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瓷器該如何鑒別?
文房四寶之一的筆洗是收藏家熱衷的珍品。哥窯筆洗因數量少而受到收藏家喜愛。
鑒別哥窯筆洗除了看釉瓷,應仔細觀察胎骨上的“火焰紅”與“跳刀痕”。現代有多種仿冒品,但對于彰顯制瓷工人技藝與功力的“跳刀痕”卻難以模仿。
哥窯上品釉面光澤瑩潤
收藏愛好者黎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筆洗。它渾身布滿了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裂痕。收藏專家黃浩全說,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瓷的主要特征是釉面上布滿了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色沉厚細膩。凝膩的釉面間有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被稱為“金絲鐵線”。
“‘開片’與‘金絲鐵線’是哥窯瓷最典型的標志與特點,而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哥窯上品。”黃浩全表示。
鑒別看“火焰紅”“跳刀痕”
鑒別哥窯瓷的價值主要看三方面:釉色、器型、年代。具體方法是,首先應確認“身份”的真假。應從釉色光澤與瓷胎兩處著手。真正的哥窯瓷表面溫潤勻凈;普通仿制品,表面瓷光強烈刺目,俗稱“賊光”。
其次是看瓷胎,可以將瓷器倒轉過來看底面,觀察胎骨上面的“火焰紅”與“跳刀痕”是不是自身的。一般真正的哥窯瓷,由于瓷胎的含鐵量較高,在燒制過程中會爆出來,就變成了暗紅色俗稱“火焰紅”。而“跳刀痕”則是在泥胎制作完成后,用竹刀挖出中間部分,刮出來的痕跡就叫“跳刀痕”,比較粗糙,但挖痕自然,需要非常熟練及高超的技術,現代很難仿制得出。
taoci52.com擴展閱讀
哥窯瓷器怎么鑒別
哥窯瓷器怎么鑒別。
傳說在南宋時,處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兩個在浙江龍泉縣建窯制瓷,兄建造的窯為哥窯,弟建的窯為龍泉窯。哥窯極負盛名,同汝、官、定、鈞并為宋五大名窯。據查,哥窯列入宋代名窯,始于明宣德年間《宣德鼎彝譜》。其窯址迄今未被發現,其“身世”撲朔迷離,成為我國陶瓷史上的“歷史之謎”。哥窯屬官辦瓷窯,供宮廷用,主要為陳設禮器之類。
器型
從傳世品看,哥窯瓷器器型豐富,制作規整,但鮮見大器。陳設瓷有尊、瓶、罐、魚耳爐、三足爐、葵口洗、貫耳瓶等,多仿商周秦漢時期古銅器型制;日常用品有盤、洗、碗、杯、花盆、哥窯茶具等。哥窯制作規整精良,器型古樸典雅。因胎體較厚,釉層飽滿,其器表外觀要比汝、官窯瓷器顯得厚實。哥窯器物底足挖削工整,足端圓潤,多采用裹足支燒,很少用墊圈,常伴有支釘痕和黑褐色“鐵足”。支釘痕較汝窯略大,較官窯略小些。
胎釉
哥窯瓷器胎質有瓷胎、砂胎兩種,因其胎骨含鐵量較高,故燒成后呈現黑灰色、深灰色、淺灰色等。哥窯胎質堅密,足底多露胎。其施釉特點是里外披釉均勻光亮,釉層凝重,無光,失透,既不及汝窯瑩潤,亦不如官窯平靜。釉表均為失透的乳濁釉呈現酥油光澤,釉色常見的有奶白、米白、粉青、奶酪黃、灰綠等。釉面大都有紋片,開片呈“金絲鐵線”狀,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紋,縱橫交錯,自然變化,大紋片粗似鐵黑褐色,小紋片細淺呈黃色,恰如金絲,為瓷器之美化構成特殊效果。哥窯器物多數為“紫口鐵足”,但并非每件器皿都有,一般來說胎質黑灰、深灰色的呈鐵足,而多數淺灰色、白黃色器物或滿釉裹足者則既無“鐵足”亦無“紫口”。所以,我們在鑒定哥窯瓷器時要從造型、胎骨、釉色、紋飾等方面綜合判斷。
哥窯真仿鑒別
