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琺瑯彩瓷器為什么珍貴?琺瑯是一種較軟的玻璃料,若在里面加上不同的金屬氫化物作為呈色劑,并用油調和,便成為琺瑯彩。用琺瑯彩在燒好的白瓷上繪畫,再入爐二次烘燒,即成為美妙的琺瑯彩瓷。這種技術源于15世紀的法國,清初傳入我國。琺瑯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燒成后具有強烈的金屬質感,色彩種類繁多,表現力極強,深受人們的喜愛。琺瑯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是中國傳統工藝與由法國傳入的畫琺瑯技法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彩瓷品種。康熙時琺瑯彩全由西洋進口,雍正中期國產琺瑯料燒制成功。清代琺瑯彩瓷器制作考究,由景德鎮御窯廠按宮中御樣燒制素胎,運到北京由宮中養心殿造辦處的宮廷畫家繪制琺瑯彩,在宮中的小窯經低溫二次燒成。琺瑯彩瓷極費工時,成本極高,產量不多,多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壟斷,民間沒有留存
乾隆帝對琺瑯彩瓷器珍愛有加,琺瑯彩瓷器的燒制數量超過康雍兩朝,造型更加豐富,瓶類就有蒜頭瓶、雙聯瓶、葫蘆瓶、雙耳瓶等,茶壺、方盒、盤、碗等器皿的數量與樣式都明顯增多。宮中內務府琺瑯作人才濟濟,分工更加具體,畫師有專工花鳥魚蟲的余省、擅長人物花卉的金廷標等。工藝制作更加精細,正如《陶雅》所稱:“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于鬼斧神工。”
著名古瓷專家葉佩蘭女士對琺瑯彩瓷器做過如下評價,“宮廷秘藏,制作不易,傳世極少,難以估量其價格”。據2012年拍賣年鑒記載,一件清乾隆藍地琺瑯彩雙龍蓮紋碗以人民幣50,236,740.00元成交。由此可見,琺瑯彩瓷的藝術價值及收藏價值正不斷升高.
市場情況:
今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碗”,刷新了康熙時期瓷器拍賣的最高價成交紀錄,使得康熙瓷器實現了突破5000萬元大關的進程。
據了解,琺瑯彩最初由西洋傳教士引進,是清代內府造辦處繪施于銅、瓷及玻璃胎器的加彩技藝。造辦處御制瓷胎畫琺瑯器產量極少,傳世品多集中在北京和臺北兩故宮博物院。TAoci52.cOM
taoci52.com編輯推薦
像茶葉的瓷器為什么珍貴
中國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據其品貌特征而定名的,如茄皮紫釉瓷器、鱔魚黃釉瓷器等等。而有一種貌似茶葉的瓷器,不僅有“茶葉末釉”這樣蘊含著俏皮氣息的美名,而且其發色劑與燒造過程也要求較高的,在拍賣場上是較為特別的存在,那么茶葉末釉瓷器為什么那么珍貴呢?
