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明代天啟崇禎青花瓷鑒識要點

            收集古玩瓷器,對于初學者來說有兩關比較難,那就是辨偽和斷代。首先是識真偽。因為,如果你買了假貨,斷代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先要學會識真偽,然后再研究斷代的問題。而且,斷代又在某種意義上是辨偽的一種延續。

            辨偽工作十分復雜,不是一二句話能說得清,即使對于鑒識專家來說,也不是一勞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體問題具體討論。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感受,探討一下天啟崇禎青花瓷的辨偽和斷代問題。

            對于天啟崇禎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談。因為,青花瓷發展到萬歷之后,已明顯走了下坡路,而天啟、崇禎制瓷風格比較相近。那個時候,由于制瓷業的趨于衰落,官窯生產幾近停頓,現在能見到的,大多是民窯器。此兩朝的胎質顯粗糙,盤碗類器的器底有點點黑疵,跳刀痕明顯,部分有燒痕或有粘砂。官窯器較民窯器稍好,但總體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類產品:廟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銷日本的外銷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雖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較為粗糙。底足處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著色,少數也有用浙料的。色澤有鮮亮明快的,但大多數青花發色藍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無青翠之感。崇禎時還出現灰暗發褐者,青花多有暈散。天啟崇禎之時,底釉的釉發青,并常見有橘皮紋出現。明代天啟之時,在審美風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窯程式化的束縛,大凡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魚蟲、靜物,大至龍鳳神仙,小到蝦蟲之微,無一不可入畫。而且,畫風疏朗隨意、俊逸活潑、寫意天然,頗具水墨寫意的風韻,山水畫面常以細線畫成。很多文人畫為畫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裝飾,且底部見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狀,一般就可以認為是明末之物。繪畫風格上與萬歷相仿,青花器也用雙線勾邊,中間一抹平涂的畫法來繪制。此外,崇禎時期的瓶、罐、筆筒之類,常在頸部和近底部位裝飾二圈暗刻花的圖案,部分器物上有醬口,這也是辨別崇禎之器的一個裝飾特征。當然,僅以此理念去辨別,卻往往會上當。筆者就因此而吃過藥。

            后來,在見到真正的天啟崇禎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東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樣而做得和真品無異。如窗格紋、白兔款、瓷釉色調、造型制式等等,這些特征后來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細辨認的話很容易上當。要鑒識真正的天啟崇禎瓷,首先必須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與清瓷不一樣,由于年代久遠,傳世品包漿厚重,故釉色較清瓷尤為清亮。凡釉色暗渾,釉面無亮潤之色,青花呆滯毫無靈動之氣者,即便紋樣風格、制式造型、青花發色均對,也不要輕易認定。還有一點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間常有一線橙黃之色顯現,而且自萬歷以后,在青花的涂抹處,已有指捺水印紋出現。而窗格紋裝飾一般出現在萬歷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發色上可認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間無橙黃色調,又可見指捺水印紋者,加上紋樣上有窗格紋、白兔款和底部見跳刀修飾者,再參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則斷為天啟崇禎瓷應無大錯。因年代久遠而生出的包漿,雖然現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細辨認則不難區分。水印指捺紋較難仿造,當是鑒定時的一個主要依據。當然,這種斷代也是大體而言的,因為,無論是水印指捺紋也好,胎釉之間的橙黃色調也好,均不是絕對的。應根據具體情況,才能做出相應的判斷。

            taoci52.com精選閱讀

            明代天啟崇禎青花瓷如何辨識


            明代天啟崇禎青花瓷如何辨識。

            收集古玩瓷器,對于初學者來說有兩關比較難,那就是辨偽和斷代。首先是識真偽。因為,如果你買了假貨,斷代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先要學會識真偽,然后再研究斷代的問題。而且,斷代又在某種意義上是辨偽的一種延續。

            辨偽工作十分復雜,不是一二句話能說得清,即使對于鑒識專家來說,也不是一勞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體問題具體討論。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感受,探討一下天啟崇禎青花瓷的辨偽和斷代問題。

            對于天啟崇禎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談。因為,青花瓷發展到萬歷之后,已明顯走了下坡路,而天啟、崇禎制瓷風格比較相近。那個時候,由于制瓷業的趨于衰落,官窯生產幾近停頓,現在能見到的,大多是民窯器。此兩朝的胎質顯粗糙,盤碗類器的器底有點點黑疵,跳刀痕明顯,部分有燒痕或有粘砂。官窯器較民窯器稍好,但總體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類產品:廟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銷日本的外銷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雖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較為粗糙。底足處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著色,少數也有用浙料的。色澤有鮮亮明快的,但大多數青花發色藍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無青翠之感。崇禎時還出現灰暗發褐者,青花多有暈散。天啟崇禎之時,底釉的釉發青,并常見有橘皮紋出現。明代天啟之時,在審美風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窯程式化的束縛,大凡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魚蟲、靜物,大至龍鳳神仙,小到蝦蟲之微,無一不可入畫。而且,畫風疏朗隨意、俊逸活潑、寫意天然,頗具水墨寫意的風韻,山水畫面常以細線畫成。很多文人畫為畫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裝飾,且底部見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狀,一般就可以認為是明末之物。繪畫風格上與萬歷相仿,青花器也用雙線勾邊,中間一抹平涂的畫法來繪制。此外,崇禎時期的瓶、罐、筆筒之類,常在頸部和近底部位裝飾二圈暗刻花的圖案,部分器物上有醬口,這也是辨別崇禎之器的一個裝飾特征。當然,僅以此理念去辨別,卻往往會上當。筆者就因此而吃過藥。

