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宋代介休窯香爐

            宋代山西介休窯香爐造型別致,施釉均勻,白中泛黃,色澤瑩潤,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做工精美,格調高雅,是我國古代香爐發展中比較少見的。過去,有人將此爐視為燈具,但陜西耀州窯博物館將其作為香爐展出。還有人認為這尊香爐可看到唐五代時期,但我覺得在斷代時還需留有余地,畢竟介休窯燒造高峰期在宋代。

            這尊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只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看上去大氣高貴,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賞心悅目。

            這尊香爐的外形的確很像新石器時代或先秦時期的陶豆器具,也與商周時代的青銅豆相似,因此我們有理由說它與陶豆、青銅器皿有一定的關系。

            陶豆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高圈足、淺缽形、喇叭形、鏤空形等,這是馬家浜文化的特色。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為環太湖流域母系時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據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于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別,這是稻作農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特點之一。高而穩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夾“菜”,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我在撰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時,曾到介休窯考察,它位于晉中洪山鎮,1957年搞農田水利時被偶然發現。專家認為介休窯的白瓷燒制水平、燒造規模、歷史影響略遜于定窯,但它燒造的器物白度較高,經科學測試為78.3℃,胎質細膩,透亮堅硬,敲擊聲音清脆,燒造溫度應在1300℃左右,幾乎可與現代白瓷媲美。具有“小家碧玉”的風范。

            碗、盤和盞等器物的裝燒方法多采用支釘墊燒,在器物的圈足上一般都墊有3個小支釘,支燒時釘尖朝下,依次疊放,燒成出窯后,碗、盤和盞等器物的內側會留下3個細小的支燒痕跡,這種支燒方法為介休窯所獨有,也是我將這尊香爐看為介休窯香爐的原因所在。

            taoci52.com小編推薦

            悠久的晉中名窯——介休窯


            去過榆次、太原之后,繼續隨同陳老前往介休窯一行。該窯位于山西省中部的介休縣洪山鎮(一名洪善鎮)。1956年陳萬里先生為考察山西琉璃的歷史和文物曾赴晉中一帶做過初步考察,發表了《談山西琉璃》一文,對現存的元、明、清時期山西琉璃文物以及過去與今日燒造琉璃的著名工匠姓名和傳記都作了簡要的介紹。這次特意到介休去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也可以說是他寫這篇文章后繼續邁出的又一步。正如他在該文結束語中明確提出的目標是:

            (一)元代的已經有了實物,元代以上的可能會發現。這對于山西琉璃的怎樣生長起來,有著極重要的關系。我希望能夠得到元代以上遺物的實證。

            (二)此種琉璃究竟與所謂唐三彩、遼三彩有什么相連,與洛陽所發現的唐代琉璃瓦是否有繼承的關系?

            (三)晉南一帶在明代所制作的所謂“法華”的東西(即黃綠紫的三種色釉)是否就是琉璃窯里的產物?

