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都有“汝”“官”不分之說。這個“官”,指的是“北宋官窯”。現已探明,所謂的“北宋官窯”,指的是離汝窯(寶豐清涼寺窯)僅30公里的汝州張公巷窯。兩個窯的制瓷風格相近,有時難以區分,但兩者也有明顯區別:一、汝窯器釉色為純正的天青色,而張公巷窯釉色顯得淺淡些,釉面玻化程度高,手觸有光滑感。開片細碎、明顯;二、張公巷窯胎體較汝窯瓷器要薄,胎色泛白,不是香灰色,而是灰白色;三、汝窯瓷器圈足呈八字形,而張公巷窯多為平直圈足,支釘呈圓形小米粒狀,數量略多,雙單數都有,而汝窯支釘呈芝麻狀,一般作單數;四、形制上也有不少差異,張公巷窯的一些瓶類器造型與汝窯有差異,不少方口、菱花和四方平底的盤、洗類器為汝窯所未見。
汝窯器唯其名貴,自宋元起即有仿燒,至明宣德,清雍、乾年間達于高峰。明清仿品,多署當代年款。明代仿品釉色偏藍,釉開片較明顯;器形與仿造當代一致;清代細致程度勝過于明代,一般也署當朝年款。修胎講究,胎體灰中泛紅褐色,露胎處均以紅褐色釉水涂抹;釉面清澈透亮,與宋代汝瓷質感不一樣;造型繁多,且大小懸殊,易于識別。總之,明清的仿品,由于制瓷的審美觀念不一樣,還是較好辨識的。
現今隨著收藏熱的升溫,仿燒尤盛。所不同的是明清仿燒在景德鎮御窯廠,而現今在河南汝州、禹州和寶豐縣等地的民間窯場,因此,仿品也越見其差,這倒也降低了鑒識的難度。現代仿品既仿釉色,又仿造型,多數用注漿模制法制胎,胎壁偏薄,質地過細,沒有宋汝瓷胎骨中的那種間隙和空洞現象,胎色偏白,或閃黃色調過重。迎光釉面不見真品的微紅色。釉色透明,有較強的玻璃光澤。開片也不是珍珠狀,而是呈直線網狀開片,開片不夠干脆,過于隱約,也有的線條過硬。造型不是過大就是過小。有的釉面氣泡密集。以上情況,如見其一者,即要慎重。
taoci52.com延伸閱讀
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
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在青花瓷收藏中,有一句口訣:“永宣不分家”,“永”是指的永樂青花瓷,而“宣”則是指的宣德青花瓷。這兩種青花瓷都是瓷器收藏中名氣較大的,且流通中容易看到,那么為什么說這兩種瓷器是不分家的呢?此二者間具體又有怎樣的聯系呢?
首先,從風格上來說,永樂和宣德這兩個時期的青花瓷風格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這兩個時期加起來也不過三十余年,所以很多審美偏好與技術水平都是極為相似的,都體現了青花瓷的精美與珍貴,同時瓷器紋飾細致繁復,色釉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是一脈相承,都清幽雅靜,能登大雅之堂。又因為這兩種瓷器的風格相似,因此在瓷器收藏中有“懂其一而知其二”的說法,自然也就“不分家”了。
但雖有此論,在實際的收藏過程中,永樂與宣德青花,仍然是有細微區別的,需要仔細甄別。比如宣德青花紋飾精美復雜,花葉繁密、人物多元,瓷器表面留白區域較少,講求豐潤富麗之美,視覺上更為飽滿豐富。而永樂青花的花紋樣式上不如宣德青花豐美,即使繪有花葉,也不過分集中,畫面多有稀疏處,如古文人畫“意境”之意味。但永樂青花的修胎之功略強于宣德青花,勝在胎體輕盈,且紋飾少而留白妙趣,講求平衡之美,有玲瓏秀妍之韻味。
而永樂與宣德青花最大的一點區別則是,宣德青花燒造的過程中,施釉厚,所以呈現出的釉面較之永樂青花,更為瑩潤豐厚,以手撫之光潤如玉質,是肉眼即可辨別的,同時,厚釉面也導致了一種現象——橘皮釉的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燒制時的溫度過高,導致釉面發生變化而呈現出的一種規律紋路,宛如橘皮,俏皮可喜,而這種橘皮釉,正是施釉較薄的永樂青花所沒有的。
由此可見,從大的方面來說,青花瓷的鑒賞,可以說是“永宣不分家”,因為它們的風格相似,并且在器型、紋飾、色釉選擇上都是很相近的,瓷器年代也很集中,但在細微處,永樂青花與宣德青花仍有區別,比如宣德青花紋飾細密豐富,并且釉厚飽滿,常有橘皮釉的出現;而永樂青花重視留白,講求胎輕瓷靈,且沒有橘皮紋的出現。
永樂宣德青花瓷鑒賞及成交價格對比:
1:明永樂青花纏枝蓮花口盤,尺寸:直徑37.8厘米,估價:RMB 6,000,000 ~ 9,000,000,成交價: RMB 9,200,000 ,成交時間:2014.10.25,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秋季拍賣會。
此類永樂青花花卉紋盤存世十分稀少,為明代永樂青花之典型器物,盤口菱花折沿,淺弧壁、廣底圈足。通體繪纏枝青花紋飾。盤心繪牡丹花、茶花、蓮花、石榴花、秋葵等;內、外壁繪形態各異的四季花卉;折沿繪一周纏枝靈芝紋。構圖疏朗,筆觸流暢明快,以進口青料繪制的青花紋飾發色濃郁純正,伴有漂浮現象。足內細沙底,露胎無釉,可見胎土淘煉細膩,為明永樂時期典型特征,是器造型精巧樸實,青料色澤鮮艷,釉色瑩潤。構圖豐滿有秩,畫技精美,雅致宜人。
明代永樂時期青花與宣德青花一道,在明代開創了中國青花瓷雋永秀美,靈動鮮活的黃金時代。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公元1403—1424年),前后歷時二十一年,是明代國力初興的強盛時期。在眾多偉業的帶動下,各類生產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的巨大進步,其中治瓷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影響,飛速發展,由于明代是以漢人為核心建立的封建王朝,所以明代皇家及官方的文化核心的高度,決定了明代的皇家審美的水準,必然超過前代的蒙古貴族,是發展成熟,內涵豐富,高度發展的文化,最直接的影響了藝術品的制作。明代官窯青花,大多端莊秀美,器物線條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煉,胎質純,雜質少,胎質細膩,胎體厚薄適度,工藝進步較大,紋飾與繪畫趨于精致,題材豐富,種類多樣。作為明代青花大發展的永樂青花,其造型圓潤、靈巧、清秀,不但繼承了前朝器形,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制作出了許多創新器物。此件青花菱口折沿盤便是在風格上繼承了西域青花大盤之風格,同時融合傳統紋飾,在器形的體積上適當放大或縮小,從而成為了玲瓏秀巧,風格疏朗的作品,其紋飾與線條的纖細,纏枝花卉姿態的舒展,沒有絲毫的刻板與工致,給人以暢然自得,富含生機的質感。是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典范,值得慢慢欣賞與玩味。
