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收藏:坭興陶走出“深閨”

            近日,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成功舉辦了《坭興陶藝術作品展》,隨著泛珠三角的合作更加緊密,廣西“省寶”坭興陶也首次在廣州撩開神秘的面紗。據業界人士透露,收藏坭興陶現在正當時。

            揭開面紗細述三大特點

            坭興陶起于隋唐,有近1400年的歷史,曾經名揚海外,1915年、1930年分別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比利時世界陶瓷展覽館金牌獎,目前歷代珍品已被20多個國家級博物館收藏。

            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介紹,坭興陶作品有三大特點:一是泥的細膩,這種紫紅朱泥唯欽州獨有。成品無砂粒無氣孔無毒性,鉛鎘溶出量等于零。陶不施釉卻如瓷般光亮潤澤,這是為其他陶所不能比擬的。

            二是坭興陶每件無一相同,在燒制過程產生的胎體窯變是坭興陶最大的藝術特色。當爐溫上升到1200℃的臨界點時,由胎坯發生窯變,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并自然形成天藍、古銅、虎紋、墨綠等多種色澤紋理,須打磨表層氧化物后才現真面目。可謂“火中求寶,難得一件,一件在手,絕無類同。”因而被稱作“中國一絕”。

            三是精致的浮雕及書法刻字,全憑雕刻家手工直接在坭坯上雕刻,這也是許多陶制品所沒有的。

            目前價位不高

            據悉,坭興陶在燒制時胎體呈現軟溶狀態,容易開裂或坍塌,書畫家的雕刻極易毀于一旦。難怪館內展出的一只160厘米的水滸人物浮雕大花瓶,是坭興陶史上第一個完好的巨大花瓶。從1984年至2004年20年間以燒壞了60個泥坯的代價,才得以完成。而一般要成功燒制這么大的作品需用三年試制時間,四名技師制作半年,燒制整整七天七夜,才可能出精品。

            因此,坭興陶是中國一個稀有的陶器品種,數量很少,每年出作品不過500件,它又是廣西壯族地區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目前制作陶藝品的能工巧匠僅剩下20人。

            據悉,在社會及博物館收藏的坭興陶數量也不多,以廣東為例,僅省博物館、陳家祠及六榕寺有藏品,在民間更鮮為人知。

            坭興陶目前的價格低于它的價值,通常一件大師的作品售價僅在3000—10000元左右。如被意大利、日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1984年創作的《四神?碟》(四件套),售價僅為4000元。難怪一位收藏愛好者看完作品展后一口氣訂了七八件大師作品。

            好作品要看成色、形色

            據李人介紹,一般來說,挑選好的坭興陶,應該注意三個方面,首先是顏色上要有窯變后的效果,色澤層次分明。其次,作品的形狀應比較端正,整體協調悅目,肌理自然。同時,應選擇字畫鐫刻與陶的器型相配、藝文呼應、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作品。

            另外,一些名家大師的作品很值得收藏者關注。如已70高齡、準備封刀的劉明洲書法家的書法與坭興陶相結合的藝術品就極具收藏價值。

            taoci52.com小編推薦

            贛南紅色藏品走出深閨魅力示人


            感悟經典魅力,呈現紅色記憶。9月,為期10天的紀念建黨90周年紅色經典億元畫展在贛州市博物館舉行。作為贛州市第三屆全民讀書月暨第八屆讀者節系列活動之一,因為展出了一大批“含金量”頗高的紅色藏品,展覽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是我市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向外界展示紅色藏品獨特魅力而乘勢搭建的一個會展平臺。

            贛南是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所在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新中國的締造者在這里戰斗過、生活過,因此保存了眾多的革命歷史遺跡,留下了眾多的紅色歷史文物和收藏品。近幾年,紅色藏品備受藏家寵愛,漸成價值洼地,其中郵票、貨幣、像章、軍事用品等稀有藏品市場價值較高,藏書、像章、塑像、油畫、瓷器、文獻、連環畫、老照片等普通物件比比皆是,這其中以像章、塑像、油畫和文獻最受投資者的關注,標出幾十萬元人民幣高價的藏品也不鮮見。據媒體報道,一張上世紀30年代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名義發行的、帶有列寧頭像的1元面值的紙幣,因為發行范圍小,傳世量少,在沈陽一張已被標價20萬元。

