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瓷器有什么特點?鈞瓷釉色意境無窮
鈞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層豐厚,釉質瑩潤,釉紋深沉多變,釉面有明快的流動之感,形成飛壁流火釉色欲滴,釉色以紅紫為基調,相映交輝,形如流云,燦若晚霞,變幻莫測,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世人把這種奇妙現象稱為“窯變”。產生“窯變”色彩的主要原因,是含有銅的氧化物的釉在燒制過程中,隨著溫度的高低和氣氛的濃淡而呈現的變化,其變化之多不勝枚舉,多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和“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凌空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及“五光十色潤如玉”等詞來形容鈞瓷窯變釉色的美妙。在釉色上明凈透活獨樹一幟,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賞心悅目格外動人。
鈞瓷在釉的配方上一改過去青瓷單純以鐵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的傳統,配入了銅、鐵、磷、錫等多種元素,分別配釉,分層掛釉,加上獨特的燒造工藝,使鈞瓷釉層結構變化復雜,釉層含蓄光潤猶如寶石。釉層里的氣泡對光線的攪動作用,使釉中的流紋變幻無窮。有的像云霞,有的像玫瑰,有的像茄皮,有的像海棠,有的像雞血,也有綠色像鸚歌綠,有的淡白像秋天的月光,或深沉的藍天。其趣味天成,在配釉、掛釉和燒成方面堪稱絕技,也是宋代陶瓷藝苑中一個創舉。
鈞瓷“窯變”變幻萬千
鈞瓷窯變現象鬼斧神工變幻莫測,其基本色調是紅、藍、灰、白,有的色帶光芒四射狀,有的色帶橫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霧繚繞峰巒,有的色帶縱向流淌,猶如瀑布從山巔直瀉而下,氣勢雄渾、飄逸虛幻,頗具神韻。更可貴的是這些色彩藝術沒有任何人為故作痕跡,完全是一種自然形態構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有的作品釉像太華千尋;有的則像江湖萬里;有如云霧高山、星辰滿天、峽谷飛瀑、翠竹生煙、煙花怒放……相映交輝,變幻無窮,引人入勝,這種色彩藝術可謂“鈞瓷藝術一絕”,宋代其他任何瓷窯都不能與其媲美。在紋路上釉內有針尖般點點明星,蟹爪般的裂紋,有蜿蜒迂回的蚯蚓走泥留痕,這些被稱作珍珠點、魚子紋、兔絲縷、冰裂紋、蚯蚓走泥等形成鈞瓷一大特色,可謂“鈞瓷一件變幻萬千,鑒賞不俗余味不盡”,不失為中國陶瓷的一枝奇葩。
鈞瓷造型古樸文雅
鈞瓷造型有強烈的民族藝術傾向,體現一種純粹的民族精神,與唐代陶瓷不大相同。唐代陶瓷藝術廣采博收,新鮮活潑,雍容華貴,充滿了異國情調。
而鈞瓷改變了這一發展方向,在造型上端莊渾厚,古樸文雅,紋飾簡練,棱角優美,線條流暢,雕塑別致,確有獨到之處。如出戟尊、敞口尊、鼓釘洗,各式花盆、盆奩、雞心碗、高足碗、帶把洗、三足爐以及瓶、盤等,質樸敦厚著意表現一種冷峻崇高的民族意識、簡潔清新的靈感,使它在世界工藝史上散發出濃郁的民族工藝芳香。精心制作的仿古之風,宋代鈞瓷造型有強烈的仿古意味,尤其是仿三代青銅器。鈞瓷仿古無論是官窯或民窯制作規整,絕不粗制濫造,也不是亦步亦趨的簡單模仿,古拙高雅技藝驚人,在藝術上法古創新,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鈞瓷幾乎沒有任何花紋裝飾,它的美體現在造型線條處理上,杜絕成型上的輕薄花哨,追求端莊肅穆,宏大氣魄,顯示一種內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時代魅力。
taoci52.com擴展閱讀
鈞窯瓷器有什么特征
鈞窯瓷器有什么特征。
一是它的“形”、“色”獨特。有的器物模仿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造型,倍受大家青睞,這種生產技術和制作工藝一直沿襲至清代晚期。此時,雖然制作工藝、燒制技術等與宋代鈞窯瓷器有所區別,但是,由于成功率低,數量少,大家一直都在競相購買與收藏。當時清代中晚期民間有這樣一句:“家有財產萬貫,不如鈞窯瓷器一件”的說法,可謂鈞窯瓷器當時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對它至臻至愛的程度了!
