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宋代,黑釉瓷才真正進入其發展的巔峰時期。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于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
建窯黑釉銀扣兔毫盞 南宋 建窯
建窯兔毫盞 北宋 建窯
建窯黑釉盞 北宋 建窯
建窯兔毫盞 南宋 建窯
建窯兔毫盞 北宋 建窯
建窯黑釉銀兔毫盞 南宋 建窯
建窯兔毫盞 北宋 建窯
黑釉瓷器的蓬勃發展并非無因生成,而是有著歷史、社會、地域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豐富,這種含鐵量很高的粘土,屬于低檔原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陶瓷工匠們就地取材用于制造黑釉瓷。
有充足制瓷原料是制瓷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或保證,在北方的許多煤田中有多層可供燒造瓷器的高嶺石粘土礦存在,但原料質量不很好,加之淘洗不夠純,很難做出輕薄細膩的白瓷和青瓷。
雖然北方的邢窯、汝窯、定窯、耀州窯有很好的胎土,其精細程度并不比南宋官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差,可是畢竟生產數量有限,不能滿足北方廣大地區的需求。
建窯兔毫盞 北宋 建窯
建窯兔毫盞 南宋 建窯
建窯兔毫盞 南宋 建窯
建窯紅兔毫盞 南宋 建窯
建窯紅兔毫盞 南宋 建窯
金彩“福山壽海”黑釉盞 南宋 遇林亭窯
“湘陰”款黑釉盞 南宋
黑釉盞 北宋
宋代早期飲茶方式由煎飲變為點飲,烹點技術極為講究,出現了“斗茶”。“斗茶”不僅是飲出茶的品質,也是一種高雅的活動。
此時,建窯、吉州窯創造性地生產出了兔毫釉、哩變釉、剪紙漏花、瑕帽釉、虎皮釉,繼而北方地區也仿制生產出準妙惟肖的兔毫釉、術猖釉,還創造出了鐵銹花、黑釉紅綠彩和凸線紋等新品種,這一系列成就使黑釉成為鐵系色釉中裝飾手段最豐富的高溫釉。
黑釉盞 北宋
兔毫盞 北宋
黑釉花口碗 宋
黑釉醬斑花口碗 北宋 耀州窯
黑釉醬斑盞 北宋 耀州窯
白釉盞北宋介休窯/黑釉醬斑托 北宋 耀州窯
黑釉白覆倫碗 北宋
黑釉白覆倫碗 北宋-金
黑釉白覆倫高足杯 北宋-金
紅油滴碗 金 山西窯場
一般來說,青釉和白釉瓷器需要對胎土進行較細致的加工,生產成本自然較高。而黑釉瓷器對胎土質量要求不高,生產成本低。作為普通百姓,在物質較為醫乏的古代,生活需要精打細算,購買生活用品也通常選擇實用和價格便宜的,其次才是美觀。在瓷器的銷售市場上,黑釉瓷器無疑在價格卜占有絕對優勢。
紅油滴碗 金 山西窯場
紅油滴碗 金 山西窯場
紅油滴碗 金 山西窯場
銀油滴盞 金 山西窯場
銀油滴盤 金
銀油滴碗 金 山西窯場
紅油滴盞 金 山西窯場
紅油滴盞與盞托 金 山西
紅油滴盞與盞托 金 山西
紅油滴盞與盞托 金 山西
紅油滴盞與盞托 金 山西
紅油滴盞 金 山西
紅油滴盞 金
紅兔豪盞 金 山西
延伸閱讀
宋遼金時期黑釉瓷器珍品欣賞
黑釉醬斑瓶 北宋
黑釉三足爐 北宋 贛州窯
黑釉三足爐 南宋 贛州窯
醬釉柳斗罐 南宋-元 贛州窯
黑釉罐 南宋
黑釉小罐 南宋 吉州窯
醬釉罐北 宋-金 耀州窯
醬釉蓋缽 北宋-金 耀州窯
黑釉弦紋梅瓶 北宋
黑釉漏花朵花紋瓶 北宋
黑釉出筋罐 金
黑釉醬斑長瓶 北宋
黑釉醬斑蓋缽 北宋-金
黑釉醬斑蓋缽 北宋-金
黑釉荷葉蓋罐 宋
黑釉白覆倫香爐 北宋
黑釉白覆倫缽 北宋-金
黑釉荷葉蓋罐 金
黑釉研磨器 金
黑釉剔花卷草紋罐 遼
大同窯口器物 金 山西博物院藏
黑釉剔花卷草紋梅瓶 金 大同青瓷窯
醬釉罐 遼
醬釉罐 遼
醬釉罐 遼
黑釉出筋執壺 金
黑釉出筋執壺 金
黑釉出筋梅瓶 金
黑釉出筋花口瓶 金
黑釉出筋瓶 金
黑釉出筋執壺 金
黑釉出筋缽 金
古代瓷器:明清時期黑釉瓷器珍品欣賞
明永樂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
明永樂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
明永樂景德鎮明御窯廠遺址出土
明代黑釉梅瓶