            后來,在見到真正的天啟崇禎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東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樣而做得和真品無異。如窗格紋、白兔款、瓷釉色調、造型制式等等,這些特征后來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細辨認的話很容易上當。要鑒識真正的天啟崇禎瓷,首先必須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與清瓷不一樣,由于年代久遠,傳世品包漿厚重,故釉色較清瓷尤為清亮。凡釉色暗渾,釉面無亮潤之色,青花呆滯毫無靈動之氣者,即便紋樣風格、制式造型、青花發色均對,也不要輕易認定。還有一點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間常有一線橙黃之色顯現,而且自萬歷以后,在青花的涂抹處,已有指捺水印紋出現。而窗格紋裝飾一般出現在萬歷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發色上可認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間無橙黃色調,又可見指捺水印紋者,加上紋樣上有窗格紋、白兔款和底部見跳刀修飾者,再參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則斷為天啟崇禎瓷應無大錯。因年代久遠而生出的包漿,雖然現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細辨認則不難區分。水印指捺紋較難仿造,當是鑒定時的一個主要依據。當然,這種斷代也是大體而言的,因為,無論是水印指捺紋也好,胎釉之間的橙黃色調也好,均不是絕對的。應根據具體情況,才能做出相應的判斷。

            明代天啟崇禎的青花瓷如何鑒別?


            明代天啟崇禎的青花瓷如何鑒別?

            收集古玩瓷器,對于初學者來說有兩關比較難,那就是辨偽和斷代。首先是識真偽。因為,如果你買了假貨,斷代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先要學會識真偽,然后再研究斷代的問題。而且,斷代又在某種意義上是辨偽的一種延續。

            辨偽工作十分復雜,不是一二句話能說得清,即使對于鑒識專家來說,也不是一勞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體問題具體討論。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感受,探討一下天啟崇禎青花瓷的辨偽和斷代問題。

            對于天啟崇禎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談。因為,青花瓷發展到萬歷之后,已明顯走了下坡路,而天啟、崇禎制瓷風格比較相近。那個時候,由于制瓷業的趨于衰落,官窯生產幾近停頓,現在能見到的,大多是民窯器。此兩朝的胎質顯粗糙,盤碗類器的器底有點點黑疵,跳刀痕明顯,部分有燒痕或有粘砂。官窯器較民窯器稍好,但總體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類產品:廟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銷日本的外銷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雖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較為粗糙。底足處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著色,少數也有用浙料的。色澤有鮮亮明快的,但大多數青花發色藍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無青翠之感。崇禎時還出現灰暗發褐者,青花多有暈散。天啟崇禎之時,底釉的釉發青,并常見有橘皮紋出現。明代天啟之時,在審美風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窯程式化的束縛,大凡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魚蟲、靜物,大至龍鳳神仙,小到蝦蟲之微,無一不可入畫。而且,畫風疏朗隨意、俊逸活潑、寫意天然,頗具水墨寫意的風韻,山水畫面常以細線畫成。很多文人畫為畫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裝飾,且底部見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狀,一般就可以認為是明末之物。繪畫風格上與萬歷相仿,青花器也用雙線勾邊,中間一抹平涂的畫法來繪制。此外,崇禎時期的瓶、罐、筆筒之類,常在頸部和近底部位裝飾二圈暗刻花的圖案,部分器物上有醬口,這也是辨別崇禎之器的一個裝飾特征。當然,僅以此理念去辨別,卻往往會上當。筆者就因此而吃過藥。

            后來,在見到真正的天啟崇禎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東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樣而做得和真品無異。如窗格紋、白兔款、瓷釉色調、造型制式等等,這些特征后來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細辨認的話很容易上當。要鑒識真正的天啟崇禎瓷,首先必須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與清瓷不一樣,由于年代久遠,傳世品包漿厚重,故釉色較清瓷尤為清亮。凡釉色暗渾,釉面無亮潤之色,青花呆滯毫無靈動之氣者,即便紋樣風格、制式造型、青花發色均對,也不要輕易認定。還有一點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間常有一線橙黃之色顯現,而且自萬歷以后,在青花的涂抹處,已有指捺水印紋出現。而窗格紋裝飾一般出現在萬歷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發色上可認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間無橙黃色調,又可見指捺水印紋者,加上紋樣上有窗格紋、白兔款和底部見跳刀修飾者,再參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則斷為天啟崇禎瓷應無大錯。因年代久遠而生出的包漿,雖然現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細辨認則不難區分。水印指捺紋較難仿造,當是鑒定時的一個主要依據。當然,這種斷代也是大體而言的,因為,無論是水印指捺紋也好,胎釉之間的橙黃色調也好,均不是絕對的。應根據具體情況,才能做出相應的判斷。

            明代崇禎青花瓷器的裝飾特點


            明代崇禎青花瓷器的裝飾特點。

            崇禎青花瓷所繪人物除了題材豐富以外,還有兩大特點,一是此時開始大量出現帶有祈求官爵升遷和吉祥平安的內容。如畫面中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盤獻給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繪兩人分別捧一官帽、爵杯獻與主人,意寓加冠進爵。

