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畫具有優越的保存、收藏性能,首先是它特殊的陶瓷材質,決定了它具有很高的材料和物化穩定性,可以較好地抗潮濕、抗霉變、抗撕扯,非強烈撞擊而不損毀。其次是它的顏料色彩鮮艷持久,雖經日曬雨淋但不易敗色,便于收藏,觀賞性很強。從明中葉開始,瓷板畫就初現其作為居家裝飾物品的優勢,到清末民初,它作為陶瓷藝術品的新風貌也開始一覽無余。一直到現在,瓷板畫的交易與收藏市場都還是非常熱門,從日常可見的裝飾品到早期大家名作的藏品,它的分布均十分廣泛。
正是由于瓷板畫到今天仍然大有格局,所以在投資市場上有不少人借機仿做大師名品并以此牟利,因此如果是要收藏老一點的名家瓷板畫,一定要慎重鑒別、購入。
一般來說,瓷板畫的鑒別主要從以下幾個要點入手。第一,看瓷板材質。清末民初的瓷板畫,尤其是景德鎮大匠出產或者各名家作品,所用瓷板都一定經過非常嚴格的挑選,瓷板的制造要求瓷胎細膩、工藝規整、厚薄均勻,沒有任何材質上的瑕疵,所以如果某幅瓷板畫的瓷體胎質粗松,或者燒制形態不規整、有變形,或者厚薄不均甚至出現斑點、表面縮釉等,那么一定是后人偽作。第二,看品相。真正好的瓷板畫作品,一定具備陶瓷藝術和繪畫藝術的雙重精髓,不僅瓷的品相經得起考究,瓷畫的品相也一定很好,這就包括瓷畫的設色、構圖、筆觸、線條、虛實及顏料色彩等多個方面,最好能夠有同類真作進行比較,否則很容易被高仿品打眼。第三,看款識。清末民初的大家作品,都有作者相應的題款,所以這就成為了一個鑒別的要點。首先看款識的紀年是否與作者生平相符,包括作者的生卒、作者在不同創作時期的作品風格是否與該作品相符等。其次是看款識的書寫風格與作者的書寫習慣是否一致,比如一位好寫行書款的大家,卻在作品上出現了楷書款,或者一位慣用文字布局緊湊的款的大家,卻在作品上出現了傾斜、疏松的文字款,這類情況都要多加注意甄別。
另外,大家的款識雖然各有風格,但是都具有飄然風骨,那種歪斜忸怩之輩,定然是仿作之流。最后,還有一個應用不太廣的小技巧,那就是看款的字體,這里指的是看字體的形式。一般來說,清末民初,大家題款還更慣于使用當時流行的字體,比如清代仕途出身的人寫的字,多少難以脫離館閣體的大痕跡,并且也不會大面積運用簡化字。所以如果在一幅瓷板畫題款上,偶見一兩個簡體字還能解釋,但幾率很小,更不用說通篇簡化字了,造假無疑。
那么現在我們來看兩幅瓷板畫分析一下。第一幅是民國山水人物瓷板,這幅瓷板畫勝在畫工精細,構圖合理,景物、人物的遠近錯落有致,并且瓷板保存完好,還有原裝框架,頗具古香古色。它的市場流通價為2萬元,原因在于民國時期流傳到現在的這類瓷板畫非常多,它沒有落款,考證下來也不是名家作品,甚至都不一定是景德鎮彩繪藝人畫的,所以這對它的價格攀升有一定限制。第二幅是一件仿品,是仿制晚清御窯廠畫師任煥章的清末淺絳彩瓷板畫,這幅瓷板畫的人物造型雖然看起來靈動自然,人物與景物之間也有營造遠近、虛實的意識,但是任煥章作為文人派瓷畫先驅,其人物仙風道骨,山水意境悠遠,這幅畫明顯功力不符合。并且可能為了模仿這種神逸的風采,瓷畫的線條特別不清晰,整個畫面非常缺乏立體感。像這種作假的,一般需要藏家找確實可靠的原作來對比,重點看字和畫風,僅靠經驗難免增加打眼的風險。因此在必要的時候,藏家最好還可以尋求一些專業人士的意見,以防投資失策。
taoci52.com精選閱讀
清末民初紅泥南瓜壺
在陶瓷生產中,自輪制成型工藝發明后,圓形器便成了器型的主流,這是因為圓器使用方便,易于生產。但輪制成型的器物受到同心圓的制約,形體只能上下有變化,使造型局限在一定范圍內。而紫砂壺則有打身筒和鑲身筒兩種基本手工成型,這使宜興陶工不單可制作圓形等類的對稱形體,亦可做出許多非對稱和有雕塑感的壺類。紫砂茶具比較直接模擬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型的基本形態,行話稱為“花貨”。在這一類作品中模擬客觀形象時,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將某一對象的典型物,演變成壺的形狀,如南瓜壺、柿扁壺、梅段壺;另一種是幾何類,在壺筒上,選擇恰當的部位,用裝飾手法的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種典型的形象附貼上,如常青壺、報春壺、梅形壺、竹節壺等。這種有機造型的形體,具有上下、前后、左右三度空間。造型領域的擴大,使壺體的設計樣式更豐富多變,通過環視效果來表現其整體統一感,其設計是多層次的結構變化,設計者把造型最富變化的線、面、體表現在壺體的主觀面,通過視覺的流動,使各部分造型在連續變化中取得有機的融合。
