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件”,北宋時產于河南省西南部寶豐縣(原汝州所轄)境內的御用汝瓷,工藝精細,色澤美麗,傳世品稀少,數百年來,一直為收藏家們所青睞。
北宋是我國瓷器制造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瓷窯遍布大江南北,“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的產品達到中國瓷器制造工藝的頂峰,而在這五大名窯中,專為皇宮生產御用瓷器的汝窯,被后人列為五窯之首,列于云蒸霞蔚、如冰類雪的鈞瓷之前。汝瓷胎質細膩,造型工整,以名貴瑪瑙入釉,釉色呈純正的天青色,如雨過天晴;釉面平滑細膩,猶如美玉;器表有極小的開片,紋同蟬翼,細碎繁密;釉下有稀疏的氣泡,光照之下忽隱忽現,似晨星閃爍;滿釉裹足支燒,支釘痕細小似芝麻,整個器形呈“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的典型特征。
在汝瓷所有的特征中,最為獨到的是其“雨過天晴”般純正天青的釉色。相傳,北宋時,皇帝宋徽宗做了一個夢,夢到雨過天晴,夢中見到的雨過天晴后天空呈現的顏色,令微宗甚是喜歡,于是給燒瓷工匠傳下圣旨:“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宋徽宗的這道圣旨難倒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匠,最后是汝窯的工匠取得了成功。雖然這只是傳說,不足為信,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汝窯在釉色方面的匠心獨運。
北宋滅亡后,金人占領中原,窯工南遷。僅僅盛燒二十余年的汝瓷,不但工藝神秘失傳,就連窯址也不見蹤影。北宋之后,歷朝歷代都曾嘗試恢復汝瓷工藝,明清皇帝在江西景德鎮組織了御窯燒制御用景德鎮瓷器,然后將全國的優秀工匠集中到景德鎮,仿燒各大名窯產品,其他四大名窯均仿燒成功,唯獨汝窯難以仿成。建國后,汝州市也有幾家仿制汝瓷的工廠,但一直沒有生產出真正的汝瓷。汝瓷難仿,主要在其釉色,這種純正天青的釉色在史料中記載甚少,按照化驗的成份,調配燒制后呈現出來的釉色卻不是天青色。
由于汝窯是官窯,直接由皇宮控制和經營,其產品專門為皇宮服務,而非商品生產,所以傳世汝瓷非常稀少。據統計,全世界現存汝瓷傳世品僅70余件,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英國達維德基金會以及美國、日本和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一直以來,一個汝窯瓷片,就比黃金還貴。
令人驚喜的是,經有關專家和考古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汝窯窯址之謎已經得以破解。1950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專門從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的陳萬里先生,通過對歷史資料的研究和實地的考察,最早發現了寶豐清涼寺瓷窯遺址。1987年——2000年,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數次的勘察與發掘,終于在寶豐清涼寺四戶村民的房屋之下,找到了汝官窯中心燒造區,發現了燒制御用汝瓷的窯爐、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灰坑和水井等,出土了匣缽、墊餅、墊圈、支燒、火照及插餅等窯具,以及相當數量的汝官窯花瓶等器具。在這些瓷器中,有一些是傳世品中不見的新器形,如薰爐、套盒、梅瓶、方壺、小碗、大盆、板沿盤、蓮紋碗和蓮紋盞托等。
汝窯遺址的發現為世人恢復汝窯工藝帶來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汝窯燒制之謎也會破解,重新恢復生產的汝窯制品,將會給更多的人“雨過天晴”般爽心悅目的美感。
taoci52.com小編推薦
現代瓷的收藏價值
如今在瓷器收藏領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獨步天下。由于目前古玩市場里所見的古瓷十有八九都是贗品,使許多初涉收藏領域的瓷器愛好者敬而遠之。而一些做工精美、價格較低的現代瓷器在近幾年來反倒越來越被一些收藏愛好者所看好。
