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陶器,表面沾附的污垢可用蒸餾水沖洗。覆蓋在陶器表面的不溶性硬結物主要是碳酸鹽、硫酸鹽或硅酸鹽。碳酸鹽可用10%鹽酸或硝酸溶除;硫酸鹽需用濃硝酸滴在硬結物上待硬結物軟化后用機械法剔除;硅酸鹽用1%氫氟酸施在硬結物上除去,然后將殘余酸液洗凈。陶器中吸附的可溶性鹽類,可用蒸餾水浸泡的方法除去。對帶釉的陶器,用鹽酸清除,但不可用硝酸或醋酸,以免腐蝕釉料。黑色污垢可試用3%的氧化氫溶液去除。
脆弱陶器用減壓滲透加固法,滲透劑可用聚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丙烯酸酯乳液;陶制品表面顏色或釉酥粉剝落,可用5%可溶性尼龍酒精溶液加固,如剝落的釉較厚,可用10%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粘合。
破碎的出土陶器,需經過碎片核拼、補配、仿色、修飾等過程,才能恢復器物的原貌。粘結材料主要有硝基纖維素、聚苯乙烯丙酮甲苯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溶液、聚乙烯醇縮丁醛、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環氧樹脂和蟲膠等。
陶制品殘缺部位的補配材料,多用石膏和塑性面團等。
taoci52.com延伸閱讀
文物瓷器保護和收藏
瓷器文物與所有的物質存在一樣,壽命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其壽命長短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自身條件”,比如一般說來,石玉類壽命長于陶瓷類,陶瓷類壽命長于金屬類,金屬類壽命長于紙、竹、木、絲毛棉麻等有機類;二是“外在條件”,即客觀環境對它們造成的危害。
想讓任何文物達到“永壽無疆”是不可能的,但人們可以使它在妥善的保管條件下“延年益壽”,盡可能長久地為人們服務。瓷質文物的材料與內部結構比許多類文物要穩定得多,所以我們的任務是不斷改善其外在條件,使之存之久遠。
瓷器文物,尤其是精美者,一定要置于囊匣中保藏,囊匣一定要內軟、外硬。內部可用軟泡沫塑料包以絹綢,柔軟舒適,最好不用棉花,棉質易吸水發霉長蟲;外部可用木質。
古瓷一定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最好在黑暗處保藏,鑒定中有“燈下不看瓷”之說,如必須在日光中看瓷器,一定要在散射光下,而避免直射光。
搬運輸出瓷器的工具也應當靜穩,盡可能減少震動,絕不能有跌落的風險。
傳統的說法,讓人手經常摩挲古瓷,長久使之產生“包漿”,泛一種“寶光”,這是人汗脂等弱酸在瓷器表面的積累作用,其實這種做法不妥。
瓷器如胎瓷結合良好,可以在流速緩慢的凈水中洗滌,如釉面骯臟,可以用淡肥皂水清洗,但洗后一定要用凈水最好是蒸餾水反復洗凈,如果瓷質胎釉結合不好,則 不能水洗。對新出土的瓷器,要讓它緩慢自然還硬,不能暴曬,收干之后看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洗滌,能洗則洗,不能洗則在附泥上少許施水而緩緩剝除,千萬不能用 硬物刮擦。
瓷器表面灰塵用小吸塵器去除,沾著的灰塵可用絲絹等軟質材料拂除,不能用雞毛撣。有些瓷器因釉面光澤枯澀,可用四川白蠟、亮光蠟、胡桃油等薄涂補光,但手法要慎重,避免釉面受傷。此外,出土瓷器深入釉中的土沁不要強行去除。
古陶器作偽的方法
鑒定古陶器,對古陶器的偽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難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過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視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棄廢。有識之士,也僅僅選擇一些完整之器或奇異之器來保存。由于無利可圖,故在1840年以前幾乎無人偽制。鴉片戰爭后,來中國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藝術上欣賞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價值日漸增高,販賣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漸多起來。當時的考古事業不甚發展,出土物極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貨源顯得有些緊張,于是偽造古陶的匠人也就應運而生。其作偽的手法有如下幾種: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銹
作偽者首先選擇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見品或珍貴品,或"熟坑"中的稀見品,用與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曬干后入窯焙燒。燒成之后以竹簽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銹。
2.把殘器修補后再作舊處理
將一件支離破碎的陶器,修補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窯作舊處理。
3.依樣仿制
按照史書記載的尺寸,或依圖片進行仿制。
以上三種作偽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銹,如果把偽造好的東西直接埋入土中,讓它自然生銹當然好,但熊掌難熟,沒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兩種加速土銹生長的辦法:一是把硫酸鉀與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則生銹的速度快。此種偽作,一旦用開水沖之,腥臊臭氣馬上撲鼻而來。二是把偽作的陶器刷一層極稀的龍須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來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環幾次,即與墓中挖出來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認。
總的說來,陶器制作的歷史長,但方法簡單,價值高的陶器少,偽作的東西也不多。