            就是這三點,我覺得已經很有意義了。我先以這一小篇文字發表,作為大家來共同研究山西琉璃的開端。介休窯雖然不以生產琉璃、法華聞名于世,但在當地廟宇如位于城內著名的“后土廟”就保存很多明清時期的琉璃和法華文物。據說該廟早在南北朝時期曾加修建,后因地震毀滅,元代又重建。現有殿堂、器物,如琉璃屋頂、脊瓦、獸頭、影壁等多處建筑構件,乃至殿中祭器如香爐,燭臺等或為琉璃或為法華制成,不僅制作精美而且多為明清之物,式樣、品類都很齊全。有些器物的釉色堪稱紫如紫晶,黃似金箔,綠如翡翠,藍似寶石,精彩非凡。加以石雕、磚雕工藝方面各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圖一),也可以作為古陶瓷識真辨偽、決疑斷代的參考。仔細瀏覽意境深邃,令人留連忘返。特別是有幸在陳老的親自指點和講授下,不啻參觀了一處精品薈萃、歷史悠久的博物館,補上了生動難忘的重要一課。可惜的是當時無條件拍攝彩色照片,且又經過文化浩劫,以前的專業筆記、圖畫多已散失,僅能憑回憶與殘余照相略加記述而已。介休的名勝古跡甚多。例如因晉國賢人介之推被焚死而聞名千古的綿山以及其山麓附近的源神廟、回鑾寺等。其中與古陶瓷關系密切的除上述的后土廟外,以源神廟的幾塊碑記最為重要(圖二)。源神廟又稱源泉廟,建廟時間不詳。據當年抄錄的明萬歷十九年《新建源神廟碑記》稱“廟之作亦莫得莫得其詳。惟□書至大二年創建暨洪武十八年重修。……已又得一石刻視之,題曰源神碑記,進士趙泯撰文,……兼殿中侍御史徐斌貝撰銘碑稱:至道三年重建神堂,大中祥符七年建碑。用是源神廟當自宋以前已有之。……”看來自宋元、明以來屢加重建。廟位于縣城東南約13公里的洪山腳下。洪山為綿山支脈,洪山泉的水流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歷歷可數。附近青山綠水、風景如畫,洪山鎮窯址就在其旁邊不遠。寺院內《源神碑》文中記有“詩伯道仙,玩水愛山。釣叟樵翁,尋溪繞澗”等語,可見自古以來即是一處登臨游覽的勝地。另一碑刻為清代光緒十八年所立《碗窯行公議條規碑記》,文中明確記載有“惟磁器首屬我洪山也,日方于何時,自唐朝末、宋代初而后開設碗窯久矣”等語。結合當地人們傳說介休窯尚有唐代瓷器,看來這一段記載對于我們明確介休窯的歷史上限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1977年5月為編寫《中國陶瓷史》,我與馮先銘同志再去介休窯考察時,會同山西省輕工業局陶瓷專家水既生同志等一起前往。僅憑兩次取得所見瓷器殘片特征看來,其上下限至少是始自宋初直至清代。因此在《古今中外陶瓷匯編》第七章清朝窯器第二十六節內記載說“介休窯,在今山西省龍鳳村,胎釉呈黃白色,并有白釉墨彩者。”而在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內卻有介休窯歷來不見記載的說法。綜觀我們在洪山鎮窯址所獲瓷片(圖三),主要有白釉、黑釉、黑釉印花、白地繪黑花或赭色花、白地繪劃黑花、珍珠地劃花、赭色地剔劃白花、黃、褐釉印花以及絞胎瓷等,不但品類繁多,而且有的制作十分精巧。從工藝技法上看,與定窯、磁州窯、耀州窯多有一定的聯系(圖四)。其中白瓷為主要產品,有印花、鏤雕和彩繪等裝飾,以盤、碗居多,印花紋飾尤為精美。如印花白瓷盞內多印有纏枝花卉,而在盞心與圈足處各有三個小支釘痕,是其特殊的作法。曾見有人在窯址采集的一件嬰戲牡丹紋印模殘件,上有嬰孩抱一小貓隨身在串枝花下與同伴捉迷藏,栩栩如生,活潑可愛,為歷來所僅見。當時用鉛筆拓出輪廓,后又委托友人代為繪成圖案(圖五右),留作研究之用。此外,如青、褐釉印花盤、碗也以纏枝花卉為主,有的還印嬰戲劃船紋,生動之至(圖四右),亦屬罕見之作。此類富有地方制瓷的工藝特色之外,在采用疊燒法,盤心一圈露胎無釉的作法上,則與附近的榆次窯乃至陜西耀州窯金代制品相似。至于其白地繪劃黑花以及白地繪黑花或赭花與珍珠地劃花的作品(圖五左)雖在外觀上近似磁州窯風格,但仔細對比,在釉色、花紋和胎質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此次考察中,當地的同志獲得一件白地繪紫紅色花紋大盆殘片,色調鮮艷奪目,為磁州窯制品中未見之物,印象頗深。此外如圖四中間的一片赭色地剔劃白花紋枕殘片乍看好似當陽峪窯制品,然而相比之下,則無論在釉光亮度與釉色白度乃至刻線力度上前者均顯得黯然失色,蒼白無力,似又稍遜一籌,卻與繼之前去考察的渾源窯同類制品頗為相近。除上述各種器物殘片外,當地同去者有人還在窯址拾得一些制作甚精的殘器。例如白釉細瓷小瓶,白釉細瓷大貫耳瓶,珍珠串邊白釉小人、小馬,珍珠串邊黑釉瓷片等。特別是一件白釉小盒蓋紐,全用小瓷球雕成狀似串珠精巧異常。其它如白釉鏤空高足碗、黑釉高足小碗、白地繪黑花高足碗也屬少有之物。此外如絳釉白邊白里小碗,與河南魯山、寶豐所見的白釉絳色口邊的作法相反。而且還有個別絞胎瓷片,只是花紋色淺并不規整,與榆次胎瓷有所不同。后者用手撫摸花紋凸起,當地名之為“陳格瓷”,是否工匠名尚待考證。

