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影青瓷”,就是宋、元時期在南方生產的一種青白瓷。
其實,我國白釉瓷器在隋、唐時期就有燒造,至唐代瓷窯已達很高成就。發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達到歷史高峰。當時,在南方以景德鎮窯為主的一批窯口所燒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窯、鈞窯、耀州窯等瓷窯的影響,因此,在影青瓷中,也可以看到上述窯口的某些特點。在景德鎮地區,由于瓷土、木柴、交通、技術等方面的種種優越條件,使其燒制的青白瓷胎質精細、薄透而又堅硬,釉色白中閃青、晶瑩如玉,深受大家的喜愛。所以,以景德鎮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為當時江南的兩大瓷系之一。
宋代是一個崇尚玉器的時代。但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因此,就在燒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極盡精細,燒造出一種玉的效果,其質感猶如青白玉一般。這是在鑒識宋代影青瓷時首先要考慮的。如遇干枯無光,釉面粗糙,或反之過于濁潤熟滑者,則要慎重。宋影青瓷的胎色是潔白的,淘洗得很精細,有的器物精細到幾乎脫胎的程度,迎光薄可透亮。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手工淘洗的結果是其胎質也細中有粗,而且,宋影青瓷在底足露胎之處,在白胎中間應有焦狀像傷疤樣的鐵質析出,這是重要特征。此外,在制坯和上釉過程中總會出現不夠均勻之處,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如遇胎質過分精細潔白,狀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潤無瑕疵者,須小心。元影青瓷胎釉都比宋代的要粗糙,此外,從燒制方法上,也可辨別其年代的先后。
宋代影青瓷,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無紋,正燒和覆燒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后,出現刻花、篦點、篦劃和印花裝飾,也有少數貼塑。至南宋則盛行印花,盤碗多覆燒,紋飾題材、布局方法明顯受定窯影響。元代影青瓷制作漸粗,顯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細靈巧。在燒制方法上只有少數采用覆燒,大部分恢復正燒,所以,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無釉。造型基本沿襲宋代,但盤碗底足大多為很淺的圈足,有的甚至淺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裝飾上又歸于簡潔,印花減少,有的改為刻花和劃花,很多器物則又光素無花了,少數器皿出現紅褐色裝飾點。在器型上,影青瓷的燒制以日用器皿為主。一般多見于杯碗盤碟、執壸、注子、盞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蓋瓶和谷倉等。如遇少見而又特別的造型或與時代不合的裝飾,則要慎重。www.ft-86.com
眼下市場上仿偽之品頗多,在收藏時要多注意鑒識的要點之處。要從釉色、胎質、形制和舊氣等幾個方面去綜合考察。有的釉色過于精美,又不顧時代特點;有的胎質過于細白,或人為在胎體加沙,手感偏重;有的釉色閃藍、閃黃,刻、劃、印花粗淺模糊、線條呆板;有的在內底或器壁可見均勻細密的旋紋;有的以泥漿、油污來作舊,又不見因時間和環境所形成的真正舊氣,等等。如遇其中之一,你就要慎重對待,切勿輕易下手。否則,上當的就是你。
taoci52.com延伸閱讀
宋元瓷器鑒藏之元影青
影青瓷
劉英杰(洛陽) 編劇,作家,《文化收藏》雜志副主編。
好古之人有一通病,即每每見到好東西便把玩不止,興奮異常,雖不見得能“勻”到寶閣,卻不免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騷動。數日前在朋友處見得一元代影青瓷童子,無論從釉質、造型、款識還是品相,均為上品。把玩之下,又讓朋友將圖片發來,細細觀賞,青中帶白白中閃青的童子胎體,緊緊攫住我的雙眼。
