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宋代哥窯瓷辨識

            南宋哥窯青瓷葵瓣型盤(底面)

            華夏收藏網訊哥窯瓷,是青瓷的一種。最遲從元代起,哥窯已被列為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然而,這只是從文獻意義對哥窯的一個定位。從傳世和出土的情況來看,也確見有實物留存。問題是到目前為止,哥窯的確切窯址至今尚未找到,或者說尚未被確認。一種說法是在龍泉大窯附近的溪口一帶;另一種說法是在杭州的鳳凰山一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對龍泉的大窯一帶的考古發掘中,曾發現一些有開片的黑胎青瓷器。從而,引出兩種意見:有認為,這就是文獻所說的哥窯瓷,即所謂“琉田哥窯”;也有人說,這種制黑胎用的紫金土系由杭州運來,所做的應是仿官窯之作,而非哥瓷,哥瓷應是另有生產之處。所以一直以來都有“官哥不分”之說。這種爭議,一直到現在也未有定論。對于哥窯的產生,也有種種傳說,流傳最廣的即所謂章生一、章生二的哥、弟兩窯之說。仔細推敲,這種種傳說,均有附會之嫌,不足為信。總之,對于哥窯的發生,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不管哥窯的窯址尚待確認,還是哥窯的發生尚待研究,世間留存了不少宋代哥瓷以及后世仿宋哥瓷的實物,這卻是一個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因此,對于收藏者來說,重要的還不是前者,而是如何準確地去識別它的問題。

            要辨識哥瓷,恐怕還是要從哥瓷的胎釉特征、裝飾特點、時代風格和老舊痕跡等幾個方面去進行鑒別。

            首先要明確的一個概念是,宋代哥窯瓷流傳于世的數量極其有限,在明代已是極其珍貴之物,因此,在明清各朝已有官方的仿制之物出現。現下能見到的有限的傳世哥窯器,大多收藏在北京和臺灣的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國外也有一些收藏。流落到民間的應是微乎其微的極少數。因此,在收藏哥窯瓷上,千萬要克服僥幸的揀漏思想,因為,在一般的收藏品市場幾乎可以說是無漏可揀的。

            鑒識哥瓷還是要從胎釉特征入手。哥瓷的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質地特別堅密精細,胎骨顏色一般為深紫灰色。在鑒識上,通常要說到“紫口鐵足”,因為哥瓷的胎土內(官窯瓷也一樣)摻有紫金土,胎色較深,燒成后底部露胎處接近鐵色,是為“鐵足”。口部因釉水向下流淌,釉薄處就露出紫色胎色,是為“紫口”。實際狀況是,“紫口鐵足”并非每一件實物都是十分典型的,有的紫口明顯一些,有的就不那么明顯。至于“鐵足”的顏色也不是一律的深紫灰色,由于胎質的配比不一樣,從傳世哥瓷上看到的胎色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灰色等多種。相比而言,傳世宋哥瓷的胎壁稍厚,龍泉哥瓷的胎壁稍薄,胎質稍粗,胎色有灰白和黑灰等幾種(亦有說龍泉的黑胎青瓷為仿官窯產品)。仿品的“紫口鐵足”常用色料人工涂出,仔細觀察可見與天然燒成不同。哥瓷用匣缽裝燒,有用支釘,也有用墊餅或墊圈墊燒。

