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幾件事弄得收藏界議論紛紛,沸沸揚揚。一個是浙江師范大學收到本校退休教師李舒弟先生捐贈的171件瓷器成立陶瓷藝術館,一個是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王剛砸瓷”一案的終審判決出臺,一件就是北師大接受其校友邱季端先生捐贈6000件瓷器成立古陶瓷博物館的新聞。三件事情都引起文博界、拍賣界與民間收藏界的討論、爭議與對立。
為何這些分歧巨大,莫衷一是的事情都發生在瓷器收藏領域?
文物藝術品一般可以分為美術品和工藝品兩大類,民間也常分為書畫(包括油畫)與器物兩大類。
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工藝品,也稱為手工藝的產品,即通過手工或機器將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產品。工藝品常常來源于生活與實用,卻創造出高于生活的價值。
中國古代書畫屬于美術品的范疇。對于古代書畫作品而言,其書法繪畫的媒介、材質是相對次要和簡單的,不存在稀缺性,其自身價值常可以忽略不計;而書畫家的藝術和技術水準是主要的。藝術家往往會在其作品上簽名,蓋印,題款、題跋,同時,收藏者也會在作品上鈐印,題跋,進行裝裱。因此,古代書畫在收藏流傳中印記清楚,有跡可循。美術作品的價值主要取決于畫家的藝術水準、知名度、創作時間的久遠和作品的稀缺性,與所用媒介、材質的關系不大。
金銀器、玉器翡翠雕件、硬木家具等都屬于工藝品。這類工藝品的特點:其媒介、材質十分珍貴。制作者——古代一般認為是工匠而不是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構思通過雕刻、加工、制模等方式制作成了精湛、漂亮的文玩器物,一般,他們并不在所制作的工藝品上面簽名,也許,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并沒有文人墨客的畫家高。這類工藝品的貴重主要取決于材質的稀缺性所帶來的價值,而工匠制作的藝術性只能帶來有限的附加價值。從市場價格上看,工藝品上除非有著名藝術家的創作,一般工匠創作的附加價值似乎還不會超過材質本身的價值。
而對于陶瓷器、紫砂之類的工藝品,與前面提到的貴重材質的工藝品又不一樣。陶瓷器制作媒介的材質并不十分貴重和稀缺。但在加工制作過程中,達到高超的制作工藝具有難度,其稀缺性反映在燒制、繪制等制作工藝的工匠技藝上。但陶瓷器的制作者依然屬于工匠,他們一般也不會在其作品上署名。陶瓷器的收藏價值或其市場價格體現在是否為宮廷監制,制作工藝水平,制作年代是否久遠,品種是否稀缺等方面。
如今,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火爆引來了大量的贗品制作。而仿造第一類的美術品的難度相對比較大,這需要仿造者要能夠寫出、畫出古代的藝術水準,同時,仿造者還需要仿造出古時的紙絹等材質以及歷代流傳有序的所有題跋、印章、裝裱等等,難度很大,仿品相對容易識別。
仿造前述第一類工藝品可能并不很難,但由于其材質貴重,其工藝技術價值占比不高,如果用真材實料、真金白銀去仿,其仿制成本太高;如果材質都用假貨代替,則仿制成本就會便宜很多,以假充真才能賺大錢。但材質作假比較容易鑒別,用儀器,甚至肉眼都能百分之百的分辨出來,做成“高仿”蒙混過關的難度也很大。
但對于瓷器、紫砂陶器等燒造類工藝品來說,媒介材質并不太稀缺,成本不高,其成本主要反映在制作工藝的難度上。仿造陶瓷器的工藝難度比起仿造古代書畫相對要簡單容易,“做舊”也不難。同時,由于陶瓷器普遍存在于社會中,其被大眾認知與喜愛的程度高,范圍廣。因此,大量作假的人選擇了仿造假古董瓷器。景德鎮就有著名的高仿瓷器一條街,其以假亂真的程度已經讓許多文博系統和拍賣收藏界的專家們難以分辨。
如今,多方面的統計結果告訴我們,民間流轉的所謂“官窯瓷器”95%以上都是仿品!許多業內人士一見別人發來請求鑒定的瓷器照片都躲之不及,因為,如果說真話,永遠都會使對方很失望,只好絞盡腦汁說一些模棱兩可,讓別人不過分難受的話,既辛苦又糾結。
筆者在給許多高校或企業家的收藏培訓課程授課時,都會提醒大家,相比起其他的收藏門類,如果您想收藏古董瓷器,一定要更加的謹慎,沒有十足的把握最好別玩!