影青瓷,即青白瓷,又稱“映青瓷”“隱青瓷”“罩青瓷”,是宋元之間南方生產的一種瓷器。無論哪種稱呼,均可直觀地將瓷的特點表露無疑,即青中帶白白里有青,瓷胎薄如蟬翼,觸手圓潤自然,雖有瓷名卻有玉質。遮眼透視,仿佛可以窺見瓷胎中清白一體的瓷骨,極為珍貴。影青瓷可以稱為青白瓷,但并非所有青白瓷都可稱為影青瓷,查閱資料中,除了“青白瓷”這一“學名”之外,諸如“影青瓷”“映青瓷”的稱呼均是晚清以來才見諸典籍,宋元之際絕無此名。究其原因,無外乎“諢號”比“本名”更為傳神,青白瓷中較為特殊的品類被清代古董商們形象稱為“影青瓷”,又因發音的關系多有別名。繞了一圈,筆者無非想告訴大家,影青瓷是比較珍貴的青白瓷,但僅是筆者觀點,有待更多資料的考證。
影青瓷造型非常豐富,主要有盤、碗、洗、盞、缽、盒、瓶、壺、罐、枕、注子、博山爐、動物、堆塑人物等。其瓷創燒于北宋,初時器型單一,生產較少,多承唐風;至天禧年間,工藝純熟,器型多變,大量生產。瓷史上大名鼎鼎的江西景德鎮即有青白瓷最早的窯址—湖田窯,其燒瓷的全盛時期長達七百余年,可謂珍品無數,傳世較多。影青瓷曾風靡一時,行銷海內外。據宋人《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京都汴梁與臨安都有專門出售的店鋪,專供都城人們日常生活中飲食、飲茶及飲酒的器皿。趙汝適《諸蕃志》記述我國當時陶瓷器對外貿易的情況,其中有在“婆”等地有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記載。元代影青瓷制作漸粗,已經沒有了宋瓷的精細靈巧,大開大合雖嫌樸拙,卻彰顯了草原民族特色,加上燒制方法比較原始,影青瓷的成色遠遜宋瓷。但元人對影青瓷的喜愛并未就此衰減,元人愛玉,影青瓷似玉,所以有的元代瓷產品干脆還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岡”等銘款,明顯地將青白瓷類比于青白玉。正因元人審美的獨特之處,燒制產量和器型較少,傳世佳作便極為珍貴,童子蹲坐器型更為少見。
童子形象的器型在北宋以后頗為流行,常見的宋、元玉器中多有“攀枝童子”“飛天童子”“持蓮童子”的造型,但玉器畢竟多為珍貴,普通人根本玩不起。是以人們一方面將瓷器的燒制追求到極致,另一方面就將玉器中較為普遍傳神的器型移植到瓷器制作上,滿足普通人陳設欣賞的愿望。影青瓷童子兼具了“童子”祈福的寓意和“清白如玉”的胎質,正是絕好明證。朋友收藏的影青瓷童子面部豐腴,神色自然,細部圓潤,包漿漂亮,具有典型的元瓷特征,且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清白交互之間,童子眼眸里怡然灑脫的曠遠,似乎傳遞出那個歷史上最為熱血激蕩的草原王朝凌越云霄的余音。
宋元龍泉窯青瓷辨識
宋代之時,隨著越窯青瓷的漸趨衰落,浙江龍泉的青瓷則逐步興起,最后取而代之,發展成為江南的兩大窯系之一。在宋代,龍泉燒造的青瓷窯中流傳得家喻戶曉的有兩個窯,即哥窯和和弟窯。這弟窯,也就是現在一般所謂的龍泉窯。龍泉窯和哥窯兩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點。這里主要介紹龍泉窯的辨別方法。
龍泉青瓷窯在五代時即已開始燒造,只是到了宋代才有了大的發展。不僅產量大,質量高,而且還影響著南北的其他窯口。至元代時,由于南方白瓷的不斷興盛,其他青瓷窯口漸趨衰落,唯獨龍泉窯卻仍有發展。
要辨別龍泉窯青瓷,首先要觀其胎釉。由于宋人的審美情趣比較崇尚釉色美,因此,這個時期的燒瓷均追求玉質效應。龍泉青瓷也是如此,釉面光潤肥厚,釉質晶瑩細膩,玉質感極強。因此,有無玉質感是首先要觀察的,如釉色干枯,就要小心。這其中自然也有不同,早期施釉要稍薄于中晚期,并有流淌現象。尤其是南宋之后,使用了在高溫中黏度大不易流淌的石灰堿釉,因此,產品施釉更加厚而均勻,器底施釉增多,玻化程度也較前提高,這也給鑒別提供了依據。在放大鏡下,凡南宋施石灰堿釉的青瓷,釉面可見密集的大小氣泡和未熔的白色石英顆粒。至元代,釉面的氣泡則呈唾沫狀。此外,由于宋元時期施釉較厚,因而在器物的邊緣及其他凸起和轉折之處,由于留釉較薄而露出白色線狀胎色,俗稱“出筋”。從釉色上看,宋代早期為青中閃黃,中晚期為粉青、翠青和梅子青,有少數為黃褐色釉。至元代,粉青、翠青和梅子青變成了黃綠色和個別的蔥綠色,釉質也較宋時粗松,有的出現開片紋,由于施釉較厚,均有“出筋”現象。如釉色不對,且無“出筋”,就要慎重。從胎質上看,龍泉窯器物一般為灰白胎,也有少量的黑灰胎,黑灰胎大多為仿官窯產品。宋元青瓷的胎質都是較緊密精細,胎骨偏厚。細分則早期較薄,中晚期趨厚,至元則更厚且粗些。
在造型和紋飾方面,早期器物以盤、碗、壸為主,也有一些缽、洗、瓶、罐之類,器物造型都較規整精細、古樸渾厚,有不少是仿古銅器和玉器之物。均取正燒之法,故除圈足外其他部位均有釉。元代時制作不如宋代,器底和一些棱角之處修飾也較馬虎,并顯得生硬。在器型上,宋時多小器,元時則有不少大器出現。一般來說,青瓷的紋飾在宋代是由多變少,到元代則復由簡單而變得繁復。宋代早期盛行刻、劃而成的瓷紋、弦紋和蓮瓣紋等,至中晚期逐漸減少,僅少數器物上刻劃有蓮瓣紋圖案,有的瓷洗中出現模印貼花的凸起雙魚,此外,一些罐上出現堆塑盤龍,瓶、爐上則有魚耳、鳳耳、貫耳等耳飾。至元代,多花草紋。但是,須提醒的是,紋飾和造型均可仿制,因此,鑒識還是要更多地從胎釉和“舊氣”上著手。