陶器鑒賞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種器物,干燥后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缺乏可*的材料予以詳盡地說明。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紀最早提出陶器發明的第一個人,即人們將粘土涂于可以燃燒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們發現只是粘土一種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因此,制陶術便出現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編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這個目的”。陶器的發明并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獨立創造出來。
陶器的產生是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農業,然后才出現了陶器。在人類進入新石時代,由于農業和牧畜業的出現,開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別是農業的發生和發展,為人類提供了比較可*而穩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顆粒狀的淀汾物質,不像野獸的肉體便于在火上燒烤食用。同時,剩余的食物需要儲藏起來。正因為如此,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們對于烹調、盛放和儲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從而促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陶器。陶器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生產斗爭中辛勤勞動的結果。從民族學和考古學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證。
陶器出現的具體年代,目前尚難確知,根據考古發掘材料估計,約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幾千年來一直是人類的主要生活用具。這時的陶器由于燒造工藝的不同,還出現了紅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種的陶器。與此同時,人們為防止陶器經火燒或水浸泡斷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燒制成泥質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此類陶器多用于烹調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質陶和夾砂陶之分。
裴李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村首先發現,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千年,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此同時在河北武安縣磁山也發現同時期的文化遺址,出土陶器帶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為其主要特征,根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陶器皿種類主要有盆、罐、缽和小口尖底瓶等,質地有泥質陶和夾砂陶。
屈家嶺文化,是繼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漢流域的一種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繼仰韶文化后、龍山文化之前在東方的一種古代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紋飾也自成特點。
龍山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同時,龍山文化晚期還出現用高嶺土燒制的白陶。為后來原始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商代,青銅器的制作成就輝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當時已有專門燒制泥質灰陶和專門燒制泥質夾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紋硬陶有很大發展,尤以白陶最為精美,紋飾采用青銅器的藝術特點,裝飾華麗,彌足珍貴。同時,還出現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種類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還有磚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戰國、秦漢時期,用陶俑、陶獸、陶明器隨葬已成習俗。因此,制陶業更加繁榮。近年在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在陜西咸陽,江蘇徐州發現的西漢時期兵馬俑,其造型之精,陣容之宏偉,為世界所罕有。
漢代,由于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制陶業大量燒造陶明器用以隨葬。這時,戰國時期出現的彩繪陶器得到發展,釉陶也普遍應用,同時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書文字者也大量出現。到東漢晚期至三國,瓷器的燒造技術逐漸成熟,陶器才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唐三彩屬鉛釉陶器,采用高嶺土胎,施彩釉燒制而成。宋金仍流行。
陶器作偽
陶器是文物中數量最多的品種之一。就陶器本身而言,大多是賣不了什么價錢的大陸貨,只有少數如封泥、秦漢瓦當、北魏和漢唐俑人、繪畫精美的彩陶和能夠代表某個時期、地點的有某種價值的陶器才能有個好價錢。