2:明永樂青花折枝蟠桃紋小盌,尺寸:11.1厘米,估價: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HKD 9,080,000 ,成交時間:2006.10.07,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6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3:明永樂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尺寸:高28.5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價: HKD 9,030,000 ,成交時間:2013.05.29,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春季拍賣會(二)。
瓶圓唇,小口,豐肩,肩下漸斂,內凹淺足。通體青花紋飾。肩部飾十二組蓮瓣紋,腹部飾折枝果紋,包括石榴、荔枝、壽桃、枇杷、櫻桃、山楂果。近足處飾蕉葉紋。底不施釉。永樂青花紋飾的暈散特點,使裝飾主體都以花果植物為主,因為這種效果會使描繪的人物面目不清,但用在花果植物的紋飾上倒是得天獨厚。
4: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綬帶葫蘆扁壺,尺寸:30.7厘米,估價: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HKD 8,660,000 ,成交時間:2011.10.05,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拍賣會。
5: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紋葵花口碗,尺寸:22.5厘米,估價: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HKD 8,420,000 ,成交時間:2011.10.05,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明宣德年制》款。
此斗笠式造型典雅,碗沿微凹作葵瓣狀,靈感可能源于宋代百瓷,其官窯例見于明永宣年間的景德鎮,后朝也有仿此類明初樣式者。此碗形除青花品種外,景德鎮亦作單色釉例,但幾乎全部毀于窯址,難見成器傳世。
6:明宣德青花蓮子盌,尺寸:直徑20.8厘米,估價:HKD 600,000 ~ 800,000,成交價: HKD 7,470,000 ,成交時間:2013.05.29,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春季拍賣會(二)。
鈐印款識:雙圈六字楷書款。
盌敞口,深弧腹,窄底,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盌心雙圈內繪折枝石榴果,內壁飾纏枝蓮紋,口沿下飾回紋一周。外壁飾雙層蓮瓣紋,口沿邊環飾海水紋。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宣德朝青花蓮子盌,外壁分單層或雙層蓮瓣紋兩款,應源自永樂青花雞心盌。永樂青花盌原型體形較小,盌心呈尖形,故稱「雞心盌」,其盌心紋飾多為阿拉伯風格的花卉圖案,外壁環單層花瓣。
7: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花澆,尺寸:13.1厘米,估價: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HKD 7,220,000 ,成交時間:2011.04.07,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明宣德年制》款。
大明永樂及宣德年間有相類花澆,其器形及紋飾輿本品相近,永樂年間更有白釉花澆,大多沒署年款。相近形態還見于十五至十六世紀的伊斯蘭金屬及玉器,若追源溯流,花澆之形,或以早期波斯器物為底本。
8:明宣德青花纏枝靈芝紋大盌,尺寸:直徑28.9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HKD 6,935,500 ,成交時間:2007.11.27,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7年秋季拍賣會。
9: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紋葵口碗,尺寸:直徑22.7厘米,估價:RMB 4,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RMB 6,900,000 ,成交時間:2016.06.07,拍賣公司: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十周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
宣德一朝窯業興盛,上承永樂之品質,于短暫的十年里卻鑄就中國陶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傳奇,為有明一代官窯瓷器藝術之典范,開創之功甚偉,集古今之菁華,融中外之風格,器類式樣之豐富,釉色裝飾之廣泛,為此前所未經見,雋品迭出,尤為精絕,其中青花一項,色澤深翠,式樣精妙,備受后世推崇。本品為宣德窯業興盛之佳例,為六瓣葵口式,斗笠形,沿襲宋瓷定窯、官窯之式;造型別致,自見趙宋洗練簡約之美,盡顯曲線變化之佳妙,造型似仿自汝官宋器。胎質細膩堅致,釉汁瑩潤亮青,全器內外紋飾疏朗而飽滿,外壁裝飾兩重紋樣,上為六組折枝瑞果紋,下為六組折枝花卉紋,交錯布置,內壁口沿綴飾十二式花果紋,下承六組折枝花卉紋與外壁紋飾相對應,碗心則是繪以折枝壽桃紋。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為經典的紋飾,本品涵括了所見的主要品類,祥花如菊花、牡丹、蓮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櫻桃。其繪畫寫實逼真,諸花妍放生姿,眾果飽滿誘人,充分借鑒國畫的筆墨意韻,得其法度,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線條粗細并用,青料濃淡兼施,從而令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渾之美。底部淺圈足,胎骨細膩,露胎處微微泛黃,撫之光潤如玉。底落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樸拙蒼健,古意盎然。
