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陶瓷正逐步走進東南亞國家人們的生活,比如建水紫陶、華寧釉陶、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香格里拉藏族尼西黑陶等,在許多東南亞國家陶瓷市場上都能見到。
云南陶瓷出口量連年上升,無論是日用品陶瓷還是建筑陶瓷,在實體店、知名電商網站成交量上升十分明顯。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云南陶瓷還只停留在“器”的級別,尚未達“藝”的境界。未來我省陶瓷產業除了發展日用品陶瓷、建筑陶瓷外,還應進軍高端收藏領域,而相對成熟的茶產業,則是云南陶瓷進入南亞國家市場的重要依托。
東南亞地區云南陶瓷獨具魅力
“在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地區也可以買到云南瓷器哦!”2013年3月,一位新浪博主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游記。在去東南亞地區旅行的時候,該博主驚訝地發現,在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的陶瓷市場,主要被江西、廣東石灣公仔陶、廣西欽州紅陶、江蘇宜興紫砂等知名品牌把持,但在此狀態下,云南瓷器竟然也能打進東南亞市場,并且占據固定的份額,“實在讓人贊嘆。”
“近年來,云南陶藝產品逐漸被人們關注,是因為其干凈環保。”泰國呵叻陶瓷手工藝品集團的集團秘書蘇菈特介紹,云南陶瓷制成的儲物罐所用涂料特別難褪色,且無異味,而其他陶瓷外層的釉常會脫落,如果用于儲藏食物會對人身體造成危害,“而且香爐、燈罩上也常常使用云南陶瓷,因為就算使用很長時間后都不會發黃變黑。”蘇菈特剛開始只是從云南小批量進口一些陶瓷制品,需求量增加后,便與紅河一家陶瓷公司簽訂協議,“我們提供圖紙,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制作更適合泰國人的產品,那樣做更有賺頭。”
越南知名購物網站“白燕”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主營云南陶瓷產品的網店數量明顯增加,主要銷售一些民族陶藝飾品、瓦貓、瓦當等。
淘寶一家名為city-link國際快遞網店的負責人曾國興介紹,店鋪2012年代購業務中,云南陶瓷訂單數量明顯增多,“從2011年平均每月1單上升到7—8單,單件貨物質量也由過去10公斤變為現在的60公斤。產品大多以云南的寧陶坊、舒氏陶藝、陳興陶藝、虹窯陶藝為主,都是一些知名度較高的老牌子,2013年訂單數量更是已經增長到每月14單左右。”
taoci52.com編輯推薦
走出去,與國際接軌 ——當下陶瓷人的思考
1497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準備出發,開始繞過非洲前往東方的劃時代之旅。臨行前,曼努埃爾一世——這位不可一世的葡萄牙王千叮嚀、萬囑咐,交代他務必帶回兩樣西方最為渴求的事物:一是香料,二是瓷器。
回顧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瓷器,更為確切地說,是景德鎮瓷器,得到了西方世界近乎狂熱的追求。著名學者王魯湘認為——景德鎮瓷器,是真正意義上第一件全球性商品。
國運興,則瓷業盛。今天,中國正經歷著偉大復興,也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對于陶瓷人而言,如何讓瓷器走出去,讓文化走出去,是當下最為重要的思考。
一個陶瓷人英國之行的震撼
2016年瓷博會,“英國瓷都”斯托克城市長帶著參會的當地陶瓷企業家在展館參觀,在系列胭脂紅瓷器前,他們停下了腳步,表情中難掩欣喜與羨慕。隨后,這幾位來自英國的客人如愿拜訪了這些胭脂紅瓷器的主人——豐瑤·澐知味公司的創辦人朱筱平,在一番熱烈的交流之后,他們向朱筱平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去斯托克城看看。
那一年年末,朱筱平登上了去英國的飛機,十幾天的參觀,在斯托克城知名陶瓷企業的車間里、生產線上,這位景德鎮知名的陶瓷人感受到的沖擊與震撼,難以言表。
這其中的對比值得玩味——當英國同行看見景德鎮瓷器時,難掩羨慕;而當人去到英國以后,同樣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回憶那趟旅程,朱筱平說,在那十多天的時間里,景德鎮的“長”與“短”,從未有如此的清晰。
何謂“長”?在朱筱平看來,景德鎮手工制瓷的歷史和當下,都是這座城市最為傲人的優勢,也是其他產瓷區羨慕卻難以得到的。朱筱平解釋到,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如果不是離開這座城市,很難感受到這一點,因為那些讓人們稱贊不已的每一筆、每一畫,在我們看來都再普通不過,就像是一個作坊、一把椅子、一個手執畫筆的工匠。
至于“短”,則是最讓朱筱平所震撼的,在斯托克城陶瓷企業參觀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他多次拿出手機,調出秒表,計算每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時間。而結果顯然讓他感受復雜,朱筱平說:“他們的生產線諸如貼花、接壺柄等環節,時間都是以秒計算,有些甚至控制在10秒以內,這在景德鎮,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顯然,在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競賽中,景德鎮的落后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正是經歷了這一趟訪問,讓朱筱平下定了改變的決心,作為景德鎮的知名企業,豐瑤·澐知味多次獲得業界十分重要的榮譽,其產品多次以“國禮瓷”的身份亮相于重要的外交場合。但這一切在朱筱平看來還不夠,今天的景德鎮,更需要的是與國際接軌,如何走出去,是朱筱平,也是更多陶瓷人的思考。