現在舊貨市場上能見到的陶器多是仿制品。很多收藏愛好者想從中撿漏,但以作偽的高超水平,撿不好漏就有上當的可能,這方面的教訓是很慘痛的。1993年初,北京的舊貨市場涌現數量巨大的仿制陶器,器型多是仿北魏及漢唐俑人及秦漢瓦當、磚雕等,并在外表裹滿膠泥以增加真實感。某晚報報道一文博單位在舊貨市場搶救了大批出土陶俑等文物;不久,同一張晚報上知情者披露有些收藏界朋友和單位相繼受騙。看來文化不高的做假陶器的農民竟騙了許多聲名赫赫的專家和博物館,真不可思議。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有心收藏陶器的朋友,一定要學些陶器的修復、復制常識,不要只從書本上學,必須自己動手做些陶藝,塑上幾件陶俑,翻成模子,脫幾個坯燒出來,做上舊,看看像不像,也可自己動手修復幾件破殘的陶器,粘接幾個陶俑。在這里面學到的知識,再看實物時,被蒙騙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實踐中學來的東西,書本上沒有。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有文物修復與復制在鑒定中的重要性。
這里有些經驗可供收藏者借鑒。凡是論堆賣的陶器大多為贗品,想想看,大量的北魏、漢、唐俑人,如果是真的,那得盜多少個墓?這種俑人每個墓中又能出土多少件?古代陶俑一模一樣的少,一個模子出來的、論堆賣的,定是贗品無疑。陶俑出土時完整的少,如果是破碎經過粘接修補的有可能是真;如果是大批量完整的,且不論時代、造型外表舊色和土銹大體相同,假的可能性極大。仿造者將內外刷滿泥這其中就有偽裝的目的,也有些里面是壞的。這與偽造者的心理有關,因仿的不像所以才將泥刷滿。如果是賣真東西,他一定會把出土時的泥刷下來,不怕你找毛病。另外,還要觀察陶器的樣式、年代、質地是否對,如有些唐三彩的造型做成陶器,還有不應是粉彩的上了彩繪、不應是紅陶的燒成了紅陶、不應是灰陶的燒成了灰陶。
據說,市場上假陶器多出自河南洛陽郊區,也有部分是陜西等其他地區。制假者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作坊,這些人過去多從事唐三彩仿制前幾年唐三彩大批量生產,粗制濫造,已將市場丟掉了。于是就改燒陶器,燒陶器比燒唐三彩少燒一火,更有甚者,將過去燒壞的三彩坯子也刷上顏色、裹上泥,當真的賣。就當時那些陶俑的外形看,大部分俑是用真俑翻成模具,成批的用黃土泥制成的,經土窯燒到800-1000攝氏度,成為紅陶制品。灰陶是在將燒完時煙熏或噴水使其變黑。出窯后經上粉彩,有些里外用紅土子加黑煙子噴一下,上面再沾上或噴上一層有粒度的膠泥,以偽裝其做舊技術的缺點。
仿制陶器作為家庭陳設還是可以的。眾多的收藏者誰也不想買假的,但哪有那么多真品?我看應當提倡復仿制精品收藏,不這樣引導,中國的文物再多,也不夠收藏者的需要。當然復仿制器價格不能太高。
如果喜歡,購買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看造型,是仿那個時期的,是原物上翻模復制的還是按照片仿制的。有些造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只是仿造者憑空捏造的。再看看是紅陶,還是灰陶及彩繪。其次,輕輕敲敲,聽聽聲,看看燒的火候,是否有裂縫。把泥刷下看看是否有壞的地方。重點要看俑人的臉、手、腳等處,是否做的精細。
收藏陶器應接受的教訓
陶器可說是文物中數量最多的品種之一。就陶器本身而言大多是不值錢的大路貨,只有少數如封泥、秦漢瓦當、北魏、漢唐俑人、繪畫精美的彩陶和能夠代表某個時期、地點的有某種價值的陶器才有價值。但現在舊貨市場上能見到的大多為仿制品。有很多愛好收藏的朋友就想從中撿漏,但目前作偽的水平也很高,撿不好漏就有上當的可能,過去的教訓不可忘記。1993年開始北京的一些舊貨市場開始出現大批仿制陶器,大多是仿北魏及漢唐俑人及秦漢瓦當、磚雕等。為了以假亂真外面裹滿膠泥。后看某晚報一篇報道上說某文博單位在舊貨市場搶救了大批出土陶俑等文物,過些日子也是在同一張晚報上又看到有人披露有些收藏的朋友和單位相繼受騙。這些文化不高的農民,竟騙了這些人和單位,真乃不可思議。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認為有心收藏陶器的朋友,一定要學習一些修復、復制常識,不要只從書本上學,必須自己動手做些陶藝,塑上幾件陶俑,翻成模子,脫幾個坯燒出來,做上舊,看看像不像,也可自己動手修復幾件破殘的陶器,粘接幾個陶俑。從這里面學到些有用的知識。再看東西時,被騙的范圍就小多了。從實踐中學來的東西,書本上沒有,這樣你的學問也就高多了。從這里可以體會到文物修復與復制在鑒定中的重要性。
這里有些經驗可供收藏者借鑒:1、凡是論堆賣的陶器大多為贗品,你想想這些大量的北魏、漢、唐俑人,如果是真的,那得盜多少個墓?這種俑人每個墓中又能出土多少件?2、古代陶俑一模一樣的少,凡是一個模子出來的,論堆賣的定是贗品無疑。3、陶俑出土時完整的少,如果是破碎經過粘接修補的有可能是真。如果是大批量完整的,而且不論時代,造型外表舊色和土銹大體相同,假的可能性就大。4、仿造者將內外刷滿泥這其中就有偽裝的目的,也有些里面是壞的,這與偽造者的心理有關,因仿得不像所以才將泥刷滿。如果是賣真東西,他一定會把出土時的泥刷下來,不怕你找毛病。5、觀察陶器的樣式、年代、質地,如有些以唐三彩的造型做成陶器、還有不應是粉彩的上了彩繪、不應是紅陶的燒成了紅陶,不應是灰陶的燒成了灰陶。
據說市場上大批假陶器大多數出自河南洛陽郊區,也有部分是其他地區或陜西。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這些人過去大多從事唐三彩仿制,前幾千年唐三彩被大批量生產,粗制濫造,目前已沒什么市場。于是就改燒陶器,燒陶器比燒唐三彩還少燒一火,更有甚者,將過去燒壞的三彩坯子也刷上顏色、裹上泥,當真的賣。從那些陶俑的外形看,大部分俑是用真俑翻成模具,成批地用黃土泥制成的,經土窯燒制800-1000度,成為紅陶制品,灰陶是在將燒完時煙熏或噴水使其變黑。出窯后經上粉彩,有些里外用紅土子加黑煙子噴一下,上面再沾上或噴上一層有粒度的膠泥,以偽裝其做舊技術的缺點。
這些仿制的陶器如作為家庭陳設,還是可以買的,只不過要當成假的。當前如此眾多的收藏者,每個人都想買真的,但哪有那么多真的?我看應當提倡復仿制精品收藏,要不這樣引導,中國的文物再多,也不夠廣大收藏者的需要。當然仿復制器價格就不能太高。
你如果喜歡,購買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看造型,是仿哪個時期的,是原物上翻模復制的還是按照片仿制的。有些造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只是仿造者憑空捏造的。再看看是紅陶,還是灰陶及彩繪。2、輕輕敲敲,聽聽聲,看看燒的火候,是否有裂縫。3、把泥刷下看看是否有壞的地方。4、重點要看俑人的臉、手、腳等處,是否做得精細。
鑒定古陶器的基本方法
