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中國—清代乾隆瓷器大全

            清乾隆御制琺瑯彩花石錦雞圖瓶

            清乾隆胭脂紅地粉彩纏枝花卉紋尊

            清乾隆琺瑯彩紅料山水人物雙耳葫蘆瓶

            清乾隆粉彩蕃蓮紋大碗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卉紋大碗

            清乾隆粉彩果蝠紋葫蘆瓶

            清乾隆茶葉末釉綬帶耳葫蘆瓶

            清乾隆各色釉彩大瓶

            清乾隆豆青釉雙耳蔥頭瓶

            清乾隆御制黃釉青花躍龍捧壽紋六方瓶

            清乾隆爐均釉唇口瓶

            清乾隆窯變釉卷口六棱瓶

            清乾隆郎窯紅膽瓶

            清乾隆藍釉描金大罐

            清乾隆藍釉描金龍花口瓶

            清乾隆仿木紋鳳把多穆壺

            清乾隆仿木紋碗

            清乾隆仿古紅釉題字大盤

            清乾隆仿古銅金釉三足爐

            清乾隆仿古銅金釉三提梁瓶

            清乾隆仿官釉唇口瓶

            清乾隆仿瓜果

            清乾隆人物盤

            清乾隆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

            清乾隆粉彩眾仙捧壽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粉彩蕃蓮紋花觚

            清乾隆琺瑯彩百花紋花觚

            清乾隆粉彩百壽紋表

            清乾隆斗彩雞缸杯

            清乾隆高士筆筒

            清乾隆三秋筆筒

            清乾隆三果大盤

            清乾隆粉彩花果大碗

            清乾隆粉彩八吉祥蓋碗

            清乾隆粉彩竹石花鳥燈籠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六方瓶

            taoci52.com小編推薦

            清代乾隆不同龍紋瓷器鑒賞


            清代乾隆龍紋瓷器雖然少了康熙和雍正兩朝的霸氣,但是仍然生龍活虎,向上飛騰之狀,只是到了晚期稍有老態龍鐘之態,看清乾隆不同龍紋瓷器。

            清乾隆 青花紅彩龍紋大缸

            高46 口55 底31厘米

            清乾隆 青花紅彩龍紋大缸寬弧口沿、腹部弧度小、收底,平底微凸呈一餅形狀;胎堅細,通體施白釉,釉面光亮勻凈,微發青;外壁口沿下有一行 “大清乾隆年制”楷書官窯款。口沿上用紅彩描繪菊花;外腹壁則用青花結合紅彩精繪五條正面、側面龍,形態不一、雄壯威猛,在怒濤兇涌的大海上穿行于祥云之間。

            龍缸裝飾手法系采用青花勾勒圖案輪廓再填以紅彩突出主題紋飾,工藝精妙。此種器身繪制龍紋的大缸是專為宮廷使用而定制,稱為龍缸。其造型龐大規整,燒制難度高,成品少。因此清末《景德鎮陶歌》稱詠:“龍缸有供自前朝,風火名仙為殉窯。博得一身煙共碧,至今青氣總凌霄”,足見其燒制工藝的艱難。

            清乾隆 青花胭脂紅彩龍紋盤

            高2.9 口15.5 底 9.3厘米

            清乾隆 青花礬紅彩九龍盤撇口、淺腹、圈足、足脊渾圓。胎細白輕薄。施白釉,盤中繪紫紅彩龍紋,口沿有青花如意紋;盤外壁繪五蝠(福)銜授紋,底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書官窯款。

            胭脂紅又稱金紅、洋紅等。是一種帶紫色調的粉紅色,猶如胭脂一般,故稱“胭脂紅”。它以金為發色劑,創燒于康熙年間,雍正、乾隆兩朝較為流行,是一種名貴顏色釉。

            清乾隆 青花礬紅彩九龍盤

            高3.8 口17.5 底11.4厘米

            圓唇、淺腹、大圈足;胎細白堅致;粉白釉,釉面滋潤;盤內底及口沿處各有二道青花弦紋;采用青花與礬紅彩相結合裝飾手法,即先用青花勾勒紋飾輪廓初燒,復以礬紅彩填入龍紋二次燒成。整器可見栩栩如生之礬紅彩蛟龍騰躍于波濤翻騰的青花海面上。龍頭為巨角短額,長嘴閉口,龍身細長,龍脊有鋸齒紋,五爪;盤外壁繪海水及九條形象各不相同的龍紋。口沿外下及圈足外分別繪錢紋及弦紋,底落 “大清乾隆年制” 青花無框篆書官窯款。