如圖的紅泥南瓜壺,高9.5厘米,口徑6.5厘米。壺身扁圓,像個南瓜。以視覺上的回環轉向來表達自然的變化和造型上的整體感。嘴、把、鈕為象形條枝。圓蓋嵌入壺體平齊,上浮雕瓜蒂(鈕殘,后補),蓋內印款不清晰。壺身一面鐫刻山水茅舍,一面刻行草銘文“何如玉川翁,松風煮秋水”,落款“石生”。民國紫砂陶刻名家范澤林,號石生,是與任淦庭同時代的人。能書畫,精陶刻,刀法蒼勁有力,曾在紫砂工藝廠從事紫砂陶刻。當代陶刻名師沈漢生,曾跟范澤林學過陶刻。
王大凡瓷板畫價格
王大凡,是中國美術大師,生于1888年,在戰亂之后,在景德鎮學習繪瓷,得遇恩師汪曉棠的指點,在汪曉棠的帶領之下,王小凡漸漸的學習里很多的技巧,他的瓷板畫還在巴拿馬博覽會上得到了金牌。
王大凡喜愛讀書繪畫,生活節儉,但是卻愿意在讀書和繪畫中花上大筆錢財,而正是這些知識,使得他有了更深的造詣,作為人物畫家,他很是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結合,而不是單一的去注重它的觀賞性而淡去了它的內涵。
他對于形式美和內容美的研究,讓他很清楚的明白,一位畫家,他應該做些什么,要怎樣做才能夠成功,才能夠教育后世的才人。王大凡的瓷板畫是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藝術的,有工筆也有寫意,將兩者毫不違和的聯系在一起,是藝術形式與內容的融合,是雅俗共賞的藝術追求。
他一生致力于陶瓷文人畫,還發明了“落地粉彩”的技法,使得陶瓷藝術的發展有利更廣闊的的空間,他構思嚴謹,線條流暢優美,畫作中的人物形態逼真,將國畫中的詩書畫都運用到了陶瓷的裝飾上,詩與畫的結合,蘊含著深切的藝術背景,他用他的畫筆,在為人民講解著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
從他的畫作中,可以看出用筆敲到好處,筆力遒勁,章法別致,又有圓潤的特點。人物臉部的繪畫是很細膩的,光陰表情他都能夠把握得很好,暈染的手法是很獨特的,畫中的人物立體感很強,有特點,有韻味。
而畫作的背景當中,多采用了林木花草,一些自然的景觀,作為點綴,放在后面,能夠襯托出人物的生動,顏色層次分明,一般來說,他的人物畫作上的場面是比較大的,顏色眾多但是有條理,色彩的填充很到位,很厚實,多種層次的色調之下,能夠渲染出作品的冷暖明暗變化。
2019年1月在精品藝品拍賣會(新加坡站)雜項精品珍藏專場上,由新加坡金沙皇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RMB 6,967,620拍賣了一件長99cm,寬56cm的王大凡瓷板畫。
可見,王大凡瓷板畫是很具有收藏價值的,價格高達幾百萬,他的瓷板畫是一件觀賞品,更是一件藝術品。
《秋山紅樹圖》瓷板畫
藏品來歷:兩年前我去鄉下朋友那看到這東西,很喜歡,就用自己收藏的一幅畫與他交換得來的。
藏品特征:這塊瓷板長35厘米,寬25厘米,主體內容為青山綠水,落款為“秋山紅樹、己卯年仲秋月、野亭汪平寫于珠山之平山草堂”。落款下有方印章,印文為“汪平”。
相關背景資料:“珠山八友”在藝壇活躍了近百年,他們在陶瓷繪畫領域開辟了純藝術的嶄新天地。汪野亭愛好中國書畫,并運用文人畫的高雅格調裝飾陶瓷,使山水畫走出了以往過于工整刻板的程式,得到了新的發展。汪野亭的作品色彩豐富、柔美,層次變化萬千、光澤艷麗,清雅脫俗,他的這一風格被譽為“汪派山水”,一直為中外收藏家所青睞。
鑒定專家:王春城,首都博物館副研究員,從事瓷器、雜項等研究鑒定工作35年。