哥窯制作精致,釉色瑩澈,深受世人珍愛,為歷代藏家所重視。其仿品最早始于明代永樂末年。據《皇明紀略》載:明仁宗當太子時,因偏愛哥瓷,曾令人成功地仿制,署成化款,在北京、臺北兩地博物館均有收藏。清代的仿哥窯產品多出自江西景德鎮,以白瓷土為胎(注:宋哥窯無純白瓷胎),造型比例失調,呆板無靈氣。20世紀80年代大批現代仿品充斥市場,其胎體過重或過輕,胎質過細或過疏,釉光“火刺”明顯,器型輪廓生硬,多為粗制濫造,無收藏價值。
支招
真正的哥窯器表除上述特征外,器口大多有水漬,即口沿在高溫下釉有熔化的流淌痕跡;“金絲鐵線”粗黑而上下行,細線黃褐自左右走;觀哥窯氣泡,如同官窯,小泡零亂不均勻,大泡層淺缺變化;釉面出汗,汗線左旋,這是哥窯的最大特點,也是區別宋其他窯口主要特征。
粉彩瓷器有些什么特點 該如何鑒別
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瓷器種類,粉彩瓷器就是很受中國人喜歡的一種瓷器,是四大名瓷中的一種,且能夠與青花瓷相媲美,下面就介紹下其特點和鑒別的要點。
一、特點
1、粉彩最為獨特的地方在于彩繪的時候添加了一種名為玻璃白的彩料,這種彩料有著乳濁的效果,能夠使的圖案發揮出類型渲染的效果,讓瓷器呈現出一種粉潤質感來。
2、粉彩的圖案在畫法上主要使用洗染技巧,綜合點染和套色手法,使得繪制圖案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花卉等都有著非常分明的層次,能夠達到很強的質感。
3、繪制粉彩瓷器時,要經過一系列工序,包括打圖,升圖,做圖,拍圖等,精細的工序加上獨特的畫法,讓粉彩能夠呈現出國畫的風格來,使其有著非常高的藝術性。
二、鑒別
在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清朝的粉彩,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特征來進行鑒別:
1、雍正時期的粉彩是其全盛期,從各方面來說都達到高位,其地釉的質量非常好,彩面有著晶瑩光澤感,色彩是要微凸于釉面的,紋飾主要以花鳥和草蟲為主,官窯人物多為仕女民間則多戲劇人物。
2、乾隆時期的粉彩,不但結合了康熙雍正這兩時期的工藝,還在其中吸收一些來自西洋的技法,喜歡多色彩多樣式的表達,并且通常會在口部底部位置有松石的綠釉。
到了清朝的晚期瓷業處于衰退的階段,粉彩瓷器普遍不如乾隆時期,基本都是沿用之前的形式,只是偶有特殊,比如道光的冬瓜罐,同治的灰槽等,宣統則基本都是光緒時期的品種了。
宋朝官窯的鈞瓷該如何鑒別
鈞瓷的價值是收藏界公認的珍貴,歷來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說法。尤其是宋金時期的官窯佳品更是難得,而仿燒效果出彩的清代爐鈞瓷器也是收藏人士的心頭愛。對于這種鈞瓷收藏熱,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璀璨,看到了國人對于這種華夏文明經典的的愛護、追捧與珍惜。另一方面,很多心存不軌的人卻頻頻利用這種機會來制假售假、謀取暴利。因此,在收藏鈞瓷之前,一定要做好相應的“功課”,最大程度地避免自己經受各種損失。
那么宋朝官窯的鈞瓷鑒別,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探討一下。
第一點,看瓷胎。宋官鈞的胎質,非常緊密、細膩且堅硬,因此叩之聲音圓韻清越。胎體形制一般是上薄下厚,胎體斷面可以看到瓷質純凈無雜。
第二點,看釉。首先是施釉手法,宋官鈞一般施滿釉,底部露胎處也會涂一層“芝麻醬色”釉作護胎釉。在釉的質感上,宋官鈞的釉有一種渾暈的柔玉質感,即釉質像玉一般溫潤,卻又保持一種比玉還柔的“乳光”。因此如果見到一件號稱是宋官鈞但是釉面浮光锃亮,有一種很“銳”的感覺,那么多是現代仿冒品無疑。其次,釉面較厚——一個是釉層厚,使得釉面看起來比較肥潤、稠密但不通透;另一個是釉質的厚實,乳濁程度高,這兩者都會使得窯釉變更加順利。所以,宋官鈞的釉面往往凝重,同時也很均勻。再者,還要看釉色。宋官鈞的釉色具有“純”、“正”、“活”的特點。所謂純是指窯變單色釉,天青、天藍、月白等色,純凈均一,與瓷胎渾然一體,包裹嚴絲合縫。所謂“正”,說的是其他窯變釉的色彩純正到位,色淺者需明快清亮,色深者需沉靜凝厚,如紅色者絕不能有發灰之感,葡萄紫者不能有顯白的痕跡。最后所謂“活”,是指釉面要有動態感,不能死板,這是后世很多鈞瓷的通病。宋官鈞的靈動,就是來自于其釉面的“活”,而一般情況下,釉面的肥潤是足以達到這種效果的。只有施釉層次淺薄而釉質粗糙的情況下,鈞瓷的釉面會顯得沒有生氣,那么這種產品一定不是宋官鈞。
