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出類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戰世俗的偏見
“三八”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婦女的節日。100多年以來,經過無數女權主義者的爭取,婦女的地位和權力逐漸與男子同等,無論在商界還是政壇,都出現了許多呼風喚雨的女強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曠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無雙譜人物罐班昭,瓷色潔白,光亮細膩。班昭一身素凈的衣裳,西瓜紅長裙,坐在一張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著一本書,表情寧靜平和。圖案的左邊寫著“班惠班”,右邊寫著“曹大家”。漢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史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博學多才的文學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宮續寫《漢書》并得到漢和帝的賞識,成為皇后和貴人們的老師,號稱“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稱“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兒,磁盤上的她身材修長,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麗,發型高聳,烏黑如云。細長的手指一手執一把圓扇,一手握一卷書,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個重大問題。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叢盛開的牡丹,大氣而富貴。唐代的上官婉兒,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飽讀詩書,才思敏捷,13歲即為才人,14歲被武則天召見并重用,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有“巾幗宰相”之稱。
雖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總有一些出類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戰世俗的偏見,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在中國女權史冊上,書寫了自己的勵志人生。
taoci52.com擴展閱讀
古代瓷器上吉祥畫片圖案寄托了美好寓意
古代瓷器上的圖案各種各樣,但是無非都是跟生活、官運和長壽有關的圖案和畫片,反應了古人對自己生活時代的美好祈福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甲傳臚進士及第
雙鰲各夾持蘆花、蘆穗一枝。背甲玉色略青。
二夾傳蘆諧音“二甲傳臚”,意寓科舉及第。據《史記》索引,上傳語告下為臚。科舉時,殿試后宣讀皇帝詔命唱名叫傳臚。傳臚之制始于宋代,進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門承接,轉傳于階下,衛士六七人皆齊聲傳名而高呼,稱為傳臚。至明代,稱會試第一名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至清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
【粉彩“二甲傳臚”圖鼻煙壺】
粉彩“二甲傳臚”圖鼻煙壺,清道光,高5.8cm,口徑1.8cm,足橫2.8cm,足縱1.7cm。
鼻煙壺小口,橢圓形扁圓腹,橢圓形圈足。腹部兩面均以粉彩描繪兩只螃蟹和蘆葦、水藻。外底自右向左署礬紅彩篆體“道光年制”四字橫排款。
