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探秘神奇儀器如何鑒寶

            現在很多藏友的藏品真假難辨,收藏過程上當受騙的也不少。據悉,確定收藏品真假與否,一般有權威專家眼學鑒定和科學儀器檢測鑒定兩種方法,但因專家鑒定存在爭議,所以科技儀器鑒定藏品,因成分含量分析準確而受到關注。8月27日,記者采訪國家級珠寶鑒定師、沈陽玉潴龍藝術博物館館長胡慶斌先生時,他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從德國引進了當今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能量光譜儀,該檢測儀器能把藏品中所有元素檢測出來,具有快速、無損、準確等特點。這種光譜能量儀在我國只有三臺,東北地區惟一的一臺在沈陽。”

            能量光譜儀的工作過程是,把陶瓷、金銀器、青銅器等藏品放入儀器后,在真空的狀態下,先進行成分分析,如發現銣、鍶、鋯、鋇、鋅五大現代化學元素,即可定為贗品。因為現代仿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現代化學元素,以便仿制古代瓷器的色、光澤、包漿、老化等特征。

            為了一探神奇,胡慶斌先生將記者帶到設在沈陽古玩城二樓的沈陽玉潴龍藝術博物館鑒定中心,該中心同時還是遼寧省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設在此的辦公室。taoCI52.cOM

            一般不讓人進入的檢測中心的門被打開,記者站在門口仔細觀看了鑒定中心的全套設備,其中那臺從德國引進的大型光譜能量儀,能容納600mm×600mm的大型藏品。從藏品放進儀器艙門,僅10多分鐘的時間,一份鑒定報告就自動生成了,這一切令人感到很神奇。胡慶斌透露,前幾天,有個藏友收藏了一塊怪異的石頭,他跑遍全國讓專家鑒定都沒得出定論。當他來到沈陽玉潴龍藝術博物館鑒定中心,通過這臺儀器一分析,精準地測出該樣品為隕石,這讓藏友非常激動。本報記者陳鳳軍

            taoci52.com小編推薦

            鑒寶:成化年制 屬于日本瓷


            “這個盤子是我爺爺留下來的,家里做菜時一直用它當魚盤。”18日上午,在濟南市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濟南市博物館、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山東地區分會聯合舉辦的鑒寶活動上,很多市民把家里收藏的寶貝帶到了現場。記者發現,藏友們帶來的寶貝不少,其中有的藏品背后還有一段歷史故事。

            專家表示魚盤是仿“成化年制”

            上午8點多,很多市民就大包小包地把家里的寶貝帶到了鑒寶現場,讓專家“一看究竟”。市民秦女士與母親一起帶來了兩個精美的瓷器,其中一個魚盤做工、畫工都很精美,背面印有“成化年制”。經過一番鑒定,瓷器鑒定專家陳玉泉給出了結論:“這個魚盤是昭和年間制的,但它是仿‘成化年制’,屬于日本瓷”。陳玉泉說,這款日本昭和年間的瓷器,相當于光緒時期,雖然是仿制明成化年間瓷器樣式,但仍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據秦女士說,這個魚盤是爺爺那輩留下來的,當年家里做菜時一直用它盛魚,后來聽別人說是“古董”,才收藏了起來,但不了解其中到底有什么價值。據了解,秦女士的爺爺當年做醬園,日本人在濟南開飯店賒了很多貨,后來日本戰敗投降后,開飯店的日本人沒錢還賬就用日本瓷來抵債。秦女士說,家里還有好幾個類似的日本瓷,早些年一直在廚房用著,后來還打碎過幾個。現在知道了它的來龍去脈后,秦女士說要放回家好好保管,也算是對歷史的記錄。

            在鑒寶現場,市民帶來了瓷器、玉器、青銅器、雜項等五花八門。記者注意到,有市民帶來的藏品被鑒定為贗品后,很是失望。專家也勸誡市民,喜歡收藏不是壞事,但是不能投機,更不能想著靠其一夜暴富。一件古董只有同時具備歷史價值、研究價值、考古價值和欣賞價值,最后才能談經濟價值,所以市民要抱有一顆平常心。

