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為什么說高古瓷難鑒定

            為什么說高古瓷難鑒定呢?

            一是窯口多。據資料統計,唐五代至宋金時期,全國各地官民雜窯數以千計。由于瓷土成分、制作工藝及燒成方法等特殊原因,即使同一窯場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其產品各有特點,也難以考量。

            二是工藝粗。高古瓷絕大多數是民間雜窯產品,因其主要系供民間使用的大路貨日用瓷,故它在當時不需要先進的設備和精湛的制作、燒成工藝,因此現代仿品制作起來相當容易。

            三是可供鑒別的信息要素少。高古瓷不像明清官窯器一般在形制、釉色、紋飾發展源流有緒,高古瓷特別是民窯高古瓷在這些方面可供作為確定標準的信息和要素就少得多。如果不從全面、綜合的要素上去鑒斷,會使人產生迷茫。

            四是燒制缺點誘人走入誤區。民窯高古瓷工藝環節簡單粗放,會出現一些缺點,而這些缺點又折射出其屬于高古瓷真器的身份。但這些缺點和特征,又往往被現代民間仿品延用及還原,使人們從這些缺點上認仿為真。

            taoci52.com小編推薦

            高古瓷的古瓷痕跡科學鑒定法介紹


            高古瓷種類很多,人們習慣上將明清以前的瓷器列為高古瓷,中國各朝各代出產瓷器都帶各自的特點。如今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的仿制技術也在不斷上升,仿制品的仿真程度不斷提高,在收藏高古瓷的過程中,該如何判斷一款瓷器是否為高古瓷呢?

            古代瓷器的鑒別一定要以歷史痕跡作依據,提取了具有時代代表性的一些重要的“窯口”瓷器,每個瓷器都對應著一個“窯口”的統一痕跡,在大自然的磨練下所發生的自然變化,古代痕跡標本變態特征:從古代釉里產生平面連接氣泡痕跡,再到現代表面密集立體連接氣泡痕跡或者沒有氣泡痕跡,從唐代釉里痕跡釉變到現代釉面沒有痕跡特征;從古代釉里加入瑪瑙和貴重金屬不腐蝕宋代官窯,又到古代釉里不加入瑪瑙和貴重金屬容易被腐蝕宋代民窯。加入瑪瑙和貴重金屬使瓷器這釉面溫潤如玉,現代仿古代瓷器沒有溫潤如玉的感覺,這些都是鑒定古代瓷器痕跡的科學理論基礎。

            瓷器上的釉面就和人皮膚一樣隨著年齡的增加皮膚上產生老年雀斑,不可能是年輕人一樣的皮膚。發現古代氣泡痕跡也是遵循著它故有的自然規律這就是:從明亮的圓氣泡變成渾濁的氣泡痕跡;再從渾濁的圓氣泡變成不規則形態痕跡;再從不規則形態變成有顏色的不規則形態痕跡;再從有顏色的不規則形態變成另外的物質產生釉變痕跡,沒有痕跡變態不能成為宋代瓷器 。經過千年左右的氣泡變化全部過程,應用這樣痕跡變化過程就完全可以準確的鑒定瓷器年代,觀察到瓷器痕跡變化發生在那個過程,可以提取古代瓷器痕跡標本,作為今后鑒定其它瓷器的方法。

            60倍顯微鏡可以隨時帶在身上看痕跡,就可以自己鑒定看見瓷器。按照一比一比例大小形態仿制古代瓷器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按照一比六十比例縮小仿制古代瓷器釉面氣泡是任何高科技模仿燒制不出來的,這就為我們科學鑒定古代瓷器建立了理論基礎。對比下例北宋汝窯瓷器痕跡標本和現代仿汝窯瓷器痕跡標本就一目了然:

            北宋汝窯瓷器痕跡標本,都是在平面上產生大中小氣泡痕跡,氣泡痕跡之間有一定距離,顯微放大鏡觀察到北宋汝窯瓷器“柴火燒窯”氣泡變混痕跡、氣泡變形痕跡、氣泡變色痕跡、破損氣泡痕跡、死亡氣泡痕跡,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鑒定。

            宋代均窯天青釉加入瑪瑙和汝窯氣泡相同釉面不腐蝕的痕跡。

            宋代均窯氣泡破損產生次生物加入少量瑪瑙釉面有部分被腐蝕痕跡

            現代仿宋代汝窯瓷器氣泡痕跡標本:都是在立體上產生相同的氣泡痕跡,顯微放大鏡觀察到現代模仿古代“氣火燒窯”的人造氣泡痕跡,氣泡透明現象,氣泡不變混痕跡。氣泡之間連接緊密沒有一定距離,密密麻麻緊密的大小相同氣泡痕跡,層層堆積的大小氣泡痕跡。

