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朱樂耕:用陶瓷改變國人粗糙的生活方式

            陶瓷藝術家:朱樂耕

            朱樂耕:從小在陶瓷圈子長大

            網易藝術:各位網易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網易藝術訪談錄,我們今天特別開心邀請到著名陶瓷藝術家朱樂耕先生,歡迎朱先生。

            朱樂耕:謝謝。

            網易藝術:朱先生,請您先自己跟我們透露一下跟陶瓷接觸多少年了?

            朱樂耕:很長很長。因為我是出生在景德鎮,我自己的家離官窯只有十幾二十步,父母就是做陶瓷的。

            網易藝術:陶瓷世家出身。

            朱樂耕:父親做陶瓷,從小在父母親身邊長大,好象生來就是做陶瓷的。

            網易藝術:有一種情況,很多小孩從小就接觸,但可能覺得接觸太多了,人生真正決定從事這個行業,靠這個吃飯時,可能又會有一些轉向,您是怎樣一直堅持決定,從始至終要跟陶瓷在一起的?

            朱樂耕:有時候人是一種緣分,剛才我談到了我的家庭出身,我在那個城市,最后我也有機會得到很好的陶瓷藝術的教育,比如從小家里的父親教育我,陶瓷藝術,傳統陶瓷,我家里就是一個沙龍,很多陶瓷藝術家就在我家里,每天都聚會,我從小在這個氛圍里長大聽他們談陶瓷藝術,而且后來我也有機會到藝術市場研究所工作,這是景德鎮最大的陶瓷藝術場,當時計劃經濟把老藝人全集中在那個地方,我跟他們學了很多傳統技藝,時間很長,很正規的學過,像古彩、粉彩,傳統的學過。另外我也有幸讀了陶瓷學院第一屆研究生,受過很好的高等教育,我的背景里主要是這兩大塊,特別是后來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有機會接觸很多國外當代的陶藝,包括一些國際交流,對我的影響,觸動很大,一是傳統教育,還有一個是大學教育,再就是國際交流,國際眼光,我覺得對我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網易藝術:我們剛才聊到,其實陶瓷的名字叫China,China和“中國”的英文一樣,作為80后來思考,陶藝藝術大師,可能我腦子里不會有太多名字浮現,不像當代藝術,國畫藝術,很多大師的名字會在我的腦海里呈現,對于陶瓷藝術的發展,您作為一直從事這個行業的藝術家,怎么看待陶瓷大概的發展狀況?

            朱樂耕: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我們到國外的博物館,每個重要博物館,包括大都會,都有中國的陶瓷藝術,非常精彩,中國的陶瓷藝術在16、17、18世紀大量出口到歐洲,歐洲人是通過陶瓷藝術認識到中國的,美麗的中國就是從陶瓷藝術開始,我有一次到丹麥去,丹麥政府送禮品給我,我打開一看,里面是一本安徒生童話,童話里談到在遙遠的東方,在中國,有一個美麗的宮殿,是用陶瓷做成的。陶瓷在他們心目中是很高尚,是夢想中的地方。談到陶瓷出口,那時候歐洲還不會做陶瓷,他們比我們晚很多很多年,所以陶瓷不僅是藝術,還有它的科技在里面,燒成,是很復雜的東西,那時候歐洲到日本,早期有一個山寨我們陶瓷的過程,都在學我們的東西,基本模仿我們的作品,而且日本陶瓷還簽上我們中國的底款,大量燒制到歐洲,陶瓷是非常高級的奢侈品,歐洲王公貴族家里要是沒有陶瓷品會感到非常不安,因為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這幾百年來,我覺得中國的陶瓷基本在走下坡路,在世界博物館基本看不到,因為很多原因,工業革命,中國在這個進程中沒上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陶瓷又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因為中國富強了,我們的文化藝術也在不斷發展,傳統的陶瓷藝術也在這個時代不斷產生新的變化,以新的面貌慢慢引起世界的矚目。

            網易藝術:當下您作為一直從事陶藝的藝術家,您個人現在有沒有力所能及做的一些工作?

            朱樂耕:我覺得這個時代,陶瓷藝術發展是最繁榮的時代,藝術家也碰到了最好的時代,國家改革開放后,開放,再加上藝術家工作條件的改善,另外我們對我們的傳統陶瓷、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我們把傳統的優秀文化作為我們優秀的出發點和優秀的資源重新認識它,所以在我們的陶瓷藝術里,當今囊括了很多新的思想、觀念,這是一個新的時機、新的面貌。

            網易藝術:對您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感覺?

            朱樂耕:對,我本身就從事陶瓷藝術的創作,再加上我也是教育工作者,在大學里帶研究生,我也希望培養中國當代優秀的陶瓷藝術家,未來設計和陶瓷藝術表達觀念方面有思想的學生,我想他們未來對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一定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樂耕作品《中國牛》

            陶瓷教育現狀:陶瓷學院女生比男生多

            網易藝術:老師,剛才您說到您作為陶藝的教育者,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研究生是在學院學的,是一個女生,她說她們那兒的男女比例有一點失調,學陶瓷的女生居多,目前會是這樣的情況嗎?

            朱樂耕:是這樣的,我大概在十幾二十年前到日本訪問,到日本大學,到韓國,我感到非常奇怪,怎么學陶瓷的全是女生,男生沒有,寥寥無幾,我感到非常奇怪,因為我們那時候大量的學生基本是男生,一個班的女生很少,但現在中國的情況改變了,現在我招的研究生,80%幾乎都是女生,男生極少,我在考慮這到底是一個什么現象,我想可能女生比較容易過理想化的生活,因為藝術是很美好的東西,男生可能要考慮生存的問題,因為藝術學習不可能很快讓你進入一個生存狀態,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我估計是這個原因。

            《涅槃》

            用陶瓷藝術對話環境空間

            網易藝術:朱老師前幾天在咱們國家大劇院進行了自己的個展,我當時去現場看了展覽,覺得真的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因為在我的印象里,陶瓷更多是在南鑼鼓巷、798那些小飾品,最多也就是陶瓷壁畫這種跟陶瓷有關的藝術品,我看了您的展,感覺陶瓷也可以用空間感說話,對您自己,打造用陶瓷這樣產生跟環境、跟建筑空間對話的情況,是不是自己也有一些突破?

