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罐類

            蓋罐 配有蓋的罐。新石器時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專用蓋,如甘肅武威皇娘娘臺出土齊家文化蓋罐,蓋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蘇南京趙士崗出土的紅陶人物飛鳥罐,蓋似倒置直墻洗。南北朝時期比較注重蓋鈕的裝飾,如1965年出土于江蘇句容張廟的青釉覆蓮罐,蓋呈傘狀,鈕作方蓮瓣式。宋以后蓋鈕的裝飾比較豐富,有獅鈕、玉免鈕、塔式鈕、寶珠式鈕等。

            五聯罐 五罐相聯的一種罐形,是流行于東漢時期的陪葬冥器。造型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邊附堆起4個小罐或壺,腹間互不貫通:此外器身還堆塑各種瑞獸、飛禽。罐蓋作為雙線半環鈕或鳥形鈕兩種。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五聯罐裝飾比較簡練,4個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間置一較小的罐,五罐相連。這種罐式多流行于廣東、廣西、湖南、福建一帶。五聯罐在三國以后演變為堆塑樓閣的谷倉罐。

            雙唇罐 又稱復口罐、雙口罐、流行于東漢末至南朝時期的一種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區。造型為雙重口,內口直,外口略低于內口且外侈,溜肩,圓腹,腹下內收,平底,與今泡菜壇形狀相似。從出土情況看,西晉以前的雙唇罐器身較矮,肩部飾有扁條狀豎系、橫向半環四系;東晉以后,器身增高, 內口直徑較大,肩部亦有半環形系。

            鳥食罐 盛放鳥食的小罐。江蘇鎮江東漢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傳世品中偶有唐宋時期遺物。從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的種類最豐富,有缽式、瓜式、橫向竹節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鳥食罐的一側均有固定用的環狀系。此后各代所燒制的鳥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倉罐 又稱谷倉、喪葬罐、魂瓶,由東漢五聯罐發展而來,是專為陪葬燒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國吳、兩晉時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東吳鳳凰二年(273年)紅陶堆塑人物飛鳥谷倉罐,主體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鋪首銜環等紋飾貼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雙闕、人物、鳥雀等,頂部有倒置直墻洗式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倉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僅有雙闕、樓閣、人物、鳥獸等貼塑,罐的肩部還有伏龜馱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紀年。1978年浙江慈溪鳴鶴瓦窯頭出土的西晉堆塑谷倉罐,造型雖然與上述二例相似,但罐上部的堆塑著重表現了豪門貴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樓閣建筑,在莊園門前有歌舞伎樂俑,以及飛鳥、牲畜等。

            塔式罐 帶有佛教特征的一種罐式,多由罐和罐座兩部分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陜西銅川黃堡鎮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頸,溜肩,圓腹,腹下部漸收,貼有模印葉紋。鏤空多邊形底座飾有佛像、花卉等。罐蓋為七級空塔形,頂端塑有屈腿直身、撫頭按膝、舒目遠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為常見。江西九江市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紋塔式罐可謂唐代塔式罐的延續:修長的腹部繪青花紋飾,取代了繁瑣的貼花,肩部堆塑兩對獅、象首,蓋作六棱七級重沿塔式。

            橫栓蓋罐 又稱夾耳蓋罐、夾梁蓋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于廣東番禺石碼村五代南漢墓的一件,器形為直口,豐肩,以下漸收,長圓腹,圈足。肩部有兩對對稱的板式帶孔鈕座。平頂蓋兩側對稱的位置伸出長方形帶孔橫栓,蓋合時橫栓插入鈕座,與鈕座的軸孔相合,可以在兩孔中插銷固定,或只固定一側的軸孔,器蓋能自由開合而不脫落。此類罐式標本,在長沙窯、越窯遺址中也有發現。

            荷葉形蓋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窯場均有燒制。因罐口覆有荷葉形蓋而得名。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龍紋荷葉形蓋罐,罐體渾圓,荷葉形蓋邊緣有波狀曲折,以蓮桿為鈕,并以鈕為中心用青料繪出旋轉放射狀葉脈紋。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線紋作荷葉脈紋的。明永樂、宣德時期繼續燒制,荷葉蓋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

            四靈塔式罐 帶有宗教含義的一種罐式。出現于元代,是從唐代塔式罐發展而來的。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紅四靈塔式罐,平口,短頸,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貼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帽形蓋覆于罐口,蓋頂作喇嘛塔形,塔基為六棱形須彌座,塔龕內有一尊佛像,塔剎的根部有仰蓮瓣紋。

            鏤空罐 元、明時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現的時間較早,甘肅武威皇娘娘臺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紅陶雙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鏤空裝飾;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腹部采用鏤空透雕工藝作裝飾;明代琺華罐也多采用鏤空技法裝飾罐的腹部。

            軸頭罐 流行于明、清的一種罐式。明永樂時期創燒,因罐體似卷軸畫的軸頭而得名。造型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內凹,頸、腹之間有板沿,弧形帽式蓋。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

            冬瓜罐 罐式之一。斂口,豐肩,長圓腹,假圈足,寶珠鈕平蓋,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見于湖北武漢龍泉明永樂年間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歷朝未再見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現并成為晚清時極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豐時蓋鈕似寶珠,同治以后則呈燭焰式。

            法輪式罐 又稱為戟法輪式罐,明宣德朝出現的罐式。直口,豐肩,廣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個長方形平面扳手,上繪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層飾有青花八吉祥紋、藍查體梵文。蓮瓣紋罐蓋頂部下塌,蓋內書有"大德吉祥場"篆書銘文,罐底亦有同樣的文字與之相對應,為佛教法器。

            壯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時期。造型特征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內折,帶蓋。罐口、足直徑基本相同。明宣德時制品釉面肥潤。清代乾隆年間多有仿制,釉層較薄。

            蟋蟀罐 專門畜養、斗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制品。燒制地區比較廣泛。瓷制品以景德鎮為主,明宣德時期燒制的器形為鼓式,蓋下凹,有錢形氣孔,蓋內豎寫六字單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雙圈年款。萬歷時期,造型變化較多,有圓、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燒制。

            天字罐 明成化年間的一種小型斗彩蓋罐,因罐底無邊欄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器形為直口,短頸,圓肩,鼓腹下部內斂,內挖圈足,附蓋。蓋多平頂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主紋多為海馬紋,還有海水龍紋、纏枝蓮紋等紋飾。天字罐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均有仿制,康熙朝仿品胎體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質細,釉下可見明顯的旋紋。

            蓮子罐 流行于明崇禎朝的一種罐式。直口,垂肩,長圓形鼓腹,圈足,附蓋,蓋面略鼓,整體造型似一顆蓮子。

            將軍罐 一種罐式,是佛教僧侶盛斂骨灰的器物。因寶珠頂蓋形似將軍盔帽而得名。初見于明代嘉靖、萬歷朝,至清代順治時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為直口,豐肩,斂腹,平面砂底,附寶珠頂高圓蓋。

            瓜棱罐 罐式之一,明代較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萬歷時燒制量較大。

            粥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時始創。器形為直口,圓肩,深腹,底微斂,圈足,器肩部有對稱雙孔,可系繩索或配金屬環以便提攜。同治以后,粥罐使用廣泛,產量猛增。

            鼓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間。器形似鼓,一般無蓋,罐身上下部各飾一周凸起的鼓釘,腹部巾塑一對鋪首銜環。唯有雍正朝的開藍釉鼓罐器口配蓋。

            日月罐 一種罐式。斂口,溜肩,長圓腹漸收,圈足,弧形圓蓋若太陽,腹側貼雙耳若月牙,故稱"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見于清代康熙朝,為雍正至道光時期官窯獨特器形之一。

            西瓜罐 一種罐式。斂口,圓腹,形如西瓜,又似寶珠,故南方稱其為"西瓜罐"或"西瓜壇",北方地區稱為"一顆珠罐"。其形制創始于清代乾隆朝,延續至清末民國。平蓋,蓋鈕早期若寶珠,晚期形如燭焰。

            taoci52.com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尊類


            大口尊 尊式之一。陶瓷容器,流行于西周以前。陶質大口尊在新石器遺址出土很多。其中陜西神木石峁村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夾砂灰陶尊唇沿敞口,深腹,似兩敞口筒式杯上下套接而成。腹中部有一道臺階式痕跡。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陶尊折沿敞口,腹自口部斜線內收。1974年內蒙古敖漢旗南臺地出土的彩陶尊,口沿外侈,粗頸,鼓腹,腹部有對稱的環狀雙耳。東北地區夏家店文化中有大口沿外敞,折腹內收式尊。商代中期大口尊有敞口,凸圓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無肩深腹幾種。商代的大口尊多用作煉銅的坩鍋。商代晚期,陶質大口尊逐漸少見,原始青瓷大口尊從商代中期始見,河南鄭州分別于1954年、1971年出土的原始青瓷大口尊,造型為敞口、束頸斜肩折腹式。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原始青瓷大口尊作喇叭形口,粗頸、鼓腹,高足外撇。東漢以后瓷質大口尊少見。