            1、擅長以人物故事題材入畫是崇禎青花瓷器裝飾的最大特點

            崇禎以前雖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裝飾,但題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嬰戲、高士等,而崇禎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題材較前更為廣泛,所見題材有十八羅漢、蘇武牧羊、水淹七軍、仙人乘槎、劉海戲金蟾、對弈圖、兄弟聯芳、仕女伎樂、庭院仕女嬰戲、夢境圖、加冠進爵圖、進戟圖、鐘馗出獵圖、東方朔偷桃、浴象圖、攜琴訪友圖、月宮圖等。

            崇禎青花瓷所繪人物除了題材豐富以外,還有兩大特點,一是此時開始大量出現帶有祈求官爵升遷和吉祥平安的內容。如畫面中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盤獻給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繪兩人分別捧一官帽、爵杯獻與主人,意寓加冠進爵。也有的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獻給主人,意寓平生三級。還有的繪浴象圖,繪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獻給騎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發達的版畫業的影響,出現大量取材于版畫和小說插圖的有關歷史、戲劇故事的題材,如故宮博物院藏崇禎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筆筒即取材于戰國時期須賈向張祿贈綈袍的故事。此外,揚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蓮子罐則是取材于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的故事。

            2、簡單旋紋狀的暗刻花紋

            在筆筒、蓮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際一周裝飾釉下暗刻花紋,有的僅為簡單的旋紋,系崇禎青花瓷器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繪有太陽或月亮

            畫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陽,意寓指日高升。這種畫法一直影響到清代順治、康熙,我們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紅盆中仍能看到這種畫法。

            4、裝飾倒垂的蕉葉紋

            筒瓶、蓮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裝飾倒垂的蕉葉紋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為倒垂的城垛紋。筒觚等器物則多于中腹以下繪一周倒垂的蕉葉紋。倒垂的蕉紋最早見于萬歷年間,萬歷的倒垂蕉葉紋比較寫實,見于筒瓶的口部。崇禎的倒垂蕉葉比較簡潔,多為大小相間的形式,大蕉葉中間留白,為崇禎輔助紋飾中具有時代特點的裝飾手法。

            5、萱草和合歡樹

            此類器物的畫面中幾乎無一例外地畫有萱草和合歡樹。為什么此時人們喜用萱草和合歡樹作為裝飾呢?我們從嵇康所著《養生論》一書中找到緣由。康書日:“合歡蠲(免除)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崇禎、順治年間社會動蕩,人們以合歡、萱草為飾、籍此來免除他們心中因戰亂、天災而來的煩悶和憂慮。所繪萱草為魚鱗狀,合歡樹的葉很小很密,由細小的葉子左右對稱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狀組成圓形,頗具特色。

            6、左右回繞盤旋的云紋

            在筆筒、筒瓶、蓮子罐、凈水碗、香爐等琢器的器身所繪畫面中,往往繪有左右回繞盤旋的云紋,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繪以左右飄蕩的括號狀云,極富時代特征,這種括號狀云一直延續至順治,從上海博物館藏順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凈水碗中仍能看到這一特點。

            7、畫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襯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鳥、博石花卉作為主題圖案。傳說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視為仁獸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禎、順治之際,社會動蕩,百姓苦于戰亂天災,故此時瓷器常以麒麟為裝飾,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則于一件器物上同時描繪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達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選錄》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筆筒和《翰海95秋季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畫面空白處以隸書題寫干支紀年、作者字號和摹繪的印記等

            受繪畫的影響,此類青瓷器往往于畫面空白處以隸書題寫干支紀年、作者字號和摹繪的印記,個別還題寫詩句,開創了瓷器裝飾藝術中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館藏崇禎十六年青花羅漢圖筆筒畫面空白處青花隸書題寫“飛鳥遺址”蟬退亡殼。垂露成帷,張宵成幄。沆瀣當餐,九陽代燭。至心能變,違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書為爾濟詞文輕政”并于款識末端摹繪圓形“竹”字、方形“景”字圖章各一方。

            9、人物衣飾上的特殊花紋

            崇禎青花瓷所繪人物的衣飾上大多繪有“*”形花紋,這種“*”的衣飾,廣泛見于明代繪畫、版畫等其他藝術領域,具鮮明的時代特征。

            如何鑒識元代青花瓷?


            對于青花瓷器來說,元代是一個重要的年代。雖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發現有青花瓷器的生產,但是,白地藍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達到了燒制的成熟期。20世紀40年代以前,元青花瓷還不大被人注意。至上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玻普根據英國達維德基金會所藏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題記有青花云龍象耳瓶,對照中亞地區土耳其、伊朗宮廷和寺院所藏青花瓷瓶進行研究,將其定為標準器,定出一批所謂“至正型”青花瓷,元青花才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重視。正因為對于元青花認識時間不長,因此,歷史上沒有元青花的仿品,現在市場上見到的仿器,均是當代人所為。

            成熟的元青花官瓷胎質緊密潔白,釉色純凈透明,運用進口或國產青鈷料產生藍色的圖案花紋,已熟練地掌握了釉下彩繪的工藝技術;因此,鑒識元青花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去進行辨別。

            元代的青花瓷,特別是其中晚期景德鎮窯所燒造的產品,可以代表元青花的最高水平,其胎釉和青花用料上通常有以下一些特點:其胎骨厚重,形制一般較大;胎質堅密潔白,但當時胎料的淘練技術不如明清時精細,尤其在一些民窯產品上,露胎處可見到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官瓷產品情況要好得多,有些鐵斑和砂眼,但不影響整體胎質的堅密和潔白度。底足和縮釉處常能見到一種火石紅斑;

