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并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后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taoci52.com精選閱讀
真假宋官窯瓷器的鑒別
官窯是我國古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從古至今官窯瓷的仿制品也很多,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真假宋官窯瓷器的鑒別。
官窯瓷器的釉質、紋片、胎色等都極富有特色,以官窯的特色為依據可以辨別真假官窯瓷器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并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后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淺析真假宋官窯
筆者經多年的觀察,就雍正朝仿宋代官窯與真品之間的差異,作一些粗淺的比較,借此與同好互相切磋。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并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自上而下是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于臂,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要有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薄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后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油釉以外,其足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真假官窯瓷
章用秀
明清官窯瓷器是中國陶瓷器物的珍品,向為收藏家和富貴人家所青睞。因其金貴,民國時期明清官窯仿品屢屢現身。當年,天津鍋店街的同泰祥便精于此道,其所出真假難辨,撲朔迷離,給收藏界造成極大的危害。
同泰祥仿明清官窯瓷器比北京前門大街德泰之所仿,色彩、品種要多,數量也大,國內外現存明清官窯瓷器中的贗品,不少是同泰祥于上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在景德鎮仿制的。20年代中后期,居住在天津租界地的官僚政客和大戶人家,包括溥儀,慶王爺的后裔,軍機大臣那桐,北洋軍閥政府總統曹錕、黎元洪,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蘇督軍李純,還有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奉系軍閥張作相、吳俊升等人,都買過同泰祥的仿官窯瓷器。
據說同泰祥為溥儀燒制過“水燉”和白瓷祭器,書寫“宣統年制”款識。水燉是一種早已不見的餐具,下部像盤子,上部有屜,屜和盤都是雙層空心,可注入熱水,用以保持菜肴常溫。張園里的仆人也大量購買仿官窯器,用以調換溥儀從宮里帶來的真東西。
清廷內務府總管文索的后代,人稱“曾二”,住在英租界。此人擁有不少真正的明清官窯器,可他還是到同泰祥購買仿制品,以贗品充真品,唬那些行伍出身的軍閥老粗。湯玉麟沒那么多真正的官窯瓷器做陳設,便從同泰祥買來大批的仿官窯器,擺起來壯門面。江西督軍陳光遠,財產逾千萬,他的大兒子也經常去同泰祥選購仿制的明清官窯器。同泰祥的徒弟們稱呼他“陳大少爺”。李善人家、正興德穆家、長源楊家、益德王家、振德黃家、元隆孫家等也都是同泰祥的主顧。元隆孫家有位姑娘出嫁,在同泰祥訂制瓷器嫁妝一百件,一百件瓷器都繪有《百子圖》。
現在看來,當時購買同泰祥瓷器的,有的是知假買假,以假官窯作裝點,或用贗品充真品取樂兒耍人,有的實屬上當受騙,不少人為此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有一位叫沈吉甫的老先生,是頗有名氣的收藏家。他從1900年至1931年,先后搜集歷代名貴瓷器達千余件。沈老眼力很強,收藏明清瓷器講究釉色、彩頭,一般瓷器他都看不上眼。可是,1932年春天,他在天津英租界一幢小樓賦閑時卻上了大當。那天有人帶來一件黃包袱,包著一只錦匣,匣里軟囊臥著一件精美的琺瑯彩瓶。這只彩瓶,胎質潔白,薄如蛋殼;錦匣的名簽編號,都是宮里的標志。本主說還有十幾件這樣的瓷器。不久又拿來十幾件黃包袱。沈吉甫將彩瓶一一觀賞,最后以10萬元代價全部買下。沈老興致勃勃,請來北平幾位朋友來津觀賞,但幾位鑒賞家都沒表態。一看他們的態度,沈吉甫明白了。他送走了朋友,拿出放大鏡細細觀察,這才發現所謂乾隆琺瑯彩瓶胎骨薄,手頭輕,彩質也不夠精細。實際上這些東西都是天津鍋店街同泰祥細瓷店在景德鎮仿制的。沈吉甫越想越氣,盛怒之下,把那些瓷器摔了個粉碎。
如何鑒別真假琺瑯器
有朋友說很喜歡琺瑯器,但不識真偽,希望能介紹一下辨識方法。為此,筆者采訪了我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省博物館文物鑒定專家丁元海。他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鑒別:
一看特征:明代琺瑯器由內廷御用監燒造,有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兩種,有紀年款識的掐絲琺瑯器,僅見宣德、景泰、嘉靖、萬歷年號。清康熙時期的掐絲琺瑯分為粗絲淡釉和勻絲濃釉,掐絲比明代細密均勻,釉色雖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堅實,器形以杯、碗、盒、盤、爐等小型器為主。
琺瑯器資料圖片
二看銅胎:琺瑯器的銅胎主要有兩種,其中最主要的一種銅胎是鍛打銅胎,另一種是鏨胎。真正的琺瑯器講究胎薄平光,當前市面上的高仿琺瑯器如果是鍛打銅胎,可以達到胎薄體輕,須小心對待,如果遇到的是鑄胎器,胎體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偽,容易判斷。
三看包漿:區別老琺瑯器與高仿器皮殼的新老,要先看老光是否自然,再看包漿是否一體,最后看手感有無生澀之感。
新做琺瑯器的釉面多用細砂紙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賊光,再用酸與高錳酸鉀、松香水或其他混合溶液強化咬蝕處理。所咬蝕舊色比較容易辨別,仔細看上去:一是色不正,二是不均勻,三是手摸生澀。
四看款識:琺瑯器的款不是隨意題寫的,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定。不同年代有著不同年號的款識,藏家可以根據字形、字體等方面加以鑒別。目前明代見到的官方紀年款識只有宣德、景泰、嘉靖、萬歷四朝,如遇到有其他紀年如成化、弘治年制的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如何鑒別真假“火石紅”
收藏古陶瓷的朋友,都會對“火石紅”在鑒別元、明、清瓷器真贗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認識,但近年來隨著人工仿制的火石紅越來越逼真,如何區別真假火石紅也就日益為收藏古陶瓷的朋友所重視。
(1)真火石紅的特征
火石紅俗稱“窯紅”或“枇杷紅”,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清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瓷器露胎處所出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它實際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燒窯結束時在冷卻過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現出來的色調,一般都附著于瓷器的胎釉結合處。其分布的特點是與胎釉結合處成平行的、寬窄不一的火石紅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結合線,火石紅晶體密度就越大,顏色就越濃重,隨著遠離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紅晶體的密度和顏色也就越淺淡直至消失。
(2)假火石紅的特征
假火石紅既不是瓷器胎內鐵質經高溫析出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窯壁窯床及匣缽墊片等所含鐵質經二次氧化而附著于瓷器露胎處的,它是現代仿燒者在瓷器燒制前用富鐵漿涂抹或者用含鐵質較多的細沙、谷殼墊在器底燒成后而產生的。色彩淺淡,分布散亂。
(3)真假火石紅的不同點
一般來講真火石紅多由胎釉結合處析出,色澤柔和鮮艷,和諧自然,越遠離胎釉處火石紅色澤就越淺淡;而假火石紅在器物胎底隨處可見,色澤深淺不一,或過濃或過淡,很不自然。放大鏡下觀察,真火石紅晶瑩閃亮,深入胎內,與胎土融為一體;而假火石紅則缺乏生氣,浮在胎體表面。
應該強調的是,火石紅不是鑒別古陶瓷真贗的唯一標準,一定要整體觀察、綜合分析器物的全部信息資料之后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真假“毛瓷”的鑒別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毛瓷”絕大部分是贗品,而且一些贗品在銷售時還出示了制作者個人簽發的鑒定證書,因此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市場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用“7801”冒充“7501”。所謂“7801”是1978年華國鋒主持中央工作期間,陶研所為中南海燒制的一批瓷器。區分“7501”和“7801”可從下述兩方面進行。1、從品種著手。比如人們在拍賣會上見到的痰盂、大號茶杯圓形煙灰缸、酒具等都是“7801”產品,“毛瓷”中沒有這些產品。2、比較它們的彩繪圖案。首先“7501”畫工嚴謹、細膩,“7801”畫工粗糙。其次兩者畫法也不有所不同,僅以釉下彩茶杯為例,觀其梅花圖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7501”向上收筆,“78012”向下收筆,區別較為明顯。又如“毛瓷”中的釉下彩雙面繪芙蓉花碗和用白線勾出花頭的技法在“7801”中絕對沒有的。再有“7501”的彩繪用料也比“7801”考究,無論是細度還是艷度前者都比后者好。