taoci52.com精選閱讀
像茶葉的瓷器為什么珍貴
中國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據其品貌特征而定名的,如茄皮紫釉瓷器、鱔魚黃釉瓷器等等。而有一種貌似茶葉的瓷器,不僅有“茶葉末釉”這樣蘊含著俏皮氣息的美名,而且其發色劑與燒造過程也要求較高的,在拍賣場上是較為特別的存在,那么茶葉末釉瓷器為什么那么珍貴呢?
首先,茶葉末釉瓷器通體都呈現出失透的狀態,凝重端莊。從釉色上來說,茶葉末釉瓷器顏色是黃綠交雜的,深黃融合墨綠,上下均勻,有顆粒感,如同新炒出的茶葉顏色,因而得名為“茶葉末釉”。其中墨綠者被稱之為“茶”,深黃者被稱之為“末”,間錯開來,極具古樸典雅的豐韻。但這種韻味與品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為茶葉末釉瓷器選擇的是氧化鐵作為呈色劑的,所以本身顯色度就高一些。并且茶葉末釉瓷器燒造時需要的溫度是極高的,要千度以上的還原火焰才能調動出茶葉末釉瓷器通體的深沉色澤,所以相較于其他以鐵作為呈色劑的瓷器,茶葉末釉整體更為穩重、沉著,并無浮色,而且雙色綠與黃的交融也是極為自然的,古色古香,藝術價值是極高的。
高溫黃釉瓷器都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發色與釉面都較為古樸,少了幾分鮮亮,而茶葉末釉瓷器在燒造時就試圖改良這一點,所以在造型與裝飾上,都進行了很多革新。特別是清代的茶葉末釉瓷器,盡管色澤依然古樸,但總體而言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更注重流麗曉暢,比如清乾隆年間的茶葉末釉荸薺扁瓶,在同時代的瓷器中可謂一股清流,造型巧而雅,線條流暢婉麗,與茶葉末釉本身的古色古香相得益彰,耐人尋味。
總的來說,茶葉末釉瓷器因為其顏色黃綠交雜,深黃融合墨綠,如同新炒出的茶葉顏色,因而得名為“茶葉末釉”。因為茶葉末釉瓷器選擇的氧化鐵作為呈色劑,所以本身顯色度就高,整體更為穩重、沉著,品貌端美、氣韻古樸、裝飾典雅,尤其以清乾隆年間的茶葉末釉瓷器更為特別,造型巧而雅,線條流暢婉麗,在古色古香之外多了一分創新。所以這種像茶葉的瓷器,不僅本身就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與人文韻味,而且在拍賣場上也有好表現呢!
瓷器釉面為什么會有裂紋?
瓷器釉面為什么會有裂紋?瓷器釉面布滿許多小裂紋,有疏有密,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龜裂、蟹爪或冰裂的紋路,稱為裂紋釉(又稱開片釉)。本是制瓷工藝中的一種缺陷。以后利用來裝飾瓷器。哥窯即以此特點而著稱。紋路交錯成許多細眼狀的,稱魚子紋,紋路繁密,較為細碎的,稱百圾碎。裂紋釉產生原因,在于釉的膨脹系數大于坯的膨脹系數,在加熱過程中,釉面產生較大的張應力,使釉面形成許多裂紋。
一般分為填充型與覆蓋型兩大類型。前者是在已燒成的釉的裂紋中填充煤煙、墨汁等物質,使紋路呈現棕、褐、黑等色調。后者是先將制品施上底色釉,燒成后再在上面覆蓋顏色釉,經煅燒,覆蓋色釉呈現裂紋,露出底釉的顏色。
瓷器的開片是收藏鑒賞者必須了解的一種知識。
造成瓷器開片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人為的開片,一種是自然的開片。人為的開片,多屬漿胎瓷器。所謂“漿胎”,是在制胚時,擷取浸泡過的精細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漿,制成胚胎。人為的開片,在這些漿胎制作過程中,就配好了藥料。人窯燒時,必使之開片,開大片或者開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來實現。這樣燒制出窯的瓷器,開片形似龜裂,開坼都在胚胎里面。
