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瓷展]感受古瓷器魅力

            雖然這兩天泉城雷雨不斷,但濟南市博物館3日開始的“博物館里的寶——清代彩瓷展”還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收藏愛好者前來賞寶。4日下午,記者在市博感受到了中國古代瓷器所帶來的魅力。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近年收藏熱席卷全國,而古代陶瓷是收藏品中最受歡迎的一種,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彩瓷更成為中國古董市場上最受追捧的對象之一,這次展覽的就是清代生產的彩瓷,所以很多人對這個展覽感興趣。他還說,中國彩瓷的生產到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除繼承了傳統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種外,還發明了釉上藍彩代替了釉下青花的五彩,創燒了在青花輪廓線內填繪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繪畫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輪美奐的琺瑯彩等等。

            記者轉了一圈,看到展出的從清代康熙到光緒以及民初的彩瓷大約有幾十件,畫面內容有人物、花卉、鳥獸、吉祥圖案等,繪畫精細、色澤艷麗,讓人感受到了中國古代陶瓷的迷人魅力。而康熙“五彩龍鳳紋小碗”、乾隆“綠地花鳥紋方盤”、道光“青花博古紋蓋罐”、光緒“粉彩堆花博古紋帽筒”等展品更是讓觀者流連,其精湛的畫工、精美的畫面、高超的工藝都讓人著迷,外行看了感覺到好看,內行可以看出其內在價值。

            而在一對清末民初“琺瑯彩人物紋小瓶”前觀看的人最多,這對小瓶高不過15厘米左右,但繪畫十分精美:一對西洋青年男女依偎在一株樹下,旁邊樹叢后一個貌似天使的小孩探出半個身子,默默地注視著他們。三個人面貌表情生動,樹木、花草自然鮮活,雖然題材是西方的,但繪畫方式卻明顯透露出中國的特點。為什么這兩件瓷器特別引人注目呢?據介紹,琺瑯彩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唯一由景德鎮和京都風務府造辦處合作燒制的瓷器,彩料開始從歐洲進口的,因裝飾仿銅胎琺瑯,故清宮稱之為“瓷胎畫琺瑯”,素瓷由景德鎮燒成后解運至京,在宮廷內由畫師繪畫后再在造辦處低溫兩次燒成。另外,琺瑯彩是宮廷御用之品,嚴禁民間流傳使用,所以歷來難得一見;而這兩年來在各大拍賣會上,此類瓷器價格也是一直居高不下,這可能是比較吸引人的原因。www.ft-86.com

            看來,觀看這樣的展覽不光只憑興趣,還應掌握一點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珍品的真正價值和魅力。

            taoci52.com擴展閱讀

            古陶瓷收藏魅力無窮


            擁有一件珍稀罕見的鎮宅之寶,是每個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古往今來某人獨具慧眼以幾十元乃至幾百元、千余元購置一件稀世珍寶,成為收藏圈里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古代陶瓷真是魅力無窮。

            一位鑒賞家說,中國古陶瓷是歷代古玩市場的寵兒,品判一個收藏家的身價,不是他的資產和學問,而是他所擁有藏品的價值。民國時期的收藏家仇炎之只是花幾百元買了一只明成化斗彩雞缸小杯,時隔半個世紀后的1999年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只雞缸杯拍出2917萬港元的價位,價格翻了4萬多倍。2000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清乾隆“粉彩花蝶紋如意耳尊”以3304.5萬港元成交;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以4404.475萬港元成交,創下了中國官窯瓷器交易的世界紀錄。據悉這件創紀錄的明朝古董瓷罐是收藏家胡惠春的藏品。

            中國收藏網主編金伯宏先生說,上世紀80年代初,花幾百元就能買到明代官窯瓷器,現在一件明代官窯瓷動輒幾十萬元。很多古董商都是靠投資收藏古代陶瓷發家的。

            在鑒賞家的眼里,元代以前的瓷器,方可稱古瓷。而宋代古瓷的珍稀度、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等諸方面來看顯然要超過明清瓷器。但目前明清瓷器由于受國際市場影響等原因,價格普遍高于宋瓷5至10倍。宋代古瓷將隨著古玩市場的成熟化會逐步升溫陡漲。