清康熙黑釉筆筒
清康熙黑釉膽瓶
明清時期黑釉瓷器珍品欣賞
隨著兩宋王朝的遠去,斗茶文化、飲茶方式的改變,黑釉瓷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且又因為元、明、清時期,中國瓷業的中心轉移到了景德鎮后,素雅沉靜的青花和五色斑斕的彩瓷,獨領風騷、一統了中國瓷器的江湖。黑釉瓷也就離中國瓷器的主流越來越遠,并最終從中國瓷器史的嫡系中悄無聲息退出了。
元代黑釉瓷器珍品欣賞
油滴玉壺春瓶 元 山西窯場
油滴玉壺春瓶 元 山西窯場
紅油滴茶罐 元
黑釉剔花填白卷草紋嘟嚕瓶 元
褐釉剔花卷草紋嘟嚕瓶 元
黑釉剔花纏枝花紋玉壺春瓶 元
黑釉刻劃蓮荷紋梅瓶 元
茶葉末釉剔花卷草紋梅瓶 元
黑釉剔花卷草紋梅瓶 元
隨著兩宋王朝的遠去,斗茶文化、飲茶方式的改變,黑釉瓷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且又因為元、明、清時期,中國瓷業的中心轉移到了景德鎮后,素雅沉靜的青花和五色斑斕的彩瓷,獨領風騷、一統了中國瓷器的江湖。黑釉瓷也就離中國瓷器的主流越來越遠,并最終從中國瓷器史的嫡系中悄無聲息退出了。
黑釉剔劃蓮荷詩文罐 元
黑釉刻劃花卉紋梅瓶 金-元
黑釉刻劃蓮紋梅瓶 元
黑釉醬彩花卉紋嘟嚕瓶 元
黑釉白覆倫銀斑碗 元
黑釉醬斑嘟嚕瓶 元
黑釉醬斑罐 元
黑釉醬斑梅瓶 元
黑釉醬彩鳥形花嘟嚕瓶 元
黑釉銀彩鳥形花嘟嚕瓶 元
褐釉醬彩花卉紋玉壺春瓶 元
黑釉軸頭等一組(同出于黃褐釉糊斗內)元
宋 贛州窯黑釉爐
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高峰時期,五大名窯,各領風騷,民間瓷窯,星羅棋布,百花齊放,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南海一號”正式出水之后,人們看到不少贛州窯的精品,贛州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今春舉辦的“祈福世博平安香爐展”,因沒有贛州窯的展品,引起收藏家黃震鄖先生的注意,他特意將所藏10余年的贛州窯黑釉香爐慷慨相贈,供我鑒賞研究,可謂古道熱腸。這尊宋贛州窯黑釉爐,徹底改變了我對此窯的看法。我撰寫《尋訪中華名窯》時沒有將其列入考察的范圍,真的有點怠慢此窯了。
宋贛州窯黑釉爐高10.6厘米,直徑14厘米,敞口、厚唇、束頸,自然大氣,制作流暢,千載如新。爐腰身圓滿,胎骨較緊,外施黑釉到底,釉面勻稱,釉呈烏金色,滋潤光亮,可見零星細紋和不規則開片。胎體較厚,拿在手里較沉,有一定分量,敲擊后發出清亮的聲音,可見其燒制溫度較高。內壁為露胎,可清晰地看到拉胚、修胎的痕跡,瓷土淘洗較為精細,器物規矩,三足鼎立,足底亦為露胎,修足刀痕清晰,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工藝特點。
贛州窯其實還是有一定歷史地位的,它在今江西贛州七里鎮,故名。這里臨江靠山,贛江水面開闊、水量豐盈;山上森林茂盛、瓷土豐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七里鎮先民瓷業生產帶來便利。考古發掘中發現大量瓷片和匣缽片中姓氏及大量符號,反映了當時瓷業生產的規模和經營、聯營或附燒的多樣性。贛州窯始燒于唐末五代,盛燒于兩宋,終燒于元代。贛州窯器物可和景德鎮窯、吉州窯相媲美,有標新立異、曲盡其妙的盛譽。
宋代贛州經濟除瓷器、鑄錢外,還有造船、虔布、泥片茶、貢茗等,手工業、農業、商業以及交通之繁榮名列當時大都市之列。北宋是贛州七里窯鼎盛期,延至南宋,產品經大余嶺、北江至廣州,遠銷海外。外銷瓷目前已知有褐釉乳釘柳斗紋罐,遠銷朝鮮、日本等地,日本還發現仿中國贛州七里窯乳釘柳斗紋罐產品。
贛州古瓷窯,在宋代曾燒制有刻花紋飾的青白瓷以及少量黑釉瓷等。贛州窯燒制的高足杯與柳斗杯極具地區特色,杯里施釉,杯外不施釉,但劃刻柳斗紋,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點、線、面、色的巧妙組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器物,中國人欣賞,外國人青睞。瓷器,其實也是一種造型藝術,我想,工匠們在燒制這些作品時,一定蘊藏著苦心孤詣創造的意境吧!