乍看這件鼻煙壺上的圖案,似為常見的池塘小景,其實它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二甲傳臚”,亦稱“黃甲傳臚”。我國古代科舉甲科及第者,其名附卷末,用黃紙書寫,故曰黃甲。清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名次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明代科舉稱第二、三甲中的第一名為“傳臚”,清代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 另外,“臚”的本意為陳述、陳列,我國古代以上傳語告下為臚,故“傳臚”亦指科舉時代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殿試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親御太和殿,傳臚官宣布第一、二、三甲名次,由閣門承接,傳于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若再加以引申,“傳臚”泛指科舉及第。
由于螃蟹有堅硬之甲殼,而且《事物異名錄?水族蟹》:曰:“蟹之大者曰蝤蛑,名黃甲”。蘆葦之“蘆”諧“臚”音,因此,古人常畫兩只螃蟹配以蘆葦,寓意“二甲傳臚”或“黃甲傳臚”,藉此祝人官運亨通、前程似錦。
獅子紋也是我國瓷器裝飾的常見紋樣。古人認為獅子不僅可以驅邪納吉、鎮守陵墓,還能預卜洪災,彰顯權貴。
我國古代官制中有太師、少師、太傅、少保,官至極品。故常以一只大獅與一只小獅組成“太師少師”或“太師太保”,寓意為望子成龍、官運亨通。
同時,“獅”與“事”諧音,雙獅寓意事事如意。
此外,獅子與蓮花燈組合而成的“連登太師”;獅子配以綬帶,表示喜事連連、吉慶綿綿;太獅踩繡球,則表示“統一環宇”。
象,瑞獸,厚重穩行,能馱寶瓶,故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說,寓意天下太平、五谷豐登。
瓶上插有三戟,也叫“平升三級”,寓意官運亨通
鴛鴦臥蓮象征美好愛情
鴛鴦臥蓮又稱“蓮池鴛鴦”,此裝飾題材象征美好的愛情。早在宋代定窯、景德鎮窯、磁州窯器物上即普遍裝飾鴛鴦紋。明、清兩代的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上更是常見鴛鴦紋裝飾。
【斗彩鴛鴦臥蓮碗】
斗彩鴛鴦臥蓮碗,清乾隆,高6.3cm,口徑18.3cm,足徑10.5cm。碗敞口,深腹,直壁,腹下微內斂,臥足。內口沿書青花梵文一周,外口沿青花繪趕珠龍一周。碗內底青花雙圈內與外壁均以斗彩繪蓮池鴛鴦紋:池塘中漣漪微泛,荷花盛開,水草茂盛,鴛鴦或游弋其間,或于低空翱翔,彼此呼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足內施白釉,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白鷺,諧音“路”。蓮花,諧音“連”。舊時科舉考試,連續考中謂之“連科”。“一路連科”,寓意應試求連、捷,仕途順遂。
此外,也有“蘆葦”與“蓮”圖樣的搭配。除因諧音外,還因蘆葦生長,常為棵棵連成一片,取“連科”之意。
喜鵲、蘆葦、蓮花搭配,寓意“喜得連科”。
一品清廉 為官清廉的寓意
故民間多用一莖蓮花象征“一品清廉”,希望從政者廉潔清正。
粉彩描金云蝠紋賞瓶,清宣統,高40cm,口徑10.2cm,足徑12.7cm。清宮舊藏。
瓶撇口,長頸,圓腹,圈足。瓶外壁通體以粉彩描金裝飾。腹部主題紋飾云蝠紋,肩部兩道金彩弦紋之間以粉彩描繪寶相花間以金彩篆體團“壽”字。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宣統年制”六字雙行款。
粉彩描金云蝠紋賞瓶瓶式一般用于皇帝賞賜,故曰“賞瓶”,系清雍正時期的創新器型,一直延續燒造至清末宣統朝。雍正至咸豐朝多以青花纏枝蓮紋作主題紋飾,因“青蓮”與“清廉” 諧音,一品,為古代朝廷之大官。青蓮,諧音“清廉”,又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象。故皇帝賜給臣下,是希望其能“為政清廉”。體現了古代封建最高統治者對臣下的要求。五蝠捧壽寓意長壽康寧
一種裝飾圖案。在圓形的壽字周圍環繞5只蝙蝠,利用蝠與福的諧音,寓吉祥福壽之意。
黃地粉彩五蝠捧壽團紋盅】
黃地粉彩五蝠捧壽團紋盅,清同治,高3.4cm,口徑6.5cm,足徑2.6cm。
盅敞口,弧腹,圈足,足內紅彩楷書“同治年制”4字款。外壁為黃地金彩篆書團“壽”字,間折枝桃、“卍”字符紋,團“壽”及“卍”字符紋以紅彩勾邊,內填金彩,5只蝙蝠環繞其周,以藍彩描金繪制,口沿飾金彩。
鶴鹿同春
“鹿”取“陸”之音;“鶴”取“合”之音;六合,指天地四方(天地和東南西北),亦泛指天下。花卉、松樹、椿樹等圖樣,寓意“春”。
鶴鹿同春,即是“六合同春”,寓意天下皆春,萬物欣欣向榮。
松鶴延年 寓意老人長壽
松,百木之長,長青不朽,是長壽和有志有節的象征。
鶴,為長壽之鳥,傳說晉時,遼東的丁令威,學道后化成鶴仙。
故有“松齡鶴壽”“松鶴長春”“松鶴延年”的吉祥寓意。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
青花云鶴九桃紋盤,清雍正,高5.1cm,口徑21.5cm,足徑13.5cm。
盤口微撇,弧腹,圈足。盤內外青花裝飾。盤內飾桃樹一棵,結9枚碩桃。外壁繪8只飛鶴,間以帶狀云紋,近底處為海水江涯紋。外底雙圈內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器青花濃艷,線條流暢,紋飾寓意吉祥,是為皇帝祝壽之器。
