。因為這種方法的特點有兩點優勢:A、便于入門初學,不掌握基礎鑒定方法者應用;B、對具有鑒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層樓感覺。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偽?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還有很多優秀的仿制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于世。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偽呢。

            一、仿制

            1. 紋飾與器型

            紋飾和器型的仿制相對容易。最基本的方法是以出土的破損瓷器作為藍本,直接仿畫原件上的紋飾;比較到位的仿制是采用細毛筆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輪廓,然后用透明白紙印出輪廓,再將該紙貼在新的瓷胎上摹。為求得更高水平的仿制效果,利用電腦三維掃描紋飾可以做到與原件幾乎絲毫不差。仿制器型也是如此。

            2. 胎土和釉色

            對胎土和釉色的仿制較為困難,是因為兩者對原料都很有講究。胎土的仿制取決于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鎮瓷器的胎土以單一瓷石為原料,南宋之后,隨著高嶺土的發現,制瓷工藝迎來一大轉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讓景德鎮瓷器自元代起揚名全國。而釉色的仿制則取決于釉料的產地和配方,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差異。

            3. 出土原料與工藝結合

            (1)老胎新繪:利用清中后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

            (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裝飾新胎;

            (3)舊件新器:將足、流、底、口、頸等各殘缺部分的出土物組裝在新瓷器中;

            (4)復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將殘缺部位較少的舊器修補后放入窯中復燒;第二種是指將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重新做坯燒胎。

            二、做舊

            做舊的手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后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征為主。常見的手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氫氟酸腐蝕釉面,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于容易被識別真偽以及收藏者對仿品品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做舊方法進入第二階段。

            階段二: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征為主。比如,高檔次仿古瓷會采用中藥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據不同的對象,中藥的配方也會略有差異,加少許酒精利于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許氫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

            除了中藥浸泡,其他的表面做舊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煙熏、涂細煤灰等等;至于器物內壁出現的雞爪紋,在上釉瓷剛出窯時用小錘敲砸即可仿出。

            以上是由小編搜集整理的“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偽”的相關知識,更多收藏知識,請持續關注我們。

            瓷器收藏如何鑒別真偽?


            瓷器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收藏者眾多。同時,瓷器收藏還是一門學問,收藏者需要對其收藏規律和理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避免上當受騙。那么,瓷器收藏如何鑒別真偽呢?

            瓷器鑒定收藏,要善于學習和積累經驗。既要掌握辨偽識真的本領,也要提升自己的審美修養。要了解歷代的工藝美術史、藝術史,同時也要將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避免盲人摸象、一葉障目。因此,瓷器的鑒別建議從以下八個方面入手:

            一、看器型

            許多瓷器都是有時代特征的,有其獨特的形狀、大小等風格特征,各朝代之間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壺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燒制;但洪武梅瓶口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愛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圖錄上每一個朝代器物的形狀、大小,并用心記下每一朝代的標準器型,在實際辨別中做到心中有數。

            二、看胎質

            鑒別胎質要從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質一般較粗糙些,略泛黃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質較為潔白、精細。

            三、看釉面

            觀察瓷器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

            第一類,使用過或者陳設過的瓷器,上面的痕跡和年代感是現代仿品無法觸及的。

            第二類,從未使用過的瓷器,上面沒有使用過的痕跡,屬于“庫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關澤也是柔和的,有一種自然的“韻光”。

            第三類,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時間太久,釉面表層收到化學侵蝕,形成了吃土的現象,釉面發烏,用放大鏡看能看見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層部分,而不是色釉層。因為古時候的柴窯和現在的氣窯燒制出來的氣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五、看紋飾

            紋飾特征表現在題材、彩料、畫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于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征,往往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于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制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個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準確記載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由于青花五彩和斗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以青花的呈色來為彩瓷斷代,一定要注意區分凝聚斑和鐵銹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說,研究各個時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點,找出瓷器繼承、發展、演變的規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藝都可以作為斷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底足處理時,是先挖后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內,是按逆時針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會留下螺旋痕跡,于中心收刀。

            八、看款識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自明代永樂年開始,各朝代官窯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體、格式截然不同。

            綜合上述內容不難看出,歷代瓷器在器型、胎質、釉面、釉泡、紋飾、青料、底足、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鑒定瓷器的各項依據。但是,收藏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普遍規律中也常有特殊規律,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微拍堂特邀古陶瓷鑒定專家提醒,鑒定瓷器時,不能拿著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反復推敲、慎重定論。

