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淺談宋代“哥窯”瓷器——鑒別方法...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眾所周知的特征。除此之外哥窯也以釉色制勝,哥窯瓷器里外披釉,均勻光亮,晶亮潤澤。不一樣時期的哥窯也略有不一樣,今日瓷庫中國小編為您分析的就是宋代哥窯特征。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別,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品種。哥窯瓷最明顯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好像凝脂;若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包含的氣泡好像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如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相互交錯,因此被名之為“金絲鐵線”。

            特點

            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構成稍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雖然今后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

            哥窯瓷器里外披釉,均勻光亮,晶亮潤澤,不只扣之瓷音清亮,并且外型挺立大方,概括亦柔軟流通。歸于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制勝。

            宋代哥窯在后世備受大家喜愛,元明清仿制者頗多,且各有個性,被稱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其制造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賞宋代哥窯,嘗悵然作詩贊云:“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鑒定

            宋代哥窯瓷器鑒定主要從外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它的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面淳厚潤澤,釉面開有巨細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

            60時代時,浙江省文物考古單位曾對龍泉大窯等幾處窯址進行了開掘,發現不少黑胎片紋青瓷,大有些為平常生活用瓷。但與另一有些傳世的哥窯器物相對照,這二種哥窯的外型、胎色、釉面和紋片均有不同之處。為此,文物界將這些原藏于宮殿、現保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保藏品及流散于民間和國外的這類哥窯器稱之為“傳世哥窯”。

            器形

            傳世宋代哥窯瓷器以仿古代青銅器外型的器物為主,如魚耳爐、乳釘五足爐、膽式瓶、八方穿帶瓶、弦紋瓶等,也有盤、碗、洗之類。它的胎骨較厚、胎質細膩,燒練時大有些在器底用支釘,而當前發現的龍泉哥窯是不必支釘燒成的。這一聞名世界的傳世哥窯的產地迄今還未發現,尚待文物考古專家的分曉。

            歷年拍賣成交記錄:

            元哥窯斂口缽式洗

            2014-11-22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43,700,000

            宋代哥窯葵花洗

            2013-09-01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32,480,000

            宋哥窯梅花洗

            2010-12-30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20,203,775

            宋哥窯紙槌瓶

            2013-10-27香港拍賣會

            成交價:RMB18,147,000

            國信國際:推薦國內優秀藝術家及作品,提供藝術品鑒賞、鑒定、交流、收藏和投資等綜合服務。我們秉持“投資創造價值,價值引領投資”的理念,與20萬高端用戶共同領略藝術之美。

            ▍主編微信:13918792448

            taoci52.com小編推薦

            瓷器簡易鑒別方法


            作為購買者,總是希望買到好的瓷器,那么,購買中怎么鑒別瓷器的檔次呢?民間收藏委員會文玩分會的楊克貴先生和馬冀良先生針對不同購買群體分別介紹了不同的鑒別方法。

            高檔瓷器鑒別法

            1、瓷器胎質:胎質一定要疏松,敲打時,聲音必須清脆。買仿古瓷的時候,一定要分年代判斷胎體的薄厚程度。比如,定窯分為南定和北定,北定的胎體一定是厚的,南定的胎體是薄的。

            在購買瓷器的時候最好攜帶電筒。鑒別時,不要從里往外照(一般商家的做法),而是要從外往里照,然后觀察瓷器內部的投影,用手摸瓷器,如果看到里面的影子是隨著手而動的,就證明瓷器的胎薄。

            馬先生還介紹了怎樣區分手工和機械制造的簡單方法:手工制造瓷器,胎壁不均勻,摸的時候會有一棱一棱的感覺;機械制造的瓷器,表面非常均勻,薄厚程度相同。此外,機械制造瓷器的足非常低;人工制造瓷器的足比較高,而且沿內側底部可以摸到一道足漿槽。

            2、釉色:釉色必須準確、均勻。所謂釉色準確是指,民國以后制造的瓷器釉色為白色,清代生產的瓷器釉色為豆青色,這點在買仿古瓷的時候要注意。

            3、畫風:畫風好。特別是在購買體積較大的瓷器時要注意區分手繪和貼花。貼花圖案呆板,線條比較死。小器形的青花瓷器,可以用手摸出棱角,這是由于貼花時使用膠水造成的。瓷器的邊沿圖案經常使用貼花,在貼花的結合處有時會出現接縫,或者左右兩部分圖案不均勻的現象。

            4、器形:獨特為好。

            低檔大型陳設瓷器鑒別法

            1、瓷器胎體:胎體要均勻,不要出現塌胎的現象。

            2、釉色、畫風:只要掌握以上鑒別貼花和手繪的技巧即可。

            即使購買貼花瓷器的時候也要注意仔細鑒別貼花質量的好壞,不要購買一些過于粗制濫造的貼花瓷器。

            3、器形:瓷器的口平,底平即可。

            另外,馬先生還提醒顧客們注意,盡量選擇固定、可靠的瓷器專賣店購買瓷器,一般商家不會欺騙這些固定的購買群。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鑒別方法


            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窯是哥、汝、官、定、鈞。因為存世的瓷器非常少,所以見不到實物,因此給瓷器鑒別帶來了難度,今天給大家說一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鑒別方法,方便瓷器愛好者怎么鑒別五大名窯。

            1.定窯

            定窯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東西燕川村及北鎮村一帶。曲陽自唐代起屬定州(今河北定縣),故名為之定窯。窯址距曲陽縣城30公里,地處太行山東麓余脈。定窯瓷是我國最早的白瓷之一,是唐代開始,五代時發展,宋代盛行,除白瓷外,也燒醬釉、黑定、綠定等有色瓷器。定窯瓷在元中期已停燒了。定窯瓷器有的在底上有“官”、“新官”、“易定”的款字。定窯器、器形多、胎薄、釉有淚滴痕,有竹刷痕跡。在器面上有刻劃的紋飾和印壓的紋飾。紋飾線條活潑、流暢,在薄胎上的刻劃深度適中,造型輕巧而又靜雅,如龍頭凈水瓶、圓盒、蓋罐等大小十分適中,花紋非常流暢,瓷枕與其他瓷胎造型都十分精美。

            在曲陽燒出的定窯的胎瓷后,各地窯口大量學習制作,仿出了很多和定窯瓷相差不大的白胎白釉瓷,也燒制了一些醬釉,綠釉的定窯式樣的瓷器,如:北方的遼制作了很多類似定窯的產品。但是由于工藝、技術、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原因都達不到真正的定窯標準,所以人們也同樣稱這些其他的窯產的定窯式產品為定窯系產品。因此要掌握真正定窯產品的特征才能在實踐中認出真定窯產品還是窯系的產品。

            定窯唐、宋釉的區別

            唐定色灰宋發黃,宋時淚滴灰點唐。

            南宋生硬北唐輕,黑定無色暗點藏。

            注解

            唐朝就有定窯,那時和宋早期的定窯相似釉色顯白中泛灰,有灰點,北宋時發黃,南宋時瓷較硬重,而北宋和唐時較輕,黑定幾乎無泡,黑中有灰白麻點。

            定窯釉的老化

            浮亮釉層脫不勻,釉面可見蠅翅紋。

            氣泡兩層下層小,水泡在上魚籽勻。

            釉像油漆下干泡,鑒別定窯眼有神。

            注解

            表層釉老化后的亮度和脫釉處的亮度差別大不均勻,細看可見到脫釉處像蒼蠅翅膀紋一樣的小塊塊,俗稱蠅翅紋,氣泡上層比下層的大,上層是有亮度的水泡像魚籽大小,下層是小干泡。釉面有點像油漆刷過的。有的件幾乎全是干泡。