讓景德鎮瓷器更高端地走出去
如何走出去?如何更高端地走出去?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景德鎮國有瓷廠的改制,國有化、大規模生產的歷史階段畫上了句號。之后,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私有陶瓷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但是受制于諸多限制,行業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始終未如手工制瓷這般迅速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更為高端地走出去。
正如朱筱平從英國回來之后所做的:盡管機器設備上的差距一時難以趕上,但優化生產流程,改變管理模式,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縮短各環節時間成本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朱筱平說,如今的豐瑤·澐知味正嘗試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高端化的手工制瓷繼續前行;另一方面,在規模化生產上,不斷尋找突破的空間。
與此同時,朱筱平開始為產品尋找更為廣闊的國際空間。在他看來,要走出去,必須與“高端”這一標簽相匹配,這樣才能對得起中國“陶瓷母國”,景德鎮“千年瓷都”的身份。
2019年,朱筱平在美國注冊的公司成功落地,借助這一平臺,“更高端地走出去”成為可能,朱筱平說,要讓景德鎮的瓷器,以高端品牌的身份,進入國外的商場、超市。同時,要以適合外國人實用的器型作為載體,加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外國人在感受景德鎮瓷器的實用、精美的同時,亦能體會到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正如朱筱平所說:“我一生只是在不停地努力攀爬,終想一日能有幸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在瓷國的高峰上小有所成,則此生無憾!”
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國際瓷都,這也是人共同的愿望。
練泥
練泥分為手工練泥和機械真空練泥。手工練泥是將陳腐后的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反復捶打、擠壓,直到用刀劃過后能看到泥料斷面發亮,表示空氣已基本排除,否則燒成后極易產生氣泡。練泥也有采用腳踩踏的方式,俗稱“腳踏泥”。
現在紫砂練泥大多采用機械真空練泥的方式。真空練泥機省肘、省力、省工,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經過真空練泥機擠壓,排除空氣更徹底,泥料組織更均勻,可塑性能和致密度也更好,既便于成型也提高了坯件的干燥強度和機械強度。但是真空練泥機練制的泥料,因其顆粒呈定向排列,泥料中潛伏著應力,這些應力會在高溫燒成中釋放出來,使坯件各部位呈不均一收縮,從而引起制品收縮、變形率加大。
手工練泥相對機械真空練泥而言,坯件氣孔率大,泥料的比重小,燒成后制品的收縮、變形率小。手工制備的熟泥,由于泥團顆粒粗細懸殊,燒成后體積收縮不一,器表粗顆粒略有凸出,胎質富有滋潤的光澤質感。而疏松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和團較堆積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應用機制泥料制作燒成后,制品的吸水率會從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氣孔率也隨之降低,而紫砂壺吸水率、氣孔率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其實用功能。即使成型、燒成等諸多條件不變,機制泥料和手工制備的泥料相比,器表的肌理效果會遜色很多。
經過數十年工業化生產后,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原始的手工泥料比機制泥料更能體現紫砂的本質和特性。近年來,一些高檔紫砂作品的制作用料又開始恢復到原始的手工練制程序。
山東陶瓷期待走出“貿易摩擦”
“現在雖是時令上的春天,卻是建筑陶瓷業的冬天。”淄博一家陶瓷企業負責人宋文通,對記者表述了自己的迷茫。
日前,號稱“史上最大”的歐盟對華瓷磚反傾銷調查作出初裁,山東21家建陶企業,普遍被征收73%的臨時性反傾銷稅率。
無疑,“山東制造”已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重災區。省商務廳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該省出口產品共遭受國外貿易救濟調查8起,占全國同類案件總數的88.9%。其中,反傾銷6起、保障措施2起,涉案企業228家,案值2.55億美元,同比增長313%。
在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中,“山東制造”如何走出貿易摩擦的泥沼?
