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青花瓷是繼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被公認的瓷器藝術一朵奇葩。它是以鈷土礦為著色劑,用鈷料直接在瓷坯體上描繪紋飾,然后施以透明釉,在1280℃的高溫還原氣氛中一次燒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自古以來為皇室貴族、達官顯要所青睞。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也越來越顯現出自身的投資收藏價值。在古玩市場上,品相好的青花瓷常常受到買家追捧,明清青花瓷身價更是成倍上漲,青花瓷行情可謂長盛不衰。衡量青花瓷價值的高低可從這幾方面看,從器型看,廳堂的陳設器具最貴,文房四寶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拍出高價;從制作難易程度看,制作難度高、成功率低的青花瓷如葫蘆瓶、四方瓶、六方瓶等收藏價值要高許多;從色種看,青花斗彩最貴,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從紋飾看,人物畫尤以侍女畫最貴,動物次之,花鳥再次。青花瓷收藏還須重視名人名瓷,名家、官窯青花瓷的市場價很高。此外,在清康熙年間,一些民窯青花瓷精品在制作工藝和藝術水平上,已經和官窯瓷差距不大,因此民窯青花瓷精品也同樣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明代青花種類繁多,明青花罐填色細致講究,色彩很少溢出輪廓線外,畫風自然寫意,圖案多樣,品味上遠遠超過前朝,是藏家廣泛推崇的藏品,近年來價格上升幅很大。因制作工藝復雜,成功燒成的合格青花瓷并不多見,甚至可以說屈指可數。明代瓷器曾經遠銷歐洲,催化了意大利、荷蘭等國的制瓷業的發展,當時歐洲瓷質往往以明青花瓷器為楷模。
目前,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來越高的市場價值,之所以其價格成倍上漲,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科技工藝價值和美學藝術價值所決定的。南京古陶瓷收藏專家周道祥先生認為,青色在古代時是人們喜歡的顏色之一,不容易使人產生視覺上的疲勞。除此之外,青花瓷還有一系列“隱喻”之意,古時的讀書人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個人民愛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歸田之后,還希望能夠“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當時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近年來,青花瓷價格上漲速度遠遠超過其它品類陶瓷,幾乎是一年一個價。如早在2001年,上海敬華拍賣公司曾以880萬元的價格拍出一件“明永樂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燭臺”,四年后,當該燭臺出現在北京翰海春拍中時,被藏家以2035萬元的價格買走。2005年7月12日,在倫敦佳士得拍賣場上,一件名為“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曾以1568.8萬英鎊(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拍出,而這筆錢當時足以在倫敦黃金市場購得兩噸黃金。這一價格不僅創下了當年中國藝術品的最高成交價,更使中國收藏界為之一震。在2009年香港蘇富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盌”以2306萬元成交。在2010年北京匡時五周年秋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花觚”以6680萬元拍出。在2011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以1.6866億港元的高價成交。在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又以1.41億港元成交,成為又一件躋身億元榜的明代青花瓷器。
taoci52.com編輯推薦
為什么元青花瓷器贗品多
瓷器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創造之一,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我國歷史上曾數次出現發展高峰,其產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樸端莊,地釉青白堅實,花紋遒勁有力,給人一種壯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贗品充斥市場,或用假品編輯成書,會讓許多文物愛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館工作人員誤解。因此,認真探討如何辨別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代青花瓷器為外銷商品