            哥瓷兩面上釉,一般都要上三到四道釉,因此瓷釉較厚,瓷釉的厚度常常要超過胎壁。由于胎釉的脹縮系數不一,釉面就產生開片,這是人工有意為之的結果。哥瓷釉面的開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因窯內作用加上人工染色,形成深色的大紋線中有褐黃色的小紋線,俗稱“金絲鐵線”,又叫“文武片”。這是哥瓷區別于其他窯的一個重要特征。開片顏色,有深黑色的,也有黃色、褐色和鱔血色等多種。開片大小也有不同,大而疏的稱“牛毛紋”,細小如珠的叫“魚子紋”,大小參差錯落的稱“百圾碎”,此外還有“柳葉紋”等。從傳世的實物來看,哥窯瓷器多小開片,如“魚子紋”、“百圾碎”等,而同期的官窯瓷則多大而疏的“牛毛紋”開片。哥瓷的釉色有粉青、翠青、灰青、月白、深灰、米黃等多種。鑒識哥瓷從釉面方面主要要看3點:一、釉質細膩,有玉質感,釉面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龍泉哥窯玻化程度稍高,也不到完全通透的程度),泛出一種似人面微汗的油光,也稱酥油光,這種光色是仿品所無法達到的。真品器物敲之無悅耳的金石聲,而是似破碎的“卟卟”聲。二、器身上多有縮釉之處,底部尤甚。因縮釉而留下的棕眼狀如螃蟹爬過一般,俗稱“蟹爪紋”。三、由于施釉厚,道數多,難免有厚薄,有色差,故燒成后易產生窯變現象。以上3點,在鑒識哥瓷時,須重點察看,仔細辨別。

            哥窯瓷裝飾比較簡單,一般沒有紋飾,少數器物出現魚耳和貫耳的裝飾。造型大多仿照古代青銅器。有少量創新品種,也符合宋代制瓷的造型特征。一般器形較小,未見大器,因此,若遇大器,須謹慎。

            仿哥瓷器從元代起就有了。到明清兩代官方則大量仿造。元末明初就出現了米色釉的仿哥釉產品。明代仿品顯得渾厚沉靜,清代仿品則較為浮華亮麗,清器內還可見拉坯的旋痕,現代新仿則沒有。明清時因是官方仿造,地點在景德鎮,產品質量講究。民國后到現代,到處都仿,質量就很成問題,容易鑒別。因此,如遇明清仿品,尤其是寫上當朝款識的,質優者也是很值得收藏的。一般來說,仿品胎色偏白,現代新仿的胎質較差;仿品釉面過于透亮,有賊光,也有做成亞光的,但缺乏靈氣,無法做出酥油光來;仿品開片并非自然形成,系人工填色而就,仿品的“鐵足”也系涂上黑褐色釉而做出,仔細看,容易識別;仿品手感常非輕即重,這是仿造者技術水平的關系,掌握不了真品的分寸;也有的仿造者在器物上涂上油污作舊,這就更容易鑒別了。

            taoci52.com小編推薦

            宋代名瓷哥窯居首


            宋代瓷器有哥窯、汝窯、官窯、定窯和鈞窯五大名窯,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哥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宮廷舊藏哥窯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內外的,總數也不過300件左右,以至個別哥窯名瓷破損殘片也被視為至寶,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哥窯圓洗底部的破損殘片,宋哥窯瓷之名貴由此即可見一斑。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盡管以后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達1000萬元以上。

            宋代哥窯瓷既如此名貴,那當時其窯址又在何處呢?

            哥窯之名,在宋代文獻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記》中始有哥窯之說。清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釋云:“哥窯,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業,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性堅,體重,多斷裂,即開片也。”就是說,南宋處州龍泉縣(今屬浙江省)有章姓兄弟倆以燒瓷為業,哥哥章生一燒瓷以胎細質堅、斷裂開片為特色,因而被命名為哥窯,這似乎是名副其實的。1956年以來在龍泉縣的考古發掘,即發現了黑胎青釉、細絲片紋的龍泉青瓷。但人們卻仍有懷疑,因為傳世的宋代哥窯,琢器造型多仿青銅器,儼然為宮廷用瓷樣式,按理應出自官窯;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窯顯然只是民間私窯。

            為解此疑問,1964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特請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所提供的宋哥窯實物標本進行化驗,結果證明其化學成分、紋片顏色和形式皆與龍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斷,宋哥窯似應出自南宋修內司官窯,只是因當時的官窯對民間保密,棄窯時又作了處理,故其窯址迄今未能發現。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窯聲名大噪而以之命名為南宋修內司官窯所出的這批名瓷,應有穿鑿附會的成分。