專家評述:汪野亭先生是近代著名畫家,他主要的畫是在瓷器上畫,是珠山八友之一,珠山八友的作品是代表(二十世紀初)時期景德鎮燒瓷最高水平的一個檔次。這件作品是汪野亭先生1939年所做。遠山近景,秋江待渡,整個人物故事交代得非常清晰,層次感非常強,另外瓷板畫的胎質、釉色、用彩都是非常到位。在市場價位上來講,珠山八友的(作品)價位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外市場,價位都是比較高的。所以根據這個情況,參考到市場的目前的價位,專家團經過商量以后,給出20000元的參考價格。
專家鑒定團估價:20000元人民幣。
浸透“羅浮香影”的瓷板畫
近日喜得民國時期浮梁陶職學校吳萬怡所作“羅浮香影”粉彩瓷板一塊,畫板高32厘米,寬22厘米,外鑲樟木原框。上半部只見一株蒼老的玉蘭向上斜出,枝干虬勁,葉片稀少,幾簇淡黃色的玉蘭或含苞,或半開,或盛開,形態各異,極富變化。樹上站立一只喜鵲,它尾巴上翹,翅膀微張,渾身羽毛絲絲畢現,刻畫入微,眼睛向下張望,似乎全神貫注于剛落下的樹葉上。下半部左右各繪有平坦及陡峭的山崖,山石上竹枝搖曳,竹葉點點。整個畫面老干新枝,喜鵲歡躍,淡雅精致,頗具動感和層次,“花之蓬勃向上精神,鳥之安逸閑暇情態”都躍然畫上,生動傳神。左上題款工整精致,題為“羅浮香影”、“丁丑春月吳萬怡繪于浮梁陶職學校”,下有“印”字篆體紅款。
羅浮山在廣東省博羅縣東江之濱,與西樵山、丹霞山、鼎湖山共為廣東“四大名山”,也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有“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之美稱。山中懸崖怪壑,亂石叢林,構成了其變幻無窮,氣象萬千,景色優美的奇特景觀,是文人畫家筆下常見的藝術創作題材,“羅浮香影”更是藝術家向往的精神境界。
“丁丑”即公元1937年,吳萬怡其人不可考,亦不知其字號與生平事略,估計為浮梁陶職學校的老師。
關于浮梁陶職學校,它是民國時期一個重要的以培育陶瓷藝術人才的教育機構,在景德鎮陶瓷教育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一般都認為“浮梁陶職”款,為方形豎式兩行黑字篆書,存在于1931年至1935年間。而“浮梁縣陶校制”款,為方形豎式3行紅字篆書,存在于1935年至1944年間。多見于圓琢器器底,少見于瓷板畫上。
有資料表明,景德鎮第二、第三代著名新粉彩畫師如程意亭、張志湯、方云峰等早年都曾任教于浮梁陶瓷職業學校。吳萬怡能與他們一道執教其中,想必也不是等閑之輩。
新粉彩是繼淺絳彩之后出現的一種新技藝,而且新粉彩畫于瓷板上的居多,取其畫面較大而易于發揮,便于欣賞的優點,“羅浮香影”瓷板畫亦正符合以上結論。
浮梁陶職學校的瓷器,無論是圓琢器還是瓷板畫,精品較多,但傳世品卻不多,并已經成為藝術家、收藏家們的共識和爭相追逐的目標。盡管浮梁陶職學校存在于國家與民族正處在內憂外患的艱難時刻,景德鎮的陶瓷藝術也正跌到歷史發展的最低谷,但是陶藝家們為民族藝術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仍然是值得后人敬佩與贊賞的。吳萬怡所作“羅浮香影”粉彩瓷板畫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末民初余元昌珊瑚紅釉描金瓶
最近去拜訪了一玩瓷器的藏友,此藏友有件清末民初余元昌珊瑚紅釉描金瓶。此清末民初于元昌珊瑚紅柚描金瓶以珊瑚紅釉為地,通體描金,畫有蒼松白鶴圖,色彩艷麗,底部署“余元昌造”楷書書法。余元昌是清末民初時期瓷繪名家,他的作品設色和諧、繪畫用筆嫻熟,作品存世不多。當問這位藏友此瓶他估價多少?他直接就說四五萬元。
觀的大部分藏友認為此珊瑚紅柚描金瓶是開門的,余元昌是制瓷名家,這個圖案是他典型的極為擅長的松鶴延年圖,認為非常開門。但也有個別藏友認為這個不開門,主要是認為瓶子上的字寫得不好看,與其制瓷名家的身份不符!而且瓶子看上去非常亮,這種賊亮的瓶子開門的不多,主要是沒有年代感!對于這位認為此瓶不開門的藏友的言論,立馬有人反對,他也說這字不好看,但這種丑陋的字看上去給人一種童心未眠的感覺,正好體現了瓷器大家的那種灑脫!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叫拙字,有種拙中見精的感覺,所以開門無疑!