            青花與紅彩雖在明宣德以前已經成熟,但都是單獨彩繪的品種,將這兩種裝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的新工藝則始見于明宣德朝。清雍正、乾隆朝則十分流行,此盤即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應是皇帝用來喜慶祝壽的器皿。

            清乾隆 青花龍紋盤

            高3.4 口16.5 底9.9厘米

            清乾隆 青花龍紋盤盤尖唇、撇口、圈足、足脊略尖;盤內底、口沿及圈足處各有二道青花弦紋。盤內繪青花火云立龍紋,外壁相對繪有火云游龍紋;胎質細白,胎體精細輕薄,制作規整;青花色澤淡雅沉靜,紋飾清晰。底書“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是件乾隆官窯器。

            清代乾隆青花八寶報月瓶瓷器鑒賞


            報月瓶因瓶腹似圓月而得名,因為常用八寶紋飾所以也叫寶月瓶,但是我覺得報月這名字更準確,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起源于金元少數民族的金銀器。清代乾隆青花八寶報月瓶胎質潔白細潤,釉色白中閃青,青花艷麗靛藍,清新明快,紋飾布局疏朗。八寶紋與蓮花相配作為裝飾圖案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為清乾隆朝瓷器中常見的裝飾紋樣。

            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

            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胎體潔白,青花色澤艷麗,色重處可見細密的斑痕,為人工點染所致,以摹仿明永樂、宣德青花濃重暈散的效果,高34.5cm,口徑5.8cm,足徑8.5×12.5cm。瓶直口,細頸,頸肩相交處飾對稱的如意形雙耳,扁圓腹,腹兩面中心凸起,橢圓形圈足。通體以青花為飾,口沿繪回紋,頸部紋飾分兩層,上部繪上仰的如意云紋,下部繪纏枝花紋。腹心凸起處繪寶相花,外以回紋、蓮瓣紋環繞,中心繪八瓣寬體蓮瓣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八寶紋,腹體兩側各繪纏枝花四朵。足墻繪纏枝靈芝紋。足底施白釉,內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青花八寶紋抱月瓶

            青花八寶紋抱月瓶高49.7、口徑8 、底徑16厘米.這件抱月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篆款,器身兩面都描繪佛家八吉祥紋飾,分別為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結。畫工以點染的筆法涂抹青料,欲模仿明代永樂宣德朝青花使用的進口鈷料呈色效果。

            青花八吉祥寶月瓶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寶月瓶通高48厘米、口徑8.3厘米.直口,扁圓腹,腹面微鼓,雙螭耳,圈足。因圓腹當中凸出一圓月而得名。瓶口沿下和瓶周邊繪回紋,頸與圈足繪纏枝花卉。瓶腹上圍繞中心寶相花,繪8朵變形蓮瓣紋,每個蓮瓣內,分別繪輪、螺、幢、傘、花、瓶、魚、長八寶紋。底足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款。

            “八吉祥相”。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八件組成。每件供器含義不同:輪代表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螺代表菩薩果妙音吉祥;傘代表張弛自如,曲覆眾生;蓋代表遍覆三千,凈一切樂;花代表出五濁世無所染;罐代表福智圓滿,具完無漏;魚代表堅固活潑,能解壞劫;腸代表回環貫徹,一切通明。因為八寶寓意吉祥,所以成為我國傳統工藝中的主要紋飾。