在制作上,宋器底部一般均可見刀刮之痕,而元器底部則可見乳丁狀凸起,這是特征。偽品往往胎質偏白、偏粉,沒有真品的古老質樸之氣。釉色厚薄均勻,也缺乏玉質感,顯得干枯無光或反之呈玻璃質賊光。釉色常青中夾黃或夾白,沒有真品那種青翠的靈氣,找不到因時間和環境造成的老舊之氣。有的也有“舊氣”,但仔細看可發現全系人工所為。現在制偽技術提高,有人工做出的跳刀痕、乳丁凸、腐蝕斑和未熔石英顆粒等,須特別小心鑒識。底足有被人工涂成的磚紅色,卻常常顯得死板生硬而缺乏靈動自然的過渡。總之,只要發現上述情況之一,就須謹慎處之。
高松年,文藝評論家,文藝學研究員,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藝術與投資》雜志專家組成員,從事古陶瓷研究、收藏近30年,已發表古陶瓷鑒識文章數十篇,即將出版古陶瓷鑒識專著《古陶瓷鑒識入門》。
晶瑩剔透的宋代影青瓷
宋代是中國青瓷發展的黃金時期,可以說官窯和民窯的青瓷窯口百花齊放,除了北宋和南宋官窯的青瓷,景德鎮的湖田窯的影青瓷就是名窯的代表瓷器之一。
湖田窯影青瓷以青白瓷而知名,瓷器白中泛青、青中閃白,釉層稀薄晶瑩溫潤,胎體極薄,造型輕巧,胎壁可透光,刻花工藝簡約,在宋元明湖田窯是燒造瓷器延續時間最久的古代青白瓷窯口。影青瓷釉質成青白釉色,是因為含鐵量低,在1%左右,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閃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間,更傾向于白瓷。
宋代影青瓷時代特征
1.北宋影青瓷,胎體輕薄,胎壁可透光,釉色晶瑩剔透;
2.北宋影青瓷選用的瓷石原料為生料,所以瓷器在高溫燒結產生大量氣泡,氣泡通過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時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餡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
3.北宋影青瓷釉面多有開片,而且有堆釉現象,層堆積厚度和塊面大小多有變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綠漸次演變;
4.宋代影青釉瓷器采用了刻花、劃花技法,隱隱約約的美感;
5.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湖田窯影青瓷多用墊缽匣缽內覆燒技術,其優點就是窯工能嫻熟掌控強還原焰,使瓷胎燒結致密,透光度愈加良好。釉熔融透徹,煥發出影青釉白里帶青、溫潤如玉的迷人魅力,而且,胎釉結合極緊密,透明度和硬度都非常完美。
6.北宋田窯從湖田窯瓷器底足由于胎土細潔,所以墊燒處多有黑褐色色斑。碗類瓷器多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
湖田窯瓷器施淡青釉,釉面溫潤通透,釉色色澤如玉,白中泛青,釉層高度透明,玻璃質感強,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來描述影青瓷藝術品再恰當不過了。
景德鎮窯影青瓷器
之前介紹一個景德鎮窯影青花口盞,很多瓷器藏友說太少了,看的不是很過癮,今天分享兩件景德鎮窯影青瓷器。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影青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青白瓷。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后又稱之為“影青”。
景德鎮窯影青刻花水波紋碗
景德鎮窯影青刻花水波紋碗內外滿施青白釉,足底無釉,釉質透明如水,花紋迎光若隱若現,胎質堅硬。 通高5.9、口徑17.7、底徑5.4cm,敞口,弧腹,矮圏足。碗內底刻水波紋。景德鎮窯影青瓜棱花口瓶
景德鎮窯影青瓜棱花口瓶花口,束頸,腹部有比例適中的條溝,圈足外撇。通體施青白釉,釉色晶瑩,胎薄,造型別致。景德鎮窯影青瓜棱花口瓶通高15.4,口徑13.6,底徑7.6厘米,應該是出土的瓷器,瓷器表面有泥土比較臟。
宋代影青瓷鑒別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好一派幽涼清愁之意。而據專家推斷,李清照詞中所寫“玉枕”一物,應當就是宋代影青瓷瓷枕。影青瓷即青白瓷,后世稱其為“影青”或者“映青”等,均是因其色白花青,胎白釉薄,迎光視之則明暗雕花紋透澈可見,如同照水之影,故名。影青瓷是宋代瓷器中尤為出色的一個種類,并且使用非常廣泛,宋人《東京夢華錄》有載稱,當時汴梁與臨安諸城均有出售青白瓷的店鋪,瓷器種類囊括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寢具、擺件等多方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宋代制瓷業的發達。