            蓮花尊 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青瓷尊,是順應佛教盛行而產生的器形。造型呈侈口,長頸,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勻分布6個直系。器身布滿堆塑的上覆下仰層層蓮花瓣,蓮瓣豐碩而高凸,其間還上貼塑飛天與寶珠紋。全器造型宏偉,裝飾瑰麗,藝術水平相當高。

            蓋尊 帶蓋的尊。南北朝、隋代墓中出土的尊常配有蓋,但蓋尊之名并不意味著一種特有的器形,器蓋附屬于各種不同的尊式。如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漢武昌的南朝青釉蓮花尊、1972年出土于江蘇南京麒麟門外林山梁代墓的青釉仰覆蓮花尊和1948年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蓮花尊,均屬帶蓋蓮花尊。山西壽陽北齊庫狄回洛墓出土的黃釉貼花蓮瓣紋尊則屬另一種器形,蓋作僧帽式,敞口;短勁,弧腹,矮足。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白瓷貼花獸耳銜環帶蓋尊作凹形蓋,桃形鈕,敞口,長頸,鼓腹,高足外撇,腹部貼飾一周獸面鋪首。

            雙螭尊 或稱雙螭瓶,創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呈盤口,長頸,溜肩,長腹,平底。從口至肩置對稱雙螭柄。另有單口雙腹并聯式,自銘"傳瓶"。參見"傳瓶"。

            橄欖尊 又稱"橄欖瓶",尊式之一。北宋時始燒,如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河南登封窯珍珠地刻劃雙虎紋尊,小撇口,束頸,腹部長圓微鼓似橄欖形,底與口大小相近。清康熙、雍正時期流行另一種橄欖尊。收藏于首都博物院的清雍正青花橄欖尊,喇叭式口,細頸,賀腹,尊的上部比腹下略長,圈足,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琺瑯彩松竹梅紋瓶,口部微侈,粗頸,弧腹,圈足,造型亦略似橄欖狀。

            扉棱尊 又稱"出戟尊"、"出戟觚",尊式之一,北宋始燒,流行于明,初為北宋鈞窯為宮廷所燒制的仿青銅器陳設品。造型為敞口,頸部內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頸、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鎮燒制的青花尊,僅腹部四面飾有扉棱。明正德以后有些尊的頸、腹、足四面飾對稱的扉棱,萬歷朝則有六面飾扉棱的。

            魚簍尊 尊式之一,器形似魚萎,明代初期與清代初期均有燒制。前者作盛儲器,后者作高檔陳設品。明永樂器特征為直口,溜肩,鼓式腹,弧形圓底。宣德時期所燒,敞口,斜肩,圓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間制品著意仿竹編魚簍,形狀為盤口,束頸,扁鼓腹,平底。

            無擋尊 尊式之一,流行永樂、宣德時期。平沿,圓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與平沿呼應。器形明顯帶有異域風格,亦有人稱之為器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仿品。

            石榴尊 尊式之一。始見于明宣德時期,流行于清代。器形似石榴果實,通體由縱向凹曲線分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頸鼓腹,圈足外撇,臺階式撇,臺階式底。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制品水平尤高。雍正時期石榴尊除繼續燒造宣德器形,還有一種作外撇五瓣式花口,束頸,腹部渾圓,淺圈足。

            雙犧尊 明弘治時期出現的一種尊式,斂口,短頸,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對稱的獸耳為飾。此種尊在清雍正、乾隆時期也有燒制。如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仿古銅彩雙犧尊,造型為撇口,短頸,豐肩,腹部下收,圈足外撇,肩部飾對稱的回首立羊耳。

            搖鈴尊 清康熙時流行的尊式之一。造型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弧形或筒式腹,淺圈足,似長柄的銅鈴。

            太白尊 又稱太白壇、雞罩尊,清康熙官窯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詩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壇,故名。又因形似圈雞用的罩,還有"雞罩尊"之稱。造型為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腹部漸闊呈半球形,淺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齊。腹部多淺刻團螭圖案。后世仿品器形規格與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紋飾過于生硬。

            琵琶尊 流行于清代的一種尊式,陳設品。器形似弦樂器琵琶,洗口,束頸,弧腹,腹下部較大,圈足為寬窄不同的二層臺式。有的琵琶尊頸部飾對稱的獸面雙耳。

            如意尊 清雍正時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裝有如意形耳而得名。尊上部呈缽式,頸部較細,有凸起弦紋,下部豐滿渾圓,兩側有對稱的如意式雙耳。

            絡子尊 又稱"網絡尊",清雍正、乾隆時流行的一種尊式。器作撇口,短頸,圓腹,假圈足,腹部貼型凸起的網絡紋。民國時期多有仿制。

            蘋果尊 形似蘋果的瓷質容器。侈口,短頸,器口頸若果蒂,下凹于圓腹之中。豐滿圓潤,為清代康熙朝獨有器形之一。

            馬蹄尊 肇始于清代康熙朝的器形。器身似馬蹄形,唇口,溜肩,斜腹漸放,淺圈足。足背窄細。有的斂口溜肩,器腹略高,淺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稱"馬蹄水盂"

            觀音尊 撇口,束頸,溜肩,斂腹修長,至底外撇,若觀音菩薩亭亭玉立,故名,為清代康熙獨特器形之一,又稱"觀音瓶"。

            鹿頭尊 收口,腹上斂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頭或牛頭,故稱之為"鹿頭尊"或"牛頭尊"。始見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當時粉彩器多以青綠山林為景,繪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稱"百鹿尊"。青花器多繪纏枝蓮紋,以青蓮諧音"清廉",因而又名"青蓮?quot;。

            萊菔尊 清代康熙朝獨特器形之一。侈口,細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形若萊菔,即蘿卜,俗稱"蘿卜尊"。

            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壺類


            扁壺 又名土甲,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制容器。瓷制品最先流行于西晉。造型為直口,溜肩,扁圓腹,外撇高圈足,器腹兩側有對稱雙系,便于系繩背掛。江蘇金壇白塔鄉惠群村出土的一件,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浙江上虞百官鎮外嚴西晉墓出土的一件,足底劃"先姑土甲一枚",可知此器在當時的名稱。上述兩件均為青瓷器。江西九江出土的銅質器及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漆器,均有自銘"土甲"、"鉀"或"柙",只是根據質地的不同,偏旁從"土"、從"金"或從"木"。宋以后,依其形而名之,改稱扁壺。

            背壺土甲壺式,84年出土于安徽合肥西郊的隋淮南窯青釉刻花盤口式四系壺。唐、宋時期較為流行,壺式有扁圓等多種式樣,有黃釉、黑釉、白釉、青釉、白釉綠彩等。

            匏壺 流行于戰國至漢代的一種壺式。器形似匏瓜狀,是盛酒或水的容器。匏壺的質地有泥質陶、印紋硬陶、釉陶和原始青瓷。有的匏壺由上小下大的兩個球體聯接而成,有的頸部較長,或直或彎曲,腹部作橢圓形。壺蓋造型考究,多做鳳首形狀,1973年山西聞喜邱家莊戰國墓中出土一件陶匏壺,通高30、口徑4厘米,鳳鳥形蓋高9厘米。

            繭形壺 亦稱鴨蛋壺,一種古代壺形。唇口,短頸,圈足;腹呈橫向長橢圓狀,既似蠶繭,又若鴨蛋,故名。初為戰國時期秦國所產,后盛行于西漢。壺腹多彩繪流云、幾何圖案,也有光素者,僅以暗刻弦紋裝飾。繭形壺在當時既為容器,又可在戰爭中埋入地下,用以傾聽遠方敵軍騎兵馬蹄聲。繭形壺后世傳入朝鮮,李朝青白釉瓷中有這種器形。

            蒜頭壺 始見于秦漢時期的一種壺式,有陶質和原始青瓷兩種。特征為蒜頭形小口長頸,圓腹。東漢時期蒜頭壺腹部比西漢時期豐滿,蒜頭呈扁圓形。有的蒜頭壺頸、肩部堆塑有人物、龍、虎等紋飾。

            唾壺 又稱"唾盂",為古代貴族宴飲唾魚骨或獸骨的承器,故又?quot;渣斗"之稱。瓷質唾壺始自東漢,三國、兩晉頗為流行。三國至西晉為撇口扁腹,高圈足。東晉時漸成盤口垂肩,圓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時增加蓋與托盤。隋、唐除青瓷外新添白釉器,造型基本沿襲南朝舊制。五代及宋、遼,恢復為盤口,扁腹,圈足,不過一般口徑大于器腹,早期圈足外撇,腹飾蓮瓣裝飾。入明以后繼續沿用,各朝略有變化,一直持續到晚清,俟后被灰槽所代替。

