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如何鑒別仿品。
1。胎釉:真品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堿浸等去新瓷光,回使瓷器釉色蒼白,人為痕跡明顯,與宋代瓷器釉色明顯不同。
(2)用獸皮等物打磨,在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可見無數平行或規則的細條紋。
(3)用茶水加少量堿久煮,或其它化學藥品處理,釉色不正,同真品有很大的區別。
2器型:真品造型大器,自然,富有時代特色;仿品造型別扭,特意模仿痕跡明顯,具有很多不是同時代特點。
3.紋飾:繪花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絕無真品紋飾那種揮灑自如的流暢感,而處處留下臨摹仿照的痕跡。
4.出土的古瓷土銹進入釉里,一般土銹都在釉薄之處;仿者土銹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可。
taoci52.com編輯推薦
古瓷器收藏如何辨別仿品
古瓷器收藏如何辨別仿品。
隨著瓷器價值不斷攀升,市面上的仿品也越來越橫行,往往讓藏家打眼,那么在鑒別瓷器上面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呢?
第一,燈照法。在隔絕其它光線后,用手電筒照射瓷器,若反射刺眼,則很有可能是仿品,而絲毫沒有反射光顯現的則很有可能是遭人添加化學物質故意做舊的制品;
第二,觀察器型與細節。若制品做工完美無缺,違背了古代生產技術,則為贗品;
第三,款識。款識也叫年款,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樣。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鑒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真品的款識一般都是一氣呵成,筆鋒連貫;
第四,水洗法。除了陶器不能清洗外,瓷器是能以淡水加入維生素c浸泡的方式清潔的,浸泡半小時,能夠祛除臟東西,且不會傷害瓷身。而故意做舊的瓷器的污垢是無法清除的。
古瓷仿品10鑒別要點
仿品的一般特征
一、仿品透明釉白地的浮光遮掩。仿品仿制中,造假者最頭痛的是遮掩仿品透明釉白地上的浮光,民間稱火光,特別是在大片無紋飾區域的白地。這是鑒別仿品需要掌握的關鍵點。
1、對罐、瓶、鐔等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制成大量星星點點缺釉小凹圓坑,以遮掩浮光。他們往往在這些底面刷釉或浸釉之前點上星星點點的動植物油脂,再刷上極薄的透明釉,進窯燒成。在明初民窯日用器底部,刷的透明釉也和其他表面一樣厚,即使有缺釉的地方,也是針尖一樣的小眼而不會是小凹圓坑,針尖小眼也不會星星點點那么多。而且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這些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鑒別。
2、對上述瓷器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使人們注意不到浮光。如有一對仿民國帽筒瓷品,主紋飾開光外為淡橘紅色釉。底面透明釉被故意沾上不少淡橘紅色釉的污點。當然也有在有紋飾的地方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
3、造假者人為去掉仿品大面積透明釉白地區域。本人見到了個大油錘瓶,圓球部分直徑20厘米左右,頸部卻沒有了。很明顯,頸部本是大面積透明釉白地,易被人發現有浮光,所以造假者在制作時干脆將這一部分去掉。
4、對大口徑香爐、筆筒等容器內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把透明釉改換成混濁的半透明釉,甚至幾乎接近不透明的混濁釉。這種方法也被造假者用于處理贗品瓷器的底面,但這種混濁釉本身也有很大浮光。
5、對大口徑香爐等容器內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考慮到人們觀察方便,易發現浮光,便在內圓柱孔表面約1/3或1/2處向下改涂或淺或深的黑褐色釉。在真古瓷上是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6、對小型器物,如小茶壺,造假者在壺柄、壺嘴等透明釉白地,干脆用砂紙打磨,有的幾乎磨至胎面,造成久用陳舊的樣子。但這些冒充使用茶壺磕碰磨損的地方,正是人們使用時不大可能磨損的壺柄和壺嘴。