二是它具有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燒造技術。據史料記載,鈞窯瓷器采用特別的土質,燒造成器后呈堅硬的香灰胎,又因瓷器釉面采用銅、硅、錳等特殊礦物原料作漿刷制,再經1200—1300度的高溫燒造成器后出現窯變,顏色達到萬件無重樣的神奇效應,有人把宋代鈞窯瓷器說成“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此比喻是最恰當不過了。
三是有的瓷器釉面出現好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俗稱“蚯蚓走泥紋”;有的瓷器釉面恰似霞光四射,巍麗壯觀;有的瓷器顏色外紫內藍等,栩栩如生。
四是鈞窯瓷器小巧玲瓏。俗話說:“鈞瓷無大器”。鈞窯瓷器雖小,但是它小中見大,小而不俗;還因它的做工精湛、工藝獨特,歷來倍受收藏的喜愛。
五是宋代鈞窯瓷器一般圈足露胎處無掛釉,僅外底部有一層較薄的釉子,有的直接沒有或者是似釉非釉。到了元、清時期,眾多窯址生產的鈞窯瓷器,圈足和底部均采用醬油釉,有的留下塊塊顏色較深的斑點。
六是宋代鈞窯瓷器的口沿和外側凸出的部分呈香灰色,釉面有的出現棕眼,有的呈現乳光。
七是凡帶有“一”至“十”編號的瓷器,其器型從大到小排列,即“十”最小“一”最大。
八是圈足與器面下方之間常有較厚積釉。
鈞窯瓷器的特點有哪些?
鈞窯瓷器的特點有哪些?形式特點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焰中燒出窯變銅紅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玫瑰紫、雞血紅等多種窯變色彩,宛如蔚藍色的天空出現一片彩霞,五彩滲化,相映交輝。釉中的流紋更是形如流云,變化莫測,意境無窮。
鈞窯瓷器釉色豐富多彩,徹底改變了以往青釉類瓷器的單調格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這種豐富多彩的特點,為后來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尤其是鈞紅釉的燒制成功為元代的釉里紅,明清時期著名的寶石紅、祭紅、郎窯紅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種的燒成,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鈞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稱,而它的完美造型更為鈞瓷增光添彩,端莊渾厚的造型,簡潔明朗的線條,更適于釉子的溢彩流動,經過高溫還原氣氛,使厚釉出現拉絲、沉積、結晶等變化,呈現出類似兔毛的色線或蚯蚓走泥的痕跡,還有立體感的色點或針尖狀的星點,縱橫流淌的釉色組成各種奇異的畫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隨著人們豐富的想象而成為各種絕妙的自然景觀,如高山云霧、峽谷飛瀑、星辰滿天、翠竹生煙、節日禮花、浪激飛舟,令人嘆為觀止,拍案稱奇,堪稱國寶。
鈞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尤其北宋后期官鈞瓷的制作,無論從造型設計、燒造工藝或品種、釉色、藝術風格、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鈞之風盛行一時。由于工藝條件和審美的不同,金元以來各地仿鈞窯口除繼承宋鈞的傳統工藝,又創燒出一批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品種。
色彩特點
鈞瓷,以其色彩艷麗、藝術風格獨特聞名中外,久享盛譽。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寶瓷",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獨辟蹊徑,自成體系。鈞瓷色彩之多,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朱砂紅、茄色紫、葡萄紫、鸚哥綠、蔥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窯變的各種色彩。相傳以胭脂紅、蔥翠青和墨色為難得之佳品。
鈞瓷造型以端莊、渾厚、古樸、文雅為特色。鈞瓷器皿,棱角分明,線條優美,文飾簡練,雕塑別致。鈞瓷傳統作品尊、鼎、缽、洗、瓶等陳設品,置之庭室,富麗堂皇,滿屋生輝;陳之幾案,賞心悅目,雅致韻人。鈞瓷胎質,陶冶清純,堅實細膩,扣之其聲如罄,清脆悅耳。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釉中常常呈現出珍珠點、魚子、菟絲、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紋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潤如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來贊美鈞瓷釉質的純凈和釉色的艷麗。鈞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卻找不到兩件色彩完全相同的產品。這就是人們說的"鈞無雙配",也是鈞瓷獨特藝術風格的一個方面。鈞瓷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贊賞。鈞瓷的經濟價值更為同行業所重視。
鈞瓷的名貴在于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即“鈞瓷無雙”,且釉透,釉活,胎質精純,堅實細膩。叩之聲圓潤悅耳,清脆動聽;觀之形端莊優美,古樸典雅,它的釉變色五彩繽紛,璀璨奪目,渾然天成,構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如寒鴉歸林,夕陽殘照,高山云霧,峽谷飛瀑,伯牙撫琴等等。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等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黃金有價鈞無價”,國外更有“雅堂無鈞瓷,不可自夸富”、“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
美學特點
鈞瓷之所以備受世人喜愛,馳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綺麗多變而產生的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視覺美感。其獨特的窯變工藝與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繪畫、雕刻等表現手法,而是靠嚴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學成分,通過燒制過程中溫度、冷卻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層的顏色和花紋千變萬化,產生“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效果。因而頗受青睞,身價不菲。鈞瓷顏色瑰麗,厚重鮮艷,青若藍天,白如美玉,紫勝葡萄,紅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純凈,可幾色輝映,加上變化莫測的流紋,其自然效果遠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飾所能及。體現出典雅大方,斑斕奪目、飄逸空靈的帝王之浩然之氣。
鈞窯瓷器的色彩有什么特征?
