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視頻]紀錄片《瓷魂》斬獲多項國際大獎

            近日,由香港古董瓷器收藏家黃英飛監制、資深電影人麥啟聰執導的紀錄片《瓷魂》首映禮在香港演藝學院隆重舉行,作為該片的主要參與者,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龔華應邀出席。據悉,此前《瓷魂》已經斬獲多項國際大獎。

            作為《瓷魂》拍攝的見證者之一,記者獲悉,該片共耗時兩年,影片內容主要介紹歷史悠久的中國瓷器文化。《瓷魂》有一個語帶雙關的英文釋名《SoulofChina》,它以瓷器文化剖析中國歷史,見證傳承,紀錄片全長40分鐘。

            《瓷魂》導演麥啟聰先生,從事電影電視行業20多年,曾制作不少獲國際電影電視節殊榮的節目。對于《瓷魂》深受國際認同,麥啟聰先生感到非常榮幸:“在《瓷魂》的制作過程中,我們親身體會到專注、執著所帶來的無窮力量,并為此深受感動。在變化無窮的現代潮流中,仍然有一群在洪流中依然努力不懈,繼續把他們的熱誠、信念以及執著灌注于保留、傳承以及發揚瓷器文化的同道中人。藉著《瓷魂》,我們希望把這種值得敬佩、值得為所有人學習的精神傳揚開去,啟發我們的下一代。”《瓷魂》監制黃英飛先生表示: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古董瓷器的成交價往往是天文數字,這個價格或許能反映出它們的極致工藝或它們的珍稀罕有,但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那些肉眼所不能見,未必為人知的歷史、傳統,以及那份與制作者一脈相連的精神,這才是它們令人神往、令人感動的源泉。制作《瓷魂》的宗旨,便是以紀錄片的方式,令觀眾在了解中國瓷器文化的同時,亦能從中體會到蘊藏于每一件瓷器作品之內,由創作者所賦予的靈魂。

            在《瓷魂》的拍攝過程中,龔華矢志不渝傳承景德鎮傳統陶瓷藝術的精神,感動了劇組的每個人,他告訴記者,《瓷魂》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當中包括《第六屆印度齋浦爾國際電影節》入圍電影、《2013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紀錄片類別世界銀牌獎和《美國TheAccoladeCompetition2013》最佳紀錄短片獎。它的成就,足以證明在海外的魅力。

            taoci52.com編輯推薦

            紀錄片《瓷路》導演:瓷器本身就寫著歷史


            古代歐洲人眼中:瓷器是奢侈品

            談到中國古代的外銷產品,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瓷器、茶葉和絲綢。而據史料記載,這三種產品中,最早被傳出去的是絲綢,因為它很輕便,很早就傳入了歐洲,甚至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傳出。絲綢讓歐洲人,有了最好的布料。茶葉讓歐洲人有了一種除了咖啡以外的另一種健康飲料。而瓷器更為歐洲人提供了一種更為美觀、實用的器皿,而在此之前,他們使用的是稍顯笨重的陶器和導熱過快的金屬器皿。在古代這些產品對于歐洲人來說是一種奢侈品,就像今天的古馳、路易威登……

            在這三種產品中,瓷器又有著特別的意義,在那個沒照片的時代,文字和繪畫是重要的傳播載體。瓷器上的各種各樣的中國圖案,可以讓歐洲人看到一個遙遠的地方的文化,中國人的形象、中國人的習慣、中國的園林、中國的文字……我們都知道“瓷器”的英文為“china”,和中國的國名是同一個單詞,在外國人眼中它與中國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

            節目總導演認為:瓷器是一本書

            新年伊始,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瓷路》播出了。在《瓷路》播出之后,講述這三種外交品的紀錄片(另兩部為《茶》和《絲路》)就已經全部面向觀眾。《瓷路》的執行總導演董浩珉認為,“雖然這三部紀錄片并不是在立項時就被定為一個系列,卻被有意識地整合在一起。”