            鑒寶講座元青花的寓意


            8月20日下午舉辦的古玩城鑒寶講座,由東南亞華僑收藏家、鑒定家寧志超先生主講“元代青花瓷器鑒賞”。寧志超先生長期從事青花瓷器的研究,特別是對元代青花瓷器的發生、發展與斷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主要論著有《中國早期青花瓷》等。

            元青花瓷是以元代優質的原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結合大元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國方略等為寓意做繪畫內容,用傳統中國繪畫的形式表現出極高的藝術特色,顯示出清雅高貴的內涵,從這個角度講,即使是前不久以2.3億元拍出的元青花“鬼谷下山”,也還不能算當時一流的青花瓷器。

            雖早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霍布遜就已撰文論述過元青花瓷,可惜并未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直至50年代,美國人波譜博士根據英國倫敦大衛德基金會東方藝術博物館館藏元青花云龍象耳瓶頸部銘文,確定為元青花瓷,命名為“至正型”,元青花瓷才被世人所公認。

            元青花瓷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元代蒙古人重要的意識形態表現形式之一。這藍白兩種代表性顏色組成的青花瓷器,成為了蒙古人信仰的物質體現。

            體現大元崇信藏傳佛教的信仰和以儒道治國的方針政策的內容與紋飾,成為元青花瓷紋飾中的重要部分。如纏枝牡丹和纏枝菊花即蘊指千秋萬代的寓意,海水則表現浩瀚大海一樣的胸懷和佛教普度眾生之意,以及松竹梅、鴛鴦和魚藻紋等代表儒家思想。

            而元青花造型多為中華傳統造型,如葫蘆瓶(道教)和所繪葫蘆葉等。獅子、象耳和代表帝王的龍紋等都包含著佛道的寓意和象征。

            大師共鑒“五帝賜福粉彩寶瓶”


            日前,由中國陶瓷藝術畫院舉辦的“五帝賜福粉彩寶瓶”鑒賞會在景德鎮召開。中國陶瓷界大師周國楨、熊鋼如、戴榮華、張育賢、何叔水、唐自強、寧勤征、朱正榮、涂翼報、許國勝、方文賢以及景德鎮市部分青年陶瓷藝術家參加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據了解,由中國陶瓷藝術畫院耗費一年時間設計創作的“五帝賜福粉彩寶瓶”創意來源于民間流傳甚廣的“五福圖”,將清代五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的御筆之寶以第一次以瓶的方式來表現。器形選用乾隆粉彩纏枝紋雙象耳瓶型,據了解,該器型瓶2011年在蘇富比拍賣行拍出了5900萬元的高價。為達到皇家用瓷琺瑯彩的效果,中國陶瓷藝術畫院開發出獨具特色的釉料,采用景德鎮皇家用瓷的傳統工藝,嚴格按照國禮瓷的標準制作,手工拉坯,手工繪制。

            會上,各位大師對寶瓶進行了細心品鑒,對作品的取材、構思、器型、收藏價值等都作出高度評價,并對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會后,大師們還揮毫潑墨,為作品題詞。

            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瓷磚妙用變廢為寶


            家裝買瓷磚,對瓷磚用量的預算或多或少存在誤差,秉承著“寧多不少”的原則,對于裝修后剩下的瓷磚該如何處理呢?丟了有些可惜,留著白占空間,大多數親都是這樣想的吧!別急,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幾個處理剩余瓷磚的小妙招,變廢為寶就是如此簡單哦。親們有備無患,還不快快收藏起來!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啦!

            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瓷磚妙用變廢為寶

            1、碎瓷磚裝飾門廳處

            不少人喜歡購買特殊造型的瓷磚鋪在門廳處,你可以估算碎料剩余量,然后在門廳處預留出合適的位置,待碎料集中后,直接將瓷磚碎料鋪在門廳位置,這樣做不但富有新意,還能節約開支。

            2、巧用碎料拼貼瓷磚畫

            漂亮的花片,本身已是精美的裝飾品。把碎瓷片有規律的鋪貼在墻上便成為獨一無二的“畫作”。鋪貼時損壞了的瓷片,可以收集起來,將各種不同顏色、形狀的碎片拼貼起來,也能做成瓷磚畫。