            帶系扁壺 壺式之一,特征是壺身扁平,肩腹部有系,便于穿繩提攜。瓷岳帶系扁壺出現于東漢時期,是仿銅器形狀制作的。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東漢青釉扁壺,為圓唇口,直頸,扁腹,長方形足外撇,上腹兩側有對稱的銜環耳。西晉時壺體呈豐唇,直口,短頸,圓肩,肩部兩側各帖塑帶翼鼠為系,壺腹扁圓,圈足為橢圓狀。南北朝、唐、五代時期出現了一種帶西域風格的扁壺。如1971年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黃釉瓷扁壺,敞口,短頸,肩兩側各有一帶孔凸起為系。壺體扁圓,上窄下寬似核桃狀,底部假圈足,扁腹兩面印有胡人舞蹈圖案。與此相似的扁壺還有唐三彩制品,所不同的僅是紋飾上的變化。遼寧省博物館收藏遼暗黃釉印花穿帶扁壺則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長方形口,短頸,扁圓形壺體,橢圓形圈足,周邊有凹溝,共有6個系。與之相似的扁壺,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晚唐墓中也有發現。收藏于寧夏海原縣文化館的褐釉扁壺,蘑菇形口,短粗頸,壺體扁圓,周圍有四系。元代四系扁壺,唇口外卷,短頸,溜肩,裝有四系,腹側垂直,腹面平,長條狀平底,造型風格與前朝完全不同,燒造地點有景德鎮窯、龍泉窯、磁州窯。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帶系扁壺名稱相同,然而由于歷史時代不同,形狀各有差異,各個時期都反映了濃厚的時代特征。

            盤口壺 壺式之一。口沿上折,口形似盤,長頸,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漢的喇叭壺,其時部分器物口頸轉折外已呈現棱線,至東漢初棱線凸起,初具盤口,中期后定型。此器自東漢流行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變。肩部通常飾雙系或四系,東漢為環形,三國、兩晉呈橋形,隋以后漸成條狀。

            虎子 又稱"木威",形若伏虎的一種器物,用途有水器與溺器兩說。迄今發現最早的虎子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呈繭式扁圓腹,繩梁,虎狀圓臀有尾。此后的先秦墓中曾出土過漆、銅、陶質的虎子。瓷質虎子流行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早期造型呈臥虎狀,昂首,張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繩索式,或塑成一小型奔虎狀,腹側刻雙翼。中期以后,造型漸趨簡單,器身與扁罐相類,肩部有向上傾斜的直筒口,素身,極少裝飾,至晚期虎首和四足逐漸消失。

            雞首壺 出現于三國末年,流行于兩晉至隋的一種壺式,因壺肩部塑雞首形而得名,亦稱雞頭壺、天雞壺、罌。燒制雞首壺的主要有越窯、甌窯,壺的造型與盤口壺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側安雞首,另一側是雞尾,前后對稱。雞首有空心、實心之分,前者實用,后者是冥器。三國末年的器皿較為少見。西晉時期的雞首壺特點是壺身、壺頸比較矮,雞首多無頸,雞尾甚小。東晉壺體略高,雞首有了頸部,雞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壺口的圓股形曲柄。東晉中、晚期在把值納隙聳瘟綴托芪疲饜斡琶饋?972年江蘇南京化纖廠東晉墓出土青瓷雞首壺,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可知晉時稱此類器形為罌。南北朝時期,壺體修長,雞首的冠部較大,頸部細長,盤口增高。浙江紹興南池鄉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雞首壺,碗形口,下接細長的弦紋頸,肩部前有圓嘴的雞首,后貼上翹的雞尾,壺下有承盤。湖南曾出土龍柄三足壺,裝飾與上述南朝墓雞首壺相似。隋代的壺雞首趨于寫實,作昂首曲頸打鳴狀,壺柄貼塑龍形飾。此外,還派生出羊首、鷹首或虎首壺。隋代以后,雞首壺幾乎匿跡。清代康熙時期,宜興陶藝大師陳鳴遠制有紫砂天雞壺,直口,長頸,豐肩,肩一側設雞首形流,其風格與上述雞首壺相似,是仿古作品。

            鷹形壺 又稱鷹首壺,屬盤口式壺中的一種。江蘇宜興周墓墩西晉墓出土的一件,高17.5、口徑10.5、底徑11厘米,盤口,短粗頸,圓腹,平底。壺的肩部貼塑雙目圓睜、尖喙下勾的鷹首。兩側有對稱豎式雙系。腹部兩側用簡單的刻劃紋表示鷹的飛翼,腹下部塑有鷹爪,另側對稱位置貼附鷹尾,著重刻畫了鷹首部位和碩大的雙翅。

            羊首壺 壺式之一。流行于東晉時期。器形為盤口,長頸,溜肩,橢圓形腹,口與肩部有一曲柄。羊首裝飾在壺的肩部與柄相對處。羊鼓睛凸目,雙角卷曲,雕塑細膩。羊首壺曾出土于南京和平門外米家山東晉墓以及江蘇丹徒、紹興等地區。

            象首盤口壺 壺式之一,195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張盛墓。盤口高而微撇,束頸,豐肩,橢圓形腹,腹部下收,足外撇,肩部有對稱的四組條狀系。壺流根部塑一象首,象耳向兩側展開附在壺體上,高昂的象鼻為壺流,對稱的一側是隋代流行的龍首形柄,造型獨特。其白釉略帶青瓷特征,屬白釉濫觴期的作品,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珍貴的標本。

            鳳首壺 流行于唐代的一種壺式。又稱龍鳳壺。源于波斯薩珊朝金銀器的造型,用龍鳳紋作裝飾,明顯地融合了中國傳統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有青瓷鳳首龍柄壺,壺蓋塑造成一個扁狀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與壺口恰相吻合,由口沿至底部裝置一條螭龍形壺柄,龍頭伸向壺口,前肢攀壺肩,后肢連底座,瘦長的壺身上堆貼著層層繁縟瑰麗的紋飾。唐三彩鳳首壺造型更接近于薩珊朝金銀器,鳳冠作圓環狀,有直口、撇口造型,中空。作為壺流的鳳嘴有的張開,有的尖喙合并,兩側可向外流水。鳳首后部恰似一束長羽披落在壺體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廣東廣州瑞南路出土的唐青瓷鳳首壺、印度尼西亞出土的唐白瓷鳳首壺在器形上有較大的變化,鳳冠做成花冠狀,鳳首成為一種裝飾而不再充作壺流,壺體呈球狀,肩部有管狀流,鳳首后部與壺肩部有曲柄相接。唐代以后鳳首壺基本上消失,元代偶有出現。1974年北京舊鼓樓大街元代窯藏中出土了一件青花鳳首壺,小口,直頸,扁圓形壺體,橢圓圈足。仰首曲頸的鳳首作流,鳳尾卷曲作壺柄。壺腹繪展翅飛翔的鳳紋。明宣德時期亦有一種以鳳首作流、龍首為柄的執壺。元、明時期的鳳首壺造型與唐代的鳳首壺雖有明顯的區別,但是受異域風格的影響應該是它們之間的共性。

            龍鳳壺 見"鳳首壺"

            龍首壺 壺式之一,因壺流裝飾成龍首形而得名,始于唐代,有陶、瓷制品。揚州博物館收藏唐三彩龍首壺,用龍首作流,壺柄也塑成龍形。北宋定窯燒造的龍首壺,直頸,長圓瓜棱形腹,圈足,肩一側貼附扁形曲柄,另一側有直立龍首,龍頸雕琢細膩的鱗紋,龍口含有彎曲的短流,壺的形體秀麗。

            雙魚壺 唐至五代時期流行的壺式之一。整體作并聯的雙魚形,雙魚嘴為壺口,魚體作壺身,魚尾為假圈足,魚背脊間各有凹槽,槽上下兩端貼有橋形系,可系繩,故又名雙魚穿帶壺。陶、瓷質雙魚壺是受金銀器影響后出現的新品種。唐代越窯青瓷和三彩陶制品較多。1983年廣東梅縣出土唐代水車窯青釉雙魚壺,壺口外敞,魚形腹,圈足仿魚尾,肩部一側裝管形短流,雙魚之間有一凹槽,上下各設一系,足上部有穿孔,制作簡練。1964年河北井陘縣出土五代時期的白釉雙魚穿帶壺,雖然雙魚的基本特征均有細致的刻畫,但與唐代相比,缺少了簡練、生動的效果。

            鸚鵡形壺 唐代出現的一種壺式,低溫釉陶制品。1960年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墓葬出土。壺的外形是一只鸚鵡,立于喇叭形座上,后頸有一盤口,直頸,柄的一端依附壺頸彎曲于背部,鸚鵡腹部中空,喙為流,全身羽毛刻劃細膩,生動而實用。