現代瓷一般指的是建國后50多年來生產的瓷器作品。由于現代瓷缺乏一定的歷史積淀,原先并不被藏家們所重視。事實上,一些現代瓷作品尤其是能反映新中國制瓷工藝水平的瓷器,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因此不少投資者在近年來開始瞄準了具有升值潛力的現代瓷品市場,現代瓷中既有可供傳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品,還有一些則偏重于陳設的瓷器。如果你想做少許的投資,可以選擇那些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進行收藏。現代瓷品中還有一種極具收藏價值的“文革”瓷器,眼下正成為收藏界的熱門新寵。由于“文革”瓷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大多為瓷像和像章,此外還有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如瓷盤、瓷碗、瓷杯、瓷壺、花瓶、筆筒等,其圖案多為毛澤東語錄、詩詞、工農兵圖案、英雄人物形象等。由于“文革”瓷生產年限很短,對于收藏者來說,它就有了一定的收藏價值,且增值潛力較大。目前一些較為罕見的“樣板戲”瓷像價格大都在五百元至數千元之間。而珍品花瓶的價格已超過萬元,且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間。在北京的一次國際拍賣會上,曾有一件高40厘米、直徑20厘米、圖案為“毛澤東去安源”的立式瓷瓶拍出過2萬元的高價。
投資現代瓷器,可從以下幾點考慮:第一,應從美化家居、個人欣賞角度作為出發點,且買進價格不宜過高;第二,作為中長期的考慮,應挑選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大師們的作品,售價大致在兩三千元至萬余元;第三,收藏一些存世量較小的“文革”瓷器,其增值潛力較大;第四,時尚類的收藏者可挑選一些器型別致、繪圖具有時代感的作品;傳統類的收藏者則可以造型規整、器型傳統為首選,至于選擇大件還是小件則看個人的經濟實力與喜好。應該說,當今制作精良的瓷器作品,只要投資得當就會有相應的回報。
仿汝瓷的鑒別與收藏技巧
現代仿汝瓷:現代仿汝瓷是汝瓷流通市場的主力,雖然現代制瓷技藝大為提高,在工藝和技術上有所突破,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1)造型有仿古的,也有新創的,但線條不流暢,器型呆板,沒有古樸之味。
(2)釉面光亮刺眼,釉水較薄,開片有自然的,但大部分,粗細不勻,缺少細節的把控。
(3)釉色仿的好的也呈天青,粉青,但色均勻不柔和,總是有深有淺。
(4)滿釉支燒,底足露胎都有,支釘如綠豆大小,沒有芝麻釘的美觀。
(5)釉下氣泡較多,采用熱熔釉浸釉高仿品,釉下雖然也無氣泡,但片紋不上翹。
(6)胎體厚重,用高嶺土,耐火土為原料,只有一些高仿品胎較輕薄。
(7)釉下光潔無土沁,無土腥味。
(8)新仿汝瓷有無款的,也有常“奉華”、“蔡”、“宋太宗”、“官"字款的,還有部分刻有乾隆御題詩,但刻款字體,風格,與古瓷不同,仔細觀察便知。
明清民國仿汝瓷:明清及民國初年,有一部分仿瓷高手也制作了一些汝瓷,但流傳至今的已為數不多,產品的品質和汝瓷真品差距相當明顯,對汝瓷一定鑒別知識的還是比較容易能發現其不同的。
(1)器型大多為小件,但工藝不精,出筋不清,造型疲軟。
(2)胎體較厚,釉水較薄,呈色蘭中偏灰,帶青。
(3)大多數底足露胎,少有滿釉支燒,且芝麻釘大小不一。
(4)釉面也開裂但不細密,紋片不上翹。
(5)少量大器型汝瓷,造型古板,無韻味。
(6)釉下氣泡較多,釉面光亮,胎為高嶺土,斷面呈白色。
真正的宋汝官窯瓷,質美蘊蓄、其釉色天青色為主,另有粉青、淡青、月白等。其釉色或如碧空萬里、或如雨過天晴、或如月輝閃耀,清雅素靜、光澤柔和、富有水色,汝瓷胎薄壁堅,無流光溢彩之姿,有淡雅清幽之美,沉實大度、靜穆高華、淳樸敦厚,充滿神韻。一句話總結汝瓷就是:“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藏家如果有機會可以去故宮博物館觀摩下真品汝瓷,再通過以上總結的仿品的特征進行甄別,還是能比較容易發現其中的區別的。
7501毛瓷的收藏價值
7501毛瓷是7501毛澤東主席專用瓷的簡稱。1974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考慮到毛澤東年事已高,特地為他定制了一批美觀、適用的生活專用瓷器。1975年1月,隸屬于輕工業部的工業科學研究所將這一任務作為至高無上的政治業務,組織了40余位頂尖高手,集合了當時我國陶瓷工藝技術最高水準的設計、制作、繪畫、調色配方、燒窯等各方面的高級專家和技術工人進行科研攻關,用稀有且儲量已經枯竭的特種陶土即江西撫州臨川高嶺土作原材料,經過反復試驗,終于燒制成功。這項工作被稱為“7501工程”,7501毛瓷也因此得名。除了送往中南海等毛澤東生活的場所外,7501毛瓷大部分作為陶研所職工福利分發而流入民間。三十多年來,7501毛瓷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收藏品種。
7501毛瓷的定義
對于7501毛瓷,社會上有多種稱呼和理解,并且還發現了“7501”款識的毛瓷。又因新中國成立后,像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等都為中央燒造過生活用瓷,有的也稱為毛瓷、中南海用瓷等。實際上,7501是當時的秘密工程代號,7501毛瓷是特指的一批瓷器,不能再生再造,也肯定不存在帶“7501”款識的毛瓷。7501毛瓷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要素:
1.時間上,是在1975年1-9月之間生產的或者試制的。