            古陶瓷器作為收藏熱門,歷代官窯瓷精品在古玩市場上已經很難尋覓,即使見到,也都是價格不菲之天價。近年來,民窯瓷器(即民間大眾為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燒制的瓷器)已經逐步升溫,為眾多古陶瓷收藏家所青睞。就目前來看,民窯器尚有一定的升值空間,況且眼下價位偏低,正是收藏的好機會。

            “文革瓷”魅力無限


            “文革”,作為一個特殊的年代,已經遠離我們而去。而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文革”時期的各類遺存,正悄然走進收藏領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文革物品”這一大收藏門類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毛澤東像章”、“文革郵票”和《毛主席語錄》之外,就是“文革瓷”了。

            “文革瓷”不僅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且以其格式化的統一模式和簡捷明快的裝飾特點在我國兩千余年的制瓷史上自成體系,獨立成章,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無論是工藝用瓷、裝飾用途,還是生活用瓷,幾乎無一例外地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及時地反映“文革”各個時期的政治口號和重大事件,從而成為輿論宣傳的重要載體。所以,“文革瓷”的收藏,為“文革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據。

            在“文革瓷”中,影響最廣泛,藝術成就最高的,莫過于各種造型的毛澤東瓷像,既有全身及半身的立體圓雕,又有頭像的側面浮雕,無一不是由藝術家精心設計制作,可謂“慎之又慎,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瓷質潔白細膩,形象生動逼真,充分表達了人們對領袖的崇敬熱愛之情,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幸運的是:雖然歷經30余載,但由于制作數量較大,且備受人們悉心呵護,至今仍不難發現它的蹤跡,而且價位不高。當前正是收藏它的大好時機。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文革物品”收藏的不斷升溫,“毛澤東像章”和“毛澤東瓷像”的贗品也應運而生。新制作的毛澤東瓷像工藝粗劣,形象失真,盡失“文革瓷”的藝術水準,沒有收藏價值。收藏者須仔細鑒別,方可淘得真品。

            在英國感受中國瓷


            說來慚愧,生在與瓷(china)同名的國度,第一次領會到瓷的美,竟然是在英國。那是大英博物館的大衛德展廳,一進門,我就被架上流光溢彩的展品迷惑住了。

            曾經以為對瓷器再熟悉不過:誰家碗櫥里沒有一兩個帶景德鎮底印的盤子?誰學英語的時候不知道“china”和“China”必須分清楚?那首《青花瓷》更是在歌廳里、小攤上、在慘綠少年的口中唱得爛了大街……但細細想來,我所熟悉的,不過是些器具,那窄小廚房里被煙火熏得沒了美感、甚至有些殘缺的碗碟;或者是件古董,遙遙擺在展館里昏暗的燈下,在細小的文字說明映襯中晦暗得了無生氣。

            即使這幾年來瓷器拍品大熱,遍及熒屏網絡,我對它們的認識,也不過只限于青花、粉彩和青瓷。青花在“佳士得”的推動下已成了中國神話,但那繁復的藍白圖案卻太容易讓人走神:面對著名的“鬼谷子下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故事情節、題簽因緣,而不是這瓷器本身。精巧細致的粉彩則與簡單粗糲的日常生活距離太遠,那小小碗碟上的勾勒點染是對現代人耐心程度和視覺體驗的挑戰。相對而言,青瓷就平和多了:古樸端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倒不是要攀附那“雨過天青色”的皇室品位,只是覺得它敦厚大方、簡單安靜,不以過多的附加信息給人審美壓力。有緣人自會沉入它的美,對無緣人,它則淡淡退居一旁,把觀賞者的遠近親疏拿捏得十分到位。