影青瓷釉胎質細膩此密,釉面瑩潤明潔,釉色青白淡雅,色澤溫潤如玉,更有“假玉器”之美稱,因此廣受藏家喜愛。但是,宋代影青瓷距今年代久遠,市場上又有大量仿品充斥,如何鑒定器物的真偽成了一個令人有些頭疼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談談一些老藏友總結的宋代影青瓷鑒別方法。
首先,目前陶瓷界普遍斷定,宋代影青瓷的胎體潔白、堅致、細膩,但是這種特征是基于當時瓷器生產水平而言的。從胎體外觀來看,宋代影青瓷的“潔白”實際應該是以極淡的糙米黃或淺灰白居多,胎質的堅密程度并不能與現代瓷胎同類而言,放大來看還比較容易看到部分細密的孔隙。其胎土雖淘洗精細,但是由于是人工碓、碾粉碎及淘煉,因此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瓷土顆粒,故而在器物露胎處尤其是底足部分可以看到細微的顆粒狀土渣,不可能完全狀如粉末。
其次,要看影青瓷的底足。影青瓷一般采用澀圈疊燒、芒口覆燒和墊餅置燒,前兩者因為有露胎,則主要根據胎質判斷方法來看。而墊餅置燒會產生墊餅痕,這種痕跡判斷稍有難度。真正的墊餅痕應該是淡淡的土黃色或褐黃色,并且深淺不一。現代很多仿品做假的墊餅痕,色深,多為黃黑或醬色,有的甚至高出器底,全然沒有真墊餅痕自然滲出、吸附的狀態。
第三,影青瓷的釉面和釉色也是一個很關鍵的鑒別點。真正的宋代影青瓷釉面媲美青白玉,帶有玉的溫潤瑩潔之感,是一種弱光、透潤。如果器物表面干枯無光或者過分的光亮瑩滑,就一定要謹慎。在釉色上,宋代影青瓷的釉色白中泛青,是一種從內往外透出的雙色相閃的感覺,不是像青色紗織蒙在白胎上。最重要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宋代影青瓷是全手工制作,在拉坯和上釉時不可能做到完全均勻一致。真正的情況是往往瓷胎有細微的厚薄之分,釉面有流淌以至于在刻劃印花或者轉角折彎等處有較厚的聚釉,釉色呈湖青色,并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現代仿品則由于是機械刷釉,釉面的均一程度非常高,即使出現人為操作的聚釉也不自然,更像釉料色塊一樣的呆板。
以上就是部分老藏友總結出來的一些宋代影青瓷鑒別方法,可以作為收藏參考。小編認為宋代影青瓷雖然有比較統一的大特質,但是根據窯口的不同又具有很多細小的差異,因此在鑒別過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論,謹慎求證才是上策。
宋代龍泉瓷器鑒識
青瓷之美,當推龍泉窯。龍泉青瓷在不同的時代出現的燒造工藝、胎釉變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龍泉青瓷從北宋的發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個明顯的歷史發展軌跡。這里首先談一談宋代龍泉青瓷鑒定與辨偽的手段。
北宋龍泉瓷的特征及鑒定
北宋以前的龍泉窯產品,無論燒造工藝、器型、釉色都是越窯瓷的翻版,因此,只能歸類到越窯范疇,是龍泉生產的越窯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盡管生產工藝、胎釉、紋飾等方面仍沒有超出越窯的藩籬,但在產品創新方面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成就。當時除了燒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盤、碗、盒、罐、執壺、盞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獨具特色。
這一時期的器物,胎料采用當地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體顯得較為厚重,給人以沉穩的感覺。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較薄,釉色青中帶黃。這是由于當時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溫粘度較低,易流釉,釉面光澤感強。由于當時窯工們對還原氣氛的控制技術還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現泛黃現象。刻劃花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裝飾,題材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荷花、纏枝牡丹、焦葉紋、蓮瓣紋、水波紋、云紋、波濤紋等。