            宋代哥窯在后世備受人們青睞,元明清仿制者頗多,且各有風格,被稱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賞宋代哥窯,嘗欣然作詩贊云:“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宋代哥窯瓷器


            南宋 哥窯灰青釉海棠式爐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官窯,其產品歷來珍貴。明代《宣德鼎彝譜》即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瓷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三百件左右。

            新用戶手機號碼注冊,即可免費獲贈2017全年《紫禁城》電子雜志

            傳世的「宋哥窯」與「宋官窯」一樣,迄今未曾發現確切的窯址,既沒在《天工開物》記載的地區—浙江省龍泉縣覓到遺址和殘片,也不見于宋皇室陵寢的隨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盜,故歷史上有無,不詳,此類情況與汝、官窯瓷器相同)。故至今還難以從考古角度尋找科學的佐證材料。

            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八方穿帶扁壺 故宮博物院藏

            浙江「龍泉哥窯」

            一九五六年以來,考古工作者曾對龍泉窯系的主要窯址進行過多次科學發掘,清理了大窯、溪口、金村等處窯址,發現黑胎、白胎龍泉青瓷。黑胎青瓷之胎質極薄,所施青釉較厚,釉面瑩潤明亮,粉青、灰青色釉面上均有大小不等的細碎片紋,亦發現有厚胎厚釉之器。

            宋 哥窯青釉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歷史上稱此類青瓷為龍泉仿官,也見于文獻,但從未稱之為哥窯,因為它與宮廷舊藏的宋代哥窯瓷器風格不同。有的學者因文獻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燒青瓷,而曰哥窯」的說法,于是將其定為哥窯;有的則又將其定為仿官窯或就是官窯。依此而論,窯址發掘品也就出現了「官」、「哥」不分也難分的現象。有的文獻,如《遵生八箋》亦有此說。顯然,將其定為官窯或哥窯都不合適。而傳世宋哥窯也有官、哥不分的情況,當更有新說。

            哥窯米黃釉葵瓣口盤 心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傳世宋代哥窯瓷片的化驗結果是:其化學成分與窯址出土的瓷片顯然不同。此后,對龍泉窯青瓷系的其他窯址也進行了發掘,發現有類似的開片紋青瓷,于是又出現了龍泉窯青瓷有可能、或就是宋代哥窯的新論點。

            哥窯遺址之謎至今尚未解開,研究者各執一說,似乎都有道理。學術問題的討論應允許「百家爭鳴」,集思廣益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斷深入。

            宋代哥窯瓷器的獨特風采

            宋代哥窯瓷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仔細觀察過,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致,可分為灰、油灰、黑、赭諸色。其中胎質粗松者叩之聲音沙啞,胎呈土黃色,似欠火力。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面均開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

            故宮博物院藏 典型傳世宋代哥窯米黃釉貫耳八方壺釉面所開“金絲鐵線”紋

            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聚沫攢珠」,凝膩的釉面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銳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映出胎骨的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垂釉多在口邊稍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形帶,是為哥窯瓷器之一絕,除宋代「官窯」作品外,后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仿宋代哥窯瓷器均無此特殊現象。宋代哥窯瓷器底足工藝分為施釉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圈足兩種,多數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稱之「鐵足」。

            哥窯青灰釉葵瓣口盤 底

            支燒者釘痕小若芝麻,此為宋器之共同特征。較小的器物如盤、碗等支釘數量以三個、五個為多,略大者如洗等則達六個、七個,鼎、爐的器里也多留有數量不等的支釘痕,系疊套燒所致,此后無這一燒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干凈利落,手抓不起。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盤、碗器形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時最為風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奓斗,尤以葵口折腰碗最為典型,多見于越窯、汝窯、官窯、定窯和耀州窯瓷器,八方杯造型見于鈞窯瓷器,貫耳瓶、壺、鼎、爐、洗等也為宋初所盛行,與上述諸窯一樣精致。可見,「宋哥窯」瓷器系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南宋 哥窯灰青釉葵花式盤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瓷器約有五十余件,其中多為宮廷舊藏,少數來自社會流散,計有盤口弦紋瓶(原系私人收藏,一九四〇年征集自揚州)、錐把瓶、貫耳瓶(分橢圓、六方和扁方三種)、投壺式小瓶、戟耳爐、鼎、盤、碗、洗等。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原宮廷遺留的各種造型哥窯瓷器約一百九十余件(其中個別時代或許有誤)。