            元青花施釉較厚,但不是十分均勻,燒成質量較好,釉面光亮滋潤,給人一種如堆脂般的油潤感,這是重要鑒別依據。在釉薄處透過釉面能見到胎上泛出的一種近似肉紅的顏色,這一點,也是鑒識元青花和明代永樂瓷的胎釉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如遇釉色干枯單薄,又沒有肉紅色從釉下透出的所謂元青花,十有八九是后仿之品。

            元青花使用的青花鈷料有國產和進口兩種。國產鈷料產地以浙江、云南、江西為主,由于內含成分高錳低鐵,因此發色灰暗。這些大都為云南玉溪窯、浙江江山窯所生產的民用瓷;元青花官用瓷所使用的進口鈷料俗稱“蘇麻離青”,主要用于生產外銷瓷,少量流入國內市場。這種料的特點是低錳高鐵成分,燒成后其色料全部熔融于釉中,形成藍色玻璃相。青花繪畫大都采用涂抹的方法,發色濃艷,但在藍中也泛出一定程度的灰度,有暈散現象,青色濃厚之處,常有黑色鐵斑析出,產生一種點染似的特殊效果。這種效果,是檢驗是否運用“蘇麻離青”料的一個依據,但燒造得好的精品元青花也未必一定有黑色斑點析出,鐵質黑斑畢竟是一種缺陷,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館所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就都沒有黑斑,因此,鑒識元青花所用的進口料,黑斑既是一個重要特征,但又不是唯一的依據。有人說是用的兩種料,即用“蘇麻離青”料的有黑斑;而用“蘇泥勃青”料的則沒有黑斑。這種說法是無知的表現。本人以為,并沒有什么兩種進口料,兩種叫法只是翻譯的不同,而有無鐵斑,關鍵還在于燒造技術上的差異。鑒別時主要還是要看這種青鈷料在釉下的熔融狀況。真品燒造得好的元青花看上去就像藍寶石一樣閃閃發光,既好看,又耐看。

            明代早期官窯青花瓷鑒定要點


            明洪武官窯青花瓷鑒定

            因缺少可靠的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洪武官窯的設置時間及燒造情況,歷來是陶瓷史研究者未解開的研究課題,但隨著20世紀70年代考古實物的不斷出土,洪武官窯已不再撲朔迷離,逐漸開始清晰起來。目前尚未有正式發掘洪武官窯的報告問世,我們僅能根據已發表的零散資料,對其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

            明洪武紅彩云龍紋殘盤

            南京博物院在明代故宮玉帶河遺址發現的一批瓷片,揭開了洪武官窯的面紗。這批瓷片雖不見年款,且數量及品種也不多,但其工藝制作精細,紋飾頗具時代特征,非洪武官窯莫屬。其中一件白釉紅彩云龍紋殘片,胎質潔白細潤,釉色勻凈,畫工嫻熟精細,龍紋介于元代和永樂之間,爪為五爪,小頭、長身、細頸,頭部出現平直后掠的披發。其總體感覺貌似元代龍紋,但剛健兇猛之風不如元代明顯,流云的朵流云呈“品”字形排列。另外尚有外醬釉里霽青釉暗花凸云龍大碗及青花云龍紋殘片等,其龍紋特征亦如此。其他紋飾也與元代略有差異,如蕉葉紋,元代青花其中莖滿色,洪武青花則中莖留白。再如牡丹紋,元青花葉肥大工整,洪武青花則葉瘦俏,花瓣內填色后外加單線勾邊。還有回紋,元青花均是同向回紋,洪武青花則多正反兩個組成一個單元。

            洪武時期的青花料,呈色多為灰藍色,鐵結晶斑點不明顯。鐵結晶斑是指青花瓷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燒制后,色彩濃艷的青花紋飾泛出的點點銀黑色結晶斑。這種青料比國產青料鈷和鐵的含量豐富,錳含量低。明代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多采用進口青料燒制,所以,結晶斑明顯。以后各朝進口青料漸少,燒青花瓷多使用國產青料,結晶斑隨之消失。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燒出后則為黑色,近似耀州窯唐代白地黑色作品,如果罩在釉下,則為灰藍色。有人曾用其窯址資料做過模擬試驗,將其罩上青白釉復燒,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藍色。

            總之,洪武官窯青花是承前啟后的一代產品,繼承了元青花傳統,但工整有余,變化不多,款式題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紋為主,布局趨于簡單,造型以盤、碗、罐為主。其藝術成果雖不能與元代及永、宣比美,但卻為永、宣青花高潮的到來鋪平了道路。根據典型的洪武青花瓷器觀察,尤其是大盤子,其底足雖然在感官上區別不大,但是如果用手去摸,元代的不扎手,洪武的則扎手,這是二者最明顯的區別。

            明永樂、宣德青花瓷鑒定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中的驕子,歷來受到世人好評。主要原因是那淋漓盡致的剛健畫風,體現出中國傳統繪畫入木三分的雄勁美感。代表其藝術水平的作品,仍是官窯產品。永樂、宣德兩朝共計30余年,青花作品藝術風格大體一致,但在造型及紋飾、工藝等方面略有差異,對二者詳細分辨,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