            在我不夠專業的視野內,瓷器總是憔悴的、孤獨的,總是帶有裂紋、缺口,仿佛不破舊就不足以證明他們的身世。當然,也見過五彩鎦金、鏤工繁復、極盡奢華之能事的作品,那份工巧的匠心卻擺不脫向權力跪拜的影子。最巧的手藝總在官窯,最美的設計總期待帝王的認可。歷史語境太過沉重,藝術在博天子美人一笑中流傳,而如今,我等凡人更看重的是那一笑的傳說……

            大英博物館,我在這世界聞名的大教室里第一次近距離品味瓷器。真美!它們亭勻、明亮、油潤、豐盈,那么姣好地立在展柜中,像一隊驕傲的少女顧盼生姿。那半英文半拼音的解說毫無意義,你只是真真切切完完整整地面對瓷器。它們不是解說、不是圖片、不是佳士得報價,也不是鑒寶節目;它們既沒有嘮嘮叨叨地傾訴自己多年流轉的艱辛,也不曾得意揚揚地宣稱自己身價幾何;它們生機勃勃地立在那里,令人眼前一亮!

            正因這份單純,在那些世人皆知的奪目珍寶之外,能看到更多更新異的瓷:明黃、油黑、玫瑰紅、孔雀綠……不同于一般的青白靛藍,它們明快得甚至有些妖冶。印象里中國藝術品是笑不露齒、行不擺裙的大家閨秀,而這些瓷卻與習見的優美周正大為不同。它們婀娜娉婷,那扭轉的柄、盤旋的嘴、彎曲的把,簡直是波斯國的小妖精,一個個媚眼飛得勾魂攝魄!這是哪里來的異國情調?難道一本正經的匠人們偷偷做了個鬼臉,原本肅立的作品們便跟著笑鬧起來?怒目金剛變濟顛,一燈大師耍醉拳?飛揚跳脫,好不熱鬧。細看說明得知,這些都是明末“外貿”產品,顏色、造型、紋飾由客商定制,難怪少見的魅惑洋氣,原來是大觀園里的寶琴,雖是中國胚子,卻被叫作外國美人。

            我曾居住在倫敦東南郊的克洛伊登,平靜生活之余去鎮中心高街(high street)逛逛,這里也有一家博物館,竟也陳列著中國瓷器。有漢代端坐聽琴的陶俑、有明代的青花觀音、有清初的西王母彩繪盤,還有一群彩釉公雞虎視眈眈地爭地盤!這些陶瓷粗略地按年代擺放,鮮少皇家的奢華器具,也不見祭祀的肅穆擺設,多是人偶、動物、色彩繽紛的小擺件,頑皮恣肆、憨態十足。與其用一本正經的“藝術品”來稱呼,我倒更愿意把它們看作玩具。作為一名農夫,收藏者的趣味很鮮明:他喜歡具象生動、小巧活潑的擺件。它們難以進入藝術史冊,但確實展示了殿堂雅興之外更加多樣化的、洋溢著生活情趣的燒瓷技藝和審美。

            館中的第一件藏品是三彩馬。它高大俊朗,昂首挺立,轡頭披掛富麗堂皇,活脫脫一匹迫不及待馳騁天下的絕世神駒!然而,這尊氣宇軒昂的唐三彩,卻長著一根毛發蓬松的馬尾巴!馬屁股上長馬尾巴不奇怪,但唐三彩上長出鬃毛就太少見了!一旁的說明把我帶到了近百年前的一個傍晚—那天,農夫RIESCO抱著一個大大的包裹進了門。燈光下,孩子們擠擠嚷嚷地期待著,他們聽說爸爸得到了一個東方寶貝。大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一重重拆開包裝……啊!是一匹駿馬!栗色的肌膚、淡綠的韁繩、乳白鞍轡上的金鈴讓暗夜佛叮當作響。看它的傲岸身姿!看它的君王氣質!看它的異國神采!連壁爐里的火苗都為它熊熊跳躍。小小農舍一下子亮了起來。“太美了!”大人孩子圍著它歡呼了起來。可是,等等,這馬的尾巴怎么缺了一塊?農場的孩子最熟悉馬,沒有尾巴……還能算什么呢?大一點兒的撇撇嘴、假裝無所謂地轉過身,小的竟咧嘴哭了起來;農婦趕緊端上甜品,而那匹三彩馬,一下子就黯淡了。“嘿,這算什么事兒!”農夫搓搓手,提起刀去了馬廄……從此,唐三彩馬和把尾巴借給它的那匹健壯牡馬一樣,成了全家的驕傲。