從這些瓷器上的圖案,可見古人一生的縮影,從出生,到考取功名,到位極人臣,都反應在這一件件瓷器圖案上,可見古人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方式。
瓷器上的花押款
以青花繪出云紋和海水紋,以釉里紅繪出龍紋和火珠紋,畫面中的紅藍兩色交相輝映,顯得格外艷麗。在足底用青花繪出一支和一塊銀錠,并圍以雙圈,此種款識為清代瓷器上常見的“必(筆)定(錠)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稱花樣款、記號圖片款、圖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圖案標記,常見于景德鎮的民窯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書契約上的簽字或代替簽字的符號,被用作取信于人的憑記。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經出現,在元代達到興盛。由于花押廣為流傳,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瓷器生產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經出現,清代康熙、雍正時期廣為流行。清初民窯瓷器上很少書寫年號款,卻流行花押款,這應該與當時官方的規定有關,如《浮梁縣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張齊仲,陽城人,禁鎮戶瓷器書年號及圣賢字跡,以免殘破”的記載。明清時期的花押款常見有以下這些圖案:
第一類是佛教圖案,如輪、螺、傘、蓋、花、罐、魚、腸等;
第二類是道教圖案,如還魂扇、寶劍、葫蘆、花籃、漁鼓、笛子、荷花等;
第三類是動植物圖案,如龍、鳳、鹿、龜、鶴、松、竹、梅、靈芝、瑞草、艾葉等;
第四類是博古圖案,如八卦、太極、八寶、八音、琴棋書畫等;
第五類是“豆腐干”圖案,即在雙重方框內繪橫豎相間的線條;
第六類是“四朵花”圖案,即在雙重圓圈內繪四個似字非字的圖案或四個花朵。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方法一:請點擊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們的資訊,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賬號并關注我們---------古董文物鑒定、拍賣、交易、征集(香港、大陸歐美等全球拍賣)金牌藝術品經紀人馬經理:159-6266-9577送拍郵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眾平臺歡迎您的關注
傳承中華文化,開發歷史價值微信訂閱號:mjj199312名稱:時間里有價值
中國古代瓷器上為什么會出現圣經故事?
景德鎮窯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
“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每年至少有上百萬的中國瓷器行銷到國外,在西方人眼中,擁有中國瓷器已經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西方人將自己的審美與需求融入中國瓷器,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風格與樣式的瓷器。
“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每年至少有上百萬的中國瓷器行銷到國外,在西方人眼中,擁有中國瓷器已經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西方人將自己的審美與需求融入中國瓷器,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風格與樣式的瓷器。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碗
存世量大國內博物館收藏少
何為貿易瓷?據上海博物館瓷器部主任陸明華介紹,古代銷往海外的中國瓷器,我們過去多稱為“外銷瓷”,而國際上慣用的名稱則是“貿易瓷”。學界對這種貿易瓷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緣起于海外沉船的發現及打撈,1976年的韓國新安海底沉船、1980年后印度尼西亞海域哈切爾沉船等相繼發現以后,海外有不少專家學者開始研究沉船及打撈物品。