            永樂瓷器書青花款的僅有一種,即壓手杯。此杯現在世界僅存有3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明谷應泰著《博物要覽》記載的青花款心花紋有三種:雙獅款、鴛鴦款、葵花心款,現傳世3件不見鴛鴦款。雙獅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內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壓手杯為永樂青花絕品,后世多仿,明萬歷及清康熙、光緒時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對,尺寸大于真品,胎體厚重,畫風亦顯粗獷。只要見過真品,一望便知其為贗品。20世紀80年代初,故宮博物院曾派耿寶昌和劉伯昆先生攜真品到景德鎮仿制了數百件,其中精者有數十件,造型、紋飾及青花色調均絕類真品,是歷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品。當時作為旅游產品在故宮博物院的“外賓服務部”銷售,銷售價格是100元。但當時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種,見到此種款識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較多,款多為楷書,極個別的也有篆書款,其書款部位沒有定式。有寫在器底的,也有寫于器身的,其字體不一樣,但總體風格較為一致。楷書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橫,這是鑒定時要注意的。另外,也有不具年號的,而以青花篆書“大德吉祥場”或楷書“壇”字的,也屬官窯所產。孫瀛洲先生積一生經驗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豎花四雙單圓,晉唐小楷最出群。”先生的經驗來源于仔細的觀察和認真的總結。我們要想學會鑒定其款識的要決,最好的方法還是看幾件真物的款識,熟記其書法風格,這樣自會融會貫通。后世仿宣德款的最多,從成化到今,從未間斷,但均具本朝特點,與真品不一樣。

            永樂、宣德青花造型主要有壺、盤、碗,杯等類,受西亞影響很明顯。

            壺類有執壺、三系竹節壺、僧帽壺等。執壺以玉壺春瓶為壺體,兩側各加一柄一流,在流與壺頸之間連一花形薄片,起支撐、固定作用,是為避免造型燒造過程中變形而設計的。另有一種執壺,長頸,壺身為圓筒式,云形流附于頸部上端,流口為葫蘆形,柄為如意形曲柄。三系竹節壺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存一件。僧帽壺元代始有,永宣繼續生產,因其上端類似僧帽,故得名僧帽壺。

            瓶類造型變化豐富,有梅瓶、玉壺春瓶、雙系扁瓶、天球瓶等。梅瓶在宋、元時底端瘦,多配座,明代時不配座,故底端加寬,方能保持瓶的穩定性。玉壺春瓶在宋、元時瓶體瘦俏,明代時圓腹漸豐碩。雙系扁瓶有畫花草的,也有畫人物的。天球瓶為明永宣時流行的造型,直頸,腹體為圓球體形,紋飾多為海水龍紋,有青花龍和青花地白龍紋兩種。

            盤類中除常見的日用器皿外,以直徑在30—40厘米之間的大盤最有代表性。大盤口沿有圓口及菱花口兩種。與元代不同的是其畫面十分簡潔,如故宮博物院所藏宣德青花枇杷綬帶紋盤,為宣德典型杰出作品。該盤心繪三層花紋,邊緣繪卷枝紋,紋里又繪一層折枝花紋,中心繪枇杷綬帶紋,布局十分疏朗,畫面簡潔,估計畫稿當出自宮廷畫院。

            碗類以一種廣口、厚胎的大碗最有代表性,多繪花草紋。可能是賭博時投擲色子的用具。

            此外,折沿盤、花澆、燭臺、扁瓶、帶蓋瓷豆、筒形器座等,均是直接受西亞文化影響產生的新造型。

            明永樂宣告官窯青花紋飾主要有花草、動物和人物等。花草紋有蓮花、牡丹、菊花、靈芝、瓜果、葡萄、松竹梅、山茶等,動物紋有龍、鳳、獅子、海獸等,人物紋有嬰戲、胡人樂舞、仕女等。除此之外,梵文、藏文也常出現于青花器上。

            對永樂、宣德官窯青花,只要把握其造型和青花顏色的特征,一般是不容易鑒定錯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仿品,盡管造型逼真,但青花顏色始終未仿成功。比較困難的是區別永樂和宣德兩朝的瓷器,但景德鎮永樂、宣德官窯發現后,這個難點也基本解決。二者主要區別有如下幾點:

            從款識看,永樂青花僅見壓手杯一種四字篆款,其他均無款識;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見者為六字楷書款。

            永樂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重,釉面有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

            永樂青花紋飾帶有明顯的元代遺風,宣德青花則完全擺脫了元代遺風,自成風格。如永樂龍紋身體瘦長,但比元代略肥,常見者為直披發和豎披發兩種姿態,爪比元代肥實。宣德龍紋身體變肥有披發、豎發及前首披發等數種姿態。永樂鳳紋較少,宣德則鳳紋多見,或龍鳳并用,或鳳紋與番蓮、云紋相配。

            永樂官窯做工精細,瓶罐等立體造型接痕修整細致,不像元代及明初那么明顯,而宣德時則少有接痕。永樂大盤底足多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細膩,僅泛出小塊的鐵紅斑,一般器物則以釉底為主,釉底白釉勻凈,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開有細片紋。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樂略欠細膩,且火石紅斑重于永樂。