            朱樂耕:在1995年我就探討一個問題,傳統陶瓷藝術要根據當代的社會發展,新的空間,它怎么發展呢?我想,就是生活的陶藝,陶瓷藝術的生活化,陶瓷藝術環境空間的研究,這個空間我覺得未來是有發展前景的。因為中國在發展,城市化不斷擴張,城市以商業為中心,負面問題很多,空間擠壓,人與人的擠壓,交通堵塞,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人性是需要一些詩意的,需要自然,也需要藝術,環境藝術在未來的發展應該是很大的,我們要靠環境藝術來調節這種狀況,很多城市內地,包括一些空間,都用環境藝術來表達,或者一些建筑空間,用很多藝術和它結合在一起,緩解人們在這種空間里的壓力,在國際上,現在國外法律規定要有百分比的藝術,100萬拿出1萬來建筑環境藝術。

            我們的陶瓷藝術這時候又找到了新的空間和突破點,陶瓷藝術的空間和環境藝術結合是非常好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土的材料,這次我們展的陶瓷藝術的感覺和工業化形成了很好的對比,很人性,是我們心里很需要的感覺,這次在國家大劇院的展覽我主要考慮兩個大問題,一是我們的陶瓷藝術怎樣和環境空間結合起來,不是在國家大劇院找一個墻壁掛上一些作品,而是和整個環境空間,和建筑穿插在一起,因為國家大劇院是很典型、很現代的建筑。

            在這個思考里,我們怎么表達,和空間穿插很好的作品在里面,這是我的想法,這次有很多作品在空間里,大家感覺非常有意思,一些雕塑、一些抽象的器皿,感覺這個空間里需要這樣的氣場,隨著工業化的建筑,比較冰冷,通過陶藝放上去,通過陶藝表達的思想、精神,感覺我們需要這個東西,需要這個感覺,這就是我想的把我們的藝術和環境結合起來。

            實際上建筑代表一個時代,我們的作品如何和時代融合在一起,如何在這個時代,以建筑為語言的時代,怎么和它對話,這是我這次個展最重要的思考,所以很多作品是放在這個空間里的。

            另外是探討一個問題,傳統陶瓷藝術有很多優秀的出發點,我們的陶瓷藝術在這個空間里怎么表達它的現代性,怎么使我們傳統的陶瓷藝術在這個時代有一個很好的轉型,探討本土化、現代化的問題,所以我很多的元素來自于傳統,比如宋代的粉彩,我用了很多民間元素,再假如我的一些新的、觀念性造型,并不是把傳統的完全拿過來,而是很好的提煉,來表達我的新的想法,使我們傳統的藝術在當代有很好的轉型,它是面向未來的,面向新的人群的,是這么一個東西,包括云的系列,涅盤的系列。

            網易藝術:中國牛的系列。

            朱樂耕:中國牛也是放在空間里效果非常好,因為這個建筑是工業化建筑,有些是后現代化建筑,但我們的中國牛和風,那些作品散發出來的是農耕文明的符號,農耕文明的符號在當代工業化里,穿插在里面有一種歷史感,而且還有中國的精神,因為建筑是西方的,缺少中國精神,我覺得在這個空間里引用中國的文化精神,用現代語言表述,這非常重要,畢竟這是我們在首都,在北京,在這么一個地理位置上,作為中國人,中國文化,在這個空間里應該有自己的表述,我覺得非常重要,這是很好的嘗試,這次放在作品里大家反應還是蠻好的。

            網易藝術:我看展覽的時候聽了很多現場觀眾的反應,他們說,天哪,用陶瓷能燒制出這么現代化的藝術作品,對藝術家來說是不是也是很新的嘗試,他們會這樣考慮,我的考慮點,會想您燒制這些作品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有沒有崩潰的時候?

            朱樂耕:實際上我研究了很長時間,這個展覽是跟韓國濟州島的展覽是系列展覽,我們剛剛結束在韓國濟州島的一個活動,那是他們請我去做的兩個大型壁畫,那個壁畫很大,28米多的長度,高度也有上十米高,兩幅大型的,還有我系列作品的展覽,去了很多朋友,包括一些重要的媒體也去了,也是探討環境空間的藝術,把我們的作品放到當代的環境空間里去,我覺得我們的藝術家有責任探討這方面的問題,特別是作為陶瓷藝術家,因為自古以來陶瓷就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有它的物質性,反映了他們當時的制作水平,工藝,科技,但它的表述和精神層面是和當時的社會融合在一起,而且中國的陶瓷自古以來就有以氣載道之說,中國是禮儀之邦,通過我們的陶瓷器皿表達很多中國人的思想在里面。我們說,美食不如美器,陶瓷雖小,但能表達豐富的宇宙世界,很大的器皿也能容納個人內心細微的思考。

            網易藝術:這次咱們的主題叫做“空間和鏡像”,當時您選擇作為這個主題來突出展覽,有沒有什么想法?

            朱樂耕:我剛才談到,主要是把它放在一個大的空間里去,在空間里所產生的感覺它就是有反應,跟空間對話,這是我這次展覽的想法。

            網易藝術:“鏡像”這兩個字呢?

            朱樂耕:鏡像主要是反映,對空間對話的反映,我想我們應該關注空間,關注反應,這就是我們陶瓷所要研究的,你想,人的精神需求也好,物質需求也好,我覺得這是我們要研究的兩個重點主題。

            《禪意》

            只知道收藏古陶瓷的人請醒醒

            網易藝術:剛才您聊的時候說,您之前是在韓國,做一個系列的展覽,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可能在韓國和日本,對于中國一些元素保存的有時候要比我們(好),陶瓷產生于我國,卻在別的國家受到重視,不光陶瓷是這樣的情況,之前去日本旅游,日本的一些唐代建筑也是很讓人印象深刻的,對于陶瓷的狀況,您怎么看?

            朱樂耕:陶瓷的歷史非常悠久,去年10月份云南有一個國際會議,亞洲文化論壇,我談到了一個問題,中國的陶瓷藝術,我們宋代的陶瓷藝術對亞洲文化的影響,中國的陶瓷藝術,全在韓國,全在日本,特別是中國宋代的茶碗,道家文化的茶碗,強調道法自然,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故宮的那些東西,它又影響了韓國,韓國后來又影響了日本,日本把道家文化的思想又發揚光大,又影響了整個世界,包括美國現代陶藝,反過來美國現代陶藝又來影響中國,因為中國文化的出發點很多,很豐富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儒家文化的東西多一點,講究精致的東西,實際上中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文化,所以現在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學習,我覺得很重要。

            網易藝術:剛才我們聊了這么多,如果作為普通網民來看,更多關注它在拍賣場上市場的體現,從收藏,作為藏家的角度,作為中國陶瓷,包括收藏,包括升值的空間,您作為藝術家有沒有一些自己的觀點?

            朱樂耕:我覺得中國的陶瓷藝術還是有它的文脈的,有它的傳承,另外,當代的陶瓷藝術應該有它新的表述和表達,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應該容納更多的文化在里面,應該有我們當代人的思想意識在里面,一個是我剛剛談到的歷史,再就是當代新的思想,包括工藝,材料的研究,還有新的觀念,我覺得很重要,作為收藏者,都應該去探討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現在中國收藏的古陶瓷比較多,但研究還不夠,這可能和我們國家的藝術教育有關系,國民素質有關系,很多人不懂得當代的藝術,他只知道收藏古陶瓷,當代的很多陶瓷藝術其實已經很超越了,在材料、工藝、觀念上已經超越歷史了,我覺得這密是很有意思的空間。

            網易藝術:采訪前我了解到您之前有去哈佛大學做關于中國陶瓷的演講,說當時哈佛大學生全體給您起立鼓掌,當時您帶給哈佛的演講講述的大概是哪些方面的內容?