本次上海博物館的展覽將展出163件明清時期的貿易瓷,其中有114件為上海博物館館藏,49件為故宮博物院館藏,分為明、清兩部分進行展示。相較去年在故宮博物院展示時的109件展品,此次展覽增補了不少可看性的瓷器,在外銷歐洲、外銷日本和清代廣彩瓷器方面都做了增補。
景德鎮窯青花樓閣花鳥紋花口盤
據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介紹,貿易瓷存世量很大,但是國內的博物館收藏貿易瓷的不多,許多瓷器當時就出口了,中國國內幾乎就沒有。上海博物館早在二三十年以前就關注到貿易瓷并且非常注意這方面的收藏。
“那時候國外掀起了研究所謂的‘轉變期瓷器’的熱潮,國內研究這方面的專家非常少,一次在美國召開了大規模的‘轉變期瓷器’研討會,與會的中國學者就是上博老館長汪慶正,汪館長回來后感慨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時期,景德鎮瓷器從明代風格轉變到清代風格,我們所說的‘轉變期瓷器’實際上包含了當時為了外銷而有意識得改變某些傳統風格而燒造的瓷器。”從那以后,上海博物館就比較有意識地開始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上海博物館所藏明清兩代貿易瓷器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集中來自西亞地區,主要是敘利亞;二、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捐贈,來自于歐洲;三、館藏品,不少是早年回流,也有部分受贈品,還有的是不同時期征集于海外。而之所以選擇在去年和今年與故宮博物館聯合辦這一展覽,是因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重要藏品是近幾年、近階段新近填充入館的,展品中有近一半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則介紹,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清貿易瓷來源一部分是接受捐贈,比如來自于南洋愛國華僑韓槐凖的捐贈;二是故宮博物院在國內外征集采購;三是由上級部門撥交;四是清宮舊藏中有零星的幾件外銷瓷。
景德鎮窯紅地描金青花纏枝蕃蓮紋碗(一對)
明清時期中國瓷器行銷世界
至遲從唐代開始,中國陶瓷已大量銷往海外。宋元時期,貿易陶瓷的燒造窯場遍布東南沿海。明初海禁嚴厲,通過“朝貢貿易”輸出海外的陶瓷數量有限。明代陶瓷的大規模外銷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國陶瓷經由私人貿易運往東亞、東南亞一帶,并通過轉運銷往南亞、中東等地區。正德以后,隨著新航線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開展對華貿易,歐美地區成為中國瓷器的全新市場,貿易格局自此改變。
明末清初,歐美地區已成為中國陶瓷最重要的外銷市場,這一貿易格局在清初社會穩定后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強化,而貿易的主導權則在不同國家之間轉換:17世紀,葡萄牙對華貿易衰落,荷蘭后來居上,在中西陶瓷貿易中獨占鰲頭;18世紀,荷蘭的優勢地位又逐漸被英國所取代;此外,法國、瑞典、丹麥、美國、奧地利等國,都曾來華從事瓷器及各類商品貿易;與此同時,傳統的亞洲區間貿易仍在延續。
漳州窯紅綠彩團花阿拉伯文盤
“應該說在明末清初這一時期,每年都至少有上百萬的中國瓷器行銷到國外,這個數量相當大,在西方人眼中,擁有中國瓷器已經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呂成龍說,僅舉幾個例子就可以體會中國瓷器外銷的規模:1984年哈徹發現了“哥德馬爾森號”沉船,并從沉船上打撈上來23.9萬件中國瓷器,這些從沉船上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當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時引起轟動; 1999年哈徹又從泰星號沉船上打撈上來35萬件中國瓷器,主要為福建德化窯瓷器……可見當年中國瓷器外銷盛況。
景德鎮窯青花人物故事圖把杯
傳統風格與異域風情并存
在觀看展覽時,我們時常會發現,中國式樣的器物上描繪的卻是典型的西方紋飾,又或者明明是中國傳統的圖案卻被燒造在完全西式風格的器皿上,這便是貿易瓷有意思的地方。
據陸明華介紹,相較于明清時期的貿易瓷,唐、宋、元時期的貿易瓷與國內傳統瓷器在風格和式樣上差別不是很顯著。明清以后貿易瓷的風格和式樣就顯著得區別開來了,有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貿易瓷,因為到后期他們覺得需要自己的樣式,很多異國情調和西洋元素的內容被糅合進來。
景德鎮窯青花開光水禽圖盤
