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白釉瓷是明朝永樂年間御窯廠專門燒制的一種潔白如玉的釉色瓷,簡單一點說就是在非常薄的胎體上,加入不含鐵或者是含鐵量非常低的白色乳濁釉,再用高溫焙燒,從而還原成色非常白的瑩潤釉色,給人帶來一種“甜”的感覺,所以被稱之為甜白釉瓷。
根據現在已經知道的文物考古文獻,能夠證實的是永樂年間開始大批量的燒制甜白釉。永樂甜白釉瓷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胎體如果迎著光的話是透視的,可以看到非常淺的粉紅色;二是釉面積釉的地方呈現出蝦青色,而宣德年間的甜白釉還是薄和厚兩種瓷胎。不過,淺劃暗花者增多,可以看到紋飾是龍鳳以及纏枝花,落款除了暗款之外還添加了青花款。宣德早年釉面和永樂一樣,到了中晚期釉面比較常見宣德特有的橘皮紋,沒有落款的甜白釉瓷都是橘皮紋的判定為永樂、宣德年代。
永樂甜白釉釉色不僅結拜肥厚,而且溫潤如玉,沒有棕眼。能夠看到釉面有非常多極細的小孔,也就是“棕眼”,并且呈現出很難被看到的橘皮紋。因為孔眼非常小而且緊密,他們和釉內的小氣泡讓光線變得散射,于是會產生某種特殊的柔和感,讓甜白釉成為不同于邢窯、定窯、德化窯的一代絕品。
永樂甜白釉胎體非常薄,能夠看到手指上的螺紋,大多數沒有紋飾,也沒有暗花,題材一般是雙龍或者是雙鳳、蓮花、牡丹花等等圓潤流暢的圖案。仿品不僅纖細而且呆板,不過肉眼很難看出來,需要借助透光才能看到。迎著光線透視,胎釉是肉紅色的,在底部折角積釉的地方會有蝦青色、水綠色的光澤。釉面有時會出現青色、白色、灰色三色交雜在一起的橘皮紋以及少量的縮釉點。
永樂甜白釉瓷的紋飾通常會在內壁和盞心部位雕刻,宣德白釉碗會刻在外壁或者是底部,此外紋飾會更多一點。永樂甜白釉的釉層會有厚薄的區別,在器物的口、足邊緣以及帶系的菱角部位會出現一點胎骨,足邊緣的釉面比較整齊,施釉不暢,白瓷的底部不透明,永樂甜白釉瓷一般都是無款的。
還有所永樂的甜白釉瓷的薄胎會有款,一般為“永樂年制”這四個字,四壁非常薄因此會透光,但是釉瓷的底部并不透,不單單是因為胎厚,而且還因為燒制的技術有不同。永樂的甜白釉在明代就有仿照,但是胎體比較厚重,釉面會有閃黃或者是閃灰。
taoci52.com擴展閱讀
白釉瓷器的特征及鑒定真假
白釉瓷器,是我國古瓷器中歷史較為悠久的瓷器之一,始現于南北朝,在隋朝后發展趨于成熟。中國的白釉瓷器是先從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慢慢發展過來的。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如果釉料中含有氧化鐵,燒出的瓷器會呈現深淺不同的青色,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于0.75%,那么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不同時期的白釉瓷器有著不同的特點。
北宋時期,由于制瓷工藝、胎質、釉料等方面的提高,燒制出來的是青白釉瓷器,白而不瑩,白中閃灰,高雅淡潔,色潤雅秀。明清時期,德化窯燒制了色澤明亮的“象牙白”,永樂窯燒制了溫潤如玉的“甜白釉”,這些在后來都被稱作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唐以及五代時期,白釉瓷器的釉面白度在制作時得以增加,由原先的施化妝土改為了選用高質量原料,如此一來,瓷器的釉面也變得更加光潔。該時期大部分的白釉瓷器內外會施加白釉,底部無釉,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雪白,造型規整大方。
由于白釉瓷器在唐宋時期可算主流瓷器,而且名窯迭出,如宋定窯、邢窯、越窯、龍泉窯等等,所以制作出來的諸多白釉瓷器都被民間視為標準仿制。所以,為了能夠不被仿制品混淆雙眼,了解白釉瓷器的鑒定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對瓷器有了解的都知道,任何一件青花、五彩以及粉彩都是以白釉作底色的。白釉的配色在各朝代都不一樣,所以掌握了常見時期白釉的配色,就自然能辨別市場上標識的白釉瓷器的真假了。
元朝的白釉有白里發黃和白里發藍。洪武時,白釉有青白、青灰、卵白多種。永樂、宣德的白釉均為白中泛青,肥厚晶瑩。成化時期,白釉表現為白而滋潤,厚如凝脂,細膩溫潤。
弘治白釉分為灰青、卵白、亮青三種,在聚釉處會閃出淡淡的青色。萬歷年的釉色肥厚瑩潤,白中泛青,厚薄不均為此時的特色,釉層薄的有“貼骨釉”之稱。
清三代的白釉光潤細膩,白中泛青者居多。雍正朝為了燒造五彩瓷以及粉彩瓷,白釉中又多了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顯得光亮,漿白色澤更白。而現代的仿品中,白釉皆為白中泛灰或者白中泛黃,沒有瑩潤的光澤,遠不及古瓷的白色好看,所以明白了白釉的配色,看得多了,自然就能選出真假了。
青白釉瓷介紹
青白釉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間的一種釉色,由含鐵量低于1%的釉料在1200攝氏度高溫還原焰中燒制而成,白度達70%,特點是白中閃青,宛如青白玉,瑩潤透亮,光照見影,又稱影青釉。
青白釉瓷是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的瓷器,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當地工匠制作的。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雞頭壺,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蓮花口燈盞,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間的青白釉纏枝蓮大罐。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這種瓷器的透光度較好,若仰光透視,其胎上所印、刻花紋可內、外影見故俗稱“影青瓷”。青白釉始見于北宋初期,宋、元兩代在南方極為流行,以景德鎮窯制品最為著名。南宋時,采用覆燒方法,青白釉瓷器產量激增,以景德鎮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窯也均有燒造。由于這種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時期曾行銷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燒不衰,青白瓷系窯場多分布在南方幾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鎮窯、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窯,湖北江夏的湖泗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因此在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湖田窯為代表的龐大的青白瓷生產體系。