            一九九二年初,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曾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傳世品),預先曾到日本等地展覽,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稀世珍品。拍賣前,港埠收藏家區百齡先生曾陪同筆者前往觀賞,確是一件難得的珍品,與故宮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館藏品類似。

            清 張為邦 歲朝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對歷代古器都進行過鑒別欣賞,諸如書畫、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無不留有其鑒賞痕跡,或書寫或鐫刻御制詩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窯瓷器為多,有的還刻有甲、乙、丙、丁等字,揣度這些珍品的優劣。有的器物還附帶有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元汴)字樣的紫檀嵌金器座。清宮秘藏兩幅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所繪《弘歷鑒古圖》,畫面中都有傳世宋代哥窯和官窯瓶、爐、盤等,可見這些瓷器在乾隆時期已經十分珍貴。乾隆皇帝御制詩中亦有專門評論哥窯與仿哥窯瓷器的詩句,如:「鐵足腰圓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復古成不易云云。」

            清乾隆 御筆辛丑歲朝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認識到這些器物具有早年遺物的特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傳世宋代哥窯絕非是元、明時期產物。我們期望,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能夠發現哥窯遺址,那時才能完全撥開所謂「宋哥窯」的迷霧。

            原文作者:耿寶昌(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著名陶瓷專家)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7年12月刊《宋代哥窯瓷器賞鑒》

            《紫禁城》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春晚上“國家寶藏”的《絲路山水地圖》到底是何來歷?

            宋代哥窯瓷工藝特點及市場分析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它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此外,哥窯雖貴為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元、明、清的記載又甚為混亂。有人說哥窯窯址在浙江龍泉,也有人說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虛烏有……因此,哥窯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個不解之謎。但無論如何眾說紛紜,哥窯瓷器珍貴的珍貴性卻是毋庸置疑的。

            宋代哥窯瓷特點

            哥窯以其“金絲鐵線”獨領風騷。所謂“金絲鐵線”,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著眾多紋片,俗稱“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紋片大小結合,大片紋線呈深黑色,小片紋線呈褐黃色。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其特征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

            哥窯仿品辨析

            由于哥釉瓷細致、精美,以后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顯的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松。鑒定哥窯瓷器除了“金絲鐵線”和“紫口鐵足”之外,還有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但又極易被人忽視的特征——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一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氣泡比攢珠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市場分析

            哥窯的存世量很少。據統計,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其中,北京故宮藏有幾十件,臺北故宮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內外的傳世品,全世界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窯破損殘片也被視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無幾。在拍賣市場上,只要有宋代哥窯精品出現,就一定能夠受到市場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萬港元的天價。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這件瓷器的價格還要高。這兩年在內地的拍賣市場上也有標明為“宋哥窯”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場對拍品的爭議,成交價格總是維持在1000萬元人民幣左右。

            宋代哥窯瓷器妙在何處?