            定窯看口看釉

            定窯芒口胎白膩,積釉淚痕黃如玉。

            注解

            定窯芒口就是器的口沿沒有釉,胎是白色、有牙白、赭白等等。胎和釉面細膩,有積釉淚痕呈流淌狀、黃如白中微黃的玉色。

            綠定鑒別

            緣定胎色宋白黃,宋時淚滴厚釉長。

            釉綠不均南北宋,釉綠若厚大泡藏。

            注解

            晚唐朝時就有綠釉器,宋代綠釉定瓷胎白中泛黃,綠釉明顯不均有流淌現象,釉厚的地方淚滴較長,厚釉部位釉大泡。

            真假定窯瓷

            假定真定可辨說,真假泡兒差不多。

            真定竹刷淚滴活,防品刷滴假相多。 注解

            真泡亮光難見底,防泡見底光不多。

            高仿得假定窯可辨認,真的定瓷泡光亮不見泡底,雖然真定釉面無賊光,防定賊光紋呆拙。泡大小稀疏差不多,但是單個的看一個泡的形狀色澤是不一樣的。假的從泡的外層能看到泡底部,而真的是不能看到泡底的。從器件的外殼也可看出色澤是否有賊光,真的紋飾竹刷,淚滴顯活潑,假的呆板明顯有假相。

            定瓷年代窯系原因

            唐定顯白帶泛灰,白青青白早宋成。

            泛白用煤北宋晚,定窯系中各一堆。

            定窯瓷中有鎏金,色料銅鐵綠紅黑。

            唐代燒的白中泛灰,有的有灰點,白中泛青,泛青的在宋代時燒出,北宋晚期用煤燒過。定窯系是指各有窯的省仿燒的定窯器,但不能和河北曲陽的精品比。曲陽燒的為正宗,對鑲嵌的器件要看銹色及撕開的端面,這樣可以鑒別鑲嵌金屬器是真是假,定窯有鑲嵌的器品。

            定窯各年代釉層的觀泡

            定窯早期白泛青,層上大泡亮如珠。

            深層布滿小實泡,大泡齊列但稀疏。

            乳白牙白魚籽小,大小都有深小珠。

            但比泛青泡要少,牙白層間大小出。

            注解

            早期定窯器件白中泛青上層泡大而亮,深層布滿小實泡(干泡)大泡整齊而稀。乳白釉和牙白釉的泡像魚籽,也可說像小螞蟻卵,大小泡都有,小珠泡在深層。但是泛青色重的釉泡就少。

            定窯觀泡簡句

            小泡深密魚籽珠,大泡青亮齊又稀。

            乳牙二白大小泡,泡少層間大小出。 注解

            同上,只是句子縮短,為方便背誦、記憶。

            黑定紫定篇

            紫定白定泡不同,黑定紫定少泡溶。

            黑紫釉少才有泡,脂掛紫金土砂行。

            好似松香絞砂形,黑紫以鐵來呈色。

            控溫摻鐵比列靈,定窯瓷美變無窮。

            注解

            定瓷分白定、黑定、紫定、綠定、藍定等。黑定和紫定是很突出的。在宋代燒成并且非常成功,都是白胎,器形很代表時代,是古瓷器中難得的。用三四十倍的顯微鏡看,在釉薄的地方有泡,色彩深的地方幾乎看不到泡,泡大、小都有,每件器物之間也不一樣,但它們釉層下都像松香調砂一樣的霧沼沼的釉層。這要用定窯的各種特征去鑒別。但黑定紫定都是鐵燒制成的,色度和沾紫金砂土釉漿的多少,和含鐵情況有關。

            白定、甜白、康熙分辨泡

            三種泡兒一個相,胎色泡亮三種樣。

            青白黃干亮分清,甜白顯干定泡亮。

            康熙胎黃灰又干,釉色器底各有樣。

            注解

            白定、甜白、康熙瓷的泡情況差不多,但是定窯亮泡多,甜白、康熙亮泡和定窯相比要少,康熙時期的瓷器的胎和泡黃灰色,而甜白顯白和青色。當然從釉色,足型胎釉上也可以增加分辨因數和內容。

            2.哥窯

            在考古界和瓷器的專家目前多數認為南宋時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窯,兄建的窯為哥窯,弟建的窯為龍泉窯。

            哥窯紫口鐵足、器形多仿青銅器,造型古樸典雅,有尊、瓶、簋、爐、洗等。以供器為多,哥窯是宋五大名窯之一,專家學者對北宋哥窯認為這種類型的瓷最早源于河南省,而南宋官窯在浙江、烏龜山。《宋元瓷器真偽鑒別與價值評估》一書中說:迄今未找到確切的窯址。哥窯瓷器和官窯有些相似。如:都開片,都是金絲鐵線,都是支釘和墊砂兩種燒法,以支釘為主,都是紫口鐵足,都是古樸典雅。南宋產品都是浙江烏龜山一帶燒造。

            但是還是有區別的。如:哥窯看起來有出汗感覺、哥窯器口比官窯厚。

            官、哥兩窯在鑒別上是可以區別的。這要認真、細心是可以鑒別的。如:官窯看起來上揚,而哥窯不是這樣,哥窯厚重,官窯口薄等。這些都是區別的依據。這要反復的認識實踐才可以練出眼力,感性經驗是需要長期實踐的。

            官哥瓷區分

            官哥區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

            紫口鐵足官哥有,官窯口薄釉豎用。

            器形古樸口上揚,胎薄是官確堅重。

            哥窯出汗線左旋,胎體不薄確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漬,官窯釉亮哥出汗。

            官哥區別要慎重。

            注解

            對官窯哥窯要抓住幾個主要的區別點。官窯的器形多數是由青銅器發展來的,哥窯不是單從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窯兩窯的瓷器都出現紫口、鐵足,也都開片,都是灰胎,這是共性,但有幾個重要的不同點:

            口:官薄、口釉淌、豎向水漬,口上揚;哥口厚、釉厚有橫向水漬。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沒有汗相。

            開片:官豎線長、橫線短、線方向不定,橫線根粗稍細;哥豎線長、橫線短、豎線多左旋。

            胎:官薄,但堅重;哥厚,沒有官堅密重。

            哥窯

            哥窯窯址沒發現,明顯金絲和鐵線。

            魚籽蟹爪百圾碎,胎體厚薄都可見。

            粉青月白米黃色,釉面光澤如膚汗。

            注解

            哥窯金絲鐵線明顯,泡似小小魚籽、有蟹爪紋、俗稱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黃都有。釉面有膚出汗的感觀。這是哥窯的最大特點,近些年有報道說窯址在浙江省烏龜山。

            哥窯看泡線型口

            小泡密亂不太均,大泡均稱淺層守。

            哥窯水漬支釘有,水漬順著口沿走。

            細碎紋片魚籽紋,紫口鐵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過汝。

            哥窯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紅有。

            還要觀察線走向,假的釉子過于厚。

            區別需要多過手,鐵線多向左旋走。

            大線多黑上下行,小線橫行短小走。 開片大小粗細清,內反線跡小釘鈕。

            大線小線分兩色,各條都對別離手。

            哥窯小件比較多,杯盤洗瓶確都有。

            小泡零亂不太均,大泡均勻淺層守。

            注解

            哥窯的器件口上大多數有水漬,水漬順著口沿走,存在著顯白色的水漬。(水漬:即口沿在高溫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跡。)有細碎紋片、紫口鐵足,有皮膚出汗一樣表層的釉光,這是最明顯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釘燒造,器件厚和重都超過汝窯,胎顯香灰色,多數鐵線由上而下顯現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跡小的線多橫行的是,短的小線,斷線不長。有支釘是隱現的印跡,有支釘的件不一定是鐵足。而墊圈的出鐵足的多、哥窯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而汝窯大多數一直裹到足底,大線左旋和窯車旋轉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關,通過大小線、器件的器口也可區別官哥窯的器件。