一、鑒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我國的陶器制作,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產量極大,除了歷代流傳下來的傳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數陶器最為豐富。但是歷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種動機,對古陶器也和對其它文物一樣,制作了一些復制品或偽品,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下子也難以搞清。為了保護祖國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變規律,對它的制作年代和真偽,進行準確的科學鑒定。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辨別古代陶器的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鑒定。
鑒定古陶器,并非十分神秘而高不可攀,但必須認真實踐,從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有意識地對各種真品和偽作進行分析比較,搞清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窯口的風格,各種復制品與作偽的種種表現,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觀察、分析、比較,掌握其演變規律,就可逐步地獲得鑒定的入門知識。鑒定陶器關鍵在于要多觀看、多接觸、多實踐,從把握歷代陶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征著手,作規律性的認識,再加上運用現代科學測試手段,這樣就能獲得陶器鑒定的真知灼見。當然,真正精通陶器鑒定也非一蹴而就,輕而易舉之事。我國自古至今,流傳下來和出土的陶器不計其數,時代不同,陶器的風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時代的器物,不同地區,制作的風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何況古陶器自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以來,就不斷有人仿造,使盡各種方法來蒙騙人呢!因此,從數量眾多的古陶器中,鑒定出某件產品的年代、窯口、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除了需要專門知識外,還要有豐富的歷史、文學、藝術、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從這一點來說,古陶器鑒定又是一項比較復雜,有難度的學問。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陶器鑒定還只限于通過人體的感官(即眼、耳、手等)進行辨偽、斷代及考。70年代后,一些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在陶器鑒定中得到運用,從而使陶器鑒定進入新的境界。如用碳14和熱釋光間接和直接測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譜、質譜等分析、比較陶器的化學成分,用電子自旋共振波譜法檢測陶器化學元素的含量,用電子顯微鏡檢定陶器的質地、結構等等。但以上的設備投資大,成本高,所索鑒定費也高,因此在鑒別陶器時人們常常憑感官,即是說,用現代科學技術還不能代替人體的感官的作用。到目前為止,依靠人體感官來鑒定古陶器,仍占主導地位。
鑒定古代陶器,主要是從古代陶器的產地、器型、圖案花紋、制作工藝等入手。其基本原則和方法是:
1.產地
每一種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點和分布范圍。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遺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藝術明珠。其后考古學家又在黃河流域的陜西、河北、甘肅、青海等地發現類似仰韶文化遺址多處,其中心地區有北首嶺、半坡、廟底溝、西王村四個類型。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著一件彩陶器就會立刻想到它的產地和范圍。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河姆渡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屬于黑陶,尤其是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極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凡遇漆黑光亮的蛋殼陶,肯定是山東龍山文化之物。幾何印紋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時期就很興盛,春秋和戰國時期仍在繼續發展,盛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凡遇胎質比一般陶器堅硬,燒成溫度比較高,叩之能發出金屬聲,器表拍印有幾何紋飾的一些貯盛器的,可以說絕大多數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產品。可見,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點、分布范圍和流傳的經過等等,對鑒定陶器的時代、真偽和價值都會起很大的作用。
2.器型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及技術條件,制約著不同時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產生、發展、演變和消失的歷史,則為古陶器的鑒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矗例如,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漢代鬲則無影無蹤。陶鼎和陶鐘等仿銅陶器,流行于戰國和兩漢,到魏晉以后就徹底絕跡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見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龍山文化恰恰與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圓底的盆、缽極為少見。除了掌握每個時代器型產生、發展、演變、消亡的歷史和地區特有的器型外,還要對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頸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鈕、鋬、鼻等細部特征進行仔細對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結合胎質、花紋、款識、制作工藝方面的特征進行鑒定,在斷代和辨偽時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準確的器型概念,善于體察各時代器型的不同風貌非常重要。