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
青花瓷的價值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近些年來更是成為大家追捧卻難以得到的對象,因此,對于青花瓷,眾人都是念念不忘的。不過,在青花瓷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即青花永宣不分家,這讓很多人感到好奇,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呢?這其中有什么門道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說青花瓷永宣不分家
青花瓷的創燒時間是唐宋,元代時期真正走入成熟,到了明代之后,青花瓷已經是主角般的存在,而永樂和宣德更是其中的經典和佼佼者。之所以會有永宣不分家的說法,也與這兩個時期青花瓷的特點有一定的關系。據悉,永樂年間的青花瓷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在很多地方都是差不多的,不仔細鑒定很難區別開來,因此才有了永宣不分家的說法。
據考古了解,在明代永樂宣德這兩個朝代,一共燒制了30多年的青花瓷,不僅展現了大明國力昌盛,也讓青花瓷的燒制技藝得到大大提升,在當時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無論是選料還是做工,都是精益求精,自然這兩個時期的青花瓷也堪稱歷史上的珍品,其獨特的風格造型、艷麗的色彩以及超俗的紋飾,都讓后世人十分驚嘆,甚至有人贊嘆: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
永宣青花瓷與元代青花相比,沒有元青花那樣的熱烈奔放,與中晚期青花相比,又存在別樣的典雅,沒有清前期的明艷華美,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審美層次,藝術底蘊深厚。所以,在明代青花瓷中,尤以永宣青花為最。
永宣青花瓷市場價格是多少
據了解,明宣德年間的青花纏枝花卉紋碗,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975000港元成交;宣德時期的青花折枝花果紋大碗,以14575000港元成交;明永樂時期的青花海水騰龍紋小罐以26575000港元成交;永樂青花纏枝番蓮紋折沿盆,以33775000港幣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成交;永樂時期的青花瓷阿拉伯文無擋尊,以23575000港元成交。
這些僅僅是永宣青花瓷拍賣記錄的一部分,但即使是這些也能看出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市場價格極高,也深受藏家的喜愛。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市場中也出現不少永宣時期的青花仿品,這些仿品有的仿制技藝高超,有的足以以假亂真,因此在收藏的時候,一定要格外警惕。
除了要注意多了解鑒定常識之外,想要收藏永宣青花瓷,最好找專業、正規且口碑好的古玩交易平臺,比如,一來這樣的平臺誠信度高、口碑好,二來人脈廣、交易成功率高,更容易滿足藏家的需求。
永宣青花瓷賞析及價格:
1:明永樂青花纏枝牡丹紋凈水瓶,尺寸:21.3厘米,估價:HKD 35,000,000 ~ 45,000,000,成交價: HKD 99,320,000 ,成交時間:2016.04.06,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春季拍賣會。
青花纏枝牡丹紋凈水瓶,高足造形獨特繁麗,耀眼奪目,為永樂一朝之稀珍,數世紀后,其祥瑞寓意,更得乾隆帝敬仰賞愛。凈水瓶非日常使用之器,于宮廷中亦僅作禮器之用,惟可見于少數重大祭典場合,其造形大異于當朝茶酒執壺,獨樹一格,歷代瓷器中罕有能與其聘美者。塑造如此獨特器形,窄頸寬腹,細流纖長筆挺,需瓷人巧心熟技,反映永樂朝景德鎮御窯造瓷水平之精妙高超,然燒造成功者,為數鮮少,包含此瓶僅三例存世,均為永樂青花御瓷,其一為清宮舊藏,現存北京故宮,另一例則曾為康涅狄格州 Palmer 氏、Frederick Knight 及趙從衍珍藏,1980年代曾二度售于蘇富比。
2: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尺寸:36.5厘米,估價:HKD 80,000,000 ~ 120,000,000,成交價: HKD 168,660,000 ,成交時間:2011.10.05,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拍賣會。