            從前期籌備算起,《瓷路》的團隊用了5年的時間去制作這部紀錄片。攝制組追尋瓷器的“腳印”,走到了中國18個省,又踏足世界上10個在古代和中國進行瓷器外貿的重要國家,來描繪古代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的畫面。董浩珉說,“我們知道古代的中國文明是高于其他文明的,這個落差甚至大于今天的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落差。高的一定會向低的流動,但我們更強調的是交流。在一個足夠長的歷史里,文化一定是相互影響的。”

            作為執行總導演的董浩珉說,“在五年前,瓷器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日用品。但今天讓我來判斷瓷器是什么樣的東西。我認為瓷器就是一本書,從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故事和歷史,很多人的悲歡離合。它和中國人的生活關系太密切。”

            在董浩珉的眼中,瓷器與茶葉、絲綢的不同之處在于,瓷器是歷史的產物,瓷器本身寫著每個時代的歷史,并且不會腐爛也不會變質,每一件瓷器都是永不腐爛的史書。

            瓷器本身就是歷史

            對于考古工作者來說,當時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我們都可以從瓷器的外形等特點中推斷出來。

            瓷器和茶、絲綢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外交品。但瓷器似乎又有著它的特別之處,瓷器有著時代的特點。董浩珉說,“瓷器是時代的產物,唐代有唐代的瓷器,宋代有宋代的瓷器,而宋代的瓷器肯定不會在唐代出現。”但是“像茶葉,可能在每一個時代都差不多,絲綢差別也不大,但不同時代的瓷器差別會非常大。”

            而這個時代的產物,即使沉入大海、埋在沙子里,成為碎片,它也永久保留著那個時代的烙印,“船攜帶著大量的瓷器出去,就算船沉了,不管是埋在沙子、還是沉在海底,數百年甚至千年,它是不會腐爛的。”

            瓷器本身就寫著歷史。對于考古工作者來說,當時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我們都可以從瓷器的外形等特點中推斷出來。而直觀的是瓷器外部的花紋和圖樣,人們的樣貌、生活狀態,都可能被畫在瓷器上。董浩珉說,“到了清朝以后,瓷器中覆蓋了大量的信息,畫了花鳥魚蟲,各種圖案,甚至文字,把瓷器拿出來做研究,可以看出歷史的畫面。”

            而另外一方面,“對于文化來說,我們通過元青花,可以看得見當年的繪畫水平,和當年一些來自西方的圖案、元素”。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是通過哪些方面和西方交流的,“瓷器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中介,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鏡子。”

            探討古代文化交流

            從瓷器的繪畫風格以及燒制材料也可以看出中外文明的交流,比如唐代的唐三彩。

            作為紀錄片《瓷路》的執行總導演,董浩珉告訴記者,此次拍攝最初就確立了選題方向不是瓷器的工藝、裝飾、紋樣等,而是去探討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

            “我們有一個概念,中國古代是閉關鎖國的。但是這似乎是從明代以后才開始的,而這一點僅僅從瓷器上就可以看出。”董浩珉認為,這一點在唐朝著名的陶瓷品“唐三彩”上就得到了非常扎實的印證。

            “在唐三彩的器皿上可以看到唐代的縮影。在唐三彩上重要的圖案就是人物、駱駝、馬。而這里面的人大量的是胡人。”胡人是中國古代漢人對除了漢人以外部族的稱呼。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外國人。“我們想象的到,當時一定有很多外國人在長安里生活。”董浩珉認為從瓷器的繪畫風格以及燒制材料也可以看出中外文明的交流。中國古文中“三”代表“多”,“三彩”就是“多彩”。中國古代的陶瓷制品都是單色的,一般有黑色、紅色、青色,但是像唐三彩這種色彩斑斕的幾乎沒有,而這種彩色的裝飾很顯然帶著一種濃烈的西亞風格。而唐三彩中藍色的出現更是印證了這一點。“燒制藍色需要一種叫鈷的礦物質。但當時中國是沒有發現這種礦物質的。”而這種礦物質很有可能是從伊斯蘭傳過來的。