自然的開片,則是瓷器歷年既久,表面釉層漸漸內裂,或呈魚子紋,或成牛毛紋。無論何種紋形,開坼都與胚胎無關,開片紋痕絕不會深入,而僅僅開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開片者,其釉總似坼而未坼,在若隱若現之間。若為人工開片者,則在瓷胎上豁然顯露。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人為開片始于宋代哥窯,此后有仿制。哥窯是宋代處州(今浙江麗水)龍泉縣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開設的窯廠。哥窯瓷胎質細,性堅,體重,多斷紋隱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塊紋。
古瓷器上牛毛紋微帶黃色魚子紋的開片,既屬自然的開片。自然開片的瓷器,據傳見于北周柴世宗所創柴窯瓷器中,有一種豆綠色,釉中有細紋開片。北宋定窯瓷器乃古瓷中精麗之品,其中開片者,都是柳紋。南宋景德鎮粉定,則有的開片,有的不開片。宋代平陽窯又稱土定,其瓷多有蛇紋開片。宋代西安耀窯有一種細胎細釉帶暗花者,釉極細而帶有開片。不識者往往誤認為定窯。這種耀窯瓷暗花開片與定窯瓷微有不同,非鑒定行家是辨識不出來的。宋代福建窯瓷有一種白色頗似定窯,但無開片,是二者區別之處。清代郎窯產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開片,底足有燈草旋紋,其色深紅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種綠郎窯瓷器,色深綠可愛,滿身細碎紋片。其實這是一種明代仿弟窯之品。至于郎窯這個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視,但卻又被人誤解。
最初,瓷器小而開大片,以及瓷器大而開小片者,在瓷市上都價值十分昂貴。而近世以來,瓷器鑒賞界則不看重哥窯的人工開片,而以郎窯的開片為貴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開片以手捫之感覺不到痕跡者更為可貴。
乾隆琺瑯彩瓷器為什么珍貴?
乾隆琺瑯彩瓷器為什么珍貴?琺瑯是一種較軟的玻璃料,若在里面加上不同的金屬氫化物作為呈色劑,并用油調和,便成為琺瑯彩。用琺瑯彩在燒好的白瓷上繪畫,再入爐二次烘燒,即成為美妙的琺瑯彩瓷。這種技術源于15世紀的法國,清初傳入我國。琺瑯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燒成后具有強烈的金屬質感,色彩種類繁多,表現力極強,深受人們的喜愛。琺瑯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是中國傳統工藝與由法國傳入的畫琺瑯技法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彩瓷品種。康熙時琺瑯彩全由西洋進口,雍正中期國產琺瑯料燒制成功。清代琺瑯彩瓷器制作考究,由景德鎮御窯廠按宮中御樣燒制素胎,運到北京由宮中養心殿造辦處的宮廷畫家繪制琺瑯彩,在宮中的小窯經低溫二次燒成。琺瑯彩瓷極費工時,成本極高,產量不多,多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壟斷,民間沒有留存
乾隆帝對琺瑯彩瓷器珍愛有加,琺瑯彩瓷器的燒制數量超過康雍兩朝,造型更加豐富,瓶類就有蒜頭瓶、雙聯瓶、葫蘆瓶、雙耳瓶等,茶壺、方盒、盤、碗等器皿的數量與樣式都明顯增多。宮中內務府琺瑯作人才濟濟,分工更加具體,畫師有專工花鳥魚蟲的余省、擅長人物花卉的金廷標等。工藝制作更加精細,正如《陶雅》所稱:“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致,幾于鬼斧神工。”
著名古瓷專家葉佩蘭女士對琺瑯彩瓷器做過如下評價,“宮廷秘藏,制作不易,傳世極少,難以估量其價格”。據2012年拍賣年鑒記載,一件清乾隆藍地琺瑯彩雙龍蓮紋碗以人民幣50,236,740.00元成交。由此可見,琺瑯彩瓷的藝術價值及收藏價值正不斷升高.
市場情況:
今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碗”,刷新了康熙時期瓷器拍賣的最高價成交紀錄,使得康熙瓷器實現了突破5000萬元大關的進程。
據了解,琺瑯彩最初由西洋傳教士引進,是清代內府造辦處繪施于銅、瓷及玻璃胎器的加彩技藝。造辦處御制瓷胎畫琺瑯器產量極少,傳世品多集中在北京和臺北兩故宮博物院。
為什么瓷器會形成縮釉?