            現代仿宋代汝窯瓷器古瓷痕跡痕跡標本:微放大鏡觀察瓷器,在平面上沒有看到氣泡痕跡不,更看不到大中小氣泡痕跡,表面坑坑洼洼。

            元青花痕跡官窯微觀痕跡標本

            元代后期釉里放大60倍可以看到綠朦釉水是鑒定明宣德時期重要根據

            清乾隆官窯青花微觀痕跡標本

            宋代龍泉窯(弟窯)瓷器微觀痕跡標本

            現代瓷器微觀痕跡標本

            現代瓷器釉面無氣泡

            從高古瓷器痕跡標本看到唐代釉變黃色次生物到宋代痕跡變態,痕跡變質只有在宋代以前才能有的現象。宋代氣泡痕跡變混的程度比元代氣泡痕跡變混的更渾濁,以及元、明、清的氣泡變態,每個時代的氣泡痕跡變態都是不一樣的。元代還可以看到氣泡痕跡變混、氣泡痕跡不透明現象,氣泡痕跡變色現象。到了明代前期永宣看到氣泡痕跡變混、氣泡痕跡變色現象,等到明后期、清代時期氣泡痕跡就不太渾濁形態,形成半透明狀態,不存在氣泡痕跡變色現象。到民國瓷器和現代瓷器燒制的所有瓷器釉面氣泡痕跡就基本保持一樣,變成了完全透明狀態,氣泡痕跡大小相等,密密麻麻小點點或者沒有氣泡痕跡的特征。現代瓷器都有一個同樣的氣泡標本,都是電燒制的瓷器,過去古代的胎土已經不存在了,無論仿古代什么瓷器,釉面氣泡痕跡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一下就可以鑒定出是古代瓷器,這是和現代瓷器氣泡痕跡最大區別。現代仿古代瓷器最多,大部分市場上都是仿古代瓷器。所以,用其它方法鑒定古代瓷器都是個人主觀意識,找不到科學統一的規律,專家也經常鑒定錯誤,容易走眼。了解古代痕跡標本現是我們鑒定代瓷器的重要依據。

            古代瓷器痕跡和現代瓷器痕跡完全不一樣,仔細觀察這些微妙的痕跡,從開始透明形態變成不透明形態都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從無顏色狀態變成有顏色狀態都需要上百年時間。每一次氣泡痕跡變態都是經過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變化,這些時代特征明顯,就是我們鑒定瓷器的科學理論根據。

            鑒定瓷器的基本規律是按照大自然的變化過程,每個都有固有的統一痕跡形態,相同的“窯口”一定會產生一樣的痕跡形態,就好比明宣德青花燒制的青花瓷器一定是相同的痕跡形態,這就是最可靠鑒定瓷器的科學理論根據,沒有明宣德相同的青花痕跡變態特征就不是明宣德青花。更是迄今為止,任何高科技手段都無法仿制明宣德痕跡標本,只有歷史與自然的偉大力量才會產生這樣的痕跡形態的現象。現代瓷器造假最多,無論怎樣造假,用顯微鏡放大60倍鑒定古代瓷器和現代瓷器,贗品仿的再好也仿不了古代瓷器的痕跡,微觀鑒定瓷器最科學。

            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


            青花瓷的價值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近些年來更是成為大家追捧卻難以得到的對象,因此,對于青花瓷,眾人都是念念不忘的。不過,在青花瓷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即青花永宣不分家,這讓很多人感到好奇,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呢?這其中有什么門道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

            青花瓷的創燒時間是唐宋,元代時期真正走入成熟,到了明代之后,青花瓷已經是主角般的存在,而永樂和宣德更是其中的經典和佼佼者。之所以會有永宣不分家的說法,也與這兩個時期青花瓷的特點有一定的關系。據悉,永樂年間的青花瓷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在很多地方都是差不多的,不仔細鑒定很難區別開來,因此才有了永宣不分家的說法。

            據考古了解,在明代永樂宣德這兩個朝代,一共燒制了30多年的青花瓷,不僅展現了大明國力昌盛,也讓青花瓷的燒制技藝得到大大提升,在當時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無論是選料還是做工,都是精益求精,自然這兩個時期的青花瓷也堪稱歷史上的珍品,其獨特的風格造型、艷麗的色彩以及超俗的紋飾,都讓后世人十分驚嘆,甚至有人贊嘆: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

            永宣青花瓷與元代青花相比,沒有元青花那樣的熱烈奔放,與中晚期青花相比,又存在別樣的典雅,沒有清前期的明艷華美,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審美層次,藝術底蘊深厚。所以,在明代青花瓷中,尤以永宣青花為最。

            永宣青花瓷市場價格是多少

            據了解,明宣德年間的青花纏枝花卉紋碗,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975000港元成交;宣德時期的青花折枝花果紋大碗,以14575000港元成交;明永樂時期的青花海水騰龍紋小罐以26575000港元成交;永樂青花纏枝番蓮紋折沿盆,以33775000港幣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成交;永樂時期的青花瓷阿拉伯文無擋尊,以23575000港元成交。

            這些僅僅是永宣青花瓷拍賣記錄的一部分,但即使是這些也能看出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市場價格極高,也深受藏家的喜愛。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市場中也出現不少永宣時期的青花仿品,這些仿品有的仿制技藝高超,有的足以以假亂真,因此在收藏的時候,一定要格外警惕。

            除了要注意多了解鑒定常識之外,想要收藏永宣青花瓷,最好找專業、正規且口碑好的古玩交易平臺,比如,一來這樣的平臺誠信度高、口碑好,二來人脈廣、交易成功率高,更容易滿足藏家的需求。

            永宣青花瓷賞析及價格:

            1:明永樂青花纏枝牡丹紋凈水瓶,尺寸:21.3厘米,估價:HKD 35,000,000 ~ 45,000,000,成交價: HKD 99,320,000 ,成交時間:2016.04.06,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春季拍賣會。