2.制造者,是輕工部陶研所7501工程項目組,而不是某個個人或幾個人,也不是輕工部陶研所。因為,7501工程項目組是實際存在的。
3.用途上,是為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專門設計、制造的生活用瓷。也有人認為通過挑選后送到中南海的才算毛瓷。但是,把毛瓷概念限定在為毛主席專門設計、制造這個范圍,更為全面,更為科學。
4.形式上,既有送往中南海的成套優質品,也有留在陶研所的剩余品種;既有成品,也包括試制品和瓷片;既包括瓷器,還應該包括圖紙、工具和原料等。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給7501毛瓷下定義:1975年1-9月間,輕工部陶研所7501工程項目組專門為毛澤東主席設計、制造的生活用瓷及相關物品。
歸納起來,毛瓷的收藏價值包括有特點的文化價值、豐富的收藏因素和極少的存世量三個主要因素。
7501毛瓷的文化價值
7501毛瓷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奠定了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1975年的1-9月,當正值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中國社會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毛主席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無與倫比,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是很難理解的。曾有一位毛瓷設計的關鍵人物回憶:我出于對毛主席發自內心的無限崇拜、無限敬仰的心情,暗暗定下決心,要毫不聲張地執行這項任務,并且一定要做出高質量的、樸素優雅、讓毛主席看了喜歡的瓷器餐具。還有一位參與者說:我們為毛主席燒制家用餐具瓷器,完全是出于對毛主席的無限崇拜和愛戴的心情,當作一個光榮而重大的政治任務來完成,絕對是毫無私心的。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只要是為毛主席,就可以做到赴湯蹈火,毫不猶豫,貢獻一切。正因為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制作的瓷器,其精工細作的程度達到了超一流的水平,是精品中的極品,無論是設計、用料和制作工藝,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
當時社會的時代特征就是全國人民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限崇敬,這個特征正好被7501毛瓷的設計、試驗和制造所承載。所有生產設計人員滿懷的虔誠之心都凝結在瓷器之中。這種虔誠之心是真實的,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空前絕后,更是無法復制的;這種虔誠是發自內心的,不為名,也不為利。這種特征的合理承載,這種虔誠的不可復制性奠定了7501毛瓷的文化價值,也是不同于歷史上眾多官窯和御窯的地方。2008年,南京博物院舉辦了“最后的虔誠:7501毛瓷展”,可以說社會已經充分認識到7501毛瓷價值的實質。
文化價值當然也包括藝術價值。7501毛瓷在工藝美術方面也卓有成就。
其一,輕工業部陶瓷科技研究所是當時唯一的集科研、生產于一身的國家級陶瓷科研機構,集結了當代許多著名的陶瓷藝術家。其中包括民國時期景德鎮“珠山八友”的后代和傳人,代表了“景瓷”的最高水平。7501毛瓷的設計方案凝聚了陶研所十幾位著名陶瓷藝術大師的創作才華,從毛澤東詩詞中吸取了創作靈感,采用的梅花、桃花和芙蓉花都是毛主所席喜愛的花卉。瓷器上水點桃花,浸透著粉潤的色彩,寧靜素雅,祥和大氣,充滿詩情畫意;手繪的翠竹紅梅,簡潔明快,恰到好處;芙蓉對花,表里如一,風范卓越,象征了毛主席作為革命者、詩人的偉大胸懷和高尚情操。
其二,7501毛瓷采用高溫釉下五彩工藝,半薄胎高白瓷釉下彩,工藝制作極為精細,手工在瓷胎上直接繪畫,一次燒制成功,與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各階段重要的發展工藝一樣,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因此,7501毛瓷還承載了陶瓷歷史工藝的標志性創新成果。
其三,7501毛瓷集中了最優秀的陶瓷人才的智慧,集新構思、獨特造型設計和全手工制作工藝于一身,是眾多藝術大師集體流水創作的精品。如畫梅枝的是王錫良,竹葉是戴榮華,水點紅梅是徐亞鳳……,全部手工制作,極具神韻而又似模印一般的一致,其精良高超實屬罕見。其設計和試制次數之多無法統計,成功率相當低。正是這種不惜勞力、不惜工本、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使7501毛瓷屹立中國瓷器之林而流芳百世。