            哥窯觀泡

            哥窯氣泡像官窯,區別層上把泡瞧。

            泡大層淺變化小,均勻不深認哥窯。

            注解

            哥窯的釉泡像官窯,不同點是大泡層淺變化小,均勻。

            哥窯簡句

            哥窯像官但層上,小泡均勻少變樣。

            注解

            同上篇。

            官哥互比

            豎官橫哥看水漬,官大哥小來觀器。

            薄胎厚釉是官窯,相比雙薄哥窯畢。

            玉質滑潤是官窯,薄釉出汗哥窯遇。

            官線短毛不橫穿,金線根粗尖確細。

            注解

            官窯的口上水漬豎著淌,哥窯水漬橫向走,胎釉厚是官窯,特別是口上揚而薄,而哥窯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揚,玉質滑潤是官窯的特別之處,釉相比哥窯比官薄,但哥釉顯出汗,官窯金線幾乎不穿豎線,金線短,根粗稍細像牛毛紋。

            官窯

            官窯是北宋興起的一個官用窯,但北宋的窯址有說在河南開封地下的但至今沒有找到,南宋的窯址在今杭州烏龜山西麓,南宋郊壇故址附近,故名郊壇下。對北宋官窯址迄今沒定,因此說法不一,在寧云龍編著、楊靜榮作序的《宋元瓷器真偽鑒別與價值評估》一書中又說根據史料和調查認為修內司官窯應在山西降縣一帶。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造型十分豐富、有香爐、鼎式爐、洗、瓶、尊、簋、盤等。造型古樸,其造型顯得上揚,仿商代青銅器的器形多。胎隨厚,但口薄擋手,胎密、質堅,胎色灰、灰黑、體重、有開片,稱金絲鐵線。鐵線豎著走,金絲橫著走,但金絲不穿過鐵線。若穿過鐵線,鐵線是有距離的斷線。開片中有蟹爪紋、冰裂紋、鱔血紋、百圾紋、魚子紋等。支釘和墊砂兩種燒法。支釘痕跡比汝窯大而圓。支釘以三、五、七奇數為多見。燒制中用紫金土化妝胎表。

            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米黃色、釉面厚而晶亮,官窯基本沒有發現帶款識的。足底有釉。其支釘露胎處,因化妝土的原因小小的支釘處反映的色灰、黑、香灰都有。

            在宋代以后歷代都仿燒過,但都不能燒出宋代所特有的特征和古樸的神韻。

            3.官窯

            紫口鐵足官窯現, 釉細潤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無釉, 燒后黑色都可見。

            口部釉薄顯胎骨, 粉青翠青價上萬。

            口訣也很清楚,器口薄,釉也薄,胎重,達到釉最薄,圈足無釉,有黑灰胎,也有開片,特點是金線粗糙并且稍細,不穿過鐵線,粉青、翠青貴重。

            官哥窯瓷辨

            官哥難分不好瞅,一提就知有沒有。

            紫口鐵足官更顯,胎薄豎重紫薄口。

            注解

            官、哥之分,用手一提重量,再看口的厚薄及水漬走向,就可以斷清楚是哥窯還是官窯,官窯口薄體重,水漬豎著走,而哥窯水漬是橫著走。

            宋官窯瓷

            體薄如定口上揚,釉如龍泉淌口旁。

            開封修內郊壇下,胎重坯薄產地詳。

            重超幾倍薄如定,記住特點和特長。

            亮如龍泉又似鈞,開片如哥口薄當。

            北宋胎薄南宋厚,南北宋朝可分詳。

            注解

            器體口上揚,口的釉有流淌跡,有書稱北宋官窯產在河南開封,南宋產在杭州烏龜山修內司郊壇下,胎質至密而重,相當定窯的幾倍,亮如龍泉,也如鈞,開片如哥窯,口薄、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

            官窯瓷鑒

            官窯胎薄光透坯, 釉厚多層有垂滴。

            金線較多鐵線少, 鐵足深層香灰坯。

            天灰藍青如蠟潤, 傳世收藏沿世襲。

            注解

            官窯很少見。特別貴重,口訣中已基本說清特征和感觀,書中說:“官窯幾乎沒有出土的,大部分是傳世的。”

            官窯看純

            官窯開片不簡單,官窯橫線少橫穿。

            官窯橫線稍上細,好似牛毛認真觀。

            注解

            器體薄、口顯上揚,口沿邊用手摸,有擋手感、口邊釉有向下淌痕跡,口薄像定窯,相傳產生在河南開封修內司郊壇下、胎至密而重,相當于定窯器的幾倍、釉面好,光亮如龍泉,也像似好的鈞釉瓷,開片如哥窯,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橫線(金線)不穿過豎線(鐵線)金線常有蟹爪紋,有的線如牛毛。純的官窯器,燒的又好,又是宋代的很難找到。

            官窯辨別

            官胎黑褐灰淺灰,胎質堅密不是吹。

            哥窯官窯重超汝,官窯堅重哥難追。

            用手一顛知*,不離十才有真威。

            造型端莊大堂用,小巧秀薄廟供威。

            紫口鐵足胎不厚,補口釉凸口褐灰。

            開片線色是內出,器物少雕仿銅威。

            開片色多大小有,多層泡兒釉中披。

            官窯少有入土器,多是傳世土來非。

            釉色月白天青青,褐青黃青各青灰。

            官窯歷史多地燒,胎釉多變不是非。

            注解

            官窯胎黑褐、灰、淺灰都有,這是從露胎的足看的情況,胎質堅密,它同哥窯一樣重量超過汝窯,但重量比哥窯還要重一些,用手一顛就感到重,造型古樸端莊,常用在殿堂禮祭當供器。一般小巧,胎重器口沿顯薄,紫口鐵足胎堅而比哥窯薄,外口的釉有凸起不平感,也有口不是紫色而發黃褐灰的,開片線跡由內應力運動而出,很少雕紋飾,大部分部件仿青銅器,開片大小都有,泡多層,不均。

            官窯器入土的少,多傳世器,器多月白、天青、褐青、黃青、灰青,這是因為官窯是很多窯燒的關系,所以胎色、釉色也多。元、明、清也都制作過官窯器,但都帶有本朝代的特征,不能和宋官窯相比。

            官窯哥窯區分的方法

            歷史官窯難區分,金絲鐵線一樣真。

            紫口鐵足也一樣,口薄是官無汗真。

            注解

            官窯瓷、哥窯瓷是很難區分,因為兩窯瓷器的特征很相似。但重點觀察瓷器的口沿,從口沿的厚薄、釉水漬的走向、釉面是否出汗,是可以區別官窯瓷、哥窯瓷的。

            官窯看泡簡句

            官窯泡密大小見,深淺不勻都顯現。

            官窯看泡大小都有,深淺不均,密而亂,以中小泡為多。

            注解

            看官窯

            官窯橫線少交穿,橫線若穿豎短彎。

            線跡尾端漸漸細,胎薄釉厚香灰般。

            釉質如同玉質感,晶瑩比哥亮晶鮮。

            線跡多顯鱔血紅,胎薄體重別放寬。

            裹燒支釘多而小,紫金胎土口紫先。

            胎色釉色有多種,三地燒造都是官。

            官窯比哥器件大,大小區別也須參。

            注解

            官窯器的開片橫線很少穿過豎線,如果橫線穿過豎線走向時肯定豎線斷開了很大距離,或者是豎線轉彎了。開片的線末端是漸漸變細。

            胎是香灰色、胎薄而重,特別是官窯器的口薄、胎質至密堅硬,釉子亮晶、線跡如鱔魚血,裹足釉子、支釘燒釘跡較小,口顯紫色,因用紫金土燒造而成,胎色除灰色還有多種色但都偏灰,有醬粉色時圈足部位也是醬粉色的。燒官窯器有三個地方燒造。