青花瓷器是我國制瓷業中一個有名的品種,從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始終盛行不衰。由于它的器表紋飾藍白相間,素雅宜人,又美觀實用,因而深受歷代人們的喜愛,為我國最具特色的一種手工藝品。從元朝起就遠銷到世界各地,它的出現增強了我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但非常遺憾的是,在清官的舊藏品中沒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傳世品。現存的清官舊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窯的貢品,也有明清兩代各類御用器,惟獨沒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現存的元代其它舊藏品種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龍泉窯藏草瓶、元龍泉窯大尊、元鈞窯天藍釉大罐、元景德鎮藍釉白龍盤、元卵白釉盤等。現在北京故宮珍藏的幾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新收購或外省市博物館調撥的墓葬出土物。從故宮舊藏品的情況分析,元代宮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僅是祭祀時使用。到了明、清兩代才在皇宮內大量使用瓷器。曾在忽必烈身邊任職多年的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談到元朝宮廷生活用具的色澤時這樣寫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鍍金金屬成品。”元代著名學者蘇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楊忠肅公》中記載:“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鍍金的金屬制成品。”可見元朝蒙古族統治者不太習慣使用瓷器,貢瓷也就非常少了。那么元朝的官府為什么要著力督辦生產瓷器呢?經許多專家學者多年的考證認為:元代晚期朝廷之所以對瓷器如此重視,主要原因在于外銷瓷訂量巨大,并能夠為官府帶來巨額利潤,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
二、元代青花仿品出現的歷史背景
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鎮工匠燒制成功的,他們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明、清兩代景德鎮瓷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正如陳萬里先生早在60年代時所述“元代釉下彩的燒制有極其重要的貢獻,它在陶瓷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但是人們對元青花的認識和全面了解還是比較晚的。記得上個世紀50年代在北京故宮藏品中,將一些明洪武時期的釉里紅大盤以及明代中期一些用國產青料繪制的青花大罐,當作元代的產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元青花傳世品稀少,大量傳世品都在國外,難以見到,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少,出土的實物資料也不多,因此那時認為元代瓷器很粗糙,在研究上不夠重視。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學者約翰·波普先生對收藏在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大瓶和分別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器進行對比研究,提出了所謂“至正型”學說。同時也告訴人們,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國家博物館里收藏著許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這才逐漸引起了古陶瓷學者們的重視。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文化的頻繁交流,使一些早年流失國外或近幾十年隨窖藏、墓葬或元代遺址而出土的元代器物逐漸被人們所知曉。筆者經過整理元代瓷器資料發現,在全國約有38個省市地區出土有元代瓷器,世界上約有9個國家收藏有中國的元代瓷器,為開展元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料。上世紀70至80年代曾掀起研究元青花的高潮,引起許多收藏愛好者的興趣。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文物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尤其是經濟價值被一些趨利者所利用,導致在古陶瓷方面出現了贗品,以假亂真,使不少文物愛好者在不能識別真品的情況下而墮入彀中。
三、元青花仿品史約有20余年