7、造假者在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砂紙等稍加打磨,或對青花瓷器全部打磨的事也常有發生。鑒別時要注意用放大鏡察看擦痕的平行線。
二、仿品在工藝上不合常規。如明代和清初罈罐等小口深腹瓷器都用盤泥條法制作,內壁留有盤條壓合的凸痕。但仿品有的無此凸痕,有的凸痕形式不對,欲購者應該留心。對大口花瓶等較大瓷器,頸下部內接中可用手觸摸鑒別,真品較粗糙,仿品一般接口較好。
三、對仿品故意致殘。造假者往往把目標盯在新入市的收藏愛好者身上,常在仿品口部制造小破損,稍加分析就可知是鋼絲鉗夾壞的。有的花瓶斜閉合裂紋是先用金剛石刀劃開再敲擊裂開的。
四、不少新的粉彩仿品,由于造假者為降低成本,打底的玻璃白很薄,并且加上的彩色調和油也少,因此色彩從濃到淡到白的逐漸過渡區域很少,甚至沒有,粉彩凸起的立體感也很小,與真品一比較即可鑒別。
五、一些仿明代回青帶鐵銹斑的青花瓷器鑒別的辦法是,真品的鐵銹斑在青花料厚積的地方,而仿品鐵銹斑出現不太規律,青花色淡的地方也出現鐵銹斑,而濃的地方又不一定出現。這是因為仿品青花料中所加的含鐵成分是人為的,難以準確控制比例。
六、清初一些紫砂器外表加涂琺瑯彩。一些仿者可能不知什么叫琺瑯彩,仿的紫砂器外加的是顏色相似的五彩。只要加以區別,真贗自明。
七、從一些仿品的器形、紋飾與款識標記等綜合來鑒別,識出其紋飾、款識、器型、胎釉、標記的互相矛盾處。如有的仿品造型與紋飾皆是清初器,紋飾青花中卻做上明代器上才有的鐵銹斑:有的仿品仿的是清代的造型與紋飾,卻在底款上用明代變體篆文印章款,或明代窗格式款,有的仿品仿的是清初器,底款印上嘉慶民窯印章款;也有的在仿明代瓷器底部用上嘉慶民窯印章款或雙圈款;甚至有的在明代印章款或清嘉慶民窯印章款上同時再加上雙圈。這些雙圈款大多雙圈之間靠得很緊,有相交的,有的雙圈還帶有鐵銹,無奇不有。
魂瓶,又稱皈依瓶、冥器、谷倉罐
這一對皈依瓶瓶高約30厘米,無蓋。瓶身上半部飾物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高約6厘米,開口圓形,口徑約7至8厘米;中層高約12厘米,浮雕龍、魚、云彩和12尊直立陶佛像;下層隆突圓形,高約15厘米,加工時的胚痕依稀可辨。該瓶做工精巧,雖距今約幾百年,但觀整個瓶飾泥胚依然細膩,釉水光亮無比,浮雕栩栩如生。
八、有的稱不上古瓷仿品,而是偽古瓷,生造紋飾和器形等。如魂瓶(皈依瓶),其上塑有清代造型的浮雕龍,并施以各種色彩交混的高溫花釉,居然五彩繽紛。也有號稱明代龍紋瓷盤,龍紋竟畫的是類似馬王堆出土蟠螭鏡圖紋。
九、從刻字上鑒別。在過去,有幾個兒子媳婦的大家庭多見,所以在各自使用的碗碟等器物上刻字以區別。聚餐后放亂的碗碟憑刻字加以區分。或者,一個村同姓的祠堂每年祭祀后聚餐,餐后碗碟等也以刻字分歸各家,一般都不刻姓氏,只刻名字,或只刻名字中的一個字,以示區別。仿古瓷亂刻,如一只痰盂底下刻了姓名,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痰盂不會有共用搞錯的時候。有的刻上“X”等符號,這在舊中國也是不可能的。有的仿清初瓷器,刻的字卻是用民國時的細金剛鉆加工的,刻的點很細。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會對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無祠堂名號也會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十、豆青地青花花瓶仿品也常見,紋飾從花石到人物都有。仿品大多都有大的紋片,大概是未掌握豆青釉膨脹系數的關系。而且仿品的紋片是干凈的,因為時間新,還未滲進灰塵、污水。
【陶瓷文化】掌握古瓷仿品的鑒別要點