            青花纏枝牡丹紋凈水瓶,高足造形獨特繁麗,耀眼奪目,為永樂一朝之稀珍,數世紀后,其祥瑞寓意,更得乾隆帝敬仰賞愛。凈水瓶非日常使用之器,于宮廷中亦僅作禮器之用,惟可見于少數重大祭典場合,其造形大異于當朝茶酒執壺,獨樹一格,歷代瓷器中罕有能與其聘美者。塑造如此獨特器形,窄頸寬腹,細流纖長筆挺,需瓷人巧心熟技,反映永樂朝景德鎮御窯造瓷水平之精妙高超,然燒造成功者,為數鮮少,包含此瓶僅三例存世,均為永樂青花御瓷,其一為清宮舊藏,現存北京故宮,另一例則曾為康涅狄格州 Palmer 氏、Frederick Knight 及趙從衍珍藏,1980年代曾二度售于蘇富比。

            2: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尺寸:36.5厘米,估價:HKD 80,000,000 ~ 120,000,000,成交價: HKD 168,660,000 ,成交時間:2011.10.05,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拍賣會。

            3: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尺寸:高47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RMB 121,900,000 ,成交時間:2011.12.16,拍賣公司:北京盈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是明永樂時期所特有的、極為罕見的代表作。器身呈扁圓狀,口微侈,粗頸,溜肩,碩腹,橢圓形圈足,底足內有釉。胎質細膩純凈,白釉微泛青色,釉面有冰裂紋開片。口沿飾卷草紋,頸部飾纏枝花卉,壺身飾纏枝四季花卉。青花用料為蘇泥勃青,因有“滲青”、“散渾”之特性,青色鮮艷,偶因滲青而有濃暗斑點,有水墨畫之風韻,加以運筆瀟灑,氣勢凌然,在黑色結晶斑映襯下,彰顯出色澤清晰明快的特點。從已知的資料看,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在江蘇揚州市博物館收藏一件,景德鎮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御窯廠遺址中發現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殘片。無論是出土實物,還是博物館藏品,其器物造型、裝飾風格、制作技法、燒制工藝都與本件實物基本相符。只有底足內施釉的效果上,景德鎮出土實物,白油的裝飾效果不是很明顯,有明顯的刷釉痕跡,這可能也是當時棄之不用的原因之一吧。與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器型完全形同,只是裝飾圖案不同的有青花海浪刻白龍紋扁壺、青花龍穿花扁壺、青花云龍紋扁壺。其中,海浪紋刻白龍扁壺在景德鎮珠山也有出土。從扁壺的造型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其所蘊含的伊斯蘭文化元素。這也印證了中國瓷器發展史,有一種外來文化元素對中國瓷器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就是通過陸海兩條“絲綢之路”帶來的外來文化元素,其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就是產生于西亞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元素。明朝的永宣時期是中國瓷業走向全盛的輝煌時期,這與明初解除禁海令、“帝王居中、撫駕萬國”的積極對外政策有關。值得一提的是鄭和遠航帶回的優質瓷繪原料“蘇泥勃青”直接用于青花瓷的燒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質,直接推動了瓷業的發展。“蘇麻離青”這種鈷料出產于波斯伊朗一帶,是當時阿拉伯商人與鄭和進行貿易的物品。這種優質瓷繪原料在鄭和7次下西洋之后便銷聲匿跡,如今已成為鑒定這一時期瓷器特征的標準。所以說,永宣青花瓷在發色上的成就以及明初瓷器的輝煌與鄭和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是伊斯蘭文化影響中國瓷器最突出的實例。眾所周知,從兩漢到唐宋中國瓷器的器型變化不大,體現著中國人生活審美習慣,自元朝開始由于受多種文化的影響,在明初這種變化更為多元化,僅各種扁壺就達十多種器型。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雄渾、飽滿、挺拔。如各種扁壺、繪制繁茂的折沿、菱花口大盤,這種器物具有明顯的波斯風韻,在西亞地區至今還能看到這類銅質的器物。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不僅在造型方面有濃郁的西亞風格,裝飾風格上也是如此。四季花卉中團形多葉蓮花紋就是從痕都斯坦,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一帶的玉質盤子上的蕃蓮圖案移植過來的,明代文獻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這種紋樣。永宣青花瓷器上的“回回花”裝飾無所不在,即使是傳統的龍鳳紋,多以西番蓮為底襯。有的則干脆書寫《古蘭經》的箴言警句,直接歌頌真主。充滿了西域風情的青花瓷器,不僅得到外國王室的喜愛,同時也受到明朝宮廷的認可。這件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獨特的造型和新穎的紋樣,超塵脫俗,不同凡響,有將相之風,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它如此燦爛,不僅得助于中華民族的深厚文明,而且得助于伊斯蘭藝術,是中國瓷器裝飾融匯外來文化的光輝典范。

            4:明永樂青花花卉錦紋如意耳扁壺,尺寸:24.5厘米,估價:HKD 25,000,000 ~ 35,000,000,成交價: HKD 110,520,000 ,成交時間:2016.04.06,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春季拍賣會。