            幾百年前大單“出口”

            元青花有很多大盤子形狀的器皿,推斷為“西亞訂制”的理由就在于它們的形狀是不符合中原人使用習慣的。

            元青花是今天市場一種極其稀少和昂貴的瓷器。董浩珉認為,當今留下的元青花稀少的原因除了元青花燒制的時間比較短之外,更多的可能是大量元青花器皿被銷到國外。

            我們都知道元代版圖龐大,“理論上來說,元代時,中國和西亞是一個國家,當時的路路是暢通的。這個時候,西亞的需求、訂單就不斷產生。在中原地區燒制的瓷器就可以不斷傳入西亞地區。”董浩珉認為,推斷這些器皿為“西亞訂制”的理由就在于他們器皿形狀是不符合中原人使用習慣的。“元青花有很多的大盤子形狀的器皿,在古代中原地區是不用這種大盤子的。這種大盤子的器形就是阿拉伯人的習慣。他們是坐在地上,用手吃飯的,所以他們需要大盤子。”而“元青花上層層疊疊的花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神廟上,這種花紋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入中國的。”所以,這種帶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的瓷器產品,應該很少在中原銷售,而是直接銷往西亞地區。

            董浩珉告訴記者,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獻中,他們找到了這種“出口”訂單的憑證。“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早于英國等地的東印度公司,他們的文獻記錄了很多更早的中國陶瓷外銷的歷史。在荷蘭的海牙,我們找到了東印度公司的文獻。荷蘭國家檔案館給我們調閱了十八世紀中后期的檔案。那里記錄了一個荷蘭人在中國廣東設置的一個工廠。這個工廠是做中國銷往荷蘭的陶瓷貿易的。他把荷蘭人的訂單,用鉛筆畫畫下來帶到中國生產。”外國人的瓶子和中國人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所以鉛筆畫可以直觀地表達出他們的需求。這就是早期的產品設計圖紙。

            花絮

            《瓷路》走過三條路

            為了盡可能給觀眾交代出瓷器之路。攝制組在過去的兩年里,北到內蒙古、西到新疆、東到臺灣、南到海南,覆蓋了中國歷史上主要的瓷器產地和外銷路線,在國內18個省,近30個縣市以及世界上10個國家進行拍攝。

            董浩珉告訴記者,瓷器流向世界的路大概有三條。“一條就是向西的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到了哈巴克斯坦、土耳其;還有一條路就是下南洋的路,這條路從廣東那邊出發,穿過中國的南海,我們去了新加坡、菲律賓、印尼。從這條路進入印度洋,往北走就是歐洲,在歐洲我們去了荷蘭、德國、法國、英國。”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本。這些國家都是歷史上和中國進行瓷器貿易的重要國家。“瓷路不是嚴格、行走的路,我們通過十來個關鍵的國家,來描繪出來當時的歷史。”

            印尼打撈碎瓷片

            在中國的海南,“海撈瓷”非常有名。“海撈瓷”顧名思義就是海里撈出的瓷器。在古代瓷器大量用海運的方式出口,而一些船只因為種種原因沉沒,船上的瓷器也隨之沉入海底。這些瓷器再被今天的人打撈上來。

            董浩珉告訴記者,現今有記載的最早的一艘中國沉船在印尼一個偏僻的小島附近。這艘沉船是唐朝時期的船只,被稱作為“黑石號”。在上世紀90年代,這艘船整船被德國人打撈上來,最終被新加坡政府買走。攝制組不僅到新加坡拍攝了被打撈出來的完整器具,也來到了“事件發生地”進行拍攝。董浩珉說,“我們雇傭專業人員到水下打撈,雖然只有兩天的時間,我們依然找到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因為這條路線,是中國和南洋、歐洲貿易的最重要的路線。比路上肩扛、馬背省力很多了。所以雖然危險,但是依然有源源不斷的船從這條航線上走過。用考古學家的話說,這條海上的貿易之路,就是用沉船來鋪就的。”