            官窯篇

            亮如龍泉薄如定,用手一提非常重。

            開片如哥質堅硬,且看紫口廟堂供。

            注解

            官窯釉好而亮,體重、古樸像青銅供器,開片堅硬。口沿薄如定窯,有擋手感,但沒有超過哥窯。仿青銅器的造型多。

            4.鈞窯瓷器

            鈞窯瓷在北宋時就生產,到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繼汝窯之后在河南禹縣(當時稱鈞州,故名)。以當時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為最有名。燒制品為最好,是燒制皇室用瓷。這種窯的瓷先燒素胎,出窯后施釉進行二次燒制,以銅摻入釉料,使其產生泛紅色的釉面。在高溫下產生窯變現象千變萬化,有玫瑰色、有天藍色、天藍葡萄紫、有自然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紋、底上有蟹甲綠和記大小規格的數字,如:一、二、三、四。這些數字恰似數字款。鈞窯器造型古樸典雅、釉面自然。

            以宋早期到目前的歷史長河中。鈞瓷的出現量、仿制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認出宋代好的鈞瓷器件也不是很簡單的事。這要有斷代能力才能分辨出來是宋代的還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鈞瓷的特點,才會知道鈞瓷時代特征,也要學習鑒別技術。

            鈞窯

            胎骨堅如鐵,銅紅釉器也。

            叩之出鐵聲,紫褐淺灰結。

            二次燒為絕,藍青白如雪。

            變化萬色云,曲流為特寫。

            釉淌補裂紋,蚯蚓曲爬也。

            瑪瑙摻釉中,萬花的世界。

            注解

            鈞瓷幾個朝代都燒,要找宋代的就要注意鑒別,看宋代的各種特點,用三四十倍放大鏡看,釉流淌有旋渦,有蚯蚓走泥紋,窯變萬千像萬花筒,釉中含銅。

            鈞瓷幾個朝代的不同

            鈞瓷宋元明清燒,代代不同各有招。

            宋鈞胎釉為最好,元差清細神韻孬。

            元鈞胎粗又含砂,清鈞細制胎又糙。

            注解

            鈞瓷在歷史上幾乎沒間斷過,但是人們追求的是宋代的鈞瓷,但是很少,而元鈞和清代鈞窯是有區別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如:宋鈞釉好、胎好,元鈞粗糙,清鈞過細,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韻是不夠的。

            宋鈞

            鈞窯常常帶斑紅,高溫釉中含有。

            紅斑藍釉有過渡,蚯蚓走泥紋路行。

            蟹甲青斑胎泥細,高嶺土久億年成。

            注解

            鈞窯紅斑是釉中含銅所出現的,紅斑和其他釉色交接處有一過渡的是宋代的。元代的過渡差一些。有蚯蚓走泥紋,有蟹甲綠,足有滿釉的少,胎質有泥質成為宋產。砂質的為元代的。應該說,鈞瓷和景德鎮瓷用的高嶺土瓷胎是有區別的,和其他窯口用料也不一樣。

            宋元鈞瓷鑒

            宋鈞釉活到圈足,元鈞釉呆不到足。

            宋器簡單少雕琢,紅斑過渡蟹青熟。

            蚯蚓走泥兔毫在,瓷胎色釉鑒自如。

            宋鈞窯釉活,釉到足圈、元鈞釉呆板露足多。宋器少雕琢,蚯蚓走泥紋明顯。有的是兔毫紋,紅斑有過渡邊沿,有蟹甲綠,釉好胎如泥為宋。足粗走泥紋不活為元。

            鈞瓷五色

            玫瑰紅色海裳紅,天青粉青月白青。

            窯變出色十幾層,各色釉亮白不明。

            注解

            配釉采用銅磷鐵錫等多種元素,分別配制,分層掛釉,使釉層結構復雜多變。鈞窯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紅、玫瑰紅,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鈞瓷號稱千年不變色,證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帶有棕眼。

            鈞瓷辨認

            官鈞民鈞歷代鈞,斷代分鈞怎么分。

            官鈞穩重多下墜,質堅胎硬扣鐵音。

            多次施釉顯肥膩,流淌曲線扶感親。

            蚯蚓走泥有動感,紫紅窯變飄渺真。

            民鈞金鈞和元鈞,數字大小把器分。

            蟹甲綠斑護胎釉,胎質粗糙釉不均。

            走泥呆板釉不活,看足釉胎把代分。

            金鈞胎粗色發黃,足釉半截是元鈞。

            堆貼鏤劃重又大,釉淌面粗元代鈞。

            元后各代仿鈞勝,胎粗釉呆器失真。

            注解

            鈞窯代代沒停過一直有燒造,也分官鈞、民鈞。官鈞穩重,器有下墜感,胎質堅硬,扣之聲音如鐵,多次施釉顯得肥膩,有流淌的曲線感,手能撫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紋,有流動感,有的有紫紅色的窯變飄渺如真,底有蟹甲綠斑,有護胎釉,有數字如款號的大小,數小的大,數大的小。民鈞和元鈞走泥紋呆板,胎質粗糙釉不均。

            金鈞粗而發黃露胎多。

            元鈞幾乎僅有大半截釉。

            元器重而大,喜堆貼紋飾,釉流淌嚴重。元以后仿品雖精,但紋飾呆板,失真不活。

            斷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紋飾,如:宋不加裝紋飾,元半截釉,金元胎黃褐,顯粗糙。

            均瓷觀泡

            均窯銅紅大泡出,泡在水流旋渦突。

            溫潤色淺光環圍,窯變天藍泡更疏。

            釉色流動不如紅,天青泡多密不疏。

            大小都見不分層,月白釉中泡不出。

            紅斑器物泡很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注解

            均窯觀泡銅紅釉是大泡,泡像在漩渦中。溫潤色淺,有光環圍著泡。天藍釉泡更稀,但釉的流動狀態不如紅釉,天青泡多密,釉沒什么流動感,大小泡都有,幾乎在一個平面上,不分上下層。月白釉中泡很少幾乎不出泡,紅斑器物泡很稀散,蚯蚓走泥紋都是小泡。

            鈞瓷觀泡釉簡句

            銅紅泡大旋渦出,色淺溫潤環中孤。

            變藍動感不如紅,天青泡多大小突。

            月白無泡紅斑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5.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的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宋代時屬汝州)故名汝窯。汝窯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這種瓷胎不太厚、釉色有天青、天藍、粉青、三彩等,是一種非常不一般的窯口、汝窯瓷釉色好看,而且釉光瑩亮,在光照下有不同角度出現不同色度之說。器形以小型為多,常見的為洗、爐、尊、長頸瓶、盂、缽類。

            汝窯有開片、底為支釘燒造。

            過去認為汝窯在歷史上僅燒20余年(在2000年后由鐵源著《宋遼陶瓷鑒定》一書中說)。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汝窯燒造時間為北宋初至北宋晚期的150余年,燒造的器物既有宮中傳世品,也有民間日常生活用瓷,不反對汝窯的“官窯”性質,又將“民汝”并入汝窯。這種觀點是隨現代考古挖掘的出現,來認識的,這也是拓寬了人們對汝窯瓷的認識眼界和收藏需求,當然也對官汝、民汝、好的、差的等問題產生了鑒別上的需求。汝窯的款識有“奉華”、“蔡”、“甲”、“乙”、“丙”、“丁”字等,字以微凸雕為佳,在五大名窯中常有以汝窯為魁之說。但如何能鑒賞到好的精美的汝窯瓷和見到一件一般的汝窯瓷是不一樣的。人們追求想見到的往往是宋代的最佳的汝窯瓷器。所以人們常說:“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汝窯