我國陶瓷歷史悠久,不同時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無論在造型、花紋、胎釉、款識以及制作工藝方面都存在一個由早到晚的演變過程,這是鑒別古陶瓷的基礎。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歷史發展狀況。仿品是陶瓷發展史中一種特殊產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現年代,大約是在元代末期,據明初文獻記載,元末已有仿宋窯的器物。明代仿古瓷開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窯的釉色為主。明代晚期出現民窯的仿品,此時除仿宋代五大名窯外,還仿前朝的名品,如永樂、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時代風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時期,制作仿古瓷達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窯,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緒時期在陶瓷發展史上屬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產品以外,還出現許多酷似康熙時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紅等。到了民國早期也就是本世紀初,景德鎮瓷業復興階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現高潮。此時仿古瓷較為復雜,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進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細輕薄,富有民國早期的特點,并大量投入國內市場。但是,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仿品中都沒有發現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紀70到90年代以來,可以說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現代仿古瓷更是無所不仿,此時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藍釉以及釉里紅等已經有了仿制品。就國內來說,元青花的仿品出現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說在鑒定元青花時,不是真品就是現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四、現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現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精美的“高仿瓷”,一類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術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備的特點,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現,達到亂真的程度。后者為一般的制作,不能亂真。下面分別介紹。“高仿”瓷,早在本世紀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鎮陶瓷館的陳孟龍、李會中二位先生曾介紹說:元青花瓷的復制技術是由景德鎮陶瓷館和東風瓷廠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采用傳統手工工藝,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體的變化、紋飾的形象和畫法、裝飾的處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進行復制。參與復制的工作人員在復制前對原物進行認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點,采取傳統手工工藝的同時,并結合運用現代工藝條件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力求藝術風格上與原物達到一致。當時的復制品大件有瓶、罐、盤,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爐、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這批復制品,經過多位專家評定,認為復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時代風格和藝術特色,制作精良。
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許多專業工作者在探討古陶瓷的科學技術和藝術風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現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藝術;但是從鑒定上嚴格的說,則精美有余,古樸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場活躍,要警惕有人將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場,以假亂真。另一種高仿瓷是近幾年來的新作。近些年來,景德鎮私營窯廠林立,只要歷史上景德鎮出現過的品種,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他們幾乎都仿。據說有投資商和私營窯廠注入大量資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這種秘密制作的仿古瓷還要經過挑選,將最好的、與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這種仿古瓷多為稀少的名貴傳世品。但窯工發現仿古瓷有利可圖,背著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幾件的情況時有發生,于是民間有時也出現高檔仿古瓷的重復品。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在鑒定時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對待,除了請專家鑒定,廣泛聽取意見,同時還可以參考科學儀器的測定結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況,進行研究。