“比如景德鎮窯青花仕女圖花口碗,它上邊的圖案跟國內器物上的差不多,仕女也是中國傳統的題材,但當圖案按照西方思維進行組合排列之后,其風格就異域風情了,國內的器物不會這樣出現那么多仕女,最多中間突出一個仕女,旁邊由其他進行烘托”,陸明華說。
“文化的影響是相互的,他們保留了一些我們傳統的內容,又融入他們自己的文化。比如我們瓷器上常用花卉是菊花,他們常用的是郁金香;再比如明中期的大碗,這種大碗在國內基本不見,就是為了出口而專門制作的;還有一些器物很可能圖案紋飾是中式的,造型是根據當地需要來制作的。”
元代以后中國就有了專為外銷而做的瓷器,最典型的如元代大碗,還有比如此次展覽中由荷蘭倪漢克捐贈的景德鎮窯青花如意花卉紋香薰、景德鎮窯青花果樹紋油醋瓶等,這些器物造型完全根據西方人的需要制造。還有一類是“紋章瓷”,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是外銷瓷,因為它是特殊的訂制產品,瓷器上有歐洲家族或者軍團的徽章。
景德鎮窯青花果樹紋油醋瓶(一對)
景德鎮窯青花鹿特丹暴動圖盤
景德鎮窯廣彩圣經故事圖盤
景德鎮窯廣彩人物圖大碗
景德鎮窯青花五彩花卉紋瓜棱蓋罐
景德鎮窯青花花卉紋菊瓣壁瓶
古代定窯瓷器的模具
古定窯遺址出土的定瓷模具及其殘片,均為陶瓷制品。模型有單模和合模,可分為外印模具及內印模具兩種。模具大多經800°C以上素燒陶胎,少數素燒溫度達到1200°C以上為瓷胎,古代模具的制作是在半陰干的胎泥上雕刻后入窯燒制,如果燒制溫度低于950°C,一般收縮在3%左右,超過950°C時坯體大量收縮,最高可達13%左右,這是第一次收縮;當模具制好后,用于印制的坯體入窯燒制成品時,高溫下又有13%左右的收縮現象,這是第二次收縮。
內印模具:多為盤碗類模具,可分為晚唐五代簡單出筋模具及宋晚期金代繁深復雜構圖嚴謹的盤碗類模具。
外印模具:如枕類、人物類、粉盒類等,部分印完后又用刀類工具加以修飾。
宋晚期金代模具有一共同特點:圖案題材繁深富麗,多取材于定州緙絲圖案,可模具的藝術風格與緙絲卻是極大的差別。線條粗獷、肥潤,構圖也不甚規整,整體看來有幾分憨拙,很難讓人與宋朝的纖細精巧及定窯印花器物的美觀精致聯系起來,模具與同時代的緙絲,繪畫相比甚至有幾個拙劣。而現今仿品石膏模具,從材質來看,吸水性好,并不遜色古代陶瓷模具,而且雕刻的十分精細、漂亮,構圖也充分體現宋代纖麗婉約有些極盡緙絲、宋畫神韻。
清朝瓷器上的龍紋變化
清朝,由于皇帝的偏好,瓷器工藝發展迅速,各種彩繪瓷器應運而生,龍紋裝飾也成為陶瓷的流行元素,然而隨著環境的變遷以及帝王的喜好,陶瓷上的龍紋裝飾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清初,龍紋形象還離不開明末的遺風。例如,順治時期,龍為張牙舞爪,頭細圓,上下顎長,上顎突起,如意狀鼻,鼻翼兩側對稱的長須向前起舞,頭毛成蓬上向豎。但龍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龍爪緊緊相靠,而是距離較大,向雞爪形狀發展。故人們稱清代的龍爪為“雞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會“回光返照”的時期,龍紋以新的形象出現。這時的龍首變化很大,過去長長的“豬咀”縮了,顯得下顎比上顎長。康熙時龍口形略帶圓,雍正時則顯方形,張口的龍,舌隨下顎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狀,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狀。上下顎的須,康熙時呈鋸齒狀,以后則分兩邊,或分成兩束長密的羊須狀。上顎鼻翼的兩側,長出特別長而卷曲的須。頭部的角,長而顯直且分叉,比過去顯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則成山字形。明代龍頭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沖勢;這時的頭毛細密成蓬(康熙時還有向后斜沖,后期則向后垂或向兩側分向),為了繪成老龍形,下顎都有細密鬃須。龍的眼睛,康熙時略長形,雍乾后則顯圓。龍的爪,已不似明代鷹爪,五趾相靠成“風車”狀。其時的龍爪,拇趾與食趾相距較大,趾甲顯得細小,沒有元、明時的三角形那種鋒利感。所以,清代龍爪給人以有形無力之感。
這時所繪的襯托云紋,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長長的塊狀,或在尾中長出幾大塊,一頭三尾的,給人印象是兩條尾成了兩翼。或把幾個朵云畫在一起,成一枝靈芝狀。藝術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龍紋也有,但僅在龍咀繪成豬咀,其它則是清代形態。清末的龍紋,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壯了,顯得腰硬,老態龍鐘,四肢無力。以前的龍體盤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時盤曲少了,故有腰體硬直之感。體上的鱗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繪上去,而是繪成網狀,再在其中加上小點。有的更粗糙得只繪網紋,不加小點。龍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節清楚,此時的龍爪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沒有動的美感。
