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是佛教藝術中一個為人們熟悉的形象。何來是明朝嘉靖、萬歷年間一位技藝超群的瓷塑專家。由于他塑的觀音,既是神,又是人們理想中善與美的化身,產生了極強的藝術魅力,故后人有何來觀音的美譽。何朝宗創作的觀音,超凡脫俗,圓潤飽滿,圓融一切,慈悲祥和。難怪世人有云:除非觀音離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何來是瓷雕觀音名家何朝宗的別號。何朝宗,生于福建省德化縣,早年曾為寺院制作各種泥塑的佛像。他的瓷塑作品繼承了泥塑的傳統,結合瓷器材料的特性,形成了造型精美,釉色白中泛黃、柔嫩滋潤的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祥云觀音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
自在觀音廈門南普陀寺藏
坐蒲團觀音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披坐觀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觀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坐蓮觀音背部鈐方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印www.ft-86.com
觀音立像背部鈐方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印方章
渡海觀音背部鈐方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印泉州海交館藏
渡海觀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祥云觀音英國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披坐觀音泉州海交館藏
祥云觀音背部鈐葫蘆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德化陶瓷博物館藏
坐巖觀音背部鈐方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印
坐蒲團觀音大英博物館藏
坐蒲團觀音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藏
坐蒲團觀音背部鈐葫蘆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劉益謙龍美術館收藏
思惟菩薩背部鈐方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印
送子觀音背部鈐方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印泉州門里博物館藏
披坐觀音泉州私人收藏
持經觀音香港藝術館藏
天啟年款披坐觀音河南新鄉市博物館藏
披坐觀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披坐觀音大英博物館藏
送子觀音背部鈐兩枚方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印,其中有一枚是反刻
坐蓮觀音美國約翰梅博博物館藏
坐蓮觀音美國俄勒岡波特蘭克盧美術館藏
坐蓮觀音何朝宗印方章、己未年手刻款
延伸閱讀
古代瓷器: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賞析
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德化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窯址位于福建省德化縣。德化窯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德化窯以白瓷著稱,因胎土純凈細膩,胎料和釉料中含鐵量極低,而含鉀量較高,故所產瓷器呈現溫潤而光亮的象牙白色。歐洲人冠之以中國白、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的美稱。直到現在,法國人還以中國白直呼德化窯白瓷。明代德化窯生產的白瓷,品類繁多,有盤、碗、杯、瓶、爐、觚、壺、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筆筒、筆架、水洗、印章等。德化白瓷中最負盛名的是生動傳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題材多為佛教、道教人物,如觀音、達摩、羅漢、關公、王母等。明德化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名揚海內外,與當時涌現出一批做這類器物的能工巧匠是分不開的。這批藝術大師有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林婕隆、陳偉等人。其中尤以何朝宗最為出色。
何朝宗又名何來,是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著名雕塑家,擅長木雕、塑雕,尤其精于后者。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結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他所塑造的各種古佛神仙,發揮傳統雕塑傳神寫意的長處,微妙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富有神韻。在注意人物內在表現的同時,著意外表的衣紋刻畫,線條清晰、簡潔、柔媚流暢,翻轉自然,圓勁有力。何氏塑造的觀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為藍本進行藝術加工,無論是整體的塑造,還是眼神、面部肌肉、手指的細部刻畫,都一絲不茍,準確生動。