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后,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器制作技術,在景德鎮仿制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所替代。
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
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梅花、芙蓉、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卵白釉——元代白釉瓷器精品
一般來說,白釉瓷器就是白釉瓷器,很少有其他別類,但在元代,白釉瓷器發展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種類,即卵白釉瓷器,這種瓷器對很多新手藏家來說都比較陌生,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
卵白釉的釉質透明,釉色發白,微帶青色,看起來像是鵝卵似的,因而被稱為是卵白釉。在元代時期,這種瓷器才開始燒制,并一直延續到明初。卵白釉瓷器發展并不如元青花好,因此大部分說到元瓷器的時候,都會想到元青花。實際上,卵白釉瓷器也是元代非常有名且極為高檔的一種瓷器,在當時的名氣非常大。
卵白釉瓷器是在宋代景德鎮的青白釉瓷器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深受元代朝廷的喜愛,經常下令讓景德鎮燒制這種瓷器供官府使用,甚至對于這種瓷器的燒制都是有限制的,有命令燒制的時候才能燒,其他時候是禁止燒制的,這也是卵白釉瓷器少的原因之一。那么,元代白釉瓷器中的卵白釉有什么價值呢?
一、等級高、質量精美,屬于樞府釉瓷器
這種瓷器一般都是供給宮廷使用的御用瓷器,表現除了宮廷氣質,因此裝飾方面也更加豪華。比如卵白釉瓷器的紋飾多以龍鳳紋、福壽紋、萬壽、太禧等為主,這種只有官用或者是宮廷御用才能燒制。從工藝上來看,卵白釉的造型端莊敦厚,胎體潔白,釉層深厚,做工精巧,非常漂亮。再加上元代統治者以白為喜好,所以在元代白釉瓷器中,這種卵白釉瓷器的受歡迎度非常高,超過其他品種。
二、特定專用瓷器
其他的瓷器雖然也有皇家貢品,但也能為民間所得,只有卵白釉,僅為皇室貢品,民間是看不到,也用不到的。
三、等級森嚴,分類明確
雖然皇親貴族才能使用卵白釉,但大家所用的卵白釉瓷器紋飾也是不同的,比如三爪、四爪的龍紋為宮廷、親王、貴族所用,帶有王、玉、德、國用等特殊銘款的也是特殊人群才能使用。而普通有身份的人家定制基本也會用這些字,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以每一銘款為主。
在元代白釉瓷器中,卵白釉是精品存在。釉色明凈,通體一直,不開片且不同命,這種瓷器的燒制受到限制,所以沒有大面積的推廣,這也是后期它的名氣不如元青花的原因之一。不過,雖然不如元青花名氣大,但這種白釉瓷器的市場價格也不算低,基本都在千萬以上,再加上數量少,收藏價值極高。
元代卵白釉瓷器精品賞析:
1:元卵白釉飛雁銜穗玉壺春,尺寸:高29厘米,估價:RMB 3,500,000 ~ 4,500,000,成交價: RMB 5,750,000 ,成交時間:2014.05.31,拍賣公司:北京盈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春季拍賣會。
玉壺春瓶撇口束頸,溜肩圓腹。胎骨堅細潔白,通體施樞府釉,頸部刻兩道弦紋,腹部凸塑飛雁銜穗紋,飛雁姿態柔美,線條流暢飄逸。樞府釉創燒于元代,是在宋代景德鎮青白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亦稱“卵白釉”。元代 “國俗尚白,以白為吉”,人所熟知的元青花,其實是專為中東伊斯蘭文化所生產的,純粹的出口瓷器,蒙古貴族其實很少使用青花瓷,中東地區發現的元青花比其產地中國還多就是很好的證明。元尚白故并不沿襲宋制采用青瓷供宮庭使用,而是由官衙樞密院去景德鎮定制白瓷。“有命則供,否則止”,因此元代有“樞府”瓷之稱,其器制作規整,品質優良,多有印花裝飾,紋飾題材以云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因“樞府”釉屬乳濁釉,故紋飾不太清晰。“樞府”瓷與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顯得尤為精致,修足規整,足底無釉,底心有乳釘狀凸起,胎體厚薄適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2:元卵白釉印云龍紋高足盌,尺寸:高9.4厘米,估價:HKD 120,000 ~ 180,000,成交價: HKD 500,000 ,成交時間:2013.11.27,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秋季拍賣會。
3:元樞府卵白釉蓮紋盤,尺寸:直徑13.3厘米,估價:HKD 100,000 ~ 200,000,成交價: HKD 475,000 ,成交時間:2015.06.03,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5年春季拍賣會。
4:宋青白釉開光鳳紋小罐青白釉刻花紋碗卵白釉花鳥紋碗(一組三件),尺寸:9.1;20厘米;12.4厘米,估價:HKD 20,000 ~ 30,000,成交價: HKD 475,000 ,成交時間:2016.12.02,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12月拍賣會。