3.圖案花紋
陶器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與瓷器、玉器、古硯上的紋飾一樣,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情趣,都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特點,都可以成為我們鑒定陶器時的參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圖案花紋上都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商代早期陶器多見細繩紋,少見饕餮紋;中期則饕餮紋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紋非常罕見,繩紋又重新興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繩紋與商代晚期不同,成組的豎形粗繩紋增多;中期除了繩紋外,又出現了瓦紋(即凹溝紋);晚期素面增多,繩紋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時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為多,并盛行暗紋,繩紋不常見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紋符號的,肯定是甘肅臨洮馬家窯的產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產品。可見對各時期陶器上圖案花紋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鑒定的。
4.制作工藝
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藝,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亦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地區特色。如新石器時代的制陶者,初時只會用手捏塑一些簡單的實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規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紋。后來逐漸摸索出一種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條盤筑法。其法是先將泥料制成泥條,然后圈起來一層一層地疊上去,并將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雛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內部都保留有泥條盤旋的痕跡。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采用這種方法制陶的。輪制法是更進一步的制陶工藝。用輪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規整,厚薄均勻,器物表面留有圓環狀輪紋。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內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輪紋。從出土陶器上的輪紋來看,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輪制設備,可分為快輪和慢輪兩種形式。慢輪修整的陶器往往遺有局部的輪紋,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輪紋大多出現在器口部分,這是慢輪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證據。到了大汶口文化時期,尤其是龍山文化時期,輪制已普遍使用,從器物內外同心輪紋上看,無疑是在快速轉動的快輪上制成的。又如同樣是黑陶,制陶的工藝也不一樣。河姆渡的原始先民們為了減少泥坯收縮、破裂,而創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燒成的陶器便呈現黑色,因此,有人以此為依據而把它叫夾炭黑陶。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與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摻炭還原焰燒造法制成的。即入窯后以1000℃左右的高溫焙燒,在燒窯的后期加進適量的水,使窯內產生大量濃煙,煙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滲入坯體的孔隙,燒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兩例,說明制作工藝的研究,對決疑辨偽也是非常重要的。
5.胎質
陶器和瓷器一樣,都非常重視胎質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質的摻和料也是鑒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簡單,一些器物盡管在外形、紋飾上比較相似,但一對比陶胳,就能找出差異。如商代白陶的胎質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潔白細膩,質地堅硬。灰陶從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質陶,早期和晚期不見黑皮陶。西周胎質以泥質和夾砂灰陶為主,亦有少量的夾砂紅陶、泥質紅陶和泥質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但陶質與西周相比較為細膩;后期以泥質和夾砂灰陶為主,但陶質比較粗疏。不看其它的條件,僅從胎質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時代性。
6.文字款識