鈞窯瓷器的色彩有什么特征?鈞瓷,以其色彩艷麗、藝術作風奇特知名中外,久享盛譽。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寶瓷“,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外型和施釉方面也獨辟蹊徑,自成系統。鈞瓷色彩之多,舉不勝舉。最知名的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朱砂紅、茄色紫、葡萄紫、鸚哥綠、蔥蘢青、梅子青、天青及窯變的各種色彩。相傳以胭脂紅、蔥蘢青和墨色難堪得之佳品。
鈞瓷外型以端莊、渾樸、古樸、斯文為特征。鈞瓷器皿,棱角清楚,線條幽美,文飾精練,雕塑別致。鈞瓷傳統作品尊、鼎、缽、洗、瓶等擺設品,置之庭室,華麗堂皇,滿屋生輝;陳之幾案,心曠神怡,雅致韻人。鈞瓷胎質,熏陶清純,松軟細膩,扣之其聲如罄,清脆悅耳。鈞瓷的釉質深沉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活動感。釉中經常浮現出珍珠點、魚子、菟絲、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紋路。
今人用“五光十色潤如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來贊譽鈞瓷釉質的純潔和釉色的艷麗。鈞瓷的釉色,各不雷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卻找不到兩件色彩完全雷同的產品。這就是人們說的“鈞無雙配“,也是鈞瓷奇特藝術作風的一個方面。鈞瓷奇特的藝術作風,從來為海內外各界人士所贊揚。鈞瓷的經濟價值更為同行業所注重。
鈞瓷的珍貴在于其奇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天然造成,非人工描寫,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惟一無二的,即“鈞瓷無雙”,且釉透,釉活,胎質精純,松軟細膩。叩之聲圓潤悅耳;觀之形端莊幽美,古樸典雅,它的釉變色五彩絢麗,燦爛耀眼,渾然天成,造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如寒鴉歸林,夕陽殘照,平地云霧,峽谷飛瀑,伯牙撫琴等等。這些釉變畫,變幻無限,具備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等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官方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黃金有價鈞無價”,國外更有“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詡富”、“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
鈞窯的特點
1955年,禹縣陶瓷廠開始研制、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制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并增加了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鈞窯址在河南省禹縣,燒造年代眾說不一。禹縣戰國時為韓都、名陽翟,至北宋、金曾置鈞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縣境內已發現宋、金時代的鈞窯址100多處,而且向四周擴展至臨汝、峽縣、新安、鶴壁、安陽、林縣、浚縣,北至河北的磁縣,山西的渾源以及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個遍及華北地區的龐大的鈞窯體系。
鈞窯有以下特點:宋鈞目前就傳世出土器物所見有兩種:一種為濁釉,稱暗釉。一種為亮釉,稱玻璃釉。前者為早期產品,后者為晚期產品。一般人認為亮釉鈞器為后仿是誤斷。北宋鈞窯的胎土淘洗較細,胎色淺灰,釉汁肥厚,晶瑩勻潤,以天藍釉為多見。通過窯變,產生出絢麗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調,其中紅與天藍釉融為一體的"鈞紅"。這類器物,外壁施紅釉,內里則為天藍或月白釉。內外都為紅釉的制品大多為后世仿品。鈞紅釉面上往往呈細小顆粒狀的黑疵斑點,多有蚯蚓走泥紋和細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邊棱凸起釉薄處,呈現米黃色。蚯蚓走泥紋是北宋鈞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鈞瓷已基本不見蚯蚓走泥紋。