            執壺 隋代出現的酒器之一,又稱注子、注壺。據唐李匡義《資暇集》"注子偏提"條云:"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唐前期注子有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僅越窯燒造的注子樣式就有5種之多。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至6條瓜棱,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于壺口,平底變為圈足。器形修長秀美,并多有注碗相配,注碗稍大于注腹,因內盛熱水用以溫酒,又稱"溫碗"。習慣上對宋代的注子稱為執壺。宋代壺式有10余種,腹部多作瓜棱形,器身趨于瘦長,流和柄上端高度相等,此外尚有獸流壺、提梁壺、葫蘆式壺等。元代壺身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之后,執壺造型增多,并多作茶具。

            提梁壺 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時期的一種壺式。北宋時期有耀州窯刻飛鳳穿花紋龍流提梁壺,小口內斂,豐肩鼓腹,下部貼有三足,仰首張口的龍頭為壺流,拱形提梁裝于肩部,靠壺流一側的提梁上騎一小猴。壺體設計精巧,構思新穎。定窯燒造的瓜形提梁壺比較多,壺口內凹,壺體作瓜棱形,提梁有纏繞的瓜藤式、藤編式等。提梁前部一般分為三股,每股附有模印花飾與壺體相連接。這種壺式在北方遼墓中出土比較多。重慶市博物館收藏元代青白釉龍柄壺,造型別致,六棱形壺體上趴伏一曲體龍,龍首外伸作流,拱起的龍身為提梁,生動而神奇。明代提梁壺以萬歷時期的為代表,壺體有瓜形、球形、六棱形等式樣,提梁有高、低之別;少數為窗柜式,或在壺肩部有雙豎系,雙系之間穿半環形金屬提梁。

            內管壺 始于宋、遼時期,流行于清代的壺式之一。因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而得名。由于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又稱倒灌壺、倒流壺、倒裝壺。1968年陜西省彬縣出土的耀州窯青釉剔花內管壺,是這種壺式的典型器,壺雖然有流、柄、腹體及圈足,但無口、無蓋。壺上半部作雙蒂式象形壺蓋,頂端和一側腹部有飛鳳式提梁,另一側貼塑母子獅,母獅張口作流,子獅在母獅腹部吸吮,壺底有一梅花形注水孔。清代內管壺多作桃形。

            人首魚龍壺 遼代的一種壺式,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器形為人首魚身,腹部兩側有翼,背上壺口作蓮瓣形,魚尾上翹。胸前有一龍首為流,人首腦后與魚尾之間相連的曲柄作提梁,造型奇特,構思巧妙。

            鴛鴦形壺 遼代三彩陶壺形式之一,1977年出土于內蒙古赤峰王家店遼墓。壺體作浮水鴛鴦形,鴛鴦背負敞口花瓣形壺口,壺口與鴛鴦尾部連有弧形花梗作柄,鴛鴦嘴部為流,腹下有假圈足。

            雞冠壺 遼代典型壺式之一,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種皮囊容器而燒造的,亦稱皮囊壺。因壺的上部有雞冠狀的穿孔,故稱雞冠壺。又因形似馬蹬,俗稱馬蹬壺。依據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經過排比研究,可知雞冠壺大體分為5種形式,即扁身單孔及扁身雙孔式、扁身環梁式、圓身環梁式、矮身橫梁式,辨別雞冠壺年代的早晚,通常采用的辦法是以壺身保留的皮囊形象多少來區分。扁身單孔式,是遼代早期形式,壺體上扁下圓,肥身,上有豎直的管狀口和雞冠狀單孔系,器身似兩片皮頁,下加圓底上加管口縫合而成。內蒙古赤峰大營子慶歷九年(959年)墓出土的雞冠壺就是這種類型的代表。扁身雙孔式除自身保留著仿皮囊形象以外,在造型與裝飾藝術方面更加精美,如在雙系的部位貼塑攀附的猴等動物。有的壺底出現劃刻"官"字款。雞冠壺唐代就已經出現,陜西西安、河南新安等唐墓中均曾出土。

            多穆壺 元代創新壺式之一,由蒙藏民族貯放奶液的金屬或木質器皿演變而來。器形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側有花冠形裝飾,柄兩端各有卷曲花飾,方式壺流,矮足,足脊寬平無釉。壺體上有仿金屬箍和鉚釘狀裝飾。1963年北京市崇文區元鐵可墓出土的一件是國內僅存的完整器。

            僧帽壺 一種壺式,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壺口沿上翹,前低后高,鴨嘴形流,壺蓋臥于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最早的僧帽壺為元代景德鎮青白釉器,明永樂、宣德紅釉及甜白制品最為珍貴,清康熙年間仍有仿制。元代僧帽壺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代造型秀美,各部位比例勻稱,壺流比元代略長。清代壺頸略高,腹部略瘦,壺流略短于明代,沒有明代優美,也不如元代制品敦實穩重。

            梨式壺 壺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因形狀似梨而得名。傘形蓋,蓋頂有寶珠鈕,短頸,其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矮圈足,彎流,曲柄。從北京元代遺址中出土的青花梨式壺看,其特點是頸部較細,腹部碩圓,平底;北京豐臺區出土的洪武時期梨式壺腹部略瘦,腹下部明顯內收,圈足外撇,足邊垂直,足內較深。江西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永樂壺頸較粗,圓腹,圈足向外侈,整體造型端莊。宣德時期,壺腹略短,圈足增高。頸與蓋上的寶珠頂比永樂略大。成化時期除繼續沿用傳統形式外,在壺蓋頂部出現微小變化,增添平蓋形式。此式影響到正德時期,清康熙時期亦有摹擬之作,其器挺拔肥碩,唯柄曲線欠流暢。

            大扁壺 壺式之一,明永樂時期創燒。小直口,頸部凸起一棱,并有一小系,有蓋。壺身為立扁圓形,正面微鼓,中心有圓形凸臍;背面平坦,中有相應的圓形凹臍。底部為弧面。左右肩部各有一活環系。均為青花制品。正面凸臍上多繪八角星紋,外圍有的繪纏枝蓮,邊緣為海水紋,側壁一周繪纏枝蓮紋。背面無紋飾。器形仿西亞金屬器皿,其用途有待考證。

            蓮瓣壺 壺式之一,流行于明代宣德時期。器形為直口,溜肩,圓腹,前有直流,后有曲柄,腹部有4層凸起的仰蓮瓣紋。器表施有祭紅釉,紅色鮮麗勻潤,造型宛如一朵怒放的蓮花。

            字劃壺 亦稱字形壺,清代康熙時期出現的一種壺式。壺體為立體的漢字形,多做成福、祿、壽三字,筆劃間雕鏤透空。

            茄式壺 清康熙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壺式之一。小口,頸部細長向一側彎曲,腹呈長圓球狀,似長茄形,圓底施釉,故放置不穩。據此分析,茄式壺可能是陳設品。

            鼻煙壺 又稱煙壺,盛放鼻煙的器皿。鼻煙壺于明晚期由西方傳入我國,清朝英文音譯稱拿乎薄土或士拿乎巴突盧。明代晚期,中國尚無專用鼻煙壺,只用廢棄的藥瓶代替。鼻煙壺始于清康熙朝,由宮廷造辦處設計試制。專用鼻煙壺的特征是,壺口較小,使煙的氣味不易外泄。腹部扁圓,容積加大,蓋帶一小勺,伸入壺內。乾隆朝以后所制瓷質鼻煙壺形式繁多。

            香壺 乾隆時期景德鎮窯燒制仿青銅器形狀的一種壺式。直口,圓腹,直流,曲柄,腹下承四柱狀足。據《乾隆記事檔》載,乾隆三年(1738年)命唐英燒造仿宣德窯青花高四足茶壺,即為此壺式,后世延續制作至道光年間。

            賁巴壺 壺式之一,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屬制品演變而來。器形為洗口,束頸,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龍首形流彎曲向上,無柄,是一種祭祀用品。

            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碗類


            平底碗 又稱實足碗,碗式之一,東漢至唐均可見到。其平底是在制坯過程中對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藝制成。東漢時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內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腹上部鼓,下部內收。三國時期的平底碗內有疊燒支釘痕。西晉碗口較大,腹淺,小平底。東晉碗底出現足臺,平底寬大。南朝時足臺明顯,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為璧形,中心內凹,足圈較寬。足中心內凹處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燒造玉璧底碗的瓷窯有邢窯、定窯、鞏縣窯、越窯、長沙窯、渾源窯、柏井村窯等。

            四出碗 碗式之一,唐代比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處下凹而形成四瓣花邊狀。通常下

            凹處的腹內壁都有凸起的豎向線紋,好似花葉的莖脈。

            笠式碗 碗式之一,又稱斗笠式、涼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來流行的一種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頂斗笠,清康熙時期為寬口沿外撇,圓腹,圈足較大。