            永樂年間(1403-24年),御窯作坊出品各式瓷器,新穎獨特,永樂帝對此應甚為熟悉。然而本壺器形紋飾,實屬其中最為巧妙之作。該時期之瓷作,器形多以中東雛本為模,唯本品器形紋飾出類拔萃,更勝同儕。如此幾何紋飾,明顯取自中東樣式,繁復華麗,罕見于中國御瓷,即使元代(1279-1369年)與 中東交流密切,幾何構圖流行于青花盤,亦僅取中東器之構圖,紋飾仍然純屬中式,不如本品伊斯蘭風格濃厚。本壺形仿金屬器,制作極難,中國瓷匠習慣橫向分段,逐段拉坯塑形,再組合成器,并按需要調整,而非模制器具,故此制作本壺,尤為艱巨。本器壺身橢圓,壺頸幼細,與壺足同為圓柱狀,制作本已艱難,而壺身紋飾繁復,則難度更高,彰顯瓷匠藝高膽大。六角星形構圖,以同心圓格局層層遞進,必需精密計算安排,反復思量所有角度,線條從圓心出發,更需平直準繩。如此紋飾,見于可蘭經,原以筆、尺繪于紙上,中華藝匠取此紋飾,不用直尺,僅以毛筆直接繪畫于圓拱器腹,盡顯景德鎮御窯藝匠驚人造詣。成品瑰麗華美,展現十五世紀中華藝匠過人創思,匠心獨運,不拘一格。

            本壺以多個切面構成星形圖案,切面內紋飾既有蓮紋、浪紋等中式典型,亦有中東風格紋飾,后者為抽象圖案,不以形似為尚,突顯中東風格。

            5:明宣德青花鳳紋葵邊盤,尺寸:直徑17.2厘米,估價:RMB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價: RMB 33,350,000 ,成交時間:2014.05.31,拍賣公司:北京盈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春季拍賣會。

            說明:明宣宗朱瞻基為史上寥寥可數擅長文藝和獻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執政十年,“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稱“仁宣之治”。每于萬機之暇,宣宗皇帝寄情于各式文玩,以致彼時雕漆、范金、織繡、制墨、埏埴等諸類宮廷工藝品成就斐然,皆稱后世同類之典范。其御瓷一項,品格超群,發明極多,前后器類之豐富,釉色之廣泛,裝飾之多變,皆發古未有,是為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十年。宣窯承襲前朝技藝而來,重視創新,不乏超越前朝之作,故宣窯不少器皿僅為宣德一朝所獨有,本品即是其中顯赫而珍罕的一例。本品為宣德青花御瓷之卓越代表,其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為宣德一朝新出樣式,造型端莊美觀,線條轉折流暢生動,釉汁凝潤泛青,胎骨堅致細薄。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通體青花裝飾。口沿內外飾青花雙線紋,里心繪鳳、凰各一只,間以朵云。外壁繪團形鳳凰10組,與葵瓣式器身相對應。雙鳳形態一致,皆為鳥首雙尾,對稱分布,展翅穿梭于纏枝番蓮之中,風姿婉約,頗見飄逸之態。其布局密而不亂,畫工精湛,細膩的筆觸下展現番蓮舒展之妍美,為雙鳳增添動感,青花之濃淡深淺各具意態,筆墨意趣盡在眼前,氣韻隨筆而生,平添一份蒼雅之美。更為精絕之處則是內壁留空處暗刻穿花雙鳳紋與外壁相對應,如此復雜之工藝正是體現皇權的獨尊,彰顯宮廷藝術之華貴,可謂巧奪天工。底心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其風骨雋秀,筆意清新,端莊內蘊稚拙,莫不合乎晉唐小楷渾厚樸拙之法度。

            6:明宣德青花云龍紋葵口洗,尺寸:18.9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HKD 28,120,000 ,成交時間:2005.10.2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5秋季拍賣會。

            比較:明初葵口洗器形承龍自宋官窯器,但帶同形圈足。此器形在永宣期間極受酷愛,除單色釉的例子外、青花的作例亦時有見聞。而宣德內云龍外團龍紋的葵口洗可算最具代表性。他們里面的紋飾通常一致:在洗中心繪以五爪游龍穿梭于祥云間的雄姿,棱壁上下各飾雙圈藍缐。外壁以二組上下相對及較小的團龍紋飾配合。才龍紋則可分帶框和無框二類。是次拍賣屢前者。

            7:明宣德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式扁瓶,尺寸:高24.5厘米,估價:HKD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價: HKD 28,120,000 ,成交時間:2013.11.27,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六字楷書橫款。

            瓶葫蘆式,直口,上部鼓圓,下部扁圓,束頸,長方足。下部兩面飾寶相花紋,近邊環半錢紋;一面寶相花正中飾太極陰陽紋,另一面正中飾放射式花瓣紋。上部正中環飾花卉紋。頸至肩部置綬帶雙耳。口沿外雙弦紋之間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橫款。

            8:明宣德青花纏枝番蓮紋大盌,尺寸:29.8厘米,估價: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HKD 24,175,000 ,成交時間:2019.04.0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款。

            青花纏枝番蓮紋大盌,造形簡潔有力,紋飾纖柔雅致,展現大明宣德朝(1426-35年)青花瓷之美善至臻。宣朝雖不及十年,君王賢能勤政,朝政安平,民生富足。宣德帝博學精通詩畫,《明宣宗皇帝御制集》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宣宗繪畫,可見一斑。宣宗擅藝好雅,江西景德鎮御窯瓷業興盛,質臻藝絕,以青花瓷尤為出眾,高嶺土瓷胎質高致密,擷古創新,器形紋飾新穎多貌,落楷書年款于青花瓷,亦屬創舉,如此器所見《大明宣德年制》款。此盌以蘇麻離青繪纏枝番蓮紋,濃麗耀眼,畫工細膩,蘇麻離青積料處經燒制后于器表凝結成黑斑,即所謂之「鐵銹斑」,后代御瓷爭相效之。蘇麻離青乃永樂一朝,自中亞傳入,其名或源自阿拉伯語「sumawi」,意為「天空色」或「天藍色」。此料富含鐵質,多與當地鈷青混合使用,宣窯所用蘇麻離青應更為純凈,燒制后青花發色明艷鮮麗,花葉紋飾層次豐富。宣窯畫工臻熟超絕,以寫意取代工筆,取細筆層迭點染,線條連綿不斷,紋飾生意盎然,氣韻生動,布局虛實錯落,整體清朗典雅,而規整端莊。宣瓷之器形、紋飾,琳瑯滿目,卷草、花卉、游龍、人物、山水等,以花卉紋飾最是盛行,或自然擬真,或傳統樣式。本品之纏枝蓮紋似取自睡蓮,亦稱為番蓮,多見于佛教經典之中,出淤泥而不染,圣潔無瑕,晨開暮合,象征輪回重生。含苞至綻放,寓意修行之道的不同階段,此處所見蓮華盛開,圓滿輝煌,意喻證悟得道。