第三點,看紋理和底足。在眾多紋路中,蚯蚓走泥紋是宋官鈞最為顯著和獨特的一個特征。其次,魚子紋、飛瀑紋、兔豪紋、虎皮斑、珍珠點等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但是,由于在現代技術的破解下,蚯蚓走泥紋等的制作原理和技術已經被掌握,因此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而不能作為唯一依據,并且有些宋官鈞它本身就不一定具備這些紋理。至于底足,這里主要是指與元鈞瓷的一個差異。宋官鈞底足不露,施“芝麻醬色”保護釉,圈足有旋刀紋,部分產品底部刻“一至十”的號碼銘文,數字越小代表器型越大,當然還是無銘文者居多。元代的鈞瓷圈足內外均沒有施保護釉,修胎也不太規整,在底部還常有如蠟淚般的釉堆積。
像這里有一件號稱是宋金時期的鈞窯筆掭。它的胎體厚重,釉色青灰、有開片,盤內顯紅紫色釉斑,有溫潤柔美之感。但是通過上述一些要點去判斷,能夠看出這件筆掭不是真品。一個是它的釉不純,首先是釉色不純,其青灰帶有一種看起來有點的死板的感覺;其次是釉層不純,也就是釉層不夠肥潤,均勻度也不夠好,沒有那種似玉而勝玉的柔潤之感。第二個是它的紅斑不自然,與整個釉面沒有呈現渾然一體的感覺,顯得突兀。第三個是底足修飾欠缺,修胎不夠規整,并且“芝麻醬色”的保護釉也沒有上到位。因此可以斷定是一件高仿的現代工藝品。
古董瓷器該如何保存
古董瓷器該如何保存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自隋唐而起,中國的瓷器逐漸多樣,色彩也變得愈加豐富。詩人陸龜蒙這首詩正式對那時越窯秘色青瓷贊譽的贊譽。中國瓷器源遠流長,瓷器文化博大精深,前人為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高超的瓷器技術,還有一批批精美的瓷器古董。
愛古董之人莫不愛收藏古董瓷器,古董瓷器美則美矣,若不細心保養卻會失去原本的色彩,使其自身價值大打折扣。普通的收藏者收藏一件上好的古董瓷器需要花費大量大財力,做好保養工作才能使古董瓷器物有所值,繼續綻放光彩。
古董瓷器保養的注意事項簡單歸納,以供藏友們借鑒:
一、古董瓷器是易碎品,存放地點有講究。一般來說,有玻璃的櫥柜是最佳選擇,但是托板最好要是木質的,這樣不容易磕碰導致瓷器受損。另外,放在柔軟的布墊上也是可以的。防磕碰、防震防擠壓是古董瓷器保養頭等大事。
二、不要用手觸碰古董瓷器,帶汗的手尤其需要禁止。鑒賞古董瓷器時難免會有外行人在,這時候要注意不能讓有汗的手接觸古董瓷器以免腐蝕瓷器。古董瓷器珍貴卻易碎,觀看時不能傳來遞去,最好放置在桌上觀看。
三、清洗瓷器時,單色釉瓷只用清水清洗即可,單色釉瓷高溫鍛造,胎結合緊密,沾上其他不容易去除的污垢有竹簽輕輕刮下。若是彩繪瓷就要更加小心,用濕布小心輕輕擦拭,不要使用化學清潔劑。
四、瓷器注意防灰防塵。古董瓷器釉面光滑透亮,灰塵雖小卻可可能有尖叫在擦拭時會破壞釉面。實際上,瓷器應少擦拭,因為擦拭會使得釉面失去原來的色澤度,逐漸不再光彩照人。平日里注意防塵。
古董陶瓷尊貴卻也易碎易壞,正因如此,才需要更加細心的保養。正確保養古董瓷器,你手中的古董瓷器才能煥發更美麗的色澤!
享有盛譽的康熙瓷該如何鑒別?
享有盛譽的康熙瓷該如何鑒別?
清康熙天藍釉百條缸
在一部中國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燒造是享有盛譽的一個朝代。不僅其青花的分水法著色能分出多至七八個層次,成為歷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著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燒造上,其品種之多,燒造成就之高,也是為歷朝所不及。如何區別康熙朝與其他朝代彩釉瓷的不同,下面介紹一些簡易的鑒識要領。