天津博物館藏有一件何朝宗款的白釉觀音,高20.9厘米、底寬15厘米。此尊塑像通體白釉,觀音舒坐,發髻高聳,眼簾下垂,身著羊腸裙,左臂下垂手扶一卷經,右手置于左膝上,雙膝交叉,呈交腿坐態,蹺足。神態肅穆,衣紋簡練灑脫,由于雕塑技藝嫻熟,線條洗練,深刻表現了觀音超凡脫俗的神態。塑像背面有一陰文葫蘆形何朝宗款。此尊觀音應為何朝宗的代表作。堅細的胎質配以瑩潤的白釉,觀音愈發顯得如脂似玉、典雅可愛,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系天津博物館器物研究部研究人員)
古代瓷器:清乾隆瓷器賞析
乾隆朝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清代瓷業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宮廷對瓷器的大量需求,除部分瓷飾風格仍沿襲康熙、雍正遺風外,還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種新奇的制品。制做水平極高,器物端莊、秀麗,且造型更加豐富,轉心瓶、鏤空套瓶、鹿頭尊等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清乾隆青花龍紋天球瓶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紋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雙耳扁瓶
清乾隆青花蝠果紋葫蘆瓶
乾隆青花以正藍色為主,呈色穩定,無暈散,畫面清晰,色彩明艷。青花玲瓏瓷是這時的新品種,先于胎上用青花繪畫,并在適當的位置上透雕花紋,然后內外上釉,燒成后鏤孔處透光度很強,使青花瓷愈顯得玲瓏剔透,優雅美觀。青花釉里紅色調同樣穩定鮮艷,釉里紅有深淺不同的層次。除白地外,尚有豆青地、天藍地、黃地、淺綠地等品種,此外還有青花胭脂紫,或稱青花加紫,紫彩為釉上彩。
清乾隆琺瑯彩纏枝蝴蝶紋平底葫蘆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壽》蕃蓮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壽》蕃蓮紋葫蘆瓶
清乾隆醬地描金凸雕靈桃瓶
清乾隆斗彩焦石雞紋筆筒
乾隆時期的琺瑯彩和粉彩瓷造型更加奇巧,工匠精心構思創造了由內外兩層組成的轉左面瓶和轉心瓶等新穎器形。紋飾也更加絢麗,色地軋道和錦上添花的工藝,把瓷器裝飾得富麗堂皇,華美之至。但花紋卻未免過于繁縟堆砌,失去了雍正時期那種清新秀麗、飄逸優雅的風格和生動感。而五彩和斗彩瓷器雖仍然繼續生產,但鳳光卻為盛極一時的粉彩所掩,工藝上也少有創新之作,逐漸不再為社會所重視。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花觚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紋賁巴壺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盉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紋雙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仙鶴紋帶托爵杯
清乾隆黃地青花花果紋盤
清乾隆粉彩纏枝花鳥紋鳳耳瓶
清乾隆粉彩福壽紋雙耳瓶
清乾隆粉彩百子紋雙耳瓶乾隆一朝六十年間,瓷器的制作發展到歷史的最高峰,此后便進入由盛轉衰的時期。乾隆中期以后,制瓷業開始走下坡路,由于工藝上片面追求精細、華麗,從而導致了纖巧華縟有余而深厚高雅不足,藝術水平低落。昔日的燦爛光輝亦隨著國勢的衰微變得愈來愈暗淡,中國陶瓷業的黃金時代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而告消歇。但是它給后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卻始終閃著永遠不會磨滅的光芒,為人們訴說著中國古老的陶瓷藝術所走過的光輝歷程,并為現代藝術陶瓷樹立了可資借鑒和繼承發揚的優秀典范。
古代瓷器:精品明清瓷器賞析
明晚期龍泉窯露胎印人物流鑲有銅飾。
明萬歷五彩花卉紋蓋盒
扁圓形格盒,上下相合。盒內圍繞中心圓格,分為六瓣花朵形格,盒外壁五彩繪四組開光花鳥綠彩、紅彩、黃彩繪洞石、枝葉、花卉、小鳥,色彩濃艷,搭配協調,周圍亦繪花鳥宣德時期瓷器紋飾的典型特征之一。
清道光斗彩壽字紋盤
盤心及外壁以斗彩繪貫套花卉及壽字紋圖案,青花淡雅,色彩豐富,工藝精細。這一品種自清雍正創燒以來,直至晚清歷代都有燒制,是官窯傳統品種。
清道光豆青釉月牙罐
短頸,豐肩,兩側飾半環形堆塑耳,腹下漸收,淺圈足。因其半環形耳形似月牙,故又名月牙罐。通體施豆青釉,釉質均勻。底落大清道光年制篆書款,此為康熙至道光時期官窯的傳統品種。
清道光仿哥釉貫耳瓶
扁方形瓶體,側飾貫耳一對,腹部突起杏圓狀裝飾。器身通體施仿哥釉,釉面布滿大小開片。為清代官窯傳統品種。
清道光祭藍釉描金雙龍耳洗
清道光大清乾隆年制款胭脂紅地粉彩花鳥壺
清康熙白地綠龍碗
敞口深腹,略呈墩式,圈足。碗心及外壁均繪綠彩龍紋,紋飾下刻劃海水紋,色彩雅致。
12345下一頁古代瓷器:清代官窯瓷器賞析
此碗口徑14.1厘米,底徑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繪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據《陶雅》云:以茄、黃、綠三色暈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黃、綠、紫、白色斑塊漸次浸暈而成,如同班駁的虎皮,因此稱為虎皮三彩,傳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窯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潤,色斑銜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素三彩葫蘆形貼花龍紋小瓷瓶(一對)