            歐洲瓷器“走彎路”

            在中國我們常把“陶瓷”放在一起說,但它們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器皿。陶器非常的笨重,而瓷器小巧輕便。我們無法考證最早發明陶器的是哪個地區,但是瓷器是中國特有的。

            董浩珉說,瓷器很早就傳入了歐洲,但是在1710年之前,歐洲是沒有人能制造真正的瓷器的。而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制作瓷器的原料瓷土,也就是高嶺土,而是因為那些來到中國的傳教士的誤傳。

            董浩珉告訴記者,一方面歐洲很多國家更多使用的是金銀器,對瓷器的依賴不大,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來到中國的傳教士的誤傳。瓷器看起來很像玻璃,也很像貝殼,所以他們認為瓷器的原材料可能和這兩種東西有關。而這樣的誤傳讓他們走了很大的彎路。最后德國人發現了制造瓷器的方法。

            工藝紀錄片《匠心冶陶》首發捐贈儀式舉行


            10月22日下午,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掌聲如雷,大型工藝紀錄片《匠心冶陶》首發(映)式暨捐贈儀式在這里舉行,并第一次對外播放了該紀錄片的第一集《手工藝之都》。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吳雋出席并致辭,副市長熊皓主持儀式。

            致辭中,吳雋對該片的攝影團隊以及幫助、配合該片拍攝的單位、公司以及專家學者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他說,《匠心冶陶》這部紀錄片,既是我市非遺保護的重大成果,為后人學習、研究手工制瓷技藝留下了集大成者的寶貴資料,也為我們提供了傳播弘揚文化的經典巨制。這部片子也是陶瓷研究工作者、陶瓷愛好者必備的珍貴參考資料,對研究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科技價值、傳播價值和史料價值。他還提出,這部《匠心冶陶》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載體,希望受捐贈的學校,真正利用好這些載體,面向我們廣大的青少年學生大力普及陶瓷文化知識,培養他們愛國、愛家鄉的情懷。“衷心希望我們有更多這樣的精品力作問世,為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國際瓷都添磚加瓦。”

            據悉,紀錄片《匠心冶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之一,也是陶瓷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的基礎工程,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力量拍攝,前后歷經近4年之久,先后有135位制瓷工匠出鏡。該片采集素材達4000多分鐘,總共18集,總片長300多分鐘。

            儀式現場,市檔案館、市圖書館等單位接受了紀錄片《匠心冶陶》以及相關書籍的捐贈。

            汝州:汝瓷精品“扎堆”拿大獎


            7月31日,記者從河南省汝州市文化廣電局獲悉,在北京舉辦的2012年第二屆中國陶瓷文化藝術創意精品展覽會上,汝州市汝瓷行業共勇奪14個獎項,豪取2金6銀6銅。

            據悉,“第二屆中國陶瓷文化藝術創意精品展覽會”,由中國輕工聯合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共同主辦,近20家輕工行業協會、學會、企事業單位參與,于7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450多家企業參展。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作為該展會協辦單位,單獨劃出區域,單獨列出展會題目,即“第二屆中國陶瓷文化藝術創意精品展覽會”,以陶瓷行業的整體形象,組織陶瓷企業及陶瓷藝術家參展,設立“大地獎”作為參展各類陶瓷產品評比的獎項。

            此次陶瓷文化藝術創意精品展覽會有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參展,規模達到30000多平方米,有來自全國各陶瓷主要產區知名企業的日用陶瓷、禮品瓷精品參展。汝州市文化廣電局精心組織該市13家汝瓷企業參展,取得了2金6銀6銅的好成績。