清末龍紋喜歡襯以火寶珠、火焰紋、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過去的一頭幾尾變成二頭一尾、三頭一層;或在尾中長一頭、二頭。紋飾設計到描繪都顯得簡單粗糙,工藝大不如前。
充滿智慧的古人把他們對龍的這種信仰用各種形式來體現,無論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銅、陶瓷、家具還是繪畫等古器物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龍的形象。了解龍紋的演變,對正確判斷歷代陶瓷器物年代將會有大的幫助。
瓷器上的“香山九老”
隱山遁水一直是中國歷史上文人居士晚年向往的一種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為,香山九老的形成記錄了這種悠閑自得的生活方式,也給自然山水風光打上了濃厚的人文印記。相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白居易邀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李元爽、禪僧如滿八位七十歲以上友人于洛陽龍門香山寺相會結成“九老會”,飲酒賦詩,歌舞彈唱,并為每人寫真畫像。此舉彰顯詩人尊老敬老之情,對后世影響極大,被稱為“香山九老”,亦稱“洛中九老”“會昌九老”。在九老中,白居易最小,在香山立會那年74歲,而最長者李元爽136歲。有關香山九老的題材,從唐開始就非常興盛,在瓷器、畫卷、雕件上都多有體現,使得這種具有歷史典故的題材能夠較好地繼承下來。
廣西博物館藏清乾隆粉彩山水人物圖螭耳大瓶(圖1),就是其中一件代表器物。此器體型碩大,高71.8、口徑20.5、底徑23.3厘米。畫面中的九位老者面容慈祥,均為文人墨客姿態。有的在蒼松翠柏下下棋,有的在吟詩作畫,有的站在松柏下暢談,有的抱琴彈奏,有的對天仰望。每位老人身旁都伴有童仆,或端茶侍奉,或煮茶溫酒、備辦佳肴,或侍候筆墨,或聆聽長者論道。圖繪以石徑和松柏為主線,整體上看,瑞松搖曳,梅花綻放加以點綴,遠處瀑布飛流,仙霧繚繞,環境清幽淡遠,實為人間的“桃源仙境”。
拍賣市場上,香山九老題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如這件中國嘉德2012年3月份拍賣的明崇禎青花香山九老圖筆筒(圖2)。筆筒高23.7厘米,直壁深腹,口徑寬廣,近底處削胎一周,形成雙層臺階狀底足,此為轉變期瓷器典型修足方法。胎體堅實,釉色柔和,底部無釉處可見白皙胎體,宛若嬰兒肌膚,通體紋飾以青花繪就,發色淡雅清新,畫面以松柏、翠竹、祥云、奇石為背景,描繪九位高士于林中文會雅集,其中四人圍坐于案前對弈觀棋,其余五人閑坐于草地之上,或吹簫、或擊板,或撫琴、或彈唱,一派悠然自在之情,盡現于其中。林間桌前還有四童子彎眉笑目,斟酒持巾,從旁伴侍。從畫中人物數量及情景分析,本品所繪故事正是“香山九老圖”。該器當時的成交價格89.7萬元,價值斐然。在2017年北京翰海四季拍賣會上,一件清光緒淺絳彩香山九老瓷板(圖3),也曾留下43.7萬元的成交數據。該瓷板畫面上,只見綠陰籠罩的崖壁一隅,九老面容和藹地聚在一起觀賞一幅八卦圖,言談交流間,盡顯暢快舒宜。
清代瓷器上的陰陽之道
清代對《周易》的研究、注釋是歷史上三個高峰之一,另外兩時期分別為漢代和宋代。由于政局相對穩定,出版業的發達,清代學者對“漢易”多有輯錄,注家蜂起。由于《四書》《五經》為元明清的欽定教科書,明代又是立朱熹學說為國教的朝代,凡是朱熹評注過的《四書》《五經》都成了科舉必備。對《周易》深有研究的程頤、朱熹的“程朱學派”嚴重影響著元明清三朝。以至清代對周易研究“呈一時之盛著作甚豐”。有人初步統計,解易之書達150余種1700多卷,但清人的成績主要是在對“漢易”“宋易”的整理、校勘考據上。
在清代景德鎮瓷器上多有《周易》內容的太極陰陽魚圖案(見圖),佐證《周易》在清代已經深入民間。今人亦會說《周易》是一本占噬、算命的書。