為什么瓷器會形成縮釉?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往往在燒成后有釉的產品表面上會出現局部無釉缺陷,即縮釉。
形成縮釉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塵和釉料本身的收縮。有些釉,特別是那些含氧化錫的釉,如果釉施得過稠,或施在一個臟的表面上,將會縮起,變成較大的結塊。在高溫胎體涂上了粘度較高的釉料時,會產生針眼狀的露胎縮釉點,其原理如下:當窯溫升至1300°C左右時,胎體中部分原料進行化學反應,并逐步完成燒結。反應中產生較多的氣體,主要是氧氣、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體加溫至1300°C的同時,胎表面的釉料同時在1300°C的溫度下,并進入熔融狀態,熔融狀態的釉料呈液膜,緊貼在燒結狀的胎體表面。當胎體內釋放出的氣體逸出釉面時,即在釉里產生大量氣泡。如果氣泡聚集較大,釉的粘度又較高,逸出的地方就產生露胎的縮釉點。有的呈針眼狀,在瓷器的轉角處積釉很厚,縮釉面會較大。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間,釉層收縮過于嚴重,產生微細裂紋,使釉面開裂。在燒成過程中,易形成釉堆,結成塊狀,而不能均勻地熔融覆蓋坯體。這種缺陷經常出在素燒過的坯件上。
哥窯瓷器為什么會出現裂紋
一般我們收藏瓷器,都會選擇胎質細膩光潔,沒有裂紋的,因為這樣的瓷器在我們的審美中才是最美的,然在瓷器收藏市場中,有一種特殊的存在,它就是哥窖瓷器。它的瓷器身上全是裂紋,這讓很多人感到好奇,不知道哥窖瓷器有裂紋一樣的東西是怎么回事?對此,小編特意整理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一下。
哥窖瓷器為北宋時期的五大名窯之一,獨具特色,深受世人喜愛。哥窖瓷器表面的裂紋并不是人為制造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因而沒有規律,也沒有所謂的美感,密密麻麻的,像龜裂紋一樣,喜歡的人喜歡的不行,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十分難看。
哥窖瓷器最早出現于唐朝末年,發展到宋朝的時候,達到了鼎盛。據小編了解,在宋朝,有兩位兄弟,姓章,他們在龍泉地區一直從事瓷器制作的工作。兄弟兩人各有一個窯口,哥哥的就叫哥窯,弟弟的就叫弟窯。哥哥的制作技藝要比弟弟高很多,也收很多人的喜愛,后來甚至成為宮廷使用和收藏的珍品。
這讓哥窯的瓷器名震一時,因而銷量大增,得到的回報也是與日俱增。弟弟十分羨慕哥哥,想要擁有像哥哥一樣的高超技藝,但是他并沒有正面和哥哥說,畢竟在那個年代,技術都是傳給子孫的,是吃飯的家伙,很少會傳給別人,即使是親弟弟也未必能得到秘訣。為了得到哥哥的鑄造秘訣,弟弟采用了一個卑鄙的方法,即在哥哥看守窯口的時候,故意將未冷卻的窯口門打開,讓溫度極高的瓷器瞬間接觸冷空氣。這樣做很容易導致瓷器破裂,造成失敗。
但是沒想到的是,這種燒制方法居然得到了官方人員的認可,獲得了極大的美贊。后來宋皇也看到了這種看起來像龜裂紋一樣的瓷器,覺得挺有意思,而且極具古樸自然之美,于是大量收藏。哥哥受到啟發之后,開始改進生產技藝,并大量生產這種瓷器,成為哥窖瓷器的代表標志。
在我們看到的傳世哥窖瓷器中,有的瓷器釉面出現了黑色和黃色相交的線條,收藏者將其稱為金絲鐵線。這種金絲鐵線是受到溫度變化自然星恒的,沒有人為干預,因而沒有兩件瓷器是一樣的,因而給哥窖瓷器帶來更加神秘的色彩。
后世,也有人曾模仿過哥窖瓷器,甚至一些瓷器還進行過人工干預,形成所謂的龜裂紋。這樣的所謂哥窖瓷器其實是沒有價值的,因為收藏者追求的本就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干預的,所以,后者的價值往往不高。
為什么瓷器上會出現裂痕?
