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天空是什么顏色的?徽宗憧憬的雨過天晴是一種怎樣的顏色?用我們的眼睛和想象,透過宋朝,去看一看那個被偏愛的瓷色。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故宮博物院藏
紅透大江南北的《青花瓷》中,有一句著名的歌詞: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但深究起這天青色,它指的其實不是青花瓷,而是青白瓷。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故宮博物院藏
在景德鎮,有一個叫湖田的窯口,那里的瓷器相比于富麗堂皇的青花瓷,出落得更晶瑩剔透,猶如出水芙蓉,寧靜安詳。就是青白瓷,亦叫影青瓷。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故宮博物院藏
影青字解很美,是人們對宋代景德鎮燒制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
青白釉刻花嬰戲紋碗高6.7cm口徑20.8cm足徑6cm故宮博物院藏
影青瓷造型美,裝飾技藝更是獨步青云,特別是刻花、劃花技法,娃娃紋、蓮紋、水波紋等等,構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瓷器的專門稱謂。
北宋時期,景德鎮陶瓷工匠在當地白瓷生產的基礎上,成功地燒制了色質如玉的青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鐵元素的含量極低,釉的玻璃相清澈,因此,典型產品,胎質細潔,釉色青瑩。景德鎮的這一項成功發明,很快影響到當時的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區,相續出現了一批燒制青白釉瓷器的窯場,進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青白窯系。
北宋繁昌窯影青釉梅瓶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鈣量高,在1300℃高溫下燒制時,釉流動性大,遇有花紋等凹凸處便聚積較厚,這樣,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處顯白,厚處略深,總體效果濃淡相間,瑩潤似玉,十分優雅。以此制作茶具,無論杯、碗、盞托,都有一種淡雅的韻致。青白釉釉質含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螢,加上燒質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現出一點淡青色,其余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也有人將它稱作映青、隱青或罩青。
南宋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仿佛看見床邊的玉枕,在夜色下透出瑩潤的光,清冷而美麗。這個伴著女詞人度過漫漫長夜的玉枕,就是青白瓷枕。
宋青白瓷斜倚仕女瓷枕
宋人喜玉。但玉畢竟名貴,不是一般百姓能輕易擁有的。因了這份可欲而不可求的向往,景德鎮的能工巧匠們,融合五代青瓷和白瓷的燒制技藝,創造出色質如玉的假玉器──影青瓷。
這個假字,非但不是貶義,反而是對影青瓷的無上褒獎。影青瓷的釉色,素白中透著淡青,溫潤如玉。又如雨過天青云破處之色,干凈而神秘。曾見一個影青碗,捧在手心光滑冰涼,湖水般的釉色如夢似幻,恍然分不清是玉是瓷。
要做出清透的影青瓷,必須用景德鎮的高嶺土。高嶺土潔白細膩、質地致密,由這種瓷土拉胚而成的胎體,薄如紙張,施青釉其上,幾近脫胎。輕輕敲彈,會發出如樂器般清悅的聲音。世人稱影青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最妥帖不過。
全民皆愛瓷中玉