            大盌厚實穩固,其確切用途有幾說:一為擲骰子用,因部份盌心內壁多有磨損;內壁素白,或為鬪蛐蛐用;或為筆洗,或盛器,皆有可能。此類器形甚是盛行,存世可見多樣紋飾作例,纏枝花卉紋、折枝花卉紋、靈芝紋、蓮托八吉祥紋、歲寒三友紋等,雖多為宣德御瓷,永樂一朝已有。

            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


            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在青花瓷收藏中,有一句口訣:“永宣不分家”,“永”是指的永樂青花瓷,而“宣”則是指的宣德青花瓷。這兩種青花瓷都是瓷器收藏中名氣較大的,且流通中容易看到,那么為什么說這兩種瓷器是不分家的呢?此二者間具體又有怎樣的聯系呢?

            首先,從風格上來說,永樂和宣德這兩個時期的青花瓷風格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這兩個時期加起來也不過三十余年,所以很多審美偏好與技術水平都是極為相似的,都體現了青花瓷的精美與珍貴,同時瓷器紋飾細致繁復,色釉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是一脈相承,都清幽雅靜,能登大雅之堂。又因為這兩種瓷器的風格相似,因此在瓷器收藏中有“懂其一而知其二”的說法,自然也就“不分家”了。

            但雖有此論,在實際的收藏過程中,永樂與宣德青花,仍然是有細微區別的,需要仔細甄別。比如宣德青花紋飾精美復雜,花葉繁密、人物多元,瓷器表面留白區域較少,講求豐潤富麗之美,視覺上更為飽滿豐富。而永樂青花的花紋樣式上不如宣德青花豐美,即使繪有花葉,也不過分集中,畫面多有稀疏處,如古文人畫“意境”之意味。但永樂青花的修胎之功略強于宣德青花,勝在胎體輕盈,且紋飾少而留白妙趣,講求平衡之美,有玲瓏秀妍之韻味。

            而永樂與宣德青花最大的一點區別則是,宣德青花燒造的過程中,施釉厚,所以呈現出的釉面較之永樂青花,更為瑩潤豐厚,以手撫之光潤如玉質,是肉眼即可辨別的,同時,厚釉面也導致了一種現象——橘皮釉的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燒制時的溫度過高,導致釉面發生變化而呈現出的一種規律紋路,宛如橘皮,俏皮可喜,而這種橘皮釉,正是施釉較薄的永樂青花所沒有的。

            由此可見,從大的方面來說,青花瓷的鑒賞,可以說是“永宣不分家”,因為它們的風格相似,并且在器型、紋飾、色釉選擇上都是很相近的,瓷器年代也很集中,但在細微處,永樂青花與宣德青花仍有區別,比如宣德青花紋飾細密豐富,并且釉厚飽滿,常有橘皮釉的出現;而永樂青花重視留白,講求胎輕瓷靈,且沒有橘皮紋的出現。

            永樂宣德青花瓷鑒賞及成交價格對比:

            1:明永樂青花纏枝蓮花口盤,尺寸:直徑37.8厘米,估價:RMB 6,000,000 ~ 9,000,000,成交價: RMB 9,200,000 ,成交時間:2014.10.25,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秋季拍賣會。

            此類永樂青花花卉紋盤存世十分稀少,為明代永樂青花之典型器物,盤口菱花折沿,淺弧壁、廣底圈足。通體繪纏枝青花紋飾。盤心繪牡丹花、茶花、蓮花、石榴花、秋葵等;內、外壁繪形態各異的四季花卉;折沿繪一周纏枝靈芝紋。構圖疏朗,筆觸流暢明快,以進口青料繪制的青花紋飾發色濃郁純正,伴有漂浮現象。足內細沙底,露胎無釉,可見胎土淘煉細膩,為明永樂時期典型特征,是器造型精巧樸實,青料色澤鮮艷,釉色瑩潤。構圖豐滿有秩,畫技精美,雅致宜人。

            明代永樂時期青花與宣德青花一道,在明代開創了中國青花瓷雋永秀美,靈動鮮活的黃金時代。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公元1403—1424年),前后歷時二十一年,是明代國力初興的強盛時期。在眾多偉業的帶動下,各類生產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的巨大進步,其中治瓷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影響,飛速發展,由于明代是以漢人為核心建立的封建王朝,所以明代皇家及官方的文化核心的高度,決定了明代的皇家審美的水準,必然超過前代的蒙古貴族,是發展成熟,內涵豐富,高度發展的文化,最直接的影響了藝術品的制作。明代官窯青花,大多端莊秀美,器物線條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煉,胎質純,雜質少,胎質細膩,胎體厚薄適度,工藝進步較大,紋飾與繪畫趨于精致,題材豐富,種類多樣。作為明代青花大發展的永樂青花,其造型圓潤、靈巧、清秀,不但繼承了前朝器形,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制作出了許多創新器物。此件青花菱口折沿盤便是在風格上繼承了西域青花大盤之風格,同時融合傳統紋飾,在器形的體積上適當放大或縮小,從而成為了玲瓏秀巧,風格疏朗的作品,其紋飾與線條的纖細,纏枝花卉姿態的舒展,沒有絲毫的刻板與工致,給人以暢然自得,富含生機的質感。是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典范,值得慢慢欣賞與玩味。