            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來較為常見,因碗口沿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窯燒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樂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諸葛碗 又稱孔明碗,宋、明時期常見的一種碗式,始見于北宋龍泉窯刻花器。造型為斂口,弧腹,圈足。底與碗心呈雙層夾空,底面有孔與空腹相通。此獨特造型,源于"三國"的傳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屢遭敗績,困守不出。亮修書遣使贈巾幗衣物以羞辱之。據使者回報,懿閱札受禮不怒,卻詳詢丞相寢食辦事之繁簡,繼言:"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為惑敵 ,乃于對方來使刺探時,用雙層碗進餐,明示食可盈碗,實僅上層有飯。后世遂稱此種雙層碗為諸葛碗,亦稱孔明碗。用途為供器。龍泉窯燒造數量最多,明、清景德鎮也有燒制。

            臥足碗 碗式之一。金代開始流行。1980年北京豐臺金墓出土有耀州窯刻花臥足碗,形式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內凹,底足無釉。

            折腹碗 俗稱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為敞口,腹內削,腹底向內平折,小足。景德鎮元樞府釉器較為常見。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種。

            雞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雞心狀,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種多為白釉、青花兩種。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 仿制。

            宮碗 特指明宣德時期創燒的一種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寬闊,圈足。這種器形多以青花作裝飾,并歷代相傳。正德時燒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宮碗"之稱。當時民窯都競相仿制。

            盉碗 亦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制。器形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為飾,上覆圓頂蓋,蓋內與碗心有青花對銘款,字體有楷書、篆書兩種。清代盉碗蓋鈕多作蹲獸式。

            骰子碗 俗稱"骰盔子",碗式之一,因與舊時賭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器形為平沿敞口,淺弧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內素白,器外多為青花或灑藍釉裝飾,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內底。

            攢碗 明萬歷至清代流行的一種成套組合餐具,見"攢盤"。

            凈水碗 佛教供器,為明末清初常見的器形。口微侈,圓腹下收,假圈足。凈水碗常配有瓷質器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預側置對稱獸耳。瓶與座相配,俗稱"海燈",但傳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據其器形式樣稱為"號筒尊"或"洗口獸耳瓶"。

            蓋碗 帶蓋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時期蓋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于碗口徑,扣于碗口徑,少數蓋大于碗口,俗稱天蓋地式。胎質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常見青花、粉彩、琺瑯彩及其他單色釉等品種。

            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斂口二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西藏喇嘛教木質碗形制燒造的一種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外施木釉。為清代乾隆朝的獨特造型。

            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鼎類


            鼎 煮食物用的陶質炊具,以夾砂陶制作。器形大多為圓形腹,帶蓋,雙耳,三足。最早的鼎見于新石器時代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仰韶、大汶口、龍山、屈家嶺、馬家浜、良渚等文化遺址中也都有發現,夏代二里頭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據地域差別與時代早晚略有變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錐足之分,廟底溝類型還有形制獨特的鷹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缽形鼎、折腹罐形鼎、籃紋鼎;馬家浜文化有錐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嶺文化有球腹錐形或鑿形足鼎、雙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為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二里頭文化早期有單耳錐足鼎,晚期則逐漸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時代,鼎多為青銅制品,戰國至漢代,出現鉛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隨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繪裝飾。西漢中期鼎的腹面出現兩個并列的圓眼形凸起,晚期演變為獸面紋。明、清時期江西景德鎮和福建德化窯仿商周青銅器制作出瓷鼎,成為高檔的陳設瓷。

            罐形鼎 陶質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周至漢代都曾制作。戰國以后,仿青銅禮器式樣,敞口,罐形圓腹,底或圓或微平,兩側有對稱的雙耳,腹下有馬蹄形三足,蓋上附鈕,以子母口與器身相扣合。

            盤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盤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遺跡中均有發現。戰國時期造型多為仿青銅禮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盤形,有半環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陶質鼎式,順形為半形環耳,器身似釜,平底,圓柱形三足。

            獸首鼎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鼎式之一,仿青銅禮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區出土較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獸首三足鼎,器形為廣口,窄沿,淺直腹,平底,獸蹄形三足,口沿一側貼塑有直立的獸頭,與之相對一側貼短尾。獸首高昂,雙目外突,額上有雙角。在獸首與尾之間,有對稱的長方形折邊立式雙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陶質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貼山逢形豎耳,淺腹,平底,圓錐形足微向外撇。

            陶瓷文化: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碗類


            平底碗又稱實足碗,碗式之一,東漢至唐均可見到。其平底是在制坯過程中對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藝制成。東漢時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內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腹上部鼓,下部內收。三國時期的平底碗內有疊燒支釘痕。西晉碗口較大,腹淺,小平底。東晉碗底出現足臺,平底寬大。南朝時足臺明顯,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為璧形,中心內凹,足圈較寬。足中心內凹處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燒造玉璧底碗的瓷窯有邢窯、定窯、鞏縣窯、越窯、長沙窯、渾源窯、柏井村窯等。

            四出碗碗式之一,唐代比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處下凹而形成四瓣花邊狀。通常下凹處的腹內壁都有凸起的豎向線紋,好似花葉的莖脈。

            笠式碗碗式之一,又稱斗笠式、涼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來流行的一種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頂斗笠,清康熙時期為寬口沿外撇,圓腹,圈足較大。

            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來較為常見,因碗口沿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窯燒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樂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諸葛碗又稱孔明碗,宋、明時期常見的一種碗式,始見于北宋龍泉窯刻花器。造型為斂口,弧腹,圈足。底與碗心呈雙層夾空,底面有孔與空腹相通。此獨特造型,源于"三國"的傳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屢遭敗績,困守不出。亮修書遣使贈巾幗衣物以羞辱之。據使者回報,懿閱札受禮不怒,卻詳詢丞相寢食辦事之繁簡,繼言:"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為惑敵,乃于對方來使刺探時,用雙層碗進餐,明示食可盈碗,實僅上層有飯。后世遂稱此種雙層碗為諸葛碗,亦稱孔明碗。用途為供器。龍泉窯燒造數量最多,明、清景德鎮也有燒制。

            臥足碗碗式之一。金代開始流行。1980年北京豐臺金墓出土有耀州窯刻花臥足碗,形式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內凹,底足無釉。

            折腹碗俗稱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為敞口,腹內削,腹底向內平折,小足。景德鎮元樞府釉器較為常見。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種。

            雞心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雞心狀,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種多為白釉、青花兩種。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仿制。

            宮碗特指明宣德時期創燒的一種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寬闊,圈足。這種器形多以青花作裝飾,并歷代相傳。正德時燒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宮碗"之稱。當時民窯都競相仿制。

            盉碗亦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制。器形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為飾,上覆圓頂蓋,蓋內與碗心有青花對銘款,字體有楷書、篆書兩種。清代盉碗蓋鈕多作蹲獸式。

            骰子碗俗稱"骰盔子",碗式之一,因與舊時賭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器形為平沿敞口,淺弧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內素白,器外多為青花或灑藍釉裝飾,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內底。

            攢碗明萬歷至清代流行的一種成套組合餐具,見"攢盤"。

            凈水碗佛教供器,為明末清初常見的器形。口微侈,圓腹下收,假圈足。凈水碗常配有瓷質器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預側置對稱獸耳。瓶與座相配,俗稱"海燈",但傳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據其器形式樣稱為"號筒尊"或"洗口獸耳瓶"。

            蓋碗帶蓋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時期蓋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于碗口徑,扣于碗口徑,少數蓋大于碗口,俗稱天蓋地式。胎質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常見青花、粉彩、琺瑯彩及其他單色釉等品種。

            八方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斂口二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質碗形制燒造的一種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外施木釉。為清代乾隆朝的獨特造型。

            陶瓷文化: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鼎類


            鼎煮食物用的陶質炊具,以夾砂陶制作。器形大多為圓形腹,帶蓋,雙耳,三足。最早的鼎見于新石器時代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仰韶、大汶口、龍山、屈家嶺、馬家浜、良渚等文化遺址中也都有發現,夏代二里頭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據地域差別與時代早晚略有變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錐足之分,廟底溝類型還有形制獨特的鷹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缽形鼎、折腹罐形鼎、籃紋鼎;馬家浜文化有錐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嶺文化有球腹錐形或鑿形足鼎、雙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為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二里頭文化早期有單耳錐足鼎,晚期則逐漸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時代,鼎多為青銅制品,戰國至漢代,出現鉛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隨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繪裝飾。西漢中期鼎的腹面出現兩個并列的圓眼形凸起,晚期演變為獸面紋。明、清時期江西景德鎮和福建德化窯仿商周青銅器制作出瓷鼎,成為高檔的陳設瓷。罐形鼎陶質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周至漢代都曾制作。戰國以后,仿青銅禮器式樣,敞口,罐形圓腹,底或圓或微平,兩側有對稱的雙耳,腹下有馬蹄形三足,蓋上附鈕,以子母口與器身相扣合。

            盤形鼎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盤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遺跡中均有發現。戰國時期造型多為仿青銅禮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盤形,有半環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陶質鼎式,順形為半形環耳,器身似釜,平底,圓柱形三足。