            坐擁一個巨大的財富庫,如何挖掘其市場價值?近年來,我市通過參與會展、自搭平臺等方式,逐步激活、培育紅色藏品市場,使贛州紅色藏品走入市場,展示魅力,體現價值。2010年5月,在深圳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106套、185件中央蘇區時期的紅色收藏精品在深圳大芬油畫村美術館開拍,敲響了贛州紅色收藏品拍賣的第一槌,多件藏品拍出高價。

            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我市文化、旅游等部門聯合各地革命老區和國內外收藏家、研究學者、文化企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研討會、拍賣會等交流交易平臺,有效推進紅色文化產業發展。廣受關注的中央蘇區革命傳統主題展覽,事實上有力提升了贛南紅色藏品的市場關注度,提高了知名度。備受追捧的紅色旅游,有效帶動了紅色藏品的流通、交易,拓展了民間紅色收藏的空間。在“紅色經典億元畫展”上,參展作品既有紅色經典書法作品、紅色經典郵票、錢幣、票據,也有靳尚誼、陳逸飛等知名畫家的15幅紅色名畫,還有部分熱心市民提供的精美藏品。特別是陳逸飛的《尋夢家人》和靳尚誼的《毛澤東在井岡山》等名作,市場估值超過億元。

            李廣興:宋瓷之冠汝窯收藏真品難覓


            華夏收藏網訊眾所周知,汝窯乃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屬于收藏界十分珍稀的古玩藏品。根據資深古玉鑒藏家李廣興先生介紹,汝窯創燒于北宋晚期,因其窯址在汝州境內(今河南汝州、寶豐一帶)故名。

            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深收藏家李光興先生表示,汝窯以其工藝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蘊潤,高雅素凈的豐韻而獨具風采,在我國青瓷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標志。“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李廣興說道。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面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俗稱為“蟹爪紋”。

            汝瓷因為其絕妙的色澤、獨特藝術價值,深得帝王歡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譽。根據李光興介紹,汝窯的價值在收藏市場上是十分高貴的。他同時還表示,盡管自己主攻的是古玉鑒藏,但對于汝窯的研究同樣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由自己收藏有汝窯實物作為論證對象,李廣興經常拿著自己的汝窯藏品結合相關的鑒定依據去鑒賞與研究。李廣興表示,汝窯的真品在目前的收藏市場上是非常少見的。而他對自己收藏的汝窯藏品卻十分有自信,他認為汝窯價值高并不代表就不能夠收藏到真品。由于在收藏界打滾了非常長的時間,所以李廣興的收藏造詣也具備相當的水平。對于汝窯的市場價值評判,他則強調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拍中的一件汝窯拍品,以天價2.0786億港元成交。(華夏收藏新聞采訪部采編主任:何德全、文字記者:梁敏生、攝影記者:劉曉玫)

            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兩大誤區


            2009年元月初,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的福建德化瓷再次進軍北京馬連道茶城,這讓賀歲收藏市場又多了幾分熱鬧。在這之前,即去年12月13日開始在潘家園舊貨市場舉行的“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交易博覽會”中,作為“非遺”手工藝品之一的德化白瓷首次出現,引起京城大眾收藏者的關注,展覽現場連著幾天都有許多人觀看。“從交易會展覽之后,來購買、咨詢德化瓷的人是以前的幾倍。”潘家園瑩玉瓷莊的總經理王增起說。他是個“老北京”,偶然從朋友處見到德化白瓷,感到很震撼,就開始收藏,并于4年前在潘家園開店。他說,由于北方人對德化白瓷接觸少,對瓷器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概念上,收藏或者消費就不免存在偏見,為此,他提醒那些瓷器愛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輕工藝,重價格”和“多實用,少文化”的誤區。

            誤區之一

            只看價格不看工藝

            德化白瓷是陶瓷藝人采用當地特有的優質瓷土和良好的水源,通過捏、塑、雕、刻、刮、接、貼等技法制作出來的。其釉面晶瑩光亮,潔白如玉;胎骨細密,具有透明感,故有“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等美稱。因瓷土細致,最適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細膩玲瓏的瓷塑作品,明代瓷藝大師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均以瓷塑作品見長。