3: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尺寸:高47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RMB 121,900,000 ,成交時間:2011.12.16,拍賣公司:北京盈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是明永樂時期所特有的、極為罕見的代表作。器身呈扁圓狀,口微侈,粗頸,溜肩,碩腹,橢圓形圈足,底足內有釉。胎質細膩純凈,白釉微泛青色,釉面有冰裂紋開片。口沿飾卷草紋,頸部飾纏枝花卉,壺身飾纏枝四季花卉。青花用料為蘇泥勃青,因有“滲青”、“散渾”之特性,青色鮮艷,偶因滲青而有濃暗斑點,有水墨畫之風韻,加以運筆瀟灑,氣勢凌然,在黑色結晶斑映襯下,彰顯出色澤清晰明快的特點。從已知的資料看,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在江蘇揚州市博物館收藏一件,景德鎮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御窯廠遺址中發現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殘片。無論是出土實物,還是博物館藏品,其器物造型、裝飾風格、制作技法、燒制工藝都與本件實物基本相符。只有底足內施釉的效果上,景德鎮出土實物,白油的裝飾效果不是很明顯,有明顯的刷釉痕跡,這可能也是當時棄之不用的原因之一吧。與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器型完全形同,只是裝飾圖案不同的有青花海浪刻白龍紋扁壺、青花龍穿花扁壺、青花云龍紋扁壺。其中,海浪紋刻白龍扁壺在景德鎮珠山也有出土。從扁壺的造型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其所蘊含的伊斯蘭文化元素。這也印證了中國瓷器發展史,有一種外來文化元素對中國瓷器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就是通過陸海兩條“絲綢之路”帶來的外來文化元素,其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就是產生于西亞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元素。明朝的永宣時期是中國瓷業走向全盛的輝煌時期,這與明初解除禁海令、“帝王居中、撫駕萬國”的積極對外政策有關。值得一提的是鄭和遠航帶回的優質瓷繪原料“蘇泥勃青”直接用于青花瓷的燒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質,直接推動了瓷業的發展。“蘇麻離青”這種鈷料出產于波斯伊朗一帶,是當時阿拉伯商人與鄭和進行貿易的物品。這種優質瓷繪原料在鄭和7次下西洋之后便銷聲匿跡,如今已成為鑒定這一時期瓷器特征的標準。所以說,永宣青花瓷在發色上的成就以及明初瓷器的輝煌與鄭和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是伊斯蘭文化影響中國瓷器最突出的實例。眾所周知,從兩漢到唐宋中國瓷器的器型變化不大,體現著中國人生活審美習慣,自元朝開始由于受多種文化的影響,在明初這種變化更為多元化,僅各種扁壺就達十多種器型。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雄渾、飽滿、挺拔。如各種扁壺、繪制繁茂的折沿、菱花口大盤,這種器物具有明顯的波斯風韻,在西亞地區至今還能看到這類銅質的器物。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不僅在造型方面有濃郁的西亞風格,裝飾風格上也是如此。四季花卉中團形多葉蓮花紋就是從痕都斯坦,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一帶的玉質盤子上的蕃蓮圖案移植過來的,明代文獻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這種紋樣。永宣青花瓷器上的“回回花”裝飾無所不在,即使是傳統的龍鳳紋,多以西番蓮為底襯。有的則干脆書寫《古蘭經》的箴言警句,直接歌頌真主。充滿了西域風情的青花瓷器,不僅得到外國王室的喜愛,同時也受到明朝宮廷的認可。這件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獨特的造型和新穎的紋樣,超塵脫俗,不同凡響,有將相之風,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它如此燦爛,不僅得助于中華民族的深厚文明,而且得助于伊斯蘭藝術,是中國瓷器裝飾融匯外來文化的光輝典范。
4:明永樂青花花卉錦紋如意耳扁壺,尺寸:24.5厘米,估價:HKD 25,000,000 ~ 35,000,000,成交價: HKD 110,520,000 ,成交時間:2016.04.06,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春季拍賣會。
永樂年間(1403-24年),御窯作坊出品各式瓷器,新穎獨特,永樂帝對此應甚為熟悉。然而本壺器形紋飾,實屬其中最為巧妙之作。該時期之瓷作,器形多以中東雛本為模,唯本品器形紋飾出類拔萃,更勝同儕。如此幾何紋飾,明顯取自中東樣式,繁復華麗,罕見于中國御瓷,即使元代(1279-1369年)與 中東交流密切,幾何構圖流行于青花盤,亦僅取中東器之構圖,紋飾仍然純屬中式,不如本品伊斯蘭風格濃厚。本壺形仿金屬器,制作極難,中國瓷匠習慣橫向分段,逐段拉坯塑形,再組合成器,并按需要調整,而非模制器具,故此制作本壺,尤為艱巨。本器壺身橢圓,壺頸幼細,與壺足同為圓柱狀,制作本已艱難,而壺身紋飾繁復,則難度更高,彰顯瓷匠藝高膽大。六角星形構圖,以同心圓格局層層遞進,必需精密計算安排,反復思量所有角度,線條從圓心出發,更需平直準繩。如此紋飾,見于可蘭經,原以筆、尺繪于紙上,中華藝匠取此紋飾,不用直尺,僅以毛筆直接繪畫于圓拱器腹,盡顯景德鎮御窯藝匠驚人造詣。成品瑰麗華美,展現十五世紀中華藝匠過人創思,匠心獨運,不拘一格。
本壺以多個切面構成星形圖案,切面內紋飾既有蓮紋、浪紋等中式典型,亦有中東風格紋飾,后者為抽象圖案,不以形似為尚,突顯中東風格。
5:明宣德青花鳳紋葵邊盤,尺寸:直徑17.2厘米,估價:RMB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價: RMB 33,350,000 ,成交時間:2014.05.31,拍賣公司:北京盈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春季拍賣會。