            以上是由小編搜集整理的“瓷器收藏如何鑒別真偽”的相關知識,更多收藏知識,請持續關注我們。

            如何鑒別汝窯瓷器的真偽


            汝窯瓷器的瓷胎都很薄,這一時期汝窯出產的盤、碗、樽一類的生活用品的瓶壁和瓶底的厚度差不多,和當時其他汝窯瓷器形成了明顯的區別。洗、碗盤以及茶盞托的樣式受到了浙江越窯和山西耀州窯青瓷很大的啟發,模仿的是那個時候的金銀器皿,圈都比較足,并且微微向外撇。并且汝窯瓷器的口沿和凸棱以及弦紋凸起處的釉層比較薄,導致灰色的瓷胎在淺淡的天青色遮蓋下,透露出淡淡的肉紅色。我們使用高倍放大鏡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釉內氣泡的大小不同,并且有些稀疏。有些瓷器器型只出產自汝窯,譬如說,橢圓形水仙盆、橢圓形碟等等。有些瓷器器型也常見于其他瓷窯,譬如說,酒盞、茶盞、三足玄紋樽等等。總而言之,相對其他瓷窯來說,汝窯的手工匠人們對器型、制作工藝、瓷質以及施釉的要求更高,稱得上是用心良苦,基本上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汝窯是宋代六大民窯之一,起源于宋代,發跡于明代,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青睞。在明朝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廠開始防止汝窯瓷器,并且清代雍正、乾隆以及道光三朝都在仿制,但是明清時期,也只是模仿汝窯瓷器的釉色,基本上沒有延用汝窯瓷器的器型。全面仿制汝窯瓷器的情況基本出現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后期,比如說,河南汝州和寶豐均在仿燒,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未有能夠以假亂真的仿品問世,在制作工藝、器型和瓷質上仍有不足。

            那咱們如何區別汝窯瓷器和后仿汝窯瓷器呢?筆者藏友們整理了以下幾點:

            1.從器型方面來說,仿汝窯瓷器顯得比較笨拙,缺了一絲靈韻,以運用注漿成型的仿品最甚。因為瓷胎薄了容易變形,所以仿三足弦紋樽的瓷胎比較厚,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主要還是歸咎于制胎的工藝大不如前,并且市場上臆造的器型也層出不窮,大家更加謹慎購買。

            2.從釉質的角度來說,仿汝窯瓷器的釉質遠遠不及真品。通常帶有一種濁感,開片不是過多就是沒有。

            3.從制作工藝方面來說,仿汝窯瓷器的支釘敲掉后的痕跡看上去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并且支釘痕的顏色看上去過于白。

            以上就是區別汝窯瓷器和后仿汝窯瓷器的三個要點,建議大家在入手汝窯瓷器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以防落入奸商設好的陷阱。

            如何從胎釉鑒別瓷器真偽


            中國的瓷器是歷朝歷代文化的結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從古至今,愛好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真正懂得鑒定的人卻不多。中國歷代的瓷器精品層出不窮,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精細的仿制品數不勝數。

            就拿宋代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來說,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紛紛仿造,即便有精粗之分,但數量太多也難以準確區分。至于元、明、清三代,仿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所以,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必須先要對中國各地陶瓷的長期生產有所了解,這樣才能作出更為準確的判斷。

            從胎釉方面來看,由于時代、地區的不同,胎釉成分、燒造方法上的差別,在鑒別瓷器時應對胎釉作細致的觀察。觀察古瓷器,需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氣泡的大小以及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征,常有“瑩光”或“酥光”的說法。而觀察新瓷,這釉上則蘊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內發,后者光由外鑠。

            釉光是由于年代久遠而自然形成的,深厚溫潤,與新瓷炯炯刺目的“火光”,即所謂的浮光是不同的。但有些仿制品經過茶煮、漿沱、藥浸、土埋處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所以鑒定時,要格外仔細。

            在觀察釉質時,對于釉層的厚薄程度、縮釉以及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例如,宋代均窯的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的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薄如卵幕、瑩似玉石,這些都是真品瓷器可貴的特征。

            但是,后代仿品也能做到與真品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胎釉其它方面的特色,注意器里、口邊以及底足等細節之處。如康熙郎窯紅釉的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淡,器底釉色濃艷,釉多厚聚,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征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

            總之,從胎釉方面去辨別瓷器,既要用眼來辨其胎釉色澤、厚薄、片紋,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有必要耳、目,手三者并用,從而全面的辨別瓷器真偽。