近些年來,國內收藏愛好者大幅增加。琳瑯滿目的古瓷尤為藏家鐘情。于是古瓷仿品也逐漸增加。故而收藏愛好者要擦亮“識珠”的慧眼,多多了解仿品的變化并掌握仿品的鑒別要點。仿品的一般特征一、仿品透明釉白地的浮光遮掩。仿品仿制中,造假者最頭痛的是遮掩仿品透明釉白地上的浮光,民間稱火光,特別是在大片無紋飾區域的白地。這是鑒別仿品需要掌握的關鍵點。1.對瓶、罐、鐔等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制成大量星星點點缺釉小凹圓坑,以遮掩浮光。他們往往在這些底面刷釉或浸釉之前點上星星點點的動植物油脂,再刷上極薄的透明釉,進窯燒成。在明初民窯日用器底部,刷的透明釉也和其他表面一樣厚,即使有缺釉的地方,也是針尖一樣的小眼而不會是小凹圓坑,針尖小眼也不會星星點點那么多。而且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這些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鑒別。2.對上述瓷器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使人們注意不到浮光。如有一對仿民國帽筒瓷品,主紋飾開光外為淡橘紅色釉。底面透明釉被故意沾上不少淡橘紅色釉的污點。當然也有在有紋飾的地方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3.造假者人為去掉仿品大面積透明釉白地區域。本人見到了個大油錘瓶,圓球部分直徑20厘米左右,頸部卻沒有了。很明顯,頸部本是大面積透明釉白地,易被人發現有浮光,所以造假者在制作時干脆將這一部分去掉。4.對大口徑香爐等容器內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考慮到人們觀察方便,易發現浮光,便在內圓柱孔表面約1/3或1/2處向下改涂或淺或深的黑褐色釉。在真古瓷上是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5.對大口徑香爐、筆筒等容器內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把透明釉改換成混濁的半透明釉,甚至幾乎接近不透明的混濁釉。這種方法也被造假者用于處理贗品瓷器的底面,但這種混濁釉本身也有很大浮光。6.對小型器物,如小茶壺,造假者在壺柄、壺嘴等透明釉白地,干脆用砂紙打磨,有的幾乎磨至胎面,造成久用陳舊的樣子。但這些冒充使用茶壺磕碰磨損的地方,正是人們使用時不大可能磨損的壺柄和壺嘴。7.造假者在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砂紙等稍加打磨,或對青花瓷器全部打磨的事也常有發生。鑒別時要注意用放大鏡察看擦痕的平行線。二、對仿品故意致殘。造假者往往把目標盯在新入市的收藏愛好者身上,常在仿品口部制造小破損,稍加分析就可知是鋼絲鉗夾壞的。有的花瓶斜閉合裂紋是先用金剛石刀劃開再敲擊裂開的。三、仿品在工藝上不合常規。如明代和清初罈罐等小口深腹瓷器都用盤泥條法制作,內壁留有盤條壓合的凸痕。但仿品有的無此凸痕,有的凸痕形式不對,欲購者應該留心。對大口花瓶等較大瓷器,頸下部內接中可用手觸摸鑒別,真品較粗糙,仿品一般接口較好。四、不少新的粉彩仿品,由于造假者為降低成本,打底的玻璃白很薄,并且加上的彩色調和油也少,因此色彩從濃到淡到白的逐漸過渡區域很少,甚至沒有,粉彩凸起的立體感也很小,與真品一比較即可鑒別。五、清初一些紫砂器外表加涂琺瑯彩。一些仿者可能不知什么叫琺瑯彩,仿的紫砂器外加的是顏色相似的五彩。只要加以區別,真贗自明。六、一些仿明代回青帶鐵銹斑的青花瓷器鑒別的辦法是,真品的鐵銹斑在青花料厚積的地方,而仿品鐵銹斑出現不太規律,青花色淡的地方也出現鐵銹斑,而濃的地方又不一定出現。這是因為仿品青花料中所加的含鐵成分是人為的,難以準確控制比例。七、從一些仿品的器形、紋飾與款識標記等綜合來鑒別,識出其器形、紋飾、胎釉、款識、標記的互相矛盾處。如有的仿品造型與紋飾皆是清初器,紋飾青花中卻做上明代器上才有的鐵銹斑:有的仿品仿的是清代的造型與紋飾,卻在底款上用明代變體篆文印章款,或明代窗格式款,有的仿品仿的是清初器,底款印上嘉慶民窯印章款;也有的在仿明代瓷器底部用上嘉慶民窯印章款或雙圈款;甚至有的在明代印章款或清嘉慶民窯印章款上同時再加上雙圈。這些雙圈款大多雙圈之間靠得很緊,有相交的,有的雙圈還帶有鐵銹,無奇不有。八、從刻字上鑒別。在過去,有幾個兒子媳婦的大家庭多見,所以在各自使用的碗碟等器物上刻字以區別。聚餐后放亂的碗碟憑刻字加以區分。或者,一個村同姓的祠堂每年祭祀后聚餐,餐后碗碟等也以刻字分歸各家,一般都不刻姓氏,只刻名字,或只刻名字中的一個字,以示區別。仿古瓷亂刻,如一只痰盂底下刻了姓名,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痰盂不會有共用搞錯的時候。有的刻上“X”等符號,這在舊中國也是不可能的。有的仿清初瓷器,刻的字卻是用民國時的細金剛鉆加工的,刻的點很細。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會對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無祠堂名號也會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九、豆青地青花花瓶仿品也常見,紋飾從花石到人物都有。仿品大多都有大的紋片,大概是未掌握豆青釉膨脹系數的關系。而且仿品的紋片是干凈的,因為時間新,還未滲進灰塵、污水。十、有的稱不上古瓷仿品,而是偽古瓷,生造紋飾和器形等。如魂瓶(皈依瓶),其上塑有清代造型的浮雕龍,并施以各種色彩交混的高溫花釉,居然五彩繽紛。也有號稱明代龍紋瓷盤,龍紋竟畫的是類似馬王堆出土蟠螭鏡圖紋。