            鑒定清代雍正乾隆墨彩瓷淺談


            “墨彩專指畫筆而言,黑彩則兼及質地矣。”這是陳瀏先生的《陶雅》對墨彩和黑彩的精辟結論。另據唐英《陶成紀事碑》中所舉仿古采今57個品種,有“一新制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仿筆墨濃淡之意”的記載,這是一種仿水墨畫作裝飾紋樣的瓷器,后人稱為墨彩,是雍正時創燒的一種釉上彩繪瓷器。它與黑彩不同,器表紋飾仿佛水墨畫。制作時將珠明料在已燒好的白釉瓷上面用筆畫紋飾或題詩,然后放入800度左右的爐中烘烤。墨彩紋飾的色調,一種為濃黑,光澤油潤,并微微泛點紫,再加點淡淡的赭紅使畫面顯得高雅穩重,這類作品多屬上等之作或官窯制品。另一種墨彩紋飾色調泛灰無光澤,同時兼用礬紅點綴畫面,這類作品多屬民窯產品。

            仿木紋釉墨彩山水人物筆筒 清雍正款

            雍正時期的墨彩

            墨彩最早是運用在明代的五彩瓷器上,主要用來勾繪紋飾輪廓線,到清代雍正時期創燒成墨彩瓷畫。雍正墨彩頗負盛名,最常見的造型是筆筒,其次有蓋碗、套杯、尊、盤等。紋飾方面以山水人物為主,畫面猶如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上海博物館藏的墨彩山水圖筆筒(圖一),為清代雍正的典型器。器身墨彩畫的是和諧寧靜、舒適安閑的山村景色,此圖構思巧妙,墨彩有濃有淡,景致有近有遠,畫面清新秀潤。類似這樣的墨彩瓷器國內外都有收藏。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一件以木紋釉為地開光墨彩山水人物筆筒(圖二),器內及外壁上下邊緣施以木紋理的彩釉,外壁中部通繪墨彩繪畫,為一幅張果老騎驢的神話故事圖。其畫面以墨彩為主,綴點天藍、淺粉、淡綠、淺黃等色,非常精美,是件難得的佳作。器底有雍正年制款,屬官窯制品。

            原清宮舊藏中有墨彩與粉彩組合裝飾的長方筆筒,非常精美。筆筒從前后兩面分別繪墨彩山間會友及墨彩人物騎驢進山圖,兩幅墨彩畫重巒疊嶂,樹木成林,人物形象生動,表現出作畫者有很深的繪畫功力,以墨彩為主,白、藍、赭作點綴,畫面清淡優雅。此筆筒無款識,但不失雍正官窯的品味。另有墨彩鄉村景色蓋碗,碗蓋及碗身均繪山間的小村,有山有樹及人物和茅草屋,碗蓋頂及底均用紅彩繪一蝙蝠。這兩件墨彩瓷器,色彩濃淡有序,繪畫技巧水平較高,結合造型與胎釉應是雍正時期官搭民燒的好作品。

            民窯墨彩洗口大尊為雍正典型器,在民間及博物館中均有收藏。如上海文物商店的墨彩人物洗口尊,此尊上下布滿墨彩人物紋飾,有老者有幼童,是表現福祿壽的人物畫,畫面以黑色為主,人物的面部、手部及衣褶用淡淡的礬紅勾勒及暈染,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圖中的博古有香爐、花瓶作陪襯。此器從造型、用彩及繪畫均屬雍正時代的藝術風格。沙底無釉,有旋紋,無款識,為典型民窯產品。

            墨彩山水圖筆筒 清雍正

            乾隆時期的墨彩

            此期墨彩的獨立品很少,墨彩主要用來勾勒粉彩、五彩器物的紋飾線,或繪器物的局部紋飾,或墨書詩句。值得提出的是乾隆時期督陶官唐英自書、自畫、自制的一些小型墨彩文具,如仿官釉墨彩行書詩句水丞、仿官汝墨彩行書詩句筆筒(圖三)、白地墨彩行書筆筒、白地墨彩四體書筆筒、白地墨彩篆書壽字筆筒(圖四)等。更精巧的是石紋釉為地連方開光墨彩山水人物詩句小筆筒,器形特殊,由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筆筒相套在一起,小筆筒跨在大筆筒的一側,器外邊角繪墨彩石紋花釉,共有四個開光,兩個開光內墨書詩句,另兩個開光為墨彩竹石圖及山水人物。據詩文瓷器為乾隆八年唐英親筆寫畫的。