            王增起從幾年來的收藏和經營中得出經驗,認為德化白瓷講究的是“薄如紙、細如絲、潤如玉、聲如磬、明如鏡”,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的作品,就具有這些特點,他刀法洗練,雕刻精細,衣褶層次分明,紋理舒卷自如,繁而不亂,工藝達到了極高水準。目前蘇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難求”。他的作品限量發行,多則數十件,少則一兩件,件件珍貴。在4年間,他的作品價格上漲了8-10倍。蘇清河是目前惟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白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善于陶瓷雕塑,尤以佛教人物造像蜚聲海內外。

            王增起說,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問題,主要是工藝區別,而且做工有普通與名家之分。同等價位的產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藏品的名家與普通之分,就如做面食一樣,高級廚藝師做出來的是面點,而普通大師傅做出來的是饅頭。”王增起說,德化白瓷也一樣,同樣的材料,大師做出來的是精品,其價格就高,普通工藝師的作品價位較低,收藏增值空間不大。

            誤區之二

            只重實用不重文化藝術內涵

            德化白瓷跟傳統意義上的瓷器概念是不同的。在傳統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實用,今天價值連城的元明清瓷器,當時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日用,只有少部分是觀賞把玩的,但由于其厚重性,給人的感覺是很“有用”。德化白瓷更重視的是藝術和收藏價值,作品輕巧薄透,有些消費者認為,胎壁太薄,不易拿放,使用起來不免“膽戰心驚”。不過也有人認為,精品瓷器本來就不是為了使用,誰也不會花千萬元買個清乾隆“琺瑯彩胭脂紅山水紋碗”盛飯吃,珍品的收藏是為了歷史文化的傳承。

            王增起認為,德化白瓷把傳統瓷器的感覺打破了,體現的是完美的藝術,賦予陶瓷更多、更大的藝術創作空間,拓展了瓷器以往的實用范圍。“德化白瓷也可日用,包括餐具和茶具都有。”王增起說,準備在今年推出加入納米技術的餐具,打一把健康牌。

            王增起強調,德化白瓷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內涵,決定了它的收藏價值。如蘇清河的作品價值高,這是由他的藝術成就決定的。如他的佛像,包括了繪畫、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諸多技藝,融合了佛教、美學、歷史、傳說等民族文化精髓。蘇清河自己就曾說過,“‘陶瓷’,實質上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藝術”。

            “德化白瓷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面臨著工藝傳承的困難。”王增起說,要讓德化白瓷很好地世代相傳下去,這是當代人的責任。這些藏品不僅汲取了古人的技藝,也記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其歷史文化價值,遠遠大于市場價值。

            曹興誠:收藏就如同談戀愛


            曹興誠在世界收藏家大會上作題為《古代藝術品的現代性》的演講。

            曹興誠收藏的明《田黃石雕瑞獅紙鎮“玉旋”款》。

            曹興誠收藏的“清乾隆料胎畫琺瑯彩黃地浮云飛鳳牡丹紋包包袱瓶”。

            2008年5月,曹興誠將“清乾隆御制料胎彩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以6500萬港元拍出。

            ●他在汶川大地震后慷慨義拍藏品賑災

            ●他是第二屆華人收藏家大會上的特邀演講嘉賓

            ●他的家像個“小故宮”

            ●他有太多太多的收藏故事

            曹興誠

            1947年出生,祖籍山東。臺灣大學電機系、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畢業。分別獲有臺灣交通大學與前紐約Polytechnlc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

            曾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副所長,1982年出任聯華電子公司(聯電)總經理,1991年任董事長,現為聯華電子公司榮譽董事長。對藝術鑒賞與收藏頗有研究。曾任“清翫雅集”會長,收藏范圍廣泛,收藏品以青銅器、銅器、書畫、當代藝術為主,其中以青銅器最著稱。倡導以“美”為核心的收藏理念。

            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當代大收藏家)》一書中,將其列為1945年后全球知名之百大收藏家,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

            他家是個“小故宮”

            曹興誠是為“收藏”而來,我們的話題就緊扣“收藏”。

            有看過曹興誠收藏品的人說,他家里有商周青銅器、唐三彩、北宋官窯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琺瑯花瓶等,甚至法國PierreMatter的銅雕、美國西雅圖Chihuly的玻璃吹制品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包羅萬象,他家就如同一個“小故宮”。不過曹興誠先生總是笑著說,這么多收藏通通都是老婆的。