另一類現代仿制的元青花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識的人一看就能認出是贗品。但是近幾年來發現這類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識的人當作真品收藏。這類制品多為大器,如大盤、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現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的元青花鳳式壺,為原元大都遺址出土,此壺雖有傷處修復,但小巧精美。筆者曾見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壺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當作珍品收藏。這些新品胎體都很厚重,地釉顏色不一,釉面顯得油亮又很堅實,繪畫的花紋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圖,筆線笨拙。
另外,筆者近幾年來在國內外考察與訪問中,發現現代仿制品很復雜。以青花為例,國內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鎮外,南北各地民窯都有仿制。社會上流傳的一些仿古瓷,從胎質釉質上分析,有可能是臺灣或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內,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細,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五、如何鑒別真假元青花元青花的特點很“開門”。“開門”一詞是文物界鑒定文物時的一個常用語,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時代風格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點包括造型、胎釉、款識、工藝技法等多方面,綜合起來就是時代風格。這個時代風格是經過幾代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但是現代的贗品將傳世品中許多很“開門”的特點通過作偽的手法一一表現出來。在今天科學儀器還不能完全解決古陶瓷鑒定問題的時候,如何掌握真與假的區別呢?我個人的體會是必須牢牢掌握真品的特點,同時要善于識別和掌握贗品的特點。真假對照,互相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這也是一個研究的過程。
宋代官窯瓷器為什么價格這么高
從瓷器燒造上講,南方的條件相對來說比北方優越。當時南方有越窯,有秘色,有龍泉,底子很厚,想燒官窯上手很快。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窯像模像樣地做出來了,盡管跟北宋官窯有所區別,但大體的樣子出來了,差別不大。
北宋被滅后,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貴的東西一股腦運到東北去了,也包括官窯瓷器。當南宋恢復祭祀制度時,很多禮器都沒了,如果用金銀銅等金屬來做,國家的財政也不允許,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進入市場。紹興十一年(1143),南宋跟金議和以后,政局安定下來,就需要恢復祭祀的禮儀,大量生產禮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務。紹興十三年(1145),《咸淳臨安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就是本應該用銅用玉做的禮器,由于財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這里的“陶”就是指瓷器。這是權宜之計,變通一下。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窯中的禮器。
宋代官窯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一千年來,官窯地位至高無上,大部分都進了世界級的博物館。一進入博物館,流通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審美是對艷俗的藏品還不很重視,而重視這種高古的,所以宋瓷在當時的價格都非常高。進入21世紀后,大量新藏家出現,新藏家的審美就是由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簡單的審美,就是看著漂亮,我就愿意多花錢。那么,在宋官窯這樣高等級審美的藏品面前,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錢。所以,后來的紀錄就被明清的粉彩、五彩、斗彩,不停地刷新。但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也不需要很長時間,人們的審美會回歸于本來,宋代官窯一定會重新確立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現在給宋代官窯做個小結。