就上述歐盟對華瓷磚反傾銷調查初裁來說,或許從全省范圍來講,這次裁定對該省的影響并不大,涉案企業僅有21家,案值775萬美元。然而73%的稅率卻足以將中國建陶業拒于歐盟市場之外,使企業本就艱難的國際發展之路更加舉步維艱。
據信益陶瓷(蓬萊)有限公司行政部總經理鐘國強介紹,作為配合調查但未被抽中的企業,信益最終被征收的稅率是32.2%,而原來的關稅僅為5%。“雖然比同行高達73%的稅率低了近一半,但是公司出口的都是高檔產品,出口的成本已經接近歐盟內企業的成本,我們出口的產品已經沒有任何價格優勢。”
更讓陶瓷企業心痛的是,經歷了艱苦的市場開拓,本該擴大規模,享受成果的時候,歐盟市場突然緊閉的大門,幾乎讓所有的努力都化為了泡影。
“今年,原本有一位西班牙客戶,計劃將一個4億美元的項目交給我們代工,現在因為反傾銷的緣故,客戶已經轉到東南亞去尋找供應商了。”鐘國強無奈地說,“現在,只能眼看著自己養大的孩子被別人抱走。”
“繼印度、巴基斯坦、韓國、泰國等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后,這已是中國陶瓷10年內遭遇的第6次反傾銷調查。”省建材行業協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瓷器是中國的發明,淄博又是馳名世界的瓷都,而現在中國出口的陶瓷卻受到這種待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不僅是陶瓷,紡織、鋼鐵等該省傳統優勢出口商品都遭遇過反傾銷調查。”省商務廳公平貿易處處長王玄瑜表示,近年來,針對傳統領域的貿易摩擦強度更大。其中,土耳其對織物及服裝進行保障措施調查,該省案值高達1.3億美元;俄白哈關稅同盟對彩鋼板采取反傾銷措施,該省案值1.1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對該省產品實施反傾銷的國家不僅有歐美、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包括土耳其、印度等國家,涉案產品主要包括紡織、食品、鋼鐵、陶瓷、紙張、水泥等該省在出口方面具有優勢的行業。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國貿系教授孔慶峰認為,“貿易摩擦的頻頻升級,還反映了我國包括山東低成本發展戰略尚未根本調整。”他表示,“長期以來,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發揮的都是我們的傳統比較優勢,無論是中國制造還是山東制造,都只是物美價廉,產品的不可替代性和附加值不高。”
孔慶峰說:“從企業自身來講,應加大研發投入,并借助人民幣升值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通過投資設廠、合資并購等方式,規避頻發的反傾銷案件。同時,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企業還應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我們的產品競爭力是很強,很有優勢,但是品牌附加值還是不夠。”山東省財政學院教授王蔚指出,“無論是陶瓷還是其他出口產品,根本的出路在于塑造民族品牌,從產品輸出到技術輸出,再到品牌輸出,最后到資本輸出,這是外貿企業的必經之路。”
醴陵傳統陶瓷走出“新路子”
千年瓷都,正煥發著奪目的光彩。10月17日,千年瓷都醴陵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百家社長總編看株洲”新聞采風活動考察醴陵陶瓷產業,記者實地走訪新近開放的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感受醴陵陶瓷的特殊魅力。