            墨彩篆書壽字筆筒 清唐英

            香港暫得樓捐贈香港中文大學一件“蝸寄唐英”款墨彩云龍詩句小筆筒,筆筒外壁一條墨龍,仿佛從云海中躍出,墨彩濃重,又渲染一點淡淡的赭色,在筆墨上表現得酣暢淋漓。以上幾件唐英自制的墨彩文具都用紅彩署有唐英的別號,如“榷陶使者唐英制”、“陶鑄”、“甄陶”、“蝸寄居士”、“俊公氏”。除這些款識外,可考的唐英別號還有“雋公”、“叔子”、“蝸寄老人”、“沐齋居士”、“陶成堂”、“陶人”、“古泉堂”、“古柏堂”等,都是唐英使用過的款識,對研究唐英的作品有重要參考價值。

            清代乾隆時期仿宋哥釉盤古瓷器鑒賞一下


            仿宋哥釉盤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處露胎呈鐵褐色。器通體施青釉,釉呈青綠色,釉面布滿金絲鐵線紋。 尺寸高3.2厘米、口徑20.7厘米、足徑14.5厘米。

            “金絲鐵線”是宋代哥窯作品特有的稱謂,描述的是哥窯作品器身所布滿的黑黃交織的紋片。大開片呈深灰色似鐵,故稱鐵線,小開片呈黃褐色似金,則稱金線。這種經由窯溫燒制出的開片無法完全由人掌控,因而每一件器物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驚喜頗為人所愛,所以歷朝歷代均以宋哥窯器為仿燒對象。清乾隆時期仿造的瓷器。

            清雍正、乾隆朝在仿哥窯上極為成功。雍正六年(1728)唐英以內務府員外郎的身份被派駐景德鎮御窯廠主持窯務。至雍正十三年(1735)御窯廠仿古創新的各種釉彩已達57種之多,仿哥釉就是其中之一。乾隆朝,唐英仍繼續主持景德鎮的窯務,加之乾隆皇帝對仿古極為熱情,各類哥釉器物相應誕生。在稱謂上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朝將宋代舊器稱為“哥窯”,而當朝的仿器稱為“哥釉”,對兩者加以區別。根據這個原則,這件盤被稱為“哥釉盤”。

            清代乾隆仿宋代五大名窯瓷器鑒賞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是后世無法超越藝術,無論在審美和工藝上都無法超越,所以后世都喜歡仿造宋代五大名窯,尤其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更是比康熙雍正仿造宋代五大名窯,樣子收藏分享一些乾隆官窯仿造的宋代五大名窯瓷器。

            清乾隆款仿汝窯三足洗

            洗呈葵花式,廣口外卷,總體呈8瓣狀,花瓣間微向內折,直壁,近底部內折為平底;洗底承以三足,足底露胎呈黑灰色,足根部突出外壁,底面另有多處支燒點。口外沿施淺色醬釉,時斷時續,形成美觀的豎條紋;通體為仿宋汝窯釉,釉色青灰色,青中閃綠,其色淡雅;洗里面在縱橫數道黑色大開片紋,其間散布金黃色細紋開片,層次清晰,尤如蛛網;洗外壁為金色細紋開片,洗底亦有簡略的黑色大開片紋及細微的金色開片紋,底部中央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

            清乾隆款仿哥窯葵瓣碗

            清乾隆款仿哥窯葵瓣碗瓷器碗口為六瓣花形,斜壁,底部為圓弧形,碗底為圈足式,足底露胎。全器里外均為淡青色仿哥釉,口沿施釉略薄,呈現米白色,與碗下部青色形成一定色差,色彩素雅高貴;瓷釉表面有淺灰色大塊冰裂紋,紋理縱橫,形同阡陌,恰似綠色大地上的田畦面貌;碗底部亦施仿哥釉,略呈米白色,中央有青花篆書“大清道光年制”6字3行方款。