7501毛瓷不僅是生活用品,還是超越生活的藝術品,在那個高大全、紅光亮的特殊年代,是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源自時代、同時也是超越時代的藝術杰作。
7501毛瓷的真偽
真偽是衡量藝術品價值的基礎,7501毛瓷更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7501毛瓷市場價格的突起,仿制者就沒有中斷過。甚至參與7501毛瓷試制工程的部分人員也參與了有組織的仿制工作。因此,鑒別真假毛瓷是一個專門而嚴肅的課題,需要收集各種仿制品的資料來專門論述。目前鑒定7501毛瓷的真偽,最主要的辦法有兩條:
一是考證收藏品的流傳。考證7501毛瓷的流傳相對來說比較有把握一些。因為市場上流通的7501毛瓷絕大部分是從陶研所的老職工家里出來的。陶研所老職工及其子女的擁有、消耗和轉讓還是比較清楚的,有的在外面經過一兩次的轉手,也知道其脈絡。即使是1996年拍賣的那批,也是被個別人集中購買。
二是專業人員的比對鑒定。任何鑒定最可靠的辦法是與標準器的比對。請看過標準器較多的專家,特別是某門某項的權威專家把關,是比較可靠的。
7501毛瓷的優劣與套型
7501毛瓷優劣的鑒別與其他瓷器是一樣的。有資料講,除了送給中南海等毛主席經常居住地點的7501瓷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其他多少存在一些問題。其實,7501毛瓷應該有不完整的試制品(大量白皮器物、試制時釉面開裂的器物等)、試制成品和合格品三部分組成。一些不能再使用的確實也銷毀掉了。目前流傳于世的主要是試制成品和合格品。因此,并不是說除了送給毛主席使用之外的都不合格了,后來還有一部分是送給其他重要人員使用的。另外,有相當多的毛瓷都經過使用,大多數使用者并沒有格外珍視。1996年7501毛瓷專場拍賣前在陶研所征集的時候,不少陶研所家屬提供的是正在家里使用的毛瓷,也有少量的損壞。
7501毛瓷的品種非常多。有的親歷者認為只有38種,但根據大多數參與試制和生產的人員回憶,結合現存的器物,7501毛瓷的品種多達130多種,要配成大套已經是不可能了。相對而言,餐具和茶具數量較多,容易配成套。文房四寶等其他用具數量較少,要是能夠配成套,價值會更高。
7501毛瓷的傳承特點
7501毛瓷雖然只有30多年的歷史,但是其特殊性決定了其非同一般的傳承特點。由于年時較短,不少傳承細節還沒有浮出水面。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某些毛瓷的價值。
毛主席本人是否真正用過7501瓷是大家關心的首要問題。有幾個資料可以說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汪東興同志的出發點是很簡單的:毛主席年事已高,身體不太好,吃飯咀嚼很慢。而且當時他已從中南海豐澤園搬到游泳池居住,廚房離用餐的地方有一段距離,飯菜送到后,又不能按時用餐,所以需要一批既能保溫、又能防塵的高質量餐具。也就是說,這批瓷器應該是考慮馬上要付諸實用的。其次,時任中央警衛局毛主席管家、生活秘書吳連登曾回憶說:“我與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都認為這批瓷器質量非常好,是毛主席用過的瓷器中最好的。毛主席不但對圖案滿意,對器型也很滿意。毛主席習慣用菜湯拌飯,新制作的菜盤較深,可以盛較多的菜湯。毛主席也特別喜歡釉下紅梅文具,晚年雖不能再用毛筆寫字,但畫有紅梅圖案的文房四寶一直放在他批文件的桌子上,還常常凝神欣賞并拿到手上把玩。”1976年毛主席在書房最后一次接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兩人以茶代酒碰杯時用的就是7501的釉下紅梅茶杯。
有人不解,為何7501毛瓷的一只小碗能在拍賣場上賣出170萬元,四只一套的酒具更是竟然賣到了8000萬元。應該說,雖然有些拍賣成交無法證實,但7501毛瓷市場流通較少,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行情,因此任何價格都是有可能的。7501毛瓷是否到過中南海,毛主席是否使用過,都是其收藏價值能否提升十倍甚至幾十倍的附加因素。毛主席與基辛格會談時使用的一只茶杯與其他7501毛瓷的茶杯工藝是一樣的,實際質量的差別也不大,但收藏價值卻大不一樣。因此,不能用某一拍賣的價格來等同于另外一件藏品的價格,但是可以作為參考。再說,價格是市場確定的,在不同的供需條件下會形成不同的市場價格。還有,如果通過研究,從某件藏品發現或證實了某個文化現象,其價值同樣也會大幅提升。
7501毛瓷的存世量
存世量也是決定收藏品價格的關鍵因素。7501毛瓷的數量非常有限。
根據陶研所生產記錄的統計,當時7501毛瓷成品只有4200件左右,除銷毀小部分外,主要有三個去向:首先有近1000件送至中南海和國家有關場所;其次是陶研所作為職工福利分配了2000余件;其余為陶研所留存。第一部分除正常損耗外,國家有關場所還應保存部分,少量流到民間;第二部分,據走訪陶研所老職工家庭的情況判斷,成品最多保留下來半數,大部分(一部分為白皮,不算成品,并首先消耗掉了)在使用中消耗;第三部分,除1989年最后一批在中央工藝美術博物館展覽后一次性轉讓外,其他的基本流入民間,也只有半數存世。總的算起來,7501毛瓷存世量在2000件左右。目前,可以明確知道收藏場所的約有上千件;流到新加坡、日本和美國等海外的,短期內不會流通;散落各地可以流通的只有幾百件。因此,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作品,7501毛瓷是非常稀少的。