已有1700余年歷史的醴陵陶瓷,一直是株洲的城市名片。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與國酒茅臺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金獎,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新中國成立后,醴陵陶瓷被首選為國家禮品瓷,享有“國瓷”美譽。
目前,醴陵全市現有陶瓷企業503家,配套企業205家,共有4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0個國家級商標或名牌,形成了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機械、陶瓷顏料、配送物流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如何讓傳統產業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據行業負責人介紹,醴陵一方面做好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將放眼全球,開發新型陶瓷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10月,總投資27億元、占地970畝的世界陶瓷藝術城揭開神秘面紗。該項目由世界著名的阿克雅建筑師事務所擔綱方案設計,建筑群以陶瓷器皿為外觀,外觀顏色與外墻裝飾都運用中國元素,體現中國文化特質。
建成后的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將集展覽、創作、旅游、商貿、休閑五大功能于一體,打造世界級的一站式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平臺,建設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陶瓷體驗中心和陶瓷藝術設計中心,創辦中國首個藝術陶瓷拍賣網站和中國首家藝術陶瓷信托公司。
醴陵市陶瓷協會負責人介紹,6月,醴陵陶瓷與阿里巴巴簽約,8月,騰訊公司高層一行來醴陵洽談產業的深度合作。屆時,醴陵陶瓷有望改變專攻國外市場的現狀,變成“兩條腿”前進,兼顧國內、海外市場。
“醴陵陶瓷有底蘊,也有能力在未來區域化市場的競合中占據重要的角色。”該負責人說,到2017年,醴陵力爭陶瓷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形成千億陶瓷產業集群,打響“世界釉下五彩瓷之都”的區域整體品牌。
推薦:云南陶
前人燒廢了的陶瓷片層層鋪在村道上,承載今人的腳步,記錄著華寧陶的前世今生。
華寧縣碗窯村位于縣城的北面。村邊的陶器廠,琉璃瓦在陽光下溢彩流光。老屋的墻上,鑲嵌著色彩斑斕的陶瓷碎片。碗窯村里,有的人家甚至直接用廢棄的陶罐、陶鍋、陶碗壘墻做隔斷。前人燒廢了的陶瓷片層層鋪在村道上,承載今人的腳步,記錄著華寧陶的前世今生。
600多年前的明朝,江西景德鎮的陶瓷藝人來到華寧,創造了以釉色著稱的華寧陶。其釉色黃如純金、綠如翡翠、白如羊脂、藍如寶石、紫如劍氣、青如松煙,集自然之美,得天地之秀。
600年后的今天,華寧人還在安然制作著手中的華寧陶,沉醉在它千變萬化的釉色里,延續著華寧與陶瓷的這段緣。
碗窯村:時光重疊的地方
華寧制陶的歷史,可追溯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戰國至漢代滇文化的墓葬出土文物中,也發現了陶質的罐子、壺、釜等。
到了明代,有史料記載,車鵬,明洪武年間遷居華寧,于城北華蓋山麓建窯制陶,華寧陶業由此興焉。根據其他印證史料,這里所說的車鵬(也寫作車朋)來自江西的陶瓷之都景德鎮。直到現在,他的神位還被供奉在華寧的慈云寺里,牌位上寫著創始本鎮陶業車公諱朋之神位。
車鵬之后,又有江、張、彭、高、仲等人家迫于生計,因親及親,因友及友接踵而至。后來,華寧陶經歷了仿制宋代鈞窯,到窯變釉陶,又經過了清代華寧陶的興盛期,到近代由于戰亂等原因衰敗、沒落,幾番起落。
這些歲月的印鑒,在華寧隨處可見。華寧窯街門口的牌坊上,掛著陶冶千秋四個大字。窯街,是華寧人出售陶器的地方。舊時的窯街十分熱鬧,連貴州等地的人都不惜長途跋涉,到這里買華寧陶器。