            3、碎瓷磚點綴家居用品

            瓷磚的另一作用是用作粘貼在家電用品上,例如臺燈、燭臺,尤其是小規格的馬賽克磚最好利用,不同顏色的的碎瓷磚做臺燈拼貼最合適。

            4、巧用碎瓷磚裝飾衛生間

            有的人喜歡在衛生間的墻面位置貼上馬賽克,使衛生間顯得更為別致。其實,只要在預留約20公分寬的地方,把碎磚裁成規則碎片,再鋪貼在墻上,不僅節約,而且還達到了馬賽克的裝飾效果。

            5、碎瓷磚裝飾陽臺

            在陽臺地面的一側或四周預留一個不太寬的槽,利用碎料進行隨意鋪貼也可營造一個不同的效果。如果陽臺還要進行分區,可在分區的位置使用碎料,顯得更加休閑。

            注意事項:計算好瓷磚的量以及剩余量,并預留好位置。在施工時,如果要進行規則鋪貼,工人需要對磚進行細致的裁切,相比常規鋪貼費工夫。和設計師需事先與施工工人溝通好,避免因情緒影響鋪貼效果。

            陶瓷鑒定走向儀器時代?


            陶瓷鑒定相信眼力還是相信儀器?這是收藏界長久以來的爭論。昨日,記者獲悉,伴隨中南古陶瓷鑒定中心在漢成立,這個話題和溫州藏家林志勤一起成為新的焦點。

            一次被騙30多萬

            十幾年前,愛好古玩的林志勤開始在上海淘寶。那時候,自己的生意做得不錯,一有閑工夫,就會跑到城隍廟、豫園等古玩市場逛逛。

            他手頭常提著一塊“磚頭機”,很惹人眼。再加上剛入行,一些騙子很快盯上了他。

            這天,一位中年人走上前向正在看貨的林志勤搭訕,說手頭有真東西,看他眼力不錯,想讓他看看。

            他跟著中年人進了一家店,在店里,已有一堆人圍著一個大罐子評頭論足,林志勤走上前看了兩眼,說是明代青花,一群人都夸他眼力不錯。店家開價35萬元。看其他人也在動心,林志勤趕緊先交了5萬訂金,又回去拿了30萬現金才把青花罐拿到手。

            一次,他把瓷器拿到中科院上海硅酸研究所,結果檢測出來的數據與明青花對不上。一怒之下,他舉錘砸掉了35萬元淘來的東西。

            林志勤表示,他光買仿品就花了近300萬元。

            國家級專家也用儀器

            前10多年,林志勤遍訪名師,一方面讓這些專家鑒定,一方面也學著增加些眼力。

            隨著眼力的增強,林志勤漸漸發現,現在的仿品真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國內不少陶瓷鑒定大師,都有看走眼的時候,甚至個別人惹上了官司。

            有一次,他去北京鑒定一件藏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位老專家看完東西后,仍覺得拿不定主意,就把瓷器拿到一個大儀器中,用X射線分析出其成分,拿出一份資料對照,根據結果最后才下出結論。

            后來,經過多方了解,他才知道,這是一種EDXRF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國家權威機構根據光譜儀建成一套陶瓷檢測體系,并配有專門的數據庫。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國內幾個知名博物館都在用這種儀器。

            一狠心,他也花數十萬搬回來一臺,在武昌租了間房子,一邊收瓷器,一邊搞起用儀器鑒定陶瓷的研究。

            “用儀器不是否定專家”

            “儀器鑒定并不是要否定專家的眼力,而是把科學檢測和專家的眼力結合起來,為藏友提供一種更準確的鑒定方式。”一見面,林志勤就一直強調用儀器鑒定的初衷。

            他介紹,這種光譜儀的工作原理是,用X射線分析出瓷器里釉的組成成分,主要是鐵、鎂、鈣、鋁等微量元素,然后與數據庫比對,數據庫主要是我國古代窯口生產的瓷器胎、釉的化學成分數據,與哪個年代的窯口對得上,就可基本判斷這個瓷器的年代與窯口。

            在國內權威的雅昌藝術網,他的光譜儀和鑒定過的瓷器一登上論壇,就被網友罵了個狗血噴頭,一些網友直接稱他為騙子。

            對此,他很理解,“大家被騙子騙怕了,有了新事物先質疑不是件壞事,沒有質疑聲才奇怪呢。”他希望有朝一日,這種光譜儀能真正走進收藏界,成為藏友甄別真偽的利器之一。

            “現代胎土中的個別微量元素,是古代沒有的,或者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此,即使亂真的高仿,如果出現了這些微量元素,就能一票否定。這方面,光譜儀比專家更有眼力。”對光譜儀的可靠度,林志勤深信不疑。

