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古代瓷器:磁州窯:古代北方民窯最高水平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古稱彭城,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宋元時期發展為北方最大民間瓷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最高水平。

            磁州窯的釉色較為豐富,尤以白釉最為出名。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于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并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后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磁州窯早在隋代即已開始生產青瓷,到了宋代,磁州窯的制瓷工藝達到了高峰,此時的產品最負盛名。自宋以后,元、明、清至今一直生產著。磁州窯不僅品種多,產量大,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磁州窯系,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磁州窯的制瓷技藝得到廣泛的傳播,遍及黃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和南方各地,并傳到國外。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館館長蓑風一行到邯鄲考察,在參觀磁州窯展時驚奇地發現,日本家喻戶曉的茶道文化標志一只古瓷碗,竟與磁州窯的一個古碗一模一樣。而此前,這只日本茶道文化標志的瓷碗,一直認為是江戶時代由當時的高麗王朝傳入日本的。

            從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己有七千余年的歷史,歷史悠久,興衰起復。到十世紀,以制瓷精美,一躍成為中國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當時州以磁名,乃窯場之興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進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稱。

            編輯推薦

            古代瓷器:北方窯黑釉瓷觀覽


            黑釉自從東漢在浙江上虞一帶伴隨著成熟青瓷產生以來,一直持續不斷地生產,但一直未能進入瓷器生產和日用的主流,只是青瓷的副產品。

            黑釉辟雍硯隋代(河南鞏縣窯)口徑11厘米,底徑14.2厘米,高5.5厘米

            該硯為辟雍硯十三獸足帶托泥黑釉,釉色純正,均勻光澤亮麗,釉質細膩,唯硯面露胎做工精細,是辟雍硯中少有的黑釉品種。據傳同出有大業元年~9年墓志坊三彩窯。

            外黑里白釉缽唐代(河南鞏縣窯)口徑8.5厘米,高5.6厘米,底徑2.5厘米

            這種缽為弧壁口部微收,小平底。外黑里白釉,釉色純正光亮。西安禮泉坊三彩窯出土有相同的缽標本。

            黑釉醬口矮梅瓶北宋(河南窯場)口徑9.1厘米,高24.5厘米,底徑9.4厘米,腹徑20.7厘米

            該瓶為卷口,細頸,鼓腹,圈足。圈足以上施黑釉,口沿上一圈醬色窯變,適足以為整體黑釉添彩。該梅瓶黑釉色純正均勻釉面平整,光澤柔和,釉質細膩,露胎處涂一層醬色化妝土,修胎痕明顯端柔美的形制,黑釉加醬彩的裝飾,使得該梅瓶呈現高貴的氣質。

            到北朝晚期,黑釉在北方生產成功到隋唐時期就迅速成為中國北方瓷器的主流之一,伴隨著白瓷成為北方宮廷、貴宅、寺院里不可或缺的美品,在主流文化區域的隋唐兩京地區、河北、河東、山東的新貴舊族盤踞的區域大量燒造和使用。到北宋時期,隨著宮廷的斗茶風氣蔚為時尚,福建建窯的黑盞成為斗茶者的利器,黑釉便獨樹一幟地成為皇帝的寵愛,貴族跟進,土豪響應,民間仿效,一時之間黑瓷成為餐桌茶席上的新寵。于是有北宋京畿之便的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和山東等陶瓷老窯利用已有的黑釉優勢,再次發起一輪仿制建窯黑盞的高潮,此風所致,金代、元代持續不衰。大量的唐、宋、金、元不同朝代的城市遺址、貴族墓葬和寺院遺址里埋藏了黑瓷遺物,通過現代的考古發掘和最近三十余年中國前所未有的基本建設,古代黑瓷的面貌便呈現在我們面前。

            黑釉盞北宋(河北定窯)口徑18厘米高5.5厘米底徑4厘米

            該碗敞口,腹壁微弧,圈足,全器施黑釉,口沿泛醬紅色,雖然為殘器標本,但是黑釉色純正釉面泛金屬光澤。部露胎,胎色粉白胎質細膩,修胎整齊平滑,據云該盞出土于河北正定臨濟寺遺址,而臨濟寺是唐代禪宗所謂一花五葉的臨濟宗祖庭,一直到北宋時期都香火旺盛,歷代都有皇帝封賜,臨濟寺在北宋末期毀于與金人的戰火,唯塔獨存大定二十三年金世宗予以修復,該碗應該是北宋時期或者還是皇家的供養之物。據傳河北正定臨濟寺遺址出土。