            獸首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鼎式之一,仿青銅禮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區出土較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獸首三足鼎,器形為廣口,窄沿,淺直腹,平底,獸蹄形三足,口沿一側貼塑有直立的獸頭,與之相對一側貼短尾。獸首高昂,雙目外突,額上有雙角。在獸首與尾之間,有對稱的長方形折邊立式雙耳。

            蜂形耳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陶質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貼山逢形豎耳,淺腹,平底,圓錐形足微向外撇。

            陶瓷文化: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壺類


            扁壺又名土甲,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制容器。瓷制品最先流行于西晉。造型為直口,溜肩,扁圓腹,外撇高圈足,器腹兩側有對稱雙系,便于系繩背掛。江蘇金壇白塔鄉惠群村出土的一件,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浙江上虞百官鎮外嚴西晉墓出土的一件,足底劃"先姑土甲一枚",可知此器在當時的名稱。上述兩件均為青瓷器。江西九江出土的銅質器及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漆器,均有自銘"土甲"、"鉀"或"柙",只是根據質地的不同,偏旁從"土"、從"金"或從"木"。宋以后,依其形而名之,改稱扁壺。

            背壺土甲壺式,84年出土于安徽合肥西郊的隋淮南窯青釉刻花盤口式四系壺。唐、宋時期較為流行,壺式有扁圓等多種式樣,有黃釉、黑釉、白釉、青釉、白釉綠彩等。

            匏壺流行于戰國至漢代的一種壺式。器形似匏瓜狀,是盛酒或水的容器。匏壺的質地有泥質陶、印紋硬陶、釉陶和原始青瓷。有的匏壺由上小下大的兩個球體聯接而成,有的頸部較長,或直或彎曲,腹部作橢圓形。壺蓋造型考究,多做鳳首形狀,1973年山西聞喜邱家莊戰國墓中出土一件陶匏壺,通高30、口徑4厘米,鳳鳥形蓋高9厘米。

            繭形壺亦稱鴨蛋壺,一種古代壺形。唇口,短頸,圈足;腹呈橫向長橢圓狀,既似蠶繭,又若鴨蛋,故名。初為戰國時期秦國所產,后盛行于西漢。壺腹多彩繪流云、幾何圖案,也有光素者,僅以暗刻弦紋裝飾。繭形壺在當時既為容器,又可在戰爭中埋入地下,用以傾聽遠方敵軍騎兵馬蹄聲。繭形壺后世傳入朝鮮,李朝青白釉瓷中有這種器形。

            蒜頭壺始見于秦漢時期的一種壺式,有陶質和原始青瓷兩種。特征為蒜頭形小口長頸,圓腹。東漢時期蒜頭壺腹部比西漢時期豐滿,蒜頭呈扁圓形。有的蒜頭壺頸、肩部堆塑有人物、龍、虎等紋飾。

            唾壺又稱"唾盂",為古代貴族宴飲唾魚骨或獸骨的承器,故又?quot;渣斗"之稱。瓷質唾壺始自東漢,三國、兩晉頗為流行。三國至西晉為撇口扁腹,高圈足。東晉時漸成盤口垂肩,圓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時增加蓋與托盤。隋、唐除青瓷外新添白釉器,造型基本沿襲南朝舊制。五代及宋、遼,恢復為盤口,扁腹,圈足,不過一般口徑大于器腹,早期圈足外撇,腹飾蓮瓣裝飾。入明以后繼續沿用,各朝略有變化,一直持續到晚清,俟后被灰槽所代替。

            帶系扁壺壺式之一,特征是壺身扁平,肩腹部有系,便于穿繩提攜。瓷岳帶系扁壺出現于東漢時期,是仿銅器形狀制作的。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東漢青釉扁壺,為圓唇口,直頸,扁腹,長方形足外撇,上腹兩側有對稱的銜環耳。西晉時壺體呈豐唇,直口,短頸,圓肩,肩部兩側各帖塑帶翼鼠為系,壺腹扁圓,圈足為橢圓狀。南北朝、唐、五代時期出現了一種帶西域風格的扁壺。如1971年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黃釉瓷扁壺,敞口,短頸,肩兩側各有一帶孔凸起為系。壺體扁圓,上窄下寬似核桃狀,底部假圈足,扁腹兩面印有胡人舞蹈圖案。與此相似的扁壺還有唐三彩制品,所不同的僅是紋飾上的變化。遼寧省博物館收藏遼暗黃釉印花穿帶扁壺則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長方形口,短頸,扁圓形壺體,橢圓形圈足,周邊有凹溝,共有6個系。與之相似的扁壺,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晚唐墓中也有發現。收藏于寧夏海原縣文化館的褐釉扁壺,蘑菇形口,短粗頸,壺體扁圓,周圍有四系。元代四系扁壺,唇口外卷,短頸,溜肩,裝有四系,腹側垂直,腹面平,長條狀平底,造型風格與前朝完全不同,燒造地點有景德鎮窯、龍泉窯、磁州窯。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帶系扁壺名稱相同,然而由于歷史時代不同,形狀各有差異,各個時期都反映了濃厚的時代特征。

            盤口壺壺式之一。口沿上折,口形似盤,長頸,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漢的喇叭壺,其時部分器物口頸轉折外已呈現棱線,至東漢初棱線凸起,初具盤口,中期后定型。此器自東漢流行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變。肩部通常飾雙系或四系,東漢為環形,三國、兩晉呈橋形,隋以后漸成條狀。

            虎子又稱"木威",形若伏虎的一種器物,用途有水器與溺器兩說。迄今發現最早的虎子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呈繭式扁圓腹,繩梁,虎狀圓臀有尾。此后的先秦墓中曾出土過漆、銅、陶質的虎子。瓷質虎子流行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早期造型呈臥虎狀,昂首,張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繩索式,或塑成一小型奔虎狀,腹側刻雙翼。中期以后,造型漸趨簡單,器身與扁罐相類,肩部有向上傾斜的直筒口,素身,極少裝飾,至晚期虎首和四足逐漸消失。

            雞首壺出現于三國末年,流行于兩晉至隋的一種壺式,因壺肩部塑雞首形而得名,亦稱雞頭壺、天雞壺、罌。燒制雞首壺的主要有越窯、甌窯,壺的造型與盤口壺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側安雞首,另一側是雞尾,前后對稱。雞首有空心、實心之分,前者實用,后者是冥器。三國末年的器皿較為少見。西晉時期的雞首壺特點是壺身、壺頸比較矮,雞首多無頸,雞尾甚小。東晉壺體略高,雞首有了頸部,雞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壺口的圓股形曲柄。東晉中、晚期在把值納隙聳瘟綴托芪疲饜斡琶饋?972年江蘇南京化纖廠東晉墓出土青瓷雞首壺,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可知晉時稱此類器形為罌。南北朝時期,壺體修長,雞首的冠部較大,頸部細長,盤口增高。浙江紹興南池鄉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雞首壺,碗形口,下接細長的弦紋頸,肩部前有圓嘴的雞首,后貼上翹的雞尾,壺下有承盤。湖南曾出土龍柄三足壺,裝飾與上述南朝墓雞首壺相似。隋代的壺雞首趨于寫實,作昂首曲頸打鳴狀,壺柄貼塑龍形飾。此外,還派生出羊首、鷹首或虎首壺。隋代以后,雞首壺幾乎匿跡。清代康熙時期,宜興陶藝大師陳鳴遠制有紫砂天雞壺,直口,長頸,豐肩,肩一側設雞首形流,其風格與上述雞首壺相似,是仿古作品。

            鷹形壺又稱鷹首壺,屬盤口式壺中的一種。江蘇宜興周墓墩西晉墓出土的一件,高17.5、口徑10.5、底徑11厘米,盤口,短粗頸,圓腹,平底。壺的肩部貼塑雙目圓睜、尖喙下勾的鷹首。兩側有對稱豎式雙系。腹部兩側用簡單的刻劃紋表示鷹的飛翼,腹下部塑有鷹爪,另側對稱位置貼附鷹尾,著重刻畫了鷹首部位和碩大的雙翅。

            羊首壺壺式之一。流行于東晉時期。器形為盤口,長頸,溜肩,橢圓形腹,口與肩部有一曲柄。羊首裝飾在壺的肩部與柄相對處。羊鼓睛凸目,雙角卷曲,雕塑細膩。羊首壺曾出土于南京和平門外米家山東晉墓以及江蘇丹徒、紹興等地區。

            象首盤口壺壺式之一,195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張盛墓。盤口高而微撇,束頸,豐肩,橢圓形腹,腹部下收,足外撇,肩部有對稱的四組條狀系。壺流根部塑一象首,象耳向兩側展開附在壺體上,高昂的象鼻為壺流,對稱的一側是隋代流行的龍首形柄,造型獨特。其白釉略帶青瓷特征,屬白釉濫觴期的作品,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珍貴的標本。