            如何鑒別藍釉瓷器的真偽


            鑒別藍釉瓷器的真假方法現分別介紹如下:

            以鈷為呈色劑的藍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溫鈷藍釉瓷器則是元代景德鎮發明的。鈷是青花的呈色劑,融在釉中,即可燒成鈷藍釉,呈色十分穩定。但是色彩鮮艷的藍釉,除釉色純凈外,尚須有潔白的胎質映襯,方能顯現出藍如寶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鎮陶工在元代發明高溫鈷藍釉后,又于明清時發明了回青、灑藍和天藍等釉色,絢爛多彩,耐人尋味。

            1、元代藍釉

            元代藍釉產品傳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僅存12件左右。故宮博物院藏藍釉白龍盤一件,為清宮舊藏之物,盤中心貼塑三爪白龍一條,龍紋矯健,剛勁有力,動態盎然,為典型的元龍風格。同樣的白龍盤早年流散國外兩件,一件存日本出光美術館,另一件現存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另有藍釉白龍梅瓶一種,也是貼塑三爪白龍一條,原有3件,一為揚州博物館收藏,一件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另一件為宮中舊藏,原存頤和園,可惜后被打碎。還有藍釉白龍罐一種,是殘器,為鎮江地區本世紀90年代出土。解放后杭州出土元代藍釉爵杯一種,保定市出土元代藍釉金彩、藍釉金彩杯和盤各一種,其呈色藍如寶石,金彩畫法嫻熟,燦爛的金光與藍寶石似的釉色呼應成趣,給人以富麗華貴之感,是代表元代藍釉燒造水平的杰出之作。此外,西亞地區尚藏有元代藍釉白龍和白花、飛鳥及海馬紋的大盤,直徑多在45厘米左右,分別存于伊朗巴士頓博物館、阿特別爾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博物館。這幾件藍釉瓷器當是元代與青花一起生產的外銷瓷。

            元代藍釉瓷器傳世稀少,且均藏于國家博物館中,仿制者很難拿到手中,只能比照圖錄仿制。現代仿品主要出于景德鎮,有用煤氣窯燒的,也有用柴窯燒的。鑒定時只要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征,自可識別真偽。如盤底元代真品雖看去粗糙,但用手摸時,卻感到平滑,新仿者或過于細潔,或過于粗糙,均未仿到真品原有的神韻。元代藍釉真品釉色深沉,后仿者多偏藍色,過于輕浮。

            2、霽藍釉

            明、清藍釉習稱“霽藍”,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明代霽藍最為后人稱道的首推宜德一朝。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后人稱其為“霽青”,把它與白釉和紅釉并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劃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宣德霽藍釉鑒定要點如下: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并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足圈足露胎。

            (4)凡四字款者,均為后仿。

            (5)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為凸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6)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傳世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遺址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弘治、正德藍釉瓷器帶官款的極少,鑒定時主要是把握兩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有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釉色除霽藍外,又新創一種“回青”釉。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接近底足的聚釉處則發黑色。回青釉則呈淡藍色,沒有刺眼的浮光,有些器物的口沿及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云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于臺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是廟堂所用祭器,以爐、瓶最多,均無官款,但有年紀年款的。

            3、灑藍

            灑藍也是以鈷為著色劑的一種藍釉,制作工藝與藍釉不同,卻與青花有共同之處,只是青花以鈷料作畫,灑藍則是將鈷料吹于坯上,其裝飾效果,取決于鈷料吹于坯上的形狀。如果是星星點點地吹于坯上,則形成灑藍的裝飾效果。灑藍釉成熟于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廠遺址曾出土宣德灑藍釉碎片,觀其釉色,似為實驗器,說明宣德時開始創新這種釉色。星星點點的鈷料融于透明釉中,極類釉中包裹著朵朵雪花,故也被稱為“雪花藍”、“魚子藍”。明代宣德灑藍釉完整傳世器物僅見一種缽形碗,高為12.5厘米左右,口徑26厘米左右,現知傳世有4件,國內首都博物館存1件,其余3件流散國外,均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款,當是宮中流出之物。