綜上所述,7501毛瓷作為當代新的收藏品種,既有觀賞價值、工藝價值,又有特殊時代文化內涵和特別的傳承價值,加之數量有限、流傳有緒,實在是彌足珍貴。
仿古瓷也有收藏投資價值
北省收藏家協會現代陶瓷藝術會會長、資深收藏家陳也君女士,建議收藏愛好者可把眼光放在當代藝術瓷和當代高仿古瓷上。她認為現在正規的廠家制作的仿古瓷在制作技術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有些瓷器利用高科技進行分子分析,重新配制原料配方,制作出來的產品用料之昂貴,耗工之巨大,工藝之精湛,達到了足以“亂真”的效果。還有些仿古瓷是仿制古瓷的技法,其中加上了藝術家的構思和創作,形成個性的藝術風格,說明它本身已經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了。他們以新仿品出售,開門見山,沒有作舊,沒有欺詐,賣者坦然,買者稱心。況且,今日之新瓷,百年、千年之后不也成了古董嗎?這樣制作出的仿古瓷就是收藏的精品,價格也比較合理,是收藏者的最佳選擇。
景德鎮市收藏家協會會長黃云鵬、景德鎮市陶瓷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邵繼梅、景德鎮市陶瓷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廖傳銘、廣州東方博物館館長周勇等也表示“仿古瓷亦有收藏投資價值”。他們認為,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要收到那么多的稀世珍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買到贗品而懊悔莫及,但把那些高仿、精仿出來的仿古瓷作為喜好的藏品也不是一件憾事,至少沒有那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此外,仿古瓷格調高雅,富有傳統氣息,也是現代家居裝飾裝潢和饋贈親友的絕佳禮品和最佳選擇之一。但廣東嶺南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楊飛武表示: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就從高位收起,比如高級工藝師以上級別的作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最保險。此外,有些年輕工藝師畫得很好,師承也不錯,價位低的話可以收藏。有一些仿制品,圖案是印刷的,很死板,可以看到網紋。還有很多街邊店賣的景德鎮陶瓷,大多是用批量注漿坯印刷的,這些就不要貪便宜購買,現在基本沒有撿漏的可能。
從中國紅瓷的歷史看紅瓷的收藏價值
一般人認為,中國瓷器以青藍白諸色聞名,紅色為主色調的瓷器并不多見。事實上,中國紅瓷歷史源遠流長。紅瓷的發展歷史可分為晚唐的始創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極盛期、當代的復興期等幾個特性明顯的階段。
紅瓷始于晚唐,但從工藝角度分析,紅瓷的技術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鎮展并創新了前朝以來的釉里紅技術,開始了批量生產釉里紅的歷史。明清是紅瓷發展的極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紅發展史上的第一個極盛期,此時釉里紅大多色較淡,紅色暈散,紋飾以花卉為主,有較多扁菊花紋是一大時代特征。
明宣德是釉里紅瓷發展的又一高峰,該時期紅瓷創新分為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兩大類。到了清康熙年間,紅瓷制造工藝相當突出,紅瓷成品色調濃艷鮮亮,有不同的濃淡層次,品種也較為多樣,有釉里紅、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間所制紅瓷在工藝上達到歷史最高峰,其紅瓷成品紅艷,尤其是青花釉里紅在色彩、設計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調濃淡不但很鮮亮,且時有暈散。
1998年,中國科學家攻克了陶瓷大紅色釉不耐高溫的世界性難題,燒出了色澤鮮艷、表面純凈的大紅色瓷器,失傳近百年的中國紅瓷在20世紀末得以重生。這一技術實現了中外陶瓷藝人百年的大紅夢,填補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
中國紅瓷色彩絢爛、光亮瑩潤、造型秀麗、雍容典雅,而且基于高溫釉料的獨特技術優勢,可以在表面進行二次加工,配以名家字畫或烤金圖案,富于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喜慶色彩,是高雅藝術與現代高科技的顛峰之作,具有無與倫比的高科技含量、豐富的文化內涵、極高的審美價值及收藏價值,為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嶄新境界,是當今世界陶瓷科技與藝術的頂峰。