狙擊古瓷仿品
近些年來,國內收藏愛好者大幅增加。琳瑯滿目的古瓷尤為藏家鐘情。于是古瓷仿品也逐漸增加。故而收藏愛好者要擦亮“識珠”的慧眼,多多了解仿品的變化并掌握仿品的鑒別要點。
仿品的一般特征
一、仿品透明釉白地的浮光遮掩。仿品仿制中,造假者最頭痛的是遮掩仿品透明釉白地上的浮光,民間稱火光,特別是在大片無紋飾區域的白地。這是鑒別仿品需要掌握的關鍵點。
1.對瓶、罐、鐔等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制成大量星星點點缺釉小凹圓坑,以遮掩浮光。他們往往在這些底面刷釉或浸釉之前點上星星點點的動植物油脂,再刷上極薄的透明釉,進窯燒成。在明初民窯日用器底部,刷的透明釉也和其他表面一樣厚,即使有缺釉的地方,也是針尖一樣的小眼而不會是小凹圓坑,針尖小眼也不會星星點點那么多。而且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這些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鑒別。
2.對上述瓷器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使人們注意不到浮光。如有一對仿民國帽筒瓷品,主紋飾開光外為淡橘紅色釉。底面透明釉被故意沾上不少淡橘紅色釉的污點。當然也有在有紋飾的地方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
3.造假者人為去掉仿品大面積透明釉白地區域。本人見到了個大油錘瓶,圓球部分直徑20厘米左右,頸部卻沒有了。很明顯,頸部本是大面積透明釉白地,易被人發現有浮光,所以造假者在制作時干脆將這一部分去掉。
4.對大口徑香爐等容器內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考慮到人們觀察方便,易發現浮光,便在內圓柱孔表面約1/3或1/2處向下改涂或淺或深的黑褐色釉。在真古瓷上是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5.對大口徑香爐、筆筒等容器內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把透明釉改換成混濁的半透明釉,甚至幾乎接近不透明的混濁釉。這種方法也被造假者用于處理贗品瓷器的底面,但這種混濁釉本身也有很大浮光。
6.對小型器物,如小茶壺,造假者在壺柄、壺嘴等透明釉白地,干脆用砂紙打磨,有的幾乎磨至胎面,造成久用陳舊的樣子。但這些冒充使用茶壺磕碰磨損的地方,正是人們使用時不大可能磨損的壺柄和壺嘴。
7.造假者在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砂紙等稍加打磨,或對青花瓷器全部打磨的事也常有發生。鑒別時要注意用放大鏡察看擦痕的平行線。
二、對仿品故意致殘。造假者往往把目標盯在新入市的收藏愛好者身上,常在仿品口部制造小破損,稍加分析就可知是鋼絲鉗夾壞的。有的花瓶斜閉合裂紋是先用金剛石刀劃開再敲擊裂開的。
三、仿品在工藝上不合常規。如明代和清初罈罐等小口深腹瓷器都用盤泥條法制作,內壁留有盤條壓合的凸痕。但仿品有的無此凸痕,有的凸痕形式不對,欲購者應該留心。對大口花瓶等較大瓷器,頸下部內接中可用手觸摸鑒別,真品較粗糙,仿品一般接口較好。
四、不少新的粉彩仿品,由于造假者為降低成本,打底的玻璃白很薄,并且加上的彩色調和油也少,因此色彩從濃到淡到白的逐漸過渡區域很少,甚至沒有,粉彩凸起的立體感也很小,與真品一比較即可鑒別。
五、清初一些紫砂器外表加涂琺瑯彩。一些仿者可能不知什么叫琺瑯彩,仿的紫砂器外加的是顏色相似的五彩。只要加以區別,真贗自明。
六、一些仿明代回青帶鐵銹斑的青花瓷器鑒別的辦法是,真品的鐵銹斑在青花料厚積的地方,而仿品鐵銹斑出現不太規律,青花色淡的地方也出現鐵銹斑,而濃的地方又不一定出現。這是因為仿品青花料中所加的含鐵成分是人為的,難以準確控制比例。
怎么鑒別元青花的仿品?