這位藏友說完,反對說這件清末民初余元昌珊瑚紅釉描金瓶不開門的那位藏友也不說話了!既然這件瓷器開門的,那么他到底值多少錢呢?能值四五萬元嗎?針對這個問題,藏友們又討論開了!
于寶主提出的能值四五萬元這個結論,當大家問他確定時,他也有些疑惑了,說只是他一個感覺,他也只是業余玩玩!其實在現場圍觀的藏友也有認為此瓶能值四五萬元,因為珊瑚紅釉非常難燒,這件瓶子也非常漂亮,又出自名家之手!這件也可以是余元昌先生的代表之作。當然也有兩個藏友覺得畢竟是民國的,年代不算太長,也就值個兩三萬元。總的來說,大部分藏友都認為此余元昌珊瑚紅釉描金瓶價值都在兩萬元以上!在古玩收藏交易市場的實際價格是這樣的嗎?
實這件清末民初余元昌珊瑚紅釉描金瓶的價位應該在一萬元左右。為什么就值一萬來元嗎?這么多藏友估價不準確,這又是為什么呢?余元昌雖然說是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家,大家都覺得價格高是理所當然了!其實余元昌的瓷器在市場上價格不是太高,名家的東西市場價格不高,有這回事嗎?我們來看看余元昌為什么在清末民初出名,首先是余元昌有他自己的字號,就是小型的瓷器加工廠。此件描金瓶下面的款都不是余元昌自己寫上去的,用一個橡皮搓,往瓷器底部圈足內一摁,款就出來了,帶有工業生產的性質,不是純手工的,其藝術價值大打折扣!帶工業性質的生產也導致其產量巨大,所以存世量也大。十年前,這種東西在古玩收藏市場或舊貨市場很常見,價格也就三五百元!就這件瓷器來說,畫工一般,書法寫的也不是很好,瓶上的字沒有什么書法藝術感!此瓶應該是余元昌手下的工人、學徒主要完成制作,也是在初級的流水線上生產制造出來的產品,收藏價格當然不高了!當然在未來此件余元昌珊瑚紅釉描金瓶還是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此件余元昌珊瑚紅釉描金瓶來看,一件物件的價值不僅僅是否跟其制作者的名氣有關,還與是否是其精心制作的有關!敷衍了解、漫不經心與精雕細琢還是有很大的價格差別!