            浙江西湖之秀美、黃酒之醇美、哥窯瓷器之幽美,向來是為人所稱道的。而哥窯在名窯林立的宋代擁有這么大的名氣,它妙在何處呢?這就要回到千年前的宋朝,去探究其中奧妙了。

            1.哥窯賞瓶,成交價格RMB6,185,984。口徑5.5cm;底徑6.2cm;高14.6cm。

            歷史悠久的浙江龍泉,向來是有制瓷的基礎與條件的,所以自宋而始,龍泉哥窯的青瓷,無論是日常的碗罐瓶杯,還是專用的香爐盤器,都是藏家的心頭好。而哥窯瓷器之器型,也確實非流俗之輩,不僅是造型“端而雅”、很脫俗,譬如琮式瓶之優雅、貫耳瓶之奇特、鬲式爐之古拙、蓮瓣碗之精美……更在器形之外,多了幾分歷史感,端莊而不至于沉悶,精致而不流于浮華,這也正是一方水土的沉淀在哥窯瓷器形上的體現。

            2.哥窯雙獸耳方扁瓶,成交價格RMB1,174,100。高:22.3cm。

            哥窯瓷器有名,還在于其所出的器物裝飾非凡。除了刻劃、拉線、堆塑等常見的裝飾外,哥窯瓷器的色彩本身就是最奪目的裝飾。層層疊加施釉的方法是很多瓷器會用到的,但哥窯瓷器的工藝更好,所以出來的成品也更讓人驚艷。哥窯瓷器青釉是那樣濃而不沉、深而不僵的青色,如山水深處的青翠,也如夜雨襲竹的蒼綠,更兼有幾分詩人王維“空翠濕人衣”的意境。這青色是極幽深極有古韻的色彩,而在這絕美的青色之上,又創造性地繼續出了溫婉的粉青、悠然的梅子青等釉色,這一批頂級釉色的出現,不僅是哥窯瓷器的驕傲,更可以說是青瓷的驕傲了。

            3.哥窯菊紋碗,成交價格RMB4,605,750。口徑12cm;底徑5.5cm;通高9cm。

            而除了器形、裝飾和色彩上的美之外,哥窯瓷器還有特別之處。一般來說,燒窯時都要避免釉面的開裂,保持光亮明潔,而哥窯瓷器就奇在此處——哥窯瓷器的釉面仍是光潔的,但會有細碎而優美的開片,被后來的愛好者們稱之為“百圾碎”,最細小的紋路甚至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這就是“魚子紋”,收藏家們偏愛的紋理。或許從某些層面上來說,釉面的開片是缺點,但哥窯瓷的開片卻如此渾然天成、宛如天賜的肌理,只有經過哥窯的高溫才肯展示給大家。這是一個時期陶瓷技藝發展的最好證明——如果制作哥窯瓷器的工匠們沒有掌握開片的規律、沒有各個步驟間的完美契合、沒有精密的計算與安排,何以能夠人為去制造“開片”的效果呢?所以哥窯瓷器也美在此處,不僅是造物之神秀,亦是工匠們智慧之結晶啊。

            4.修內司哥窯八方貫耳瓶 ,成交價格RMB3,815,010。口徑8.7cm;底徑7.3cm;高22.1cm,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胎色黑褐,釉層冰裂,釉層開片自然。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造型優雅大方,保存完好,實為現代收藏不可多得之珍貴藏品。

            名窯有五,哥窯處其間而不減其光輝,在陶瓷史上,可謂長明之星,也可謂收藏家們永遠珍視的“天青色”。

            5.宋哥窯三足爐,成交價格RMB3,168,373。口徑11cm;高7.8cm。

            6.哥窯八棱小瓶,成交價格RMB3,058,880。口徑3.4cm;高9.6cm。

            7.宋哥窯水丞,成交價格RMB3,055,500。寬10cm。

            8.哥窯青瓷高足碗,成交價格RMB21,172,320。高10.4cm;直徑13cm。

            9.元哥窯海棠式洗,成交價格RMB2,702,500。寬9.8cm,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高度繁榮的黃金時代,宋瓷雖沒有唐代之恢宏氣勢,然優美高雅則過之。清麗瀟灑而不失挺秀,于靜謐中散發出不飾粉黛、洗去鉛華之自然之美,正如宋人所體現出的優雅秀美的藝術風格一樣,追求輕松靈動的美感。宋瓷從造型到紋飾,抒情而寫意,圖案流動率意,富于韻律。雖多為單色釉,但其色澤恬美自然,柔和純凈,是古人尚玉之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

            10.哥窯花口洗,成交價格RMB877,800,成交時間。高6.5cm 口徑16cm。

            宋代建窯黑釉瓷怎么辨識?