            汝窯河南寶豐縣,青色粉豆卵蝦現。

            胎體薄來釉層厚,玉石質感細開片。

            多為仿古青銅器,更有彌足價上萬。

            注解

            汝窯有黑灰色有白灰色,要注意鑒別,因有假的。

            識汝瓷

            汝瓷形好器件精,撇口撇足汝瓷興。

            制胎口底都外撇,釉厚收撇足不清。

            高嶺土老系數二,是收是撇看誰精。

            坯胎火烘白圾碎,寥若辰星泡亮晶。

            注解

            汝瓷撇口撇足的好,但要看胎體。因為釉在足根涂留的厚時,就會將撇足誤認為是收底足型,那錯了,因為足根有時釉厚,其實還是撇足,給人感覺是收底型。汝瓷用高嶺土成坯的老化系數是2%,胎釉之間在支釘處可見硅化現象,這是釉好的結果,泡寥如辰星,坯胎燒成小碎開片。

            汝瓷鑒八個要點

            口撇足撇扣木聲,像棉似霧泡晨星。

            開片線細隱約藏,氣泡瑪瑙*鑒。

            手工拉坯腰鼓好,釉色可變芝麻釘。

            支釘看白護胎釉,胎釉夾層顯白坑。

            兩頭收撇中鼓好,支釘硅化白或青。

            注解

            汝瓷釉滿,裹足,扣之木聲,口、足都微外撇,氣泡中可見紅色及其他色。還有瑪瑙粒,這些沒有熔化徹底的膠狀細小粒,在還原溫度后以顆粒狀存在釉中,好像在釉中含有像玉石的微粒一樣,另外還有像在玉石體態中存的棉和霧一樣的霧團。支釘小如芝麻,痕跡有點硅化。胎是灰胎開片細,泡若晨星亮而少,都是手拉坯,假的是模具制坯,從器形整體上看中部有點鼓。看支釘位似白色,但胎是灰的,支釘的尖斷顯白,這是化妝土層顯白。還要注意其他因素,可防止漏掉真品。

            汝瓷看內相、看底支釘

            汝窯釉中有霧棉,釉下霧棉泡等閉。

            色粒沉淀釉層下,釘痕硅化要審嚴。

            注解

            汝窯釉下有像玉中霧棉一樣狀態東西,氣泡就在這釉層下,釉層下還有微小的藍或其他色的有色粒狀物,這就是所謂存在釉層中的色料粒和玉石、瑪瑙、支釘部位有硅化現象,型如芝麻粒。

            汝窯官瓷民瓷辨

            隨光變色迎光紅,瑪瑙釉中小點紅。

            足圈外翻芝麻釘,泡亮稀疏才看成。

            胎輕邊薄扣木聲,汝官汝民都算成。

            注解

            汝窯瓷最奇異之處是隨時間的光照變化而變化,在迎光亮照看時出現泛紅的色,用三四十倍放大鏡看有瑪瑙粒和卵清一樣的特征,有瑪瑙的紅色粒,足圈內墻外倒、外墻外翻,支釘像芝麻狀,泡像云母一樣顯微黃褐色光亮,泡非常亮,由于光照不能見到泡底。所謂瑪瑙粒,也許是化妝用的紫金土造成的褐色泡和顆粒。因不知道過去說的瑪瑙粒是用多大倍數的放大鏡看的。

            汝窯釉層

            汝窯大泡有間距,泡泡稀疏不一致。

            泡兒坐在圓環上,褐白天青瑪瑙粒。

            大小不等形無規,眼見色點沒融粒。

            注解

            汝窯大泡間距也大,稀疏的程度不一致,泡都是坐在一個清楚的圓環上。褐白天青釉中有瑪瑙粒,大小不一,用三四十倍以上的放大鏡看釉,可見釉下有好似沒熔成釉的藍色或其他色的顆粒珠。

            汝窯看泡簡句

            汝窯泡大亮距亂,環上坐泡瑪粒見。

            注解

            汝窯看泡,泡大亮,距離不均,亮泡的根坐在一個環上,即泡的根部有一個深色的環。在看泡中又可見到沒熔好的粒稱瑪瑙粒。

            從釉泡層看汝瓷用釉料

            汝瓷泡兒亮晶晶,透明釉下像辰星。

            稀疏大小像黃米,定有瑪瑙釉層中。

            瑪瑙共有七種色,難能七色全釉中。

            汝瓷氣泡亮,像云母一樣的晶瑩。它在一種比其他釉更好的釉面下面,像辰星一樣閃耀,氣泡稀而疏,汝窯瓷釉中肯定在胎面含瑪瑙玉石一類的東西,它顯示在釉層中,因瑪瑙有七種之多的彩色,但是釉中顯示出來的不一定是七種,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或幾種,因此只找紅粒也不對。這是釉料決定的。

            汝瓷看口足、開片、棕眼

            口撇足撇洗盤碗,體輕邊薄灰胎顯。

            芝麻釘痕光變釉,瑪瑙作用紅色閃。

            泡兒瘳若似晨星,看裂還要看棕眼。

            小裂白亮大裂深,多看細看別走眼。

            注解

            口、足都向外撇,是灰胎口薄,芝麻一樣的支釘痕有玻化,在不同角度光照時器表出不同色,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鏡看有沒熔化成釉的所謂瑪瑙粒(也許是化妝土的成因引起的),泡少而亮,有裂線(開片)有棕眼,小裂白亮大裂深。

            真假汝瓷辨

            真品拉坯仿注漿,真紋鱗狀仿呆當。

            真刻嫻熟仿死板,真汝胎灰仿白霜。

            灰胎施釉顯彩紅,胎中微銅化粉裝。

            真釉變光仿不變,真泡亮晶仿無光。

            真多瑪瑙仿確少,真口撇侈仿收幫。

            真足八字假收足,真有紅粒假難裝。 真腰弧形仿直板,真線細曲仿粗當。

            真線曲隱仿顯直,重要應看否變光。

            還看瑪瑙釉混凍,釉中霧團活不疆。

            真汝支釘芝麻型,假汝支釘圓點裝。

            真汝釉層如霧團,不見胎面霧遮裝。

            假汝費盡鬼心力,條條都對太難當。

            真汝足色也有紅,追灰莫樣紅遭殃。

            灰胎施釉顯粉紅,胎中含銅出粉裝。

            注解

            真汝窯瓷器是手工拉坯,仿汝窯瓷是注漿成形,真汝窯瓷器的鱗狀開片很自然,仿得呆板;真的刀工嫻熟,仿得死板,真的胎灰,仿得胎白,真的光下不同角度有變光,胎灰白灰,仿得胎潔白,過于輕白,真的泡少而亮,假的足、口向里收;真的圈足八字形,假的直;真的有紅色瑪瑙粒或其他它色粒,假的無;真的器腰多弧形中間向外鼓,假的死板;真的開片細、曲,假的直又粗;真的開片線細隱在下,而假的明直;真的瑪瑙粒,泡向在霧團里,像玉中的棉霧,假的不是;真的有向芝麻一樣的支釘痕跡,痕跡有被釉玻化的邊沿,胎顯灰色,釉裹足,扣之聲如木聲,足也有灰紅色的,因胎含銅色顯粉紅為真,但是太過于醬紅為假的。因此如果迎光看胎土色顯微泛紅為真。