5:元卵白釉印蓮紋「樞府」款折腰洗,尺寸:直徑11.5厘米,估價:HKD 80,000 ~ 120,000,成交價: HKD 375,000 ,成交時間:2017.10.02,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10月拍賣會。
6:元卵白釉龍紋碗,尺寸:17.9厘米,估價:HKD 50,000 ~ 70,000,成交價: HKD 212,500 ,成交時間:2016.12.02,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12月拍賣會。
7:元樞府卵白釉模印纏枝蓮盤,尺寸:直徑16厘米,估價:RMB 180,000 ~ 250,000,成交價: RMB 207,000 ,成交時間:2014.06.06,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春季拍賣會。
此盤敞口,淺弧腹,圈足。除底足無釉外,通體施以卵白釉,胎體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泛青,恰似鴨蛋色澤。盤內壁印纏枝蓮紋,構圖整齊有序,筆法精致。外壁素無紋飾。盤足徑小而厚實,使盤顯得墩實、穩重。底足修胎略簡單、粗糙,這正是元代工藝之表現。總體來說,此盤造型規整,且釉潤而厚,印花圖紋清晰,是元代樞府白釉的優質作品。樞府釉是元代景德鎮地區創燒的一種白釉品種的統稱。元代樞府瓷器的造形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劃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云龍、云鳳、云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這種卵白釉瓷器又被人們稱作“樞府瓷”。備注:倫敦拍賣,1997.03.13,Lot278
8:元卵白釉印龍紋折腰洗,尺寸:直徑12.5厘米,估價:HKD 60,000 ~ 100,000,成交價: HKD 100,000 ,成交時間:2017.10.02,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10月拍賣會。
9:元卵白釉“樞府”印花盤,尺寸:直徑15.7厘米,估價:RMB 30,000 ~ 40,000,成交價: RMB 95,200 ,成交時間:2009.05.31,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9年春季拍賣會。
元代沿襲宋代舊制,設樞密院作為最高軍事機關,它和管理文官的中書省并稱“二府”。樞府瓷是元代景德鎮的著名產品,因盤壁印有“樞府”二字而得名,為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官窯用品,其品質皆為卵白釉瓷之上選。如明《新增格古要論》“古饒器”條記載:“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盤心和盤壁印纏枝蓮紋,“樞”、“府”二字對稱置于內壁蓮紋之間,釉汁均勻濃厚。
青白釉瓷器
青白瓷器是宋代景德鎮地區燒制的一種瓷器品種。釉料中鐵元素含量約1%,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稱青白瓷。青白瓷是一種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這種瓷器的透光度較好,若仰光透視,其胎上所印、刻花紋可內、外影見故俗稱“影青瓷”。由于這種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時期曾行銷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在南方地區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湖田窯為代表的龐大的青白瓷生產體系。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1.7cm,口徑4.6cm,足徑9.6cm。
瓶直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瘦,圈足。瓶外口凸起弦紋一道,肩及足上各刻弦紋兩道,瓶身刻漩渦紋。器里外施青白釉,積釉處呈水綠色,釉面開碎片紋,素底。
此瓶器形大而完整,為景德鎮青白瓷中罕見的器物,頗能代表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燒造水平。
據考古資料分析,景德鎮窯五代時始燒青瓷和白瓷,質地較為粗糙。宋代改燒青白瓷,以質地精良、產量巨大嶄露頭角。青白瓷胎薄質堅,釉色如青天,故俗稱“影青”,有一種類似青白玉的美感。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宋,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燒形成較寬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內壁六條線出筋,碗心處刻劃雙魚水波紋,刀法犀利流暢。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規整,胎體輕薄,釉色光潤。盤心所刻劃的兩條小魚在青色的釉面襯托下仿佛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戲,形態自然逼真,藝術感染力極強。
景德鎮窯位于江西景德鎮,創燒于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后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瓷片收藏如何鑒別真假?
瓷片收藏如何鑒別真假?。
對于魚龍混雜的瓷片市場,新晉藏家大都一頭霧水。如何能鑒別真假?實際一點點,如何找到正確的學習途徑?怎樣一步步提高自身的水平?
上手把玩
都說收藏比的是財力,但老藏家認為學識更加重要。對藏品的鑒別能力不是天生就有,必須通過系統的學習,大量的“實戰演練”得來。“這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問題”。
通過書籍和影像學習能否速成?