            2007年,蘇富比推出《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一書,介紹二次大戰結束后至今全球100多位重量級的收藏家,其中東方收藏家有8人,5位日本人及3位中國人,而曹興誠是唯一入榜的中國臺灣藏家,顯示其收藏的質、量,都已達國際級水準。該書共花了5頁篇幅,介紹曹興誠的背景與收藏歷程,還刊出曹興誠家中的照片。書中寫道,曹興誠年輕時雖然喜歡欣賞藝術,但因不是有錢人,因此從未想過可能會擁有藝術品。

            此話確實如此,曹興誠涉足藝術品收藏至今不過20多年,在上世紀80年代從為了給朋友送一塊古玉開始,上當以后努力鉆研。每當遇到一件心儀的藏品,他都要仔細研究它的歷史淵源,他從古玉收藏開始,雖有幾件藏品,但是他說,現在已經放棄了對古玉的興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將一塊普通玉石經過加工,能夠使其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讓這位臺灣高科技精英面對如此亂象,也束手無策,只好作罷。

            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件明朝的《田黃石雕瑞獅鎮紙》并附有鏤雕花卉紋象牙蓋盒座,引起買家的競逐。最后只剩下曹興誠與澳門何鴻燊代理人兩方競逐,最終,曹興誠以近4000萬港元的價格將其拍下。據說,何鴻燊對錯失這件作品一時難以釋懷,事后透過經紀人向曹興誠表達購買收藏之意。這件田黃作品至今仍穩穩地放在曹興誠的藏品柜里。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為了鑒賞。我是學理工科的,對研究格外有興趣。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而并非為了投資。”曹興誠強調,“其實對于藝術品來說,最高境界是只鑒賞不收藏。可惜我還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會用功研究藝術品背后的美學意義了。”

            藝術品要達到三個“和諧”

            在曹興誠擁有的眾多的收藏品之中,最值得驕傲也是他最偏愛的是青銅器。

            他認為,中國商周的青銅器是價值最高的,“這里講的價值是指藝術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場價格。一件藝術品要能達到三個層次的和諧。第一是造型的和諧,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與象征意義的和諧,就是表達能力高超;第三是觀者與被觀物的和諧,意思是觀者能被感動,引起共鳴。講到造型,又有幾何造型、生物造型及動態造型等三大類。中國商周青銅器不僅充分利用了幾何與生物造型,還創造了活潑的動感。商周青銅器作為敬天祭祖的禮器,表現出來的嚴謹、虔誠、肅穆與神秘感,實在令人感動,所以是一流的藝術品,足以傲視中外古今。”

            曹興誠認為:“中國青銅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期各有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工藝特色。晚商的青銅器一般都制作精細、工藝考究、設計奇詭,充滿創意與神秘,會讓人感到當時社會的嚴苛與一絲不茍。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雖然承襲了晚商的工藝水平,但設計比較舒緩簡化,器型則一般較大,顯示施政比晚商寬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制作工藝比較粗糙,經常可見明顯范線,莊嚴性及嚴謹度降低,顯示社會“禮崩樂壞”,但設計比較活潑繁復,代表社會的活力與多樣性提高。戰國青銅器已經逐漸脫離禮器儀軌,漸趨實用與華麗,經常在銅器表面鑲金、銀、紅銅、綠松石等等紋飾。由此可見,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

            瓷與青銅不在一個檔次

            曹興誠還有一些重要的瓷器珍品收藏,但在談到瓷器時,明顯地感到他并沒有像對青銅器那樣喜愛。他明確地表示,“與商周青銅器相較,中國歷代的瓷器雖有精美之作,但僅限于造型的和諧。因為瓷器缺乏象征意義,嚴格說來稱不上藝術品,比較接近工藝品,因此與商周青銅器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上。”不過,瓷器是中國重要工藝品,長期艷驚世界,所以也有其收藏價值。由于瓷器不像陶器或青銅器,不容許破壞性的科學鑒定,必須全靠目視鑒定,因此風險較高。尤其內地仿制水平日新月異,專家都可能被騙,曹先生挑選瓷器時,特別重視收藏記錄。“我收藏的一個元青花小罐,1966年曾在東京展出,并被記載于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中;明嘉靖魚藻紋大罐原系一對,為胡惠春先生早年在上海的收藏,后為香港劉鑾雄收藏。2000年,劉先生拿其中一件送拍,為我拍得。此罐收藏記錄完整,為傳世之名品,所以也不用擔心真假的問題。”