在技法上,根據題材的需要有直線、單線、雙線、斜線、蓖紋等。此外,為了使器型更加豐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盤筑、粘貼、鏤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葉瓶、盤口壺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從越窯多角瓶演變而來,“角”與“谷”南方語言中諧音,“管”與“谷”又近諧音,因此,“五管”與“五谷”的解釋也就順理成章了。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糧食的一種冥器,而多葉瓶或盤口瓶則是裝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對的出現。
鑒定北宋龍泉青瓷,要注意下列特征:
1.早期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黃現象,其產地集中在龍泉金村和慶元上垟兩縣交界處的溪邊山坡上。
2.中晚期集中在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的上垟,麗水市的石牛等地,約有窯址30余處。
3.北宋中晚期,采用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施石灰釉,其特點高溫粘度比較低,容易流釉,釉層薄,釉面有光澤,由于燒窯技術和還原控制不好,使釉色出現泛黃現象。
4.紋飾特點:以刻畫花為主,碗、盤類多飾蓖紋、折扇紋,題材以蓮瓣、牡丹、菊花為主,紋飾之間以楞線分隔。楞線分單線、雙線。花葉一般用蓖紋作葉脈。
5.多管瓶、盤口壺、多葉瓶為這一時期的新產品。多管瓶、盤口壺壺蓋一般飾花苞鈕、花蒂鈕為主。多葉瓶蓋頂以雞、狗等動物作鈕為主。
6.在工藝上,北宋時期多用支釘支燒,器物多有支釘痕。到了北宋晚期開始采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
南宋龍泉瓷的特征及鑒定
南宋龍泉窯可分為前期和中晚期兩個階段。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動亂期。宋高宗趙構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權后,到定都臨安(杭州)前后的10多年時間內,女真族仍沒有停止他們野蠻的掠奪戰爭。隨著金兵鐵騎的長驅直入,南宋政府選擇了唯一出路-逃亡。于是從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揚州、杭州、紹興、寧波,直至入海至溫州、臺州,最后返越州(紹興)、杭州。一路顛沛流離,風云難測。朝廷如此,民間的動蕩更甚,此時生產力發展處于低谷。龍泉窯產品除了生產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當地民間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時期。如作為冥器的五管瓶、盤口壺等仍沿襲北宋末年舊制繼續生產,只從器型上稍加改進。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時稍瘦,從肩部分成兩級,最后演變成一級,肩部凸起,器身光素無紋,蓋鈕以各種動物如雞、犬、鳥代替花苞鈕裝飾。胎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中晚期,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甌窯、越窯、婺州窯因資源枯竭等原因相繼衰落。而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龍泉有著豐富的瓷土和燃料,為發展瓷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南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鼓勵對外貿易,使龍泉青瓷生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據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龍泉及毗鄰地區,窯廠遍布,除龍泉大窯、金村、溪口、安福等外,慶元縣的上垟,云和縣的梓坊、水碓坑,遂昌縣的湖山,縉云縣的大溪灘、碗窯山,以及泰順、文成、永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窯工"隨駕南來",紛紛涌入浙江。