            清康熙時,灑藍釉又恢復了生產,《南窯筆記》稱其為“吹青”,并認為是清初新制,實制上當為仿宣德的產品。康熙灑藍呈色穩定,做工精細,多輔以金彩裝飾,也有少量輔以五彩和釉里紅裝飾的。康熙以后歷代均有灑藍釉瓷器生產,仿康熙灑藍的也不少。鑒定時要注意各時代的造型胎釉產,仿康熙灑藍金彩容易脫落,常有后世金彩脫落后描金復燒的,一定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后描金的痕跡。現代仿品金彩是用金水燒的,呈色比康熙金彩艷麗,要注意二者的區別。

            4、天藍釉

            霽藍、回青和灑藍的鈷含量均在百分之二左右,如果降低鈷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則可燒成天藍色的高溫顏色釉。此種釉色為康熙時始創,雍正乾隆時繼續生產,色澤幽雅,傳世數量不多,精品均為官窯生產,其造型有瓶、觚、洗、碗等類,基本未見大件瓷物。故宮博物院雍正天藍釉呈紅葡萄紋碗一件,把天藍釉與釉里紅融于一體,清新淡雅,耐人尋味,是代表雍正天藍釉最高水平的精絕作品。康熙天藍釉呈色淺淡,雍正略深,乾隆時積釉處微泛淡黃綠色。后仿天藍釉的胎、釉均與真物有較大差距,注意把握真物的時代特征,鑒定真偽比較容易。現代新仿燒制天藍釉并非難事,要注意當代高仿作品的出現。

            以上是網小編為您介紹關于如何鑒別藍釉瓷器的真偽的問題,更多的收藏知識請關注我們。

            如何鑒別明朝洪武瓷器的真偽


            明代是中國制瓷行業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全國各地窯廠的數量不斷增加,生產生活用瓷、建筑用瓷以及其他領域用瓷的數量也比歷朝歷代的瓷器生產量要多很多,中國瓷器行業的發展再一次煥發出新的活力。

            明朝洪武時期的民窯制瓷工藝,在官營瓷器行業的影響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這個時期,民窯生產將瓷器的實用性展現得淋漓盡致,民窯燒制的瓷器主要是盤、碗之類的日常生活用瓷,很少燒制罐,基本沒有燒制陳設琢器。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元末戰爭對各個行業的生產都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天下剛剛步入太平,國民經濟并不景氣,老百姓們一心追求生活溫飽,并沒有娛樂的條件。江西玉山曾經發現一件白釉罐,上面題款為“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早”,這件瓷器的器型飽滿,符合明代瓷器圓潤的風格,它的瓷胎非常厚拙粗糙,釉層較厚,白度較低,結合這些特點,這件瓷罐被瓷器專家認定為是明朝瓷器真品。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夠鑒別明朝洪武瓷器的真偽呢?

            1.看胎釉

            我們鑒別瓷器一個瓷器的真偽,首先必須要仔細地觀察瓷器的胎體和釉面。明朝洪武時期瓷器的瓷胎顏色看上去白一些,質感也比較干澀,可見細小的間隙;明朝洪武時期瓷器的釉質非常厚潤細膩;明朝洪武時期的釉面一般都會出現開片,胎釉十分緊致;明朝洪武時期瓷器的釉色為乳白色,其中夾帶著細微的青灰色;明朝洪武時期瓷器上面一般會出現縮釉的情況,露胎的地方可見窯紅;明朝洪武時期瓷器基本上底足沒有上釉,足墻比較厚,并且在中心位置有雞心狀凸起,個別瓷器上有粘砂,經過制瓷工匠的不斷改良,瓷器的足壁愈來愈薄。

            2.看紋樣

            每個時代的瓷器紋飾都具有那個時代獨有的特色,明朝洪武時期瓷器的特色紋樣則是扁菊,洪武時期瓷器釉面上的扁菊呈橢圓形,運用花蕊作網格紋,運用雙線描繪花廓和花瓣,內層不填顏色,外層花瓣頂部和一側留邊,將花瓣間隔開來,讓花朵形狀更加明了。

            3.看顏色

            洪武時期燒制的釉色品種以青花和釉里紅為主。青花的色調比較黯淡,發色多為藍色偏黑灰色;釉里紅的顏色比較淺淡,發色為醬紅色。并且大件洪武瓷器的色澤不如小件洪武瓷器鮮亮。洪武時期燒制的釉色品種以青花和釉里紅為主。青花的色調比較黯淡,發色多為藍色偏黑灰色;釉里紅的顏色比較淺淡,發色為醬紅色。并且大件洪武瓷器的色澤不如小件洪武瓷器鮮亮。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民國瓷器如何鑒別真偽?》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民國瓷器如何鑒別真偽?》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如何鑒別民國瓷器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