深圳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廖星橋表示:“故宮博物院出過一套書,很有參考價值,但是從我的經驗來看,看書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為什么呢?很簡單,因為書是沒有辦法向你傳達瓷片的真實觸感的,上手把玩和看圖片是不同的體驗,更何況有很多圖片都變了形呢。”
多位資深藏家對開始玩瓷片的建議是,瓷片價格不高,最好經常上手把玩,看多摸多了,細致的體會自然就出來了。樓鋼透露,玩到熟練的藏家蒙著眼睛,光用手摸,也能知道手里瓷片大致情況。“就好比你在自己家里客廳坐著,有個人走過來,你可能不抬頭就知道是誰來了。瓷片玩到熟了就這樣的感覺。”
有了心得之后再常與同道探討,效果就更好了。
到窯址去
古玩市場能淘到真品,也有很多仿品。第二個問題產生了:對于剛剛玩瓷片的藏家來說,無法判斷手里的瓷片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把假的當成真的來學習,那不僅繞了遠路,而且還是南轅北轍。
怎么才能知道手中的是真的還是仿的?樓鋼介紹了一個方法:“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到窯址去,在窯址里收集到瓷片不會是假的。你不僅可以學到東西,能收集合適的瓷片,還可以有盈利。所以說這是非常好的辦法。”
廖星橋收藏瓷片多年,他介紹自己的經驗也是到窯址去。“到窯址去就好比去學校學習,是最可靠的。有了這第一手資料,你才能識別各種瓷片,才能有完整的認識。”他說。
南宋龍泉地區燒制類官窯標本南宋中晚期在龍泉地區有沒有可能燒制南宋官窯?這是業界的一個話題。這件南宋龍泉地區燒制的類官窯標本也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這件標本也帶有類官窯的典型特點:釉面開片,各種式樣;都是黑胎,參照了紫金土的胎體;使用了石灰堿釉,釉面呈現失透狀。
當然,近年來進入窯址采集已相當困難,各地都采取了古瓷窯窯址保護措施,一般有陌生人進入窯址區收集標本,很快就會有警方或治安員到來查詢,如果沒有正當手續,可能會被拘留,因此之前就要咨詢好相關情況。
熟悉了窯址收集到的瓷片,那么真贗標準體系就能漸漸確立。
保持警惕
在初次接觸瓷片時,保持警惕性是非常重要的。收藏陶瓷不“交學費”是非常少見的,但在“交學費”之后有沒有學到本領就要看個人的努力了。
在面對未知領域時,始終要保持警惕性。樓鋼說:“當發現一件東西的價格和正常價格有比較大的差距的時候,你就要警惕了。貪小便宜的心理人皆有之,很正常。但當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就要打個問號了。不要太早給自己撿到便宜的暗示,因為便宜往往是有問題的。”
拿放大鏡都是裝模作樣?要看怎么用
初期接觸中,放大鏡能提供什么樣的幫助?
關于放大鏡,有很多種看法。不少藏家專家都認為:‘放大鏡沒用!你看一個人拿放大鏡左照右照的,這人是裝模作樣的。’另一種認為放大鏡很重要,看鐵銹看土沁看氣泡,東西一上手就要用。這兩種看法都是不正確的。
一拿起東西就用放大鏡看,這是舍本求末。因為當你判斷瓷器的第一眼是要看它的形制,感覺它的氣韻。就像中醫的望聞問切,要從宏觀到微觀,而不是第一步就看它細節。但是說放大鏡沒有用,我也不同意,放大鏡幫助你尋找細節。舉個例子,怎么區分龍泉窯和南宋官窯?龍泉窯是一次上釉一次燒制,南宋官窯是多次上釉多次燒。因為每次上釉燒制都會形成一層氣泡,而當你看到一件瓷器是有多層、重疊氣泡的時候,那么你就可以判斷出它是多次上釉多次燒的了。它有可能就是南宋官窯了。所以使用放大鏡,關鍵是你要用它來看什么。
其他的輔助工具如手電筒等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使用一個輔助工具的時候,你要明白用它來做什么”。
元代卵白釉瓷器
元代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在青白瓷基礎上創燒的一種高溫白釉瓷器,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鴨卵而得名。明《新增格古要論》:“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的記載表明,帶“樞府”銘的卵白釉器在明代人眼中已是十分珍貴的佳作了。“樞府”字樣的為元朝軍事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除“樞府”外,卵白釉瓷器上還有“太禧”、“福祿”等銘文,然而大多數器物上則沒有銘文,因此清《景德鎮陶錄》中所列“樞府窯”條目當是不確切的,而將這類器物稱作樞府器或卵白釉器則較為恰當。燒造卵白釉器的窯址目前已在景德鎮湖田地區發現,卵白釉器從元一直燒造至明代早期。
過去由于傳世和考古出土的卵白釉器物上常見在模印紋飾間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銘文,故又有樞府釉的別稱。“樞府”即“樞密院”的簡稱,是元代掌管軍事的最高機關,這些印“樞府”銘的器物無論在胎質、釉色還是制作工藝上,均比當時的其他產品略勝一籌,是景德鎮受命專門為其定燒的官府用瓷,但傳世卵白釉器中除印“樞府”銘外,還見模印有“太禧”即元代朝廷掌管祭祀機構“太禧宗煙院”的簡稱,以及“福祿”、“東衛”、“昌江”、“天順年造”等銘文的器物,因此現在研究者均認為應以符合學術規范的卵白釉來命名這一品種。