有一部分的陶瓷釉面布滿許多小裂紋,這些裂痕有疏有密,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龜裂、蟹爪或冰裂的紋路,我們可以叫做開片釉,說起來這還是制瓷工藝中的一種缺陷,反而可以利用這種裂痕來裝飾瓷器,比如說哥窯就是以此特點而著稱的。紋路交錯成許多細眼狀的,稱魚子紋,紋路繁密,較為細碎的,稱百圾碎。裂紋釉產生原因,在于釉的膨脹系數大于坯的膨脹系數,在加熱過程中,釉面產生較大的張應力,使釉面形成許多裂紋。
一般分為填充型與覆蓋型兩大類型。前者是在已燒成的釉的裂紋中填充煤煙、墨汁等物質,使紋路呈現棕、褐、黑等色調。后者是先將制品施上底色釉,燒成后再在上面覆蓋顏色釉,經煅燒,覆蓋色釉呈現裂紋,露出底釉的顏色。
瓷器的開片是收藏鑒賞者必須了解的一種知識。
造成瓷器開片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人為的開片,一種是自然的開片。人為的開片,多屬漿胎瓷器。所謂“漿胎”,是在制胚時,擷取浸泡過的精細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漿,制成胚胎。人為的開片,在這些漿胎制作過程中,就配好了藥料。人窯燒時,必使之開片,開大片或者開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來實現。這樣燒制出窯的瓷器,開片形似龜裂,開坼都在胚胎里面。
自然的開片,則是瓷器歷年既久,表面釉層漸漸內裂,或呈魚子紋,或成牛毛紋。無論何種紋形,開坼都與胚胎無關,開片紋痕絕不會深入,而僅僅開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開片者,其釉總似坼而未坼,在若隱若現之間。若為人工開片者,則在 瓷胎上豁然顯露。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人為開片始于宋代哥窯,此后有仿制。
哥窯是宋代處州(今浙江麗水)龍泉縣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開設的窯廠。哥窯瓷胎質細,性堅,體重,多斷紋隱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塊紋。 古瓷器上牛毛紋微帶黃色魚子紋的開片,既屬自然的開片。自然開片的瓷器,據傳見于北周柴世宗所創柴窯瓷器中,有一種豆綠色,釉中有細紋開片。北宋定窯瓷器乃古瓷中精麗之品,其中開片者,都是柳紋。南宋景德鎮粉定,則有的開片,有的不開片。宋代平陽窯又稱土定,其瓷多有蛇紋開片。
宋代西安耀窯有一種細胎細釉帶暗花者,釉極細而帶有開片。不識者往往誤認為定窯。這種耀窯瓷暗花開片與定窯瓷微有不同,非鑒定行家是辨識不出來的。宋代福建窯瓷有一種白色頗似定窯,但無開片,是二者區別之處。清代郎窯產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開片,底足有燈草旋紋,其色深紅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種綠郎窯瓷器,色深綠可愛,滿身細碎紋片。其實這是一種明代仿弟窯之品。至于郎窯這個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視,但卻又被人誤解。
剛開始的時候陶瓷都是小而開大片的,或者是瓷器大而開小片的,在整個瓷器市場上價值都是相當的昂貴的。而近世以來,鑒賞界則不看重哥窯的人工開片,而以郎窯的開片為貴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開片以手捫之感覺不到痕跡者更為可貴。
清代前期為什么沒有官造瓷器
在我國清朝時期的瓷器文化,可謂是達到了我國瓷器文化的巔峰時期。經過上千年所累積下來的瓷器工藝,在加上景德鎮自身所擁有的天然原料,以及瓷器官員的專業監督管理,尤其是在清朝的初期,政治穩定、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當時統治者大力支持發展制瓷業。使得我國的制瓷技術不斷發展,成就不凡,從而使我國的瓷器行業在這一時期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縱觀整個清初時期的瓷器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目前所存世的清朝前期的瓷器中,幾乎沒有官造瓷器,出現這樣的現象是為什么呢?小編帶著疑惑咨詢相關的瓷器專家,以及查閱史書典籍得出以下結論。