說明:明宣宗朱瞻基為史上寥寥可數擅長文藝和獻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執政十年,“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稱“仁宣之治”。每于萬機之暇,宣宗皇帝寄情于各式文玩,以致彼時雕漆、范金、織繡、制墨、埏埴等諸類宮廷工藝品成就斐然,皆稱后世同類之典范。其御瓷一項,品格超群,發明極多,前后器類之豐富,釉色之廣泛,裝飾之多變,皆發古未有,是為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十年。宣窯承襲前朝技藝而來,重視創新,不乏超越前朝之作,故宣窯不少器皿僅為宣德一朝所獨有,本品即是其中顯赫而珍罕的一例。本品為宣德青花御瓷之卓越代表,其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為宣德一朝新出樣式,造型端莊美觀,線條轉折流暢生動,釉汁凝潤泛青,胎骨堅致細薄。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通體青花裝飾。口沿內外飾青花雙線紋,里心繪鳳、凰各一只,間以朵云。外壁繪團形鳳凰10組,與葵瓣式器身相對應。雙鳳形態一致,皆為鳥首雙尾,對稱分布,展翅穿梭于纏枝番蓮之中,風姿婉約,頗見飄逸之態。其布局密而不亂,畫工精湛,細膩的筆觸下展現番蓮舒展之妍美,為雙鳳增添動感,青花之濃淡深淺各具意態,筆墨意趣盡在眼前,氣韻隨筆而生,平添一份蒼雅之美。更為精絕之處則是內壁留空處暗刻穿花雙鳳紋與外壁相對應,如此復雜之工藝正是體現皇權的獨尊,彰顯宮廷藝術之華貴,可謂巧奪天工。底心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其風骨雋秀,筆意清新,端莊內蘊稚拙,莫不合乎晉唐小楷渾厚樸拙之法度。
6:明宣德青花云龍紋葵口洗,尺寸:18.9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HKD 28,120,000 ,成交時間:2005.10.2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5秋季拍賣會。
比較:明初葵口洗器形承龍自宋官窯器,但帶同形圈足。此器形在永宣期間極受酷愛,除單色釉的例子外、青花的作例亦時有見聞。而宣德內云龍外團龍紋的葵口洗可算最具代表性。他們里面的紋飾通常一致:在洗中心繪以五爪游龍穿梭于祥云間的雄姿,棱壁上下各飾雙圈藍缐。外壁以二組上下相對及較小的團龍紋飾配合。才龍紋則可分帶框和無框二類。是次拍賣屢前者。
7:明宣德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式扁瓶,尺寸:高24.5厘米,估價:HKD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價: HKD 28,120,000 ,成交時間:2013.11.27,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六字楷書橫款。
瓶葫蘆式,直口,上部鼓圓,下部扁圓,束頸,長方足。下部兩面飾寶相花紋,近邊環半錢紋;一面寶相花正中飾太極陰陽紋,另一面正中飾放射式花瓣紋。上部正中環飾花卉紋。頸至肩部置綬帶雙耳。口沿外雙弦紋之間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橫款。
8:明宣德青花纏枝番蓮紋大盌,尺寸:29.8厘米,估價: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HKD 24,175,000 ,成交時間:2019.04.0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款。
青花纏枝番蓮紋大盌,造形簡潔有力,紋飾纖柔雅致,展現大明宣德朝(1426-35年)青花瓷之美善至臻。宣朝雖不及十年,君王賢能勤政,朝政安平,民生富足。宣德帝博學精通詩畫,《明宣宗皇帝御制集》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宣宗繪畫,可見一斑。宣宗擅藝好雅,江西景德鎮御窯瓷業興盛,質臻藝絕,以青花瓷尤為出眾,高嶺土瓷胎質高致密,擷古創新,器形紋飾新穎多貌,落楷書年款于青花瓷,亦屬創舉,如此器所見《大明宣德年制》款。此盌以蘇麻離青繪纏枝番蓮紋,濃麗耀眼,畫工細膩,蘇麻離青積料處經燒制后于器表凝結成黑斑,即所謂之「鐵銹斑」,后代御瓷爭相效之。蘇麻離青乃永樂一朝,自中亞傳入,其名或源自阿拉伯語「sumawi」,意為「天空色」或「天藍色」。此料富含鐵質,多與當地鈷青混合使用,宣窯所用蘇麻離青應更為純凈,燒制后青花發色明艷鮮麗,花葉紋飾層次豐富。宣窯畫工臻熟超絕,以寫意取代工筆,取細筆層迭點染,線條連綿不斷,紋飾生意盎然,氣韻生動,布局虛實錯落,整體清朗典雅,而規整端莊。宣瓷之器形、紋飾,琳瑯滿目,卷草、花卉、游龍、人物、山水等,以花卉紋飾最是盛行,或自然擬真,或傳統樣式。本品之纏枝蓮紋似取自睡蓮,亦稱為番蓮,多見于佛教經典之中,出淤泥而不染,圣潔無瑕,晨開暮合,象征輪回重生。含苞至綻放,寓意修行之道的不同階段,此處所見蓮華盛開,圓滿輝煌,意喻證悟得道。
大盌厚實穩固,其確切用途有幾說:一為擲骰子用,因部份盌心內壁多有磨損;內壁素白,或為鬪蛐蛐用;或為筆洗,或盛器,皆有可能。此類器形甚是盛行,存世可見多樣紋飾作例,纏枝花卉紋、折枝花卉紋、靈芝紋、蓮托八吉祥紋、歲寒三友紋等,雖多為宣德御瓷,永樂一朝已有。
為何說官窯哥窯瓷器不分家
哥窯盤
“官哥汝定鈞,一片值千金。”“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中,官窯被排在首位,這是因為官窯是皇家官府直接營建的。 官窯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北宋汴京的官窯青瓷,其形制、釉色、工藝等均與汝窯有共同之處。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
哥窯瓷器和官窯共同之處。如:都開片,都是金絲鐵線,都是支釘和墊砂兩種燒法,以支釘為主,都是紫口鐵足,都是古樸典雅。
那么它們的區別呢?如:哥窯看起來有出汗感覺、哥窯器口比官窯厚。 官、哥兩窯在鑒別上是可以區別的。這要認真、細心是可以鑒別的。如:官窯器看起來上揚,而哥窯不是這樣,哥窯厚重,官窯口薄等。這些都是區別的依據。
這要反復的認識實踐才可以練出眼力,感性經驗是需要長期實踐的。 官哥區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紫口鐵足官哥有,官窯口薄釉豎用。 器形古樸口上揚,胎薄是官確堅重。 哥窯出汗線左旋,胎體不薄確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漬,官窯釉亮哥出汗。