            2:明永樂青花折枝蟠桃紋小盌,尺寸:11.1厘米,估價: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HKD 9,080,000 ,成交時間:2006.10.07,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6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3:明永樂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尺寸:高28.5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價: HKD 9,030,000 ,成交時間:2013.05.29,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春季拍賣會(二)。

            瓶圓唇,小口,豐肩,肩下漸斂,內凹淺足。通體青花紋飾。肩部飾十二組蓮瓣紋,腹部飾折枝果紋,包括石榴、荔枝、壽桃、枇杷、櫻桃、山楂果。近足處飾蕉葉紋。底不施釉。永樂青花紋飾的暈散特點,使裝飾主體都以花果植物為主,因為這種效果會使描繪的人物面目不清,但用在花果植物的紋飾上倒是得天獨厚。

            4: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綬帶葫蘆扁壺,尺寸:30.7厘米,估價: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HKD 8,660,000 ,成交時間:2011.10.05,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拍賣會。

            5: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紋葵花口碗,尺寸:22.5厘米,估價: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HKD 8,420,000 ,成交時間:2011.10.05,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明宣德年制》款。

            此斗笠式造型典雅,碗沿微凹作葵瓣狀,靈感可能源于宋代百瓷,其官窯例見于明永宣年間的景德鎮,后朝也有仿此類明初樣式者。此碗形除青花品種外,景德鎮亦作單色釉例,但幾乎全部毀于窯址,難見成器傳世。

            6:明宣德青花蓮子盌,尺寸:直徑20.8厘米,估價:HKD 600,000 ~ 800,000,成交價: HKD 7,470,000 ,成交時間:2013.05.29,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春季拍賣會(二)。

            鈐印款識:雙圈六字楷書款。

            盌敞口,深弧腹,窄底,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盌心雙圈內繪折枝石榴果,內壁飾纏枝蓮紋,口沿下飾回紋一周。外壁飾雙層蓮瓣紋,口沿邊環飾海水紋。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宣德朝青花蓮子盌,外壁分單層或雙層蓮瓣紋兩款,應源自永樂青花雞心盌。永樂青花盌原型體形較小,盌心呈尖形,故稱「雞心盌」,其盌心紋飾多為阿拉伯風格的花卉圖案,外壁環單層花瓣。

            7: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花澆,尺寸:13.1厘米,估價: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HKD 7,220,000 ,成交時間:2011.04.07,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明宣德年制》款。

            大明永樂及宣德年間有相類花澆,其器形及紋飾輿本品相近,永樂年間更有白釉花澆,大多沒署年款。相近形態還見于十五至十六世紀的伊斯蘭金屬及玉器,若追源溯流,花澆之形,或以早期波斯器物為底本。

            8:明宣德青花纏枝靈芝紋大盌,尺寸:直徑28.9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HKD 6,935,500 ,成交時間:2007.11.27,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7年秋季拍賣會。

            9: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紋葵口碗,尺寸:直徑22.7厘米,估價:RMB 4,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RMB 6,900,000 ,成交時間:2016.06.07,拍賣公司: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十周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

            宣德一朝窯業興盛,上承永樂之品質,于短暫的十年里卻鑄就中國陶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傳奇,為有明一代官窯瓷器藝術之典范,開創之功甚偉,集古今之菁華,融中外之風格,器類式樣之豐富,釉色裝飾之廣泛,為此前所未經見,雋品迭出,尤為精絕,其中青花一項,色澤深翠,式樣精妙,備受后世推崇。本品為宣德窯業興盛之佳例,為六瓣葵口式,斗笠形,沿襲宋瓷定窯、官窯之式;造型別致,自見趙宋洗練簡約之美,盡顯曲線變化之佳妙,造型似仿自汝官宋器。胎質細膩堅致,釉汁瑩潤亮青,全器內外紋飾疏朗而飽滿,外壁裝飾兩重紋樣,上為六組折枝瑞果紋,下為六組折枝花卉紋,交錯布置,內壁口沿綴飾十二式花果紋,下承六組折枝花卉紋與外壁紋飾相對應,碗心則是繪以折枝壽桃紋。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為經典的紋飾,本品涵括了所見的主要品類,祥花如菊花、牡丹、蓮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櫻桃。其繪畫寫實逼真,諸花妍放生姿,眾果飽滿誘人,充分借鑒國畫的筆墨意韻,得其法度,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線條粗細并用,青料濃淡兼施,從而令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渾之美。底部淺圈足,胎骨細膩,露胎處微微泛黃,撫之光潤如玉。底落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樸拙蒼健,古意盎然。

            為什么有人說宋瓷很出名


            宋代在我國歷史中是一個發展繁榮的朝代,在經濟、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一個非常繁華的時代,今天,讓我們來談談宋瓷,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瓷器。