2005年開始,“紅色題材”藝術品拍賣開始升溫。“中國嘉德2005春季拍賣會”中兩幅紅色題材的作品分別拍出了286萬元和77萬元的高價;同年經典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拍出550萬元的最高紀錄。
瓷庫中國專家分析:“紅色題材作品作為某個時期的產物,見證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另外量少、獨特是這些頗受收藏者青睞的作品的共同特征,也預示了其市場巨大的潛力。”
重新評判龍泉窯瓷的收藏價值
南宋龍泉窯最上品的梅子青釉、粉青釉瓷,過去一直被文博界譽為中國民窯青瓷最杰出的代表。龍泉窯梅子青釉蒼翠欲滴的藝術魅力,完全可以與唐五代秘色釉瓷和宋汝窯、官窯、哥窯青釉瓷媲美,成為中國青瓷最亮麗的風景線。
單色青釉瓷是中國傳統瓷器最高的美學境界,受到歷代收藏家們的青睞、追逐。近代,口本陶瓷收藏家癡迷于中國宋元龍泉青瓷的收藏。到了加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陶瓷收藏家也開始在世界聞名的蘇富比、佳士得拍賣會上競相追捧宋元龍泉青瓷。繼唐三彩陶器之后,宋元青瓷創下了中國民窯瓷器數十萬美元一件的世界拍賣紀錄。
南宋龍泉窯雙魚紋大洗
然而,中國宋元龍泉窯瓷精品因為出自民窯,與宋五大名窯、元青花、明清官窯瓷的拍賣價位相差一大截,一直相差十倍甚至百倍。尤其是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瓷的價位,與其歷史、文化、審美藝術價值不相符,令人無奈、惋惜。
2007年1月20日,是中國龍泉民窯瓷重新評判大翻身的日子。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忠培,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張浦生等,參加了浙江龍泉“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會上宣布:大窯龍泉窯自明代洪武到穴德年間為宮廷燒制官用瓷器。顛覆了國內學術界過去一直認為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龍泉窯明代已經衰弱的說法,使其成為又一處明朝宮廷、官府生產器物的窯址,可以與景德鎮官窯媲美。
此次“大窯龍泉窯遺址”挖掘歷時四個月,考古人員共發掘出明代大墩碗、五爪龍紋(明代宮廷用)等碎片50余噸,發掘面積超過1600平方米。鑒于此次考古發掘眾多成果的重要性,有關文物部門考慮將其列人“申遺”后備名錄。筆者預測:一個重新評判宋元明龍泉官窯瓷實用價值、收藏價值、拍賣價值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窯龍泉窯遺址也出土明“官器”的消息在文博收藏拍賣界迅速傳開,部分藏于國內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手中的精品龍泉窯瓷的鑒定結論將從元代改為明代早期,重新界定為明早期龍泉窯“官器”。這一部分龍泉精品瓷從民器身份改為官器身份后,其收藏拍賣價值也會與明清官窯彩瓷一樣迅速升便。從而帶動對兩宋龍泉窯瓷的重新評估,尤其是對兩宋龍泉瓷中的精品—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粉青釉瓷的重新評價,其收藏拍賣價值可能會迅速升值十倍甚至百倍。
既然原已被文博界認定為“衰弱時期”的明代早期大窯龍泉窯,曾為宮廷、官府燒造“官器”,那么文博界公認的南宋后期元代早期龍泉窯鼎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梅子青釉、粉青釉產品,是否也曾為宮廷、官府燒造過“官器”?這又將成為新的文物考古懸案。當然,這種推測最終需要考古發掘來證實。
龍泉窯鼎盛時期的產品,除了盤、盆、碗、碟、壺、渣斗等各類日用器外,水孟、水注、筆筒、筆架等文房用品及各式仿古銅器及玉器的器物也很常見,尤以高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等為典型器。以上器型就能說明:南宋及元初龍泉窯的文房用品,如扇式爐、八卦爐等,當年是為文人士大夫們燒造使用的。那些文人士大夫,不是京城的官員就是蘇浙一帶的官員。
所以,從使用者的身份來分析:南宋及元初龍泉窯文房用品及典型器雨式爐、八卦爐等,不是作為京城“官器”燒造就是作為地方“官器”燒造的,這基本可從器型上認定。至于是否也有可能曾作為“貢器”燒造,這需要考古發掘認證,這種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因為南宋于1138年遷都于杭州附近的臨安,從時間上推算,南宋龍泉窯典型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產品,是南宋遷都臨安后才問世、成熟的,這與南宋官窯“郊壇下官窯器”的問世處于同一時間段。況且南宋龍泉瓷中另有一類“龍泉窯仿官窯器”的黑胎器,其釉比傳世哥窯器的釉更透明些,一般為薄胎厚釉,釉色有粉青、深粉青、米黃、深月白等,開大紋片或小紋片,其大部分器物與“郊壇下官窯器”非常相似。