對官窯哥窯要抓住幾個主要的區別點。官窯的器形多數是由青銅器發展來的,哥窯不是單從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窯兩窯的瓷器都出現紫口、鐵足,也都開片,都是灰胎,這是共性,但有幾個重要的不同點:
1. 口:官薄、口釉淌、豎向水漬,口上揚;哥口厚、釉厚有橫向水漬。
2.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沒有汗相。
3.開片:官豎線長、橫線短、線方向不定,橫線根粗稍細;哥豎線長、橫線短、豎線多左旋。
4. 胎:官薄,但堅重;哥厚,沒有官堅密重。
哥窯明顯金絲和鐵線。 魚籽蟹爪百圾碎,胎體厚薄都可見。 粉青月白米黃色,釉面光澤如膚汗。 注解: 哥窯金絲鐵線明顯,泡似小小魚籽、有蟹爪紋、俗稱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黃都有。釉面有膚出汗的感觀。這是哥窯的最大特點,近些年有報道說窯址在浙江省烏龜山。
北宋官窯仿青銅
哥窯看泡線型口 小泡密亂不太均,大泡均稱淺層守。 哥窯水漬支釘有,水漬順著口沿走。 細碎紋片魚籽紋,紫口鐵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過汝。 哥窯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紅有。 還要觀察線走向,假的釉子過于厚。 區別需要多過手,鐵線多向左旋走。 大線多黑上下行,小線橫行短小走。 開片大小粗細清,內反線跡小釘鈕。 大線小線分兩色,各條都對別離手。
哥窯小件比較多,杯盤洗瓶確都有。 小泡零亂不太均,大泡均勻淺層守。
注解: 哥窯的器件口上大多數有水漬,水漬順著口沿走,存在著顯白色的水漬。(水漬:即口沿在高溫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跡。)有細碎紋片、紫口鐵足,有皮膚出汗一樣表層的釉光,這是最明顯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釘燒造,器件厚和重都超過汝窯,胎顯香灰色,多數鐵線由上而下顯現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跡小的線多橫行的是,短的小線,斷線不長。有支釘是隱現的印跡,有支釘的件不一定是鐵足。而墊圈的出鐵足的多、哥窯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大線左旋和窯車旋轉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關,通過大小線、器件的器口也可區別官哥窯的器件。
哥窯觀泡 哥窯氣泡像官窯,區別層上把泡瞧。泡大層淺變化小,均勻不深認哥窯。
哥窯五足香爐
注解 :哥窯的釉泡像官窯,不同點是大泡層淺變化小,均勻。 官哥互比 豎官橫哥看水漬,官大哥小來觀器。 薄胎厚釉是官窯,相比雙薄哥窯畢。 玉質滑潤是官窯,薄釉出汗哥窯遇。 官線短毛不橫穿,金線根粗尖確細。 注解 官窯的口上水漬豎著淌,哥窯水漬橫向走,胎釉厚是官窯,特別是口上揚而薄,而哥窯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揚,玉質滑潤是官窯的特別之處,釉相比哥窯比官薄,但哥釉顯出汗,官窯金線幾乎不穿豎線,金線短,根粗稍細像牛毛紋。
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南宋早期的青瓷器,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工精質高。 南宋后期官窯青瓷的燒造追求玉石質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釉面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層疊錯的冰裂紋片,有說不盡的奧妙。厚釉工藝的具體做法是先低溫素燒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經高溫成器,一般釉層厚在2毫米以上。 和官窯相比,哥窯排在第二位,也歷來受到宮廷、達官貴人、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的重視和關注,但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僅有一百余件,主要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館,數量遠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數量。關于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于明代《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窯器皿……”,由于柴窯被傳為五代所燒,明代就已經難以見到,故后世所列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鈞。 由于哥窯的窯址至今尚未發現,目前仍無法揭開其神秘面紗,可以說,哥窯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窯最為神秘的。
為什么有人說宋瓷很出名
宋代在我國歷史中是一個發展繁榮的朝代,在經濟、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一個非常繁華的時代,今天,讓我們來談談宋瓷,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瓷器。
宋代的陶瓷制作技術已經達到了精湛的地步,我國170個縣中發現的古代陶器遺址中,光光宋代窯址就有130個,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窯址都是來自于宋代。陶瓷史學家一般將宋代陶瓷窯歸納為六大系列:北方的定窯、耀州窯、鈞窯和磁州窯;南方的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瓷。一方面,這些窯爐因其所用原料的影響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時代政治思想、文化習俗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它們具有共性。