要識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制作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首先,它的胎質與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極少量的漿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質均是堅硬精細,胎體厚重,少雜質,含鐵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潔白,官窯瓷尤甚。但因屬手工淘胎,不可能細如粉狀,因此,細察仍可見顆粒狀以及底部有點點黑色鐵質沉淀和縮釉點。這也是鑒識康熙瓷的一個重要特征;康熙瓷的釉質非常堅密,釉胎的結合特別好,釉面極其光潤。康熙朝的立體器,其器物內外壁的釉色應是一致的;在制作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見到明顯的旋紋痕;同時也要注意到這個時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制品的足壁內外斜削而呈尖狀,且足邊大多數有缺損;器物的雙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內圈;凡有兩層臺的器物,其折角處都極為挺直,等等。
到康熙朝時,一道釉器出現了不少新的品種,向著色彩多樣的方向發展了。在一種釉色中,又可以分出幾種色調,因此,品種十分豐富。主要有白釉、祭紅釉、豇豆紅釉、郎窯紅釉、霽藍釉、灑藍釉、天藍釉、茄表藍釉,和黃釉、綠釉、醬釉、黑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現擇其要者而分述之。
豇豆紅釉這是本朝紅釉器中最名貴品種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溫銅紅釉中燒成難度極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內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細紗,分幾次將釉料均勻地吹于器物外壁后高溫燒成。由于吹釉的層次不同和燒成焰性的影響,釉面必將出現水漬般的現象以及有點點綠斑。這既點綴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鑒識的一個特征。豇豆紅仿制極難,雍正時已不純正。清末、民國初的仿品,均未能達真品的幽雅嬌艷,往往偏于灰暗,水漬斑刻板,且少見綠色苔點。
郎窯紅在康熙紅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紅外,數深艷的郎窯紅最為名貴了。此類瓷器釉質肥厚,色澤濃艷奔放,多大件器,多見瓶類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內外均有開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輪狀白線,潔白整齊,俗稱“燈草邊”,底足旋削十分講究,保證流釉不過足,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底部為透明的米黃色或蘋果綠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綠底”,偶有本色紅釉底,但絕無白底;凡郎窯紅器,均無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窯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細觀察,可看出破綻。