            視頻:蔡曉芳和他的仿古瓷藝術


            春節前我們曾報道過臺灣著名的曉芳窯仿古瓷,這個以陶瓷大師蔡曉芳先生命名的品牌,在兩岸仿古瓷行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別是曉芳窯燒制的仿古生活實用瓷,如茶具等,連一般消費者都喜愛。其實,曉芳窯的過人之處,在于它獨特的釉色和古韻。今天我們再透過鏡頭,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賞一下。

            研究仿古瓷超過30年的蔡老先生說,幾乎中國歷代所有古窯名瓷他都燒制過,但最初是從仿宋瓷起步。所謂5大名窯,蔡老樣樣精通,而最為外界津津樂道的,是他的仿宋汝窯瓷。

            歷史上曇花一現的汝窯瓷,追求的是“雨過天青云破處”的玄妙顏色,這充分體現了宋代皇室的特殊審美觀。

            臺灣瓷器工藝師蔡曉芳:大概他[宋徽宗]喜歡這種顏色,當時象喝茶的器皿,他說“定[窯]白[瓷]有芒不堪用”,專門下令要另造青瓷。

            汝窯瓷的釉色素雅溫潤,若隱若現、不規則的大小開片紋路則透顯出奇妙的藝術效果。

            臺灣瓷器工藝師蔡曉芳:因為土跟釉的膨脹系數在微妙差別時就會形成這樣,這個叫冰裂紋。這個叫開片,會越來越多,隨著使用年代,一熱一冷,就會形成這種效果。

            目前所知,流傳下來的汝窯古瓷全世界也只有70多件。曉芳窯精仿的這幾件,其原物都藏在臺北故宮。

            當年正是蔡先生對古瓷研究的專注態度,感動了臺北故宮的管理高層,破天荒地準許他近距離接觸古瓷真品。

            臺灣瓷器工藝師蔡曉芳:最初給我看的時候,都是有安全人員包圍著,盯著我看。從櫥窗看跟[接觸]真品實在有差別,特別是一些形狀復雜的,感覺不一樣。

            有一段時期,蔡先生每年都仿制臺北故宮十種左右的歷代古瓷,多次到海外展出后,早已成了收藏家追捧的高價藏品。

            蔡老先生位于臺北北投的工作室,就像是歷代古瓷器博物館,宋元明清各種名窯仿古瓷,一應俱全。當年蔣介石從景德鎮所訂制陶瓷的圖案,也被蔡老運用到新開發的生活實用瓷上。

            臺灣瓷器工藝師蔡曉芳:蔣家比較會欣賞瓷器,所以我們給蔣夫人做[瓷器],都是用手工畫的,比較細。

            由于老一輩的瓷器畫工日漸凋零,后繼乏人,蔡老承認,已經不容易仿制需要繪畫的明清瓷器精品了。不過,行內一般公認,曉芳窯在單色釉仿古瓷領域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別人至今仍難以超越。

            視頻:陶瓷大師陳鐘鳴的仕女瓷塑


            這里是潮州陳鐘鳴老人的工作室,他正在用手上的瓷泥來塑造仕女。陳鐘鳴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他大半生的時間都與瓷泥相伴。

            潮州有著豐富的高嶺土礦,瓷土的土質潔白細膩,而這種細膩的瓷土為藝人塑造瓷塑,提供了先覺的條件。

            塑造一尊仕女瓷塑,要從開坯做起。先用打薄的泥片卷成空心部件,它可以避免瓷塑在煅燒時爆裂,大一點的瓷塑部件都是采用空心的方法來塑造。

            稍微晾曬之后,將捏塑好的肢體部件,通過泥漿來粘合拼接,塑造出瓷塑仕女的大概輪廓。然后,要憑借著手中的雕塑刀,對瓷塑進行細部的刻畫,雕塑中:刮、削、貼、挑、壓、抹等技法,主要是靠塑刀來完成。