            后世仿宣德青花的產品很多,官窯。民窯均有仿制品,明成化官窯即出土過書“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瓷器。官窯仿官窯,有兩種情況:一是皇帝好古,特命官窯仿官窯;二是宮中傳世瓷器破損,故命官窯仿制補缺。無論哪種情況,官窯仿品都十分精致,所書款識亦十分認真。前一種情況仿品不重造型,紋飾卻逼真,多是本朝產品,僅書宣德款識。后一種情況則追求造型紋飾均逼真,清代康、雍、乾三朝均有官窯仿宣德青花產品,有書宣德款識的,也有書本朝款識的。雖然其造型、紋飾仿得成功,但是宣德青花的鐵結晶斑卻難仿,只好用重筆點染而成,只追求個貌似而已。除此之外,仿品造型的底部未作特殊處理,仍沿襲了本朝的習慣做法,如大盤底部,清代修坯時留有旋削紋,宣德時則打磨得十分光潔;再如大盤底足內外墻多垂直于底面,宣德時則外墻內傾,內墻外傾成楔形等等。

            民窯仿宣德青花,明清以來歷代均有。這些仿品并不追求造型、紋飾的近似,創作時十分自由瀟灑,均有十足的本朝風格,但底部均有宣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宣德年置”“大明宜德年造”五種。宣德青花款識中未見有“造”和“置”字的,凡有二字的,一望便知是后仿。署“制”字的,也不難辨別,只要牢牢記住宣德青花那種入木三分的鐵結晶斑,就可以發現,后仿者僅是貌似,沒有原物那種剛勁的自然風格。

            仿宜德青花到清代成了一個傳統,參加過修訂《景德鎮陶錄》的編校者之一的龔鉽,曾在《景德鎮陶歌》的第十二首詩中寫道:“畫坯罩釉事完全,干定仍車碗足舷。蓋線交他圖記手,總題宣德大明年。”詩后注曰:“坯先有柄長三寸,便于畫料吹釉,工畢旋去。蓋線挖足落款,另歸一工。”該詩記述的是清嘉慶、道光時期景德鎮生產青花瓷器的工序實況,由此可知在當時題宣德款,似乎成為一種習慣。實際上,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清末。

            “空白期”青花瓷

            正統、景泰、天順三朝30余年,政局動蕩,外敵侵入,幾乎打進北京,而內部又爭權奪利,三朝換了4個皇帝,使得經濟生產受到很大影響。此三朝文獻記載有官窯產品,但傳世品中至今未見一件書官窯紀年款的官窯瓷器,所見書紀年的瓷器均為民窯所產,故學術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稱。學術界所稱原指官窯,并非指民窯。近年出于一種畸形的覓寶心理,許多人連其“空白期”內涵均未搞清,就拿出一些民窯產品及民國仿品來,到處宣傳添補了“空白期”之缺。歷史常識告訴我們,任何社會動亂都不會使生產中斷。正、景、天三代亦是如此,民窯生產從未間斷,官窯生產也未間斷,只是官窯瓷器未署款識,產量和質量均略差于宣德和成化。因考古資料尚未詳細歸納整理,一般僅就零星資料來看,三代官窯青花有如下特征:胎體比永樂、宣德時厚重,造型有罐、瓶、爐、碗等,釉色青色中泛青,紋飾以云紋為多,并以云紋作主體裝飾,青花鐵結晶斑不如永樂、宣德那么入木三分,多有流淌之感,鐵結晶斑變為褐色斑點,青花顏色比永樂、宣德時發灰。常見紋飾有花草、人物、動物等。三代官窯青花的詳細斷代,只有景德鎮考古研究所將發揚資料完全整理后方能定論,現在談其分期,為時過早。

            明代崇禎時期的青花瓷器的顯著特征


            明崇禎時期戰亂比較多,國力比較弱,景德鎮的產量可以說是明朝歷史最低時期了。因為沒有錢和多余的時間去燒瓷器,所以好東西比較少,但是崇禎時期是明代最后一個時期,有人說這是明末清初的過度開始,我覺得崇禎只是延續了這個過度,過度早就開始了。下面咱們聊聊崇禎時期的青花的顯著特征。

            器型:崇禎的時期瓷器的生產工藝和質量都在下降。民窯瓷器的風格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因為連年戰火,人們更期望平安和吉祥。所以崇禎青花瓷器品種明顯減少,主要以花觚、香爐、燭臺、凈水盂等供品比較多。也有葫蘆瓶、蓮子罐、盤、洗、碗等日常生活用的,茶具、盤類、餐具一般都直接銷往日本了。

            胎釉:崇禎的青花一般胎質都不是很精細,胎比較厚,修胎手法很粗,白砂底足的情況比較多,一般都有明顯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但是崇禎的釉面是有進步的,亮青的感覺明顯減弱,有逐漸靠向清代風格的趨勢,能感覺到一種過渡。釉面比較薄,有的青花發色重的地方有黑色的斑點,大多數有暈散現象。但是也有發色比較穩定,色澤很亮麗的。釉底的器物一般都有粘砂,有時有細小的縮釉點。