元代卵白釉的出現,為青花、釉里紅奠定了基礎,雖然它讓位給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依然為人們所贊美。元代“樞府”瓷器因傳世品極少,故在國內外藝術拍賣會上極少露臉,它的市場價位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場價格進行比較參考,2003年7月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只明永樂甜白釉暗花鳳紋盤以77.6萬港幣成交,由此估測,制作精美的元代“樞府”瓷器其市場價格也是不菲的。物以稀為貴,作為元代“官”瓷,“樞府”瓷將會進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認同。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器物施釉比較勻凈,由于釉中含鈣量較低,而含鉀、鈉成分較高,高溫下黏度大,所以釉層較厚,釉面呈失透狀,釉質溫潤,光澤內斂,色調均勻無開片,有的制品釉面有小棕眼。
元代卵白釉瓷造型不見大器,多為盤、碗和高足杯等器型小巧的圓器,其中碗式見有折腰碗、斗笠碗、撇口碗等,以折腰碗最為典型,它的器型特點是撇口、斜壁,下腹呈直角形內折,小圈足,也有的為平實的小底足。而明《新增格古要論》“古饒器”條中所載“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樣者高”,指的就是這種碗式。此外,傳世卵白釉碗的器足也有元代景德鎮產品的普遍特點,底足多無釉,外底心常有臍狀凸起,削足規整,一些采用墊餅支燒的器物,底部常現火石紅色砂底,并有褐色斑點,足墻邊還常粘有砂粒。
卵白釉瓷器胎質細膩潔白,但胎體厚重,碗、盤類器物的底足更為厚重。釉色潤澤失透,是一種含鈣量低,含鉀、鈉成分高的石灰堿釉,這種釉具有粘度大、燒成范圍較寬的特征。
元代卵白釉瓷的裝飾方法相對簡單,主要為本色印花裝飾,紋樣題材以各種花卉紋為主,亦有龍鳳、云鶴及八吉祥紋等。由于器物施釉普遍較厚且呈失透狀,所以傳世器中一些制品內壁釉下模印紋飾往往顯得不甚清晰。
元代的統治者非常喜歡卵白釉瓷,這與蒙古人崇尚白色有關。卵白釉瓷的卵白釉瓷與樞密院的軍事活動及太禧院的祭祀活動非常相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在宋朝,主流文化更喜歡青如玉的青白瓷。真實一朝天子一朝臣,統治階級的審美觀決定了大眾的喜好。。景德鎮官窯根據最高統治者的需求能制造出不同的瓷器迎合統治者,這也是其長年不衰的主要原因。
卵白釉瓷年代考
關于卵白釉瓷的燒造年代,現今有關論述文章中均斷為元代。那么,入明以后是否就停止燒造了呢?而帶“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其燒造年代的上限與下限究竟如何?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本文擬就這些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卵白釉瓷,因其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頗似鵝蛋色澤,故名。元代軍事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卵白釉瓷器,在以印花為主的飾紋中間,往往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因此,卵白釉瓷一般習慣上又稱為樞府瓷。
從目前所掌握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卵白瓷器在元大德年間(十四世紀初)已經燒造。所見主要出土例如下:
1、北京永定門外小紅門元代張弘綱墓,出土一件卵白釉瓷爐。①據墓志記載,墓主張弘綱卒于大德五年(1301年),葬于大德九年(1305年),由此可知,該件卵白釉瓷爐的燒造年代當在1305年之前。
2、南朝鮮新安海底元代沉船,打撈出大量的卵白釉瓷器。②在沉船中發現有墨書“至治三年(1323年)六月”的貨簽,另有“辛未”年號銘的日用漆碗,若以與1323年相鄰的“辛未”看,當為元至順二年(1331年)。由此可以推斷,該船在1331年以后沉沒。船上所載外銷的卵白釉瓷的燒造年代,當在1331年前后不會太遠。
3、上海市青浦縣元代任氏墓葬,出土有十六件卵白釉瓷,其中二件帶“樞府”款銘。③據墓志考證,這批瓷器是在元后至元四年(1338年)以后隨同墓主入葬的。
4、河北省磁縣南開河元代沉船,出土有卵白釉瓷三件,其中一件帶“樞府”款銘。④沉船的尾部書有“彰德分省糧船“銘文”,考元代彰德分省之名起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故沉船在1352年以后,船上所用卵白釉瓷器的燒造年代,當在1352年前后不遠。
5、景德鎮湖田窯遺址,出土有大量的卵白釉瓷,其中有帶“樞府”款銘的,也有不帶款銘的,其遺物堆積為元代后期的產品。
⑤此外,傳世品中還有印“太禧”款銘的卵白釉瓷。“太禧”是元代專掌祭祀的“太禧宗禋院”的簡稱,帶“太禧”款銘的卵白釉瓷是太禧宗禋院征用的貢瓷。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天歷元年(1328年),置會福,殊祥兩院,改置太禧院總之,二年改為“太禧宗禋院”。因此,帶有“太禧”款銘的卵白釉瓷的相對燒造年代當在1328年以后不久。
從上述資料中可見,卵白釉瓷至少在1305年前,即十四世紀初已經燒造,并且終元一代,盛燒不衰。
關于卵白釉瓷年代的下限,現今有關論述文章中均斷在元代。那么,入明以后是否就停止燒造了呢?