            清乾隆款仿哥窯瓶

            清乾隆款仿哥窯瓶為撇口,細頸,豐肩,長圓腹,腹下部漸斂,近足部有一道折棱,瓶底為圈足。通體施仿哥釉,瓶里、外面及瓶底均呈青白色,釉面散布淺褐色大開片,其色仿佛金絲,開片總體呈豎向斜條紋狀,類于葉脈紋理,又如隨風起舞的垂柳,給人以美妙的感受;圈足底部為醬紫色鐵足,瓶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

            清乾隆款灰青釉開片仿汝穿帶耳觀音瓶

            清乾隆款灰青釉開片仿汝穿帶耳觀音瓶為觀音瓶造型,曲線柔美,侈口,呈喇叭口形,短頸,頸中間內斂,頸部左右側各有筒形貫耳,斜肩,隆腹呈橄欖形;瓶底有較高的圈足,足底外撇,足壁左右側各有穿帶長方孔,以此保留古代陶器的某些特征。通體施以仿汝窯釉,色調為青灰色,釉面遍布豎斜狀金絲開片紋,紋理綿長,開片較淺,金色略淡,因而全器色彩較為柔和與諧調;瓶底足施紫褐色醬釉,為鐵足,底部與器表同樣施仿汝釉,中央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

            清代乾隆仿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既不神似,又不形似,就當欣賞一下古代瓷器吧,必經每個時代都對美好藝術的向往和追求,尤其中國是一個喜歡瓷器收藏的國度。

            中國古代瓷器紋飾大全


            中國古代瓷器紋飾多種多樣,中國古代瓷器紋飾無論是植物還是人物以及動物,中國古代人都賦予美好的寓意,把吉祥賦予在瓷器紋飾里,對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中國古代瓷器紋飾大全有哪些呢?

            螭紋

            龍紋

            海水龍紋

            云龍紋

            龍鳳紋

            云鳳紋

            龍穿花紋

            夔鳳穿花紋

            鶴紋

            鳥紋

            花鳥紋

            飛蝠紋

            饕餮紋

            兔紋

            異獸紋

            飛鳳麒麟紋

            虎頭紋

            海馬紋

            八卦紋

            博古紋

            錦紋

            聯珠紋

            三陽開泰紋

            江山萬代紋

            瓔珞紋

            八吉祥紋

            鳳穿牡丹紋

            福祿壽紋

            福祿壽紋簡介:

            瓷器的裝飾紋樣,是一種吉祥圖案。畫面繪蝙蝠、鹿和松鶴蟠桃,因蝠與福、鹿與祿諧音, 分別代表富貴和高官厚祿;而蟠桃松鶴又均有長壽之意,因此得名。 清代瓷器上較為常見。

            喜鵲登梅紋

            八寶紋

            八寶紋簡介:

            佛前供器,藏文稱之為“八吉祥相”。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 盤腸八件組成。每件供器含義不同:輪代表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螺代表菩薩果妙音吉祥; 傘代表張弛自如,曲覆眾生;蓋代表遍覆三千,凈一切樂;花代表出五濁世無所染; 罐代表福智圓滿,具完無漏;魚代表堅固活潑,能解壞劫;腸代表回環貫徹,一切通明。 因為八寶寓意吉祥,所以成為我國傳統工藝中的主要紋飾。

            羅漢圖

            觀音圖

            蓮池鴛鴦圖

            滿池嬌

            幾何紋

            回紋

            水波紋

            水波紋簡介:

            水波紋即“水紋”,又稱“波浪紋”、“波狀紋”等,形似水流動的形態,一種傳統的陶瓷器裝飾紋樣。 專門表現海水波濤的,習慣上稱作“海水紋”或“海濤紋”。著意表現水的漩渦的, 習慣上稱作“漩紋”或“漩渦紋”。水紋的表現技法主要有刻劃、彩繪、拍印、模印等。 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就已出現刻劃水波紋。