怎么鑒別元青花的仿品?50多年前,人們對元代青花瓷器還知之甚少。自從美國學者波普博士以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原北京智化寺舊藏)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龍紋象耳瓶為依據,對照伊朗阿特別爾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藏元代青花瓷器發表了兩本研究報告后,才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
近30年來,隨著國內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熱潮的不斷升溫,其市場價位已今非昔比,動輒就要千萬元之巨。與此同時,當代景德鎮瓷器制造業對仿制元青花的熱情也與日俱增,各種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斷問世,并由當初的低檔產品逐步向高檔仿品發展。那些高仿品,其價格少則數萬元,多則數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可以講,他們制作的“高仿品”無一不是用來打行家、專家之“眼”的。在現今古玩市場上,如果沒有那些行家和專家為買家“掌眼”,誰又會花數十萬元買東西呢?
在筆者看來,僅僅知道真品的一般特征是遠遠不夠的,往往還會讓藏家自覺不自覺地走入一種誤區:誤以為凡是具備某些真品特征的東西就一定是真品,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筆者僅就一般仿品特征簡述如下,換句話說,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必定是現代仿品。
1.瓷胎過白、過細或過密者。景德鎮產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質與宋代青白瓷的胎質相似,看上去白中泛灰。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噴灑的氧化鐵銹色者。社會上曾普遍認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紅”現象,并將此作為鑒定標準。其實不然,“火石紅”現象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當數量古代真品上沒有“火石紅”現象。
3.內壁光滑無紋者。元代瓶罐等器物多采用陶瓷外膜慢輪拓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留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如果器物內壁光滑無紋,就應當是采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仿品。
4.內壁有修坯刀痕者。在景德鎮陶瓷制作工藝中,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圈足的。“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而“條刀”僅僅是在清康熙年間才有的。即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開始用刀具修整內壁。
5.具有均勻細密線狀刀痕者。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鐵匠煅打成型的基礎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而用“條刀”修整的瓷坯,會留有均勻細密的線狀刀痕。
6.釉色過白或釉質呆板者。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質都白中泛青,特別是早期產品與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樣。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質稀薄者。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豐滿肥厚但平整度欠佳。特別是采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