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識,也是鑒定陶器的依據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時代,書款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備文字學知識的人或文字學基礎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識來鑒別陶器比較容易,反之,困難比較大。
7.陶器的組合
如發現一座墓葬,除可依據陶器風格、墓葬形制等方面進行斷代外,也可對隨葬陶器的組合形式進行斷代。如洛陽地區戰國早中期墓葬最常見的陶器組合是鼎、豆、壺,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壺。但由于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稱雄,加上各國歷史傳統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組合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利用陶器的組合來斷代并不如前面的條件直接,但作為參考條件來看,有時也會起到一些輔助作用。
8、辨色
陶器要仔細觀察表面的顏色,各個時代因顏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顏色也不一樣。據有實踐經驗的人講,秦以前陶器以灰色為多,漢代以青色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綠色為多,元代以灰黑為多,現代陶器以藍色為多。
9.辨銹
真正的古陶器,土銹與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脫落。偽制的古陶器土銹粘合得不緊,用指甲也能刮得下來。因此,辨別陶器表面的土銹、水銹、土蝕等程度,也是鑒定陶器真偽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古陶器作偽的方法
鑒定古陶器,對古陶器的偽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難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過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視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棄廢。有識之士,也僅僅選擇一些完整之器或奇異之器來保存。由于無利可圖,故在1840年以前幾乎無人偽制。鴉片戰爭后,來中國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藝術上欣賞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價值日漸增高,販賣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漸多起來。當時的考古事業不甚發展,出土物極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貨源顯得有些緊張,于是偽造古陶的匠人也就應運而生。其作偽的手法有如下幾種: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銹
作偽者首先選擇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見品或珍貴品,或“熟坑”中的稀見品,用與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曬干后入窯焙燒。燒成之后以竹簽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銹。
2.把殘器修補后再作舊處理
將一件支離破碎的陶器,修補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窯作舊處理。
3.依樣仿制
按照史書記載的尺寸,或依圖片進行仿制。
以上三種作偽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銹,如果把偽造好的東西直接埋入土中,讓它自然生銹當然好,但熊掌難熟,沒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兩種加速土銹生長的辦法:一是把硫酸鉀與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則生銹的速度快。此種偽作,一旦用開水沖之,腥臊臭氣馬上撲鼻而來。二是把偽作的陶器刷一層極稀的龍須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來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環幾次,即與墓中挖出來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認。
總的說來,陶器制作的歷史長,但方法簡單,價值高的陶器少,偽作的東西也不多。現把幾種比較有價值的古陶器鑒定方法介紹于后,以供同行愛好者參考。關于古陶器的鑒定問題,限于資料不足,只能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南北朝為止。南北朝以后的個別器物,另辟專章敘述。
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美陶器賞
我國使用陶器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一萬多年前我國古代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術,而陶器的出現,也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陶器的出現,不僅大大改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并促進了原始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也推動著原始社會組織形式與結構的變革。可以說,陶器的發明與使用,在我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對世界物質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下面就讓我們領略幾件不同文化時期,富有地域特色陶器的絕世風采。
北辛文化指甲印紋缽(圖1),盛食器,泥質紅陶,高7.1、口徑20.1、底徑7.5厘米。器內外施紅陶衣,打磨光滑,口微斂,腹微鼓,下部內收成小平底,通體飾指甲印紋,排列有序,制作精巧,紋飾新穎。北辛文化的陶器均為手制,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工藝相對還較為原始。