            “如果把專家認定的古陶瓷拿來讓光譜儀再瞧一瞧,結論的可靠性就相當高了。”他說。

            50萬買儀器為建博物館

            買光譜儀,緣于林志勤立志建成一個古陶瓷博物館。

            根據他的規劃,古陶瓷博物館將建在杭州,陳列的將是他這10多年來從各地收來的上千件陶瓷。

            “總不能把假東西擺在博物館吧”,于是,他花幾十萬把光譜儀“請”回了家。在別人看來,這是個瘋狂的舉動,投資太大。他卻覺得很劃算:買錯一件就可能是這個價錢。

            作為溫州人,他從商經歷豐富,辦過電子廠,開過房地產公司。前些年賺過不少錢,后來都投進了收藏中,前后竟有6000多萬元。

            “對我來說,已不在乎自己收的瓷器值多少錢,也不會拿光譜儀作為賺錢的工具,去偽存真,建成一個沒有仿品的博物館,讓喜愛中國古陶瓷的人受益,才是以后要做的大事。”

            中國古瓷器泰斗張浦生來漢談瓷器鑒寶


            瓷器,是中國國粹。對于瓷器,中國人有特別的情感。古人撿窯擇上,“窯火既歇,商爭取售。”今人得獲至寶,暢美難言。更有奇貨如青花《鬼谷子下山》,在倫敦佳士得拍出2.3億元人民幣高價,熱動全球,還美其名曰:盛世收藏。才走了鑒寶大師張浦生、周南泉,7月2日,又來了馬未都。文博大家江城鑒寶,所到之處,總是圍滿懷揣寶貝的藏家,武漢儼然一座收藏之城。古瓷器鑒定泰斗張浦生最是幸運,看到了一件完整的元青花。

            張浦生給人印象深刻。他在武漢文物監管品市場鑒寶開講,遇到兩鬢斑白的老者抱來個仿品,一句口頭禪“沒有你年紀大”,話不點破,已盡在話中。一件好瓷器,傳承好多故事。但邁入收藏的大門,“聽不得故事”;一件傳世精品,奪人心魄,收藏瓷器,卻“沖動不得”。敞開了心和藏友品寶,也把鑒寶知識分享。

            張浦生告訴記者,離開了“瓷”,人就像掉了魂。他曾經遭遇車禍,全身包扎個嚴實,躺在病床上,還在給西安的藏友鑒寶。學生送來一塊瓷片,頓時興奮地坐起來,比藥還管用。“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人瓷同魂,聽先生侃談,如品文震亨對柴窯的一段判詞: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人物介紹

            張浦生,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復旦大學、西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客座教授。出版有《青花瓷畫鑒賞》、《青花瓷器鑒定》、《宜興紫砂》等。

            收藏首關辨真假

            問:您對湖北藏友印象如何?

            張:湖北人很爽快,你說他的寶貝是假的,也不生氣,這樣的心態蠻好。收藏的文化很深奧,光看書不行,還要看實物,多比較。一件寶貝拿到手里,首先不是問價錢,是辨真偽,辨別新偽還是舊偽。

            問:正是這個“偽”字讓人犯難呢。

            張:瓷器作假不是今天才有,古代就有。仿品,有后代仿前代,也有當代仿當代,有官仿有民仿。

            南宋時,大家都喜歡官窯,可是官窯地方小,沒多少,龍泉就仿官窯。明成化的時候,官窯仿宣德;到了嘉靖以后,中國市場經濟發達了,民窯也仿宣德。我們今天看許多瓷器上寫大明宣德,好多都是民窯仿的。到了清代,康熙官窯專門寫嘉靖款。因為嘉靖用的回青料,和康熙用的珠明料兩個成分差不多,顏色差不多,藍中帶紫。雍正朝,大量寫成化款,到了乾隆,又仿永樂宣德……到外國去,買瓷器,外國人都知道,“康熙年制”肯定是康熙仿的,因為,康熙寫款都是六個字“大清康熙年制”。

            辨真假、斷時代、說源頭,最后才是評價值。過去講,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瓷器作假,我有句笑話說三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景德鎮佬。湖北人不差錢,差眼力,眼力是買賣鍛煉出來的。比如,明代的碗要比清代的厚,明代的碗,撇口的比較多,清代則窄口的多。多看,多比較,便積攢了經驗。如果是花大價錢藏寶,一定請個好專家看一看,避免上當受騙。

            問:藏家講故事,常常聽到撿漏一詞,您怎么看?