            朱樂耕:我主要是談到了我的個人創作,通過我的個人創作來反映咱們中國這個時代文化的變化,陶瓷藝術的發展,因為西方對中國當代的陶瓷藝術是不了解的,去全世界博物館看,在鴉片戰爭以后整個這一塊是空白的,他們不了解中國,現在我們文化的發展怎么樣,他們知道你的經濟發展,從報紙上能看見,文化發展是怎樣的?特別是作為中國有代表性的陶瓷藝術,他們不了解,通過我們的演講和圖片,他們從我個人身上看到了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的狀況,所以他們感到很激動,很感動。

            網易藝術:既然說到這兒,說說您個人的發展吧,您能大概給我們做一個描述嗎?比如您可能從小就接觸,到后來您自己也會做突破,和空間對話的形式,您大概給我們簡單講一下吧,我們也聽一下在哈佛大學享受的待遇。

            朱樂耕:是這樣的,從小我就學習傳統陶瓷,很地道的傳統,傳統工藝、古彩、粉彩、青花,我是很系統學習的,我就談到了當時我的學習情況,當時是怎么學的呢?中國改革開放之前,計劃經濟藝術家的工作條件是有限制的,分工是比較典型的,我們不可能個人做一個白胎,做一個陶瓷材料,個人用窯爐,只有改革開放以后,國際交流頻繁,我們有條件買一塊土地建一個自己的工作室,因為我們陶瓷藝術家不像一般的繪畫,我們需要很大的場地,要建窯,還要有很大的制作作坊,后來我們有了條件,購置土地,建窯,建工作室,在這個過程中又給了我們很多新的條件,我們有條件研究陶瓷作為土與火的藝術,從最開始的陶瓷材料到燒成條件的建立,特別是這些年來的國際交流也拓寬了我們的眼界,比如我們去美國參加美國的教育年會,還有國際上一些重要會議,我們也能了解西方當代藝術最新的發展創造,他們藝術本身的情況,特別這些年來,我們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好的認識,把傳統文化作為優秀的資源重新認識,重新開發利用,在這方面我們也不斷努力,所以我有這個階段,一個是做陶瓷彩繪,官窯的,五彩的階段,原來條件不夠,我們只能做一點彩繪,后來我們的觀念起了變化,研究了民窯,包括民間青花,以前我們不太認識,我們認為官窯的東西最好,故宮的東西最好,實際上中國的東西不只是故宮,整個中國文化,民間藝術都是我們的藝術,最后我們也聊了我們對材料、窯爐燒成技藝的研究,我們從陶瓷最早的第一步材料燒成來研究,再就是后來觀念的變化,像五彩的研究,再到民間陶瓷的研究,比如這次國家大劇院,我也用了很多馮地材(音),民間的手法,表達圓圈的東西,還有五彩云,也是早期的彩繪,但我用新的形式表達,比如造型都是我自己燒的,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只有國營工廠才可以做,現在我的條件可能比這個工廠強多了。

            《農耕時代》

            作品從自家的窯里燒出來

            網易藝術:朱先生,我可以理解這次大劇院所有展出的陶瓷藝術作品都是您自己的工作室出來的?

            朱樂耕:對,都是我自己的工作室出來的,以前的國營工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包括韓國我在首爾做的音樂廳,一百多噸的材料全是我的工作室燒出來的,現在條件完全不同了,我在哈佛大學講課時實際是在介紹在中國社會發展的背景下我個人的創作,因為個人是離不開社會的,離不開整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這非常重要,我的父輩就沒有得到這種條件,我的父親也很有想法,但在計劃經濟時代他就沒有得到這種條件,所以我們的陶瓷藝術家在這個時代是最幸運的,我們應該感恩這個時代。

            網易藝術:聽了您大概的描述,我腦子里好象串起來一根線,可以拎起來,對于您個人的陶瓷藝術經歷,可以像線一樣串起來做一個認識了,我還很好奇一個點,剛才您說您的工作室這么多作品都可以自己燒制,是不是這期間也有一個過程,這些東西未必一次就能成功,可能要不斷地嘗試嘗試,做成最終的東西,所以我想聽聽關于您個人在創作方面的困難,或者讓您記憶猶新的東西。

            朱樂耕:這都不是一下燒出來的,而是有很長的過程,因為我很喜歡探索,固步自封,或是提原來的成績,這不是我的性格,我喜歡探索,喜歡到黑暗里摸索,喜歡走出一條路,包括環境空間,我覺得也是推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原來是沒有的,通過我們的開拓,又使陶瓷藝術走出了另外一條路,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藝術就是需要不斷探索,需要不斷適應。

            網易藝術:不斷探索才能不斷創新。

            朱樂耕:對。

            網易藝術:您的“云系列”,因為我第一眼看的時候感覺有點像日本藝術家草菅民生(音)的作品,有一點點感覺,是不是您想了一點,要這么呈現,但最后在燒制過程中又不斷的有新的想法,最終呈現出來,不斷修改,不斷調整,以至于最后看到漂亮的陶瓷藝術作品。

            朱樂耕:對,我所有的作品都是這樣,都是不斷調整的,我喜歡打破過去的規矩,這個過程很快樂,能找到很多東西,以前沒有出現過的東西,我喜歡跟泥巴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們和泥土的互動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感覺,我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尋找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感覺。這也是創作的快樂。

            網易藝術:在接下來的計劃中,您個人還有沒有一些新的,除了做展覽之外,在研究方向上會不會有一些新的需要考慮、研究的地方?

            朱樂耕:11月份到12月份的時候有一個展覽,東西方陶藝對話,這是近期的計劃,我會邀請日本一個最好的陶藝家,叫惠田熊楊(音),也是像我們一樣做大型環境空間陶藝的,他比我年長,在日本非常有影響力,很多器皿也做得非常漂亮,還有一個是美國阿富力(音)大學最好的教授,他來參加,另外還有歐洲的考夫曼,他是當今陶藝協會的主席,我們四個人做一個展覽,通過我們四個人,展示東西方陶藝的過去和未來,我覺得這個展覽很有意思,現在正在做策劃。

            想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國人粗糙的生活方式

            網易藝術:作為您個人,您的考慮,中國、日本、美國、歐洲,陶瓷和陶瓷不一樣,中國有中國的陶瓷,包括技法,我看日本更多是在設計店之類的,平滑的感覺,不同國家的陶瓷有什么不同的特色可以簡單總結嗎?

            朱樂耕:我想通過我們四個人的展覽探討東方陶藝的對話,過去在歷史上我們是怎么影響韓國,韓國影響日本,東方陶瓷藝術的語境,再談到當代的陶藝,西方,美國和歐洲的,他們的思想觀念,整個大的陶瓷藝術空間里怎么互相融合、表現,包括未來的發展,做這么一個討論。

            網易藝術:可能您經常去日本、韓國這些國家做交流,您每次看了他們的作品之后會不會覺得自己其實也有一些可以借鑒的地方?