            另在介休文化館見一當地出土的黑釉荷葉形小瓶,在荷葉形口邊高出部位上凸出小瓷珠共五粒,造型特殊別有風格。據該館同志告知“當地磁窯溝也有窯址,并有出土物。村西窯較為古老,但已不見窯址。村東窯多出黑瓷。”但是前往尋覓的結果,僅見有少量的白地繪黑花瓷,且為明清時期之物,并有大量的黑釉粗瓷,時代也較晚。問及老農,據稱“當年有四十八座窯,今多翻埋在住房下面”云云。因當天下午即將乘車趕去霍縣考察,匆忙中揀拾少許而歸。

            記憶中尚有一事令人難忘。在洪山鎮窯址淺挖瓷片時,先銘同志不慎被蝎螫傷手指疼痛難忍,而在缺醫少藥的當時只得陪其夜話熬過通宵。此事曾有人在《紫禁城》雜志著文報導并附瓷片照相。雖屬偶然傷害,然而聯想我們多次考察各窯址時,為尋覓珍奇瓷片往往不顧周圍是否布滿荊棘或埋沒在牛糞下邊,因此經常被旁觀的人懷疑或譏諷為“氣迷心”(精神病患者),除在當時付之一笑外,于今想來猶不禁莞爾而自覺欣慰,惟恐年老力衰難得重溫舊夢了。

            介休窯瓷器值得收藏投資嗎


            介休窯又稱為洪山窯,其窯址位于今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鎮一帶。介休窯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北方民窯之一,目前根據可考資料普遍認為介休窯的創燒是在北宋早期。自創燒時起,介休窯瓷器制作在為斷燒情況下一共延續了一千余年,這在北方瓷窯中是比較少見的。

            宋代時,介休窯雖然是民窯,但是介休窯所生產的大量瓷器,不僅用于滿足國內尤其是山西省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還有一部分進貢宋朝王廷,更有不少出口遼金地區。介休窯瓷器生產規模日漸壯大,一度成為當地的產業支柱。當年宋朝宮廷定下五大御窯時,本來介休窯也在備選之中,奈何其所處位置在中原與遼金交接不遠處,不具備地理上的掌控優勢,因此沒能入選。但是要論宋代瓷器生產的興盛情況,后代研究瓷器的人往往將介休窯納入“宋代九大名窯”的范疇。

            介休窯的瓷器生產受到定窯及磁州窯的影響最大,其次受到建窯和耀州窯的影響亦頗多。介休窯自宋代開始就大量生產白釉瓷器,也兼燒黑釉瓷、白釉黑花瓷和褐彩瓷等,各類瓷器以日用器具占絕大多數,如碗盤、盆罐、杯壺等。

            在胎釉上,介休窯瓷器不論哪種釉色,胎體均呈淺褐色,施釉如出一轍的近底、不滿,圈足一般采用平切且足內無釉。在裝飾技法上,介休窯瓷器主要有印花、劃花、剔花,釉下彩繪和鏤雕等手法。白釉瓷裝飾技法除釉下彩繪外,以印花和劃花居多,紋樣主要是枝花卉及嬰戲牡丹一類。其布局、線條具有較為明顯的定窯特色,但是不如定窯裝飾那樣講究均衡對稱。黑釉瓷器也多采用印花裝飾,也有不少釉下黑彩劃花,即在施有黑釉的瓷坯上描繪圖案,花紋成鐵銹色,屬于比較明顯的模仿建窯黑釉瓷的作品。

            那么,介休窯的瓷器在當前的收藏市場行情如何,值得收藏嗎?一般來說,如果是明確的可以確定瓷器的窯口和年代,那么它的市場價格都不會很低。比如,元代介休窯黑釉瓷碗一對,這樣時間、出身都很確切的瓷器,它即使只是一件普通民用器物,價格也在2、3萬元左右。最近幾年,很多藏家在關注歷代官窯的同時,對于介休窯這樣的地方窯口也很重視,市場上的需求量逐步形成一定規模。因此,介休窯瓷器也能分得一杯羹,少數瓷器的成交價也很令人驚喜,如2018年9月,亞洲維瀚瑪國際拍出了一件口徑7.8cm的介休窯斗盞,最終獲價72.6萬元。當然,更多的介休窯瓷還不能達到這個價格,普遍在小幾萬左右。不過業內人士表示,藏品承載的更多是文化素質和歷史內核,收藏不僅時看它值錢不值錢,更要注重它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也是藏品升值的關鍵。

            鈞窯香爐怎么鑒定斷代


            藝術品的斷代是一件很讓人悲痛的事情,它不僅意味著藝術品的消失,更意味著某種藝術手藝傳承的消失,因而,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對藝術的保護。不過,在過去,還沒有藝術保護意識,因而有不少現在看來猶如天工巧做的作品已經無人能做出來,比如鈞窯香爐。那么,鈞窯香爐怎么斷代的呢?