            張:現在撿漏,絕對困難。全國收藏瓷器的至少70萬人,好東西買一件少一件,哪有那么多漏撿呀。

            我們鑒定元青花有兩個法門,一個是看料(看青),一個是看畫。現在的人畫的畫可能比古代的更好,因為都是美術學院畢業的,但畢竟離開了當年的生活條件,還是會留破綻的。以元青花來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要快,因為元青花料里面含鐵多,慢了就掉下來了;第二,元青花代表元代的文化,要粗狂要有力。另外,元青花基本上不帶彩,因為古人追求清雅。元青花沒有舊仿,因為上世紀50年代我們中國人才知道歷史上有一個元青花。

            問:收藏本是一種樂趣,可弄不好就變成了一個負擔。

            張:成負擔,是因為貪。所謂貪古不富。一次到廣州,3個老先生在我住的賓館門口等我3天,3個人把退休工資拼起來,買了件元青花,我不敢看。最后問他們有沒有高血壓、有沒有心臟病后,才敢說“是青花,但年紀沒他們大。”退休工資賞寶很可憐,不要冒這個風險。

            問:對新入行者,您有怎樣的提醒?

            張:仿古瓷目前有三種,一種是臆造型(造型古怪的)、第二種叫模擬性(專門騙看書的人)。樣子是一樣的,但因為書上沒底部,看不出來,所以買東西要看底部。第三就是舊東西上做的。

            仿古瓷我有幾句話分享給大家,造型古里古怪的不要。古代的東西,有一定的規范,圓就是圓,方就是方。但是古里古怪的東西容易讓人上當。“王老板,我今天收到一件元青花,國家博物館沒有的,我就怕你看不懂。”你憑什么說我看不懂,我做房地產,幾個億、幾十個億都看得懂,一沖動,上當受騙。老東西的分量有規范的。寶貝拿到手里,先掂量掂量,分量太重的,也是不買為好。

            瓷癡瓷片一滿屋

            問:收藏是一個積累財富、積累知識的一個過程。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建議初入行的人“最好要請一個老師”,學習鑒別真偽。領您入行的師傅是誰?

            張:我大學畢業,分配到南京博物院,領導派我跟一個老專家王志敏學習。“把文科當理科學”,就是得他的傳承。王先生是學數學的,他姐夫、岳父過去是經營古玩的,所以他也喜歡。學生物的需要做標本,采礦的需要采樣本,學瓷的需要撿瓷片。當年在揚州、杭州、蘇州古城,到處都是瓷片,給我們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隨后,文化部舉辦全國首屆鑒定訓練班,南京博物院姚遷院長安排我參加,有幸得到大師耿寶昌的教誨。

            問:您撿了多少瓷片?

            張:我撿的瓷片起碼有上萬片。我的書房叫片瓷山房,瓷片一滿屋。

            問:明末清初有個畫家叫石濤,叫片石山房。

            張:我的片瓷山房就是受石濤啟發的。我們搞陶瓷考古,相比書畫有一個優越條件。書畫,燒了就沒了,一洗也沒有了。瓷器和人的生活有密切關系,用壞了扔掉,但瓷片不爛,這給我們研究陶瓷的人有接觸實物的可能。

            1964年初春,南京明故宮,玉帶河清淤,我和老師王志敏到河邊,從已經裝車的淤泥里淘回大量瓷片,其中有紅彩龍紋殘盤,后來被評為一級資料藏品。在南京明故宮右掖門、明故宮社稷壇遺址,我們淘出的釉上紅彩品種、釉里紅風紋瓦當和龍紋滴水,都改寫了南博院瓷器部館藏歷史。

            問:我曾采訪過故宮博物院瓷器鑒定專家葉佩蘭,她把故宮幾十萬件瓷器藏品翻完了,于是煉就“火眼金睛”。您翻看了多少珍品?