            宋代建窯黑釉瓷怎么辨識?兔毫盞是建窯當時燒造的一個主要品類。真品典型的兔毫盞為翻邊束口,底足無釉的。胎為烏泥色。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黃、白、褐、藍等幾種窯變色,分別稱為金毫、銀毫、藍毫等。也有叫玉毫、異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稱的。

            要鑒識真偽,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樸,大小適宜,線條自然流暢,修胎隨意大方。端在手上,散發出一種古意盎然的氣息。仿品上手,感覺比宋盞要略大些。外觀過于規整,胎釉比真品要顯單薄,制作過于靈巧。總之,古韻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難感受。

            再觀其胎體。真品上手較沉,有壓手感。烏泥胎胎質堅致,修胎隨意有力,雖粗糙卻自然。圈足雖是玉環式,但較淺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須手捏圈足,盞口朝下,浸入釉漿。這樣,在圈足邊緣的胎面上,有時會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這也是真品的一個特征。另,圈足內沿可常見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因高溫燒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脫落。這一點,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鏡下可見呈肥膩狀,這是時間造成狀態,所以無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鏡下是做不出肥膩的玉質感來的。常見的仿品胎土的加工過細,修胎過于整齊。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過圓,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夠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堅,有一種沉重感。

            很主要的一點是觀其釉面。真品的黑釉盞,由于運用浸釉法施釉,盞放正之后,釉水會從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狀。高溫燒造后,口沿釉水較薄,多呈黃褐色。從上到下釉水漸次變厚。兔毫流淌下垂,呈現出一種濃淡深淺,上濃下淡,曲彎而不規則的狀態。紋理流暢而均勻。陽光下黑色釉面閃爍出金紅色的光點,兔毫發出金、銀,或藍色的光芒。釉色肥厚,有玉質感。仿品因胎釉提煉不夠,雜質偏多,因此,釉較難燒出應有的光芒和色彩。仿品黑釉窯變的效果勉強,兔毫的感覺不強。釉面顯干燥,放大鏡下感受不到肥膩的玉質感。窯變的兔毫條應是向下快速流動的痕跡。但仿品因胎釉配比和窯溫控制不當,鐵質過多(真品胎中鐵質含量在9%以上,燒造窯溫在1300度以上),導致流淌受阻現象。真品垂流痕跡有如燭淚,厚而沒有規則,參差不齊。仿品過于薄,過于整齊,不自然。

            宋代黑釉盞一般都是出土器。經過千年土中腐蝕,釉面用手摸起來應有一種扎手感,放大鏡下可見坑坑洼洼的麻子狀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的可見露胎之處。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鏡下可見兔毫凹陷于黑釉之下,這就是時間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強酸腐蝕處理,使整個釉面受損,變得木死無光,沒有溫潤之感。也有用金剛砂或砂紙打磨口沿做舊,仔細觀察,可以識破其做假伎倆。

            同樣,鷓鴣斑油滴盞也可大致運用上述方法來鑒定。真品的油滴盞器身布滿斑點。呈金色、銀色、藍色、黃褐色等,大小不一,排列有序,整齊而又富于變化。在盞的束口處放大鏡下可見呈色干燥,有自然開片。釉面上的油滴處,在放大鏡下可見玻璃質結晶狀,也有開片。但黑釉底色上則沒有開片,這也是建窯黑釉的一個特征。底足露胎,雖粗糙,卻有肥膩感。仿品釉水垂淌常顯無力,有火爆氣,或經做舊后,木死無光。放大鏡下常見不到開片,底足也沒有肥膩感。油滴的色彩變化不多。而真品的色彩變化豐富多彩。這種窯變現象的不充分,說明仿制者還沒有真正掌握古人的窯變技術。油滴盞仿制較難,因此,市場出現仿品,鑒定較之兔毫盞要容易一些。仔細辨別,不難分出真假來。