            弦紋

            云雷紋

            凸弦紋

            正反三角紋

            線條紋

            菱形紋

            網紋

            圓點紋

            豎條紋

            摺線紋

            人物紋

            嬰戲圖

            百花紋

            寶相花紋

            扁菊花紋

            纏枝紋

            纏枝蓮紋

            蕉葉紋

            卷枝紋

            蓮瓣紋

            牡丹紋

            忍冬紋

            歲寒三友紋

            折枝紋

            花卉紋

            花果紋

            萱草紋

            菊瓣紋

            葉紋

            冰梅紋

            山水紋

            獸面紋

            魚藻紋

            麻布紋

            狩獵紋

            靈芝紋

            朵云紋

            蚯蚓走泥紋

            羽毛紋

            鴛蓮紋

            麥穗紋

            團花

            珍珠地紋飾

            清代乾隆掐絲琺瑯花觚鑒藏


            清代乾隆掐絲琺瑯花觚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萬歷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陳設用之外,民間多用于插花,布置廳堂。筆者收藏的這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花觚,便是在一個古鎮的大戶人家廳堂里覓得的。這對花觚色彩艷麗、工藝精湛,茶余飯后本人經常拿出來把玩。

            這對花觚是傳統的銅胎掐絲琺瑯器,高29.8厘米、口徑14.6厘米、底徑9.2厘米。上面是喇叭口,中間是鼓腹,下部是圈足,器型古樸典雅。器身上是一些布局規整的花草紋。雖然花草紋飾繁密,但層次分明,色彩艷麗,極盡皇家富貴奢華之美。顯得非常華麗、大氣。而且無論是胎質、釉色,還是品相,都接近完美,讓我愛不釋手。

            后來,經業內專家鑒定,確認這對花觚出自清代乾隆年間,收藏價值很高,升值空間良好。

            據專家介紹,花觚的造型雋秀,端莊大方,線條變化十分豐富。常見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兩種。裝飾題材有人物故事、民間傳說、纏枝花卉或是花鳥等。早期的花觚人們通常把它描述為“尊”,它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隨著瓷器燒造技術的不斷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豐富,很多陳設用瓷開始有了一定的實用功能。文/陳斐華

            瓷器中的燈籠瓶造型起源于明代還是清代乾隆時期


            燈籠瓶的造型源于明初,因形如燈籠,故稱“燈籠瓶”,或者叫燈籠尊,清乾隆以后頗為流行。燈籠瓶為清乾隆時期的典型瓷器器物之一,除粉彩器外,尚有青花、釉里紅、爐鈞釉等瓷器品種。

            清乾隆官窯粉彩燈籠瓶

            粉彩燈籠瓶瓶身似圓形長燈籠,外壁用粉彩繪有庭院嬰戲圖,遠處山巒起伏,近處有小橋、流水、亭臺、古松,三十個衣著艷麗的童子或手持福字燈,或燃放鞭炮,或敲鑼打鼓,在庭院中嬉戲玩耍。粉彩燈籠瓶高30.5厘米 口徑11厘米 底徑9.8厘米。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清乾隆,高24.6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8.2厘米。

            粉彩折枝花卉紋燈籠瓶瓶撇口,短頸,溜肩,筒形腹,圈足。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錦地上錯落有致地描繪蓮花、牡丹、月季等紋飾。圈足內施松石綠釉,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粉彩菊花紋燈籠瓶

            粉彩菊花紋燈籠瓶侈口,束頸,溜肩,筒狀腹,圈足。此燈籠瓶造型莊重,胎體輕薄,設色明艷,將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與詩、書、畫相結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瓷器內施松石綠釉,外壁粉彩繪各色菊花紋,旁墨彩書詩一首:“朝到東籬覺有神,風流畫史更詩人。素華獨殿群芳后,個里原藏萬卉春。乾隆御題。”下紅彩鈐“乾”、“隆”篆書印文。外底施松石綠釉,上礬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粉彩菊花紋燈籠瓶高41.7厘米 口徑12厘米 足徑13.6厘米。

            上一篇:日用陶瓷分類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