一、北宋和南宋的官窯都有紫口鐵足的特征。所謂“紫口鐵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鐵褐的顏色。古人歸納為“紫口鐵足”。這個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顯,原因是到了南宋,釉就沒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特征就不明顯了。
二、北宋、南宋的官窯都有開片,規律不一,很難確定什么樣是南宋的,什么樣是北宋的。
三、北宋的官窯厚重,南宋的官窯輕薄。這個特征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有關。北方人性格比較粗獷,南方人比較纖秀。北方人和南方人有時注重點不同。在瓷器燒造當中,一般來說北宋瓷器胎都厚重一些,南宋都輕薄一些。所以在分辨南、北宋瓷器時,有時僅憑胎體這一條,就可以準確地判斷。
宋代的官窯,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為它跟社會背景發生了沖突,元代人不欣賞這種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宮才開始主動地去臨摹。理解這樣的社會背景,對瓷器鑒定會有好處。
明代天啟青花瓷器鑒賞
天啟官窯是明代官窯的尾聲,天啟一朝,僅存 7年,明末的農民大起義即爆發于天啟末年,官窯生產受到嚴重影響,至崇幀時官窯停產,故天啟官窯傳世品極少。官窯青花傳世精品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大明天啟年制”款青花花鳥薄胎玲瓏小杯,署“天啟元年孟夏月造”款的青花花卉紋觚等。
根據傳世不多的官窯青花瓷分析,其時代特點是大件產品漸少,小件產品增多大件產品規整度略差,小件產品則很精細,頗有萬歷遺風。共青花顏色可分4種:一、繼承萬歷傳統,呈色穩定,為鮮艷的淺藍色,但己有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類似清初青花顏色。如日本根津美術館所藏天啟官窯款青花花籃折沿盤,即屬此類。二、青花色澤清談,青中泛淺灰色,呈色穩定。如十八羅漢紋龍紐鐘及米石隱款的花觚等。三、青花呈色不穩定,有暈散現象,紋飾的線條與釉面呈熔融現象,類似永宣青花,但沒有永宣那種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剛健之風。此類青花多為佛前供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兩件署天啟元年款的青花雙龍耳瓶,屬于此類。四、青花色調濃重,泛藍黑或灰黑色的,多見于胎體厚重的青花器上。以上 4種呈色,前兩種屬標準官窯青花,后兩種多見于民窯青花。
天啟官窯青花畫風豪放簡練,簡筆寫意,十分清爽,一改萬歷時繁滿的凌亂布局,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并為后代青花開啟一代良風。其造型和紋飾也顯露出受日本風格的影響,尤其民窯作品中更為明顯,如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菱花式等各種造型及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均與外銷日本相關。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鑒賞
正德朝的官窯青花瓷胎體比成化和弘冶時的要厚重。立型大器胎厚欠精細,有的甚至出現縫隙;釉子肥厚光潤,白中閃青或閃灰。青花料有的使用“平等青”,顏色潔談閃灰;有的使用“石子青”也叫“無名子”,顏色濃艷閃灰。正德后期開始使用“回青”,顏色濃艷閃紫,用雙勾平涂技法繪畫。常田紋飾有海獸波濤、翼龍、云龍、云鳳、龍穿花、鳳穿花朵云、雙獅戲球、仕女嬰戲、纏枝番蓮‘纏枝牡丹、四季花果、山石牡丹、靈芝、蕉葉、花鳥、孔雀、八寶、八仙、暗八仙、山石欄桿、龜背錦、錢紋、回紋等。用呈色濃艷的青花料繪畫紋飾的瓷器,其紋飾往往仿宜德瓷的畫意。正德時期的嬰戲紋很多,一般繪十幾個孩子在庭院中戲耍,孩子的腦袋很大,活潑天真。以阿拉伯文宇裝飾器物是正德瓷器的又一大特點。
正德官窯青花造型十分豐富,大件產品相對多起來,除常見的碗、盤、瓶、罐、爐、燭臺、壺等,繡墩、筆架、多層套盒、花插插屏、石榴形小罐、八方罐等均為正德時創新的造型。造型中最具時代特征的“正德碗”,其特征是口微外撇,從口沿至足漸收斂,碗壁弧度大而深,圈足,又名“宮碗”、“宮式碗”。立器比較厚重,接胎痕跡明顯。瓶、觚類瓷膀部外撇后下收,像加厚一塊,而正德之前的瓶、觚類瓷器腔部只外撇不內收。碗、盤圈足梢高,直立或外撇,盤塌底。大件器增多,大罐、大葫蘆瓶漸多且出現了作為坐器的繡墩。正德時期官窯款寫得很工整,排列稍顯松散,六宇或四宇款邵有。正德的“德”字和宣德的“德”字一樣,“心”宇上役有一橫,呈“德”狀。
正德民窯青花瓷胎子堅致但不夠細密,白中閃灰,有孔洞縫隙及黑點,釉子光潤,白中閃青灰,多數是亮青釉,有的釉中有細密的氣泡。青花顏色淺談閃灰,具暈散,多雙勾平涂,紋飾草率、隨便,但不乏佳作。
明代崇禎青花瓷器鑒賞
