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文物被視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一些完整器物,甚至某些時代一些著名窯口的零星殘片亦被世人奉若拱璧。至遲自宋以降,瓷器的仿制做偽,代不乏人,因此這類文物的辯偽工作就極為繁重。在分析仿制做偽時,首先應掌握它與其他門類文物做偽的共同規律。這種共性體現在:它們防偽的對象,絕大部分為各時代的精品、美品,一般品、大量存世者即較少去防偽,例如,對明清瓷器,防偽對象基本是官窯器或民窯精品,這樣可使鑒定工作有大致的范圍。防偽的水平是隨著人們研究收藏活動深入而提高的。時代越晚,越可能出現足以亂真的貨色。應對近年出現的貌似真精的“文物”更為深入地推敲。
鑒定時除了考慮以上“共性”外,更要考慮瓷器文物的特殊規律及表現,即在鑒定具體文物時,往往對“個性”的掌握更為重要。
瓷器文物防偽手法代不相同,有發展益精的過程,且手段繁多,層出不窮。粗略介紹,有杜撰(憑空捏造),模仿、復窯、提彩、脫釉、補釉、補缺、拼接,舊壞新彩,舊胎加刻,新物舊款,套口,撞底,磨口磨底,去耳補彩,去流除柄補畫,等等。但歸納起來,不外加周曉陸先生指出的由“質、形、文”三項來考察其仿制與做偽(這符合絕大多數文物防偽的一般規律)。下面,就瓷器文物具體地作些分析:
從“質”入手。主要針對瓷器的胎質胎色,釉色釉質來看其年代的窯口。如胎質細膩或粗糙,含沙量多少,胎燒結程度,胎敲擊發聲是否清越,胎色區別及深淺程度。化妝土施用情況,厚薄,色澤。釉的性質,透明與否。釉的厚薄均勻否,釉開片及縮、流情況如何,釉施的方法(蘸、刷、浸、蕩等等),釉的色別及深淺程度,釉胎結合狀況,等等。
從“型”入手。造型是瓷器文物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造型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反映出不同時代人們的實用選擇與審美意識。一般地說,有型似與不似,大至有無此品類的出現,小到口唇,腹壁,底足,流口,金板耳,系耳等等諸方面的形象,也包括內部,如內壁、管孔的形象等方面。有型變與未變,如套口換底,如磨口去耳等等。有型的尺寸如何,如大小、厚薄、長短、口徑或其他部分直徑,等等。
從“文”入手。對于瓷器文物而言,包括它們身上除釉色本身而外的所有裝飾,如刻、劃、印、貼、塑、繪、釉上彩、釉下彩、寫等等手法,如紋樣、文字、款識(款識當然主要也是文字,主要指紀年款、堂號款等,而文字主要指詩文詞賦,吉祥詞句等)的內容與風格。這一方面面廣量大,牽涉到許多實用的、裝飾的、審美的、時代的乃至社會階層的與民族的、民俗的問題。
從這三方面入手的方法歸結于一句話,就是認準它們的“時代風格”。從正面分析,要看所仿所偽的貨色與真品時代風格相去多遠;從反面再分析,則要看這些防偽貨色本身的時代風格。因為,防偽文物是人們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出現“贗鼎”的歷史直溯于春秋之前,所以廣義的文物概念,應包括這些防偽品。可是,針對某一時代、某一類或某一件文物而言,卻有真品原件與贗品偽件的區別。如清雍正朝仿北宋官窯瓷瓶,無疑它屬清代文物,但相對北宋官窯瓶而言自然又是一件偽品。這即是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應獲的結論。再例如,仿一件宋汝瓷,有南宋仿、明仿、清前三朝仿,清末民初仿,現代仿,自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它們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鑒定瓷器,除了“時代真”范疇之外,還有“窯口真”的問題,如同是一件鈞瓷,有八卦洞窯燒制的御用品,也有其他窯燒的一般鈞瓷,兩者價值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作瓷器文物的鑒定辯偽,除了多讀文獻書本,更重要的是多接觸實物。真品、偽品都要多看,胸中爛熟百千件,才具備了嘗試鑒定的本錢。完整器要看,殘破瓷片更要看,這樣由表及里,胎質、釉厚等要點才能從本質上得到把握。完整器上往往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而殘片上往往可取得完整的信息。此外,要培養“靈氣”,具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本領。同一時代文物不論質地差異,總有一定相關性,如一件所謂明代青花瓷器,圖案用清代繪畫中常見題材,那么基本可依據書畫文物標準來否定這件瓷器的時代真實性。這方面牽涉的知識面非常寬泛,所以有成就的古瓷鑒定家必然是飽學之士。
文物鑒定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干這行的幾乎人人都有看錯、看走眼的辛酸甚至苦痛經歷,這是很正常的事。瓷器文物鑒定和其他文物鑒定一樣,“辯偽易,認真難”,即有明顯破綻的防偽品,一望可知。對一些“真、精”品,則要揣摩再三,慎之又慎。當人們看到一些鑒定專家不愿把話說滿。常留很大余地,總感到一種玄機妙術。其實,這是科學態度,因為個人的認識總有局限。文物鑒定是人人可學,但并人人可干的,人們在這方面的成功與否,將與其勤奮(眼、手、腦)成正比。