1976年韓國新安沉船里發現了贛州窯的瓷器,這大大提升了這座原本不知名的古瓷窯的地位,使它成為江西四大古瓷場之一。由此可見,國家、民族間的交流,對文明的進程起著多么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是這尊宋贛州窯黑釉爐,留給后人的美好而有趣的話題。
古代瓷器:宋贛州窯黑釉爐
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高峰時期,五大名窯,各領風騷,民間瓷窯,星羅棋布,百花齊放,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南海一號”正式出水之后,人們看到不少贛州窯的精品,贛州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今春舉辦的“祈福世博平安香爐展”,因沒有贛州窯的展品,引起收藏家黃震鄖先生的注意,他特意將所藏10余年的贛州窯黑釉香爐慷慨相贈,供我鑒賞研究,可謂古道熱腸。這尊宋贛州窯黑釉爐,徹底改變了我對此窯的看法。我撰寫《尋訪中華名窯》時沒有將其列入考察的范圍,真的有點怠慢此窯了。宋贛州窯黑釉爐高10.6厘米,直徑14厘米,敞口、厚唇、束頸,自然大氣,制作流暢,千載如新。爐腰身圓滿,胎骨較緊,外施黑釉到底,釉面勻稱,釉呈烏金色,滋潤光亮,可見零星細紋和不規則開片。胎體較厚,拿在手里較沉,有一定分量,敲擊后發出清亮的聲音,可見其燒制溫度較高。內壁為露胎,可清晰地看到拉胚、修胎的痕跡,瓷土淘洗較為精細,器物規矩,三足鼎立,足底亦為露胎,修足刀痕清晰,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工藝特點。贛州窯其實還是有一定歷史地位的,它在今江西贛州七里鎮,故名。這里臨江靠山,贛江水面開闊、水量豐盈;山上森林茂盛、瓷土豐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七里鎮先民瓷業生產帶來便利。考古發掘中發現大量瓷片和匣缽片中姓氏及大量符號,反映了當時瓷業生產的規模和經營、聯營或附燒的多樣性。贛州窯始燒于唐末五代,盛燒于兩宋,終燒于元代。贛州窯器物可和景德鎮窯、吉州窯相媲美,有標新立異、曲盡其妙的盛譽。宋代贛州經濟除瓷器、鑄錢外,還有造船、虔布、泥片茶、貢茗等,手工業、農業、商業以及交通之繁榮名列當時大都市之列。北宋是贛州七里窯鼎盛期,延至南宋,產品經大余嶺、北江至廣州,遠銷海外。外銷瓷目前已知有褐釉乳釘柳斗紋罐,遠銷朝鮮、日本等地,日本還發現仿中國贛州七里窯乳釘柳斗紋罐產品。贛州古瓷窯,在宋代曾燒制有刻花紋飾的青白瓷以及少量黑釉瓷等。贛州窯燒制的高足杯與柳斗杯極具地區特色,杯里施釉,杯外不施釉,但劃刻柳斗紋,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點、線、面、色的巧妙組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器物,中國人欣賞,外國人青睞。瓷器,其實也是一種造型藝術,我想,工匠們在燒制這些作品時,一定蘊藏著苦心孤詣創造的意境吧!1976年韓國新安沉船里發現了贛州窯的瓷器,這大大提升了這座原本不知名的古瓷窯的地位,使它成為江西四大古瓷場之一。由此可見,國家、民族間的交流,對文明的進程起著多么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是這尊宋贛州窯黑釉爐,留給后人的美好而有趣的話題。
古代瓷器:元代黑釉瓷器珍品欣賞
油滴玉壺春瓶元山西窯場
油滴玉壺春瓶元山西窯場
紅油滴茶罐元
黑釉剔花填白卷草紋嘟嚕瓶元
褐釉剔花卷草紋嘟嚕瓶元
黑釉剔花纏枝花紋玉壺春瓶元
黑釉刻劃蓮荷紋梅瓶元
茶葉末釉剔花卷草紋梅瓶元
黑釉剔花卷草紋梅瓶元
隨著兩宋王朝的遠去,斗茶文化、飲茶方式的改變,黑釉瓷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且又因為元、明、清時期,中國瓷業的中心轉移到了景德鎮后,素雅沉靜的青花和五色斑斕的彩瓷,獨領風騷、一統了中國瓷器的江湖。黑釉瓷也就離中國瓷器的主流越來越遠,并最終從中國瓷器史的嫡系中悄無聲息退出了。
瓷中珍品——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徑30.2厘米、足徑11.8厘米,于陜西省蒲城縣城關鎮收集,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狀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瑩的油珠,十分美麗。其形成機理是釉層中的氧化物經高溫發生分解所致。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個特殊種類,屬結晶釉,其盛燒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窯最為有名。古人盛贊油滴釉器“盛茶閃金光,盛水閃銀光,映日透視,晶瑩奪目”。