            朱樂耕:肯定的,特別是日本陶瓷藝術,你看這個國家在歷史上,很多陶瓷是向我們學習的,但他們在工業化發展的同時又保留了民族民間的陶瓷,日本生活用的陶瓷,我們知道日本料理用的陶瓷是非常講究的,保留了很多民族的生活,這是很優秀的,生活中使用,你到日本吃飯是很感動的,感動的不僅是東西好吃,還有餐具的享受,我覺得當今中國人把這些全丟掉了,我們的生活現在變得粗糙了,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但在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器具變得非常不講究了,中國是禮儀之邦,在過去歷史上,中國人用的陶瓷餐具是非常講究的,美食不如美器,你看《紅樓夢》里是怎么使用陶瓷的,我們原來怎么使用陶瓷,這是一種禮儀,在中國文化里,我們是把它作為象征,原來在一些寺廟里也有一些祭器,它是禮器,代表了中國一種很高的思想,祭祀用的,而且過去中國人講鐘鳴鼎食,吃飯也有背景音樂的,鼎,它是一種象征性的東西,是講究的,現在我不知道,在北京,我到很多人家里吃飯,他們對器皿不講究,大家都處在快餐時代,我覺得很遺憾,我去日本吃飯,他們對餐具是非常講究的,韓國人也一樣。現在我到美國,美國人家里也用很講究的餐具,餐桌上有鮮花,還有漂亮的桌布。

            網易藝術:作為您個人,您會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餐具使用,包括家里的布置,會不會很講究?我很想了解。

            朱樂耕:我有專門吃飯的餐廳,有我自己的餐具,我用我自己的餐具,包括這次一個酒店的開幕,里面所用的東西都是我做的,我把壁畫上的元素做成了很多的,咖啡杯、茶具,都是我自己做的,因為我想改變這個面貌,我想倡導一種有文化的生活,創造一種我們講究的生活,也重新拾起我們過去的美好,但是是一種新的表達,讓我們慢慢遠離那種粗糙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精致起來、講究起來。

            編輯推薦

            用臺灣陶瓷享受生活美學


            具有美感的生活是頗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之美其實就像水一樣,不是單靠所費不貲的昂貴家飾品就能堆棧出來。經營美感生活,必須從態度、細節、關懷周遭環境……一點一滴地注入美,逐漸催化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美感生活。

            具有美感的人生,其實可以從經營一個小小的茶杯開始。

            臺灣知名建筑教育學者漢寶德先生在推動“臺灣生活美學運動計劃”時指出,當我們愿意坐下來,享受一杯現泡的好茶,挑選一個很美的茶杯,手握著溫暖茶杯所帶來的視覺之美、慢品溫暖茶杯所傾注的好茶芬芳,這些點滴細節所給予我們無價的輕松寫意,就是體驗生活美學的第一步。

            臺灣陶瓷藝術設計顯現了對生活美學的思考與實踐。臺灣陶瓷藝術奠基自歷史傳承的技術與時代累積的經驗,21世紀的臺灣陶瓷工藝家從仿古加以變化和創新,力求在技術上、在藝術上、在文化上、在意涵上提出突破思維,關注臺灣多元之文化元素,透過陶瓷生動的技法與演繹,融合功能性日用陶瓷與文化性藝術陶瓷,讓陶瓷用戶能透過這些陶瓷工藝家精心設計的美好陶瓷生活藝術品,進而與生活美學產生對話,觸動更多生活美學的體認與感動。

            近年來,臺灣陶瓷藝術蓬勃發展,許多各具特色的臺灣陶瓷工藝家紛紛提出各項的創藝新陶作品,造就臺灣陶瓷產業的新風華時代。

            如榮獲“臺灣工藝之家”殊榮的臺灣陶瓷吉洲窯的許朝宗大師,以全球獨門鐵銹花技法吸引國際陶瓷藝術界。鐵銹花技法屬燒成非常不易之窯變,釉藥由氧化鐵1320度還原焰高溫燒成,冷卻時結晶成一朵朵微微亮亮的結晶花,彷若經戒定慧持心熏修成佛般,沉穩優雅地凝結其上,稀有難得,風格大器華貴、氣質深蘊耐看,表現出高貴脫俗的氣質。

            臺灣陶瓷安達窯引古創新,作品結合了古漢汝窯青瓷技法、以及現代時尚的線條美感,例如系列作品《夏鳴》靈感來自從臺灣農村生活“靜聽蛙鳴聲,細品一壺茶”,以一個簡泡壺與兩小杯的組合讓用戶與親密愛人分享靜謐甜蜜的兩人時光。臺灣陶瓷安達窯家傳第二代繼續接棒經營,并導入更多新的美學概念,努力實踐將藝術帶入生活的目標,成就新時代青瓷作品。

            朱輝球禪宗瓷藝


            “低眉信手,拈花一笑”是一種禪宗的姿態與心境,也是朱輝球藝術生涯的心性體現與陶瓷作品的筆意流露。在新的時代下,朱輝球用筆墨渲染出對于禪宗的感悟與理解,這是一種對自我閱歷的閔懷、對自然大化的感懷以及對人世百態的普世關懷。

            在陶瓷藝術創作之中,朱輝球揮灑著自己的藝術體會和創作才情。朱輝球傾盡筆墨對待創作之事,他工于綜合裝飾、高溫顏色釉等工藝手法,他擅長花鳥、山水等繪畫題材。他更是著力于傳統之上的重新演繹,他致力于新材料、新工藝、新手法、新思維的運用。因此他的作品靈韻倍生,充分體現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濃郁的時代氣息。

            童年的朱輝球便心性使然,他喜歡在大千世界上找尋各種快樂、各種美好,所以他一直嬉戲快樂著。而這份童年的天真與淳樸一直保留到今后的陶瓷藝術生涯之中,在陶瓷藝術創作之中,他一直徜徉于自己的藝術世界。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之中,朱輝球一直找尋著可以讓自己快樂的美好事物。而這些美好的事物經過他的過濾與純化,一一展現于他的作品之中。而他的作品也衍生著大千世界的無限妙趣,從而給予觀者極高的審美趣味。在他的《吉祥高原》、《康定情歌》、《春風得意》等一些草原系列作品中,充分展現出他對于生活的熱愛與感懷。他以一雙審美與尋美的藝術眼光,領略到了草原上的無限風采,體會到了草原人民與自然相處的親密無間,從而在作品之中再現草原風采,傳達給我們一種自然淳樸的樂趣與大化簡約的純美。

            從事陶瓷藝術創作的朱輝球,還有“貓王”之稱,這源于他對于花鳥動物的細膩筆繪與淋漓表現。在動物題材中,朱輝球運用著顏色釉與綜合裝飾的獨特手法,讓筆下的動物形神具備、姿態各異。而這種對于動物的筆觸,亦流露出了朱輝球的無窮筆意,這是一種入得肌理的繪畫之道,這是一種對于繪畫題材的深入骨髓的理解,這是一種對畫面質感入木三分的表現手法。而這種以動物為題材的初衷,顯露出朱輝球“擇蕓蕓眾生之一相入筆”的繪畫體悟,然而“萬法歸一”,朱輝球對于自然大化的認知,便是一種見微知著的靈犀相通。“萬法歸一”,而“一”又歸于何處?“一”理應是歸于朱輝球作品中繽紛流溢的色彩、靈動神現的筆線以及巧妙構思的設計裝飾。