taoci52.com小編推薦
瓷器作偽與辯偽間的基本常識
瓷器作偽在古時是不被人重視的,而且仿制的品種和數量很大,特別是自明、清兩朝以來,仿制技術逐漸成熟、提高。出現了后朝仿前朝影響較大的官窯瓷器,有民窯仿官窯的,有現代仿各朝民窯和 官窯的瓷器,尤其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至今,由于市場的開放,受利益驅動,瓷器的仿指水平達到了及至。
鑒于防品瓷器十分逼真,并成為古瓷受藏者存在的實際問題,筆者近期考察了一些地下制贗小廠和作坊。一件仿品瓷器在入窯前胎坯就基本具備了古瓷器形,出窯后進行作舊,退除賊光,大多用現代化學材料 “氫氟酸”按比例兌水稀釋,用油漆排筆刷于瓷器表面,賊光在一個小時左右就退掉,還有用傳統的獸皮手工打磨退光,這樣器表的自然效果要比化學材料好,但耗時費力。仿制上擋次的瓷器胎釉都采用了小窯特燒,經過表面作舊,一般較難辯偽。瓷器的胎足也是作偽者苦心的重要部位,如用較濃的茶葉水及煙葉水反復涂于瓷器底足露胎處,效果不錯。同時也使用化學材料。這些作偽手段是作偽者為了使新瓷器轉眼間變成有歲月蒼桑痕跡的古瓷器,達到有銷路的目的,使收藏者愿意購買,同時又使制贗者、售贗者共同獲利。
作為瓷器收藏者特別是剛如道的瓷器收藏著者,在古玩市場上面對那些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瓷器,如何尋找真品的瓷器,首先要解決 辯偽的問題,辯偽能力的提高先要從有代表的殘瓷入手,反復觀察局部特征并熟記在心中。辯偽要從器形、釉料、制作技術及紋飾和堂款等方面加以綜合分析,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胎體結構 。作偽者在仿燒真品瓷器的釉料、底款都接近真品瓷器,但這樣的瓷品一般胎質不好,釉料及釉上質感不如真品瓷器,結合理論學習,把握住瓷器的造型、紋飾、款式、胎質 、釉質及釉色就能確定其真偽,一件瓷器無論怎樣作偽,它的某些特征總會有不符合時代的演變規律。
在此,筆者提醒初涉古瓷收藏的朋友們,在沒有多高鑒定水平的前提下,要先學習后入市,以免賣到贗品,棄之可惜、觀之無味。
鑒別古瓷器作偽與辯偽間的基本常識
瓷器作偽在古時是不被人重視的,而且仿制的品種和數量很大,特別是自明、清兩朝以來,仿制技術逐漸成熟、提高。出現了后朝仿前朝影響較大的官窯瓷器,有民窯仿官窯的,有現代仿各朝民窯和官窯的瓷器,尤其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至今,由于市場的開放,受利益驅動,瓷器的仿指水平達到了及至。
鑒于防品瓷器十分逼真,并成為古瓷受藏者存在的實際問題,筆者近期考察了一些地下制贗小廠和作坊。一件仿品瓷器在入窯前胎坯就基本具備了古瓷器形,出窯后進行作舊,退除賊光,大多用現代化學材料 “氫氟酸”按比例兌水稀釋,用油漆排筆刷于瓷器表面,賊光在一個小時左右就退掉,還有用傳統的獸皮手工打磨退光,這樣器表的自然效果要比化學材料好,但耗時費力。仿制上擋次的瓷器胎釉都采用了小窯特燒,經過表面作舊,一般較難辯偽。瓷器的胎足也是作偽者苦心的重要部位,如用較濃的茶葉水及煙葉水反復涂于瓷器底足露胎處,效果不錯。同時也使用化學材料。這些作偽手段是作偽者為了使新瓷器轉眼間變成有歲月蒼桑痕跡的古瓷器,達到有銷路的目的,使收藏者愿意購買,同時又使制贗者、售贗者共同獲利。
作為瓷器收藏者特別是剛如道的瓷器收藏著者,在古玩市場上面對那些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瓷器,如何尋找真品的瓷器,首先要解決辯偽的問題,辯偽能力的提高先要從有代表的殘瓷入手,反復觀察局部特征并熟記在心中。辯偽要從器形、釉料、制作技術及紋飾和堂款等方面加以綜合分析,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胎體結構。作偽者在仿燒真品瓷器的釉料、底款都接近真品瓷器,但這樣的瓷品一般胎質不好,釉料及釉上質感不如真品瓷器,結合理論學習,把握住瓷器的造型、紋飾、款式、胎質、釉質及釉色就能確定其真偽,一件瓷器無論怎樣作偽,它的某些特征總會有不符合時代的演變規律。
在此,筆者提醒初涉古瓷收藏的朋友們,在沒有多高鑒定水平的前提下,要先學習后入市,以免賣到贗品,棄之可惜、觀之無味。
淺析瓷器中的偽款與偽器
十幾年來,在同我交流古瓷鑒藏知識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別重視看器物有沒有紀年款。他們以為寫有紀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寫什么朝代紀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當代古瓷制假行當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學者這種經驗不足的鑒藏心理,在偽造的“古瓷”上寫上偽造的紀年款,用以蒙人騙錢。奇怪的是,某些編著古瓷圖書的人,竟然也把此類偽款偽器的東西堂而皇之地收錄到自己的著作中,印出來向社會宣傳,自己失誤了還要誤導讀者,實在有點為虎作倀的味道了,試舉一例:
2004年國內出版的一本關于青花瓷圖鑒的書中,作者向讀者們介紹了一只“宋代磁州窯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書款特寫照片。從鑒定角度來說,別的什么特點、特征都可以不論,單從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斷定它是一個極其缺乏歷史知識的制贗者所做的蹩腳貨。
大約從周朝開始,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就特別重視“禮”的制度建設與規范作用,上自國君貴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戰,小到待人接物,無不制定出一套“禮”來對社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就是對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謚法”來進行評價性的蓋棺論定。“周文王”、“秦穆公”、“漢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這些國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繼承者、貴族和大臣們對他們議定的謚號。因此,古代的國君、皇帝們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謚號,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謚號作為紀年工具。退一萬步來說,假如某位皇帝活著的時候讓臣下為自己預先擬定了一個滿意的謚號,他也絕不會用這個謚號作為自己臨朝稱制的年號,這種荒唐的事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絕沒有發生過。而且老國君、老皇帝死后,他們的繼承者新國君、新皇帝可以給已死的前者以輝煌的謚號,但絕對不肯、也沒有人用已死者的謚號來作為自己在位紀年的。清代只有嘉慶四年以前的官窯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這是因為乾隆活著就把皇帝位子讓給兒子?琰來坐,他當了太上皇。兒子為了取悅和尊敬仍然手握實權的老子,就讓官窯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國家紀年已從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為嘉慶年號了。
在明代永樂朝以前,除了瓷器銘文(不是專門款識)中有使用皇帝年號者外,作為有意識標志該器物生產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個人的表達習慣,在器物的胎體上刻上時間,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書方式寫上時間,筆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窯系白釉碟殘片就是物證。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復原口徑14厘米,足徑4厘米,碟心內刮有澀圈。從圈足小、足墻外撇、足內心留有乳釘可以鑒知,這只白釉碟是元代產品。在碟外圈足周圍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書“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樣,圈足內亦墨書一“文”字。查“大德”年號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時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趙乾順和元朝成宗鐵穆耳兩位國君使用過。西夏的“大德”年號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鐵穆耳使用“大德”年號共計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從墨書紀年上也證實這只白釉碟應是元代產品。