            收藏盡信書不如無書

            曹興誠自從董事長位子上退下來后,有更多的時間放在收藏上。他說:“最大的收獲是鑒賞能力的不斷提高,收藏范圍也不斷擴大。現在,我對古、今、中、外的各類藝術品都有興趣去研究與欣賞,到中外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能欣賞到各式各樣的美術品,感覺樂趣多多。”

            在談到如何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時,曹興誠以自己為例談到了收藏家的共性問題:“就鑒定而言,我的原則是“眼見為憑”,也就是憑自己眼睛觀察,而不聽別人嘴巴講。一般而言,鑒定方法可分科學的鑒定、形制的鑒定、美感的鑒定、常識的鑒定等等。我比較喜歡從國際知名的古董商買回國寶,因為這些古董商比較注重形象、講誠信,不會有意詐騙。此外,重視文物的出處是一種常識上的鑒定方法。在“賞”的方面,我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比較”。藝術的好壞高低,都是通過比較得來的。所以,我喜歡看書、逛博物館、欣賞別人的收藏,而且不限于自己收藏的類別。”曹興誠舉例說:“15世紀土耳其Iznik地區的青花瓷我一件也沒有,但我很喜歡。拿它與永樂、宣德的青花瓷比較,Iznik的瓷土較粗,制作沒有永宣的細致,但是畫工比較靈動,藝術感更強。許多收藏家只對自己收藏的類別有興趣,對其他類別看都不看一眼,這顯示出他的興趣只在買東西,不懂得藝術欣賞。”

            市場上的古董,贗品多如牛毛。在談到古董的真偽鑒定時,曹興誠說:“其實,鑒定的法則很簡單。譬如有人想在電話上模仿我們家人的聲音來騙錢,我們很容易分辨。為什么?因為家人的聲音我們天天聽,一比就知道真偽。鑒定也是一樣,一定要多看真品,看到十分眼熟以后,跟假的一比,就不易受騙。當然,能用科學鑒定與常識來佐證自己的眼力就更好。有些人去上了很多課,可是買的還都是贗品,毛病出在“盡信書不如無書”。鑒定講究的是實證,好比科學,需要動手做實驗才能真正了解。鑒定,需要把手上的東西與真品實際去比對,光看書、讀書最易受騙,因為作假的人書一定讀得比你多,跟作偽的人比學問,你是比不過他們的。”

            在曹興誠看來,通過研究鑒別一件藝術品的真偽,是一種樂趣。然而一旦購得假貨的代價是血本無歸、傾家蕩產,收藏的積極性恐怕要大受打擊。這就好比在品味美食的過程中,如果當真通過化驗證實食物中存在有害物質,食欲會頓時全無。“有人說,收藏過程中買到贗品純屬活該或是就當交學費,我覺得全然不是這么回事。為什么人們要上當受騙呢?對于藝術品造假,我們能不能像歐美許多國家那樣一經發現、追究刑責?市場假貨太多,已經形成了產業鏈。越有名的畫家,假畫越多。一些作假的騙子在拍賣場假拍假賣做出假行情,然后再轉賣給無知的收藏家。藝術品造假,就該嚴懲!當仿品充斥市場,假丑惡污染眼球,老百姓也許品味不到藝術真品的妙處了,中華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該怎樣得以延續?”

            收藏為的是欣賞和研究

            對于剛開始收藏的新手,曹興誠告誡說:“首先,不要聽別人亂講什么藝術投資會賺錢,收藏應該單純就是喜歡,應該跟談戀愛一樣。你談戀愛會很關心對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騙;收藏也一樣,要謹防買到贗品,受騙上當。總之,要多觀察,多比較,多學習鑒賞,盡量少買。”

            對于收藏家須具備的素質,曹興誠認為:“如果收藏的目的是為了習得鑒賞能力,那么,收藏家應該有科學的態度與求知的好奇心,對藝術史、文化史有鉆研的興趣,也應該有美感,對美、丑、雅、俗能夠分辨。現在中國文物,不論古董字畫,贗品多如牛毛。懂得科學鑒定方法,尤其重要。”