            宋代的陶瓷制作技術已經達到了精湛的地步,我國170個縣中發現的古代陶器遺址中,光光宋代窯址就有130個,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窯址都是來自于宋代。陶瓷史學家一般將宋代陶瓷窯歸納為六大系列:北方的定窯、耀州窯、鈞窯和磁州窯;南方的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瓷。一方面,這些窯爐因其所用原料的影響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時代政治思想、文化習俗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它們具有共性。

            從瓷釉的角度看,灰色或淺灰色是宋代北方窯系瓷胎的主要類型,但釉色有其自身的優缺點。例如,鈞窯釉,簡稱海棠紅、玫瑰紫、艷麗如落日,千變萬化如云水;汝窯釉含蓄光亮,積淀如凝露;磁州窯更多的是產出油滴等神奇的結晶釉。

            南方的窯爐大多是白色或淺灰色白色,景德鎮窯有碧玉碧水的青花瓷;龍泉窯有李子般的青花碧藍瓷;葛窯釉上有絲網,以及美麗的破碎圖案,非常的獨特,展示了一種殘缺美;定窯瓷,其圖案更加的整潔、清晰。耀州窯瓷器的印刷令人嘆為觀止,其鋒利而奔放的雕刻可以給人一種靈動的美。宋人在追求釉色之美的同時,在瓷器的制作過程中,達到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

            宋朝是中國瓷器的鼎盛時期,宋代出現了五大名窯,在質量和品種上,宋瓷屬于中國瓷器的最高代表,也是古窯瓷的經典之作,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釉下彩繪等都是很好的,這些原因都使得宋瓷成為收藏中非常的受歡迎的存在。

            從收藏的角度來看,仍處于價格“低迷”時期,雖然現存的宋瓷遠低于明清瓷器,但它們已落入價格“怪圈”,而且它們的價格和價值相對較低。五、六年前的時候如果是一個清代官窯青花瓷的話價格也就幾十萬左右,但是到了如今你再去看下的話就會發現價格已經是張了好幾倍。目前,宋代瓷器市場的價格平均只有幾十萬元,因此是一個很適合入手的階段。

            為什么說汝窯與官窯不分?


            歷來都有“汝”“官”不分之說。這個“官”,指的是“北宋官窯”。現已探明,所謂的“北宋官窯”,指的是離汝窯(寶豐清涼寺窯)僅30公里的汝州張公巷窯。兩個窯的制瓷風格相近,有時難以區分,但兩者也有明顯區別:一、汝窯器釉色為純正的天青色,而張公巷窯釉色顯得淺淡些,釉面玻化程度高,手觸有光滑感。開片細碎、明顯;二、張公巷窯胎體較汝窯瓷器要薄,胎色泛白,不是香灰色,而是灰白色;三、汝窯瓷器圈足呈八字形,而張公巷窯多為平直圈足,支釘呈圓形小米粒狀,數量略多,雙單數都有,而汝窯支釘呈芝麻狀,一般作單數;四、形制上也有不少差異,張公巷窯的一些瓶類器造型與汝窯有差異,不少方口、菱花和四方平底的盤、洗類器為汝窯所未見。

            汝窯器唯其名貴,自宋元起即有仿燒,至明宣德,清雍、乾年間達于高峰。明清仿品,多署當代年款。明代仿品釉色偏藍,釉開片較明顯;器形與仿造當代一致;清代細致程度勝過于明代,一般也署當朝年款。修胎講究,胎體灰中泛紅褐色,露胎處均以紅褐色釉水涂抹;釉面清澈透亮,與宋代汝瓷質感不一樣;造型繁多,且大小懸殊,易于識別。總之,明清的仿品,由于制瓷的審美觀念不一樣,還是較好辨識的。

            現今隨著收藏熱的升溫,仿燒尤盛。所不同的是明清仿燒在景德鎮御窯廠,而現今在河南汝州、禹州和寶豐縣等地的民間窯場,因此,仿品也越見其差,這倒也降低了鑒識的難度。現代仿品既仿釉色,又仿造型,多數用注漿模制法制胎,胎壁偏薄,質地過細,沒有宋汝瓷胎骨中的那種間隙和空洞現象,胎色偏白,或閃黃色調過重。迎光釉面不見真品的微紅色。釉色透明,有較強的玻璃光澤。開片也不是珍珠狀,而是呈直線網狀開片,開片不夠干脆,過于隱約,也有的線條過硬。造型不是過大就是過小。有的釉面氣泡密集。以上情況,如見其一者,即要慎重。

            為什么說刑窯是白瓷的誕生地?


            刑窯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主要產地,在內邱縣。1984年始終對內進行調查,發現古窯址二十八處,分為西關和中豐洞兩大區,在窯址采集到大量標本,有白瓷、青瓷、黑瓷、邢窯、醬瓷,同時也發現了三彩。這些三彩標本據分析是中晚期產品。發現的三彩胎質細膩,呈白色或淡紅色,均素燒后施釉復燒而成。三彩釉的燒成溫度低于素燒溫度,復燒過程中不會再變形,損壞較少,故出土的帶釉標本少,素燒殘器多。釉質瑩潤,流動性很強,釉層可見極細的開片,器物按釉色有淡黃單色釉、深咖啡單色釉和三彩釉。三彩施赭黃、深綠、褐紅、白等色,釉層凝厚,色調從淡到濃,融和絢麗,斑駁多彩。 出土的唐三彩瓷器有三足罐、雙耳罐、平底盤、弇口缽、杯等。另有人形燈和動物塑像,都造型生動,不像民間用器,可能是貢品。三彩杯和揚州唐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造型完全一致,也可能屬外銷品。