            鳳首壺流行于唐代的一種壺式。又稱龍鳳壺。源于波斯薩珊朝金銀器的造型,用龍鳳紋作裝飾,明顯地融合了中國傳統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有青瓷鳳首龍柄壺,壺蓋塑造成一個扁狀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與壺口恰相吻合,由口沿至底部裝置一條螭龍形壺柄,龍頭伸向壺口,前肢攀壺肩,后肢連底座,瘦長的壺身上堆貼著層層繁縟瑰麗的紋飾。唐三彩鳳首壺造型更接近于薩珊朝金銀器,鳳冠作圓環狀,有直口、撇口造型,中空。作為壺流的鳳嘴有的張開,有的尖喙合并,兩側可向外流水。鳳首后部恰似一束長羽披落在壺體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廣東廣州瑞南路出土的唐青瓷鳳首壺、印度尼西亞出土的唐白瓷鳳首壺在器形上有較大的變化,鳳冠做成花冠狀,鳳首成為一種裝飾而不再充作壺流,壺體呈球狀,肩部有管狀流,鳳首后部與壺肩部有曲柄相接。唐代以后鳳首壺基本上消失,元代偶有出現。1974年北京舊鼓樓大街元代窯藏中出土了一件青花鳳首壺,小口,直頸,扁圓形壺體,橢圓圈足。仰首曲頸的鳳首作流,鳳尾卷曲作壺柄。壺腹繪展翅飛翔的鳳紋。明宣德時期亦有一種以鳳首作流、龍首為柄的執壺。元、明時期的鳳首壺造型與唐代的鳳首壺雖有明顯的區別,但是受異域風格的影響應該是它們之間的共性。

            龍鳳壺見"鳳首壺"

            龍首壺壺式之一,因壺流裝飾成龍首形而得名,始于唐代,有陶、瓷制品。揚州博物館收藏唐三彩龍首壺,用龍首作流,壺柄也塑成龍形。北宋定窯燒造的龍首壺,直頸,長圓瓜棱形腹,圈足,肩一側貼附扁形曲柄,另一側有直立龍首,龍頸雕琢細膩的鱗紋,龍口含有彎曲的短流,壺的形體秀麗。

            雙魚壺唐至五代時期流行的壺式之一。整體作并聯的雙魚形,雙魚嘴為壺口,魚體作壺身,魚尾為假圈足,魚背脊間各有凹槽,槽上下兩端貼有橋形系,可系繩,故又名雙魚穿帶壺。陶、瓷質雙魚壺是受金銀器影響后出現的新品種。唐代越窯青瓷和三彩陶制品較多。1983年廣東梅縣出土唐代水車窯青釉雙魚壺,壺口外敞,魚形腹,圈足仿魚尾,肩部一側裝管形短流,雙魚之間有一凹槽,上下各設一系,足上部有穿孔,制作簡練。1964年河北井陘縣出土五代時期的白釉雙魚穿帶壺,雖然雙魚的基本特征均有細致的刻畫,但與唐代相比,缺少了簡練、生動的效果。

            鸚鵡形壺唐代出現的一種壺式,低溫釉陶制品。1960年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墓葬出土。壺的外形是一只鸚鵡,立于喇叭形座上,后頸有一盤口,直頸,柄的一端依附壺頸彎曲于背部,鸚鵡腹部中空,喙為流,全身羽毛刻劃細膩,生動而實用。

            執壺隋代出現的酒器之一,又稱注子、注壺。據唐李匡義《資暇集》"注子偏提"條云:"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唐前期注子有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僅越窯燒造的注子樣式就有5種之多。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至6條瓜棱,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于壺口,平底變為圈足。器形修長秀美,并多有注碗相配,注碗稍大于注腹,因內盛熱水用以溫酒,又稱"溫碗"。習慣上對宋代的注子稱為執壺。宋代壺式有10余種,腹部多作瓜棱形,器身趨于瘦長,流和柄上端高度相等,此外尚有獸流壺、提梁壺、葫蘆式壺等。元代壺身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之后,執壺造型增多,并多作茶具。

            提梁壺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時期的一種壺式。北宋時期有耀州窯刻飛鳳穿花紋龍流提梁壺,小口內斂,豐肩鼓腹,下部貼有三足,仰首張口的龍頭為壺流,拱形提梁裝于肩部,靠壺流一側的提梁上騎一小猴。壺體設計精巧,構思新穎。定窯燒造的瓜形提梁壺比較多,壺口內凹,壺體作瓜棱形,提梁有纏繞的瓜藤式、藤編式等。提梁前部一般分為三股,每股附有模印花飾與壺體相連接。這種壺式在北方遼墓中出土比較多。重慶市博物館收藏元代青白釉龍柄壺,造型別致,六棱形壺體上趴伏一曲體龍,龍首外伸作流,拱起的龍身為提梁,生動而神奇。明代提梁壺以萬歷時期的為代表,壺體有瓜形、球形、六棱形等式樣,提梁有高、低之別;少數為窗柜式,或在壺肩部有雙豎系,雙系之間穿半環形金屬提梁。

            內管壺始于宋、遼時期,流行于清代的壺式之一。因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而得名。由于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又稱倒灌壺、倒流壺、倒裝壺。1968年陜西省彬縣出土的耀州窯青釉剔花內管壺,是這種壺式的典型器,壺雖然有流、柄、腹體及圈足,但無口、無蓋。壺上半部作雙蒂式象形壺蓋,頂端和一側腹部有飛鳳式提梁,另一側貼塑母子獅,母獅張口作流,子獅在母獅腹部吸吮,壺底有一梅花形注水孔。清代內管壺多作桃形。

            人首魚龍壺遼代的一種壺式,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器形為人首魚身,腹部兩側有翼,背上壺口作蓮瓣形,魚尾上翹。胸前有一龍首為流,人首腦后與魚尾之間相連的曲柄作提梁,造型奇特,構思巧妙。

            鴛鴦形壺遼代三彩陶壺形式之一,1977年出土于內蒙古赤峰王家店遼墓。壺體作浮水鴛鴦形,鴛鴦背負敞口花瓣形壺口,壺口與鴛鴦尾部連有弧形花梗作柄,鴛鴦嘴部為流,腹下有假圈足。

            雞冠壺遼代典型壺式之一,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種皮囊容器而燒造的,亦稱皮囊壺。因壺的上部有雞冠狀的穿孔,故稱雞冠壺。又因形似馬蹬,俗稱馬蹬壺。依據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經過排比研究,可知雞冠壺大體分為5種形式,即扁身單孔及扁身雙孔式、扁身環梁式、圓身環梁式、矮身橫梁式,辨別雞冠壺年代的早晚,通常采用的辦法是以壺身保留的皮囊形象多少來區分。扁身單孔式,是遼代早期形式,壺體上扁下圓,肥身,上有豎直的管狀口和雞冠狀單孔系,器身似兩片皮頁,下加圓底上加管口縫合而成。內蒙古赤峰大營子慶歷九年(959年)墓出土的雞冠壺就是這種類型的代表。扁身雙孔式除自身保留著仿皮囊形象以外,在造型與裝飾藝術方面更加精美,如在雙系的部位貼塑攀附的猴等動物。有的壺底出現劃刻"官"字款。雞冠壺唐代就已經出現,陜西西安、河南新安等唐墓中均曾出土。

            多穆壺元代創新壺式之一,由蒙藏民族貯放奶液的金屬或木質器皿演變而來。器形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側有花冠形裝飾,柄兩端各有卷曲花飾,方式壺流,矮足,足脊寬平無釉。壺體上有仿金屬箍和鉚釘狀裝飾。1963年北京市崇文區元鐵可墓出土的一件是國內僅存的完整器。

            僧帽壺一種壺式,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壺口沿上翹,前低后高,鴨嘴形流,壺蓋臥于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最早的僧帽壺為元代景德鎮青白釉器,明永樂、宣德紅釉及甜白制品最為珍貴,清康熙年間仍有仿制。元代僧帽壺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代造型秀美,各部位比例勻稱,壺流比元代略長。清代壺頸略高,腹部略瘦,壺流略短于明代,沒有明代優美,也不如元代制品敦實穩重。

            梨式壺壺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因形狀似梨而得名。傘形蓋,蓋頂有寶珠鈕,短頸,其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矮圈足,彎流,曲柄。從北京元代遺址中出土的青花梨式壺看,其特點是頸部較細,腹部碩圓,平底;北京豐臺區出土的洪武時期梨式壺腹部略瘦,腹下部明顯內收,圈足外撇,足邊垂直,足內較深。江西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永樂壺頸較粗,圓腹,圈足向外侈,整體造型端莊。宣德時期,壺腹略短,圈足增高。頸與蓋上的寶珠頂比永樂略大。成化時期除繼續沿用傳統形式外,在壺蓋頂部出現微小變化,增添平蓋形式。此式影響到正德時期,清康熙時期亦有摹擬之作,其器挺拔肥碩,唯柄曲線欠流暢。