霽紅又稱祭紅、鮮紅,此類釉器,大都系官窯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窯紅的濃艷透亮,也不似豇豆紅的柔潤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勻,釉如橘皮。底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書寫“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兩行雙圈楷書款。現代仿品較難仿出橘皮釉紋,這是辨別要領。當代高仿品的字體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紅釉色調發飄,另有作舊之痕,仔細辨認,可以鑒別。
灑藍此種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種,是將以鈷為著色劑的灑藍釉噴吹在坯體上,猶如灑落的水點(因而也叫“魚子藍”),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除少數有官窯款外,多系民窯無款。多數輔以描金裝飾,尤以灑藍開光描金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時間久遠而剝落褪脫,致使文字和圖案模糊不清。因燒造容易,后世仿品較多,但可從其器形、圖案紋飾和制作特點來加以鑒別。有的有補描金彩的現象,仔細觀察,可發現所描有不能吻合之處。
天藍釉呈晴天藍空之色,呈色淺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時在積釉處微泛淡黃綠。大多是官窯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且無大器。后仿品在胎、釉上與真品有較大差距;霽藍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橘皮,色澤勻潤穩定。多官窯制品。碗、瓶類器內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藍釉,唯盤類器有里外均施藍釉的;康熙黃釉器均屬官窯,以仿宣德、弘治為多,但在造型上有區別,只要能把握時代特征,不難鑒別。此外,康熙黃釉較弘治偏深。
釉上彩和斗彩康熙朝的釉上彩除了明代使用的紅、綠、黃三色以外,已能成熟地運用釉上藍彩。康熙的五彩已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純粹用釉上彩表達,色彩已多達紅、綠、黃、藍、紫、黑、金等七八種。康熙粉彩屬發軔期,品種尚不多,通常能見的有兩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上加有胭脂紅彩。康熙素三彩多見在黃、綠、紫三色搭配,此外更增加了釉上藍彩。康熙斗彩以官窯小件器為多見,大多有官窯款識。民窯器較少,一般無款。康熙斗彩青花線條粗獷,填色凝厚艷麗,部分色彩表面有小黑點。斗彩加暗花為康熙朝所獨有。由于年代久遠,在釉上的綠、黃、藍彩上一般均有明顯的蛤蜊光出現,這是判斷是否康熙瓷的一個重要特征。后仿的釉上彩器除了在重量上常顯得偏輕外,并無蛤蜊光。偽造的蛤蜊光不僅浮于表面,而且常不自然,顯得板滯,缺乏靈動之氣。
瓷器鑒定該如何入門
在英文當中,中國的簡寫為China,而China恰恰又是瓷器的英文,由此可見,中國瓷器在國際當中的影響力之大了。作為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中國瓷器從古至今都有它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精品代表。宋代的五大名窯所產精品令世界人民驚艷,元明清的瓷器制作更是不斷的升級創新,精品不斷。不過,在瓷器發展的漫長歷史當中,仿制品瓷器同樣也是數量眾多,瓷器收藏者稍有不慎就會打眼買到偽造瓷器。那么,作為一名立志在瓷器鑒定有所成就的新人,瓷器鑒定要從哪些方面來入手呢?