首先,茶葉末釉瓷器通體都呈現出失透的狀態,凝重端莊。從釉色上來說,茶葉末釉瓷器顏色是黃綠交雜的,深黃融合墨綠,上下均勻,有顆粒感,如同新炒出的茶葉顏色,因而得名為“茶葉末釉”。其中墨綠者被稱之為“茶”,深黃者被稱之為“末”,間錯開來,極具古樸典雅的豐韻。但這種韻味與品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為茶葉末釉瓷器選擇的是氧化鐵作為呈色劑的,所以本身顯色度就高一些。并且茶葉末釉瓷器燒造時需要的溫度是極高的,要千度以上的還原火焰才能調動出茶葉末釉瓷器通體的深沉色澤,所以相較于其他以鐵作為呈色劑的瓷器,茶葉末釉整體更為穩重、沉著,并無浮色,而且雙色綠與黃的交融也是極為自然的,古色古香,藝術價值是極高的。
高溫黃釉瓷器都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發色與釉面都較為古樸,少了幾分鮮亮,而茶葉末釉瓷器在燒造時就試圖改良這一點,所以在造型與裝飾上,都進行了很多革新。特別是清代的茶葉末釉瓷器,盡管色澤依然古樸,但總體而言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更注重流麗曉暢,比如清乾隆年間的茶葉末釉荸薺扁瓶,在同時代的瓷器中可謂一股清流,造型巧而雅,線條流暢婉麗,與茶葉末釉本身的古色古香相得益彰,耐人尋味。
總的來說,茶葉末釉瓷器因為其顏色黃綠交雜,深黃融合墨綠,如同新炒出的茶葉顏色,因而得名為“茶葉末釉”。因為茶葉末釉瓷器選擇的氧化鐵作為呈色劑,所以本身顯色度就高,整體更為穩重、沉著,品貌端美、氣韻古樸、裝飾典雅,尤其以清乾隆年間的茶葉末釉瓷器更為特別,造型巧而雅,線條流暢婉麗,在古色古香之外多了一分創新。所以這種像茶葉的瓷器,不僅本身就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與人文韻味,而且在拍賣場上也有好表現呢!
什么是琺瑯彩瓷器?
什么是琺瑯彩瓷器?
琺瑯彩瓷器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瑯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瑯釉則叫琺瑯彩。
琺瑯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瑯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故琺瑯彩終止于乾隆后期,同時還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琺瑯釉和粉彩共存。這是過渡時期的琺瑯彩器,你說它是琺瑯彩嗎,它有粉彩,你說它是粉彩嗎,它又有琺瑯釉,但瓷藝水平都很高。
琺瑯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鎮燒制的上好素白瓷送進宮中再由宮中畫上琺瑯彩釉烘烤而成。畫工技藝特高,加工水平嚴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處理。由于琺瑯彩器是專供宮延皇室玩賞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數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見到此類珍稀品,故一般很難鑒別琺瑯的與粉彩的區別。
現介紹琺瑯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鑒別參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二、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三、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凈無疵。
四、琺瑯彩色。色極鮮艷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五、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征。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六、繪畫與紋飾,琺瑯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瑯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畫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團花中心書壽,“萬壽無”,九秋菊花等。康熙琺瑯彩的特點是有花無鳥,其色彩調配比雍正乾隆兩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琺瑯彩比較成熟,工藝上有所突破,彩料更為豐富。雍正時期有色地彩繪,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繪。白地彩繪能更好地突出琺瑯彩釉的艷麗鮮亮。雍正琺瑯彩紋飾多為山水、竹石、花鳥等景物,同時在繪畫中配以相應的詩句,溶詩、書、畫于一體,別有風味,顯得更加高雅。雍正時期還盛行單色作畫,如用胭脂紅、深蘭、墨彩……任選一色成畫,頗有中國畫風格。這是獨創,特別靚麗。
乾隆時期琺瑯彩繼承了雍正的風格,但枝藝上沒有雍正時嚴謹。由于乾隆帝對粉彩情有獨鐘,很關心和發展粉彩的枝藝。于是乎琺瑯彩有些退后,而出現了粉彩兼琺瑯彩之間的作品。這些過渡時期的產品也有其較高的藝術水平。
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繪畫以花鳥、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為主,并配御題詩句。此時又出現了軋道工藝,隨之而來就有了非常優美的錦地開光的山水、人物、花鳥紋飾,這一新的工藝實質上也不是琺瑯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綠里粉彩”。
七、款識。康熙時期的款識有一度是被禁止寫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開放禁令讓其落款。不過必將原用“熙”字改寫成“熙”字,這個“熙”僅出現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識在琺瑯彩器上均用色料寫款,有紅、蘭、紫、黑等色。落款僅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匡。四字款有三種形式,其區別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兩種不同用筆。
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匡,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只見蘭科款。
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匡形一種,其特點見圖七,乾隆有蘭料也有赫色料款。
乾隆琺瑯彩瓷器有哪些特點?