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種新境界。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單調的一種釉色,而宋人卻奇跡般地創造出了結晶釉,如油滴、兔毫、曜變、鷓鴣斑,使黑釉成為一種別具風格的藝術釉。油滴釉作為其中的代表,利用鐵元素在釉中產生不同形狀的結晶,采用不同的溫度和不同的燒制工藝,創作出變化莫測的滿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單調與平淡,為黑釉增添了光彩。
黑釉瓷器在北宋興起,與當時宋人飲茶以及“斗茶“時尚的流行有著密切的關系。宋飲茶,先將茶葉制成半發酵的茶餅。飲茶前將茶餅碾成細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開水。宋代茶盞有五種釉色,黑釉、修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其中以黑釉盞最受歡迎,這是因為茶葉泡開后水面浮起一層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為青白者勝出,灰白次之,黃白最下。黑瓷盞因便于襯托白色茶沫,觀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歡,像蔡襄在《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
迄今所見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窯,胎體較厚,器型較小,而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體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窯口的工藝特征,環布碗底的油滴斑點,晶瑩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稱瓷中珍品。
漢魏六朝的黑釉瓷器珍品欣賞
黑釉雞首壺 東晉 德清窯 高24.6厘米 口徑9.2厘米 底徑14.7厘米 高梧樓藏
德清窯,在今浙江省德清縣,故名。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幾十處之多,是以黑瓷與青瓷兼燒,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燒造歷史較長,上溯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燒。
德清地區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生產,無論是生產時間、生產規模,還是產品種類、產品質量等方面,在當時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認為,德清地區是商周時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
黑釉唾壺 東晉 高10.7厘米 口徑9.6厘米 底經10.6厘米 高悟樓藏
醬釉唾壺 東晉 德清窯 高8.3厘米 口徑8.9厘米 底經9.8厘米 高梧樓藏
褐釉多足硯 南朝 高7.1厘米 口徑19.5厘米 底經25厘米 高梧樓藏
黑釉碗 南朝 廣東窯場 高5.3厘米 口徑7.8厘米 底經3.1厘米 1985年深圳西鄉流塘村南朝墓出土 深圳博物館藏
黑釉盤口瓶(低溫釉陶) 北朝 高28厘米 口徑11厘米 底經8.2厘米 樂道堂捐贈 深圳博物館藏
黑釉瓷簡史
瓷器中的青釉、黑釉、白釉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的三種單色釉。
其實黑釉并不都是純正的黑色,是有濃淡深淺色差區別的,即使同一地區、同一窯場,甚至是同一作坊,由于每次釉料配置的細微差別,燒窯時窯內氣氛變化的不同,高溫值及保溫階段時間長短的差異,釉層的薄厚區別等等,都會導致出窯后的不同色調,出現黑、黑褐、醬、茶葉末等深淺不一的釉色,所謂窯分五色,其實都歸屬于黑釉器。
真正意義上的黑釉瓷的燒成是在東漢時期。一般說來,漢代黑釉瓷,其胎質不如青瓷細膩,不同窯口生產的黑釉瓷,其產量和品質各不相同,產品質量以越窯為最好;同為黑釉瓷,質量上又有精細之分,碗、壺等飲食器和酒器,胎質較細,而瓿、罍等大型容器的胎質較粗。
漢代黑釉瓷施釉一般不到底,釉層一般不均勻,但少數的黑釉瓷,釉色豐厚,滋潤如玉,黑如烏金,美觀奪目。說明東漢時期,黑釉瓷的制造水平已相當高超。