            2008年5月27日,汶川大地震后,曹興誠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抗震救災慈善拍賣會上,將前一年用6750萬港元拍下的“清乾隆御制料胎彩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再次以6500萬港元拍出,將半數款項通過臺灣紅十字會及法鼓山佛教團體,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余款則分別捐給臺灣其他慈善機構。

            事后,他在博客中寫道:“籌款不一定需要義賣東西,但這樣或許可以讓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占有欲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并不那么在乎擁有與否。”他對記者說:“收藏的意義,主要是藉此學習鑒賞,我常講,能鑒則知真假,能賞則知高低,收藏則只是花錢買東西。有些人甚至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我收藏的原則是盡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東西令我震撼,難以忘懷。所以收藏每一件東西,對我來講,都像談一次戀愛,每一次都是難忘的。”

            曹興誠語錄

            ●我收藏東西沒有什么“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涂的、“戀愛”的眼光。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點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你還會想,以后可以賣掉賺錢

            ●同是瓷器,有些是藝術品,有些卻只是工藝品。青銅器或繪畫亦同。藝術品值得收藏,工藝品就不值得但是要區分這兩者并不容易。大致來說,藝術品應該能顯示出創作者的熱情、真誠、信仰與個性,它是活的,有生命力與感染力。工藝品就是依樣畫葫蘆,既無個性也無生命。我覺得,以青花瓷的藝術性而言,清不如明,明不如元。基本上,康熙以后的青花瓷大都是工藝品,現在價錢卻飆得很高,這表示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藝術,什么是工藝。

            ●如果不學鑒賞,把收藏當投資,腦中只想賺錢,這樣收藏不僅無趣,也恐怕因為不辨真假、不知高低,反而賠錢。我常勸人不要去聽什么“藝術投資”這類演講,那都是外行人在胡鬧、在炒作,很唐突藝術的。

            走進萍鄉收藏天地 風生水起藏界興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收藏已經成為眾多人士的一大愛好,有人收藏郵票、有人收藏古錢幣、古陶瓷,還有人專門收藏糧油票證、奇石、電話磁卡等,中國民間收藏成了僅次于炒股、買彩票的又一群眾運動。我市收藏業的發展現狀又是如何?是不是也像國內其他城市一樣得到蓬勃發展,還是“看上去很美”?為此,記者來到位于濱河東路的市收藏協會,探尋心中的答案。

            在曲折中前進

            “萍鄉歷史悠久、文豪墨客輩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收藏遺產。同時萍鄉也是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游區之一,藏品文化有著豐厚的底蘊,特別是紅色藏品文化,是其他省、市無法媲美的,也是萍鄉收藏界的‘品牌’。一些本地收藏愛好者收藏著稀世珍品。”得知來意,市收藏協會會長鄔金梅對記者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作為萍鄉收藏界的資深人物,他曾被中國收藏學術研究會授予“當代杰出收藏家”稱號。

            目前,在濱河東路的收藏協會附近有著30余家收藏店鋪,可以說已成一定氣候,這已是收藏協會成立后的第5次搬家,而協會的歷史只有5年不到的時間。追溯我市收藏業的歷史,可以發現在20世紀70年代,收藏之風就已經初露端倪,只不過那時的收藏愛好者由于“居無定所”,大都是“游擊作戰”,在老郵電局,老圖書館、西門十字路口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擺攤交流經驗、互換藏品等。由于各種原因,我市收藏業在此后的歲月里一直得不到快速發展,且明顯滯后于起步較晚的南昌、新余等地。直到2006年11月18日,萍鄉收藏業的“春天”才終于到來,市收藏協會作為一個民間組織在這一天成立,廣大收藏愛好者也終于有了自己的“家”。“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等這一天等了太久,就像中國足球隊2002年進韓日世界杯一樣,太不容易了。”協會會員小李說。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在成立后收藏協會先后搬過5次家,但也得到了各級部門和有關單位的強力支持,收藏協會一天天得到壯大,“搬到位于市財政局旁的濱河東路有幾個好處,第一個是這里有一排小店鋪可出租給會員開店,可以將其打造為收藏一條街;其次是毗鄰市博物館,如果博物館能盡快開放的話,那對收藏業也是巨大的推動,希望這也是我們收藏協會的最后一次搬家。”鄔金梅十分珍惜現在良好的發展狀況。