            仕女頭部的塑造是瓷塑的關鍵,尤其是五官的位置。人們捏塑出仕女的臉型,并刻畫出垂直和水準的參照線為五官定位。

            嶺南的瓷塑中,多用秀瘦的臉龐來表現仕女。潮州的侍女瓷塑也體現著這個特點,人們沿著中線雕塑出仕女的輪廓,面部的五官漸漸的清晰起來。

            眉眼的刻畫是仕女瓷塑的點睛之處,距今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的女子就開始畫眉。唐代就已匯總出:遠山眉、柳葉眉等十種稱謂,潮州的瓷塑仕女,多采用柳葉眉來裝飾。

            潮州仕女瓷塑的整體塑造,力求簡練概括。但從不放過每一個細節,衣紋的刻畫簡潔生動;面部的表情平和自然;手指間小心的雕鏤;眼角處細致的涂抹,一尊瓷塑仕女,正是經過了這些細微的刻畫之后產生的。

            燒結之后,一位嶺南地域,勤勞善良的女子形象顯現出來,潮州的瓷塑工匠,正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現民間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用陶瓷來塑造仕女,是潮州民間瓷塑的一個門類。宋代潮州窯的“麻姑敬酒壺”和清代的“瓷塑觀音”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民間百姓的藝術審美。

            斗轉星移,瓷塑仕女造像在經歷了千年的傳承之后,依舊保留著清新淡雅的儀態。它是潮州一代又一代的瓷塑工匠,在傳承中求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創新的智慧結晶。

            刷新出口紀錄


            “數”說半年報:今年以來,江西出口已走出低谷步入快車道。1月至6月,出口近兩億美元。其中,陳設藝術陶瓷出口12600多萬美元,日用陶瓷出口6100多萬美元,建筑陶瓷出口1270萬美元,同比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千年窯火鑄就了景德鎮的歷史輝煌,景德鎮制造的精美絕倫陶瓷遍布世界各地。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后,世界各國在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意識方面和日常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景德鎮傳統的陶瓷生產模式為高資源消耗和高能耗方式,在節能減排的新形勢面前面臨著重大挑戰。景德鎮檢驗檢疫局切實按照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積極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以實際行動幫扶進出口陶瓷企業實現陶瓷生產方式轉型和質量效益的提升。

            低碳排放:陶溫降為1200℃

            在生產傳統里,一直把日用陶瓷、陳設藝術瓷、建筑衛生瓷等明確劃分為不同使用功能和不同適用范圍。隨著當今世界發展,日用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功能化、建筑衛生瓷強調藝術品位化等已成為陶瓷發展的趨勢,旅游市場的發展又帶動了陶瓷旅游產品的多功能發展,景德鎮檢驗檢疫局重點關注陶瓷發展的四個方面:陶瓷產品在旅游市場進一步提高占有率,注重與旅游有關的日用陶瓷、陳設藝術陶瓷新商品的及時開發和器型更新;陶瓷與文化的深入結合,注重文化陶瓷、人文品位的針對性開發;科技陶瓷新發展,注重高新技術與傳統陶瓷的相互結合,發掘傳統陶瓷新的活力;節能環保在陶瓷生產加工過程的應用,利用檢驗檢疫的行業技術優勢,幫助企業在保證質量前提下,節能降耗。景德鎮檢驗檢疫局幫助景德鎮常青工藝品有限公司多次改進原料配方和燒成工藝,使其出口日用陶瓷燒成溫度由原來的1320℃左右降為1200℃,此舉為企業節約了近四分之一的燒成成本,實現了低碳排放節能增效。