筆者認為,至少在明代前期,卵白釉瓷還在繼續燒造。
據明萬歷二十五年刻本《格古要論·古饒器》條謂:
“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厚色白且潤尤佳,其價低于定。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新燒者足大,素著欠潤,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格古要論》為元末明初人曹昭所著,成書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但至今,尚未發現有明初刻本。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較早的版本,有明萬歷二十五年(1595年)刻的夷門廣牘本,廣牘本分為上,中,下三卷,目前有曹昭自序。明季刻書之通病,校刻不精,偽誤較多,廣牘本亦有此疵瑕,但仍不失為目前所能看到的較接近曹昭原著的版本。
《格古要論·古饒器》條中記載的“御土窯”,即元代專門燒造官府征用的卵白釉瓷窯,元代以燒小圈足、印花,內有“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為上品。所謂“新燒者足大”,“新燒”當指曹昭著書所處的那個時代,即明初。可見,卵白釉瓷明初仍在燒造。
明景泰七年(1456年),王佐開始《格古要論》的增補工作,歷時四載,至天順三年(1459年)校點完畢,刊刻行世。王佐在曹昭的基礎上增補了許多材料,易名《新增格古要論》,共十三卷。從此,王佐的增補本,反比曹昭的原著流傳的更為廣泛。王佐在“古饒器”條中究竟續增了哪些內容呢?茲抄錄明天順六年《新增格古要論·古饒器》條如下進行比較:
“古饒器,出今江西饒州府浮梁縣。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羊毛口者,體雖薄(一作厚)色白且澗(潤)尤佳,其價低于定器。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新燒足大,素者欠潤,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今燒此器好者色白而瑩最高。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
顯而易見,王佐在開首和結尾部份進行了增補。王氏的增補雖寥寥數語,但卻給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材料。“今燒此器好者色白而瑩最高,”句中的“今燒”當指王氏增補本完成所處的那個時代,即天順三年(1495年)以前。由此可見,卵白釉瓷至少在天順三年以前還在繼續燒造。
英國達維特基金會收藏有一件著名的卵白釉瓷盤,盤內模印云鳳紋及“天順年造”四字款(見圖一、二),這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有紀念款的卵白釉瓷。1980年曾在日本展覽過,經英國、日本一些學者研究,時代斷為元天順年(1328年)⑥。筆者認為這個斷代是值得商榷的。
理由如下:
1、以出土和傳世的實物來看,元代卵白釉瓷盤制作上的一般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平切,足內無釉,底心有乳釘狀突起。還有的如帶“太禧”款銘的卵白釉瓷盤,則圈足較大,但足壁厚,較寬,制仍保持元代卵白釉制作的風格。而達維特基金會收藏的那件卵白釉瓷盤,圈足相對來說要大的多,(見圖三及附表)。從附表中可見,元代一般卵白釉瓷盤底徑與口徑的比例基本在1:3之間,而達維特基金會收藏那件的卵白釉瓷盤底徑與口徑的比例竟達到1:1.7。與“太禧”盤相比較,其底足斜削,足底“火石紅斑”較多,亦不相同;相反,處處卻呈現出明代早期盤,碗的制作特征。
景德鎮卵白釉瓷盤底徑、口徑比例表
編號
出 土 或 收 藏 處
標 準 名 稱
高度(公分)
底徑(公分)
口徑(公分)
底徑:口徑
1
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
卵白釉瓷盤
3.9
4.2
12.4
1:3
2
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
卵白釉瓷盤
4.2
4.7
13.3
1:2.8
3
河北磁縣元代沉船
卵白釉瓷盤(“樞府”銘)
4
5.9
15.9
1:2.7
4
上海博物館
卵白釉瓷盤(“樞府”銘)
4.1
5.2
16.1
1:3.1
5
英國達維特基金會
卵白釉瓷盤(“天順年造”銘)
3.9
12.2
21
1:1.7
附表說明:
標本1,2見南朝鮮國立博物館:《新安海底文物》1977年出版。
標本4為上海博物館藏品。
2、從歷史的角度考察,1328年7月,元泰定帝死于上都,內亂起,燕帖木兒等反于大都。9月,上都諸大臣立泰定帝子阿速吉八為皇帝,改元天順,發兵攻大都,上都,打都兵戰于大都附近月余,上都兵敗,大都兵追至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可知天順立朝倉促,為時僅月余,且在兵慌馬亂之中。在當時的條件下,恐怕連天順立朝的信息還未及傳到景德鎮,就已壽終正寢,又改朝換代了,若說在景德鎮定燒瓷器,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由上述考證表明,達維特基金會收藏的“天順年造”銘卵白釉瓷盤,它的燒造年代究竟如何,還可以進一步研究。筆者傾向于認為該件器物是明代天順(1457-1464年)年燒造的。
附帶要指出的是,現今陶瓷學界流行一種看法,有人據《格古要論·古饒器》條中“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的評論,斷言明初人對青花瓷的評價并不高,這未免有失偏頗。筆者認為,曹昭此處所謂“且俗甚”的青花瓷器,并不是通常所指的那種施透明釉的青花瓷器而是指施卵白釉的青花瓷器,因為從行文結構來看,尤其是在王佐后來的增補內容,表明通段文字均在談卵白釉瓷,因此,中間不可能夾入與卵白釉瓷不相干的文字。否則,令人難以通讀和理解。如果不是當時統治階級和社會風尚的推崇,南京故宮、明初王公貴族墓葬出土的大批青花瓷器以及洪武(1368-1398年)后十數年即迎來了永樂、宣德(1403-1435年)我國青花瓷器的鼎盛時期,又作何解釋呢?