從資料可證,正式以在位皇帝年號在瓷器上署寫“××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識,并成為一種官方認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國古陶瓷界以真品實物為依據,公認是從明代永樂朝開始的,此前沒有這種署款方式。但當時署款器很少,目前僅見永樂官窯青花壓手杯等,這種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傳至清末。“宋代磁州窯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寫的“英宗年制”款,犯了兩個低級錯誤:其一是不懂得“××年制”這種制式署款方式出現的時代,將明代才開始出現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亂用。其二是不懂得謚號來源和用途。宋英宗名趙曙,是宋仁宗趙禎的養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謚號英宗。“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趙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謚號英宗,怎能在活著時用謚號紀年?他不嫌晦氣?趙曙死后其子趙頊繼位,改為“熙寧”并用之紀年,并無用英宗謚號紀年之事、之理。因此,單從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斷其為偽品。
瓷器中的“偽款”與“偽器”
十幾年來,在同我交流古瓷鑒藏知識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別重視看器物有沒有紀年款。他們以為寫有紀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寫什么朝代紀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當代古瓷制假行當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學者這種經驗不足的鑒藏心理,在偽造的“古瓷”上寫上偽造的紀年款,用以蒙人騙錢。奇怪的是,某些編著古瓷圖書的人,竟然也把此類偽款偽器的東西堂而皇之地收錄到自己的著作中,印出來向社會宣傳,自己失誤了還要誤導讀者,實在有點為虎作倀的味道了,試舉一例:
2004年國內出版的一本關于青花瓷圖鑒的書中,作者向讀者們介紹了一只“宋代磁州窯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書款特寫照片。從鑒定角度來說,別的什么特點、特征都可以不論,單從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斷定它是一個極其缺乏歷史知識的制贗者所做的蹩腳貨。
大約從周朝開始,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就特別重視“禮”的制度建設與規范作用,上自國君貴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戰,小到待人接物,無不制定出一套“禮”來對社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就是對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謚法”來進行評價性的蓋棺論定。“周文王”、“秦穆公”、“漢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這些國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繼承者、貴族和大臣們對他們議定的謚號。因此,古代的國君、皇帝們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謚號,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謚號作為紀年工具。退一萬步來說,假如某位皇帝活著的時候讓臣下為自己預先擬定了一個滿意的謚號,他也絕不會用這個謚號作為自己臨朝稱制的年號,這種荒唐的事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絕沒有發生過。而且老國君、老皇帝死后,他們的繼承者新國君、新皇帝可以給已死的前者以輝煌的謚號,但絕對不肯、也沒有人用已死者的謚號來作為自己在位紀年的。清代只有嘉慶四年以前的官窯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這是因為乾隆活著就把皇帝位子讓給兒子顒琰來坐,他當了太上皇。兒子為了取悅和尊敬仍然手握實權的老子,就讓官窯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國家紀年已從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為嘉慶年號了。