由此可見,同為南宋時期浙江境內生產的“郊壇下官窯器”與“龍泉窯仿官窯器”,其器型、釉水等工藝是一脈相承的,有許多相同相似之處。再從南宋“龍泉窯仿官窯器”的使用者身份來分析:這類南宋“龍泉窯仿官窯器”,可能是高一級別的官府官員為低一級別的官府官員生產的,或者有可能就是南宋宮廷直接定燒給‘卜屬官員的“賞瓷”。這與后世清雍正、乾隆年間定燒大批仿明永樂、宣德青花玉壺春及青花賞瓶給宮廷官員們的性質或許是一樣的。很有可能,清宮廷“賞瓷”的做法本身就是從南宋宮廷學來的。
追溯清官窯瓷仿明官窯瓷,我們就能很順利地追溯到明官窯青花玉壺春瓶是仿元青花釉里紅玉壺春瓶的,南宋黑胎龍泉窯官瓷是仿南宋郊壇下官窯瓷的。官窯仿官窯是“官窯性質、官窯品質”,而民窯仿官窯是“民窯性質、官窯品質”。
筆者2006年初在研究出口中東、西亞宮廷的元青花精品瓷時,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元青花出口精品瓷民窯性質、官窯品質”。2007年初,在浙江龍泉召開的“大窯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上傳來令陶瓷收藏家振奮的消息,筆者作為龍泉窯瓷收藏愛好者又一頭扎進思考之中,感悟到:
一、原藏在國內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手中的元末明初龍泉窯大墩碗、超大尺寸的大盤、有五爪龍紋的龍泉窯瓷,已被權威專家認定為“官器”。
二_南宋黑胎龍泉仿官窯器,本身就應屬于“仿官器”,其本身也應像元青花精品出口瓷一樣,屬于“民窯性質、官窯品質”的器物。
三、既然原被文博界公認為品質不如南宋龍泉窯的元末明初龍泉窯已出土“官器”,那么品質上遠遠高于元末明初龍泉“官器”
的南宋龍泉窯鼎盛時期的梅子青、粉青釉龍泉窯瓷,目前至少應該界定為“民窯性質、官窯品質”的器物。其歷史文化、工藝、收藏價值,遠遠高于己認定的明初龍泉窯“官器”。
至此可以推論:重新評判龍泉窯瓷的收藏價值的時機已經成熟。
因為明初龍泉瓷的“官器”身份已被權威專家認定,雖然南宋至元初的龍泉精品瓷的“官器”身份,還沒有被考古發掘證實。
但在當代開放的信息社會,賞瓷與看人一樣,不論出生貴賤,而是以人之品格、修養、學問、才華、情懷、業績等為評判重點的。
“大窯龍泉窯”雖然已認定為有“官器”,但仍屬“民窯性質,官窯品質”。
從整體上來分析,龍泉窯精品瓷與元青花出土瓷一樣,同樣為“民窯性質,官窯品質”的瓷器,同樣屬于中國民窯瓷器里的杰出代表性器物。民窯里的出n精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已在2005年佳士得創下世界拍賣奇跡。2007年春,香港佳士得又再次拍賣龍泉窯精品如龍泉窯青釉纏枝牡丹紋石榴尊,拍賣價已高達200萬港元,相信龍泉窯精品拍賣會推動龍泉窯瓷價格迅速上揚。
在此,我們可以預測:從2007年初開始,當代文博界新一輪的龍泉窯考古發掘研究將掀開嶄新的一頁,當代民間收藏界新一輪龍泉窯收藏研究熱將興起,當代藝術品拍賣界新一輪龍泉瓷拍賣高潮已經來臨。南宋及元初龍泉窯粉青釉、梅子青釉瓷和明初龍泉窯大型盤、碗、五爪龍紋飾龍泉瓷等,將會在海外蘇富比、佳士得等世界一流的拍賣會上,與宋五大名窯、元明清官窯彩瓷競相爭輝。
宋元明龍泉窯瓷,又將成為新一輪的收藏拍賣研究“明星瓷”,傳統的龍泉窯瓷收藏觀念已遭顛覆。
明清外銷瓷:陶瓷收藏后的價值洼地
往年價值30萬元左右的廣彩大碗,現今價格已經超過50萬元。行情一直在穩步上升的外銷瓷器,近年來越來越受收藏者關注。
清廣彩“廣東十三行”圖大碗51.75萬元2012年中國嘉德秋拍
2012年10月29日,直徑59.5厘米的清代廣彩“廣東十三行”圖大碗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中順利拍出,此碗估價25萬至35萬元,現場成交價51.75萬元。這一價格也是中國內地公開拍賣廣彩瓷器的最高成交價。
廣彩瓷器是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外銷瓷,這只碗外壁所繪的“廣東十三行”是廣彩瓷器的典型紋飾,類似紋飾的瓷器一直備受外銷陶瓷收藏者追捧,其交易價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類大尺寸的廣彩碗,多被西方人士在集會時用來盛酒或其他食物,許多留存下來的畫作中屢見其被使用的場景。此碗的估價已代表了近年一級市場上的實際行情,但最終拍到了50余萬元,說明已經有不少收藏者涉足到了往年不被重視的外銷瓷領域。
拍賣預展時,大碗雖陳列在展柜下層,但巨幅尺寸仍引人注目,碗外壁艷麗的色彩和豐富的紋飾,與清代景德鎮粉彩器風格大異。有收藏者認為,明清官窯彩瓷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元,這“龐然大物”拍到50余萬元業內人士已覺得價高了,是否可以說,外銷瓷是中國古代陶瓷收藏中的最后一塊價值洼地?