1、其原因之一官字款的瓷器其實主要是誕生在我國的宋朝統治時期,其出現的原因也是為了和官窯瓷器區分開來。所以我們受挫航者就應該明白官字款瓷器與官窯瓷器是兩個不同地方所制造出的瓷器,一定要將這兩者區分開來,不要混為一談。而到了我國古代的清朝初期官窯也已經慢慢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再在瓷器上書寫上官字的落款。其實早在宋朝晚期的時候官字落款的瓷器就已經在慢慢減少了。只不過是大家們沒有太過注意罷了。
2、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在我國古代的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清朝的官窯均為“官搭民燒”,而不是像唐、宋、元時期一樣“官燒官辦”亦或是“專燒”。“官搭民燒”這種制瓷模式的出現,也就導致了我國清朝初期時的官窯瓷器的落款與前朝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清初時期所采用的瓷器落款以督瓷官的姓氏來稱窯。例如:朗窯是代表康熙四十四年以后的瓷器、年窯是代表雍正王朝時期的瓷器、唐窯則是代表乾隆時期的瓷器,而到了乾隆之后由于取消了督陶官這一職務,也就又出現了我們所理解中的官窯瓷器。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在當下社會上幾乎很難看見清初時期官窯瓷器的主要原因。
3、在我國的清朝初期官窯瓷器是僅供于皇族的專屬瓷器,就導致在其制作上不惜浪費人力、財力、物力等,尤其是康熙年間的青花瓷器工藝水平更是達到了后人所無法超越的地步。而由于官窯瓷器屬于皇室的專屬瓷器,在民間基本上是看不到官窯瓷器的,所以使得所流傳于世的官窯瓷器就十分的稀有,這也是清初官造瓷器少的原因之一。
以上三點就是小編所查閱以及咨詢相關的專家所得出清朝初期沒有官造瓷器的原因。其中總體來說,清初各地所制造的民窯瓷器都是極為的興隆昌盛,而且在瓷器的文化歷史中有著極為大的成就,尤其是將西方文化融入在瓷器中后,使得我國的瓷器行業發展的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官造瓷器賞析及拍賣成交價格:
1:清十八-十九世紀初青花纏枝花卉紋鋪首銜環耳壺,尺寸:,估價:HKD 100,000 ~ 150,000,成交價: HKD 1,625,000 ,成交時間:2019-11-2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11月拍賣會。
2:清雍正粉青釉刻花大碗,尺寸:直徑33.7厘米,估價:HKD 2,500,000 ~ 3,000,000,成交價: HKD 6,860,000 ,成交時間:2011-06-01,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春季拍賣會。
3:清,18世紀AFAMILLEROSEVASE,尺寸:高32厘米,估價:HKD 1,200,000 ~ 2,500,000,成交價: HKD 2,200,000 ,成交時間:2014-11-26,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年秋季拍賣會。
4:清18世紀斗彩蟠螭紋福壽萬代綬帶耳葫蘆瓶,尺寸:高16.8厘米,估價:HKD 800,000 ~ 1,500,000,成交價: HKD 1,340,000 ,成交時間:2012-11-28,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2秋季拍賣會(二)。
5:清中期青花反蓮口“福壽連綿”夔龍紋雙耳瓶,尺寸:高34.5厘米,估價:RMB 400,000 ~ 600,000,成交價: RMB 4,830,000 ,成交時間:2016-06-06,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品口沿唇外翻,飾有一周似雕瓷如意形制瓣,置頂部有青花弦紋一道,亦在每瓣之內飾以青花如意云頭紋;細頸,溜肩,收腹,高圈足外撇,頸部飾一對螭龍耳。由上至下飾有六層紋飾,頸部繪青花福壽紋,可見瑞蝠之下連盤結以象征福壽;頸腹部直接輔以回紋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用纏枝西番蓮夔龍紋飾,可見螭龍一對兩兩相對于西番蓮花朵兩旁;腹下部飾一周傳統仰蓮紋飾,高足處亦飾有蕉葉紋以作呼應。底部圈足修整細膩,中心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瓶口部將如意紋的平涂改為立體的翻口,有別于傳統乾隆瓷器擺件的重要特征。乾隆晚期與嘉慶早期的稀有粉彩作品都采用這樣的翻口設計,可參考北京故宮收藏的琺瑯彩豆青地開光山水詩文瓶、粉彩綠地八仙慶壽云口瓶,以及香港拍賣的放山居藏嘉慶黃地粉彩福壽萬年云口瓶。此瓶所繪紋飾寓意吉祥,為祝壽所用,“盤結”與“蝙蝠”結合寓意“萬福連綿”,蓮花與如意云相連意為“如意連連”。