崇禎朝傳世品中沒見過官窯瓷器,只有民間燒的佛前用器、一般民用瓷器及外銷瓷。有一部分供器胎子相當細潤,甚至達到清代瓷器胎子細密的程度,施釉稍薄、較白、光潤,青花色深藍,很穩定。還有一種胎子較粗的,胎體厚重,施釉厚,釉子光潤泛青。釉中有極細小的黑點,青花顏色暗藍閃灰并暈散。崇禎青花瓷常見的紋飾有人物故事、達摩、羅漢、高官、仕女、嬰戲、龍、鳳、獅子、麒麟、牛、馬、牡丹、梅鵲、山水、樹石、花鳥魚蟲、蕉葉等,粗獷隨意。還有一類瓷器,胎子細密堅致,釉面光潔,青花顏色青翠,色階層次少,一直被認為是清代康雍時期的,因在崇幀二年(1629)沉船中打撈上很多類似的瓷器,使人們的認識發生了轉變,和傳世品中“大明崇禎年制”款的類似瓷器互為印證,明確了這類瓷是專為外銷生產的外銷瓷。
崇禎朝的日常民用瓷,青花顏色有灰藍、深藍,有暈散的也有穩定的。紋飾一般畫得比較潦草,常見紋飾有螭虎、鳳鳥、游魚、山水、樹石、花鳥、玉兔、嬰戲、達摩、和尚、高土、八仙、荷塘、花卉、松鼠葡萄、松樹、垂柳、月影、博古等。
崇幀時期主要器型有盤、碗、罐、花抓、香爐、凈水碗、筒瓶等。多醬口,除部分盤、碗外,一般底足較高,足外墻下邊無釉,底足內亦無釉。盤、碗有跳刀痕,有的足底留有沒旋削凈的小臺、窯渣、雞心凸起及火石紅斑塊。筒瓶、花抓、罐等立器一般為細砂地,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紋。
崇禎青花瓷器帶年款的較少,佛前供器多有長篇銘文,字體比較古拙。崇禎時的齋堂款很多,往往寫在碗心上,如“翔鳳堂”、“于斯堂”、“博古齋”、“雨香齋”、“松石居”等,碗底常見“富貴佳器”、“雅”、“白玉”、“宜窯”、“片玉”以及銀錠、方勝、兔子等圖記款。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特征
青花瓷最早產生于唐代, 到元代青花瓷技術日趨成熟, 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了高峰,在當時,無論是在瓷繪豐富的表現力還是在彩繪方面, 瓷的燒成不僅白度高、透明度高、燒結度高、吸水率低,而且無毒、耐酸堿、紋飾永不褪色這些實用性方面都脫穎而出, 非常優越,超過了當時其它的一些瓷器品種。所以明代青花瓷雄踞于世界陶瓷的頂峰, 是中國也是世界文明的寶貴文化遺產,青花在中國瓷器史上的顯赫地位毋庸置疑。
一、明代民窯青花的時代特征明代民窯青花瓷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隨著不同的藝術風格的轉變, 總是可以敏銳地顯現出它鮮明的時代特征。長達二百多年歷史的明代青花瓷,可以將它劃分為四個時期。
1.前期:明朝建國初期其中包括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景泰、天順這6個朝代。這段時間的政治比較穩定, 社會經濟比較繁榮,這就給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社會環境。洪武青花是承襲元代青花而來, 無論是器型還是裝飾風格, 都有明顯的元代痕跡, 釉面清白,在底足處理以及青花的用料和色調方面多與元代類同,《紋飾繪畫風格更是帶有明顯的元代遺風。洪武青花發色幾乎不見理想者,一般都發灰、發暗甚至漆黑,類似發色不理想在明代前期或是在青花理論上較落后的元代也不多見。明朝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制作的“黃金時代”,無論是從器型、胎質、釉面、紋飾、色調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發展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間政治比較穩定,經濟開始繁榮,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得到較大的發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風格, 自成一體。對于成化朝的青花瓷器,后人評價極高。從觀賞的角度來看,成化青花與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相比各有風格。永、宣青花濃艷,帶黑色斑點, 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澤淡雅,有水黑畫風格。永、宣青花著色都用小筆觸, 因而燒成后有濃淡的層次。成化青花主要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 然后在圖案內進行渲染, 雙勾線用濃筆, 渲染用淡筆, 因而,成品呈色大多淺淡雅致, 開創了青花瓷畫龍點睛的新畫法,對后世影響極大。弘治時期, 當時的皇帝比較崇尚節儉, 上臺伊始即下令停止官方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鎮瓷的燒造沒有成化時期輝煌。盡管如此, 弘治朝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著成化時期的燒造風格,無多大創意。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的燒造規模比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而且風格轉變,造型也較為豐富,往往一器多式。3.衰退期;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嘉靖、隆慶、萬歷三朝處于明代后期, 政治、經濟逐漸走向衰落,景德鎮制瓷業生產也開始漸漸衰敗,青花瓷的質量明顯下降。到三朝后期, 景德鎮的民窯青花瓷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其數量遠遠超過明初洪武至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燒造總數。所以,這一時期,是明青花瓷器燒造的又一重要歷史時期。這三朝的景德鎮青花民窯瓷雖沒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產品那樣吸引人,但是三朝的瓷器產品十分受人喜愛,許多作品的藝術價值還是比較高。