            我們都知道,鈞窯是非常有名的一種窯窖,鈞窯瓷器不僅在國內出名,國外也是很有知名度,很多外國友人對其也是贊不絕口。鈞窯瓷器的數量本身就很少,鈞窯香爐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在現代,鈞窯香爐的價格非常高,甚至達到了有市無價的程度。

            鈞瓷為北方青瓷系統,它是自然窯變形成的一種瓷器品種,不僅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更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因而鈞瓷問世之后,深受世人的喜愛和珍視,甚至一度成為皇家貢品,非達官貴人不能用。

            鈞瓷開始于唐朝,據說是受唐花釉瓷的影響衍變而來的,到了宋代的時候,鈞瓷燒制工藝已經漸趨成熟,制作出來的鈞瓷也是十分精美,深受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在宋徽宗初年,鈞瓷成為皇家貢瓷,為其發展提供了良機。

            因為是皇家貢瓷,所以,并不計較成本和工時,所以,在燒制精品方面出現的非常多,尤其是好的送入宮廷,壞的直接打碎深埋,這就導致真正流傳下來的鈞瓷非常少。

            宋元時期,中國與國外的交流非常頻繁,尤其是有很多東西都流傳到歐洲受到西方人的喜愛,鈞瓷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有頭腦的人看到商機,便招攬大量能工巧匠燒制鈞瓷,賣給西方的來客,賺到大筆的利潤。在這些能工巧匠中,有一位姓宋的匠人,被稱為小宋。

            小宋的手藝非常好,制作的鈞瓷深受喜愛,為主家帶來大量的財富,從而更加器重小宋。不過,到1307年,海山王繼承王位成為元武宗之后,信佛的小宋卻有了出家的念頭。但是在元代,匠人是不能改業,也不能出家的。雖然不能出家,但是小宋卻給寺廟燒制了很多供器,其中就有鈞窯香爐。

            然而可惜的是,兩宋的滅亡以及鈞窯的停燒,導致鈞瓷受到重創。再加上鈞窯香爐的燒制工藝并未完整的傳承下來,后人能燒制鈞窯香爐的很少。所以,到了元代后期,鈞瓷基本停止燒制精品,大多都是生活用品,所以,像鈞窯香爐這樣精美的瓷器就不再出現。

            清朝建立之后,鈞瓷雖然也曾復蘇,但并未達到理想效果,再加上當時重視生產日用,鈞瓷燒制也是偶然,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鈞瓷藝術才慢慢煥發新機。

            宋代鈞窯


            鈞窯始見于北宋,終于元,是青瓷系統中比較獨特的一支。以河南禹縣為中心,窯址遍及縣內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種是高溫銅紅乳濁釉,即在天藍或月白色釉上燒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玫瑰紫或海棠紅色,有的還交織著藍、灰、褐、鱔魚黃等顏色的斑點或絲縷,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變幻莫測。鈞窯雖屬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卻變化多端,美不勝收。工匠們在釉料之中摻用了少量的銅,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了多變的釉色,并批量生產,一改青瓷獨步前朝的局面,為后世的瓷器裝飾擴大了領域。

            北宋的鈞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燒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藍色為基本色調,釉中的銅分子經高溫還原氣氛,呈現紫紅顏色。因為釉子較厚,鍛燒時釉子翻滾,釉中所含金屬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卻時釉子上下收縮溫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規則的細線狀流動痕跡,被后人稱為"蚯蚓走泥紋"。宋代鈞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紋",這是鑒定時比較重要的依據。

            宋鈞窯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盤、碗、洗、爐、尊等。宋鈞窯以釉色美取勝,因此除了堆凸乳釘、弦紋以外,一般沒有其他紋飾。宋鈞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醬色。

            鈞窯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數字銘文,并非所有鈞窯瓷器都有此銘文,這主要見于尊、盤、盆、奩和洗造型之上,其銘文在燒制以前刻上。據考古發現證明,數宇為配套而刻,一號最大,十號最小。此外,故宮中舊藏鈞窯瓷器還有刻宮殿使用銘文及乾隆御制詩的,多為清代宮廷工匠所刻。其銘文有 "養心殿"、"長春書屋"、"重華宮"、"靜憩軒用"、"瀛臺"、"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齋用"、"虛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宮"、"凝輝堂用"等。字體工整,刻工精美。