6:清中期斗彩云龍紋雙龍耳扁瓶,尺寸:高48厘米,估價:RMB 50,000 ~ 80,000,成交價: RMB 3,220,000 ,成交時間:2011-12-08,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品造型渾圓,沉穩別致,頸之兩側貼塑礬紅描金夔龍紋為耳,可愛生動,與圓潤的瓶體上下相襯,更見靈空精巧。口沿外唇下畫如意頭紋一周,瓶身前后繪飾“蒼龍教子圖”,圖中祥云迤邐,漫天飄飛,洪蝠迭現,靈瑞咸集,但見蒼龍騰空而起,叱咤風云,虬軀矯健兇猛,大有氣奪千里之勢。幼龍則破浪而出,昂首欲飛,深情仰望蒼龍。其畫筆生動精美,所見祥云雖多,卻形態各異,深得迤邐之姿,福海之中波濤洶涌之象,是以線描之功不厭其煩地繪就,細膩而嫻熟,展示御窯畫工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兩龍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相顧之際,更得以妙筆傳示出濃濃的殷切之情。通身紋飾描繪精細,綠彩填繪精確,與瑩潤皙白的胎釉相益彰顯。圈足內書青花六字篆款,端莊規整,筆道遒勁有神。
7:清中期胭脂料彩龍鳳雙耳扁瓶,尺寸:高30厘米,估價:RMB 1,200,000 ~ 2,200,000,成交價: RMB 1,495,000 ,成交時間:2014-12-03,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秋季拍賣會。
此件扁瓶為撇口,束頸,四瓣海棠形腹,高圈足外撇,頸部飾對稱雙耳。通體以胭脂紅料繪就,口沿下側繪如意云頭紋一周,頸部繪云紋與蝠紋;腹部側面一周繪卷草紋,其開光內繪制龍鳳紋飾,龍為五爪,游龍游鳳四首相對,留白處繪祥云紋。底落胭脂紅料彩“彩華堂制”四字楷書款。 此器色彩豐富艷麗,畫工細膩,繪畫之龍紋矯健有力,雙目圓睜,利齒畢現,鬃揚羽翔;飛鳳展姿露容,靈動華美。
8:清中期青花纏枝花卉大缸,尺寸:直徑72厘米,估價:RMB 380,000 ,成交價: RMB 2,090,000 ,成交時間:2006-11-19,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6暢月(55期)拍賣會。
9:清珊瑚地描金開光琺瑯彩山水仕女扁瓶,尺寸:高18厘米,估價:RMB 1,200,000 ,成交價: RMB 1,725,000 ,成交時間:2011-12-18,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翰海四季(第74期)拍賣會。
瓷器為什么能夠鑒別出新老?
有的收藏愛好者認為瓷器新老是個模糊的概念,新老之間是沒有界線的。因此,去找專家鑒定藏品時,總愛編故事,說是家傳的,傳了幾代了等等,以為這樣說專家就不會說是贗品了。殊不知,新老之間區分是有科學界定的,真正的專家是不會因為說是家傳的就斷定為是老的。
清雍正 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盌 (一對)真品
現代仿品
現代仿品
那么,專家(特指:真正的有學問的專家和行家,不是滿口大瞎話的“磚家)為什么能夠鑒別出瓷器新老呢?因為瓷器新老之間有很多方面有差別。
1、器形神韻不同。仿品只能仿出形似,但仿不出神似。
2、胎土原料不同。古代做瓷器和現代做瓷器用的胎土原料不一樣。
3、胎的生產工藝不同。人工粉碎瓷土做出的胎和球磨機粉碎瓷土做出的胎有差別;人工和泥與練泥機練泥產生的瓷胎也有差別。
4、釉質配方不同。
5、釉面不同。長期在空氣中氧化、風化產生的釉面和新燒成瓷器的釉面有差別。
6、色彩不同。古代瓷繪畫用的是礦物質彩,現代用的多為化學彩。
7、繪畫特點不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必然會反映到瓷器的畫片上。
8、使用痕跡不同。歲月產生的使用痕跡和人物做出的使用痕跡不一樣。
當然,還有一些有差別的地方。如果能看出這些差別,掌握了這些不同點的特征,就會覺得新老瓷器之間的差別界線是明顯的,新老瓷器是可以區分的。這時,你就是一位小鑒定專家了。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為什么倒霉的總是瓷器?》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為什么倒霉的總是瓷器?》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為什么古代瓷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