這批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落戶龍泉,重操舊業,他們把北方的制瓷技術融合到龍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窯對龍泉窯的影響,使龍泉窯產品技藝大進,質量不斷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僅以瓷石一種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當高(7%以上),所產瓷器胎骨厚重,嚴重影響其美觀程度。于是,匠師們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較高的氧化鋁和氧化鐵,鋁的含量增加,抗彎度大大加強,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溫下不易變形,解決了笨重呆板的問題,使龍泉窯產品壁薄如紙,輕盈秀美。以嶄新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
如果說,龍泉窯在胎坯的改革中,解決了粗、重、笨的缺點,在質量上完成了一次飛躍的話,那么在釉色的變革中,使它成為人見人愛的藝術品,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為打開國際市場,并為皇室提供貢品打開了方便之門。
龍泉窯原先使用的是一種含鈣量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點是高溫下粘度較小,易流動,因此這類釉一般顯得比較薄而透明,光澤感強。而石灰堿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大,不易流動,這樣可使釉層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觀更為飽滿。為了獲得最佳效果,匠師們還采取多次素燒、多次施釉的復雜工藝,使釉層變得更加豐厚,色澤更加沉穩。同時,匠師們還熟練地掌握了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創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考古發掘證明,龍泉窯在燒制工藝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燒、多次施釉以及熟練掌握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等復雜工藝后,其產品結構也作了重大調整,一些以前不見的陳設、祭祀用器大批出爐,如鬲式爐、貫耳瓶、鳳耳瓶、魚耳瓶、八卦爐;文具用品中的筆筒、筆洗、筆架、水盂等,式樣新穎,品類繁多,作為冥器的多管瓶、盤口瓶等此時已不見,為堆塑龍瓶、虎瓶所代替。
此時的龍泉窯因釉色優美造型別致,多數光素無紋。有刻劃花的器物其裝飾手法亦與北宋時期有明顯不同。此時盛行單面刻劃花,以刻為主。紋飾多樣,有蓮花、蓮瓣、荷葉、蕉葉、如意等;動物有鳳凰、飛雁、游魚等。
縱觀南宋龍泉窯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設計精妙,匠心獨運,造型端莊秀麗,釉色溫潤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為之,做到一絲不茍,從不經意中見深意。造型與裝飾,露胎與釉色,互為關聯,自然流暢,妙然天成,表現了一代匠師高超的藝術造詣。
值得一提的是,龍泉大窯、溪口曾生產過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兩種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無論器型、釉色、胎骨都與郊壇下官窯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與理論界有人誤認為是郊壇下官窯器,有人則冠以“龍泉官窯”。筆者認為,這批所謂的“龍官”,其實是龍泉窯的仿官產品,它或許為滿足郊壇下官窯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許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窯器而在龍泉仿燒。盡管這批仿官產品,由于在不同地點、不同胎釉、化學成分仍有差別外,其精美程度不亞于官窯器,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同時,白胎厚釉青瓷在燒造工藝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窯燒造技術,而且還有所創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帶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臉、手等露胎處,呈紅色。釉色光潔滋潤,多數不開片。這些都是南宋龍泉窯的特征。