清代及近現代的仿品常以開片來表現蚯蚓走泥紋。北宋鈞窯一般多施滿釉,圈足底部刷一層醬褐色釉,俗稱芝麻醬釉。這種芝麻醬釉與器身的乳濁狀天藍釉沒有啥區別,只因圈足處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現淺醬色。洗類器三足局部釉厚處仍泛天藍色,釉層雖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澀,有斑駁不勻之感。北宋鈞器的銘文不多見,有銘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宮廷用瓷。銘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數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單數的施鈞紅釉;二、四、六、八、十雙數的施天藍,月白釉。但器底的數字的真正用意是為了標明器物的大小規格,器物越大編號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鈞窯的銘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時刻上的,然后在銘文上施芝麻醬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過釉的胎上刻字,從而露出了馬腳。還有以刻北宋宮廷建筑名的,如"奉華殿"、"養心殿"、"重華宮"、"景陽宮"等,銘文字體的筆畫纖細。從鈞窯實物看,宋鈞與金鈞均已達到鈞瓷燒制的高峰。今人重宋輕金只是個審美視角問題。金代鈞窯的胎質細膩緊密、燒成后多呈淺灰或米黃色。釉面較滋潤,玻璃光比北宋要強,紅釉不像北宋那樣呈通體融為一色的玫瑰紅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藍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飾紅斑,紅斑的邊緣不清晰,有逐漸暈散的感覺。器物一般多施滿釉,圈足足端處無釉,胎釉交接處不整齊,垂釉很厚,俗稱鼻涕釉。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與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見蚯蚓走泥紋,多有開片。燒造工藝采用大于圈足的墊餅墊燒,在板沿盤上采用三支釘支燒。由于支釘與器物粘連在一起,燒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釘痕較大且高低不平。元代鈞窯的產量不斷增加,但質量下降。個別精品中其工藝水平卻堪與宋鈞媲美,只是為數不多罷了。
什么是湘陰窯?所燒瓷器有什么特點?
窯址在湖南湘陰,為重要的古代瓷窯。唐時為岳州管轄,故又稱岳州窯。漢代已有燒造直到明代。東漢時湘陰青竹寺窯已燒制出青釉碗、缽、盆等。胎色灰白,質地細膩,部分胎壁有氣泡,多施半釉。東吳、西晉、南朝窯頭山窯、城關鎮窯燒制出的器物有青釉洗、盆、罐、壺等,釉色有青、黃、醬等色,部分窯變釉色呈藍、紫色,裝飾方法有印花、浮雕、圓雕等。隋代為湘陰窯的發展時期,燒制的器物有碗、瓷盤、缽、瓶、多足硯等。胎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層變薄,施半釉,釉面有開片。陶瓷紋飾有花草、幾何紋及直線印花等,布局對稱且富于變化。唐、五代時期,湘陰窯改稱為岳州窯,燒造技術水平成熟,器物以碗盤為主,釉色更趨青綠。胎體更輕薄,玻璃質感更強且開細碎片紋,剝釉現象仍然存在。故陸羽在《茶經》中評價唐代六個瓷窯的茶碗稱:“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
目前已發現漢、三國、兩晉、南期、隋、唐、五代直至明代的多處窯址。東漢湘陰青竹寺窯已燒制青釉碗、缽、盆、壇、罐、壺等。胎色灰白、質地細膩,部分胎壁有氣泡,多施半釉。東吳、兩晉、南朝窯頭山窯、城關鎮窯燒制青釉洗、盆、罐、四系壺、雞首壺、印紋缽、褐色點彩缽、托盤等。釉色有青、黃、醬等色,部分釉色因窯變而成藍、紫色。裝飾有印花團花、卷草、人物、幾何紋、浮雕蓮瓣紋及圓雕鴛鴦、龍頭、象首。隋代為湘陰窯發展的時期,燒制的青釉器物有碗、盤、缽、高足盤、四系罐、盤口壺、花瓶、燈、多足硯等。胎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層薄、施半釉、釉面多開片,有垂釉現象。醬色釉以醬綠色為主,釉面開片易剝落。有朵花、草葉、幾何以及直線紋印花裝飾。紋飾的搭配布局均衡、對稱,圖案效果強烈而又富于變化,往往用3組或4組團花與葉紋或與成組的直線紋相間排列,僅高足盤盤心紋飾即達30種以上,構成千變萬化的紋樣。除印花裝飾,還有劃花蓮瓣紋。唐、五代湘陰隸屬岳州,湘陰窯稱岳州窯,產品仍以青釉為主,可以參考“岳州窯”。
鞏縣窯燒制的瓷器有什么特點?