瓶口徑1.6厘米,底徑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綠色暗刻紋為背景,淺浮雕三條龍和云、水,分別施以黃、藍、紫色,清新淡雅。表現手法以堆塑為主,輔以陰線刻劃。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劃多樣紋飾,工藝嚴謹,技法多樣,但繁而不亂,主次分明。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燒制。素三彩瓷其實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數。之后,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稱素燒胎)燒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建盞賞析 古代瓷器知識
福建建窯是我國宋代八大著名窯系之一,位于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最受大家青睞,在歷史上被稱為我國瓷壇的黑牡丹。
建窯黑釉盞的特征: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建窯出產的黑釉瓷產品主要有曜變,金兔毫、銀兔毫、油滴、鷓鴣斑紋為主,這些斑紋,人工無法控制,它既依靠釉料配方的變化,又依托窯內燒成溫度與氣氛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紋理,往往產生意外的效果,因此具有無窮的藝術魄力,似為鬼斧神工之作,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中曜變斑紋由于紋斑光彩奪目,異常絢麗,在建盞中最為珍貴。目前日本所藏的幾件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我國建窯的產品。
兩宋時期,朝野上下興盛斗茶之風,黑釉器形制以碗為主的建盞倍受垂青,建盞的特點最適合斗茶。首先建盞的外觀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變幻莫測、絢爛多彩的窯變釉給人以奇特的美感。建盞造型別致,口大腹深,沿薄底厚,胎質粗硬,具有良好的保溫性。當時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為此爭寵趨雅。
建盞的特點是,制作難度大,燒成幾率低,成本高,每件成品都是藝術品都是不一樣的。
宋代鷓鴣斑建盞,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建盞是我國陶瓷藝術的產物。日本作為國寶收藏的八件古代陶瓷藝術品中,有四件是建盞。
建盞斑紋形狀千變萬化,斑紋有立體感和層次感,金屬感,色彩隨光線的強弱而突變。簡單粗撲的茶碗卻能透露出深邃的神秘。飽含中國文化精神,也與茶的品質相符。
建盞器型也很簡單,就是一個普通的農家茶碗,簡樸,但大巧若拙。
建盞那種自然、脫俗、靜謐、簡素、幽玄的美是通過質感展現出來的,這種審美標準正是宋代茶家的審美意向,這個審美觀又根植于儒釋道思想,追求的是脫俗的、深層次的、有內涵意蘊的美,和中國的詩歌一樣,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單純的外在形體。
古代瓷器:咸豐粉彩瓷賞析
粉彩初創于康熙晚期,盛燒于雍正、乾隆時期,以雍正時制作最精。粉彩瓷在當時乃至現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瓷器品種,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的同時,燒制出的瓷器畫面粉潤柔和,故名粉彩;又因為是在燒成的白瓷上畫彩,再經過低溫(700℃~750℃)二次燒造而成,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又稱軟彩。咸豐一朝時間短暫,只有11年。咸豐帝剛即位不久就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后來又有英法聯軍進犯,時局動蕩戰亂不斷導致國力疲弱民不聊生,手工業的發展一度受到制約,御窯燒造也斷斷續續的,遠不如前幾代興旺繁盛,因此傳世作品很少,官窯粉彩更是少見。但因為官窯的衰落導致一大批官窯的高級技師流落民間,反而促進了民間瓷器的發展,個別民窯器物相對精美細致,也很具有收藏價值。
清咸豐粉彩花蝶紋瓜棱壺
腹上部及足脛部均以藍料彩繪制,上部一周如意云頭紋,下部一周變形蓮瓣紋。腹身以粉彩點藍料彩繪花蝶紋,蝴蝶翩翩,生動自然,趣味盎然。胎質潔白細膩,施彩淡雅又不失大氣。若置于案頭,一壺清茶,品清代之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提梁壺又名東坡提梁壺,相傳此壺型為宋代蘇東坡所創制,以其圓純端重的造型,簡巧虛空的提梁設計,歷來為壺界所珍愛和推崇的經典款。這件粉彩花蝶紋瓜棱壺即采用此設計,雙肩上配外撇提梁鈕,配銅提梁;略收口、肩略收,鼓腹、流外撇、圈足,蓋與壺身均成瓜棱狀,整個器形典雅流暢,精巧細致。
清咸豐粉彩通景刀馬人物紋壺
刀馬人物紋是清代瓷器的一種常用裝飾紋樣,構坐騎、弓刀、故名。如火燒赤壁、曹操大宴銅雀臺、五霸戰爭等歷史人物故事。咸豐時期的人物頭部繪畫方法很有特點,多為上窄下寬,且鼻頭較大,從此壺腹所繪的刀馬人物紋通景,也可很明顯的看出這個特點,描畫細膩,人物神態生動,性格表現突出,整體色彩繽紛絢麗,將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造型為單耳執壺,配寶珠鈕圓蓋,收口鼓腹、長流外撇。胎質堅致,釉色瑩潤,堪為咸豐粉彩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