卵白釉青花瓷器在菲律賓曾有大量出土⑦,上海博物館亦收藏有一件卵白釉青花瓷盤。該盤高3.4公分,口徑13.9公分,足徑7.1公分。通體施卵白釉,盤心以青花繪花卉圖案,青花發色濃重,底足與元代器物相比,顯然增大,足壁薄、斜削、中心無乳突,盤內模印纏枝花卉紋,是一件較精致的卵白釉青花產品。
二
從前述卵白釉瓷出土資料來看,處于元代中期1331年沉沒于南朝鮮新安海底的中國沉船中,只有普通的卵白釉瓷,而不見帶“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上海市青浦縣任氏墓葬和河北省磁縣南開河沉船中始見有帶“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而景德鎮湖田窯遺址出土的帶“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則屬元代后期的產品。這是否暗示,帶“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是在元代中后期才燒造的呢?
讓我們來看一下文獻記載。在元人的著作中,雖未見有這方面的直接記載,但是元末學者孔齊所著《至正直記》中,卻給我們提供了價值的信息。
該書卷二《饒州御土》條謂:
“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貢余土作盤、盂、碗、碟、壺、注、杯、盞之類,白而瑩色可愛,底色未著油藥處猶如白粉,甚雅。薄難愛護,世亦難得佳者。今貨者皆別土也,雖白而堊□耳。”
同書卷四《窯器不足珍》條謂:
“在家時,表兄潘子成自余干州歸,攜至舊御土窯器徑尺肉碟二個,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質與色絕類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者往往不能辨。……至正癸卯(1363年)冬記。”
分析上述文獻記載,可以得出如下三點看法:
1、“御土”為官府所壟斷,顯然,“御土窯”所燒造的瓷器為貢瓷,即官用瓷。
2、元代景德鎮燒造的瓷器中,“白而瑩色可愛,底色未著藥處猶如白粉”、“其質與色絕類定器”者,除卵白釉瓷外,沒有那一種瓷器還可以類比。顯然,所謂的“御土窯所燒造的瓷器就是官府征用的卵白釉瓷,即那種帶動有五爪龍紋以及“樞府”和“太禧”款銘的卵白釉瓷,這與《格古要論》中的記述是一致的。
3、從“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的記載來看,“御土窯”當是元代“泰定(1324年)后又認本路總管監陶,皆有命則供;否,則止”⑧的貢瓷制度建立后設置的。《窯器不足珍》這條筆記有明確記年,寫于至正癸卯(1363年),“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之“舊御土窯器”,往上推三十年,其燒造年代當為泰定后。此外,帶有“太禧”款銘的卵白釉瓷的相對燒造所代在1328年以后,也從側面證實了“御土窯”的燒造年代。既然“御土窯”設置于泰定以后,由此,可以推斷出帶“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的上限亦必在泰定后,即1324年以后。
其下限在何年呢?“樞府”款銘瓷的下限,也就是“御土窯”的停燒之年,即元王朝在景德鎮的統治勢力徹底動搖的那一年。
據《浮梁縣志》記載,浮梁地區始亂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為農民起義連所占領。此后該地區局勢動蕩,戰火不息,元王朝與農民起義軍之間,農民軍與農民軍之間,進行了反復的拉鋸戰,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才為朱元璋所統治⑨。在這期間,為元王朝和鎮壓農民起義的軍事機構“樞密院”生產瓷器的“御土窯”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御土窯”的停燒之年在1352年,那么,帶“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的下限亦必在1352年。
此外,據孔劑在《至正直記》篇首“礻集 記直筆”中自敘,是書著作年代是從至正庚子(1360年)記起,在有關“御土窯”的筆記中,他已將“御土窯”的產品稱作“舊御土窯器”,并且明確地記述“今貨者皆別土也”,可見,在孔齊著書的時代,“御土窯”已不復存在。這是一條很有力的佐證。
三
關于“御土窯”的燒造地點,筆者認為景德鎮湖田窯南河南岸的劉家塢遺址,極有可能是其窯址所在地。據《元史·輿服一》記延礻右 元年(1314年)規定:“雙角五爪龍”紋臣庶不得使用。因此,凡有這類龍紋的瓷器和窯具的混合堆積處,可視為官瓷的燒造成地點。從景德鎮窯址考古發掘來看,目前發現元代官瓷的燒造地點有兩處,一為湖田窯南河南岸劉家塢;一為市區上中華南路,而燒造卵白釉官瓷的地點僅一處,即湖田窯南河南岸劉家塢遺址。據《景德鎮湖田窯考察紀要》一文報告:“南岸劉家塢的折腰碗和小足盤足多外撇,內壁多印有樞府二字,高足杯內壁的印花龍紋有五爪的。印證《元史》,這類器物應為當時的官用瓷;北岸的在造型上雖較接近,但足壁多垂直,內壁無款識,龍只有三爪、四爪,當為民用商品。⑩”這些推斷是相當有見地的。