乾隆時期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關于算命神算的事例:清乾隆年間,在河北獻縣留福莊有一個木匠,由于家境欠佳,一直未能娶妻,有一次他找了一個算命先生算下幾時開婚運。先生測算后對他說:你從留福莊向西南方走100多里路,有一位某甲,今天要死了,他的妻子命中注定將來要嫁給你。這木匠對先生的話將信將疑,但還是照聽,上路一試。到目的地后在一旅店住下,碰到一個本地人,向他打聽某甲的住處,那人問他找某甲何事,木匠便把自己的來意告訴這個人。沒想到“冤家對頭湊熱”,此人正是某甲,聽到木匠這樣的胡言亂語,勃然大怒,抽出腰間的佩刀要殺木匠。“三十六計逃為上”,見勢不妙的木匠急忙跑到旅店的后院,翻墻而去。
某甲追到后院,找不到木匠,以為被店主藏起來,要闖進店主內室搜查。店主當然不依,兩人發生爭斗,剛好在氣頭上的某甲一刀結果了店主的性命,自己也被官府捕而殺之。因找不到百里之外的木匠,此事就此擱下。
事過后一年,有一位老夫人和一男一女路過獻縣,那男的是老夫人的小兒子,那女的是男的寡嫂。那老夫人突然暴病而去,一男一女無錢埋葬,小叔子準備賣嫂葬母,那女的無奈,只能勉強從之。
當時那位木匠尚未婚配,有好事者從中撮合。娶了這位寡嫂為妻。婚后,木匠打聽起婦人的前夫和家況,原來她的原夫就是算命者所說的某甲。如此妙算,如此姻緣,連紀曉嵐都連連感嘆。
清代阮元編輯《十三經注疏》將《周易》排在第一位,清代乾隆時期編撰的《四庫全書》同樣將《周易》列為第一部經書。正如《四庫全書·經濟·易類小序》說的,“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它是上古時代古人思想的真實反映,不僅包含古代農牧漁、手工業等方面的生活內容,而且包含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的思想內容。正因如此,歷代學者面對這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曾終其一生,孜孜以求,探索解疑,為后人留下不朽之著。清代著名學者皮錫瑞感慨“說《易》之書最多,可取者少。”由于《周易》內容高深、博大、寬廣,可以說是“學易者如牛毛,學成者如牛角”,以致被今人以迷信玄者之學而一票否決。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它是唯一一本被儒家、道家都信奉,佛家也借助它解釋自己理論的著作。
瓷器上的“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陶塑“嫦娥奔月”陶瓷裝飾盤
劉善文
又到中秋佳節,丹桂飄香,不妨在陶瓷中把玩聆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味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別有一番情趣與韻味。
“嫦娥奔月”重工粉彩薄胎皮燈。薄胎皮燈又稱宮燈,是景德鎮著名傳統工藝中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薄胎瓷的極品之一。純手工制作,其胎質“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這件“嫦娥奔月”重工粉彩薄胎皮燈,高28cm,直徑18cm。作者配以重工粉彩嫦娥奔月圖,云彩線條勾勒流暢柔美,富有動感,人物衣服飄舉,盈盈若舞,衣紋以紅色點染出層次,人物面部表情豐富,情感自然流露。由于其胎薄如蛋殼,內置光源,畫中明月皎潔,人物隱于云間穿行,若隱若現,可見作者設計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
“嫦娥奔月”陶塑,是當代作品。該陶塑長37cm,寬18cm,高56cm。作品采用雕、刻、捏、捺等多種的石灣傳統的技藝,呈現岀祥云舒卷,瑞氣升騰,嫦娥懷抱玉兔,表情憂郁,勾畫出月宮中的嫦娥寂寞與對人間親人的思念之情。陶塑造型別致,晶瑩剔透,設色明朗,布局精巧,制作細膩,線條流暢,神態逼真,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動中寓靜,靜中含動,情趣盎然。作品彰顯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寓意著華夏民族祈求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愿望。
“嫦娥奔月”陶瓷裝飾盤,為景德鎮現代陶瓷工藝品,直徑35cm,配有龍頭架底座,大氣典雅。盤沿花紋修飾,畫面以黃色為底襯,勾勒出銀光月色,寧靜之美。描繪出秀發如云,高挽發髻,細眉鳳目,容貌端秀,身材窈窕,美麗而善良的嫦娥形象,裙袂飄逸,舞姿曼妙,構成一幅“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的畫面。畫師敷彩嚴謹,色澤莊重艷麗,畫工秀逸,線條柔和自然。天女身形婀娜多姿,雍容華貴的神韻和古典之美呼之欲出。盤中楷書蘇東坡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詞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