在明代永樂朝以前,除了瓷器銘文(不是專門款識)中有使用皇帝年號者外,作為有意識標志該器物生產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個人的表達習慣,在器物的胎體上刻上時間,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書方式寫上時間,筆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窯系白釉碟殘片就是物證。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復原口徑14厘米,足徑4厘米,碟心內刮有澀圈。從圈足小、足墻外撇、足內心留有乳釘可以鑒知,這只白釉碟是元代產品。在碟外圈足周圍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書“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樣,圈足內亦墨書一“文”字。查“大德”年號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時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趙乾順和元朝成宗鐵穆耳兩位國君使用過。西夏的“大德”年號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鐵穆耳使用“大德”年號共計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從墨書紀年上也證實這只白釉碟應是元代產品。
從資料可證,正式以在位皇帝年號在瓷器上署寫“××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識,并成為一種官方認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國古陶瓷界以真品實物為依據,公認是從明代永樂朝開始的,此前沒有這種署款方式。但當時署款器很少,目前僅見永樂官窯青花壓手杯等,這種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傳至清末。“宋代磁州窯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寫的“英宗年制”款,犯了兩個低級錯誤:其一是不懂得“××年制”這種制式署款方式出現的時代,將明代才開始出現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亂用。其二是不懂得謚號來源和用途。宋英宗名趙曙,是宋仁宗趙禎的養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謚號英宗。“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趙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謚號英宗,怎能在活著時用謚號紀年?他不嫌晦氣?趙曙死后其子趙頊繼位,改為“熙寧”并用之紀年,并無用英宗謚號紀年之事、之理。因此,單從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斷其為偽品。
淺析瓷器中的“偽款”與“偽器”
十幾年來,在同我交流古瓷鑒藏知識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別重視看器物有沒有紀年款。以為寫有紀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寫什么朝代紀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當代古瓷制假行當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學者這種經驗不足的鑒藏心理,在偽造的“古瓷”上寫上偽造的紀年款,用以蒙人騙錢。奇怪的是,某些編著古瓷圖書的人,竟然也把此類偽款偽器的東西堂而皇之地收錄到自己的著作中,印出來向社會宣傳,自己失誤了還要誤導讀者,實在有點為虎作倀的味道了,試舉一例:
2004年國內出版的一本關于青花瓷圖鑒的書中,作者向讀者們介紹了一只“宋代磁州窯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書款特寫照片。從鑒定角度來說,別的什么特點、特征都可以不論,單從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斷定它是一個極其缺乏歷史知識的制贗者所做的蹩腳貨。
大約從周朝開始,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就特別重視“禮”的制度建設與規范作用,上自國君貴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戰,小到待人接物,無不制定出一套“禮”來對社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就是對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謚法”來進行評價性的蓋棺論定。“周文王”、“秦穆公”、“漢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這些國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繼承者、貴族和大臣們議定的謚號。