            鈞窯洗 宋 □ 徑 28.8厘米

            估價 :RMB700000一1000000 成交價 :RMB825000 鈞窯尊 宋 18.4X22X21.2厘米

            河南禹縣出土,為宋代鈞窯瓷器中的精品。通體施釉,器里壁為月白色,器外上半部為天藍色,下半部為紫紅色,器身有 "蚯蚓走泥紋" 鈞窯月白出戟尊 北宋 高26.1厘米

            此尊仿青銅器式樣,廣口外撇,鼓腹,高足呈臺階狀外侈,頸、腹、足部堆貼出戟紋。造型端莊凝重,氣勢雄偉,紋樣簡練大方,典雅精細。器物胎骨厚重,胎質堅硬,通體施月白釉,釉面滋潤肥腴。

            山西介休窯陶瓷特展在北京舉行


            由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晉中市文物局主辦,深圳社科院文物研究所、晉中道蒞藝術館等多家文博學術機構協辦的“中華名瓷*千年介休窯十二至十四世紀的山西介休窯陶瓷特展”啟動儀式今天在北京保利大廈舉行。展覽將集中展示古代陶瓷20多件組,均為介休洪山窯的上乘之作。

            此次介休洪山窯古陶瓷特展,是山西陶瓷專題系統研究展示的開山之作,必將引起學術界和收藏界對介休洪山陶瓷乃至山西陶瓷的研究和重視。特展既是對保護、整理、研究和展示地域性珍貴文物實踐的有益探索,也是對介休洪山窯口千年歷史的整體回顧,對延續三晉歷史文脈,提升山西文化品位,促進介休文化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介休人文薈萃,風景如畫,是馳名中外的“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三賢故里”。介休陶瓷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藝術成就極高。介休瓷品類繁多、工藝精湛,以白瓷為主,尚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瓷,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裝飾題材有花卉、動物、人物、詩文等,不但種類繁多而且生活氣息濃厚。特別是介休洪山窯的白瓷,其白度白、胎體薄,燒造方法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其吸水率、透光率都在全國白瓷中占首位。

            據悉,本次特展在北京啟動后,將在山西省晉中市及介休市巡回展出,并擇機在全國展出。

            宋代瓷器香爐的這些特征決定了收藏價值的高低


            “燒香拜佛”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民間的一種習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燒香這個行為早在拜佛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在歷史上也是出現了很多盛香的器物——“爐”,包括宋代瓷器香爐等等,那么這種器物的出現真的只是為了焚香嗎?

            一、香爐的歷史起源

            我國香爐最早是從商周時期出現的,“鼎”就是香爐的前身,在商周時期出現了眾多的青銅器物,而青銅鼎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一開始主要是用來進行烹飪食物的器物,后來才慢慢的演變成了祭祀禮器。

            在中國數千年的香道文化中,香爐最為主要的作用有兩種,第一種是放在室內用來盛放香薰;第二種是放在室外作為佛家祭器使用的。一直以來,老百姓都喜歡焚香奉爐,希望能夠保佑平安,或是獲得凝氣安神。而在佛教中,香爐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作為焚香的器物,也是佛教中的比丘十八物之一。

            二、材質、窯口不同,收藏價值也有所差異

            宋代瓷器香爐的珍藏價值不僅僅是包含了它所含有的豐富的歷史底蘊,同時在造型和藝術方面也是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受到最近幾年中人們對于收藏香爐熱情的刺激,使得香爐的收藏投資更加吸引人,在各大拍賣行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香爐,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都是有了較大的占比。

            其中,宋代瓷器香爐除了在國內的市場十分的受喜愛之外,外國友人對香爐的熱情也十分的高漲,受到了眾多收藏者的熱捧。2006年在倫敦索斯比所拍賣出了一個宋代瓷器香爐,雖然在最初的估價上還沒有超過兩百萬,但是在最后卻303.42萬元的價格獲得了成交。

            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雖然說民窯所制造的香爐在價格上不是很高,但是擁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所以對于那些有投資意向,但是在資金上不是十分充足的投資者,小編建議大家可以選擇民窯瓷香爐作為出發點。

            有不少官窯的宋代瓷器香爐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而被收藏于博物館中,所以官窯作品很少會出現在市場上,價格也是十分的高,所以民窯宋代瓷器香爐就成了一個香餑餑,受到了廣大收藏者的喜愛,對于后續的價格走勢上更加的看好。

            宋代瓷器香爐精品鑒賞及價格參考:

            1:北宋定窯白釉扣口弦紋三足奩式爐,尺寸:13厘米,估價:HKD 2,800,000 ~ 3,500,000,成交價: HKD 18,100,000 ,成交時間:2017.10.0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秋季拍賣會。

            宋初,士大夫經科舉遴拔為官,取代世襲權貴執政治國,理學大興,崇尚鑒史以修德。此爐形制古雅,仿高古銅奩,正與當時流行之理學相乎。尚古之風盛及瓷業,宋匠常依古玉及青銅器形制瓷,遞衍遞嬗。本例式樣可溯至漢;漢有鎏金銅樽,熊形足,配獸首銜環耳,附蓋,可見一熊足獸紋樽例,鑄有「溫酒樽」銘,知其為酒器,并有西漢成帝「河平三年造」字,即制于公元前26年,圖見李學勤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5:青銅器》,卷2,北京,1986年,圖版217,另錄鎏金銅酒樽一例,下配承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版236,應為東漢光武年制(公元25-57年),腰間環飾三道弦紋,口及底沿又各添飾弦紋,與此爐別無二致。此類三足奩式爐自宋風靡,今猶不衰,定窯弦紋奩式爐更乃經典。

            2:北宋官窯青釉三足爐,尺寸:高11.2厘米;口徑17.4厘米,估價:RMB 6,000,000 ,成交價: RMB 7,700,000 ,成交時間:2006.09.24,拍賣公司: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6年金秋珍品拍賣會。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南宋著名學者葉軮在其《垣齋筆衡》中有這樣的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說:“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當時的京師既汴京,目前對汴京官窯尚無定論。有人甚至認為汴京官窯并不存在,也有人認為汝窯就是汴京窯。還有人認為,明以前的官窯并不是官辦御器廠,而是由朝廷遣官到廠地監造,有命則供,無命則止。凡貢入禁中的瓷器,就稱官窯器。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此件官窯青釉三足爐,美觀大方,造型古樸,莊重大氣,鬲式鼎爐,彰顯大氣,器滿施釉,釉層細潤,開片稀疏,釉色粉青,胎釉及制作工藝,均具有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征。對此器的確切年代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是北宋官窯,有的認為是南宋官窯。但無論如何其是一件官窯器毫無疑問。本公司經多方組織專家鑒賞,均認為屬于官窯早期產品,受汝瓷風格影響較多。此件器物的出現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彌足珍貴。

            3:南宋官窯鬲式爐,尺寸:寬11.4厘米,估價:HKD 2,200,000 ~ 2,800,000,成交價: HKD 4,660,000 ,成交時間:2018.05.30,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8年春季拍賣會。

            本爐造型少見,爐身呈瓜棱形,為仿照青銅鬲器而成。通體施厚潤灰青色釉,米色大開片,底有六枚小支釘痕,排列成圓形,三足底部無釉,露出紫褐色胎土,為典型南宋官窯樣式。

            4:宋龍泉弦紋三足爐,尺寸:高9.5厘米,估價:RMB 1,350,000 ~ 1,500,000,成交價: RMB 1,512,000 ,成交時間:2008.12.05,拍賣公司:北京德隆寶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8秋季拍賣會。

            筒式香爐,三足承托,胎體厚重,器形雄偉。通身施青釉,器身以凸起弦紋作式,錯落有致,器物完美,存世極少,實屬罕見。

            5:南宋龍泉窯三足小琴爐,尺寸:高4.6厘米;直徑9厘米,估價: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價: RMB 1,322,500 ,成交時間:2019.07.06,拍賣公司: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春季拍賣會。

            琴爐是專門為撫琴彈箏用的小型香爐,文房用具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對象。中國社會自古重視音樂,孔夫子制六藝其中就有“樂”。古代宴樂場上、文人學士的書齋中,都離不開琴、瑟、箏、簫。為了營造高雅清香的環境,同時也為了便于計時,在彈、吹樂器時都要燃香助興,于是專門為撫琴彈箏用的小型香爐也就應運而生,并且起了一個極雅的名字“琴爐”。琴爐燃香一次一支,故爐體要小巧玲瓏,置于琴桌前更顯雅致。此爐,焚香用具,也可作陳設之用,器形小巧,亦可掌中把玩。斂口,扁圓形筒腹,三柱足,胎質細白縝密,爐器通體施粉青釉,釉水均勻亮麗,釉色粉嫩。爐造型飽滿端正,釉色瑩潤光鮮。三足設計精心巧妙,為爐中佳品。