碗窯村背后還保留著一些古窯遺址。據資料顯示,到民國末年時,碗窯村還保存著14座龍窯,而今只保存了5座古窯遺址。很多古窯,都被村民變成了種菜的菜地、居住的房子,不過讓人感到慶幸的是,古窯雖然消失了,但是村子里埋在地下的、年代久遠堆積起來的陶器碎片層保存得還很完整。不同的時光,在同一個地方,層層重疊。
華寧人:在陶中找到自我
華寧白塔山陶器廠坐落在華寧縣一中旁邊白塔山的水和土是當地公認的制陶好材料。當地很多人都在華寧白塔山陶器廠工作過。從最粗淺的曬土、切割,到精細的拉坯、畫花、上釉、燒制,華寧人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記者了解到,最早遷居碗窯村的陶工,有著嚴格的身份界定,劃入工籍,沒有田產,不盤田種地,而是用一雙手,在泥土和爐火里討生活。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近代。
華寧陶制作流程復雜。從山上采集回來的土,需要先晾曬兩三日,再放入泥塘中浸泡,踩泥后就可拉坯制作成各種器物,再經過制釉、上釉、晾曬后,才可入窯燒制。而每道流程又再細化為不同的步驟,由專人完成。
今天,在華寧白塔山陶器廠打工的,多數還是當地人。天賦一般,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培訓的,多在陶廠做些諸如曬土、切割青瓦等工作。上釉、畫花等,則需要美術功底。而制釉,則是工藝里要求更高的一道工序。
與陶器日夜相對,華寧陶工與陶器互相塑造,日益接近陶的精神。著名考古學家石璋如在考察了華寧陶之后記錄了一個讓人動容的細節,說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碗窯村出產的一種小酒杯銷量很大,每戶陶匠都做。但是按照當時的售價,這種小酒杯并不賺錢。原來,一是這種酒杯小,燒制時可放在其他陶器之間;二是每個鋪子都需要出售酒杯,這樣貨物才齊備;三是人們確實需要酒杯。這就是陶的感情人情中的溫暖與樸素。
窯變:華寧陶的天成之美
華寧陶的另一面,是窯變。所謂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的自然變化。《稗史匯編》記載,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
事實上,華寧陶并不以器形取勝,而是以釉色著稱。在入窯燒制前,華寧陶看起來灰灰白白的,并不起眼,但是經過爐火淬煉,就會出現黃如純金、綠如翡翠、白如羊脂、藍如寶石、紫如劍氣、青如松煙之美。
華寧陶配釉的原料通常是老沙、泥漿土、草灰、銅礦等多種天然材料。粉碎的釉料分別用水浸泡,然后攪化為漿水。
至于配料的比例,是各家制陶廠絕不外傳的秘密。不同的比例,做出來的釉色完全不同。因此,華寧有多少個制釉師傅,就有多少種華寧釉色。
而這些釉色入窯之后,還會再產生變化。原料、胎質、造型,釉料的比例、粗細程度,施釉工藝和窯內溫度等都有可能造成窯變。窯變可能變成窯廢,也可能變成窯寶,兩者大約是七三開,燒壞的占大多數。
好的窯變會產生冰裂紋,在陶器表面形成品格獨特的肌理,有一種殘碎的整體美。特別是窯變形成的色彩,微妙飄逸,暈染開來變化自然。豐富多彩,變化萬千之間造就了許多華寧陶珍品。
每個制陶人都希望出現好的窯變。然而,正如《稗史匯編》所言,它非人力之巧所能加,這樣的天成之美可遇不可求。而華寧人能把握的,就是當下,與華寧陶的百年緣分。
集瓷片練眼力
收集古陶瓷片標本,主要是練眼力,結論不應從書本上出,而要從瓷片標本得。現在收集瓷片到一定程度的,對瓷片也很挑剔,小于器物50%的不收(特殊瓷片除外)。一般來講,陳設瓷、琢器標本的價值,要高于日用瓷、圓口器。有的收藏愛好者的藏品,件件自認為“國寶”,件件皆入書譜。說起來頭頭是道,按圖索驥。其實沒一件真東西。究其原因,主要是從書本到地攤,沒有走瓷片這條路。因此,專業書要看,但要讀活。切忌收到一件東西,不分真假,往圖譜上套。看真東西上博物館,看假東西,上地攤。對收藏的某一門類,不懂不要下手,切忌有賭的心理。另外,工薪階層不要拿吃飯錢往下砸,只能用閑錢雅玩,玩不到整器就玩瓷片,弄通了,一俟有真品整器,也不會讓它輕易走失。