乾隆琺瑯彩瓷器有哪些特點?乾隆前期琺瑯彩瓷
乾隆前期的琺瑯彩瓷由于比較接近雍正后期琺瑯彩瓷的風格,即在純潔的填白釉瓷胎上繪制山水、花鳥等工筆繪畫。雖然乾隆前期較雍正后期增加了人物、樓閣等圖案,但依然是詩、書、畫、篆印、琺瑯、制瓷等的完美結合體。(見圖1)從雍乾兩朝傳承時間角度著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雍正帝崩逝于圓明園。同時,《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中又有乾隆元年正月初七日的琺瑯彩瓷制作資料。雍正駕崩不足五月,弘歷就已經開始著手琺瑯彩瓷的新款式設計與制作,可想而知,在短短的五個月之內,“養心殿琺瑯作”與“圓明園琺瑯作”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難有明顯發展變革。因此,乾隆前期制品除造型新穎、圖案豐富多樣外,許多制作風格保留雍正后期的時代特征,兩者具備很多共同點。
1、色彩
瓷胎畫琺瑯的色彩特征用語言很難描繪,因此筆者在這里僅一略而過。鑒定瓷器、尤其是彩瓷時,從器物的色彩來著眼鑒別真偽相當普遍。未曾上手,乍一看瓷器發色便可準確判斷真偽,令不少外行感覺詫異。說穿緣由完全與鑒定者對瓷器色彩的認識、習慣深刻程度有關。對習慣真品發色并認識深刻的鑒定者來說,區別色彩差異顯著的贗品無異于分清皂白,談不上“以此自矜”,“無他,但手熟爾”。正是這個道理,如何成功仿制琺瑯彩瓷色彩調料,混淆鑒定者的視線感覺令古今仿者極為重視,同樣,深刻認識該時期彩料發色也是一個鑒定者所必須掌握的。
2、繪畫
現在景德鎮仿古瓷制作者在仿制琺瑯彩瓷上遇到的最大難關可能要數繪畫。科學技術逐漸發達,瓷器的胎土、釉水、色彩都可能根據材料科學分析獲得的各種元素含量進行科學配方,達到滿意結果。但繪畫與科學技術關系并不密切,完全是繪畫者水準的體現,當工筆繪畫精細程度要求越高,其差距越能體現出來。雍正后期與乾隆前期的畫琺瑯工筆繪畫質量、精妙程度在整個琺瑯彩瓷制作史上尤為突出,因此僅繪畫方面足以使仿者望而卻步(見圖2-1、圖2-2)。
3、落款
填白釉琺瑯彩瓷的落款很有特點,由于圖案主題多由繪畫和書寫題詞(包括篆印)兩部分組成,因此書寫者必將落款方向與二者之間的某一圖案方向吻合,決不偏差,這樣落款的好處是使人感覺落款規整有序,特別是拿在手中把玩時,欣賞款與繪畫最多,兩者方向一致,令人愜意(見圖2-3)。需要指出,仿者在仿制琺瑯彩瓷時基本都注意到這一點,因此仿者幾乎不存在落款方向失誤的低級錯誤。
4、題詞
乾隆前期琺瑯彩瓷中,題詞應該是次于繪畫的另一個仿制難點。根據歷史檔資料:
“雍正九年十月二十日:司庫常保奉上諭:將琺瑯葫蘆做九個,畫斑點燒葫蘆色、蓋子鍍金,葫蘆上字照朕御筆、著戴臨寫。”
根據此條資料分析:所涉及的琺瑯彩瓷詩詞題字者為雍正親自指定,摹本為雍正御筆,可見雍正朝瓷胎畫琺瑯的書寫題詞也一絲不茍。乾隆一朝是否如此暫不可考,但嚴謹程度不應變化太大,必是非宮內書法好手難以勝任。后世景德鎮匠人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書寫水準,自然無法相提并論,因此現在仿品題詞書寫模仿造作、筆畫拘謹,筆者暫未曾見過可以在書寫方面達到伯仲難分程度的仿品(見圖2-4及圖3)。
5、色地與“錦上添花”裝飾
康末雍前由于瓷胎畫琺瑯制作工藝不成熟,難以實現在玻璃釉面上理想繪制釉料,不得已使用無釉瓷胎,并為彌補其釉面素胎缺陷才在露胎處大量上涂其它釉料。于是形成康熙時期與雍正前期的琺瑯彩瓷幾乎皆為色地彩瓷。這類制品的主要特征是色地下素胎、無釉;雍正中期之后開始使用填白釉瓷胎,偶爾制作色地琺瑯彩瓷,色地運用的主要目的是裝飾,并非掩蓋技術不足。
“錦上添花(又稱軋道)”是基于色地裝飾上的進一步發展,在色地上用針等銳利器具進行雕刻、描畫裝飾。根據現有《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資料記載,琺瑯彩瓷使用“錦上添花”裝飾紋在乾隆四年十二月已經開始:
“乾隆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太監李深、張喜來說太監張明交磁胎畫琺瑯……磁胎紅地錦上添花琺瑯碗一對、磁胎綠地錦上添花琺瑯六寸盤一對、磁胎黃地錦上添花琺瑯五寸盤一對、磁胎白地錦上添花琺瑯酒圓一對、磁胎月白地錦上添花琺瑯酒圓一對、磁胎白地錦上添花琺瑯小酒圓一對。傳旨:著配匣入乾清宮琺瑯器皿內。欽此。”(《乾清宮》)以原始資料看,當時錦上添花色地包括紅、綠、黃、白、月白等顏色。
后期制品特征
筆者暫未見其他文章涉及“乾隆后期琺瑯彩瓷”,無人提及的很大原因是對該類瓷的認識不足而沒有合理定位。例如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所編《清康雍乾名瓷》,P148,器122,乾隆窯描金粉彩開光花卉蒜頭瓶(原文命名)應該是一件比較典型的乾隆后期琺瑯彩瓷(圖4),遺憾的是該書僅稱其為“粉彩”。該器底部為松綠釉、落藍料篆款,理論上推斷其為乾隆二十三年之后粵海關制品可能性很大。另外,北京故宮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一書中也有數處將粉彩與琺瑯彩混淆,可以此推斷,兩故宮中的類似傳世品極可能被誤為粉彩瓷。
從時間角度看,“乾隆后期琺瑯彩瓷”是“乾隆前期琺瑯彩瓷”制作的一個延續,雖然它繼承前者的制作傳統,但在器型、繪畫圖案等方面也呈現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即較前期制品更加復雜多樣。與以往琺瑯彩瓷制品相比,后期制品除增加了更為復雜的制胎造型外,表面普遍使用色地、錦上添花,甚至在口部和底部鍍金,另外,在器底足、內部使用松綠釉也是該時期制品的一大特征。乾隆后期琺瑯彩瓷的這些變化與當時的粉彩變化特征極其相似,無疑表明裝飾由簡練漸趨繁縟,符合該朝彩瓷特點與器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注:乾隆琺瑯彩瓷的前后期分水嶺具體時間因筆者手中資料不詳而暫時難以劃分,待考。)
1、松綠釉裝飾
進入“乾隆后期琺瑯彩瓷”時期,琺瑯彩瓷風格也逐漸發生了很大變化。乾隆后期隨著色地、錦上添花的大量使用,詞、書、篆、畫等一體的雍后乾前風格開始逐步消退,轉變成造型獨特、裝飾繁縟的琺瑯彩瓷(見圖5-1)。
2、鍍金裝飾
鍍金裝飾(包括描金)雖然在其它時期也有出現,但大量應用于琺瑯彩瓷上卻始于乾隆后期琺瑯彩瓷,該時期鍍金裝飾極為廣泛,幾乎所有的琺瑯彩瓷制品口、底部都有鍍金。鍍金裝飾雖然繁瑣,但結果無疑增添了器物的豪華感(見圖5-2及圖6)。
3、繪畫
此時期制品雖然繁縟絢麗,但在書法繪畫造詣方面遜色于雍后乾前時期制品,雖然器物造型豪華有余、匠心獨具,但缺乏深遠意境與文人氣,可謂該時期制品的遺憾處。
五、總結
乾隆后期琺瑯彩瓷的落款以及其它問題本期暫不涉及,待日后介紹粵海關琺瑯彩瓷時與之比較介紹。總而言之,“乾隆后期琺瑯彩瓷”與“乾隆前期琺瑯彩瓷”的制作裝飾差別比較明顯,色地、“錦上添花”、松綠釉、鍍金四者并用拉大了與乾隆前期琺瑯彩瓷制品的風格差異,乾隆后期琺瑯彩瓷裝飾發展變化使人有種全新的感覺。繁縟的裝飾以及造辦處精細嚴謹的制作態度,使該類彩瓷的繪畫、裝飾、制作水準勝于乾朝同時期御廠粉彩瓷,代表著乾隆后期彩瓷制作技術的最高峰。
乾隆琺瑯彩特點
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瓷胎畫琺瑯,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瑯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瑯彩瓷器在胎質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贊譽。