南宋的龍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區別,在鑒定時要加以注意。
鑒定南宋早期的龍泉瓷,必須注意:
1.坯料仍用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沒有認真搗練,胎質不夠致密,有較多的氣孔。胎色呈灰或淺灰色。
2.釉仍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質感。
3.紋飾與北宋明顯不同,以刻花為主,劃花、蓖花少見。碗類出現葵口,有圖章式的文字,如"河濱遺范"、"金玉滿堂"等。
鑒定南宋中晚期的龍泉瓷,必須注意:
1. 改進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摻入適量紫金土,使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彎度,高溫下不易變形,使胎坯變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點,使器物造型輕盈秀美。
2. 改進了釉料的配方,由原來的石灰釉變成石灰堿釉,使釉色出現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黃、蜜蠟、鵝皮黃、烏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較深,墨綠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顏色。
3. 器型豐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燈盞、渣斗、熏爐等。文具有筆筒、筆洗、水盂、筆架等,及多種仿古銅器、古玉器的瓶。這時期的新產品有堆塑龍瓶、虎瓶、琮式瓶、荷葉蓋罐、葫蘆瓶、五管瓶等。
4. 由于改進了胎、釉的配方及燒造技術的提高,燒造出與南宋官窯相類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開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 此時的瓷器通體施釉,光色無紋,以釉色與造型取勝。
6. 器物修胎講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后出現朱紅色一圈細線,俗稱“朱砂底”,使青瓷顯得特有韻味。
7. 龍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盤口壺。
8. 梅瓶(宋代稱作“徑瓶”,是一種貯酒器),北宋時期肩腹比較豐滿,器型較大,外壁刻纏枝花、蓮瓣。到南宋,梅瓶高度減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蓋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 鬲式爐系仿商周銅鬲式樣,其肩與腹部的凸楞稱“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種裝飾。
10. 一種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壺,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蓮瓣、云紋、龍紋等紋飾的,多數為龍泉溪口窯所生產。
總之,南宋龍泉青瓷,其造型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而矮,紋飾以刻劃花為主,印花、貼花少見。紋飾多見云紋、水波紋、游魚,還印有“金玉滿堂”、“河濱遺范”等銘文。印花游魚有單魚和雙魚,單魚時代稍早,雙魚為中期,兩魚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蓮瓣紋較前期肥碩,瓣脊明顯清晰。
出土瓷器〖滲漿〗的鑒識
出土瓷器滲漿潔除。
古人云:"出土之器,如屬窖藏,四周得有價值之物品,抵抗土咬。千百年空虛其中,得地土之精氣,并不受地土之剝蝕,其上必有"天生光",其醖釀者深也"。
又云:"如在土中,久不透風,代遠年湮,貭體松動,出土時,外形雖不免晦暗,但元素尚存,精氣內含,得人氣養之,久久復元,明徹奪目者為難得"。