我對瓷片認知,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向專家學者當面請教;瓷友雅聚共同切磋;古陶瓷標本與專業書譜對照;參考本地博物館館藏品、考古部門出土考古報告、本地考古專家著述;瓷友從窯址拾得的標本贈品;考察古窯址現場感知。瓷片主要來源:到工地尋覓,歷代灰坑查找,向瓷友購買;與人交換等。開始主要是跑工地親自撿,歷時幾年。初識瓷片后,向全天候跑工地撿瓷片的下崗工人購買。等辨識瓷片后,偶爾在古玩市場向擺瓷片的攤主購買,同時辨識混雜其間的魚目。真心感悟收、藏古陶瓷。專業書要看,但收集瓷片標本這條路一定要走,這也是入門的捷徑。現在市場上不少仿宋影青的劃花碗,粗看有點像,但破綻明顯,主要是劃花無神。宋代窯工對手劃的紋飾已爛熟于心,隨心所欲,一刻而就。而現在模仿者功底差,且要一筆筆臨摩。所以劃出的花紋失神。嬰戲的宋孩兒像個怪胎妖怪。瓷友不妨看看宋人影青劃花紋,蹈海戲嬰的神來之筆,再去分辨地攤貨,便容易得多。我從定窯瓷片感悟,北定胎質比較堅硬,釉與胎貼骨,其中也有精細之分,且底足處理比較工整。紋飾頗多,海水紋、龍紋、鳳紋、獅子繡球紋等。一般釉面不怎么開片。而南定胎質比較松,釉面常開片。這主要是溫度、胎質、釉水所致。其實,南定的開片,也并不是原有的,而是在地下受壓力所致。至于刷絲紋,我觀察了一下,主要在底部,而南定尤為明顯。做工精致的宋北定,有的則不見刷絲紋。所以書譜上說的刷絲紋,不能死搬硬套。
我們洗瓷片,還有一個感覺,就是從土里出來的瓷片,放入水中清理時,有一種滑膩膩的感覺,像上了豬油一樣。開始,我們拿到完整器,也在水中清洗,找這種感覺。可是,沒有過多少年,新仿的也有這種滑膩膩的感覺,可見,仿者也在與時俱進。我們瓷友如果固守原來的知識,不精研細究,那免不了吃藥。
云南陶瓷天時地利欠人和
作為旅游大省,云南有很多產品都具有濃郁的云南特色,可以當做伴手禮帶給家人、朋友,在眾多可以選擇的伴手禮中,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挑選工藝品作為伴手禮帶回家,而其中陶瓷便是最佳的伴手禮之一。但不可置否,縱觀云南陶瓷市場,能讓消費者脫口而出的陶瓷品牌卻不多,業內許多人士表示,雖然陶瓷行業的市場潛能巨大,但目前云南仍處于復興發展階段,想要打造一個成熟的陶瓷業市場,仍需一段漫長的時間要走。
目前,由本報發起的“最云南·伴手禮”活動,已經挖掘出眾多最具特色的云南伴手禮品牌。本期,我們將在行家的介紹中挖“陶”,從云南較具代表性的紫陶說起。
豐富云南陶瓷品種繁多
生活中人們處處離不開陶,陶瓷的工藝和文化傳承讓其同時具有實用功能和收藏功能,中國是陶瓷大國,而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云南則是一個陶瓷大省,陶土資源非常豐富,各個縣市基本都有當地的陶。就陶瓷歷史文化而言,云南具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和相對獨立的體系,歷史悠久、品種多樣、工藝精湛、產品精美的特性讓云南陶瓷成為了云南旅游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商品之一。
云南陶瓷豐富多樣,有建水紫陶、華寧釉陶、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麗江納西族金沙陶等,而其中紫陶是云南民族文化當中較為經典的品牌,在中國第一屆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云南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紫砂、廣西欽州紅陶、四川榮昌安陶被文化部列為中國四大名陶,成為了一個國字號品牌。就陶瓷市場情況而言,紫陶也是目前云南最為紅火的陶瓷品牌,在市場中的走俏程度較高。