            提出口號:一企一案

            以“創業服務年”和“質量提升”活動為契機,景德鎮檢驗檢疫局在陶瓷生產企業中開展以“三幫”、“四送”、“五落實”為主要內容的幫扶活動。與此同時,該局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情況,量身打造立體式監管服務模式。近年來,漢索夫陶瓷、臺灣正翰遠紅外陶瓷、元和瓷業、金意陶、法柏陶瓷等一批海內外重點陶瓷客商相繼在景德鎮市投資陶瓷生產。景德鎮檢驗檢疫局提出口號:為重點企業服務,實現一企一案。為企業制定全方位、立體式專項監管服務方案,指定專人負責幫扶企業實現早投產、早出口。

            在景德鎮檢驗檢疫局大力支持下,2009年金意陶公司全年完成出口瓷磚近600萬美元,法柏公司高檔日用陶瓷也成功進入法國和新加坡高檔酒店,產品附加值是景德鎮傳統日用陶瓷的幾倍之多。此外,在該局的幫助下,黎川江西環球陶瓷有限公司建設的陶瓷檢測實驗室基本實現運轉,完善了企業自檢自控能力,為企業產品擴大出口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通關效率。

            源頭把關:移動+動態

            從源頭抓起、全過程進行監管是檢驗檢疫部門的一項常態工作。為了確保出口陶瓷產品質量安全,景德鎮檢驗檢疫局認真做好“兩個移動、一個動態”。“兩個移動”即:實行把關關口前移,開展對出口陶瓷原輔料重點是原料和花紙的投產前專項檢測,加強生產全過程質量監控,利用檢測中心專項檢測能力齊全的優勢,在企業自愿的基礎上,對企業新投產的原料、花紙等進行投產前的鉛鎘的有害元素專項檢測,做到不合格的原輔料不使用;實行監管工作向安全衛生轉移,對企業生產加工過程的產品抽樣檢測,加大對生產過程工藝參數的監測力度,實施對產品安全衛生項目的有效控制,保證出口陶瓷的質量。

            “一個動態”即:加強出口商品質量許可證獲證企業的動態管理。該局一方面在企業申請許可證資格伊始,深入企業進行指導,按照出口陶瓷質量許可證管理規范和ISO9000體系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大力提倡質量誠信機制,與企業簽訂“質量責任協議書”,引導企業從思想上重視產品質量保證,產品生產中保證從原材料到成品的生產加工過程質量得到有效監控;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產品質量溯源體系,規范陶瓷生產從源頭到客戶手頭的全過程質量記錄,規范標識和批次管理工作,實現質量溯源管理有效。

            據了解,目前該局與所有出口陶瓷生產經營單位均簽訂了“質量責任協議書”,對獲得“出口陶瓷質量許可證”的21家出口陶瓷生產企業實現了原料花紙等供應商備案、來料驗收、試燒檢測,力爭從源頭把住產品質量關。

            為提升檢測能力,該局加大檢測中心的檢測設備技術投入力度,強化實驗室管理體系建設,密切關注FDA對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的相關條款,開展檢測技術前瞻性研究,提升技術支撐能力。通過以上措施,全面實現了對所有獲得輸美日用陶瓷認證企業的所有原輔料成品的鉛鎘檢控,確保了輸美日用陶瓷的鉛鎘等有害元素指標控制在無害范圍內,極大地降低了輸美日用陶瓷的質量風險,提高了轄區出口陶瓷成品的品質合格率。