            這次在倫敦郊區邂逅中國瓷,宛若一次架空歷史與文化的穿越。那些瓷器,原本是養在古老東方宅門深院里調脂弄粉、顧影自憐的美人兒,每日只嫌這日子太過乏味,誰知一覺昏昏睡去,再睜眼竟已物是人非。幸運的是,異鄉人盡管言語不通,卻知道捧著供著,未曾唐突佳人。英國農夫給唐三彩安上馬尾巴,中國老太太為維納斯縫件小棉襖,雖是笑料,卻含著憐香惜玉的心。這一個個亂世中的東方美人,就此帶著一腔的離情別緒,在異域安頓下來。

            人在海外,對與中國相關的東西特別敏感。遠涉重洋來到海外面對中國瓷,才知道有關瓷器,我們缺乏的不僅是資源,更是興趣和求知欲。行家里手的目光膠著在定、汝、官、哥、鈞,而平凡如我卻圍著不著邊際的邊邊角角大驚小怪,空長了一幅中國面孔,卻沒有識貨的眼睛。不過也好,我所關注的那些看似新鮮有趣的瓷器,正是商貿融通、文化交流的產物,正如此行我的目的。

            博物館常常展示一國或一地的歷史,而大英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卻在于它收藏了世界。相比其中的東方瑰寶、非洲珍奇來說,英國本土的東西少得可憐。說它是世界文明的展廳也好,說它是英國殖民掠奪史也罷,它畢竟集中了人類文化里最精華的部分,以最虔誠珍愛的態度和最適當科學的方式保存,讓研究者去發現、去品鑒。首次造訪大英博物館,會被撲面而來過于密集的文明遺跡撞擊得筋疲力盡,第二次、第三次,我一次次去,一次次沉溺其中。這里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所在,每一次、每個人、每一道目光的停留,或許都有不同的收獲。

            而在倫敦隨處可見的小型博物館里,也時時能邂逅驚喜。不少殷實的英國家庭都以部分閑錢投入文化收藏。雖然僅從滿足個人愛好出發,沒有宏大的目標,但諸多這樣的民間收藏者卻使英國的博物館從局限于一地一屋發展成為全民的愛好,提升了民眾對文化的尊重和藝術的鑒賞能力。

            英國的博物館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們膚色不同、信仰各異,他們在博物館里汲取世界文明的滋養。這是中國的瓷器,這是非洲的木乃伊,波特蘭花瓶是古羅馬作品,綠松石雙頭蛇來自墨西哥……它們集中在英國,它們屬于世界。這里不僅僅陳列著珍寶,更啟發著求知欲,它引導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回望自己的歷史,珍惜自己的文化。這些美麗的藝術品,等待知趣味、懂品鑒的人。有了善于欣賞的眼睛,它陳列在哪里的展柜又有什么關系?與其任由珍寶在時光中凋落,還不如呈現給世人品賞;與其常年相守卻不理睬,不如任它海闊天空恣肆舞蹈。