一、從瓷器的款識來確定新舊和真偽
據瓷器鑒定行的專家表示,在目前的瓷器市場,傳世品和仿品最多的當屬距今時間較近的明清時代的瓷器,而明清時代的官窯瓷器有一個統一的特點,那就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特征。例如,后人根據明代官窯瓷器款識的特征就編出了一個順口溜,即“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當然,清代不同時期的瓷器在款識上也有類似的特征,關于這一點,在相關的書籍當中都有記載。
二、根據瓷器的造型特點來鑒定瓷器的真偽與時代
據瓷器研究專家表示,瓷器的不同造型和特點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審美觀點以及制瓷技術的高低有密切關系,而且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和制瓷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在瓷器造型變化上也是逐漸變化的,這一點可以從距離目前時代較近的元明清三代的瓷器的造型變化看出來。元代的瓷器造型多為常用的壇子,罐子,瓶,壺等一般器物,而且器形較大,胎體較厚,制作相對粗糙,而在明清時代的瓷器在造型上不僅僅有常見的日常器物,同時還增加了可供陳列欣賞類和文具娛樂類的瓷器,例如插屏,花托,花尊,筆筒,棋具,蟋蟀罐以及一些仿古禮器等。
三、根據瓷器的足底特定來辨別
根據大量不同時代的瓷器特征總結來看,元代以及以前的瓷器足底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在明清時代,足底開始掛釉且帶有款識,自清代中期開始露胎瓷器基本全無。
瓷器的真偽辨別是每一個瓷器愛好者和鑒定師要求掌握的技巧,只有在掌握了這些技能之后,才會減少打眼的機會,淘到更多的真品瓷器。
如何鑒別瓷器質量
如何鑒別瓷器質量?
景德鎮陶瓷自古名揚天下,其中不少精品不失為“國寶”,為眾多收藏家所青睞。但是很多初涉收藏的朋友對于瓷器喜歡是喜歡,但鑒于知識有限,所以總是一頭霧水的,吃點小虧有時也就是無可避免的了。下面我就給您支支招,告訴您幾個鑒別瓷器質量的小竅門。
工具/原料
便攜顯微鏡
方法/步驟
一、外觀造型必需新穎、別具一格,顏色雅致、釉面細膩、手感光滑,在注重藝術性和裝飾性的基礎上,也可注重實用性。
二、以上看下、從里到外、看有無變形、扭曲,有無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現象。把陶瓷品放在柜臺上,看是否平穩,有無翹曲現象;有口有蓋的物品,一定試一下口與蓋是否合適。同一規格、型號產品應大小、厚薄一致。
三、把瓷器放在柜臺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輕彈幾下,聲音清脆、響亮,說明質量好、結實,如聲音異常,則說明有裂紋、內傷或破損現象。如大件陶瓷品,還應在不同部位聽聽聲音。
四、帶把、嘴中浮雕類的陶瓷藝術品,如花瓶兩邊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說粘到主體上去的。因而應仔細觀察這些部位有無間隙、缺釉現象,有無分離感,應注意平滑順暢自然過渡,無粘接痕跡。
如何鑒別瓷器質量?
五、陶瓷上的圖案或雕刻上的花紋應完整、統一、清晰、牢固,勾畫的裝飾金、銀線,應粗細一致,光亮美觀,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單色產品應顏色均勻、色澤一致。
六、對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圖案、顏色是否一致、協調、配套。正規產品的底部或包裝箱上大都印有商標、產地或廠名。同時還要看包裝是否完備、結實,以便攜帶、運輸。
六個小竅門,希望各位藏友多多揣摩,于瓷器收藏之路上可多多排除障礙,漸享收藏的樂趣。
陶瓷收藏商家 談該如何鑒別高古陶瓷
中國古陶瓷窯口眾多,燒瓷歷史綿長,其鑒定一直是文物收藏界的熱門話題,也困擾著很多藏家。近日,記者從古玩陶瓷收藏商家楊先生處,聽楊先生談起該如何鑒別高估陶瓷。
關注造型釉色