物以稀為貴 談高古瓷收藏價值
進入21世紀以來,以唐宋為代表的高古瓷,在收藏市場上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5年前買的耀州窯、磁州窯等瓷器,如今已經漲價至少10倍以上,高古瓷到底魅力何在?"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窯一片”,這句在收藏圈內流傳了數百年的名言,說明了宋瓷在中國收藏界中的地位。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何謂“高古瓷”,或許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答案。在市場上,有人將“高古瓷”劃定為宋元朝,有人將它定為宋朝以前,還有人將唐宋時期燒成的瓷器列為“高古瓷”。不過,無論怎么劃分,它往往是相對于明清瓷器而言。由于年代久遠,不少“高古瓷”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比如宋時的汝窯瓷。目前,汝窯傳世品僅60余件,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24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館收藏8件,英國戴維特基金收藏7件,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7件,美國圣路易美術館收藏1件,天津博物館收藏1件,另有3件在私人手中。也就是說,全世界現存的汝窯數量十分有限,而且絕大多數在博物館中。
高古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它跨度年限大,是中國陶歷史上輝煌的一頁,重要的一環。郭沫若曾說過,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新發現的窯址或者瓷片都有可能填補陶瓷史上的一項空白,世界上絕大部分博物館,都沒有一套系統的、完整的中國高古瓷的收藏,這也就是說,博物館需要高古瓷去添補。陶瓷是時代的產物,高古瓷的研究,對于研究當時社會的生產工藝及歷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藝術的角度看,高古瓷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含蓄、內斂的美,它不像明清瓷器通過圖案色彩等直觀元素去表現美感。高古瓷的藝術美感是超越了工藝的美感。它散發出一種不可抗拒的美麗和誘惑。就拿宋代的青瓷來說,單一的釉色,樸素的質感,它并不張揚華麗,體現出的卻是內在的美,體現出宋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意境,是能讓人深思、感嘆的美。這種內在、含蓄的美相比直觀上的美,更讓人回味無窮。而高古瓷這種含蓄、內斂的美感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價值的,含蓄而不尚外露,自然而不尚雕琢,質樸而不尚奢華,和諧而不尚沖突。
高古瓷的收藏門檻要高于明清瓷器,對藏家的專業知識、眼界、經驗的要求也更高。在學術界,高古瓷的研究遠不如明清瓷發達,即便是鈞窯這樣的品種,很多傳世器的斷代也存在一些疑問和爭論。例如,有些明代的官鈞前些年被某些頂尖拍賣行當作宋鈞拍賣。鈞窯自宋代興盛于河南以來,不但皇家燒造,民間也燒造,綿延數百年,窯口遍布全國各地。如果想收藏鈞窯瓷器,必然要對這數百年全國各地的窯口進行一番研究,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但是,收藏高古瓷的樂趣,也不是收藏明清瓷可以比擬的。賞玩新瓷者,總是先被新瓷上的彩繪圖案所吸引,當藏家賞玩到元明清青花之后,就會感覺到明清官窯、民窯彩瓷太喧鬧,即青花比五彩、粉彩、斗彩清靜。而當藏家賞玩到宋五大名窯、宋龍泉窯、耀州窯青瓷、宋建窯、吉州窯里瓷、唐三彩、三國魏晉越窯青瓷之后,你又會感覺到宋代及以前的單色釉青瓷、白瓷、黑瓷,比元明清青花深沉,唐三彩恢弘的造型和濃烈的顏色,遠比明清瓷更具吸引力。
在高古瓷中,特別是北宋汝官窯在國際拍賣場上極為罕見,1992年蘇富比拍賣行在紐約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直徑僅8厘米的汝窯小盤曾以154萬美元成交。宋瓷本身存世的數量就很少,進入市場中的數量就更少。2005年9月21日在紐約蘇富比的“白馬軒藏中國陶瓷專拍”推出了55件白馬軒主人收藏的唐宋陶瓷名品。這也是近年來中國陶瓷市場出現宋瓷拍品最多的一次。這樣的專拍可以使宋瓷市場的透明度加大,提高宋瓷的市場地位。
進入2008年后,高古瓷的價格更是一路上揚。在2008年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一件五代北宋時期的耀州窯刻牡丹花紋水注以18.1萬美元的價格成交。3月19日紐約佳士得推出的一件宋代龍泉窯青瓷雙耳瓶以228.1萬美元成交,這是迄今所知全球范圍內成交價格最高的龍泉瓷,一舉打破了龍泉瓷器拍賣成交的千萬元大關。國內在今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一件南宋官窯青瓷粉青釉紙槌瓶以6752.75萬港元落槌,拍出了全球范圍內宋瓷的最高成交價。
宋瓷精品的天價成交,得益于其存世量的稀少。以汝窯瓷為例,有不少專家認為,目前汝窯傳世品僅60余件,其中臺北故宮收藏24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館收藏8件,英國戴維特基金會藏有7件,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1件,美國圣路易美術館1件,天津博物館1件,另有兩三件在私人手中收藏。也許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汝窯瓷器存世,但數量也多不到哪里去。稀缺性,決定了以宋瓷為代表的高古瓷未來的升值潛力,在這個市場尚未全面啟動之前出手,是百年難遇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