            中國瓷立在英國的櫥窗,但誰也改不掉它們中國的血脈。既然它們是人類的文化遺產,就在世界級的博物館里擔當世界文化交流的大使吧!看英人將這些珍寶小心翼翼供起來,雖然離開了原來的歸屬地,但也不能說它們就歸了英國。觀賞的人越多,展品就越是世界的,越不能為某處褊狹地占有。在大英博物館里,哪個國家沒有一段被收藏的過往呢?英人不憚于自嘲劫掠的歷史,他們將博物館免費開放,就是意識到其珍貴并非國家的狹隘疆域可以囊括。而對這些展品本身來說,遠隔重洋的旅行究竟是禍是福,其實還真難以說清。

            高檔骨瓷 魅力無窮


            陶瓷起源于中國,但骨瓷始創于英國,曾長期是英國皇室的專用瓷器,獨尊著華美。就在如今,骨瓷也是主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別致、華麗、高檔、優雅……對于骨瓷而言,充滿魅力的評價數不勝數。

            骨瓷餐具制品柔和、透明、強度高、韌性好,由于加入了骨粉,增加了燒制的難度,所以更加珍貴。骨瓷餐具不僅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藝術品和奢侈品的集成。

            匯嘉時代購物中心負一層的隆達骨瓷專賣店建議消費者,選購骨瓷餐具時可通過看摸彈三招來仔細區別:1、可將骨瓷拿在手里觀察,通常好的骨瓷色澤呈天然骨粉獨有的自然奶白色,對著亮光還可觀察其通透性,并能看出骨瓷成分的細致與否,一般好的骨瓷透光較佳且均勻無雜質;2、可用手觸摸直接感覺瓷的細膩和堅硬,好的骨瓷重量往往比其它瓷種略輕、瓷體也更為輕薄;3、用手指輕彈,質地較好的骨瓷一般會發出“叮叮”的金屬脆響,如用手沾水在碗口摩擦還會發出像飛機飛過的轟鳴聲。如此,消費者便可以通過視覺、觸覺和聽覺與骨瓷實現近距離交流,并最終選購到自己稱心如意的骨瓷產品。

            德化瓷章魅力無窮


            199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德化“文革”瓷章是個寶,加入了收藏或經營隊伍。他們走街串巷,發掘德化“文革”瓷章中的精品、珍品、罕品。這些高級瓷章在“第二市場”即被收藏家高價購存,偶爾流入“第一市場”,一露面便被有見識的收藏家高價買下收藏了。前不久,筆者接到一友人電話稱其從三明購得一枚小五角星浮雕章,我如有意購存,他愿送至家中。該章直徑5.3厘米,其形其韻皆與紅五星高浮雕大章一致。該章雖小,卻是大章之母,應出自同一設計人員之手,彌足珍貴,遂以高價買下。

            我曾于1996年9月發表《德化毛澤東瓷像章圖譜》和《德化毛澤東像章概說》。時過境遷,如今德化章不論是內涵或外延皆豐富得多,德化章的收藏和研究漸入佳境,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比如毛主席各個歷史時期頭像系列(5.5厘米),當年只見到12種,現在已發現有20種,我集到14種,歷經5年增加4種,收集難度可見一斑。再如心形異型章,當年只見到兩種,屬禮品章,極罕。如今已發現有10種,應屬一套。不論是誰,能把這套章集齊,對德化瓷章的收藏史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又如烤漆章,我在《概說》一文中,只說到十幾種,現在綜合幾位藏家的藏品看,5.5厘米的約有70種,6.5厘米的大約有50種,而且,此類章可劃分為若干獨立的系列,在系列中又可出現大套套小套的情況,小套能集齊已屬不易,大套能集全就屬難上難了。此外,在“詩詞章”、“名畫章”、“套章”等也都有新發現。

            1997年至2000年,全國各地的像章,不論是金、銀、銅、鋁或竹、瓷質的都有贗品出現。至今,外省某地生產的新瓷章、新瓷版畫仍然呈鋪天蓋地之勢。前二年,泉州市面上也發現有少量德化章贗品,引起了我們極大的關注,為了防止它的蔓延以及提高鑒別水平,由我執筆寫成了《德化像章及其辨偽》一文。當初,我們確定的原則是:從學術角度出發,探索辨偽問題。文章在內部交流后,有一定積極意義。最明顯的是市面上的德化章新品銷聲匿跡了。