第二,利用制作“7501”時剩余的白瓷胎進行“后加彩”。此種贗品均為釉上彩產品。由于釉上彩產品要經“高溫釉燒”和“低溫彩燒”兩步完成,因此在完成第一步“高溫釉燒”后,必然要將其中有質量問題的白瓷淘汰后再進行彩繪。“毛瓷”的質量要求極其嚴格,只有按照國家質量標準達到特級和一級的白瓷胎才可進入后道彩繪工序,其余全部淘汰。被淘汰下來的白瓷胎最初是入庫封存,以后就陸續處理給內部職工。得到者又請人依葫蘆畫瓢仿造了一批,進而又仿造成“7501”。鑒定這類瓷器有一個最基本的要點,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質量缺陷者,如黑點(鐵點)、針孔、縮釉、吃煙、變形、橘釉等均為贗品。有的贗品為掩蓋瓷胎上的質量缺陷,在彩繪過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等圖案進行遮蓋,須細觀察才能看出。
第三,私窯新仿品。近兩年,景德鎮一些私營陶瓷廠看中“毛瓷”帶來的豐厚利潤,網羅人才研制仿品。這些新仿“毛瓷”無論是胎質、造型、色彩以及畫工都不及“7501”。以“水點梅花”茶杯為例,圖案中梅花的色彩真品鮮艷,仿品暗淡。這主要是由于彩繪用料的不同,真品是使用德國進口的金紅料為主料,仿品使用的是國產料。杯蓋造型也不同,真品造型挺拔端莊,做工考究,仿品造型顯得綿軟無力,做工粗糙。如果觀其實物恐怕破綻就更多了。真品足圈四周胎壁較厚處略呈翠綠色,仿品則呈暗紅色。這一方面說明仿品的燒成濕度和瓷化程度不及真品,另一方面也說明仿品所用陶瓷配料與真品存在差異。
由此可見,“毛瓷”這個特定時期的產物,自出世至今雖然只有20多年的歷史,要想仿造絕非易事。
怎樣鑒別景德鎮陶瓷真假
景德鎮是中國瓷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陶瓷圣地。自古以來,景德鎮陶瓷發展迅速,官窯、民窯應有盡有,到了宋元明清時代,陶瓷瓷器大量盛產,為中國乃至世界遺留了大量的陶瓷文化,被稱為是歷史文化中的瑰寶。景德鎮陶瓷瓷器歷史悠久,年份越長久其收藏價值也就越高,近年來隨著“尋寶”節目的備受關注,形成了一股對于探尋陶瓷瓷器的全民熱浪,其中怎樣鑒別景德鎮陶瓷真假是很多收藏者所關注的問題。
景德鎮康熙款青花瓷龍紋將軍罐
景德鎮陶瓷文化,是構成悠久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無論是淡雅高貴的青花,還是華麗炫目的彩釉陶瓷,無不充斥著滿身藝術與尊貴的氣息。學會對于真假瓷器的鑒別,也算是對于陶瓷文化的一種傳承與尊重。
第一、要了解景德鎮陶瓷發展歷史文化
文化是陶瓷的精髓,也是歷史文明的靈魂。文化的魅力,是經久不息的強國力量,也是能夠提升國人精神文明建設的靈動之氣。學習如何鑒別景德鎮陶瓷的真假,那么必須要先了解這里的陶瓷歷史文化。
瓷都之國,是對于景德鎮最好的美譽。從唐代開始,便有了景德鎮陶瓷生產和使用的記載。潔白如玉的白瓷文化便是唐代的代表之作,宋代時期,景德鎮陶瓷名震天下,尤其是官窯出產的陶瓷瓷器,更是作為殊榮贈予皇親貴族,換句話說,清代景德鎮官窯陶瓷瓷器,是身份的象征。后經過元、明、清的發展,讓景德鎮陶瓷徹底成為了天下陶瓷的圣地,清朝時期,陶瓷瓷器發展到了頂峰,為此也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陶瓷文化。
第二、了解景德鎮陶瓷瓷器燒制的文化元素
在陶瓷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朝代的陶瓷構成是不一樣的。比如唐朝時期,是陶瓷文化剛剛發展時期,此時期主要以白瓷為最。更是素有“假白玉”的美譽。而經歷了宋代、元朝、明代、清代等歷史朝代的發展,逐步的將書法、繪畫、雕塑以及詩詞與制瓷工藝相結合,構成了一幅富麗堂皇、絢麗多彩的多彩藝術珍品。
而景德鎮最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是青花瓷,一種清新脫俗,淡雅濃郁的獨特藝術魅力。鑒賞者只有了解了這些關于景德鎮陶瓷瓷器燒制中的文化元素,才能夠更好的去鑒別景德鎮陶瓷的真假,培養獨立的銳智的眼光。
第三、觀其落款、年份、以及陶瓷藝術瓷器的色澤
在鑒別景德鎮陶瓷真假的時候,很多朋友都會有查看其落款和年份的習慣。當然,這也是最為基本的鑒別景德鎮陶瓷真假的基本要領。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如此去做出判斷,其實困難度也是很大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學會如何去觀察外形。外形包括瓷器的色澤和器型。對于歷史悠久的景德鎮陶瓷工藝品來說,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陶瓷器型,這是陶瓷文化時代的象征。而且不僅如此,出了器型之外,在加入元素和色彩紋理運用方面也各不相同。
但是鑒別陶瓷時對于外形的把握和鑒賞是一件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尋寶”節目中,很多收藏者對于自己收藏瓷器信心滿滿的,卻在經過專家鑒定之后,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其實收藏者這種“自以為是”的感覺,就是因為對于景德鎮陶瓷藝術品的外形把控不足。
老窯瓷:淺析宋代官窯真假
筆者經多年的觀察,就雍正朝仿宋代官窯器與真品之間的差異,作一些粗淺的比較,借此與同好互相切磋。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并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的粵語電影網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后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