            風格獨特的宋代哥窯瓷器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飾而著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贊頌哥窯瓷器的詩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盤》一詩中曰:“色暗紋彰質未經,哥窯因此得稱名。”另一首《曝書亭集硯銘》贊道:“叢臺澄泥鄴官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停不瀉,以石為之出其下。”

            哥窯是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宋人文獻沒有哥窯的記載,元人孔齊首次提及哥哥洞窯,他在《至正直記》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看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可見至晚自元未起,哥窯已被認定為宋代名窯,而且當作重要收藏對象。把哥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最早見于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該書有“內庫所世故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由于哥窯窯址至今還未找到確切公認的窯址,因此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但是,我們的先輩們對宋代哥窯進行著不間斷的探討和研究,特別是近代我國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承前啟后地進行深入、全面、系統、科學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國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為代表,在不計其數的凡屬哥窯類型的器物中,進行分類、排比、對照中篩選出為數極為稀少的器物,認定為傳世哥窯瓷器。這種傳世哥窯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齊在《至正直記》時所記載的“舊造”哥窯瓷器,而不是其他窯的產品,更不是后世各朝代的仿制品。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收藏家手中。這些傳世哥窯瓷器造型有碗、盤、碟、洗、瓶、魚耳爐、罐等。燒制時大多采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鐵足的現象,淺灰、土黃的沒有紫口鐵足。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砂米黃、淺灰青、米黃色等。釉面均有紋片,有大小紋片相結合,有紋片非常細小的魚子紋,有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的全絲鐵線,有的紋片僅為一色。紋片按顏色來區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有淺黃魚子紋等。按開片的形狀來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百圾碎、魚子紋等。

            宋代哥窯瓷器自誕生之后,這種風格獨特的瓷器品種盛燒不衰,賡續相繼,歷代文人雅士為文作詩,贊不絕口。特別是釉面那種層層疊疊、千奇百態的開片紋飾,不但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審美的新情趣,而且確有“巧如范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窯中首屈一指。

            宋代哥窯瓷器圖片及價格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高度繁榮的黃金時代,宋瓷雖沒有唐代之恢宏氣勢,然優美高雅則過之。清麗瀟灑而不失挺秀,有不飾粉黛、洗去鉛華之自然之美。正如宋人所體現出的優雅秀美的藝術風格一樣,追求輕松靈動的美感。宋瓷從造型到紋飾,抒情而寫意,圖案流動率意,富于韻律。雖多為單色釉,但其色澤恬美自然,柔和純凈,是古人尚玉之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

            宋代 哥窯葵花洗 2013-09-01 估價: 1888-2988萬 成交價: 3248萬

            根據文獻記載,哥窯是出自南宋的一種奇特瓷器,其產地就在龍泉。文獻的記載引起了龍泉的盜挖狂潮,據說當年這個不大且僻靜的地方,聚集著來自不同國家的古董商,他們將挖掘到的瓷器甚至瓷片一起成堆運走。古董商所運走的瓷器和瓷片中究竟有沒有文獻中描述的哥窯瓷器,已經成謎。哥窯與汝、官、鈞、定一起,被稱為宋代的“五大名窯”,然而,與其他4個已經找到窯址的窯口不同,大名鼎鼎的哥窯,其蛛絲馬跡竟然只能在文獻中尋找。哥窯被傳是宋代名窯,然而迄今所掌握的宋代文獻中,卻沒有任何關于哥窯的記載,這成為有些學者懷疑哥窯是否為宋代名窯的一個理由。