            紋飾:崇禎青花的人物故事流傳下來的比較多,題材很豐富。這個時期的題材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出現了帶有祈求官爵升遷和吉祥平安的內容,因為戰亂影響比較大,這也體現了人們渴望平安的一種寄托吧。在筆筒、蓮子罐、筒瓶等器物的口沿或肩部一周和底足之上往往裝飾釉下暗刻花紋。有的就是簡單的旋紋,有的就是明顯的明代紋飾。這也是崇禎青花比較顯著的地方。人物故事紋飾一般都畫太陽或月亮,畫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陽,意思是指日高升。崇禎青花的大蕉葉紋飾的中間留白,這個也是崇禎時期紋飾的主要特征,可以輔助我們斷代的特征。崇禎的云紋一般都是左右回繞盤旋的云紋,有的就是左右畫法的括號云,這個括號云也是非常主要的特征。這個括號云一直用的了很久,順治時期也有的,這一點需要注意一下。

            觀察一件瓷器還是要仔細觀察細節的,因為有些細節就是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就比如我上一篇文章寫的那個青花五彩,那個青花的小鳥回頭紋飾就是康熙時期的明顯特征。多多觀察細節,不對的瓷器做的在怎么逼真,也總能在細節發現他的蛛絲馬跡的。

            鑒識雍正和乾隆瓷要點


            當下的古瓷收藏界,對清三代的瓷器青睞有加。這是因為,清三代是清代制瓷的高峰,而傳世的清三代瓷器,尤其是官窯器則越來越見少。在清三代瓷器中,除了康熙以外,就要數雍正和乾隆瓷了。因為其珍貴而少,仿品也就層出不窮,在收藏時需要特別小心鑒別。

            要鑒識雍乾瓷,先看瓷胎。應當說雍正時期的胎骨與康熙朝的差不多,也是潔白、堅硬、緊密、細膩的,放大鏡下可見糯米狀。但其胎質較之康熙時期稍差一點,胎骨也要稍薄一點。到了乾隆朝,初期與雍正期差不多,中期之后就比雍正朝的更顯遜色了,雖然胎質尚可,可無論精細、硬度或潔白程度,均已不如雍正朝,同時,胎壁也大都比雍正期的略厚。這一點,尤其是初學者只有在實物比較之中方能領悟。

            很重要的一點是看瓷釉。這個時期的制品,燒制工藝和火候掌握均較前有所提高,因此,瓷釉細潤,胎釉結合緊密,器物顯得精細。相對而言,乾隆朝的釉質稍粗。但無論雍正還是乾隆,在放大鏡下均可見到釉面的普遍特征是有細微的橘皮紋,乾隆朝尤甚,有些器物底部釉面還會出現波浪紋。當然,不是所有的雍乾瓷都有,但在多數瓷品中均可發現這種現象。這也是一個重要鑒別依據。

            雍乾時期,一道釉的品種較前有所增加,而且盛行仿制宋代名窯的青釉瓷器。在收藏時要特別注意其時代特征。比如,雍正期的顏色釉器口沿一般均有一條清晰整齊的白邊,俗稱“燈草邊”;雍正期的青釉器達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前后各朝的制品均不能與其匹敵,但要確定其雍正年代,必須注意其釉面的橘皮紋和圈足的潤滑程度;而乾隆期的青釉器雖品種與雍正時差不多,但制法與質量則略有不同。乾隆青釉器不論官窯或民窯,常見有在圈足上涂一層黑色醬釉,而且多數有剝落痕。另外,乾隆期的一道釉器胎釉的結合處常不呈一條齊線狀,而是出現極小的鋸齒紋特征。這在鑒識上也是一個重要特征。

            兩朝彩瓷均較前朝有發展。清三代的白釉均非常潔白、晶瑩,尤其是雍正朝的白釉更顯滋潤,比乾隆朝玉質感更強。另一種是白中閃青,也是晶瑩滋潤的,但比較而言,閃青的程度康雍乾三朝是逐漸減輕。乾隆白釉的釉質雖然較之前兩朝稍次,但仍是很潔白滋潤的,此外,乾隆白釉在釉面的轉折積釉處,常會呈現出淺淡的黃綠色。這也是識別乾隆瓷的一個特征。青花器在雍正朝其青翠、艷麗不如康熙,著色層次也不像康熙多,一般只有2-4個層次,晚期顏色深一些,層次更少,總的說此期青花色調較為柔和秀麗。乾隆朝的青花初期與雍正期差不多,以后的質量就不如前朝精細了。顏色也更深沉些,成為藍中微閃紫色,層次也更少,立體感較差。爐鈞釉在雍正朝新創,其主要特點是流淌的藍釉中,其間又出現紅色或青色小點,雍正期這類釉器在器物里外及底部均施釉,這是重要特征。到乾隆朝多數已為僅有青色小點。此外,雍正期的藍色釉成水波狀,而乾隆朝后則成為密集的點狀藍釉。

            在彩繪風格上,較之康熙的古拙蒼老而言,雍正朝則顯淡雅柔和、疏朗俊秀,而乾隆朝則是華縟多姿、講求對稱。青花瓷在此期無論官窯民窯都有大量燒造。雍正前期類同康熙,后來出現不同,色彩的青翠、艷麗和染色層次均不如康熙,到晚期色調更深,層次更少。色調顯柔和秀麗。乾隆朝的青花料質又不如雍正朝精細,顏色更見深沉,藍中微顯紫色,層次更少,立體感較差。兩朝均有仿明宣德“蘇麻離青”料的青花器。可從其析出黑斑的不同效果以及施料方法的一筆涂抹中加以區別。永宣時期用“蘇麻離青”出現的鐵斑系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色深處出現的鐵斑是吸進釉里的;而清代后仿的“蘇麻離青”鐵斑效果系人為做出,是浮于表面的,有的凹進的效果,也是人工點厾而成。

            兩朝官窯器及民窯精品的底足多現糯米粉感的所謂“泥鰍背”狀。與康熙朝的缺口齒咬狀有很大不同。

            仿品器物往往胎骨過重,仿雍正朝的卻在上下胎壁上無厚薄變化。仿品的紋飾多粗率,青花色調多漂浮。款識文字書寫常草率粗放。有些器型和飾件為后人臆造。但要識其真偽,最終還要看其有無舊氣。而在這一點上,又要細心去排除人為的作舊。初學者最好的辦法只有對照真品,反復去比較研究。

            明代崇禎青花瓷器的裝飾有什么特色?