4.后期:天啟、崇禎時期天啟、崇禎兩朝處于明代末期, 共二十四年, 時間不長,社會動蕩, 戰爭不斷, 國力衰竭, 景德鎮大部分的瓷窯幾乎停產。天啟官窯是明代官窯的尾聲,,天啟一朝, 僅存7年, 明末的農民大起義即爆發于天啟末年’, 民窯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至崇幀時民窯面臨停產, 故天啟民窯傳世品極少。天啟民窯青花畫風豪放簡練+ 簡筆寫意, 十分清爽, 改變了萬歷時青花裝飾繁滿的畫面, 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并為后代青花開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其造型和紋飾也顯露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民窯青花瓷更具代表性。
二,、民窯青花的藝術特征
1.民窯青花的文化內涵 ·從民間陶瓷藝術品中可以發現中國民眾吉祥心理的表達, 這是中國民間特有的文化內涵。 “圖必有意, 意必吉祥”, 已經成為民間陶瓷藝術的文化主題。與官窯陶瓷相比, 民窯陶瓷除了.自然、 樸素和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還有在裝飾上,用寓意和諧音來象征吉祥的圖案比官窯瓷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貴;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鶴象征延年長壽: 鴛鴦象征成雙喜慶; 鳥鵲象征喜慶; 鹿象征官祿; 蝙蝠象征幸福;游魚象征富足有余: 鵪鶉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慶平安等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形成與發展, 除了潛在傳統意識外, 還有本身發展的內在趨力, 也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民窯青花的實用性、多樣性,促成了裝飾題材的廣泛性和豐富性。因此,青花瓷器是民間藝人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結晶創造出來的產物, 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與人民大眾的普遍情感緊密相連。
2.民窯青花的表現形式
民窯青花在表現一定物象的同時往往寄托著陶瓷藝人的某種情思。這種物象實際上是藝人們的一種“意象”, 是一種抽象的藝術處理手法。這種抽象的藝術手法可說是民間青花的重要特征。很多民間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話語中孕育了許多抽象造型的詞匯, 給人們想象和理解。 自然流露出一種節奏的韻律的美感, 很象中國的書法, 也是以筆墨,紡條直接表現心靈的藝術, “以書入畫”在中國寫意畫中是經常追求的。如在民間青花中裝飾畫面的花鳥, 他們是以愛鳥之情,根據生活中對鳥的觀察而抽象的概括出來, 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們的思路以廣闊馳騁的巨大空間, 展現出抽象藝術的無窮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 民間青花重外形、取大勢、舍繁縟、刪枝節、避瑣碎的過程是一種抽象的創作過程, 是民窯青花寫意特點的體現, 也是區別于官窯瓷的重要標志。
3.民窯青花的藝術風格及成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青花瓷器不論從器型、裝飾、工藝制造、材質的研制等等各個方面,在制瓷手工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別是民窯的普遍生產, 使得青花瓷更具廣泛性。 民間青花瓷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淳樸、清新和雅致。精美絕倫的工藝制作, 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以及千姿百態的裝飾題材,成為民間青花獨特的藝術風格。
民窯青花藝術成就還表現在其筆韻和料韻方面,過去的民間藝人從自己真淳、質樸的心里出發, 用飽蘸料水的筆隨意灑脫的運用于陶瓷坯體上。像寫意國畫的紙墨相發, 產生特有的肌理韻味,蕭散放逸,超然遠致。其輕重虛實, 曲直剛柔均根據畫意大膽勾塌, 在快速隨意的用筆中自然展現,線條活潑流暢,真是出神入化,毫無矯揉造作。因為這些民窯青花藝人不可能去刻意雕琢,他們從內容到形式處處反映出民族化、大眾化的特色。在用筆方面, 以少勝多, 以簡勝繁是民間青花高度提煉的結果。 比如民間青花表現的山水小景, 點上孤帆、寶塔和飛鳥, 畫面雖只是寥寥幾筆,有粗有細, 有松有緊,所表現的內容和意義卻躍然于坯體之上。這種藝術風格呈現給人們的是簡煉中見豐富,奔放中有精微,通俗中蘊高雅, 樸拙中顯靈巧, 天真中含哲理,真可謂是合情合理耐人尋味, 有較高的藝術晶位。這種千錘百煉的民間藝術在平凡中表現出了生動奇妙的藝術意境和“野逸”的生活情趣。
總而言之,我們通過對明代民窯青花瓷的特征和發展,了解到青花瓷的發展與明代的盛衰緊密相連, 青花瓷這一藝術形式從發展,繁榮,鼎盛到衰落的過程也是陶瓷業興衰的縮影。它無論是工藝特征還是表現形式以及發展, 都鮮明的烙下了不同朝代的印跡和不同程度的變化。