因此,古代的國君、皇帝們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謚號,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謚號作為紀年工具。退一萬步來說,假如某位皇帝活著的時候讓臣下為自己預先擬定了一個滿意的謚號,他也絕不會用這個謚號作為自己臨朝稱制的年號,這種荒唐的事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絕沒有發生過。而且老國君、老皇帝死后,繼承者新國君、新皇帝可以給已死的前者以輝煌的謚號,但絕對不肯、也沒有人用已死者的謚號來作為自己在位紀年的。清代只有嘉慶四年以前的官窯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這是因為乾隆活著就把皇帝位子讓給兒子?琰來坐,他當了太上皇。兒子為了取悅和尊敬仍然手握實權的老子,就讓官窯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國家紀年已從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為嘉慶年號了。
在明代永樂朝以前,除了瓷器銘文(不是專門款識)中有使用皇帝年號者外,作為有意識標志該器物生產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個人的表達習慣,在器物的胎體上刻上時間,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書方式寫上時間,筆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窯系白釉碟殘片就是物證。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復原口徑14厘米,足徑4厘米,碟心內刮有澀圈。從圈足小、足墻外撇、足內心留有乳釘可以鑒知,這只白釉碟是元代產品。在碟外圈足周圍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書“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樣,圈足內亦墨書一“文”字。查“大德”年號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時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趙乾順和元朝成宗鐵穆耳兩位國君使用過。西夏的“大德”年號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鐵穆耳使用“大德”年號共計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從墨書紀年上也證實這只白釉碟應是元代產品。
從資料可證,正式以在位皇帝年號在瓷器上署寫“××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識,并成為一種官方認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國古陶瓷界以真品實物為依據,公認是從明代永樂朝開始的,此前沒有這種署款方式。但當時署款器很少,目前僅見永樂官窯青花壓手杯等,這種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傳至清末。“宋代磁州窯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寫的“英宗年制”款,犯了兩個低級錯誤:其一是不懂得“××年制”這種制式署款方式出現的時代,將明代才開始出現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亂用。其二是不懂得謚號來院和用途。宋英宗名趙曙,是宋仁宗趙禎的養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謚號英宗。“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趙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謚號英宗,怎能在活著時用謚號紀年?他不嫌晦氣?趙曙死后其子趙頊繼位,改為“熙寧”并用之紀年,并無用英宗謚號紀年之事、之理。因此,單從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斷其為偽品。
新舊汝窯辯識
汝窯傳世品極少。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英國、美國、日本及中國臺北工收藏的汝窯制品僅65件。 近年在河南寶豐清涼寺官汝窯遺址則出土了汝窯瓷器御用品達70件之多。這不僅僅是考古史上的豐收,而且為傳世官汝窯器的辨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及標準器。汝瓷是在原有的青瓷基礎上發展成為宮廷御用佳品的,由于汝窯名聲卓著,各地瓷窯競相仿制。據考古調查,僅河南周圍地區,就發現仿汝窯遺址近百處,其仿品雖與汝窯相近,但差異仍然無法彌和。