琺瑯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致。制作琺瑯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后就銷聲匿跡了。康熙的琺瑯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而雍正以花卉圖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當時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雍正時這些題詩的書法極佳,并于題詩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琺瑯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歷史上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制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瑯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里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乾隆一朝早期的琺瑯彩瓷制作精美,與雍正時期制品難分高下,但后期制品略粗,晚期造辦處基本停燒。當時宮廷內的“啟祥宮”、“如意館”以及頤和園、怡親王府都燒制琺瑯彩瓷。與雍正時的典雅雋秀相比,乾隆琺瑯彩瓷富麗華美,紋飾豐富,流行色地開光風格,動物、山水、人物紋飾較前兩朝數量大增。
為什么琺瑯彩瓷器有那么高的收藏價值
清瓷中有兩種瓷器頗具盛名,一為粉彩,二為琺瑯彩。尤其是琺瑯彩瓷器,在收藏界是傳奇之物,在拍賣場上往往能搏出百萬高價,可以說是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了。那為什么琺瑯彩瓷器有那么高的收藏價值呢?它究竟好在何處呢?
首先,琺瑯彩瓷器的技藝就十分先進,在清朝康熙時期就已經能夠使用金屬組合部分礦物質來為瓷器著色了,與前朝相比,更考驗工匠的經驗與手藝,也更具有現代的科學性。所以清康乾時期所出的琺瑯彩不僅色澤鮮亮、穩定,而且達到了幾乎完美的仿銅胎的效果,創造出新的琺瑯裝飾效果,其后的仿品也難以達到這樣的水準,所以其收藏價值頗高。
同時,琺瑯彩瓷器的收藏價值,也與它的燒造難度息息相關。眾所周知,釉上彩的燒制難度是極高的,而琺瑯彩作為釉上彩的代表,更是從瓷胎到燒造完成的整個過程都充滿了挑戰。首先是琺瑯彩瓷器的瓷胎要求就極高,必須是光潔、素凈、厚薄適中的素胎,一般來說是從景德鎮窯選出一批優質瓷胎送到京城,再由宮廷的內務府由經驗老道的工匠師傅進行瓷胎的繪制、加工,最后再進行低溫的復燒,不僅工序復雜,而且成品率低,所以其價值才居高不下。
當然,燒造的高難度也導致了琺瑯彩瓷器的傳世數量少,“物以稀為貴”;而釉上彩燒造的高成本也使得后世雖有仿品,水平差異卻很明顯,琺瑯彩瓷器的總體存世量仍然很少;同時雖少卻精,釉上彩瓷器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畫面立體感極強,表面有凹凸感,又因為琺瑯彩瓷器成色自然、鮮明,與表面凹凸感結合起來更顯得整體瓷器端莊、華麗、有雍容奪目之感又不落俗套,所以觀賞性強,為清代宮廷所壟斷。
總之,琺瑯彩瓷器的價值如此之高是有很多原因的,最主要的有三點,一是其技藝高超,成色鮮麗穩定;二是燒造釉上彩瓷器的難度高,尤其是琺瑯彩瓷器,因為是上貢品,精益求精,燒造成本高;三是琺瑯彩瓷器的傳世數量少,“少而精”,瓷器端莊而華麗,觀賞性強、宮廷御用。三點結合起來,也難怪琺瑯彩瓷器具有那么高的收藏價值呢!