            陶瓷藝術因豐富繽紛的表現方式而形態各異,各種陶瓷工藝更是魅力獨具,好比顏色釉,它最大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變化莫測。對于顏色釉,朱輝球坦言:“很多人在用高溫顏色釉畫畫,我感覺這違背了裝飾的宗旨。色釉是抽象的東西,需要依靠窯變而形成。相對而言,它的形體感、畫面效果應該讓人感覺未知的神秘、色彩的斑駁、空氣的通透。現在很多人對于顏色釉的理解與運用已經產生了偏執,這與其個人素質、藝術修養有關。如果運用高溫顏色釉單純地繪圖,那么畫面的色彩、肌理就會顯得過分具象,這便無法體現出創作者對于藝術的全面認識。對于藝術而言,具象的東西很難具有深度,也便難以具有神秘感。”陶瓷藝術的美感的確是一種深度式、輕盈式、迷幻式、神秘式的存在,而朱輝球基于自己對于藝術理念的認知與工藝手法的掌握,為我們揭開陶瓷藝術的層層面紗,以一種曲徑幽深式的神秘渠道,將陶瓷藝術的真實美感傳遞給我們。

            對于藝術而言,應該追求一種集體人格的共鳴,應該追求一種人文情懷的體現。作為陶瓷藝術創作者的朱輝球,更是深諳此道。朱輝球一直重視于作品中人文基調與集體共鳴。在陶瓷藝術的探索之中,朱輝球窺到了藝術與宗教的相通之處,那便是一種普世的人文情懷,這種人文情懷是對人生百態洞若觀火之后的惺惺相惜。基于對藝術文化、宗教文化的認知與感悟,朱輝球運用陶瓷工藝與繪畫手法,對這兩種文化進行了一種互通有無式的融合,從而誕生佛教題材系列的作品。這些作品中的佛教菩薩,或低眉信手,或姿態祥和,或隱現笑意,或緘默淡然,體現出一種端莊正中的處世觀念與“拈花一笑”的禪宗精神。而畫面中的色彩點綴更是靈韻倍生,從而氤氳出千世百轉的輪回靈韻之美,讓觀者心靜意收,不自覺地流連于輕盈迷幻的畫面美感之中。

            這種禪宗文化的底蘊與墨色灑脫的筆意,充分體現了朱輝球對于人生感悟的高度提煉、對于工藝筆墨的嫻熟純化。朱輝球極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修養、筆墨涵養以及藝術感悟,為此他教學相長、出門寫生、潛心創作,無不躬行踐履。在以往的時間里,朱輝球曾去過西藏、新疆等地采風寫生,他醉心于當地人物形象、風土人情、服裝服飾所具有的民族特點與自然美感。最近,朱輝球更是詳細談到他的寫生經歷,“2013,我對四川藏區進行了大量的寫生,那里美得讓我賞心悅目。人物的服裝、服飾,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當地人的民族服裝,無論袍子或裙子,都反應出宗教、人文、風俗等元素與底蘊,從而別有一番風味。”

            在人生與藝術的道路上,朱輝球便是這般地行萬里路,他一直勇于去踐行自己的藝術道途。在自己的道途之中,他一直感懷于所遇所知的美好事物。但他并不獨攬這些美好的事物,他懷有宗教式和藝術式的人文胸懷,他將陶瓷藝術作品中美感送贈給人們,讓人們可以賞心悅目。筆者一直對朱輝球的作品《康定情歌》影響深刻,這幅作品可以說是朱輝球人生信仰與藝術理念的寫照。朱輝球在這幅作品中,體現出一種且歌且行式的姿態與心境。而結合著朱輝球對于禪宗文化“低眉信手,拈花一笑”的靈犀相通,便可形成他作為陶瓷藝術創作者的個性修養和精神涵養。然而此種修養與內涵之下,理應氤氳出朱輝球極具個性的藝術語言,而這種藝術語言理應是陶瓷藝術界中的全盛之景。

            陶瓷藝術與人、生活、環境的關系


            一、陶瓷藝術與人、生活、環境

            如果說,陶器是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生活環境中,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對自然認識的提高,不約而同的發明了陶器的話。那么,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這一事實亦是舉世公認的。可以說陶瓷與中國人有著特殊的聯系,中國人對陶瓷有著特殊的情感。今天,陶瓷藝術與人、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陶瓷藝術審美情結

            在公元前15世紀的商周時期,中國人發明了瓷器。竟管當時發明的瓷器還處于原始狀態,但畢竟是人類一次重大的發明。它的發明和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個以瓷器命名的國家---中國和它的人民從此就和陶瓷結下不解之源。從生活日用品、建筑材料到藝術品,陶瓷就與中國人“朝夕相處”。直到今天,陶瓷產品仍在國人生活中環境中無處不有。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對中國陶瓷品種花色舉出一二;每個中國人的家庭中都有陶瓷產品的使用和陳設。特別是作為陳設的藝術品中陶瓷占有絕對的地位。人們對陶瓷藝術已有幾千年的審美傳統的習慣。現在,室內設計與裝飾中陶瓷自然是人們首選產品之一。

            信息時代人們的情感需求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是一個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當高科技的發展使科技成為社會的主導因素,人的情感等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未來學家《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特說:“我們的社會里高技術越多,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的環境,用技術的軟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所以,在高科技發展的同時,必須用情感的力量去取得平衡,即高科技與高情感的平衡。陶瓷這種天然的材料屬性和原始的、手工的帶有情感因素的產品,即是這種情感需求的物化之一。此時陶(瓷)土的質感、手工的痕跡、自然的裝飾變化變成了情感的物化符號。

            陶瓷藝術在室內設計中應用趨勢

            陶瓷藝術的獨特審美價值

            與中國書法、繪畫等藝術一樣,陶瓷也是中國人喜愛的藝術之一。陶瓷在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輝煌的成就,陶瓷藝術獨特的語言形態,豐富的表現力形成了它獨特的審美價值。從古到今陶瓷藝術一直是人們玩賞收藏的對象。從歷代文人的詩歌詠賦中就能體會出陶瓷藝術的審美價值。唐代顧況的“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是對越窯青瓷的贊美;宋代李清照的“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是對景德鎮青白瓷的贊美;蘇東坡的“定州花瓷琢紅玉”和范仲淹的“紫玉甌心雪濤起”詩文贊美的是定窯、建窯的醬色釉瓷和黑釉瓷。可以看出陶瓷在中國人心目中一直是審美的對象。

            陶瓷材料與室內環境的和諧性

            陶瓷是采用天然礦物質原料加工而成的。從屬性上看,它與石灰、水泥、玻璃等相同,都是屬于硅酸鹽系統也都是建筑材料。它與鋼鐵又有制造工藝的相同點,都要經火的燒制與冶煉。“陶冶”一詞就形象的說明二者的關系。另外,陶瓷與木材也有來自天然的相似性,并且陶瓷與木材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配合使用最多的材料,是一對絕好的搭檔。因此,陶瓷在室內與其它材料和諧相處,具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二、陶瓷藝術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趨勢

            陶瓷藝術與室內設計的關系主要表現在,1,藝術陶瓷與字畫、古玩、綠色植物等作用一樣,一方面,它作為獨立的藝術品形式具有審美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面,它以實用的形式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同時起到室內裝飾和點綴環境的作用。2,作為建筑裝飾材料的瓷磚和衛浴用品,這是室內設計與應用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瓷磚、衛浴幾乎是每個家庭中的廚房、衛生間等空間里都要使用的產品。而且現在樓盤戶型已朝大廚房、開放式廚房和多套衛生間方向發展。瓷磚、衛浴產品發展的空間是很大的。同時也形成了競爭激烈的市場。因此,陶瓷產品的藝術設計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講,作為生活者選擇的不是產品本身,而選擇的是設計。