汝窯瓷器的主要特征可謂集眾家之所長,又有自己的獨創,它采用了南方越窯的釉色,繼承了定窯的印花技術,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獨特風格。據載,汝窯瓷釉因摻入了瑪瑙末原料,使其釉面瑩潤。汝窯釉色有卵白、天青、蟲卜青等色。近些年來,仿官汝窯之勢正在興起,所仿之品,雖基本相似,但仍然有區別。真品刻、劃技法嫻熟,風格隨意不拘謹,仿品則以臨摹為主,畫意呆板,真品釉色厚若堆脂,不甚透明,柔和蘊潤,仿品清澈透明,光亮如鏡,刺目耀眼。
另外,官汝窯以瑪瑙做釉料,形成特殊的色澤,使表面呈現出魚鱗狀的細小開片,而仿品的表面雖利用胎釉收縮比的差異,出現了一些開片,但大多裂紋呈直道網狀,布滿表面,缺乏自然的韻味。
瓷器的釋疑辨偽
由陶而瓷,由實用器皿發展成為藝術品,歷時數千年,在中國歷史上成就輝煌,成為藝術百花苑中一朵奇葩。
瓷器藝術有真偽之分,優劣之別,于是鑒定就成了一門學問。一個有經驗的收藏家,拿到一件瓷器后,先看胎質、釉色、紋飾、款識是否符合,再掂一掂“手頭”(手感和重量)是否合度,再輕輕彈敲聽聲音是否清脆,然后再統觀整個造型是否符合時代特征。
胎(底足見骨未上釉的部分)是最易辨別的地方,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件歷經數百年的古瓷器,胎質必然產生氧化而變得古趣盎然,這是歷史的陳跡。釉是瓷器制作不可缺少的原料,不同的釉色效果反映不同的歷史風貌。古代名窯瓷器一般都用純色釉,因名窯瓷多用于宮廷或祭祀,而歷代帝王都標榜自己崇儉避侈,故華麗的彩繪瓷器不合古訓,因此貴重瓷器以純色釉為最,青花次之,而瓷釉又以寶石釉為最,其貴在于亮,其明如鏡,其潤如玉。所以一件名貴瓷器雖歷經千年,其自然光度(寶光)是不容易消退的。
紋飾中可以分辨出時代的特征。如元代瓷器上慣用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從晉瓷紋飾中演化而來的。從元代開始,青花、釉里紅的出現,打破了歷史上一色釉的單調局面,到明、清以后色彩更加豐富。用文字裝飾的瓷器,明清二代各有不同,明代瓷器一般書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者居多,而清康熙時期則大篇幅書寫詩詞、歌賦、表頌等文字,如《赤壁賦》、《滕王閣序》、《前后出師表》等。
瓷器的銘款,也是辨別真偽的根據,要從筆寫、印記、字體、筆跡等方面加以鑒別,都不應與文獻記載上相悖。
名窯名瓷由于得之不易,價格昂貴,一直是古董商仿制、偽造的目標。作偽的手法千奇百怪,如仿制的新窯器,將其擱置在野外,任其日曬雨淋,褪去窯煙,吸入塵土,再在露胎的地方抹上一種叫羅粘香的藥液,再用砒、鉈之類藥物在器體上磨擦,去其光澤,進行哄騙;有的將開片瓷器放在濃色液體中浸泡,使之吸入紋內,使人誤以為是“老貨”;有的甚至將器物倒置地上,圈足上鋪以鐵屑,淋上鹽水,使銹水滲入圈足的胎骨內,美其名曰“吐窯璜”,叫人上當。但只要我們能博覽群書精研,意領神會前人之神采風韻,就不難識破。
瓷器辨偽有竅門
瓷器是收藏“大項”。近年來,在拍賣會和古玩市場中,明清古瓷因量少物美而廣受追捧,價格屢創新高,連原先不為人關注的民國瓷器價格也不斷攀升。但古玩市場上所售的瓷器不少都是贗品,掌握瓷器辨偽小竅門,對你的收藏會有很大的幫助。
辨別瓷器的真偽,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準確的判斷。如在造型方面,古代瓷器外形簡樸,元代厚重古拙;在釉色上,瓷器的釉色和紋飾經過了由簡到繁的過程;在品種上,唐代始有青花,元代始有釉里紅,明代才有斗彩,清代才有粉彩等。
在辨別瓷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提防新瓷舊做。把新瓷褪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一種方法是將新瓷長期埋在地底下或在泥土中摻蛋白,涂在瓷器表面,再埋入地下一段時間,以期整新如舊;另一種方法是將新瓷放入酸性或堿性的溶液中浸泡,以獲得作舊的效果;還有一種是用牙膏和水砂紙對新瓷進行加工,這樣新瓷變得古舊,沒有亮色。
二是提防用真坯作假瓷。此作假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取破舊瓷器的底部,粘接在偽造的新瓷上。款印是真的,但是瓷體卻是假的;另一種是取無花的舊瓷,彩繪后重燒。第一種方法用高倍放大鏡細看就能看出端倪;第二種方法應該從畫風、釉彩上予以判斷。
三是提防被掩蓋缺陷的瓷器。有的作假方式是將破損的素潔古瓷用膠水粘合,然后為了掩蓋粘合痕跡,就在裂痕處畫上圖案來掩飾。你要識破這些被掩蓋的痕跡,就要用高倍放大鏡仔細觀察,還要從畫風和色料的品質上找出蛛絲馬跡。還有的對缺損的古瓷進行補接,比如,補耳、補足、補口等。這都是重新捏制缺損部分,然后施釉彩重燒。雖然價值可能很高,但是風格和色澤仍會有差異。因此,當你拿到一件古瓷時,必須要對這些重點部位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