“祭紅”為什么特別珍貴
電影故事片“祭紅”在國內外映出后,不少觀眾對用姑娘的鮮血能夠燒成紅色大花瓶而感到驚奇。當然,這僅僅是傳說而已,實際上用鮮血是燒不成紅瓷折。不過景德鎮陶瓷名貴顏色釉品種“祭紅”一詞已被成千上萬的觀眾所熟悉。自古以來,“祭紅”是最難燒造的品種之一,就連影片中的那個“祭紅”大花瓶,也是由于開拍前屢燒不成,才臨時改用另一件“郎窯紅”取而代之的。今天燒造一件合格的“祭紅”瓷尚且這樣困難,更何況科學技術十分落后的古代了。在景德鎮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在明朝宣德年間,有一天皇帝穿著紅衣服從白瓷祭器旁邊走過,偶然發現白瓷被染成紅色,鮮艷奪目。使皇帝動了心,于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并限期交出,誤期交不出則將所有陶工投進窯內燒死,為了保命,陶工們日夜試制,屢燒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陶工們萬分焦急。其中有一位老陶工的女兒得到神仙托夢,要她投身于烈火熊熊的窯膛,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備,竦身入窯,眾人救之不及,只見一團熾熱的白煙升起,突然窯門大開,滿窯瓷器皆成紅色,大家以孝女精神所感動,故以“祭紅”紀念她。故事片《祭紅》中“跳窯”的壯烈場面就是據此而來。傳說如此逼真而悲壯,充分說明了歷史上“祭紅”來之不易,據文獻記載:明代造鮮紅不成是事實,。明朝初期雖然已試制成功“祭紅”而且宣德“祭紅”也不錯,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慶三代封建王朝“祭紅”頻于失傳,無法燒出。陶書曾載:“鮮紅土未詳出何地,燒煉做紅器,正嘉間斷絕,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詔造里外鮮紅瓷器,都御史徐棧請轉查改礬紅例。”所以古代宮廷命造高溫銅紅不得成功只得改燒造低溫鐵紅應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紅”為什么如此名貴。
祭紅是中國傳統陶瓷產品的佼佼者。是高溫顏色釉中的一顆明珠,清項元汴《歷代名詞圖譜》記道:“……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它的別名繁多,有“霽紅”,有稱“雞紅”或“極紅”,其實都是一個品種。由于都是以氧化銅著色而且是一次燒成,外觀也相差不太遠,所以人們往往錯把“郎窯紅”當“祭紅”,正因為這點,電影《祭紅》用了“郎窯紅”(因清康熙江西巡撫郎廷極兼督瓷器而得名)來代替“祭紅”,以假亂真騙過了千百萬人的眼睛,其實仔細觀察“祭紅”與“郎窯紅”無論從色調風格,釉面特征,燒成溫度均有顯著的區別,如“郎窯紅”呈色極為鮮紅,透明度強,具有較大片裂紋,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現象。而“祭紅”的紅色則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紋,無浮光也沒有流淌現象,口底有都有燈蕊邊,但它們的釉料組成及工藝情況卻比較接近,對色釉富有經驗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細“祭紅”釉變成“郎窯紅”釉,有趣的是同時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細的“郎窯紅”釉變成“祭紅”釉。
令人更感興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紅”真可謂不惜工本,象珊瑚、瑪瑙、寒水石、珠子、燒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摻入黃金,可是燒成率仍然很低,原來“祭紅”的燒成仍是一門“火的藝術”,也就是說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燒成條件不行,也常有滿窯器皆成廢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蘇聯搞“社會主義大家庭技術協作”時,其中蘇聯、民主德國、波蘭、捷克等國專家從中國學會了配制“祭紅”的工藝,可是他們回國試燒是無論如何也燒是無論如何也燒不出合格的“祭紅”,并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們用火的藝術還沒掌握也好而致。今天“祭紅”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課題有待人們去研究解決。
“祭紅”為什么特別珍貴?