大汶口文化彩陶缽(圖2),盛食器,泥質紅陶,高12、口徑17.8厘米。此器圓唇,鼓腹,腹向下斜收,小平底,腹部有同體彩繪,淺褐色線條,白色繪葉片的草葉紋,整體和諧統一。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色彩富麗,紋樣繁縟。彩陶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葉紋樣和幾何圖案為主,生動地體現了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審美的生活情趣,線條如行云流水,極為生動活潑,表達了先民質樸而熱烈的情感。
馬家窯文化彩陶缽(圖3),盛食器,橙黃色泥質陶。高9.6、口徑21.3厘米,斂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漸斂,小平底。缽內、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繪紋飾,缽內飾以底為中心的漩渦紋,外壁為波浪紋,口沿為三組菱形網格紋,造型飽滿,圖案線條流暢,是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典型器。
馬家窯類型彩陶多為細泥橙黃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繪條帶紋、圓點紋、波紋、漩渦紋、方格紋、人面紋、蛙紋、舞蹈紋等,構圖嚴謹,筆法嫻熟。圖案設計采用以點定位的方法,使畫面充分展開,盡情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感。
青蓮崗文化彩陶缽(圖4),盛食器,泥質紅陶。高11.2、口徑14.5、底徑7厘米。圓唇,寬肩,肩以下陡收,平底。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連續葉紋裝飾,每五片葉子組成一橢圓形圖案,共五組,葉紋下飾褐彩圓點紋一周。
青蓮崗文化類型彩陶其彩多用紅、褐、紫彩描繪紋飾。紋飾有雙弧線紋、水波紋、八卦紋、十字紋及圓點紋等。時至今日,青蓮崗文化彩陶上古老的紋飾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暢的線條所產生的韻律感仍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一種珍貴的原始藝術品,這些精美的彩陶,匯成了我國古代璀燦瑰麗的彩陶藝術,生動地再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飲食習俗,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為研究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折射出喪葬文化特征和時代的美學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陶器原始瓷與瓷器的區別
從陶瓷學上界定,原始瓷應該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間的一個時期。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陶器是20世紀后半葉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出土的距今約12500年的夾粗砂紅陶。浙江也是中國較早制造陶器的地區。迄今發現浙江最早的制陶實物,距今約11000-9000年的浦江上山遺址。這些陶器的特征是火候低、陶色不純、厚薄不均、內壁凹凸不平,制陶技術相當原始。
中國古代史籍中多有關于制陶的記載。《太平御覽》卷78引《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史記·五帝本紀》里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神農為何人?神農即神農氏,也即炎帝,是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太陽神。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后發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并被后世尊為“農業之神”。
2001年5至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區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態及其組合迥異于余姚河姆渡、羅家角等附近地區發現的早期文化遺存,可明確為一個新的、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而且在出土的小陶釜中發現了盛有煎煮過的草藥,印證了史前“神農嘗百草”的美麗傳說。《易·系辭下》中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莊子·盜防篇》中也說:“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陶器的制作,開啟了人類生活的新篇章。
起初,作為實用器的陶器,豐富了人們生活的內涵,改變了生活習慣,提高了生活質量。之后,陶器走向了實用和審美的結合,陶器由樸實、素雅變得華麗而富有文化、精神內涵,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升華。人類對美的追求確立了人類的價值規范。原始瓷在文明時代開始的商朝已經出現,從它的釉料使用和胎體結構看,比陶器是進了一步。這種進步,是經過了人類幾千年的探索和發現。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積淀,一代一代的疊加,豐富了深度和厚度。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字便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刻契陶文”。由原始瓷到瓷器,人類也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思考、探索和實驗。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說:“原始瓷(ProtoPorcetain即加釉硬陶)的燒造,當為南方長江下游地區的發明……后來在長江下游地區逐漸改善,終于在漢末出現了瓷器,成為中國文明的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