            蘇富比200多項御瓷及工藝品香港待拍


            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秋季拍賣,將于10月底舉行,推出逾200多項御瓷及工藝品供競投,總估價高達2億港幣。據香港《大公報》報道,“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環節中的重點拍品是一只清朝乾隆年間制造的“胭脂紅地軋道錦紋粉彩纏枝花卉紋梅瓶”,估價達3000萬港幣。梅瓶通體施以均潤的胭脂紅彩,作軋道上剔花后繪上多種花葉紋飾,其釉色的相配異常考究。作為下地的胭脂紅彩制作尤其成功。這釉色初出現于康熙晚期,是引入西洋配釉法,在紅釉中加金以低溫燒成。早期多施于薄胎白釉器上,施釉較薄,以便發色及流釉均一,但成功燒制殊不容易。而要在此碩大梅瓶般圓渾,線條多變的表面施以更豐厚的胭脂紅彩作軋道剔花,燒來濃艷珠潤且厚薄得宜,極其難得。拍賣還設有專題拍賣“龍游帝苑”。整個專題的拍賣品均以龍作設計主題的藝術品,搜集的均是出自明清兩朝的御瓷及工藝品。此次專拍中最高估價的是一只清朝雍正年制的“青花釉里紅云龍紋天球瓶”。瓶身燒繪上一條紅釉大龍。大龍神態勇猛英明,正翱翔于云層中。這瓶的構圖靈感來自15世紀初期明朝年間的青花龍紋瓶,加上18世紀精湛制瓷的手工技巧,糅合了兩個不同時代的特色。這只天球瓶體積大于一般所見的同類天球瓶。藍紅兩彩把大龍游戈于云間之景致表現得層次分明,生動逼真,預計在拍賣中將以港幣1000萬成交。專拍中另有近年市場出現最重要的宮廷印刷品——“康熙御璽寶藪”一冊,冊子封面刻有“寶藪”二字,系珍貴的書籍。“寶藪”二字旁飾有夔龍狀圖案。此冊子共有21頁,內里收錄了康熙皇帝119枚圖璽印的鈐印,悉數以朱泥蓋印上,估價400萬港幣至600萬港幣。

            均窯瓷器的市場價值及拍賣紀錄


            ●宋代 均窯八棱瓶

            均窯燒造的瓷器品種較多,以鈞瓷最為有名。均瓷胎質細膩堅硬,較為沉重,主要色為紅色和藍色,其釉為乳濁釉,乳濁釉的好處是可以遮蔽胎色。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復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后世再無此稱呼。

            鈞瓷發端于東漢,是宋代五臺甫窯瓷器之一,漢族傳統制瓷技能中的珍品,被稱為國寶、瑰寶。以共同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特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拙的外型、精深的技能、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奇特窯變, 山清水秀、云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不斷的圖形顏色和美妙神韻,被譽為中國“五臺甫瓷”之首

            中國宋元時期北方瓷窯。在鈞州境內今河南禹州市故名。為宋代五臺甫窯之一。亦稱“均窯”、“鈞州窯”。創燒于唐代昌盛于北宋閱歷宋金至元代。往后歷代都有復制。境內有窯地近一百處 以小白峪前史最早。

            鈞窯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始于唐,昌盛于北宋。以鈞窯出產的鈞瓷則是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后初霽云破處,落日紫翠忽成嵐”的窯變作用,一改自漢至唐以來“南青北白”的單色釉開展脈絡,自此我國瓷器開端進入出五彩斑斕的時代。源于唐代的鈞瓷藝術,于宋代成果了第一個瓷器燒造的藝術頂峰。宋代鈞官窯瓷器高雅、溫潤的藝術作用,變成了鈞瓷審美的最高規范。

            0299 鈞窯瓶 成交價:8625萬 2012-12-28

            0369 鈞窯窯變釉大花盆 成交價:5800萬 2009-12-06

            0300 鈞窯瓶 成交價:4600萬 2012-12-28

            2508 鈞窯天青 成交價:3952.75萬 2008-04-11

            0405 鈞窯虎頭益壽和荷口古玉春 成交價:3680萬 2013-10-27

            0099 鈞窯虎頭益壽古玉春瓶 成交價:2875萬 2014-06-08

            0211 鈞窯八方弦紋瓶 成交價:2737萬 2010-12-30

            0136 鈞窯瓶 成交價:2300萬 2013-06-23

            3046 鈞窯天藍玫 成交價:1684萬 2013-04-08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視頻]紀錄片《瓷魂》斬獲多項國際大獎》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視頻]紀錄片《瓷魂》斬獲多項國際大獎》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瓷磚墻面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