            繁榮收藏文化

            收藏協會成立以來,為了給許多收藏愛好者提供一個獲取收藏資訊、增長收藏知識的學術交流平臺,協會在近年來已出版了多期《萍鄉收藏》刊物。同時,每個周末都聘請外地專家或本地學者前來協會向200多名會員授課,會員們也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了許多歷史文化知識,“前幾年,我們在步行街舉辦了幾次大型交流會,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收藏愛好者參加,今年下半年,我們還將舉辦兩次交流會,進一步宣傳萍鄉收藏文化。”市收藏協會秘書長沈忠說。

            收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消息,現在我國投資市場出現了空前活躍景象,民間收藏活動也出現了十分熱鬧的局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將來臨,前幾次出現在宋朝、清康熙、乾隆年間和清末、民初。在我市收藏市場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但收藏應該是一種個人愛好,一種興趣,收藏者必須樹立一個正確的道德觀念,可以進行收藏經營,但不能以‘收藏’牟取暴利,以假亂真。”鄔金梅表示,為更好地繁榮我市收藏文化,規范市場,協會經常組織鑒寶活動,提供真實的信息,并嚴格查處部分市場經營者以假亂真的行為。

            體會收藏快樂

            安源區農業局干部林燕春是一名有著10余年經歷的收藏愛好者,尤其喜愛收藏玉器,對他而言,收藏能夠怡情養性。每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生活上的煩惱,細細品味自己的收藏,煩惱就蕩然無存。而我市現在像林燕春這樣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他們在收藏的天地里潛心研究和探索,從中窺視每個年代的歷史,走進藝術的天堂,相對來說,收藏有的是學而不厭之樂,有的是以藏會友之樂。

            “從目前來看,萍鄉收藏業的發展之路將會越來越好,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萍城更多的人了解收藏,加強城市文化底蘊。”鄔金梅希望借全國收藏熱之東風,將萍鄉收藏業向前大步推進。

            收藏業的興起,直接折射出這座城市對文化發展觀念的變化和創新,但愿這一面旗幟能夠高高飄揚。

            紅陶獸形壺收藏鑒賞


            山東博物館館藏紅陶獸形壺,高21.6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它是先民們盛放水或酒等液體的實用器皿。精巧的造型也是從滿足這一功能出發:尾部設一筒形口,可注水;嘴巴張開,可出水;背部有抓手,便于提放;腹部鼓起,腿部粗壯,巧妙擴大了盛水容積;四足鼎立,可以放在火上加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紅陶獸形壺嘴部的張開角度、背部提手的設置等,已經超越了對動物具體形象的模仿,是一種出于實用性的創作了。

            紅陶獸形壺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典型器物之一。在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安徽北部的廣大地區,先民們開始了刀耕火種的農業,手工業制作也逐步分離并發展起來,陶器便是當時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手工制品,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1000多件精美的陶器,品種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這說明大汶口文化時期陶器的制作無論是原料的選擇還是火候的掌握,無論器型的塑造還是圖案的裝飾,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征發現,紅陶是大汶口文化中產生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陶器,它們色澤明麗,如血燦爛,如火熱烈,很符合原始人對血與火的原始崇拜,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最主要的品種。紅陶的原料一般為黏土,為防止斷裂從而使器物更加耐用,有時會摻入沙粒和蚌末,形成夾砂陶。紅陶的燒制溫度大約在900至1000℃,敞窯燒制,高溫之下黏土中所含的鐵元素被氧化,大部分轉化為三價鐵,還原比值低,燒成的陶器即呈現紅色。在遠古時代,這樣的化學反應原理當不為先民們所知的,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正確地利用這樣的規律,紅陶獸形壺就是這樣被燒制而成,歷經6000年而完好無損。它通體遍施紅色陶衣,夾砂材質,為避免沙粒和蚌末引起的粗糙,通過磨光工藝對外表進行了二次加工,整個器身顯得光潤亮澤。