            唐中后期已自成體系,并能與越窯青瓷分庭抗禮。刑、窯兩窯所產生的瓷器,一白一青,在地域上一南一北,代表了唐代瓷器生產的兩大主流。刑窯白瓷,胎體堅硬細薄,釉色潔白干凈而微閃青灰或淡黃,有“類銀類雪”之譽。較之越窯青瓷的類玉似冰,亦別具特色。刑窯白瓷樸素大方,產品多碗、壺、盤、盒、罐、缽等生活用器。造型上偏重器物的實用性,線條單純洗練,具有一種質樸自然的天趣。刑窯白瓷在燒成技術和工藝處理上比較成熟,也很少因過火而產生變形的弊端,故而深受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的喜愛。刑窯白瓷不僅結束了自商朝以來青花瓷獨尊的局面,為彩瓷生產創造了條件。

            鈞瓷收藏價格為什么這么高


            鈞窯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河南省禹州市,在宋朝時期漸漸興盛起來,走過千年春秋依然巍然不倒,具有深遠悠長的文化歷史,宛如我國制瓷史上的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鈞瓷蘊含著濃厚的古韻,質樸、莊重、粗放等詞,都可以用來形容它,它象征了華夏子女一種率性率朗的美好品質。鈞窯以妍麗精妙的色彩特點,從一眾瓷器品種中脫穎而出,進入大眾的視線。鈞窯瓷器的釉色一共有五種,鈞窯的制瓷工匠們首次采用銅氧化物來制作陶瓷,在高溫和還原條件下燒出窯變銅紅釉,繼而衍生出豐富多彩的瓷釉,比如說,玫瑰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等經典釉色。各種各樣的窯變色彩交織在一起,彼此成就,使得每一件鈞窯瓷器都是舉世無雙的絕版稀品,就如同一場美不勝收、耐人尋味的視覺盛宴。

            不少瓷器都是既被當做御用品,也在民間可以被廣大平民百姓使用,但是由始至終,鈞窯都被君主作為專屬用品,窯廠不但定量燒制,并且生產之后不得流向民間,只能作為貢品獻給皇室。在東漢時期,鈞窯就已經出現了,但是一直籍籍無名,直至宋朝時期才漸漸走向興盛,主要原因是因為宋徽宗趙佶對鈞窯瓷器無比喜愛,他甚至將鈞窯瓷器稱為:神鈞寶瓶。徽宗素來都是一個酷愛傳統文化的人,并且對藝術品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益求精,由于對瓷器青睞有加,他特地創立了應奉局,將官窯建立在鈞瓷之鄉禹州城里,并且命令官員在國內多地選拔技術精湛純熟的制瓷工匠,進入官窯專門燒制進貢給皇家的鈞瓷,還特別要求每年只能生產三十六件鈞瓷,次品統統毀掉,然后將鈞瓷碎片深深埋進土里,因為只可以用來進貢給皇室,絕對不能流向民間,若是尋常人家也擁有鈞瓷的話,被人發現了那就很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鈞窯的工藝水準達到了一個頂峰。至此之后,鈞瓷在我國制瓷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之所以鈞窯在當今的收藏價格如此高,幾乎可以完全歸因于宋徽宗趙佶,正因為他對鈞瓷的偏愛,流傳于世的鈞窯瓷器才會少之又少,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并重。

            什么是高古陶瓷


            高古瓷器是一個與明清瓷器相對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北方也俗稱“老窯瓷”。一起具體了解一下“什么是高古陶瓷”。

            現在高古陶瓷贗品極多,如何辨別呢,制假者無法仿造的“土斑”是鑒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種礦物質和有機質,礦物質含鈉、鉀、鈣、鐵、鎂、鉛等元素的硅酸鹽、氧化物、硫化物、磷酸鹽等。有機質是土壤中以各種形態存在的有機化合物,有碳、氫、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組成的天然絡合劑。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這些化學元素和侵蝕以及地溫的影響,釉面產生開裂和腐蝕。開裂、腐蝕的胎體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隨著時間逐漸粘積在胎體上,從而形成了“土斑”。

            從賞瓷識陶的收藏人群分析中,我們可以應驗以上的論點:即凡藝術欣賞水準平平的商界精英,他們喜歡一擲千金投資收藏明清官窯青花彩瓷;凡美學修養高深的文人、畫家、藝術家等,他們偏愛老窯瓷器、高古陶器、遠古彩陶。這種奇特的涇渭分明的收藏文化現象,是很耐人尋味的。

            作為投資性的收藏,明清官窯青花彩瓷當然增值快,因為古陶瓷炒家主要是商界精英;作為裝飾性的收藏,明清民窯青花彩瓷當然漂亮,擺放在博古架上,耀眼奪目,能滿足人的炫耀心理。但作為美學藝術收藏、修身養性收藏、人文精神收藏,收藏老窯瓷器,收藏高古陶器,比收藏明清官窯、民窯青花彩瓷,更有藝術品味,更有人文價值。

            投資明清官窯、民窯青花彩瓷,僅僅是一個過程,一種手段,最終,人還是要追求高境界的生活。而人生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絢爛歸平淡也。故樸素無華蘊含著古代文化、遠古文明氣息的老窯瓷器、高古陶器,將是一位成功人士的最后的陶瓷收藏選擇,也將永遠是下一輪收藏熱點……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為什么說高古瓷難鑒定》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為什么說高古瓷難鑒定》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為什么古代瓷器好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