黑瓷的成熟期在兩晉時期,東晉德清窯的黑瓷,出土了成熟的黑瓷,胎呈紅、紫或褐色,釉呈黑色或黑棕色等,釉質滋潤,色澤黑亮如漆,風味獨具。同時,北方黑釉瓷也在北朝后期燒成,但整體質量、產量皆低于南方。
隨著唐朝陶瓷工藝的全面發展,黑釉瓷也取得很大成就。尤其是北方,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燒制黑釉瓷的窯口,如河北的邢窯,河南的鞏縣窯、魯山窯、禹縣的下白峪窯、鶴壁窯、郟縣窯,陜西省銅川黃堡窯,山西省的渾源窯,山東淄博的磁村窯等等。
雖然如此,但由于唐代“飲茶”文化的審美觀中,推崇茶圣陸羽“青則宜茶”的情趣,所以,越窯青瓷的地位仍然堅不可摧,黑釉瓷仍然未能擠入當時瓷器的主流。
至宋代,黑釉瓷才真正進入其發展的巔峰時期。宋代與唐代茶文化美學內涵的最大不同在于唐代“青則宜茶”,而宋代則是“茶白宜黑”。
北宋以宋徽宗趙佶為首的君臣斗茶之風,席卷朝野。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這一風尚,極大地刺激了黑釉瓷生產的興盛和繁榮。其時,黑釉瓷品種大量出現,質量空前提高。
宋代生產黑釉瓷的主要窯口有:河北定窯、陜西耀州窯、江西吉州窯和福建建窯等。其中,建窯和吉州窯茶盞最受推崇。
隨著兩宋王朝的遠去,斗茶文化、飲茶方式的改變,黑釉瓷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且又因為元、明、清時期,中國瓷業的中心轉移到了景德鎮后,素雅沉靜的青花和五色斑斕的彩瓷,獨領風騷、一統了中國瓷器的江湖。
黑釉瓷也就離中國瓷器的主流越來越遠,并最終從中國瓷器史的嫡系中悄無聲息退出了。
古代瓷器:瓷中珍品——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徑30.2厘米、足徑11.8厘米,于陜西省蒲城縣城關鎮收集,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狀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瑩的油珠,十分美麗。其形成機理是釉層中的氧化物經高溫發生分解所致。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個特殊種類,屬結晶釉,其盛燒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窯最為有名。古人盛贊油滴釉器盛茶閃金光,盛水閃銀光,映日透視,晶瑩奪目。
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種新境界。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單調的一種釉色,而宋人卻奇跡般地創造出了結晶釉,如油滴、兔毫、曜變、鷓鴣斑,使黑釉成為一種別具風格的藝術釉。油滴釉作為其中的代表,利用鐵元素在釉中產生不同形狀的結晶,采用不同的溫度和不同的燒制工藝,創作出變化莫測的滿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單調與平淡,為黑釉增添了光彩。
黑釉瓷器在北宋興起,與當時宋人飲茶以及斗茶時尚的流行有著密切的關系。宋飲茶,先將茶葉制成半發酵的茶餅。飲茶前將茶餅碾成細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開水。宋代茶盞有五種釉色,黑釉、修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其中以黑釉盞最受歡迎,這是因為茶葉泡開后水面浮起一層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為青白者勝出,灰白次之,黃白最下。黑瓷盞因便于襯托白色茶沫,觀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歡,像蔡襄在《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
迄今所見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窯,胎體較厚,器型較小,而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體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窯口的工藝特征,環布碗底的油滴斑點,晶瑩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稱瓷中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