            當然,陶瓷產品的設計不僅僅是在造型、款式、花色、工藝等方面,更要在整體空間的組合搭配和營造室內空間的主題、情調、氛圍等方面進行策劃與設計。可以說,誰為顧客想的最多,服務的最周全,誰就是贏家。

            紫砂壺工藝品 朱泥的殘缺美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間,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紫砂壺

            紫砂壺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

            紫砂田螺壺

            長久以來,紫砂壺即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它優良的實用功能,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即有所記載。明清兩代人們認為茶壺之所以“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壺能發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奪香,又煮熟湯氣。關于“越宿不餿”的說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干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

            壺上紋飾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于執握,壺的周圓和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

            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內涵的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

            紫砂壺茶具

            若壺藝愛好者偏于理,斤斤計較于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側重于從沏茶名飲的方面為出發點,那就只知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當然,作為一件實用工藝美術品,它的適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的興致。

            紫砂壺壺韻 朱泥的殘缺美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間,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紫砂壺

            紫砂壺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

            古樸別致紫砂壺

            長久以來,紫砂壺即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它優良的實用功能,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即有所記載。明清兩代人們認為茶壺之所以“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壺能發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奪香,又煮熟湯氣。關于“越宿不餿”的說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還因其造型古樸別致、氣質特佳,經茶水泡、手摩挲,會變為古玉色而倍受人們青睞。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鐵礦。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干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

            壺上紋飾

            據專家介紹,一把紫砂壺準確地說共有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等七個部位。而從制作的工藝上細分,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等三種。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謂紛繁多樣。

            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型制都有一定名稱,至今還有數十種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仍普受歡迎。現代人較注意紫砂壺的收藏價值,單從其收藏價值考慮,紫砂古壺價值連城、寸柄之壺則更珍貴。

            家居裝飾·紫砂壺

            評價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使用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于執握,壺的周圓和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

            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會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壺藝所內涵的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

            紫砂壺茶具

            若壺藝愛好者偏于理,斤斤計較于壺的容積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蓋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側重于從沏茶名飲的方面為出發點,那就只知理而無趣。一種藝術的欣賞應該在理亦在趣。當然,作為一件實用工藝美術品,它的適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悅身心,引起和諧的興致。

            紫砂陶造型方式初探


            中國陶瓷源遠流長,對世界陶瓷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而紫砂陶正是中國陶瓷的一朵奇葩。

            紫砂藝術之所以能以鮮明的特點著稱于世,是因其具有獨特的造型形式和面貌。它蘊含著富有生命力的特定的精神內涵,從造型到裝飾,世代相傳,不斷變化發展,而又不斷完善,形成一脈相傳的文化特色。

            江蘇宜興,地處江蘇、浙江、安徽省交匯處,在太糊西岸,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杰地靈,自古以來就以出產“陶器”聞名,世稱“陶都宜興”,而紫砂陶正產于此。

            宜興紫砂陶自宋代開始發展至今,它的種類繁多,造型極為豐富,工藝非常精良,它是實用與藝術融于一體的典范。

            紫砂陶材料獨特,可塑性極好,工藝獨特,無論拉坯、手工拍打、鑲接均可成型。如果說紫砂陶土是大自然給予宜興人民的恩澤,那么,紫砂陶藝所展現出的精湛工藝,造型裝飾展現出的多姿多彩,則是紫砂藝人以其聰明才智、靈巧的雙手所創造給社會的巨大財富。

            紫砂陶的造型藝術之美,式樣形式之多,題材內容之廣,是任何別類陶瓷產品所無法比擬的,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必要去分析和研究紫砂陶的造型規律,學習和汲取造型美的語言。

            紫砂陶作為一種工藝品,它的產生、演變和發展往往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變化著,所以我們也要歷史地、辨證地分析它、研究它,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紫砂藝術,為我們服務,才能促進紫砂陶藝的再度輝煌。
            縱觀紫砂陶藝的發展,筆者認為它的造型方式有以下幾方:

            一、形態剪影 這種形式是紫砂陶藝較普遍、較豐富的造型表現方式,在二維平面空間內注意形體的虛實和節奏、動態氣勢、均衡統一,不考慮在三度空間內形體的變化(這種形體的變化有約定俗成的審美標準和功能)。

            這種形式崇尚實用、好用,沒有過多的細節修飾、描寫,具體事物的表現雕琢,這樣恰恰突出的是簡潔的形體,形體本身的內在張力,通過在造型輪廓的整體形象的流動中表現出形體本身的運動力量和氣勢,這種造型方式也能恰當表現工藝技術美、材質肌理美。掇球、仿古、石瓢都是紫砂陶藝中的精品,這種造型方式的典型代表。

            掇球:形象整體是由球體重疊組合而成,壺身壺蓋為球體,蓋、嘴、把手為半球體,壺蓋承上啟下,嘴、把虛實有度,雖然整體造型是簡潔明快的靜態物體,卻有著鮮明的韻律感,有著生動的氣勢力量,有著雄渾后重的沖涌力,它形體飽滿敦實,渾樸醇厚,單純而不華麗,洗練而不修飾,含蓄而不拘謹,以簡練的輪廓表現粗獷的氣勢,給人以深厚古樸的美感享受。

            石瓢提梁:壺身整體為三角形,壺腹圓脹飽滿,豐滿的壺身與圓潤的提梁香蕉呼應,虛實對比強烈。底三乳足支起壺身,呈虛空,與提梁對應成趣。壺嘴直中有曲,柔中帶剛,壺身、梁、主體線條的緩慢徐行,與壺蓋、鈕的線條的急速流動形成強烈反差,在對比中求得調和。

            在這里,通過輪廓線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把造型物體表現得如音樂般的節奏、旋律。表達簡潔單純靜態造型的線條,不只是一種感覺,一種直觀,而代表著造型主體情感生命力,它形體沉穩優雅,平靜素淡,充滿著旺盛的生命韻律。

            輪廓線條起承轉折,干凈利落,它或緩或急,或柔或剛,舒展而不沉重,簡潔而不繁復,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整體造型周正端莊,結構嚴密,比例勻稱,虛實節奏協調,線面簡潔明快,給人以神清氣爽的藝術感染力。

            這種造型方式雖受到功能,使用習慣、方式的影響而有所局限,但是,陶藝家們通過對線條的急走徐行,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對形體內局部與整體、虛體與實體的整體把握,卻也能創造無限的充滿形式張力與活力的造型式樣。

            二、變形裝飾造型 這種較為復雜的造型方式,是對自然界花鳥、走獸、自然現象的典型特征概括、提煉、使點、線、面按照一定的方向,一定的比例,或遞減和斷續,轉折和起伏,礦長和收縮,漸變和重復、放射和向心,有規律有持序的調整的組合、分解與結合,從而使整體造型有明確的節奏、持序、韻律美。

            它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思想內涵的融合,達到理念與表現,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這種造型方式主要有葵花式、菱花式等。