            張:我們南京博物院是蔡元培先生1933年建的。解放前是國民黨的中央院,收藏的東西都是國寶。1948年國民黨撤到臺灣,把第一流的東西帶走六千多件,留下的光官窯瓷器還有近20萬件。我當年在南京博物院做瓷器保管員,這是個有利的條件,保管員天天接觸瓷器。就像和人處久了,就是好朋友。我從1962年開始學瓷器,到1964年別的事都不干,專門研究瓷器,到今天以瓷為魂。

            問:瓷器是您的好朋友。

            張:我叫自己是“瓷癡”。我是1957年復旦大學畢業的,1967年被下放到了農村。當時去農村,特地向工宣隊申請了一只大木箱,裝的就是千辛萬苦收集的瓷片。下去的時候,農民老哥幫我扛箱子,瓷片太重,一用力,繩子斷了。當時就傳說這個下放干部有財產呀,箱子都搬不動了。我一想壞了,有麻煩了。于是,我就打開箱子請農民朋友們看。他們說不都是“瓦渣滓”,這有什么用呀,鄉下多得很……那些瓷片,陪伴我度過了艱苦時期,也讓我把專業堅持了下來。我吃穿不講究,也不在乎住的是不是大房子,只要看到好的瓷片,就滿心歡喜。

            武漢驚現元青花

            問:盛世收藏。央視今年3·15晚會,曝光所謂的專家出鑒定證書的全過程,給錢就辦,清末寫成康熙,假文物騙人沒商量。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您來到武漢做鑒寶知識講座,是藏友們期待的。

            張浦生 (以下稱“張”):證書不可信。目前市場很亂,與人的素養有關系。有的人是專家,但不一定是鑒定專家;有的人愛錢愛紅包,不愛自己的面子,只要出錢,什么可做。市場上假的比真的多,仿古手段太厲害了,太容易上當受騙,我樂意給大家分享點知識。

            問:您給人看寶,開證書嗎?

            張:我看東西,實話實說,不開證書。我不哄人,哄人就是害人。

            瓷器在我們收藏界是個大項目,《鬼谷子下山》拍出天價后,瓷器收藏全球大熱。今年4月份,蘇富比拍賣一件乾隆琺瑯彩,起價就是一億八千萬。當前,最流行的就是明清官窯瓷,另一個就是元青花。物以稀為貴,真正的元青花瓷少之又少,有人物故事畫的元青花更是極品,全球目前只有不到30件。內蒙一個老總,花費上億,買的元青花都是假的。拍賣行里也有假,元青花害慘不少人。

            問:您過去來過武漢鑒寶嗎?有什么寶貝給您留下過印象?

            張:我在湖北看過不少東西,工藝品、仿品居多。這次看到一件元青花,一個把杯,杯里畫的是八仙人物,外面畫的是龍,三個爪。龍身子很細,像條蛇,頭也很小……元青花的圖案最好的是畫人物,再就是畫龍。看到這樣的寶貝,真是不虛此行。

            問:何以斷定武漢這件是真的?

            張:元青花畫人物,都只畫一個人。我自己隨身帶了件損毀了的,畫的宋代文人周敦頤,手里拿支蓮花。武漢朋友收藏的這件東西,畫的是一個八仙人物。元代畫八仙,也只畫一個人。兩件寶貝比一下,你就明白了(給記者示看,如圖)。你看這兩個寫意人物的畫風,是不是同出一轍?把柄和杯身,是用瓷泥接起來,這是元代的東西。找錢找得到,找東西找不到。這件作品品相完好,飽了眼福。

            免費鑒寶吸引千余市民 300民間藏品入選精品


            免費鑒寶吸引千余市民 300民間藏品入選精品

            18日上午,在濟寧市博物館舉行的為市民免費鑒寶活動完美落幕。短短三周的時間里,全市共有千余名市民帶著自己的寶貝欣然前往。 經過濟寧市文物局的專家“過目”后,三百多件民間藏品入選濟寧市民間收藏精品展覽,將于6月12日文化遺產日當天集中展出。