            德化瓷章,魅力無窮。不僅僅因為她的潔白無瑕和精湛工藝,還因為她蘊藏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等待我們去開發、去探索。當我了解得越多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對德化像章知之甚少,任重而道遠。

            “人體展”遇冷“連累”瓷器展


            昨晚,幾位從江西景德鎮來寧參加瓷器展的攤主向本報新聞110反映,他們擺了一個星期的攤,卻沒見到幾個顧客,組織方承諾的“人體世界科普展覽每天會帶來數萬觀眾”盛況根本不存在,他們與組織者交涉卻無人理會。偌大瓷器展,因為顧客寥寥,顯得冷冷清清。

            記者昨夜9時許趕到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占地2000平方米的北廣場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陶瓷制品,陣勢頗為浩大,但顧客卻寥寥無幾。見到新聞110采訪車,攤主們紛紛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嘆起了“苦經”。他們說,景德鎮有個“會頭”,曾走南闖北成功辦過多次瓷器展銷。不久前,他們在景德鎮對瓷器經銷商游說道,“人體世界科普展覽”將在南京國展中心開展,南京是繼北京以后展覽的第二站,北京的展覽極為成功,南京的展覽也將引起轟動,每天將會有數萬人來參觀。此外,還會有車展等展覽,廣場入口處的瓷器展,必將很有賺頭。于是,60多位瓷器銷售商相聚來寧淘金,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人體展”的觀眾本就不多,順帶到瓷器展逛一逛的人就更少了。雷雨惹禍,精品瓷器成垃圾。

            在展覽現場,30歲的江國華告訴記者,這兩年他一直在外參加瓷器展,此次展覽,是效果最差的一次,一周過去了,他一件瓷器也沒賣出。48歲的張義定對記者說,他是景德鎮頗有名氣的民間畫家,他賣的瓷器,有很多是自己畫出來再燒的,均是高檔瓷器,但一周中,來看一看的人也沒幾個。今天一天,他只賣出了一個茶杯,是5元錢成交的。他拿起一個方便面的紙箱說,他已吃了一周的方便面,由于賣不出瓷器,這些天他只能睡在馬路上。做了4年瓷器生意的攤主江順鴻告訴記者,他這次來南京有一個星期了,可每天只有不到10個顧客,問的人不多買的人更少,昨天他僅賣出一把小茶壺,賺了一包煙錢。經銷商們說,此次展銷是景德鎮近年來“外展”規模最大的一次,每家都帶了3到10萬的家當,賣得不多不說,14、15日兩晚的雷雨大風又讓不少瓷器“破相”。

            對于眾多瓷器商的心理落差,國展中心展覽公司一位工作人員解釋說,“人體展”開展前,景德鎮民勝瓷行主動聯系組委會,希望舉辦瓷器展銷會作為“人體展”的配套展覽。國展中心展覽公司對此極為謹慎,雙方磋商后,簽訂了“瓷展協議書”。在協議書上,記者看到第6條明確規定,民勝瓷行對外招商時,不得承諾銷售額等,如有過度承諾,明勝瓷行將承擔一切后果。

            記者了解到,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人體展”開展后,沒能很快熱起來,每日觀眾不多,這是瓷器展人氣不旺的重要原因。記者在采訪時,有幾位問過價的顧客則反映說,參展攤主喊價離譜,質價不符,讓人咋舌卻步:如一件“天目群星”釉上瓷一開始標18萬的天價,沒過幾天就跌價到4.8萬,昨晚記者問時,攤主竟奇跡般地報價1.8萬!同樣工藝的花瓶有的開價1800元,有的卻要價5800元。看來,攤主們也應該找一找自身的原因。