            風卷葵:此壺以充滿情趣、飽含激情的設計,似乎在向往寧靜、淡雅、休閑的田園生活。向外輻射旋轉的凸凹線或高或低,或粗或細,忽翻轉回旋,忽頓挫轉折,使壺體表面出現了起伏多變的豐富的光景效果。這種充滿動感的曲線持續不斷的運動,使人感受到了風的線條,生命的律動。吹彎的葵葉為嘴,莖為把,折斷的葵枝為壺鈕,相映成趣,強化主題。此壺線條豐富而又樸素自然,節奏強烈而又素淡典雅,反映了設計者對自然、生活的純真感情。此壺的設計抓住了事物本質的特征和相互關系,充分明確而又恰當地表現出了自然形態,給人結構巧妙,整體嚴謹和諧自然美的享受。

            菱花壺:整體造型優雅別致,精細規整,采用六瓣菱花式造型,菱花線條由蓋、底中心向要腹線延伸,筋紋規整嚴密,壺鈕與蓋、身、圈足相應成一朵朵盛開的菱花,形象典雅出塵。陰、陽線條由蓋中心向外延伸輻射,連貫而通暢,明確而清晰。由曲面相交和相切組成的形態在光線照射下的變化,豐富了造型形體。整體造型曲線形態流暢,而又含有一種內在的膨脹力,它們既形成對比,又相互統一。

            菱花線條上下相對,在壺腰腹線上相交,嚴謹而挺括,既加強對比,又強化了造型的裝飾美,壺嘴、把上凹線簡潔流利,同壺身相呼應,豐富了造型整體。

            陶藝家們以對美的感悟,取自然之式,以理性的思維把握形象的具體特征,通過分解、組合、調整、創造,把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在一起,達到整體造型的和諧與統一。

            這種造型方式受工藝技術,使用功能等的制約而有一定的制作局限和難度。

            通過對自然界生動的、活力的、多樣化的動物和草木形象的分解、調整、組合、轉化、演變,使形象的大小、構圖的形式和工藝技法、材料互相配合,達到規范化的、有一定程式格調的線面的疏密、起伏、虛實的巧妙結合,達到簡潔明快有節奏韻味的意思戶效果和裝飾美感。

            這種造型方式特別注重形體內點、線、面與整體形象的結合,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相互關聯,把點、線、面與造型主體巧妙、有機地結合,有規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卻很靈活,求得整體的單純明了,完整和諧之美。

            三、寫實取意 在紫砂陶藝創作過程中,這種造型方式創造了大量的造型,是一種比較重要的造型方式。它非常強調形象特征,對事物不同形象的特點、性格、氣質通過人的主觀理解,對表象進行選擇、取舍、概括,取其本而舍其末,進行寫意式的概括,以神造型。它的表現形式,造型語言不是追求自然形態的表現真實,而是抓住事物的某種特點或相互聯系,進行想象式的變形、夸張,達到形神兼備,寓形于意的整體效果。

            彎把梅樁:以梅樁為壺身,整體前傾,壺嘴為生機盎然的枝丫向前勃發,強化了前傾的動勢,兩根梅枝回旋為把,使整體的前傾趨于緩和。以波浪形為壺蓋,和整體呈“S”型曲線的造型主體協調統一。陶藝家通過對自然形體取舍、提煉成脫皮露骨的壺身處理效果,既強化實用功能,突現材質肌理效果,也使造型更加冼煉、概括,加強了整體的氣勢動態。在這里,陶藝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懷著充滿對自然、對生活的真誠情感,通過對形象特征的客觀把握,達到對心物交融的藝術形象的表現。

            整體形象挺拔而不僵硬,蒼勁而不枯竭局部飾以梅花,增強了生命活力。整體造型流暢粗放,渾樸遒勁,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表達作者堅強、謙虛的情懷,是生命、情感的外向力和理性內在的凝聚力的統一。

            竹段壺:不規則的竹節為壺身,賦予了高低、長短、相向地變化,豐富了視覺效果,整體竹節錯落有致,參差有致,自然生動、剛柔相濟。夸張的嘴把和前傾的壺身呼應成勢,讓人感受到內在的張力和生命力。

            竹葉俊秀挺括,巧妙地表現了造物主所醞釀出的生命。

            設計師對自然對象經過自由靈活、概括夸張的模擬、汲取,使形體曲直適度、縱橫合理、構圖飽滿。

            通過對剛勁俊秀、堅貞挺拔的竹的整體把握,來取得拔節發葉,蓬勃向上的生命之勢,借以抒發人們對性格堅貞、虛心向上的高風亮節的君子的贊美之情。

            這種寫實取意造型方式是“以形寫神”,“以形取意”、以自然形體表現藝術情意,以有限外在的造型形體表達出無限的內在的精神世界,而又展現藝術想象,把握自然形態和材料物質。重視自然規律和法則,不被自然所束縛,使有機形體適應造型理念,通過對具體對象的描述和細節再現,借物抒情、狀物言志,反映設計師們對生活、事物的認識和態度。

            這種造型方式要求布局合理,立意明確,提煉準確,意境深遠,情趣盎然,在形體中融匯陶藝家們個性體會和感情,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四﹑移植仿制 這是一種運用比較廣泛的造型方式。

            就是仿制借鑒青銅器﹑金銀器﹑竹木器﹑玻璃器﹑陶瓷器以及其它器皿和塑器的整體或局部,通過陶藝家們對各種形態造型因素的研究,吸取其它傳統工藝品或生活用品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提煉﹑組合,并與紫砂材料的良好可塑性和特有的工藝技術相結合,取得形式完整﹑比例協調﹑內容統一的藝術效果。

            這種造型的典型代表主要有集玉壺﹑僧帽壺﹑雙龍提梁等。

            集玉壺:此壺嘴﹑把﹑鈕及壺身及裝飾都移用玉器的形式組合在一起,沒有任何牽強附會。線型的方圓﹑凸凹起伏產生內在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線角﹑線面﹑處理方中有圓,剛中有柔,圓潤明澈,簡潔明快,細節與整體整體配合相宜得當,形式與功能協調一致。

            此壺沉靜溫潤,含蓄典雅,仿佛就是一把玉制的壺。雖有雕飾卻不繁縟,含蓄而不張揚,構思巧妙,別具匠心。

            僧帽壺:該造型式樣就是來自瓷器造型。不過紫砂陶藝家們在拿來的同時并不照搬照抄﹑原封不動,而是從紫砂材料的固有特點出發,賦予形體更多的紫砂特色。由圓變方,把圓僧帽改成方僧帽,強化了點﹑線﹑面的轉折和過渡,使整體線面明確歸正,增強了形體的裝飾美感。

            這種造型方式并不是簡單的“拿來有用”,而是通過對姊妹藝術優秀的造型形體和精神內涵的借鑒,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使之適合紫砂特有的材料和工藝特點,變成紫砂陶藝自己的造型因素,創造出屬于有特定的紫砂風格和語言的造型式樣。

            紫砂造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創作題材無所不包,集中體現了陶藝家們創作智慧。造型式樣從古至今,日臻完善,是中國陶瓷及世界陶瓷的一座藝術寶庫