            汝窯簡句

            胎白釉厚玉碎片,粉豆卵青彌足萬。

            注解

            汝窯的胎是香灰色的,也有白胎的,釉如玉,開片碎,有粉青、豆青、卵青幾種色。汝窯瓷本身就有彌足珍貴之意。

            汝窯看形聽聲

            胎薄釉薄色天青,釉中開片扣木聲。

            撇口撇足肚如鼓,灰胎硅化芝麻釘。

            注解

            汝窯瓷的特點是薄胎,細釉,釉色有天青色、粉青、月白三種,因胎薄,又開片,所以常常是扣之木聲,口、足都向外撇,胎是香灰那樣的白中泛灰的白灰色,支釘顯凹,如芝麻的痕跡,常見支釘處顯硅化的狀態。(扣之木聲是胎薄、開片造成的)

            淺談宋代哥窯瓷器 宋哥窯長頸瓶鑒藏


            在2011年的北京瀚海春拍中一件哥窯膽瓶以8,050,000元人民幣成交,再次證明了哥窯是屬于極高價值的名窯瓷器。對于哥窯的拍賣還可以追溯到1992初,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在拍賣預展時,在日本等地展覽過的一件宋代哥窯貫耳瓶。

            該貫耳瓶與故宮首都博物館的一件藏品相類似,更加說明了其珍稀性。據了解,當時香港大收藏家歐百齡先生亦曾親自前往觀賞。“但遺憾的是那次的拍賣會被業界眾說紛紜,所以才拍到了千萬元,否則價位還會更高。”廣東省收藏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文物研究會理事何滿光先生說道。

            作為資深的古陶瓷收藏家何滿光,被業界行家們稱之為“何伯”。根據何伯對哥窯器的探究,他認為哥窯的產地暫不可考。何伯告訴記者,宋代哥窯器物身上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其器形多以仿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哥窯有瓷胎、沙胎兩種胎質;胎骨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等數種。由于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其中胎質疏松者叩之聲音沙啞,呈色土黃,似欠火力,釉質凝厚如堆脂,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黃、深淺米黃多種。釉面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紋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如鐵線,兩者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凝聚的釉面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如膚微汗只感。器物口沿多精銳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顯現胎骨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垂釉多在口邊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形帶,除“官窯”外,是為宋代瓷器一絕。后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仿哥窯器均無此特殊現象。宋哥窯器底足工藝分為施釉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圈足兩種,多數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稱之為“鐵足”。支燒者釘痕小若芝麻,此為宋器之共同特征;而器型的大小,則決定支釘多少。有些器內留有不等的支釘痕,采用疊套燒所致,此后無這一燒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干凈利落,手抓不起。器型有貫耳瓶、八方杯、壺等,均為宋代初期所盛行。

            何伯說:“至于何謂“宋哥”?何謂“后仿”,就必須要深入分析了解。例如明清以來仿哥窯器很多,大部分都是景德鎮所燒制。盡管是工藝精美,但較之宋哥卻欠缺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他還表示,若要對宋代哥窯器物有所全面認識,必須要做到唯物辯證,用傳統的目測加科學檢驗所得到的結果是最具說服力的。

            明正德瓷器真偽鑒別方法


            正德瓷器是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以素三彩最為著名。正德瓷器的胎體較為厚重,釉色閃青。早期青花瓷一度采用國產平等青,呈色較淡。正德朝景德鎮瓷器又開始了大量的燒造,無論在瓷器的器形還是品種上,較明弘治朝更為豐富。正德朝正處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上乘成化、弘治朝,下啟嘉靖、萬歷朝,器物逐漸改變了前朝的精致、纖細、小巧的風格,更多生產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正德皇帝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所以裝飾阿拉伯文字的瓷器在正德時期大量集中出現,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的時代特征。

            弘治四年九月,宮中傳出喜訊,張皇后的皇子誕生了,孝宗欣喜異常,取其名為朱厚照,希望他以后能照耀后世,他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16年。可以說武宗從一出生就注定要做皇帝,因為孝宗就只有武宗這么一個皇子,弘治皇帝對朱厚照非常溺愛,5個月后就將其冊封為皇太子。14歲即位后由于武宗自幼貪玩,加上身邊許多宦官的慫恿,正德皇帝整天玩樂,不理朝政。他皇宮住膩了,就大興土木,建設了由兩百多間宮室組成的建筑群,名曰豹房,里面有辦公場所、密室、游樂場所,其中還有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里面還養了不計其數的女人,供其享用;由于正德皇帝奢侈的生活需求,加上宮中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景德鎮瓷器開始了大量生產。

            朱厚照崇信伊斯蘭教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蘭教,曾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宗教進行過評述,他認為:“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復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可見其對伊斯蘭教的推崇。他還親自寫了許多贊美伊斯蘭教的詩,后來被編輯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詩》。在這里,舉其中一首作為例子,詩曰:“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朱厚照還有一個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蘭(mejid-Allah),意思為安拉的榮耀。由于正德皇帝崇信伊斯蘭教,正德時期瓷器上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圖案作為主體紋飾。

            正德時期瓷器造型

            正德時期瓷器造型除了繼承前朝的盤、碗、罐、尊、壺外,增加了許多新品種和大型器物,瓶類有梅瓶、雙獸耳瓶、雙耳瓶、出戟瓶、長頸瓶、葫蘆瓶;罐類有多種器形,罐類有蓋罐、方罐、小口罐等;花盆類有長方、六方、八方、菱花形等;供器類有燭臺、扁腹四方形香爐、花瓣形香爐、筒形爐、象耳爐、出戟花觚等多種;文房用具有筆架、筆盒、四層式圓盒、圓筒式多層盒、硯臺、水滴、花插、書桌插屏等;盤類有撇口式、收口式;壺類有軍持、背壺、執壺、梨形壺等;碗類有雞心碗、大碗、高足碗、諸葛碗,最著名的是“宮碗”,其器型為口沿外撇,腹部深寬,這種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燒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聲譽。

            正德瓷器多裝飾阿拉伯文

            人物故事的題材比成化、弘治朝更為廣泛。具體紋樣有穿花龍、翼龍、團龍、夔龍、雙龍、五龍、云龍、團鳳、穿花鳳、鳳穿牡丹、人物故事、松下高士、攜琴訪友、淵明愛菊、園林觀畫、仙人朝圣、真武大帝、西廂拜月、十六子嬰戲、仕女、南極仙翁、花鳥、蟠螭、海馬、犀牛望月、魚蟹、蓮荷魚藻、松竹梅、月影梅、纏枝蓮托八寶、纏枝靈芝、三果、海棠、枇杷、荔枝、石榴、櫻桃、葡萄、芭蕉、寶相花、百合、蓮蓬、蔓草、八寶、園景花卉、龜背錦、藏文、回紋等。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圖案作為主體紋飾是當時盛行的一種風氣,波斯文內容大多是吉祥語句。

            正德青花原料分 “石子青”、“回青”兩種

            正德朝的青花瓷分為兩個時期:正德早期青花與弘治晚期青花相仿,青花色料是采用產自江西上高縣的石子青,又叫無名子。色澤藍中泛灰黑,不如宣德朝的濃翠,也不像成化朝的幽雅。雖不濃重,但發色很穩定,只有少部分發色深沉,有暈散帶褐色鐵銹斑,分水只有濃淡兩色;晚期青料改用回青,青花發色藍中泛紫。成書于萬歷十九年的(1591年)的黃一正《事物紺珠》記載:“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擋鎮云南,得之,以煉石為偽寶。其價,初倍黃金,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其青花色澤與之后的嘉靖青花相同。