瓷板畫大師有哪些
瓷板畫是江西景德鎮的一大特色,所以這里也有很多瓷板畫的大師,那么最為出名的瓷板畫大師有哪些,他們有怎么樣的作品,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最為著名的“珠山八友”,相信喜愛瓷板畫的人都知道。
1928年,有一位商人想要定瓷板畫,王琦、王大凡就叫上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這些人每個人都出了一個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出來之后,大家都非常的喜歡,他們的名氣也隨之而來,很多人都來找他們,他們也互為好友,最后相聚一起成立了一個瓷板畫社,每年都會相聚珠山這個地方,大家都叫他們“珠山八友”。
1、王琦
王琦安徽人,1884-1934年,他的畫法中有黃慎的味道,因為他還捏過雕塑,所以還有西洋風,他也是第一個在瓷板畫上展現西洋風格的人,同時他的作品體現將狂放不羈與自熱典雅的風格融入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
2、王大凡
王大凡安徽人,1888-1961年,他的瓷板畫中有自己獨特的技法“落地粉彩”,他學習的師傅比較多,所以吸收了大家的優點,其代表作《布袋羅漢》形神具備,廣為大家贊頌。
3、汪野亭
汪野亭江西人,1884-1942年,他的瓷板畫比較有清新的特點,擅長做青山綠水的畫作,可以說達到了十分逼真的境界。
4、鄧碧珊
鄧碧珊江西人,1874-1930年,這位先生是專門話花鳥魚蟲的,他的畫風集合了東陽畫法和宋畫的兩種特點,可以看出他是一名具有創新精神的先生。
5、畢伯濤
畢伯濤安徽人,1886-1962年,作品表現出來的大多是鳥禽的動作神態,并給與花草樹木賦予鮮明的顏色,使瓷板畫栩栩如生。
6、何許人
何許人安徽人,1882-1940年,擅長臨摹仿古,自己開了“紅店”,而且著名瓷畫師鄧肖禹、余文襄也是他的徒弟,在北京也與皇室貴胄來往,所以臨摹了眾多宋代作品,可以說集眾家之所長的先生。
7、程甫(程意亭)
程甫江西樂平人,他的老師是張曉耕、潘陶宇,后來又跟了程瑤生,擅長畫花鳥,將其表現的淋漓盡致。
8、劉雨岑
劉雨岑,1904-1969年,他是潘陶宇的徒弟,擅長粉彩花鳥的瓷板畫,造就了十分清新雅麗的繪畫藝術。
以上的這些就是非常出名的瓷板畫大師,每一位都十分的知名,但是留下的作品不是很多,所以他們的一直以來都是陶瓷收藏家夢寐以求的。
陶瓷知識:瓷板畫的發展史
張松茂作品『仙女湖』百年館藏品
以板面形式出現的瓷品是陶瓷生產工藝不斷完美的結果,瓷板的出現使瓷板畫有了物質條件,具有平整而光潔的瓷板形狀,又有繪畫藝術形式的瓷板畫是從明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瓷板畫既是瓷、又是畫,它是陶瓷藝術擺脫純工藝裝飾、融入文人繪畫而形成的陶瓷新門類。
王琦作品『漁翁』百年館藏品
幾百年來,瓷板畫在陶瓷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邊緣獲得了發展空間,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將陶瓷藝術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們具備更純的文化品格。瓷板畫藝術的發展,是整個景德鎮陶瓷發展的一個部分,它既具有不同的時代性,又具有個性藝術的獨特性。
劉雨岑作品『英雄獨立』百年館藏品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囿于制作工藝水平,瓷板畫面積較小,雖有青花、青花釉里紅、斗彩、五彩、粉彩幾種,但作品遠沒有器皿類陶瓷多。晚清時期,一種與粉彩工藝風格相近的淺絳彩悄然出現。淺絳彩藝術摒棄了當時粉彩分工細、工藝強,以發樣照描的工藝過程,從咸豐年間興盛以來,一度成為景德鎮釉上彩的主要品種,它是由較高素養的文人親力親為,以繪畫形式表現的陶瓷藝術新門類。早期淺絳彩瓷畫名家都是善在紙絹上揮毫潑墨的畫家,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的新安派畫家加入景德鎮瓷藝界。他們把文人畫的藝術特色、表現技法及審美旨趣帶進瓷上彩繪,作品也多以瓷板畫形式出現。因此,淺絳彩瓷板畫一度成為景德鎮瓷板畫發展中的一個高潮。
王云泉作品『湖光山色』百年館藏品
民國初年
然而,淺絳彩瓷畫乃文人畫家初入瓷苑之階段,由于他們對陶瓷工藝的淺嘗輒止,瓷藝與畫藝的結合尚有不足。民國初年,淺絳彩已漸衰微,隨之而起的民國粉彩承接了淺絳彩藝術所創的先河,將中國畫韻致與粉彩工藝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早期名家潘宇、汪曉棠等人融畫理筆墨于工藝技巧之中,用筆靈活而工謹,設色雅致而俊秀,瓷畫結合,別具懷抱。
徐仲南作品『山寺鐘聲』百年館藏品