            現場 八旬老者三次攜寶入圍

            在免費鑒寶活動期間,一位80歲左右的老者引起了鑒寶專家的注意。他先后三次帶著十多件家中藏品來到現場,并且每次都能帶來讓專家們眼前一亮的寶貝。據濟寧市博物館王莉副館長介紹,這位老者出身書香門第,家中祖傳了瓷器、字畫、各類雜項等不少收藏精品。“黃花梨筆筒、民國時代的地契等不少藏品都非常具有研究價值,我們從他帶來的藏品中選取了好幾件用作展覽……”王副館長一邊和記者交談,一邊拿出照片和說明展示給記者。

            初步統計,在短短的三個星期內,有近千名市民來到濟寧市博物館參加鑒寶活動。在博物館門口值班的保安小王告訴記者:“五一期間,前來鑒寶的市民最多的時候每天近百人,把整個大廳擠得滿滿當當。為避免發生意外,我和其它幾個隊員專門在門口維持秩序讓大家排隊等候。”18日上午,記者在濟寧市博物館看到,前來鑒寶的市民仍然絡繹不絕。

            鑒定 千余藏品多為普品

            在濟寧市圖書館保管部,一位參與鑒寶的專家告訴記者,市民們送來的千余件藏品,大部分是日常陳設品、民俗、字畫、陶瓷等物品。其中瓷器最多,占到了送選藏品的1/4,而銅器類物品則非常少。玉器、牙雕、硯臺等也是大部分市民收藏的物品。

            “根據市民送來的藏品,我們專家組鑒定后發現,很多市民帶來的‘寶貝’多是普品,但是也不乏一些陶器、瓷器等上檔次的精品。”鑒寶小組專家如實告訴記者,雖然經過鑒定后,有人歡喜有人憂,但不少市民還是抱著收藏樂趣大于實際價值的心態對待。

            專家支招

            收藏要學習+理性

            王副館長告訴記者,此次長時間、大范圍的免費鑒寶活動在濟寧市還是第一次,受到了市民的歡迎,這也表明了濟寧市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到民間收藏中來。收藏一定要多學習有關知識,更要保持理性的收藏心態,不要癡迷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收藏愛好者平時要多看些正規出版社的收藏書籍,參觀各地的博物館實地觀看收藏真品。

            據了解,鑒寶活動結束后,濟寧市文物局文物專家將按銅器、陶瓷、書畫、雜項及民俗,分為五類對參選作品進行篩選。選出的入圍藏品(包括獲獎藏品)將拍照設計成形式生動的展覽,在文化遺產日(6月12日)當天集中展出,并標注收藏者姓名。獲獎者除入選展覽外,還將頒發榮譽證書和紀念郵票。

            相關資訊:與你分享收藏四字訣

            中國著名古瓷器鑒定專家教您鑒別古瓷

            現當代陶瓷藝術品的收藏 看工藝不看名家

            工藝使外地游客感受神奇


            國慶長假,到景德鎮旅游的外地游客,莫過于對傳統陶瓷制作技藝的現場感受。該技藝自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外地游客更是接踵而至,到“瓷圣”之地尋找神奇之源,已成為引起他們興趣的動力。

            在歷史博覽區的古窯作坊,上午不到九點鐘,就圍滿了一大群外地游客,一位70多歲的老師傅正將一團瓷土放在轤轤車上,在十秒鐘的時間內,一個碗坯就拉成了。看著,看著,這神奇的傳統陶瓷技藝就成為現實,呈現在游客面前。一大群來自福建的大學生便議論開來:就這么轉轉轉,手這么轉,親眼看,還是蠻神奇的。景德鎮是瓷都,而且中國的CHINA也是源自陶瓷,也是一個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在里邊,因此我們想趕過來感受一下。

            看過拉坯表演,而描青姑娘的繪畫技藝,更是讓游客們看得如疵如醉。一只活生生的魚蝦從她們的畫筆中躍入碗面。一位從深圳來的老先生早已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我是從深圳上來的。就是我們對瓷器的一點興趣,但是,就不是了解她的工藝過程;所以,今天特地來這里看一下,很有意思,很好!這些工藝很好,就是說,以后傳承下去就更好了,這是國寶級的東西。”

            是的,景德鎮在創造歷史輝煌的的同時,這里的陶工們正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發展著現代文明,這或許就是這片土地的神奇所在。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探秘神奇儀器如何鑒寶》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探秘神奇儀器如何鑒寶》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如何鑒別開片瓷器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