            明代崇禎青花瓷器的裝飾有什么特色?崇禎青花瓷所繪人物除了題材豐富以外,還有兩大特點,一是此時開始大量出現帶有祈求官爵升遷和吉祥平安的內容。如畫面中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盤獻給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繪兩人分別捧一官帽、爵杯獻與主人,意寓加冠進爵。

            1、擅長以人物故事題材入畫是崇禎青花瓷器裝飾的最大特點

            崇禎以前雖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裝飾,但題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嬰戲、高士等,而崇禎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題材較前更為廣泛,所見題材有十八羅漢、蘇武牧羊、水淹七軍、仙人乘槎、劉海戲金蟾、對弈圖、兄弟聯芳、仕女伎樂、庭院仕女嬰戲、夢境圖、加冠進爵圖、進戟圖、鐘馗出獵圖、東方朔偷桃、浴象圖、攜琴訪友圖、月宮圖等。

            崇禎青花瓷所繪人物除了題材豐富以外,還有兩大特點,一是此時開始大量出現帶有祈求官爵升遷和吉祥平安的內容。如畫面中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盤獻給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繪兩人分別捧一官帽、爵杯獻與主人,意寓加冠進爵。也有的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獻給主人,意寓平生三級。還有的繪浴象圖,繪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獻給騎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發達的版畫業的影響,出現大量取材于版畫和小說插圖的有關歷史、戲劇故事的題材,如故宮博物院藏崇禎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筆筒即取材于戰國時期須賈向張祿贈綈袍的故事。此外,揚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蓮子罐則是取材于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的故事。

            2、簡單旋紋狀的暗刻花紋

            在筆筒、蓮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際一周裝飾釉下暗刻花紋,有的僅為簡單的旋紋,系崇禎青花瓷器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繪有太陽或月亮

            畫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陽,意寓指日高升。這種畫法一直影響到清代順治、康熙,我們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紅盆中仍能看到這種畫法。

            4、裝飾倒垂的蕉葉紋

            筒瓶、蓮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裝飾倒垂的蕉葉紋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為倒垂的城垛紋。筒觚等器物則多于中腹以下繪一周倒垂的蕉葉紋。倒垂的蕉紋最早見于萬歷年間,萬歷的倒垂蕉葉紋比較寫實,見于筒瓶的口部。崇禎的倒垂蕉葉比較簡潔,多為大小相間的形式,大蕉葉中間留白,為崇禎輔助紋飾中具有時代特點的裝飾手法。

            5、萱草和合歡樹

            此類器物的畫面中幾乎無一例外地畫有萱草和合歡樹。為什么此時人們喜用萱草和合歡樹作為裝飾呢?我們從嵇康所著《養生論》一書中找到緣由。康書日:“合歡蠲(免除)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崇禎、順治年間社會動蕩,人們以合歡、萱草為飾、籍此來免除他們心中因戰亂、天災而來的煩悶和憂慮。所繪萱草為魚鱗狀,合歡樹的葉很小很密,由細小的葉子左右對稱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狀組成圓形,頗具特色。

            6、左右回繞盤旋的云紋

            在筆筒、筒瓶、蓮子罐、凈水碗、香爐等琢器的器身所繪畫面中,往往繪有左右回繞盤旋的云紋,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繪以左右飄蕩的括號狀云,極富時代特征,這種括號狀云一直延續至順治,從上海博物館藏順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凈水碗中仍能看到這一特點。

            7、畫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襯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鳥、博石花卉作為主題圖案。傳說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視為仁獸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禎、順治之際,社會動蕩,百姓苦于戰亂天災,故此時瓷器常以麒麟為裝飾,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則于一件器物上同時描繪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達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選錄》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筆筒和《翰海95秋季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畫面空白處以隸書題寫干支紀年、作者字號和摹繪的印記等

            受繪畫的影響,此類青瓷器往往于畫面空白處以隸書題寫干支紀年、作者字號和摹繪的印記,個別還題寫詩句,開創了瓷器裝飾藝術中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館藏崇禎十六年青花羅漢圖筆筒畫面空白處青花隸書題寫“飛鳥遺址”蟬退亡殼。垂露成帷,張宵成幄。沆瀣當餐,九陽代燭。至心能變,違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書為爾濟詞文輕政”并于款識末端摹繪圓形“竹”字、方形“景”字圖章各一方。

            9、人物衣飾上的特殊花紋

            崇禎青花瓷所繪人物的衣飾上大多繪有“*”形花紋,這種“*”的衣飾,廣泛見于明代繪畫、版畫等其他藝術領域,具鮮明的時代特征。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明代天啟崇禎青花瓷鑒識要點》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明代天啟崇禎青花瓷鑒識要點》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古代瓷器青花瓷硯臺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