《景德鎮陶錄·樞府窯》條記載樞府窯為:“元之進御器,……器內皆作樞府字號,當時 民亦仿造,然所貢者具千中選十,百中選一,終非民器可逮”。這與窯址出土實況是相符的。而帶“樞府”款銘的卵白釉瓷。僅在元、明人所謂的“御土窯”,即湖田窯南河南岸劉家塢遺址發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景德鎮陶錄》所謂的“樞府窯”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清人改變了稱呼而已。
當然,對于元、明卵白釉瓷燒造情況的研究,還有待于景德鎮窯址的進一步科學發掘。
怎樣鑒別偽造瓷器
瓷器作偽比較多見的方法有換底.換底即把已經破碎了上半部的名窯瓷器的器底換裝在另一件瓷器上, 再用鐵銹溶液涂抹在接口的地方, 然后將鐵銹烘烤干, 再在瓷器接口的地方燙上一層四川白蠟, 就彌補了痕跡.用這種方法的一般以底部有款的瓶、罐居多.因為一般人只注意款字的真假, 甚至有些人誤認為款字是真的, 其他就不必考慮了.換底器物在外表不易覺察, 在器內則往往抹泥巴或污垢之類, 也不易看出破綻。鑒定這種瓷器有兩種方法, 一是用手往內壁探或用肥皂水清洗器內的泥巴或污垢, 就可發現接口痕跡.二是, 這種換底瓷器由于時代不同或窯口不同、工藝不同、質量不同等原因, 導致兩者在釉色、花紋以及火光的強弱方面有細微的區別, 在鑒定時候如仔細觀察這些方面, 就能發現蛛絲馬跡。
鑒定瓷器的新舊, 首先要以釉面有無`火光' (即釉面浮光) 為標準.年代久遠的瓷器釉面蘊含的光澤如脂似玉, 光由內發;新瓷則帶`火光', 明亮異常, 光在外爍.作偽者往往將新瓷的火光磨掉.磨火光的方法有用汗水摩擦玩弄的, 但很費功夫, 需一年半載才行.因此, 常常用漿砣輕輕磨擦, 但所磨之處有細痕;或用牛皮膠砣沾油磨擦, 使釉面平滑, 而光澤與舊器一樣.用牛皮膠砣磨過的瓷器, 如果用倍數較高的放大鏡觀看, 可見無數不自然的磨擦痕跡, 這也是判斷瓷器真偽的手段之一.因此, 我們在鑒定瓷器時, 不能認為釉面沒有火光的瓷器就一定是舊器.但是, 也不能認為釉面有火光的瓷器就是新器, 因為有極少數瓷器從未啟封或使用過, 往往就帶`火光'.因此, 還要結合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進行綜合鑒定。
把年代較晚的瓷器底款磨掉, 用顏料制作成年代久遠的款, 再吹一層釉, 人窯中烘干, 亦可作偽.但因釉料及溫度不同;其偽造的釉色往往與原器的釉色不同;而且新燒成的釉有火光, 還要設法磨去.因此, 我們在鑒定的時候必須注意底釉顏色是否與其他地方的釉色一致, 并察看是否有火光。
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是: 舊瓷器如果有裂縫, 作偽者往往用刷將裂口刷干凈, 然后將原釉磨去些許, 再用吹釉法上釉, 入窯烘烤成.宋代及以前的單色釉瓷器, 因為收藏時間長或者埋藏年代久遠, 經常有磨傷或落釉的情況, 作偽者常在裂縫處作彩畫, 以蒙混過關, 有的甚至在作了彩畫以后再上一層漆, 如果沒有熱水燙過, 也難以知道它是偽器。
名貴的瓷器如果受到損壞, 例如香爐缺耳、缺足、瓶損口沿等, 作偽者常常以舊補舊, 加以釉藥, 用火燒成, 與舊制瓷器差不多.如果再用吹釉方法在痕跡處上釉, 則補處無跡可尋.作偽者還經常利用瓷器形式多樣這個特點進行作偽.例如高頸瓶, 如果頸以上損壞了, 作偽者就將頸以上全部磨去而變成短頸瓶, 其口沿則用吹釉的方法上釉, 再入窯烘烤, 即告成功.如不便采用吹釉的方法, 就將口沿磨成毛邊狀, 使人誤認為該瓷器原系有蓋的.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是用粘劑粘, 例如缺耳或缺手、足的佛像或人像, 常常用粘劑再補粘一個上去, 如不用力去扳, 也是不易發現破綻的.因此, 如果遇到有足、耳、柄及其他容易碰落部分的瓷器, 我們在鑒定時候就要詳細觀察其連接的是否有痕跡, 還要從釉的新舊、火光的強弱及造型是否合理來考慮, 如不合乎常規, 即可斷定為偽器。
改補過的瓷器也可以用聽聲音的方法進行鑒定.完整無疵的瓷器用手叩擊時, 其聲音清脆悠揚, 改補過的瓷器聲音沙啞而短促.瓷器的新舊亦可由聲音辨別, 舊器聲音清脆, 新器聲音短促沉悶。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明清甜白釉瓷怎樣鑒別真假》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明清甜白釉瓷怎樣鑒別真假》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怎么鑒別白釉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