電影故事片"祭紅"在國內外映出后,不少觀眾對用姑娘的鮮血能夠燒成紅色大花瓶而感到驚奇。當然,這僅僅是傳說而已,實際上用鮮血是燒不成紅瓷折。不過景德鎮陶瓷名貴顏色釉品種"祭紅"一詞已被成千上萬的觀眾所熟悉。自古以來,"祭紅"是最難燒造的品種之一,就連影片中的那個"祭紅"大花瓶,也是由于開拍前屢燒不成,才臨時改用另一件"郎窯紅"取而代之的。今天燒造一件合格的"祭紅"瓷尚且這樣困難,更何況科學技術十分落后的古代了。在景德鎮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在明朝宣德年間,有一天皇帝穿著紅衣服從白瓷祭器旁邊走過,偶然發現白瓷被染成紅色,鮮艷奪目。使皇帝動了心,于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并限期交出,誤期交不出則將所有陶工投進窯內燒死,為了保命,陶工們日夜試制,屢燒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陶工們萬分焦急。其中有一位老陶工的女兒得到神仙托夢,要她投身于烈火熊熊的窯膛,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備,竦身入窯,眾人救之不及,只見一團熾熱的白煙升起,突然窯門大開,滿窯瓷器皆成紅色,大家以孝女精神所感動,故以"祭紅"紀念她。故事片《祭紅》中"跳窯"的壯烈場面就是據此而來。傳說如此逼真而悲壯,充分說明了歷史上"祭紅"來之不易,據文獻記載:明代造鮮紅不成是事實,。明朝初期雖然已試制成功"祭紅"而且宣德"祭紅"也不錯,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慶三代封建王朝"祭紅"頻于失傳,無法燒出。陶書曾載:"鮮紅土未詳出何地,燒煉做紅器,正嘉間斷絕,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詔造里外鮮紅瓷器,都御史徐棧請轉查改礬紅例。"所以古代宮廷命造高溫銅紅不得成功只得改燒造低溫鐵紅應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紅"為什么如此名貴。
祭紅是中國傳統陶瓷產品的佼佼者。是高溫顏色釉中的一顆明珠,清項元汴《歷代名詞圖譜》記道:"……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它的別名繁多,有?quot;霽紅",有稱"雞紅"或"極紅",其實都是一個品種。由于都是以氧化銅著色而且是一次燒成,外觀也相差不太遠,所以人們往往錯把"郎窯紅"當"祭紅",正因為這點,電影《祭紅》用了"郎窯紅"(因清康熙江西巡撫郎廷極兼督瓷器而得名)來代替"祭紅",以假亂真騙過了千百萬人的眼睛,其實仔細觀察"祭紅"與"郎窯紅"無論從色調風格,釉面特征,燒成溫度均有顯著的區別,如"郎窯紅"呈色極為鮮紅,透明度強,具有較大片裂紋,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現象。而"祭紅"的紅色則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紋,無浮光也沒有流淌現象,口底有都有燈蕊邊,但它們的釉料組成及工藝情況卻比較接近,對色釉富有經驗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細?quot;祭紅"釉變成"郎窯紅"釉,有趣的是同時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細的"郎窯紅"釉變成"祭紅"釉。
令人更感興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紅"真可謂不惜工本,象珊瑚、瑪瑙、寒水石、珠子、燒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摻入黃金,可是燒成率仍然很低,原來"祭紅"的燒成仍是一門"火的藝術",也就是說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燒成條件不行,也常有滿窯器皆成廢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蘇聯搞"社會主義大家庭技術協作"時,其中蘇聯、民主德國、波蘭、捷克等國專家從中國學會了配制"祭紅"的工藝,可是他們回國試燒是無論如何也燒是無論如何也燒不出合格的"祭紅",并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們用火的藝術還沒掌握也好而致。今天"祭紅"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課題有待人們去研究解決。
什么是琺瑯彩瓷?琺瑯彩瓷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琺瑯彩瓷?琺瑯彩瓷有什么特征?