明代青花瓷器的藍青釉色
青花瓷器的釉色分進口的蘇麻離青和國產的回青兩種。元代青花瓷器是最出名就是因為用了波斯進口的蘇麻離青,蘇麻離青暈散現象更是新穎別致,儼然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發色明艷,呈色穩定,美觀精致。
明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繼承了元青花的特點,都是采用進口的蘇麻離青。蘇麻離青屬低錳高鐵類鈷料,青花呈色濃重青翠,色性安定,因為蘇麻離青含鐵高而含錳量低,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還會出現銀黑色四氧化三鐵結晶斑,即“鐵銹斑痕”,俗稱“錫光”。 蘇麻離青,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簡稱“蘇料”。有學者研究認為這一名稱的由來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也有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藍玻璃。
暈散是蘇麻離青的一個基本特征,不論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無論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暈散情況尤為明顯。永樂、宣德時期蘇麻離青的呈色具有靛藍、暈散、結晶斑等特征。呈色靛藍,絢麗濃艷,清晰而通透,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結晶斑呈濃黑的松煙墨色,濃重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感覺有凹凸不平狀。另一種發色藍中泛紫,甚至呈明顯的紫羅蘭色,發色淺淡,淺淡處呈星狀點滴暈散;濃聚處結晶斑連點成片,呈黑青色,濃淡反差極其明顯,暈散十分嚴重。暈散與結晶斑,是青料粗糲所致,如以強光照射可明顯看出,結晶斑實際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塊塊呈顆料狀的銹斑,原因極有可能是因鐵質高所致。青料粗糲,也極有可能是造成暈散和結晶斑的原因。
明代成化官窯青花瓷器賞析
文中展示的是明代成化時期的“官窯青花瓷器”。成化官窯青花瓷器,燒制數量不大,且將進口料與國產“平等青”料共用。“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地在江西省樂平縣境內,它后來居上,逐漸取代了“蘇泥勃青”,特點是呈色穩定,發色藍中泛青灰或正藍,含鐵量小,故不出現黑斑,呈色沉而不浮,以溫潤淡雅見長。其紋飾,畫意疏朗,繪工精致,用筆纖細而柔渾,明晰透徹,襯以潔白細膩瑩潤的釉面,使成化時期的青花瓷器成為典雅的藝術品。
1973年與1987年,景德鎮御器廠遺址先后出土了成化官窯殘碎瓷器,以青花瓷數量最多。其中,有仿宣德時的松竹梅、雙獅戲球、麒麟、海水異獸等紋飾的盤、碗及靈芝紋或飛龍的罐等,器形大小不同。成化時期的小型器皿以盤、碗、杯、碟、高足杯為最,胎薄體輕,造型秀麗,紋飾多采用雙線勾勒填色,極為工細利落。所繪花鳥、并蒂蓮、秋葵、九秋、蓮池鴛鴦、水藻、螭龍、摩羯、云氣樓閣、高人逸士等,生動飄逸,佛教的十字寶杵、梵文經語書體流暢。其修胎薄如卵殼的三秋花蝶杯,器里可映見外壁紋飾,實為一代之奇。
成化官窯青花瓷器,工藝襲宣德之制,亦有標新,更多的青花紅彩、青花釉里紅及黃、綠釉青花、青花填綠配以鮮艷的五彩和斗彩,更是爭奇斗艷。款識書寫“大明成化年制”或“天”字,楷書體筆鋒蒼勁有力,獨具風格。
這十件明代成化時期的官窯青花瓷器。是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出土物,因年代靠,學術價值高,享有最權威的斷代標尺,最為可靠的物證資料。
明代成化青花龍鳳紋窩盤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萱草紋宮碗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紋盤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纏枝蓮花托八寶紋鼓形熏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雙獅繡球紋大盤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紋長方花盆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蓮托雜寶紋高足杯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雞缸杯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花鳥紋蓋盒
(考古研究所修復)
明代成化青花鬧潮龍紋斂口盤
【分享】“最自私的行為是無私”。當你將有價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幫助他人的開始。
手機號:13795213132←長按可復制
微信平臺ID:qanjing←長按可復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詢)
主編QQ:3181570337←長按可復制(為您提供藏品鑒定評估交易)
文化/交流/鑒賞/交易/古玩鑒賞.晁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