唐代鞏縣窯是古代瓷窯。在今河南鞏縣白冶河兩岸,故名。可知始燒于隋代,燒青瓷;唐代有較大發展,以白瓷為主。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有“開元中河南貢白瓷”記載,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有鞏縣窯白瓷,證實此窯貢白瓷。據《國史補》、《元和郡縣圖志》和《新唐書·地理志》中所提到的河南盛產的白瓷和向長安進貢的白瓷,多產于此。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底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壁形足數種造形。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黑瓷有花瓶、酒壺、茶壺、碗、盤等器,瓶的胎體很白,平底輪旋極其規整。修坯之精細,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很少看到。盤胎厚重,里施白釉,外施黑釉,唯口緣露胎,為鞏縣窯的特色。
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唐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產品特征是:(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種造型。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3) 黑瓷態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制法。瓶類器物修坯精細,制作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4) 所制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紋理。(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越窯瓷器仿品有什么特點?
越窯瓷器仿品有什么特點?(1)效仿造型。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文物精華》、《國寶大觀》等有關照片制作。因此,外觀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裝飾的主題思想與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所以在鑒定中,從局部入手,對瓷器制品造型進行總體審核。
(2)臨摹紋樣。紋樣反映了每個時代,人們的信仰、風俗與時代特點。由于不理解思想內容,仿造的圖案線條不可能流暢,構圖遠不如原作。
(3)裝燒工藝。裝燒工藝每一個時代,因使用裝燒工具不同,所遺留的印痕特征也不一樣,尤其是支燒印痕的形式與排列規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忽視了這方面的細節。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顯原形,因此,是否陶瓷胎體燒制過程中反映的印痕,是鑒定支燒的一個標尺。
(4)釉色的鑒別。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窯各時期生產制品的配方化學成分。仿者只是湊合釉色,加上窯爐均用液化氣與電爐燒制,因此,無法對火候的氣氛理解與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開水沖洗就泛色。
(5)體胎的仿制。胎體所呈的色澤與所用的原料有關。現在仿者大多用高嶺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兩者所顯露胎體呈色就不同,一個灰胎,一個白胎,辨別較容易,實際上也是仿制品的一個特點。
◆ 越窯產品有什么特點?
所謂越窯,是指紹興、上虞等地的早期瓷窯與唐宋時代的越州窯這樣一個前后連貫的瓷窯體系。自東漢到宋的一千多年間,這里瓷器生產從未間斷,規模不斷擴大,制瓷技術不斷提高,經歷了創造,發展,繁榮和衰落幾個階段。
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陸羽《茶經》中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陸龜蒙在《秘色越器》詩中更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當時余姚、上虞一帶屬越州,故曰“越窯”。越窯燒造的瓷器,主要是青瓷,釉色青中微帶黃色,后改進到清水般的湖綠色。唐代瓷器胎較厚。中唐以后出現劃花,印花裝飾;五代時刻花大為盛行,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花卉,草蟲都有。越窯是吳越錢氏燒貢瓷的主要窯廠,宋初時產量極大,吳越降宋后,越窯興盛時期隨之告一段落,此后走上了衰微的道路。
唐,五代是越窯的大發展時期,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這時的制品胎灰白,色較深,質粗而堅,釉色有灰青,青中閃黃、綠等色。釉泡大而稀朗,流釉顯著,開片較少。秘色瓷是越窯瓷的突出品種,它始于唐,盛于五代,并被作為貢品。秘色釉的特點是青中泛灰藍,無光。這時的器物以釉色取勝,力求有玉的效果,而不重視紋飾。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刻花,貼花等;刻花多用細竹片,線條細而有力。常見的紋飾有雙鸞鳳,龍水雙魚,鸚鵡,串枝花卉等。
越窯產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海外。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地均有越瓷遺物發現。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鈞窯瓷器有什么特點?》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鈞窯瓷器有什么特點?》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鈞窯瓷器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