琺瑯彩瓷器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瑯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瑯釉則叫琺瑯彩。
琺瑯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瑯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故琺瑯彩終止于乾隆后期,同時還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琺瑯釉和粉彩共存。這是過渡時期的琺瑯彩器,你說它是琺瑯彩嗎,它有粉彩,你說它是粉彩嗎,它又有琺瑯釉,但瓷藝水平都很高。
琺瑯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鎮燒制的上好素白瓷送進宮中再由宮中畫上琺瑯彩釉烘烤而成。畫工技藝特高,加工水平嚴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處理。由于琺瑯彩器是專供宮延皇室玩賞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數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見到此類珍稀品,故一般很難鑒別琺瑯的與粉彩的區別。
現介紹琺瑯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鑒別參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二、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三、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凈無疵。
四、琺瑯彩色。色極鮮艷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五、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征。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六、繪畫與紋飾,琺瑯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瑯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畫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團花中心書壽,“萬壽無”,九秋菊花等。康熙琺瑯彩的特點是有花無鳥,其色彩調配比雍正乾隆兩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琺瑯彩比較成熟,工藝上有所突破,彩料更為豐富。雍正時期有色地彩繪,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繪。白地彩繪能更好地突出琺瑯彩釉的艷麗鮮亮。雍正琺瑯彩紋飾多為山水、竹石、花鳥等景物,同時在繪畫中配以相應的詩句,溶詩、書、畫于一體,別有風味,顯得更加高雅。雍正時期還盛行單色作畫,如用胭脂紅、深蘭、墨彩……任選一色成畫,頗有中國畫風格。這是獨創,特別靚麗。
乾隆時期琺瑯彩繼承了雍正的風格,但枝藝上沒有雍正時嚴謹。由于乾隆帝對粉彩情有獨鐘,很關心和發展粉彩的枝藝。于是乎琺瑯彩有些退后,而出現了粉彩兼琺瑯彩之間的作品。這些過渡時期的產品也有其較高的藝術水平。
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繪畫以花鳥、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為主,并配御題詩句。此時又出現了軋道工藝,隨之而來就有了非常優美的錦地開光的山水、人物、花鳥紋飾,這一新的工藝實質上也不是琺瑯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綠里粉彩”。
七、款識。康熙時期的款識有一度是被禁止寫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開放禁令讓其落款。不過必將原用“熙”字改寫成“熙”字,這個“熙”僅出現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識在琺瑯彩器上均用色料寫款,有紅、蘭、紫、黑等色。落款僅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匡。四字款有三種形式,其區別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兩種不同用筆。
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匡,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只見蘭科款。
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匡形一種,其特點見圖七,乾隆有蘭料也有赫色料款。
琺瑯彩瓷器有什么特征?
琺瑯彩瓷器有什么特征?
1、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2、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3、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凈無疵。
4、琺瑯彩色。色極鮮艷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5、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征。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6、繪畫與紋飾,琺瑯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瑯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7、款識:康熙時期的款識有一度是被禁止寫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開放禁令讓其落款。不過必將原用“熙”字改寫成“熙”字,這個“熙”僅出現在康熙的瓷器上。康熙的款識在琺瑯彩器上均用色料寫款,有紅、蘭、紫、黑等色。落款僅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匡。四字款有三種形式,其區別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兩種不同用筆。
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匡,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只見蘭科款。
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匡形一種,其特點,乾隆有蘭料也有赫色料款。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乾隆琺瑯彩瓷器為什么珍貴?》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乾隆琺瑯彩瓷器為什么珍貴?》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為什么古代瓷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