這種美麗而親民的玉,被工匠們制成碗、盞、盤、瓶、罐、枕、爐等,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京都汴梁和臨安都有專門出售影青瓷用品的店鋪。
宋人會將影青瓷做成粉盒,盛裝化妝品。像南瓜形的影青瓷蓋盒,瑩潤的瓷器裝著鮮艷的胭脂水粉,如美玉襯美人,比今天的金屬塑料有氣質得多。很多影青器皿上還刻有花紋。隨性幾筆飄逸的弧度,就是一幅洶涌澎湃的波浪簡單的不一定美,但美一定是簡單的。
小編推薦
古代瓷器:宋元影青瓷
影青瓷,即青白瓷,又稱映青瓷隱青瓷罩青瓷,是宋元之間南方生產的一種瓷器。影青瓷青中帶白白里有青,瓷胎薄如蟬翼,觸手圓潤自然,雖有瓷名卻有玉質。遮眼透視,仿佛可以窺見瓷胎中清白一體的瓷骨,極為珍貴。影青瓷可以稱為青白瓷,但并非所有青白瓷都可稱為影青瓷,查閱資料中,除了青白瓷這一學名之外,諸如影青瓷映青瓷的稱呼均是晚清以來才見諸典籍,宋元之際絕無此名。究其原因,無外乎諢號比本名更為傳神,青白瓷中較為特殊的品類被清代古董商們形象稱為影青瓷。
影青瓷造型非常豐富,主要有盤、碗、洗、盞、缽、盒、瓶、壺、罐、枕、注子、博山爐、動物、堆塑人物等。其瓷創燒于北宋,初時器型單一,生產較少,多承唐風,至天禧年間,工藝純熟,器型多變,大量生產。瓷史上大名鼎鼎的江西景德鎮即有青白瓷最早的窯址湖田窯,其燒瓷的全盛時期長達七百余年,可謂珍品無數,傳世較多。影青瓷曾風靡一時,行銷海內外。元代影青瓷制作漸粗,已經沒有了宋瓷的精細靈巧,大開大合雖嫌樸拙,卻彰顯了草原民族特色,加上燒制方法比較原始,影青瓷的成色遠遜宋瓷。但元人對影青瓷的喜愛并未就此衰減,元人愛玉,影青瓷似玉,所以有的元代瓷產品干脆還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岡等銘款,明顯地將青白瓷類比于青白玉。正因元人審美的獨特之處,燒制產量和器型較少,傳世佳作便極為珍貴。
古代瓷器:高麗青瓷“影影綽綽如青玉”
高麗青瓷龍紋罐
影影綽綽如青玉,玲瓏剔透似水晶,致密的玉如嫩膚,觸手猶如撫肌膚,這是朝鮮詩人李奎報吟詠高麗青瓷的詩句,恰到好處地呈現了高麗青瓷的神韻,如青玉,似水晶,色澤淡雅,流云瀉玉,異常精美。
高麗是公元918年至1392年間存在于朝鮮的王朝,大約相對我國從五代十國一直到明朝初年,高麗王朝是朝鮮的第二個統一政權,后于1392年被李氏朝鮮所取代。狹義的高麗瓷是指朝鮮在高麗時期生產的瓷器。事實上,高麗在今天也指代朝鮮,所以,高麗瓷便成為所有朝鮮生產瓷器的統稱。
高麗青瓷是朝鮮生產的最主要的一種瓷器,由于朝鮮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都是中國的屬國,所以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商業,受中國的影響比較深,高麗青瓷便是在中國青瓷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尤其受我國北方的汝窯和南方的越窯、龍泉窯的影響比較深。大約在北宋初年時,我國的青瓷被前來中國進貢的朝鮮使者帶入朝鮮半島。之后,朝鮮便開始燒制青瓷,據《宋史高麗傳》記載,高麗的使節團還曾參觀北宋的定窯、越窯、汝窯和龍泉窯,對瓷器燒制時的技法進行了學習,由于使節團較為喜歡龍泉瓷如玉一般的細膩光潤,回國以后,便著力發展以龍泉窯為模板的青瓷,并很快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公元12世紀時,高麗青瓷的發展達到頂峰,其生產的青瓷清新淡雅,和龍泉窯、越窯極其相似,在中國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
高麗青瓷在借鑒中國青瓷的基礎上,融合了朝鮮民族的自身特色。高麗青瓷色彩明麗,色澤柔和,玲瓏剔透,裝飾花紋淡潔素雅,裝飾技法較為獨特,形式多樣,陽刻、透刻等雕刻技巧,又用鑲嵌的方式在青瓷上鑲嵌有許多花紋,民族特點十分濃厚。
如動物、植物花紋的圖案,是其民族風情的體現,也反映出朝鮮人民崇尚自然的藝術傳統。圖中的青瓷罐,既有高麗時期的風格,又彌漫著近代的氣息,可以說是高麗青瓷在近代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