            紫砂陶藝雖然可初步分為四種造型方式,但它的歸納和總結卻無法窮盡藝術家們創造的豐富性。隨著社會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交流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情趣,人生態度的轉變,會發現更多的造型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工藝的發明,人們觀念意識的轉化,也會創造更多的造型方法。當然,這幾種造型方式也不是機械的,它們之間經常是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紫砂陶的造型設計不是自然模仿和表面修飾,而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按照客觀規律把握事物間的必然聯系。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而不是盲目的,一成不變的,在學習傳統的優秀文化內涵的同時,要和時代相結合,這樣才會有生命力。也要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和設計理念,豐富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歷史上文人雅士的參與也產生過紫砂陶創作的高峰期。讓我們紫砂陶的從業者和喜愛者們都來參與,去學習歷史,吸取精華,繼承傳統,把握現在,暢想未來。

            各類陶瓷創意 營造生活新主題


            陶瓷作品在不斷的創新中,逐步融入了文化生活,想象生活,創意生活的生活概念,作品的氣質與人文生活緊密聯系,把創作生活化,人物與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靈感來源,生活方式與生活情景就是最好的主題。

            在產品形式上加強其系列性與個性氣質,產品配套極致,所體現出來的是無論在那個空間里都能給生活帶來美好與和諧。從細節元素上提升產品的品質與視覺感受,實質上應用到實際陳設中,把實用與裝飾互動,將時尚與生活共融;

            在產品內涵上重點放在作品主題和情景營造上,讓人們除了積極工作外更懂分享生活,享受裝飾藝術帶來的樂趣。生活本質的沉淀與和諧,令到作品擁有獨特的個性氣質,充滿故事,最終帶來踏實的奢華尊貴感。

            野性豹紋

            豹紋,它在瞬息萬變的潮流中已然成為一顆恒星。作為經典之物,豹紋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成為了永遠流行的元素,設計師對非洲大草原那種野性的向往依然不減,生活靈感油然而生。

            天馬行空

            不管是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飛馬座 ,香港上流人物向往的馬會,還是世界上最聞名的賽車和運動跑車法拉利的標志,作品中提煉了馬的經典動態,俊朗的黑馬版畫,窈窕優雅的花器,黑白寫照更體現出其高貴品味與優雅生活。

            浪漫舞步

            圓盤式的版畫恰如聚光燈下的大舞臺,幾組舞者優雅柔美煽情起舞,女性紅色熱情,男性黑色冷酷,從蕩千秋的童年到走進教堂的婚禮,直至老掉牙的親吻,我們的記憶沒有泛黃,浪漫舞步無疑是與你演繹美好和諧生活的真誠伴侶。

            搖滾之詩

            銀色樂鼓敲起了生活的節奏,清脆的吉他勾起了人生理想,作品以音樂為背景表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和為之付出的行動。因為喜歡。因為有了它,我們可以盡情的享受我們年輕的青春。表達我們最真摯的情感!

            陶瓷產品改善人們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生活品質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人與家居環境關系的協調,為了使人們擁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陶瓷產品的設計通過光與色的和諧、統一的風格形式、合理的空間體量等途徑在家居生活中發揮作用,成為改善人們生活環境和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方法之一。

            光色的和諧

            在選擇陶瓷裝飾品時,除了要對其材質、形態、肌理、釉色、紋樣等有所考慮外,同時,對光源還應有特定的考慮和要求,以期達到光色表現得和諧完美,并與室內家居空間相呼應。光色的和諧對家居空間的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色彩帶給人的感受是很強烈的,不同的色彩和色彩組合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如:藍色給人寧靜的感覺、紅色給人熱烈的感覺、白色給人單純的感覺、黑色讓人感覺凝重等。陶瓷產品的擺放,既要考慮前面提到的造型形態和空間體量,又要注意到它的色彩傾向帶給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感受。如:青花瓷應和顏色深一些的家具搭配互為映襯;鮮艷的彩繪瓷則應該與色彩單純的家居擺放在一起,避免顏色混雜。光源的布置也是家居空間應考慮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用光源,無論是自然光還是人工用光,能顯示空間中陶瓷作品的生動輪廓,強化作品的表現力,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還能起到渲染和營造環境氣氛的作用。要想通過陶瓷陳設的點綴與裝飾提升室內空間的品位,其布置與展示不應該是孤立的,而需與室內其它器物有機配合,相互協調,最終構成統一的有機體。只有在不斷投入到具體的空間環境中,使其價值和內容不斷得到提高,才能完成其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使命。

            統一的風格形式

            現代陶瓷設計要想獲得好的發展,就必須對家居空間涉及的內容進行仔細的研究,并結合家居進行整體創作設計。現代陶瓷設計格調的選擇應遵從居室空間的主題,與室內整體環境統一,也應與其相鄰的家具和其它陳設相協調。整體藝術風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既要求材料和技術的應用與發揮得當,更重要的是造型的多樣化與裝飾特點的突出。

            在相同的家居空間中,陶瓷藝術品的不同外觀形態,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不同的心理感覺,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圓瓷器給人以飽滿圓潤之美,穩定向上,具有完美的象征,又不失厚重。“不同陳設陶瓷作品的形態、裝飾的確立,主要取決于它在某一特定家居空間里是否強化了環境的風格特色和藝術境界。”如明快簡潔的現代風格中放一個傳統的人物雕塑就會不協調。在一個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室內家居環境中放一個現代感強烈的抽象的陶藝作品,同樣會產生一種審美意識上的沖突。現代陶藝陳設品在家居空間所處的位置要符合整體空間的構圖關系,使得現代陶藝的選擇和布置既富有層次變化,又要統一協調。

            合理的空間體量

            合理的空間體量也是現代陶瓷藝術布置的一個重要要求。選擇陶瓷產品來裝飾室內家居空間,既要與居室的裝飾風格保持一致,也要考慮家居的面積和層高,清楚陶瓷藝術品的體量與家居空間是否和諧。空間是物體存在的重要要素,陶藝作品與周圍的空間大小是否合適,能否體現它的美感,一方面靠陶瓷作品本身的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還要靠在空間內的觀賞角度,才能產生完整的視覺效果。合理的尺寸把握將在空間與陶藝作品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視覺關系,一件作品的大小與室內空間不和諧,可能會帶來一種壓迫感或者空曠感,難以產生審美愉悅。如在客廳中,由于流動性較大,客廳面積一般也較大,所以陶瓷藝術品體量可以大。而在書房中,就應該陳設相對小巧精致的陶瓷藝術品。這些基本形態及其形成的獨立表達風格統一,給現代陶瓷藝術與室內空間的結合,帶來了巨大的創作契機。不同的空間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物體的尺寸、大小是構成物理體量和造成人們心理反應的重要因素。現代陶瓷藝術除了要分析所處大環境空間,而且還要考慮所處小環境空間。在家居裝飾中陶瓷產品的體積不宜過分碩大,或者過于精小,在陳設陶瓷藝術品時應該與擺放的桌面、墻壁、柜櫥等在色彩和形狀上進行搭配,體量大小也要與之相適應。如地面展示的作品體量就要稍大,而桌面陳設則須小一些,總之陳設時要從環境的細部出發,并縱觀整體布局。若要選購陶瓷,可以選擇批發網。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