從瓷釉的角度看,灰色或淺灰色是宋代北方窯系瓷胎的主要類型,但釉色有其自身的優缺點。例如,鈞窯釉,簡稱海棠紅、玫瑰紫、艷麗如落日,千變萬化如云水;汝窯釉含蓄光亮,積淀如凝露;磁州窯更多的是產出油滴等神奇的結晶釉。
南方的窯爐大多是白色或淺灰色白色,景德鎮窯有碧玉碧水的青花瓷;龍泉窯有李子般的青花碧藍瓷;葛窯釉上有絲網,以及美麗的破碎圖案,非常的獨特,展示了一種殘缺美;定窯瓷,其圖案更加的整潔、清晰。耀州窯瓷器的印刷令人嘆為觀止,其鋒利而奔放的雕刻可以給人一種靈動的美。宋人在追求釉色之美的同時,在瓷器的制作過程中,達到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
宋朝是中國瓷器的鼎盛時期,宋代出現了五大名窯,在質量和品種上,宋瓷屬于中國瓷器的最高代表,也是古窯瓷的經典之作,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釉下彩繪等都是很好的,這些原因都使得宋瓷成為收藏中非常的受歡迎的存在。
從收藏的角度來看,仍處于價格“低迷”時期,雖然現存的宋瓷遠低于明清瓷器,但它們已落入價格“怪圈”,而且它們的價格和價值相對較低。五、六年前的時候如果是一個清代官窯青花瓷的話價格也就幾十萬左右,但是到了如今你再去看下的話就會發現價格已經是張了好幾倍。目前,宋代瓷器市場的價格平均只有幾十萬元,因此是一個很適合入手的階段。
為什么說高古瓷難鑒定
為什么說高古瓷難鑒定呢?
一是窯口多。據資料統計,唐五代至宋金時期,全國各地官民雜窯數以千計。由于瓷土成分、制作工藝及燒成方法等特殊原因,即使同一窯場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其產品各有特點,也難以考量。
二是工藝粗。高古瓷絕大多數是民間雜窯產品,因其主要系供民間使用的大路貨日用瓷,故它在當時不需要先進的設備和精湛的制作、燒成工藝,因此現代仿品制作起來相當容易。
三是可供鑒別的信息要素少。高古瓷不像明清官窯器一般在形制、釉色、紋飾發展源流有緒,高古瓷特別是民窯高古瓷在這些方面可供作為確定標準的信息和要素就少得多。如果不從全面、綜合的要素上去鑒斷,會使人產生迷茫。
四是燒制缺點誘人走入誤區。民窯高古瓷工藝環節簡單粗放,會出現一些缺點,而這些缺點又折射出其屬于高古瓷真器的身份。但這些缺點和特征,又往往被現代民間仿品延用及還原,使人們從這些缺點上認仿為真。
為什么說紅綠彩的出現意義重大
紅綠彩瓷器的創燒約在南宋初年到中期這個時間段內,創燒人員是當時中國北方女真族政權統治下的瓷器窯工們。紅綠彩瓷也是人們常說的“宋金加彩”,屬于釉上彩,制作時先要在高溫下燒出白釉瓷或白地黑花瓷,再用紅綠黃等彩料在瓷胎上勾畫出紋飾,最后二次入窯燒800攝氏度低溫。
在創燒的初始階段,紅綠彩瓷器的特征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北方游牧民族的風格對其影響深遠。此時的紅綠彩瓷,器型除碗盤、杯罐、瓷枕等日用器物外,還有取材各類世俗宗教的人物瓷塑、帶花鳥人物繪畫的陳設或墓葬器件等。其造型普遍大方端穩,裝飾上不僅色彩濃烈,而且紋飾自由奔放。在逐步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南宋末年到北宋中后期,女真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有了數次激烈的交流碰撞,紅綠彩瓷吸納的外來風格逐漸凸顯。
在造型上,紅綠彩瓷不僅有端穩大方的,部分人物瓷塑和室內陳設器開始顯現出俊逸雅秀的一面。在裝飾風格上,草原文化的豪情被摻入了關內文化的甜柔靈靜,色彩的濃淡度有了更加多樣化的調和,最突出的一點是僅在紅綠兩色搭配的運用上,就出現了利用濃淡、明暗不同的紅和綠來構造圖案色層,這樣即使沒有其他顏色參與,也能避免色彩的單調。
紅綠彩自創燒開始,就顯示出其重大的意義。為什么這樣說呢?首先,紅綠彩瓷的燒制,開創了一種在瓷釉上做彩繪裝飾的新方法,是對瓷器工藝的一大創新。不僅在宋金時期紅綠彩流行,一直到元明其間,紅綠彩都還是瓷器中的熱點。尤其是明朝,我國海外建交廣泛,中外文明交流加深,外國人民對中國的瓷器更是異常喜愛,紅綠彩瓷也成為一張鮮艷的國器名片,外銷數量巨大。但我們也知道,元明清三朝的瓷器繁盛情況,遠不止紅綠彩的輝煌可以形容的,元青花、元青花釉里紅、明五彩、明斗彩、清琺瑯、清粉彩、清淺絳彩等等光芒耀眼的瓷器品類不一而足。但也正是因此,紅綠彩的另一個重大意義也就顯現了——在彩瓷制作方面,紅綠彩為后期的五彩、斗彩、粉彩甚至琺瑯彩等,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目前的彩瓷收藏市場上,紅綠彩的價格一直很不錯,一方是年代久遠、保存完整、品相好的純正紅綠彩瓷極為難得,尤其是宋金、元年代的;另一方面是在宋金以后,尤其是明清年代,人們在燒造紅綠彩瓷的時候還加入了當代流行元素,比如清代常用的青花加紅綠彩、紅綠彩加描金等。在2012年澳門中信的秋季拍賣會上,有一件清康熙年代的紅綠彩描金獸面紋尊,最終成交價格高達3795萬元。時間再近一點的,是今年9月在香港福羲國際2018澳門拍賣會上,拍出了一件價值1320萬元的元代紅綠彩魚藻紋梅瓶。此外,明代的紅綠彩作品,收藏價值也依然不錯。2012的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一件明代正德年間的紅綠彩魚藻紋渣斗,也是拍得了362萬元的價格。
當然說到藏品,自然最能對最終價值起作用的還是一件器物的品相和保存度。像筆者近期看到的這件明晚期的紅綠彩侍女小將軍罐,其實它器型古樸優雅,胎質細白,瓷畫工也很精細,畫上的侍女神態悠然,栩栩如生。難得的是,整個彩繪只用了紅綠兩色材料,但因為明暗、濃淡搭配得好,顯示出簡單而不單調的色層,這比起明代的五彩繪畫要更見功力,還是比較值得收藏的。但頗為遺憾的是,這件器物實際上還缺一個蓋,品相上有缺失,并且它的彩也有部分剝落,即保存度不太好。那么由于這兩個缺點,這件藏品最終的價格也就不太高了,只有4萬元。因此在收藏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盡量多選擇品相、保存都比較完備的藏品。
為什么說紫砂壺是名家收藏必備?