8.青花中的鐵元素浮于釉表面者。現代絕大多數仿品,大都只是在國產青花料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也不作高溫煅燒處理,所以氧化鐵不可能均勻地融合在氧化鈷中,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的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看,多呈礦渣狀斑點。
9.青花色澤過于灰暗或鮮艷者。
10.所繪紋飾有破綻者。
11.器物造型與時代或工藝特征不符者。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線條生硬或過于規整者。
13.器物的體積與重量之比明顯超常者。
14.成型工藝與時代特征不符者。
15.墊燒工藝特征不符者。
16.表面有明顯人工作舊痕跡者。
17.采用X光熒光檢測,指標元素超標者。
18.采用波普分析,釉質老化系數在0.10以下者。
磁州窯陶瓷仿品如何鑒定
磁州窯陶瓷仿品如何鑒定。
磁州窯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造型品種豐富,裝飾風格多彩,體現出民間藝術自由奔放的活潑情趣。磁州窯明代曾燒貢瓷,主要為酒缸、酒壇。
它的真正藝術價值,直到本世紀初年才被人們發現,尤其是那一氣呵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嘆為觀止。磁州窯仿品自民國始有。50年代恢復傳統工藝,生產了一批仿宋磁州窯產品。近年個體小窯也開始仿制。三個階段的特點不同:
一、民國仿品
民國仿品保留了手工制作的傳統方法,仿制目的是以假亂真,騙取高額利潤,多數仿品流散國外。主要品種是白地黑花和綠釉黑彩及紅綠彩,造型以瓶類居多。美國收藏一件刻有劉家造款的白地黑花龍紋花口瓶,馮先銘先生斷其為民國仿品。如果這件器物是民國仿品,則日本收藏的那件白地黑花龍紋瓶,其時代也值得懷疑了。二者龍紋基本一樣,似出自同一人之手。存疑的宋代磁州窯瓷器見到的僅有這兩件繪龍紋。元代磁州窯有繪龍紋和龍鳳紋的,畫風粗獷,與上述兩件龍紋風格有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綠釉黑彩梅瓶一件,曾在陶瓷館展出,馮先銘先生在世時告知筆者,這件也是民國仿品。故宮另藏一件有元豐紀年的紅綠彩罐,也是民國仿品。這兩件仿品的共同特點是手工制作,但修胎過于精細。磁州窯是民窯,屬大規模商品生產,底足修坯時多講效率,只是略微修整刮削,故仔細觀察,多有粗率之嫌。仿品則過于認真,反倒畫蛇添足,露出馬腳。
二、50年代仿品
50年代邯鄲陶瓷研究所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師生的協助下,仿制成功白化妝土刻花、黑釉刻花、白化妝土畫黑花、黑釉鐵銹花等品種,到70年代形成批量生產,多數足現代工藝成型,少數有手工拉坯的。他們的本意僅是學習傳統藝術,立足創新,滿足市場需要,敝許多梅瓶、罐等甚至做成臺燈。但其中少數手工拉坯的作品,最近幾年發現有人作舊處理后,已出現在國外的文物市場中,有白地黑花作品,也有黑釉花口凸線紋瓶。后者僅是半手工制品,卻使不少收藏家大上其當。其實懂點工藝常識,那上半截注漿成型的花口,看便叮明辨真偽了。
三、近年新仿
當代新仿情況較為復雜,魚龍混雜,既有鄉鎮企業粗制濫造的風馬牛不相及的產品,也有個別高手個體小窯高仿的佳作。河南、陜西、山西、河北均有此種情況。邯鄲技術力量最雄厚,白地黑花作品較多,瓶、枕均有仿到九成的成功者。陜西、山西則有鐵銹花作品,河南則有黑釉作品,但只仿到八成半。如果再經文物鑒定專家指導,有可能達到九成半以上。其中奧妙不便多說,以免更多收藏者上當。在此,我只能說鑒定這類高仿作品,一定要把握真品粗獷、草率和瀟灑、活潑的固有風格,如同把握繪畫書法的本來神韻。仿品底足及坯體的修飾風格,都是僅能仿到貌似,而不能仿出固有的韻味的。珍珠地至今未見一件像樣的仿制品,因為其原有的工藝方法,至今不得其詳。
鑒定磁州窯仿品的根本要領,是記住古代磁州窯瓷器是民用商品,一氣呵成的畫風,一揮而就的草率修坯,均與商品市場密切相關。了解這點之后,讀者再去觀察真物的造型和紋飾,自會融會貫通,學到鑒定磁州窯瓷器的方法。
【陶瓷文化】狙擊古瓷仿品
近些年來,國內收藏愛好者大幅增加。琳瑯滿目的古瓷尤為藏家鐘情。于是古瓷仿品也逐漸增加。故而收藏愛好者要擦亮“識珠”的慧眼,多多了解仿品的變化并掌握仿品的鑒別要點。
仿品的一般特征
一、仿品透明釉白地的浮光遮掩。仿品仿制中,造假者最頭痛的是遮掩仿品透明釉白地上的浮光,民間稱火光,特別是在大片無紋飾區域的白地。這是鑒別仿品需要掌握的關鍵點。