            陶牛車


            收藏機構: 首都博物館

            大小尺寸: 車廂高17.6厘米,長20.7厘米,牛高17厘米,長22.5厘米

            生產時代: 兩晉

            生產窯口或產地: 其它文化

            品種: 紅陶

            陶瓷造型: 明器

            說 明: 晉(265-420)北京房山區服裝廠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泥質紅陶。明器。車為雙轅(已失),輿箱呈矩形,前面敞開,后面右側設一門,左右兩面全封閉,上連卷棚式車蓋,前后檐均較短,尤其是前檐較短是早期牛車的特征。輿箱底部有4個小孔用以固定車軸。車輪為模制,片狀,外側用雙線刻輻條。每輪輻條共16根,集中于粗圓的車轂上。車轂碩大也是當時車輛的特征之一:古代車軸與車身相固定,行車時輪與轂轉動,轂上承車廂,下納輻條,還要耐得與車軸摩擦,故而體積較大。牛佇立于車前,作駕車狀,埋首引頸,肩峰高起,體態雄健,有將欲發車之勢,十分形象生動。此牛車塑造寫實,比例中規。牛車模型明器多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

            宜興紫砂壺正逐漸走出“惡炒陰影”


            伴隨著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掀起的紫砂壺收藏熱,僅靠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紫砂壺已供不應求。為適應崛起的市場,在高海庚的主持下,以顧景舟為藝術指導,組建了特種工藝培訓班,傳授制壺技藝,因此造就了一批當代的制壺藝人。與此同時,鄉鎮企業也紛紛仿效,建起了宜興紫砂二廠、三廠……三十廠。原先一個近千人的制壺工藝廠,頃刻間出現了萬人做壺的熱鬧場景。這期間,宜興的制砂廠家,盛邀書壇、畫界的名宿新秀,前往宜興與當地制砂名手,聯袂創作。當代名畫家與知名紫砂高手的“雙名”合作的砂壺,一下成了收藏熱點,賣價多為五六十萬元一把,最高者竟賣到百萬港元之巨。

            當時,市場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紫砂市場出現了無序競爭,表面的繁榮掩蓋了諸多隱患的存在。受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及以前壺價的不當炒作及仿品的影響,導致臺灣等地區紫砂壺市場疲軟,直接影響到宜興紫砂壺的市場行情。紫砂壺江河日下,市場漸漸步入低谷。此時的紫砂藝術工藝品,再也不是“物以稀為貴”了。經過十年的沉淀,泡沫已盡。宜興紫砂壺正逐漸走出“惡炒陰影”,將面臨樂觀上升的行情。

            根據不完全統計,自1982年恢復職稱以來,現有800多人獲得了工藝美術員以上的技術職稱。在宜興,制陶工藝者要有大專以上學歷才能參與工藝美術員技術級別的評定,入門后要有3年工作經驗才能評上助理工藝美術師,再經過6年才有資格考工藝美術大師,有了工藝美術師資格再經過6年才有機會考高級工藝美術師,成績突出的再評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能當上研究員級工藝美術師的,制作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作品價值不菲。此外,在工藝美術行業中有特殊貢獻的紫砂藝人,以前由輕工業部,現在由國務院正式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江蘇省輕工業廳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稱號。這些名人新秀們繼承傳統,大膽創新,在贏得市場的同時也贏得了壺藝愛好者的認同。

            古樸典雅的紫砂壺,惹人喜愛。越來越多的名人開始涉足收藏紫砂壺,比如著名導演謝鐵驪先生,著名演員郭法曾、秦漢、凌峰、張國立、李嘉存、何賽飛、李靖飛先生等,以及剛剛去世的侯耀文先生,他們對紫砂壺的癡迷不亞于對演藝事業的執著。臺灣著名演員秦漢先生在接到電視劇《紫玉金砂》的片約后,借在宜興體驗生活的機會“惡補”,在不長時間內成了頗有閱歷的紫砂壺迷,他還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先生合作了一把紫砂壺。臺灣的凌峰先生十分喜歡宜興紫砂壺,日積月累,手頭的紫砂藏品不在少數。在他的藏品清單里,有徐秀棠的《觀世音》和《供春》兩件作品,有蔣蓉的《百果壺》,有徐漢棠的《菱花提梁》等。凌峰先生購藏的紫砂壺與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藏品相比也毫不遜色。曹穎、畢福建、劉蘭芳、馮鞏、大兵、張含韻等明星在宜興演出時,無一例外地對紫砂壺鐘愛有加。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