紫砂壺,它,泡茶首選,更是名家收藏必備!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介紹“為什么說紫砂壺是名家收藏必備”?
名家大師的紫砂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一丸泥”。
1、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銹,使用時間越長,茶銹積在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后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于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里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
3、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系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后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溫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
4、紫砂壺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較強的吸附力,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霉敗變餿,所謂“盛暑越宿不餿”,道理就在這里。
養壺實為收獲自己的果實,玩壺之人常說玩壺之樂趣在于,一把干澀而料好的壺由于自己每日的滋養變成了一把有靈性的好壺,,一把新壺由自己澆淋茶湯,反復把玩,融入了自己的精氣神,會慢慢變得有光澤了,而且光澤越來越亮,讓人越來越喜歡,而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這就是養壺的樂趣所在。
近年來,紫砂壺收藏更是大熱,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人們對紫砂的熱愛更是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紫砂收藏無疑成為很多收藏家的首選。通過收藏紫砂壺,結識壺友,交流知識,分享心得,在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巨大的今天,與好壺之友齊聚一堂,品茗論道,其樂融融,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之道。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紫砂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日漸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問,一把紫砂壺為什么值這么多錢?一把紫砂壺為什么能值去收藏呢?因為他承載了歷史的文化!他傾注了工藝大師的心血!他是工藝價值、藝術價值用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結合體、是中國紫砂藝術的杰作、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體現!
紫砂收藏也可以極大地增值,一輩子,傳下一代,只要不打破,帶著對茶的記憶,帶著茶人的念想,歲歲年年,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一把紫砂壺,用得久了,浸潤了主人對茶的喜好與執念。原本的泥胎,也沾染上了茶的靈氣,茗韻入骨。一把好壺,可用百年。此志不渝,天地可鑒。
為什么說刑窯是白瓷的誕生地?
刑窯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主要產地,在內邱縣。1984年始終對內進行調查,發現古窯址二十八處,分為西關和中豐洞兩大區,在窯址采集到大量標本,有白瓷、青瓷、黑瓷、邢窯、醬瓷,同時也發現了三彩。這些三彩標本據分析是中晚期產品。發現的三彩胎質細膩,呈白色或淡紅色,均素燒后施釉復燒而成。三彩釉的燒成溫度低于素燒溫度,復燒過程中不會再變形,損壞較少,故出土的帶釉標本少,素燒殘器多。釉質瑩潤,流動性很強,釉層可見極細的開片,器物按釉色有淡黃單色釉、深咖啡單色釉和三彩釉。三彩施赭黃、深綠、褐紅、白等色,釉層凝厚,色調從淡到濃,融和絢麗,斑駁多彩。 出土的唐三彩瓷器有三足罐、雙耳罐、平底盤、弇口缽、杯等。另有人形燈和動物塑像,都造型生動,不像民間用器,可能是貢品。三彩杯和揚州唐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造型完全一致,也可能屬外銷品。
唐中后期已自成體系,并能與越窯青瓷分庭抗禮。刑、窯兩窯所產生的瓷器,一白一青,在地域上一南一北,代表了唐代瓷器生產的兩大主流。刑窯白瓷,胎體堅硬細薄,釉色潔白干凈而微閃青灰或淡黃,有“類銀類雪”之譽。較之越窯青瓷的類玉似冰,亦別具特色。刑窯白瓷樸素大方,產品多碗、壺、盤、盒、罐、缽等生活用器。造型上偏重器物的實用性,線條單純洗練,具有一種質樸自然的天趣。刑窯白瓷在燒成技術和工藝處理上比較成熟,也很少因過火而產生變形的弊端,故而深受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的喜愛。刑窯白瓷不僅結束了自商朝以來青花瓷獨尊的局面,為彩瓷生產創造了條件。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為什么說汝窯與官窯不分?》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為什么說汝窯與官窯不分?》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為什么古代瓷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