繼之而起的珠山八友結社方云峰、余翰青等,他們對粉彩工藝能駕馭自如,作品寫人物之品貌,鄧碧珊作品『魚』百年館藏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景德鎮制作瓷板的技術有了很大提高,為瓷板畫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五六十年代景德鎮瓷畫家在新時代的感召下,走入現實生活,以造化為師,融合古今,用飽滿的激情,創作了一批主題明確、寓意深刻、謳歌新社會的瓷板畫作品。如汪以俊的瓷板畫《六鶴迎春勃勃生機的精神面貌。
徐亞鳳作品『屏開富貴』百年館藏品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隨著藝術觀念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概念化、媒質與風格的變化。瓷畫家們情真意切,熱血沸騰,為花鳥寫照,為人物傳神,寫高山氣質,展麗水風情。如王錫良的瓷板畫《黃山西》,張松茂的瓷板畫《三顧茅廬》、《紫歸牡懷圖》等就是瓷畫家用彩筆構筑的精神家園。而今日,瓷板畫形式多樣,博采眾長,不斷出新,各種藝術觀念與風格并存,乃時代之新面貌。
瓷器知識:清末民初最漂亮的一種瓷器
民國瓷——清朝覆滅的1911年至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之間制作的瓷器。當時社會動蕩,內憂外患,戰亂不斷,中國瓷業一度蕭條衰落。后來,一批為官制瓷的匠人流入民間,點燃了之后的民瓷復興之火。
清末民初最漂亮的一種瓷器
民國瓷??清朝覆滅的1911年至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之間制作的瓷器。當時社會動蕩,內憂外患,戰亂不斷,中國瓷業一度蕭條衰落。后來,一批為官制瓷的匠人流入民間,點燃了之后的民瓷復興之火。
近些年,由于民國瓷器具備較高的品質和時代特色,無論從燒造技術上,還是圖案設計、繪畫技法上,它都不亞于晚清官窯瓷器,所以很多收藏人士漸漸收藏起民國瓷來。
那么民國瓷到底怎么樣,有何特點能夠吸引人呢?
特點一:采用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的加工程序,從采料、練泥、制坯、晾曬、成型等各個環節基本上采取流水作業,因此制作出來的坯體整齊劃一,厚薄均勻,旋削切割精準,干凈利索,胎土細潤,少有鐵星。
特點二:窯爐通常采用名種類型的隧道窯,燃料多用煤、氣、油,因此窯溫提高、溫差小、窯內器物受火均勻。這樣燒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變形,釉面光潤,胎體堅致,以手彈之其聲音清脆而有余韻。
特點三:釉料均機械處理,故釉面均勻明凈,細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鏡下觀察下可見汽泡排列非常均勻,且大小也相一至。
特點四:科學配置的彩料取代礦物顏料。彩料純度提高,少有雜質,顏色鮮嫩有光澤。又由于二次入窯燒彩時多用小窯爐,溫度、時間及火向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燒壞的彩面。
民國陶瓷可分為四個大類
第一類,民國宮廷瓷
袁世凱復辟帝制在景德鎮燒制的御用瓷。據載最早燒制的是帶有“居仁堂制”款瓷。居仁堂制的瓷器以雍乾兩朝最優秀的粉彩和琺瑯彩為藍本,型制多屬純藝術性的陳設瓷。其風格頗具現代制瓷工藝,彩料講究,紋飾精美,造型生動,其胎質白潤,繪畫細膩,色彩清淡,玲瓏輕巧
第二類,民國仿古瓷
清末民初官窯瓦解,官窯良工在中國第三次(清末至民初)收藏高潮中,制作了大量的仿古瓷。仿古瓷不僅數量多,而且范圍廣,從仿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青瓷,隋、唐、五代的白瓷,到宋代汝、官、哥、定、鈞窯瓷,以及元、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瓷等等,其中清雍正、乾隆兩朝的彩繪瓷器是最為熱門的仿制對象。
仿清康熙美人醉盤螭瓶
第三類,民國粉彩新藝瓷
民國期間以文人潘宇、汪曉棠以及珠山八友等為代表的繪瓷名家創造了新興的粉彩工藝。新粉彩瓷是民國瓷中的一大亮點,它在傳統的基礎上,把書、畫、詩、文發揮到了極致,與傳統粉彩相比,在造型、線條、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畫的技法,實現了“瓷”與“畫”的完美結合。
“珠山八友”及其新粉彩為民國瓷的代表
第四類,民國生活瓷
民國期間為抵制洋貨,瓷業公司紛紛成立,它們生產的是日常生活用瓷。
粉彩團龍團鳳紋茶盞
此四類瓷器,前三者都頗具收藏價值。 近些年,民國瓷器日漸升溫,尤其是淺絳彩瓷和民國新粉彩瓷,都是業內外眾多投資者關注的對象。拍賣市場上,民國瓷也是熱度不減,屢創新高。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清末民初瓷板畫的真假鑒別》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清末民初瓷板畫的真假鑒別》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