            6:南宋/元龍泉青釉鬲式爐,尺寸:直徑13厘米,估價:HKD 500,000 ~ 800,000,成交價: HKD 1,187,500 ,成交時間:2016.11.30,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秋季拍賣會。

            7:南宋·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爐,尺寸:高10厘米;口徑12.8厘米,估價:RMB 600,000 ~ 800,000,成交價: RMB 943,000 ,成交時間:2017.12.23,拍賣公司: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秋季拍賣會。

            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板沿口、束頸、豐肩、圓鼓腹、下承分檔三足。滿施粉青釉,釉層肥潤,釉面清澈晶瑩,為龍泉窯典型的石灰堿釉。宋代的龍泉窯高等級器物往往是不惜工本燒制而成,其中特別是一些薄胎厚釉器,采用多次上釉反復素燒,最后主溫燒成的工藝制品,此爐造型古樸,釉質溫潤如玉,寶光內斂,呈色深淺適度,碧如翡翠,青綠可人,此器即是其中的成功佳作,為龍泉窯青瓷中的珍品,傳世罕見。

            8:宋朝龍泉窯鬲式爐,尺寸:高10厘米,估價:RMB 600,000 ~ 800,000,成交價: RMB 840,000 ,成交時間:2007.08.20,拍賣公司: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7夏季藝術品拍賣會。

            鈐印款識:鈐印:邃古(朱文)、石世藏六(白文)。

            宋代官窯器在生產宮廷所南非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時,受當時盛行仿古復古風氣的影響,亦流行仿青銅器式樣的器皿,此爐的造型是仿照青銅器鬲的形制,敞口,折沿,短頸,圓腹面,下承以三足,爐頸,腹通過曲直的線形對比,突出了器物飽滿圓潤的特點,爐的腹部由堆貼凸起三棱紋線延至足部,逼真的模仿了銅器出筋的裝飾效果。宋代的官窯往往是不惜工本燒制而成,其中特別是一些薄胎厚釉器,采用多次上釉反復素燒,最后主溫燒成的工藝制品,此爐造型古樸,釉質溫潤如玉,寶光內斂,呈色深淺適度,碧如翡翠,青綠可人,此器即是其中的成功佳作,為龍泉窯青瓷中的珍品,傳世罕見。帶后配銀流金鏤空花卉紋。配日本木盒,盒蓋內寫:“綠銀寒舍,牡丹唐草文官肉雕刻。平安藏六造”。外盒蓋面寫:修內司官窯,袴腰香爐。

            宋代耀州窯


            耀州窯位于陜西銅川市,因地屬古耀州得名,也叫銅川窯。北宋耀州窯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較薄,很堅密;釉子細密,光潤,青中閃黃或略閃黃,類似北宋時期的龍泉窯。主要裝飾方法是刻花、劃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開始出現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劃結合的手法,刻主題紋飾,刀法犀利,線條流暢而奔放;劃陪襯紋飾時,纖細如絲,排列有序,整體紋飾層次清楚,繁而不亂,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盤、碗內印花,既規整又潔晰。常見紋飾有:纏枝牡丹、纏枝蓮、纏枝菊、把蓮(一把、兩把、三把的都有,有的還印上 "三把蓮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樹、鵲竹、水草、忍冬、龍紋、鳳紋、獅、虎、鹿、犀牛、蛾、飛鶴、游鴨、鴛鴦戲蓮、蓮池游魚、水波游魚、仙人騎鶴、飛天、彌勒佛、嬰戲等。邊飾主要是蓮瓣紋、回紋,也有堆貼雕塑龍、獸、力士、猴、荷葉、人物等。

            耀州窯紋飾以花卉為主,以嬰戲紋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臥于花叢中的,有蕩于花枝間的,有戲水的、奪球的,活靈活現。耀州窯主要器型有盤、碗、杯、盞、缽、梅瓶、荷葉式高足盤、喇叭口瓶、葫蘆形執壺、多子盒、枕、爐、鳳頭壺、花口尊、玉壺春瓶等。北宋耀州窯的碗身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滿釉,工匠多拿著底足蘸釉。耀州窯雖屬民間瓷窯,但制作非常規整,釉色很漂亮。據史書記載,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窯有大量上乘之作作為貢瓷供宮廷使用。

            宋代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耀州窯系。河南的臨汝窯、寶豐窯、宜陽窯、禹縣窯、內鄉窯、新安城關窯均深受其影響,燒造青釉刻劃花、印花瓷器。這一時期廣州西村窯、福建同安窯、廣西永福窯和容縣窯,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窯產品。