云南省紫陶研究會秘書長馬行云介紹,建水紫陶主要生產的煙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至清光緒年間開始生產一種用于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又稱汽鍋,因燉出的雞肉味道鮮美異常而聞名遐邇,而這也是紫陶較為高光的一段時期。
滯后云南陶瓷發展差距立現
縱觀目前的陶瓷市場,業內人士用一個例子闡述了云南陶瓷業的現狀:云南產茶,但云南大部分茶器用的卻不是云南的陶器,云南產花,但是許多花瓶卻也不是云南的,但這些東西原料卻是從云南來的,云南成為陶瓷原材料的供應地。
“云南的陶土資源非常豐富,陶瓷行業發展的腳步在逐漸加快,因為工藝和文化內涵都非常出眾,紫陶在最近一些年名氣已經在飛速增長,許多人都愿意從外地趕來云南購買紫陶,所以紫陶也成為人們禮尚往來青睞的伴手禮。但是不可否認,雖然貴為云南民族品牌的特色品牌之一,但是目前紫陶相比其他三大名陶,認知度仍顯不夠。”馬行云無奈地表示。
“在四大名陶四分天下來的局面上看,建水紫陶所占的份額微不足道,無論是企業發展、工業化程度、技術人員上都沒有形成一個規模,從產值和知名度上和其他四大名陶相差不少。”紫陶賣家同時身為制陶人的白知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
從數據上來看,更加凸顯了紫陶與其他省份在發展上的差距。馬行云介紹,2012年建水當地的紫陶產值近2.5個億,在云南已經是最大的產值。而同年,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產值就達到上百億,與這些相比,差距立刻凸顯。而在企業數量上來說,目前現在云南較大的建水紫陶企業員工大概在20~50人左右,不超過60人,工商注冊的大約為400余家。
復興沉睡的獅子將醒來?
業內人士表示,紫陶文化底蘊、收藏價值非常高,未來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雖然建水紫陶已經被評為“四大名陶”,但一直都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影響力遠沒有達到與其本身價值所等同的影響力。
馬行云表示,如今紫陶仿佛一頭“沉睡的獅子”,已漸漸蘇醒,進入復興階段,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現在從事制售陶的企業和商家越來越多;紫陶行業的設備及從事紫陶人士的經濟實力開始步步高升。建水截至到2013年底,建水做陶的企業和產家已從原來的200多家增長到400多家,具體從事在一線的大約5000人,但是間接的陶業人士則非常多,如畫家、雕刻家人數漸長。雖然這個數量并不多,但增長的速度卻很快,而且一些先進的設備、儀器已經開始進入云南,為紫陶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從事有7年建水紫陶銷售工作的白知易說:“現在紫陶比以前在在市場上認知度提高不少,銷售情況比之前好了很多,7年中建水紫陶有了7個價格,每年1~2倍的速度在增長,2010年后甚至有4倍增長的情況。”如2010年一個大號汽鍋大約在100元一個,而目前則能達到500元,而比較有名的大家作品2011年前價格為300元,而現在則能達到3000元,甚至是上萬元。
措施為發展之路做好鋪墊
從旅游商品的角度上看,陶瓷和玉石、銀器相比有著獨一無二的特性,如歷史文化相當厚重,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文化為載體;受眾面非常大,文化底蘊最為豐富,包括與普洱茶、飲食器皿的結合,與云南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結合都非常好。