與其他門類古玩藝術品贗品自古有之不同,高古陶瓷古代仿制的現象并不多見。“市場需求決定了贗品的數量和質量。以宋瓷造假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逐漸增多,而且大都集中于五大名窯,其贗品的數量也遠遠少于明清瓷器。隨著高古瓷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現在的古玩市場里,高古時期瓷器造假越來越多,藏家很容易上當。”古玩商楊華說。
楊華告訴記者,“器型、紋飾、款識、釉彩和工藝是鑒定古陶瓷真偽傳統意義上的重要指標。首先從釉面的造假來看,贗品的剝釉是用電動刻筆鉆下的,表面有坑,而古陶瓷上的自然剝釉呈大小片狀或顆粒,有棱角,器物周身可見。另外,自然風化的剝釉古瓷,釉面通常有光澤度,而經酸處理的贗品,表面暗淡無光。從歲月的痕跡上來看,贗品是人為用砂紙打磨出來的,方向明顯且不自然,而古陶瓷的使用痕跡雜亂無章并不規則。值得注意的是,手法再高明的造假者,也仿造不了古瓷器的胎質。古代瓷器人工煉泥,胎泥還要放置多年,導致燒制出來的陶瓷胎質疏松,細看可見細小的氣孔,而現代贗品的胎泥是機器磨的,非常細密光滑。”
古陶瓷的造型和釉色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是重要的判定依據。“斷代的要領是掌握陶瓷的造型和釉色特征。如鈷藍釉瓷器,其上限不早于元代早期。比如梅瓶,宋代開始流行,元、明、清都有,但每個時期的曲線有所不同。宋代的梅瓶身體修長,圈足,古樸秀美。到元代則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下身較胖,這一時期梅瓶造型最美。此外,從釉色來看,定窯的白釉,汝窯、耀州窯、越窯、龍泉窯的青釉,建窯的黑釉,鈞窯的紫釉等都是其顯著的特征。”楊華建議,藏家要盡量熟悉中國陶瓷史,多讀多看博物館展出的收藏品和圖錄。
“另外,古陶瓷的釉中有無氣泡也是一種鑒定方法。不過對于不同時期器物的氣泡特征、形成原因和變化,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知。”楊華說,“行家鑒別時會掂一掂瓷器的重量,如果對每個時代的瓷器非常了解,用手一掂就能夠知道真假。還有人聽音,用手指敲瓷器仔細聽其回聲,也可以幫助鑒定真偽。真品的回音清脆且時間較長,而贗品的回聲短暫且混濁。當然這些直觀的鑒別手法是建立在長期積累的經驗之上的。”
從瓷片收藏入手
然而,一些專家卻提出對中國高古陶瓷的鑒定一直存在著誤區。某資深鑒定專家告訴記者,所謂“氣泡鑒定并不靠譜”。他說:“瓷器氣泡鑒定的說法太夸張了,有忽悠的嫌疑。很多人熱衷用放大鏡觀察瓷器上的氣泡,但氣泡的形成是一種自然現象,并沒有什么規律可循,也不能作為鑒定的重要依據。”
對此,楊華認為,相同窯口的器物在氣泡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窯口的瓷器,在原料、配方、施釉、燒成溫度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所以燒成后的氣泡特征也應該具有某些共同的規律。以氣泡特征來鑒定古陶瓷的前提是,對器物的窯口、工藝和氣泡特征都非常熟悉,且具有相關真品的鑒定經驗。”楊華告訴記者,蛤蜊光曾經是瓷器鑒定的重要標準之一,“不過,蛤蜊光已經不能為我們的鑒定工作提供更大的幫助了,因為現在的造假者甚至能逼真地做出蛤蜊光,使贗品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七彩光。另外,對于高古瓷器的儀器檢測也不能過于迷信,現在的仿品完全可以達到與真品的元素比例一樣的水平。”
“高古陶瓷收藏的第一步應該從瓷片收藏開始。”楊華說,“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光讀書本看圖錄行不通,應該多摸、多研究瓷片的質感,這樣才能練出好手感。而且現在收藏圈里,瓷片收藏也開始逐漸形成規模了。”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哥窯瓷器該如何鑒別?》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哥窯瓷器該如何鑒別?》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哥窯瓷器質量如何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