1.對瓶、罐、鐔等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制成大量星星點點缺釉小凹圓坑,以遮掩浮光。他們往往在這些底面刷釉或浸釉之前點上星星點點的動植物油脂,再刷上極薄的透明釉,進窯燒成。在明初民窯日用器底部,刷的透明釉也和其他表面一樣厚,即使有缺釉的地方,也是針尖一樣的小眼而不會是小凹圓坑,針尖小眼也不會星星點點那么多。而且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卻沒有多少缺釉的小圓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這些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鑒別。
2.對上述瓷器底面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使人們注意不到浮光。如有一對仿民國帽筒瓷品,主紋飾開光外為淡橘紅色釉。底面透明釉被故意沾上不少淡橘紅色釉的污點。當然也有在有紋飾的地方用色釉或油污來污染。
3.造假者人為去掉仿品大面積透明釉白地區域。本人見到了個大油錘瓶,圓球部分直徑20厘米左右,頸部卻沒有了。很明顯,頸部本是大面積透明釉白地,易被人發現有浮光,所以造假者在制作時干脆將這一部分去掉。
4.對大口徑香爐等容器內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考慮到人們觀察方便,易發現浮光,便在內圓柱孔表面約1/3或1/2處向下改涂或淺或深的黑褐色釉。在真古瓷上是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5.對大口徑香爐、筆筒等容器內圓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積透明釉白地,造假者把透明釉改換成混濁的半透明釉,甚至幾乎接近不透明的混濁釉。這種方法也被造假者用于處理贗品瓷器的底面,但這種混濁釉本身也有很大浮光。
6.對小型器物,如小茶壺,造假者在壺柄、壺嘴等透明釉白地,干脆用砂紙打磨,有的幾乎磨至胎面,造成久用陳舊的樣子。但這些冒充使用茶壺磕碰磨損的地方,正是人們使用時不大可能磨損的壺柄和壺嘴。
7.造假者在大面積透明釉白地用砂紙等稍加打磨,或對青花瓷器全部打磨的事也常有發生。鑒別時要注意用放大鏡察看擦痕的平行線。
二、對仿品故意致殘。造假者往往把目標盯在新入市的收藏愛好者身上,常在仿品口部制造小破損,稍加分析就可知是鋼絲鉗夾壞的。有的花瓶斜閉合裂紋是先用金剛石刀劃開再敲擊裂開的。
唐代花釉和仿品怎么鑒別?
唐代花釉和仿品怎么鑒別?唐代花釉為鈞瓷前身,故也習稱為“唐鈞”、“唐花鈞”。它是以黑釉或黃釉為底釉,上施藍斑、褐斑、月白斑的多層施釉裝飾的一種陶瓷釉色,與唐三彩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代花釉為鈞瓷前身,故也習稱為“唐鈞”、“唐花鈞”。它是以黑釉或黃釉為底釉,上施藍斑、褐斑、月白斑的多層施釉裝飾的一種陶瓷釉色,與唐三彩有異曲同工之妙。20紀80年代以來,仿唐花釉產品問世,先始于河南魯山地區,后擴展到河南其他地方。
新仿花釉與唐花釉鑒定要點如下:
第一,唐花釉有黑釉藍斑和褐釉醬斑及茶葉末釉藍白斑等多種釉色,藍斑均是月白色中混雜藍色,其藍色當為鈦藍。新仿者則多為黑釉藍白斑,其他釉色少見,且白色過白,不是月白色,藍色則過于藍艷,當屬鈷藍。
第二,新仿者多用酸咬作舊,細心觀察酸咬痕跡,也可斷其真偽。但也有覆燒法作舊的,但凡是用這種方法作舊的,均有土浸,而真正的出土物并不一定有土浸。
第三,新仿者使用的釉料均是現代化學原料,而現代顏色釉成分單純,古代礦料成分復雜,反映在釉面上,后者的色斑均是多種呈色的組合體,前者則是純一的單色。
第四,凡真物大塊月白或藍色斑彩釉上均有后期開片,且開片中均混有黑色雜物,新仿者則少有開片。第五,呆板的蘸釉方法,拘謹的淋釉斑,仔細品味,也與真物那種自然瀟灑的風格有異。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古瓷器如何鑒別仿品》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古瓷器如何鑒別仿品》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仿品絞胎瓷器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