            正德素三彩

            正德素三彩的裝飾技法以黃、綠、藍、紫為主。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劃出圖案紋飾,不施釉,高溫燒成素瓷,再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再經低溫燒成。與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藝相似,惟澀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素三彩始于見于明代成化朝。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素三彩的燒制始于明代成化朝,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艷厚實,紋飾灑脫自然。清代康熙年間最為盛行,對成化、正德兩朝的三彩瓷工藝多有繼承,還燒成了釉上墨地素三彩。“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數,無特定含意。之后,中華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種為該器使用“素胎”(又稱“素燒胎”)燒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它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該工藝在陶瓷制作中經常使用。另一種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該器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方法一:辨胎釉

            釉中氣泡較多

            正德瓷器胎質較白、細密、干澀;釉表光亮瑩澈,釉色白中泛青灰,釉中氣泡小而密集,呈魚子狀;器物底面的釉色泛青

            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布局比較繁密

            正德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勾填色法,以平涂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紋飾布局比較繁密。這一時期龍紋與弘治時期差別不大:龍身漸瘦,龍睛圓睜,兩眼距離很近,并且在一側,俗稱“比目龍”。此時蓮花畫法比較具有時代性,花心為一個“人”字

            方法三:辨工藝

            琢器類器物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

            正德時期器物正處于瓷器由細致、輕薄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小件器物胎體依舊秀美而輕薄,大件器物則較厚重,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大器底足遠不如永、宣時期的細膩光滑。圓器腹壁較弘治的淺坦,圈足較淺,微向內收攏;由于胚質較軟,且底薄,盤子多有塌底現象,器物底足墻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火石紅痕有較多出現;

            方法四:辨款識

            正德官窯款以“大明正德年制”兩行六字和“正德年制”兩行四字雙圈楷書款為多見。有青花款、礬紅款和暗刻款。青花款多書于器物外底,均為雙行排列,外圍雙圈。其中四字款多出現在高足碗上,自右向左環形排列于器物內沿;也有書于器物頸部的,還有寫在器物口沿處的。以礬紅彩書寫的正德官窯年款,只見四字款,雙行排列,書于五彩瓷的外底。正德官窯暗刻款多用于素三彩上,只見四字楷書款。正德官窯年款的字體較弘治略大,結構略顯松散,但書寫工整,筆中藏鋒,素有“正德款恭”的說法。其年字兩橫間的一小豎,除正常寫法外,還常寫成斜點或一短橫;德字的心上無一橫。已故中國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正德官窯年款歌訣為“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底豐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成化年制瓷器的鑒別方法


            成化年制是明代瓷器發展的里程碑,尤其是成化年制款斗彩雞缸杯讓成化年制成為瓷器拍賣又一次創造了歷史記錄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那么明代成化年間“成化年制”官窯瓷器怎么鑒別呢?

            辨瓷器底足成化年制款識

            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體式為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落在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的足內沿,另成化彩瓷均屬青花款。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字體并不嚴謹規范,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成化款識,作有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就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并不很高; “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端幾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橫一般不越過右方的立刀;“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但以點在與橫持平部位多見;另還有個別“成”字沒有一點。“天”字款只見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為“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云蒙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斗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漂浮。

            從胎釉上鑒別成化瓷器

            釉質肥腴,潤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辨瓷器紋飾

            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

            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之淡雅之態如輕歌漫舞,畫意飄逸瀟灑。成化斗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涂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無陰陽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

            鑒別成化瓷器彩料

            “姹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曠絕古今。色彩特征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黃色濃光弱;姹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后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志。

            鑒別工藝

            器物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于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墻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墻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談。

            斗彩團蓮紋高足杯,明成化,高7.2cm,口徑6.7cm,足徑3.4cm。

            杯口微撇,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內、外近口沿處各有青花弦紋一道,近足處有青花弦紋兩道。杯外壁斗彩裝飾,腹部均勻分布團蓮紋四組,間以上下對稱的變形花葉紋。足內沿署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橫排款。

            此杯紋飾采用勾勒平涂施彩,色彩均勻,微微凸起,富有寫實感,時代特征鮮明。故宮博物院珍藏數件成化斗彩高足杯,制作皆秀美,圖案新穎,除了畫團蓮紋以外,尚見有畫纏枝蓮、花鳥紋者。

            明成化斗彩的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其釉色乳白柔和,更能襯托出斗彩的鮮麗清雅。它的色彩豐富,青花呈色幽倩淡雅并有透明感,釉上彩色則有紅、黃、綠、紫四大類十幾種,彩色配制靈活自如。

            居仁堂款瓷器鑒別方法


            民國瓷器中高品瓷器首要呈現在1911年到1938年間,(如果不算珠山八友的瓷器)它們與三種官窯(辦)的為最佳——原清官窯環境的“官窯內造”款瓷器,江西等五省辦的“江西瓷業公司”款瓷器,和民國袁世凱授意辦的。“居仁堂制”款瓷器

            這篇文章就“居仁堂制”款進行評論。

            該盤的喜慶個性,釉面都與清官窯共同,為柴窯燒制,畫工略短缺。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迸發,清廷不得不從頭啟用袁世凱,10月14日錄用袁為湖廣總督,統領北洋軍打壓革命。10月27日,又錄用袁為欽差大臣,率水陸各軍南下阻撓革命黨人的北伐。11月1日,清廷授袁為內閣總理大臣。至此,袁世凱取得了清廷控制下的悉數權利。孫中山以清帝退位,袁擁護共和為條件辭去職務,薦袁接任暫時接任暫時大總統。民國元年(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應孫中山的咨請,推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暫時大總統,3月10日在北京就職。1913年頭,袁密令總理趙秉鈞派刺客將宋教仁暗算于上海火車站。7月,袁世凱在帝國方義的支持下,打壓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10月6日,袁在北京派出軍警圍住國會,鉗制議員推舉他為民國正式大總統。11月4日,命令閉幕國民黨。民國3年(1914年)1月,又命令閉幕國會。5月,廢棄具有憲法性質的民國《暫時約法》。民國4年(1915年)5月9日,接受日本消亡我國的“二十一條”。12月中旬,袁公布帝位申令,命令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預定1916年元旦舉辦登基大典。袁世凱做了83天的皇帝后,于3月22日宣告撤銷民國政體。1916年6月6日早上竊國大盜袁世凱逝世。死后葬于彰德(安陽)。

            居仁堂原名海宴樓(堂),是慈禧太后所建。后袁世凱稱帝后將該殿作為寓所,并改名為居仁堂。“居仁堂制”款瓷,是正宗的“洪憲”瓷,是督陶宮郭葆昌邀請清朝御窯廠的高手,由聞名陶瓷家鄢儒珍負責,以雍正、乾隆朝最優異的瓷器為藍本,精心拷貝,制作了一批共約(百件?)的高質量瓷器(為了敷衍大型活動與根本的日子需求,應當還有比較多有相當質量的平時日子用品瓷器),這即是所謂的“洪憲瓷”。

            “洪憲瓷”民國后期至建國初期直到現在多有拷貝,真品款被公以為“居仁堂制”款(為何落堂款而沒有按曾經寫款習氣落朝款還需求評論)。偽品落款為“洪憲御制”、“洪憲年制”或“居仁堂制”。各種居仁堂制款的物品現在存在的有一定數量。

            由于“居仁堂制”款真品的制作數量本來就相當少,又袁世凱僅僅做了83天的皇帝,加上大眾對袁世凱的無恥行動的輕視,以及袁世凱垮臺后時局的一向動蕩,所以,能夠保留下來的真品的數量確是少之又少。

            根本特征:,雍正、乾隆朝最優異的清官窯瓷器品質,首要畫面應當是富貴喜慶,柴窯燒制,款為其時盛行的四方手書紅圈款。

            現在存在的疑問:一向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故宮都沒有保藏到“居仁堂制”款的真品;景德鎮瓷器博物館的保藏的一件“居仁堂制”款盤子,在畫風上與清朝品有顯著區別,最要命的是畫中的荷葉是殘花敗柳,顯著不復合喜慶場合的需求;現在一些被(專家或許拍賣公司)以為真品的物件多多少少都有這么那樣的疑問。所以,到現在連款的精確款式都沒有一個公認的規范。