            宋代 哥窯紙槌瓶 2013-10-27 估價:1000萬 成交價: 2300萬

            經典哥窯釉面滋潤如酥,冰涼柔滑,光澤柔和,氣泡自然開裂,紫黑色胎,釉面厚,圈足與胎體同為紫黑色,表面含有鐵紅銹色(鐵足, 火石紅色),呈現哥釉雖歷經千百年,光澤依然柔和如新之特征,金絲鐵線滿布,開片裂紋自然均勻,細小(百極碎, 魚仔紋),釉面與胎體緊密貼合,梅花型五面突出,外觀渾圓,大器端正,充分顯示古人高超設計與燒制精工技巧。保存良好,底色如白玉,裂紋自然千變,器型世上僅見,哥窯難得之技巧。關于哥窯瓷器最有特色的斷紋來歷,龍泉當地演出的戲劇里存在這樣一種說法:章氏兄弟都燒制青瓷,雖然品質都很好,但因為哥哥忠厚,所以他燒制的瓷器銷量更好。弟弟嫉妒哥哥的生意,為了出氣,偷偷往哥哥的窯洞里潑涼水,于是出窯后的瓷器上出現了這種奇特的斷紋。說起斷紋時,說還有一種說法,即弟弟在釉缸里放了一把黏土,由此導致了瓷器開裂。在看來,這是外行的傳說,實際上這種斷紋燒制的工藝極其復雜。

            對瓷器有所了解的人們都知道,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哥窯因工藝復雜、身世神秘,所以傳世量最為稀少。據估算,宋代傳世哥窯目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僅幾百件,以致多年來拍賣市場屢屢出現哥窯逐高的天價。2004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哥窯六瓣葵花盤,被一日本收藏家以146萬美元購得;2010年蘇富比在倫敦以100萬英鎊拍過一件宋代哥窯瓷;近年最貴的有成交記錄的價格大約是300多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000多萬元。

            宋代 哥窯三羊開泰尊 2014-07-26 估價: 1200-2400萬 成交價: 1200萬

            許多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為了追求工藝一般都不允許有太多的釉面的開裂紋片,但哥窯卻將“開片”的美發揮到了極致,產生了“金絲鐵線”這一哥窯的典型特征:由于開片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胎體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盡相同,致使開片紋路呈色不一。哥窯瓷器釉面大開片紋路呈鐵黑色,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金黃色,稱“金絲”。“金絲鐵線”使平靜的釉面產生韻律美。宋代哥窯瓷器以盤、碗、瓶、洗等為主。

            哥窯五足洗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哥窯是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裝飾而著稱。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卻被匠人加以利用,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以至倍受推崇,后朝歷代均有仿制。

            耿寶昌談宋代哥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其產品歷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彝譜》即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傳世的“宋哥窯”與“宋官窯”一樣,迄今未曾發現確切的窯址,既沒有在文獻《天工開物》記載的地區——浙江省龍泉縣覓到遺址和殘片,也不見于宋皇室陵寢的隨葬品中。

            (宋陵多早被盜,故歷史上有無不詳,此類情況與汝、官窯器相同),故至今還難以從考古角度尋找科學的佐證材料。

            有關哥窯的文獻

            元代至正23年(1363年)刊《至正直記》,記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宜興)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

            明代洪武時曹昭著《格言要論》,提到“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如董窯,今亦少有。成群對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宣德年間,宮廷的《宣德鼎彝譜》記載:“內庫所藏汝、官、哥、鈞、柴、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比《格古要論》晚一個世紀的《浙江通志》云:“處州縣南七十里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絕冠當時,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此為章生一、章生二最早之說。

            明代嘉靖45年(1566年)刻《七修類稿續稿》中說,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唯土脈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破……。”

            明代萬歷19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箋》在談官窯時說:“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窯在鳳凰山下”,“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清代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稱:“哥窯,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業,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性堅、體重、多斷紋,即開片也,釉以米黃、豆綠二色居多,有紫口鐵足,無釉之處所呈之色,其紅如鳳唇,其釉極厚純粹,萬千年而瑩澤如新。元末明初,既唐英屢有仿制,然遠不及宋型之精。”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宋代哥窯瓷辨識》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宋代哥窯瓷辨識》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宋代哥窯瓷器鑒別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