馬行云表示,云南的陶瓷行業發展雖然相比在技藝方面和文化內涵方面并不落后甚至更為突出,但與其他省份相比在產業、品牌方面差距卻很大,所以不斷提升云陶品牌認知度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紫陶的發展并未進入理想的發展階段,這與宣傳、營銷意識上比較滯后是分不開的,想更好的拓展陶瓷行業,馬行云給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見:需要提升從事相關行業人士的文化素質,提升品牌宣傳意識;應該重視文化的傳承,好的工藝和文化需要傳承下去,摒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保守落后的觀念;文化的普及也相當重要,現在有關紫陶的書籍、網絡及相關的宣傳渠道相當不夠,需建立更多的宣傳渠道;而政府相關部門的措施也很重要,好的文化及傳承應當得到政府幫助和扶持;云南資源非常豐富,許多東西做成產品后都可以用陶器盛裝,而且效果會很好,所以注重產業鏈的發展也是促進陶器行業發展的關鍵措施。
云南要打造文化強省,就必須把文化變成產業,云陶有很好的陶土資源、文化、工藝和悠久的歷史,陶瓷產業是可以好好運作和發展的,而這個產業發展起來輻射面就會非常大,因為云南有很多地方都會產陶,可以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從而加入到陶瓷產業的發展中來。
投資陶瓷品 須先知周詳
初涉古陶瓷天地的投資者,一定會對“陶”和“瓷”的概念及其區分感到困惑。
陶器,是指用粘土燒制而成的器皿,屬新石器時代的產物,為生活實用品。據考證,陶器的出現至少有8000-9000年歷史。陶器的種類主要有彩陶、紅陶、灰陶、黑陶、印紋陶、白陶、暗紋陶、鉛釉陶、唐三彩、柴砂陶等。
瓷器,是以高嶺土為主要原料制成器形,經上釉后在窯內燒制而成的。它的燒制溫度一般在1200攝氏度以上,胎質呈白色,無吸水性,敲擊聲清脆悅耳。我國瓷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陶器向原始瓷器發展時期,奠定了瓷器制作的技術基礎;第二階段為漢代后期至清代,是瓷器的正式出現時期,也是其發展的成熟期,藝術成就巨大;第三階段為近現代時期,表現在宮廷瓷器工藝開始大規模地轉向社會,原來的手工業逐步地被現代化工業生產所更替,日用品仍是該時期瓷器制作中最重要的內容。
釉是制瓷的必用材料。瓷器的釉色種類很多,涂釉的方式大體分為蘸釉(浸釉)、蕩釉、澆釉、涂釉、吹釉等幾種方法。釉色是瓷器的重要特征,不同釉色的瓷器不僅表現出不同地區的風格和特點,而且反映了制作的不同工藝。因此,瓷器的分類除以器形本身的用途而定外,更重要的是以瓷釉顏色的不同來區分。我國古代瓷器大體可分為原始瓷器、青瓷、黑瓷、白瓷、彩瓷等數種。
目前香港是全球買賣中國古瓷最大的聚散地,世界的各大拍賣公司也瞄準了中國古瓷市場,紛紛舉辦專題拍賣會。從現況看,元代以后的瓷器,彩瓷最受青睞;有人把明代早期瓷器稱為當今國際文物市場的“常青樹”,可見明、清官窯瓷器已成為中國陶瓷類文物市場的臺柱。當前,我國規定乾隆以前的瓷器不能出口,就是在“拍賣行”拍來的也僅限境內交流,對此古陶瓷收藏、投資者必須引起重視。
當代仿古藝術花瓶及景德鎮陶藝家的新作品層出不窮,異彩紛呈,一度成為“熱點”。但如從“純投資”的角度分析,正如一位陶瓷收藏家所說:投資古陶瓷堅挺,投資新陶瓷疲軟。因為,歷代陶瓷藝術品在國內外的拍賣行每年都是有行情的——有價有市;而新創作的名人名瓷,定價比較隨意,況且有些冠以“名人頭銜”的作品摻水,有些人又成批生產,根據規律,量一多,價格肯定上不去,目前在國內基本上無拍賣行情——有價無市。雖然不少景德鎮陶藝家的作品無論是在造型、釉水、花紋,還是在陶藝觀念上均有所突破,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如從理性和現實考慮,這些新作品還要接受歷史的檢驗。因此,筆者認為,投資當代陶瓷藝術品必須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初入門者更需注意。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云南陶瓷“走出去”須練藝術范》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云南陶瓷“走出去”須練藝術范》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