            我注意到,種類數量最多的是一種很格外的紅的紅底粉彩器物(見圖2,該物品主人與我沒有任何關系,我僅僅從網選取該圖作為闡明),而且質地還不錯。紅與洪偕音,其時被選為首要色彩是合理的。后來,參加實踐制作的工匠與看見過了解的人后來才許多仿照,或許是袁世凱政權本來是預備作為干流的色彩的毛胚在袁世凱垮臺后被它人持續出產出來。

            近期,“中山艦”上打撈出一件“居仁堂制”款的瓷花瓶,除畫面不很喜慶外,質地相當好,由于中山艦是1939年沉現已離1916年有23年,且艦官級別不高,所以,究竟該瓶是不是“居仁堂制”款的真品或許后仿品還很難說。

            辨別:許多物品是很容易被以為不真的,比方,個性不對,質量太次,款傾斜。對那些被某些人認可的真品也能夠發現問題:由于真品數量很少,品質高,期間特殊,所以真品的報價應當相當可觀,可是,即是那些拍賣品,只拍出幾千元的低價,就闡明拍賣公司與買家對物品的真假自個心里也沒有底氣。

            唐宋越窯瓷器的鑒別方法


            越窯,是發生在我們浙江的一個古代名窯。從唐代到五代,是它的興盛時期,到北宋還在繼續延燒,然已開始走下坡路。北宋中期以后,其地位逐漸為龍泉窯所替代,到南宋就停燒了。越窯的窯址是以浙東慈溪的上林湖窯為中心,包括上虞窯的寺前、帳子山、凌湖和慈溪的上岙湖、白洋湖一帶的產地為代表。同時,紹興、諸暨、鄞縣、奉化、臨海、黃巖等也都一直在燒造著青瓷。初唐時的越窯器,仍處于中國青瓷的低潮時期,其基本風格與南朝和隋朝相類似。中唐以后質量逐漸提高。產品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之譽。尤其是當時生產的青瓷茶甌,被當時寫《茶經》的陸羽推舉為越窯之首。五代時,一部分產區為錢鏐的吳越國宮廷所壟斷,成為我國最早的官窯。其典型的產品,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從唐代中期就開始燒造的所謂“秘色瓷”。唐宋時期的越窯產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海外。現在在印度、伊朗、埃及、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的考古發掘中,經常有唐宋時期的越窯器被發現,這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要辨識越窯青瓷,可以從胎釉的變化入手。從總體而言,越窯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從唐到宋,變化不大。只是唐代早期由于對胎土的粉碎、淘洗均不夠精細,胎質中含有不少沙粒。從唐代中期起胎質顯細膩,不再含沙粒。北宋時越窯器的胎色仍是灰白色,但已變得比較淺了。宋時的胎質比較緊密,內含雜質較少。越窯青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的。在這一點上,仿制者很難做得十分到位。他們雖然也可運用拉坯方法,但重量和厚度掌握不好,往往是過重或過厚;也有用模制泥漿灌注方法來仿燒。這種器物,一是重量偏輕,二是只要看到是模制泥漿灌注,就可以排除,因為,當時還沒有這種工藝。另,現代仿品在胎質上不一定能掌握得好,仿北宋的胎質過松,仿唐代的胎質過緊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不到位的地方。胎色上,過白或過灰都有,也須仔細辨別,找出其與時代的不合之處。

            在施釉上,從唐到宋所施的都是石灰釉,這種釉,光澤度好,透明度高,但粘著力不強,薄而易流淌。唐代早期,釉層薄而不均,有流淌,少光澤,施釉不到底,器底和圈足常有露胎。釉色有青黃、青灰和淡青等多種;唐代中期至五代釉色以青黃多見,還有青灰、青綠等。特別是晚唐起,釉色偏于黃色,或青中閃黃,以艾色為貴。后逐漸改進到清水般的湖綠色。這段時期,釉層均勻,光澤滋潤,呈半透明狀,有玉質感。唐代早中期的真品,一般來說,器身均有細小的開片,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在開片中可看到土沁和一些爆裂的痕跡。北宋越窯的釉色以青灰和青黃釉為主,也有少量施青釉和青綠釉的。釉質不如五代時期精細,釉面雖也光亮,但已表現不出唐、五代時期釉面的那種滋潤感。特別是晚期產品由于采用明火裝燒,加上制作粗糙,在施釉上不大勻凈,故釉色普遍灰暗,無光澤,質量較前要差得多了。仿品釉色雖大致相近,但一般釉層要較真品顯厚,光澤強而刺眼。有的器物經過做舊,釉面不刺眼了,但也沒有了滋潤感,出現了無光澤、顯干燥的現象。

            越窯的器物形式多樣,多見的有碗、盤、洗、碟、杯、盒、罐、缽、缸、釜、瓶、燈、盂和執壸等。以罌和茶甌最為突出。器物的造型不同,可為辨識提供幫助。如,壸類器物的流上,唐代的必定短流,時間越晚,壸上的流則越見伸長;另,如越窯器的支釘撇足,應是五代到北宋早期的特征。宋代中晚期,應是立足。在裝飾上,唐代以素面為主,有的器物有堆貼和少量的劃花圖案。五代有少數堆貼和刻劃花的紋飾,并出現釉下褐彩的裝飾圖案。到北宋刻劃花裝飾較多,紋飾取材于唐代的金銀器。但后來逐漸減少,器物就不太講究用花紋裝飾了。有的還保留一部分五代時的裝飾花紋,有的就是光素無紋。同時,碗盤類器的口沿出現花瓣形的裝飾。對此類器,可以以“唐四、五五、宋六”來區分,即在通常情況下,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不排除也有例外。在越窯器上,特別是在宋代越窯器上,常有文字題記出現在器身和器底之上。這些文字大致可分為姓名、數字、記事和其他文字等幾類。了解這些文字,對于辨識和斷代有好處。如,出現“太平興國”或“太平戊寅”4字年款的,即可斷定為宋太宗時期所燒。仿制品在裝飾上常不到位。一是線條多不如真品流暢。刻劃線條顯得呆板,沒有生氣、靈氣。劃劃的線條常比真品要粗。二是由于知識的局限,花紋的時代常常會出現早晚顛倒的現象。如盛行于北宋早中期的水波紋,常會錯誤地裝飾到五代的器物上。

            裝燒工藝上,也可以來辨識器物的新老。越窯瓷裝燒主要是二種:明火燒或匣體裝燒。不管哪種方法,為防止粘連,均要用泥點來做間隔。不同時代,用泥點的部位有變化。唐至五代,泥點的部位用在器底邊緣和圈足的足端。為避免泥點被粘,在放置泥點的地方要刮釉。器底刮釉部位呈暗紅色,泥點會留下痕跡。仿品較之真品顏色要深暗。五代晚期至北宋,采用墊圈間隔裝燒,因此,泥點移至外底,使足端包釉完整。但泥點往往被粘連。真品泥點較疏松,用手指甲扣,即易脫落。偽品泥點堅硬,不易脫落。泥點的形狀:唐代早期,呈不規則三角形;唐中期起,多呈松子狀;五代起,圈足變窄,泥點也隨之變小;北宋時,早期為長條形,中晚期變環形。因此,仔細觀察器物上泥點的有無,其位置、形狀和粘著情況,對照器物的胎釉、裝飾特點,就可以為判斷真偽提供更多依據。

            古陶瓷的鑒別方法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準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鉆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現將古陶瓷鑒定方法介紹如下: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又如,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并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