            耀州窯印花五魚圖碗 宋 11.5*5.6厘米

            估價:RMB1O000一15000

            耀州窯的印花裝飾自北宋中期出現,至晚期時大量發展。與定窯精細入微風格不同,耀州窯的印花具有灑脫活潑的特點。紋樣一般表現為陽紋,圖案清晰,構圖嚴謹滿密。 耀州窯青釉剔花倒裝壺 北宋 18.3*14.3*12厘米

            這個青釉倒裝壺集捏塑、剔刻,模印裝飾于一體,是宋代瓷器精品的一個代表作。壺形如鴨梨,上面是雙蒂式假壺蓋,頂端與一側腹間是飛鳳形的提梁,另一側是貼塑的一對母子獅。母獅張口作為流口,小獅子在母獅腹下吸吮,形態生動。壺腹部是剔刻的纏枝寶相花紋,下面是一仰蓮紋,裝飾飽滿,布局很多。底心有一大孔通腹,倒置可灌水,正置滴水不漏,奇巧無比。 青瓷牡丹萱草紋瓶 北宋 48.4*7.5厘米

            耀州窯的地位很高,在文獻山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記載。刻花紋飾曾受越窯,龍泉窯刻花青瓷的影響。刻花題材豐富,牡丹紋是常見的裝飾題材之一,在瓶、盤,碗、罐等器物上都可見到。紋飾采用刻花、劃花、模印和堆塑多種形式。刻花和劃花主要是用全屬或竹做成的工具,在未完全于透的器皿坯胎刻劃出各種花紋,用不同的紋飾襯托形象的立體感。該瓶器身滿布纏枝莖葉的萱草紋,兩面以兩朵大牡丹花為主題,上下兩道弦紋,布局嚴整。刀法生動流暢,犀利灑脫,剛勁有力。造型為小口。短頸、溜肩,身秀長,是宋代梅瓶的標準樣式,可算是耀瓷中的珍品,令人百看不厭。

            宋代龍泉窯


            龍泉窯始燒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產品最為輝煌。

            北宋時期龍泉青瓷尚保留著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遺風,釉呈淺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點,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稱于世,這兩種釉是龍泉青瓷中最名貴的品種。從工藝學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堿釉"。這種釉在高溫中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這種厚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光線射人釉層時,釉面會使光線發生強烈散射,呈現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龍泉青瓷裝飾手法主要為刻花、劃花、印花及貼塑等。常見紋飾在北宋多蓮瓣、荷葉,南宋多云紋、水波紋、游魚等。銘文見有印陰文"金玉滿堂"及 "河濱遺范"兩種。

            北宋龍泉窯器型有爐、瓶、盤、渣斗及塑像等,各類造型變化有多種樣式。如瓶有梅瓶、龍紋瓶、虎紋瓶、五管瓶、膽瓶、鵝頸瓶等;爐則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爐、奩式爐等。南宋時,龍泉青瓷造型更加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筆筒、筆架等亦常見,象棋子、鳥食罐也頗有特色。此外,仿古銅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觶、投壺及琮式瓶等,與北宋后期祟古之風相關。總之,宋代龍泉青瓷以釉色取勝。故宮中舊藏龍泉青瓷以南宋產品為多,釉色多為粉青釉,少數以印雙魚紋飾裝飾。其上品釉色勻凈、瑩潤如玉。梅子青釉則屬罕見之物。

            龍泉窯花口洗 宋 口徑17厘米

            估價:RMB20000----40000

            龍泉窯始燒于南朝,于南宋極盛,青瓷質量最好,還成功地燒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嬌艷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龍泉青瓷發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體優美,光素無紋,釉色極佳。龍泉窯蓮瓣碗 南宋 17*7厘米

            估價:RMB28000

            此碗口略內收,弧腹小圈足。外壁隱約凸起蓮瓣紋。隨著佛教傳入我國,東漢晚期的瓷器上已畫現刻劃簡單的連瓣紋,以后漸多,成為傳統紋飾。 龍泉窯三足鬲爐 宋 高11厘米

            估價:RMB100000----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銅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頸短且直,腹扁圓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釉,釉質瑩潤。龍泉窯塔式瓶 宋 高18厘米

            估價:RMB40000----60000

            此瓶造型新穎別致,器上部作琮式,下部呈塔式,下附四如意足。器身紋樣采用印花工藝而成,紋樣以纖細的陽紋線條和凸起的陽紋塊面圖案組成。通體青釉明亮光澈,凸紋釉薄處微呈灰白胎色,足端露胎處呈赭紅色。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宋代介休窯香爐》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宋代介休窯香爐》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宋代湖田窯瓷器鑒別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