            大扁壺壺式之一,明永樂時期創燒。小直口,頸部凸起一棱,并有一小系,有蓋。壺身為立扁圓形,正面微鼓,中心有圓形凸臍;背面平坦,中有相應的圓形凹臍。底部為弧面。左右肩部各有一活環系。均為青花制品。正面凸臍上多繪八角星紋,外圍有的繪纏枝蓮,邊緣為海水紋,側壁一周繪纏枝蓮紋。背面無紋飾。器形仿西亞金屬器皿,其用途有待考證。

            蓮瓣壺壺式之一,流行于明代宣德時期。器形為直口,溜肩,圓腹,前有直流,后有曲柄,腹部有4層凸起的仰蓮瓣紋。器表施有祭紅釉,紅色鮮麗勻潤,造型宛如一朵怒放的蓮花。

            字劃壺亦稱字形壺,清代康熙時期出現的一種壺式。壺體為立體的漢字形,多做成福、祿、壽三字,筆劃間雕鏤透空。

            茄式壺清康熙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壺式之一。小口,頸部細長向一側彎曲,腹呈長圓球狀,似長茄形,圓底施釉,故放置不穩。據此分析,茄式壺可能是陳設品。

            鼻煙壺又稱煙壺,盛放鼻煙的器皿。鼻煙壺于明晚期由西方傳入我國,清朝英文音譯稱拿乎薄土或士拿乎巴突盧。明代晚期,中國尚無專用鼻煙壺,只用廢棄的藥瓶代替。鼻煙壺始于清康熙朝,由宮廷造辦處設計試制。專用鼻煙壺的特征是,壺口較小,使煙的氣味不易外泄。腹部扁圓,容積加大,蓋帶一小勺,伸入壺內。乾隆朝以后所制瓷質鼻煙壺形式繁多。

            香壺乾隆時期景德鎮窯燒制仿青銅器形狀的一種壺式。直口,圓腹,直流,曲柄,腹下承四柱狀足。據《乾隆記事檔》載,乾隆三年(1738年)命唐英燒造仿宣德窯青花高四足茶壺,即為此壺式,后世延續制作至道光年間。

            賁巴壺壺式之一,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屬制品演變而來。器形為洗口,束頸,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龍首形流彎曲向上,無柄,是一種祭祀用品。

            陶瓷文化: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尊類


            大口尊尊式之一。陶瓷容器,流行于西周以前。陶質大口尊在新石器遺址出土很多。其中陜西神木石峁村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夾砂灰陶尊唇沿敞口,深腹,似兩敞口筒式杯上下套接而成。腹中部有一道臺階式痕跡。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陶尊折沿敞口,腹自口部斜線內收。1974年內蒙古敖漢旗南臺地出土的彩陶尊,口沿外侈,粗頸,鼓腹,腹部有對稱的環狀雙耳。東北地區夏家店文化中有大口沿外敞,折腹內收式尊。商代中期大口尊有敞口,凸圓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無肩深腹幾種。商代的大口尊多用作煉銅的坩鍋。商代晚期,陶質大口尊逐漸少見,原始青瓷大口尊從商代中期始見,河南鄭州分別于1954年、1971年出土的原始青瓷大口尊,造型為敞口、束頸斜肩折腹式。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原始青瓷大口尊作喇叭形口,粗頸、鼓腹,高足外撇。東漢以后瓷質大口尊少見。

            蓮花尊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青瓷尊,是順應佛教盛行而產生的器形。造型呈侈口,長頸,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勻分布6個直系。器身布滿堆塑的上覆下仰層層蓮花瓣,蓮瓣豐碩而高凸,其間還上貼塑飛天與寶珠紋。全器造型宏偉,裝飾瑰麗,藝術水平相當高。

            蓋尊帶蓋的尊。南北朝、隋代墓中出土的尊常配有蓋,但蓋尊之名并不意味著一種特有的器形,器蓋附屬于各種不同的尊式。如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漢武昌的南朝青釉蓮花尊、1972年出土于江蘇南京麒麟門外林山梁代墓的青釉仰覆蓮花尊和1948年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蓮花尊,均屬帶蓋蓮花尊。山西壽陽北齊庫狄回洛墓出土的黃釉貼花蓮瓣紋尊則屬另一種器形,蓋作僧帽式,敞口;短勁,弧腹,矮足。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白瓷貼花獸耳銜環帶蓋尊作凹形蓋,桃形鈕,敞口,長頸,鼓腹,高足外撇,腹部貼飾一周獸面鋪首。

            雙螭尊或稱雙螭瓶,創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呈盤口,長頸,溜肩,長腹,平底。從口至肩置對稱雙螭柄。另有單口雙腹并聯式,自銘"傳瓶"。參見"傳瓶"。橄欖尊又稱"橄欖瓶",尊式之一。北宋時始燒,如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河南登封窯珍珠地刻劃雙虎紋尊,小撇口,束頸,腹部長圓微鼓似橄欖形,底與口大小相近。清康熙、雍正時期流行另一種橄欖尊。收藏于首都博物院的清雍正青花橄欖尊,喇叭式口,細頸,賀腹,尊的上部比腹下略長,圈足,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琺瑯彩松竹梅紋瓶,口部微侈,粗頸,弧腹,圈足,造型亦略似橄欖狀。扉棱尊又稱"出戟尊"、"出戟觚",尊式之一,北宋始燒,流行于明,初為北宋鈞窯為宮廷所燒制的仿青銅器陳設品。造型為敞口,頸部內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頸、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鎮燒制的青花尊,僅腹部四面飾有扉棱。明正德以后有些尊的頸、腹、足四面飾對稱的扉棱,萬歷朝則有六面飾扉棱的。

            魚簍尊尊式之一,器形似魚萎,明代初期與清代初期均有燒制。前者作盛儲器,后者作高檔陳設品。明永樂器特征為直口,溜肩,鼓式腹,弧形圓底。宣德時期所燒,敞口,斜肩,圓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間制品著意仿竹編魚簍,形狀為盤口,束頸,扁鼓腹,平底。

            無擋尊尊式之一,流行永樂、宣德時期。平沿,圓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與平沿呼應。器形明顯帶有異域風格,亦有人稱之為器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仿品。

            石榴尊尊式之一。始見于明宣德時期,流行于清代。器形似石榴果實,通體由縱向凹曲線分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頸鼓腹,圈足外撇,臺階式撇,臺階式底。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制品水平尤高。雍正時期石榴尊除繼續燒造宣德器形,還有一種作外撇五瓣式花口,束頸,腹部渾圓,淺圈足。

            雙犧尊明弘治時期出現的一種尊式,斂口,短頸,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對稱的獸耳為飾。此種尊在清雍正、乾隆時期也有燒制。如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仿古銅彩雙犧尊,造型為撇口,短頸,豐肩,腹部下收,圈足外撇,肩部飾對稱的回首立羊耳。

            搖鈴尊清康熙時流行的尊式之一。造型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弧形或筒式腹,淺圈足,似長柄的銅鈴。

            太白尊又稱太白壇、雞罩尊,清康熙官窯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詩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壇,故名。又因形似圈雞用的罩,還有"雞罩尊"之稱。造型為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腹部漸闊呈半球形,淺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齊。腹部多淺刻團螭圖案。后世仿品器形規格與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紋飾過于生硬。

            琵琶尊流行于清代的一種尊式,陳設品。器形似弦樂器琵琶,洗口,束頸,弧腹,腹下部較大,圈足為寬窄不同的二層臺式。有的琵琶尊頸部飾對稱的獸面雙耳。

            如意尊清雍正時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裝有如意形耳而得名。尊上部呈缽式,頸部較細,有凸起弦紋,下部豐滿渾圓,兩側有對稱的如意式雙耳。

            絡子尊又稱"網絡尊",清雍正、乾隆時流行的一種尊式。器作撇口,短頸,圓腹,假圈足,腹部貼型凸起的網絡紋。民國時期多有仿制。

            蘋果尊形似蘋果的瓷質容器。侈口,短頸,器口頸若果蒂,下凹于圓腹之中。豐滿圓潤,為清代康熙朝獨有器形之一。

            馬蹄尊肇始于清代康熙朝的器形。器身似馬蹄形,唇口,溜肩,斜腹漸放,淺圈足。足背窄細。有的斂口溜肩,器腹略高,淺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稱"馬蹄水盂"觀音尊撇口,束頸,溜肩,斂腹修長,至底外撇,若觀音菩薩亭亭玉立,故名,為清代康熙獨特器形之一,又稱"觀音瓶"。

            鹿頭尊收口,腹上斂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頭或牛頭,故稱之為"鹿頭尊"或"牛頭尊"。始見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當時粉彩器多以青綠山林為景,繪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稱"百鹿尊"。青花器多繪纏枝蓮紋,以青蓮諧音"清廉",因而又名"青蓮?quot;。

            萊菔尊清代康熙朝獨特器形之一。侈口,細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形若萊菔,即蘿卜,俗稱"蘿卜尊"。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罐類》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中國古代陶瓷鑒賞之罐類》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中國古代瓷器鑒賞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