古人所云,用現代語言表示其義,就是古器物在窖藏或墓室中,處于一個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態,器物本身與腐蝕產物在一段時間的正、逆反應速度逐漸趨于相等,也就是窖里墓內影響腐蝕的因素不再發生變化,處于化學平??狀態,相應的起到了保護器物的作用。可在打開窖藏或墓室的瞬間,舊的平??與新的平??急劇轉化,加劇了出土器物的不同物質,不同情況的劣化質變。
器物如果埋在地下土中,受到土壤內地下水中所含的酸、堿、鹽類各種物質的侵蝕,土壤壓力和溫濕度等因素的影響,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腐蝕。其表現形式為:酥碎、土泌、土咬、土銹、蝕孔、生霉、鹽跡和堿痕等等。至于軟質器物的劣化質變形式又有不同,微生物影響因素也不在本文所議之內。
故此,尤其是青銅器出土后,不管完整與否,應盡快去除附著的墓土,尤其是器腹內,蓋芯里淤塞泥土盡快掏挖干凈,不然接觸空氣久了,有些土質很快會硬結,很難潔除,水都難以泡軟。
常見有人在清洗古瓷器時,瓷器初入水中,渾身泛滿微小氣泡,這是歷久古瓷胎釉干燥,孔隙中氣與水的替換現象。而在清洗出土古瓷器時,偶見紋片裂縫或稍大的孔隙處,還會滲出微弱漿液,干燥后又自然吸回,人稱"滲漿"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因器物微小孔隙內充盈著可溶鹽類物質。
潔除這種滲漿物質的簡單方法,是較長時間的用流動水浸洗。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紙漿餅包糊法也可消除可溶鹽類。既是把軟性紙張用水浸爛,攥成紙漿餅,按照器物形狀揑覆在器物表面貼嚴。時隔數日,紙漿層外面干燥,內面略有收縮,器物吸收紙漿的水分溶解的可溶性鹽類,到一定的時候,向外揮發在紙漿內形成鹽殼,其紙漿殼可在一周左右換一次,如此反復處理兩到三次,會把器物孔隙內可溶鹽類吸凈。
微信號ID:shjrsc←長按可復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詢免費鑒定評估)
四川遂寧市出土南宋龍泉瓷青白影青瓷342件
1991年9月,四川省遂寧市南強鄉金魚村農民在挖土時發現瓷器、銅器,后經市文物、文化部門發掘清理,共發現瓷器近千件,銅器百余件及青石雕瓊式瓶兩件。據四川省專家鑒定,出土瓷器以南宋后期龍泉青瓷一共342件,如今在四川遂寧市已經建立成宋朝青瓷博物館。
景德鎮青瓷為主,并有少量其他窯口的精品。完整器物較多,出土的龍泉青瓷,釉質“如玉似冰”,釉色“千峰翠色”,青翠欲滴,薄胎碗厚僅2一3毫米,其白度與透光度已接近現代細瓷水平,釉色白中閃青,似青白玉器。是目前所知四川最大一宗窖藏宋瓷。出土的龍泉瓷器類型有青釉荷葉形蓋瓷罐、褐綠彩繪盤口瓷、青白釉刻劃纏枝、青白釉刻劃纏枝、青白釉刻劃纏枝、青白釉刻劃卷草、青白釉刻劃卷草、青白釉刻劃卷草、青釉琮式瓷瓶青釉琮式瓷瓶、青釉大貫耳瓷瓶、青釉小貫耳瓷瓶、青釉小貫耳瓷瓶、青釉盤口弦紋瓷瓶、青釉盤口弦紋瓷瓶、青釉菱口瓜棱瓷瓶、青釉三足鬲式瓷爐、青釉三足鬲式瓷爐、青釉五管瓷器、青釉刻花蓮瓣斂、青白釉素面獸足、青白釉凸雕花卉、青白釉大口蟾蜍、青白釉小口蟾蜍、青白釉印花纏枝、青白釉鳳首流瓷、青釉大貫耳瓷瓶白釉印花大雁荷、白釉印花大雁荷、黑釉玳瑁紋敞口、青白釉凸雕蓮荷、青白釉八棱鼎式、青釉龍耳簋式瓷爐青釉弦紋三足瓷樽、青釉蓮瓣紋瓷盤、青白釉云龍紋梨、青白釉印花雙鳳、青白釉印花雙鳳、青白釉印花蓮荷、青白釉刻劃花嬰、青白釉芒口銅扣、白釉印花纏枝牡、青釉折沿弦紋瓷瓶、青釉弦紋扁鼓腹、青釉直口扁鼓腹、青釉敞口貫耳長、青釉葫蘆形注子青釉蓮瓣紋深腹、青釉刻花蓮瓣紋、青釉獸耳銜環直、青釉斜直腹斗笠、青釉大圓瓷洗、青釉圓瓷洗、青釉小圓瓷洗、青釉刻花蓮瓣紋、青白釉刻花雙魚、青釉菊瓣紋瓷盤等。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鳳紋芒口深腹瓷碗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鳳紋芒口深腹瓷碗是輪制。敞口略外侈,略呈方唇,口沿無釉,斜弧腹,深腹,淺圈足,足圈較寬口徑18.6,足徑6.6,高6.4。施青白釉,釉面光潔明亮,釉面散布少量藍色、褐色的小斑點。未施釉的口沿呈淺橙色釉色略淡。足底施釉,但往往施釉不完整,有刮除的痕跡。內壁裝飾模印花紋,布局相同,盤的內底一圈弦紋內為一對相向飛舞的雙鳳穿花圖案,內壁以六出筋分隔出六組花紋圖案,瓶插花和盆栽花想間隔;其上為一周連續回紋。雙鳳圖案位于凸弦紋內,略顯模糊,插花圖案清晰、立體感強。依次為弦紋膽式瓶插兩支牡丹、連續花瓣紋盆栽荷花、菊花、膽式花瓶插兩支牡丹、菱形花紋盆栽兩支萱草、菊花紋膽式瓶插兩支菊花、蓮瓣紋花盆栽五瓣花。此碗一大特點是出現了宋瓷中少見的盆花和瓶花裝飾。盆花與瓶花交錯頒布,與主紋相配,使得整器紋飾更加繁縟,細部刻劃更富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