            海峽兩岸媒體采訪團走進醴陵 感受陶瓷藝術魅力


            8月14日-20日,“第十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采訪”活動在湖南省舉行。16日上午,聯合采訪團走進醴陵,感受醴陵陶瓷藝術的無限魅力。

            此次應邀出席活動的有來自TVBS電視臺、東森電視臺、中天電視臺、《旺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島內媒體記者,及中新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臺、中國臺灣網等大陸媒體。

            在湖南華聯瓷業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采訪團記者無不被眼前五彩斑斕、典雅別致的瓷器所折服,紛紛拿起手中的相機、攝影機,對準這些精美的陶瓷藝術品,并向工作人員詢問“毛瓷”的來歷,了解“寶石級陶瓷郵票”的制作工藝。在湖南新世紀陶瓷有限公司的陶瓷制作體驗中心,陶瓷手工彩繪技師的精湛技藝,讓在場的記者稱奇。“從沒有看過直接在陶瓷瓶上繪畫、上色的工藝,太讓我驚訝了!”來自臺灣TVBS電視臺的記者陳相如感慨。

            在臺灣,陶瓷藝術同樣出名,特別是有“臺灣景德鎮”美稱的鶯歌,可以說是臺灣陶瓷藝術的代名詞。“醴陵陶瓷造型比較遵循傳統,做工和上色都很細膩。而鶯歌陶瓷則側重于文化創意,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造型出現。”《臺灣時報周刊》副總編王圣文說:“這次來到湖南、來到醴陵,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文字和鏡頭,將這些美好的事物呈現給讀者和觀眾,吸引更多的人來湖南,也為9月將舉行的湘臺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周預熱。”

            覆燒定窯瓷獨具魅力


            宋代將瓷器生產技術推向一個高峰,名窯倍出,爭奇斗妍。其中定窯以盛產白瓷著稱,產品風靡一時,因瓷質細膩潔白,紋飾秀美,被宋代皇家宮廷選為貢品。

            為了適應朝廷貢瓷及民間用瓷大量生產的需要,定窯工匠們發明了覆燒工藝。其優點是:一、節省空間,因為一器一匣,匣缽占了很大空間,采用覆燒工藝產量成倍增長,滿足貴族及人民日常用瓷。二、能充分利用熱效,節約燃料。三、由于覆燒時器口緊貼墊圈,瓷坯支撐范圍大,重心穩,焙燒時收縮均勻,故不易變形。四、底心滿釉。但覆燒也存在諸多弊端,因燒制時器口緊貼墊圈,口部不能掛釉,而露出一線胎骨成為“芒口”。為了彌補芒口的缺陷,瓷匠們發揮聰明才智,巧奪天工,口沿包鑲金、銀、銅、錫等金屬作為裝飾,其身價頓顯高貴。據《吳越備史》記載,宋太平興國五年九月十一日,南方吳越王錢氏在崇敬殿向宋太宗敬獻“金裝定器”兩千件作為朝廷貢品。

            定州窯以燒白瓷聞名天下,國內一家博物館藏有金代定窯刻花葵瓣碗,碗心刻荷葉花紋,質細胎薄,釉色瑩潤潔白,屬金代貴族用瓷,有“芒口”,但底足內未見有“官”、“易定”、“尚食局”等字款。定州窯除燒白瓷外,還兼燒黑釉、醬釉等品種。定窯醬釉燒造數量少,因而備受收藏家重視。

            宋代詩人陸游對定窯口沿無釉瓷器嗤之以鼻,認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學庵筆記》中回憶“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齋筆衡》也很不客氣地記述了“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窯器”。北宋末年,其他窯系的崛起,宋徽宗率先“棄定”瓷選汝青瓷,一時間對定窯白釉、醬釉、黑釉瓷難定軒輊,遂被打入“冷宮”,售價一落千丈。但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卻對“黑定”推崇備至,認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于白定。”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瓷展]感受古瓷器魅力》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瓷展]感受古瓷器魅力》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展鵬瓷磚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