            黑釉玉壺春瓶北宋(河北定窯)口徑5厘米高25.5厘米底徑5.7厘米

            該瓶撇口,細長頸,梨形腹,圈足。全器施黑釉,雖然為窯址出土殘器標本,但是黑釉色純正,釉面泛金屬光澤。足部露胎胎色粉白,胎質細膩,修胎整齊平滑,整體器型周正高挑,釉色玄黑,絕對造就其高貴的氣質,為定窯黑釉玉壺春瓶的絕佳之作,此種黑釉玉壺春瓶迄今未見出土或公私博物館藏品。

            黑白圍棋子(361顆)北宋(河北定窯)直徑2厘米厚0.61厘米

            該圍棋子為扁圓狀,面凸底平。白棋子,純白黑棋子凸面施黑釉。黑釉色純正,釉面泛玻璃光澤是一種特殊的亮光釉,足部露胎,胎色粉白,胎質細膩,修胎整齊平滑其程度也超過一般的白瓷。黑釉如漆白子似玉,黑白相較二仙傳道圣賢切磋,正所謂知白守黑的意義。

            黑釉白沿香爐北宋(河南焦作當陽峪窯)口徑14.5厘米高14.8厘米底徑11.2厘米

            該香爐為平沿,筒形腹,帶旋紋喇叭狀足,黑釉施釉到底,口沿一圈白釉邊,黑釉純正瑩潤,白邊清晰。胎色為灰色,器壁較薄,修胎精細。該香爐器型端莊,黑白釉色分明,是當陽峪窯少見的精品香爐。

            北朝到遼代、北宋初期的黑瓷以凈瓶、花瓶、注壺、碗罐為主流,追求的是純黑如漆的審美,皆是精工細作,不見粗糙之用。到北宋晚期開始,黑瓷卻是搖身一變,既追求純黑釉的幽美,又追求多變的外觀華麗,于是就有了多重的裝飾黑釉,描金加銀,剔刻畫花,油滴兔毫,紅斑綠彩盡到了人之所能。其形制以各式茶碗為主,兼具杯盤盆罐,瓶壺缽盂,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色彩繽紛,燦爛奪目,黑釉的發展達到了中國歷史的最高峰。此風的普及使得中國歷史上追求金銀用器的風氣一去不再復返,瓷器成為皇家貴宅里的新歡。因為黑釉最初的身份與皇家有關使用人群多以用黑釉碗盞自高,其風所致,內傳中國至今,外達東瀛日本。

            黑釉荷葉蓋罐宋高15.8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6.9厘米高梧樓藏

            黑釉白覆輪香爐+配圖北宋趙廣富輔《番王禮佛圖》局部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黑釉出筋執壺金高14.7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3厘米寶光藝術藏

            北方北宋時期黑釉發展的另一結果就是,北方人熟練掌握了黑釉燒造的技藝,使得黑釉的燒造品成為最為廉價的日用器,普及到了民間,當然因為成本的問題,民間在材料、成形、施釉等方面都只能是粗率不堪,但是其結果是從北宋開始陶器的使用被基本拋棄。元明清乃至當代,因為黑釉燒制的便捷,使得黑釉的使用量達到最高。耿寶昌老先生幾十年前就感嘆道,黑釉量太大了,火車皮都拉不完。所以,我們不能不說黑釉瓷器是社會上中下各個階層的用器,從美術考古學意義上說,黑釉與白釉的競演成為中國北方文化的總體符號。

            中國黑釉總體分類:1.純黑釉;2裝飾黑釉;3.黑釉加彩;4.黑釉褐彩;5.黑釉剔刻;6.窯變黑釉。

            本文所列的北方黑釉瓷器,主要為純黑釉瓷器,純黑釉從北朝晚期開始到宋元明清,是貫穿于北方陶瓷史的一個主要品種,而且一旦形成,就成為北方陶瓷的主流產品之一。這在南方開始于東漢的浙江德清窯,但是形成優勢僅在兩宋之間。

            古代瓷器:宋代磁州窯器物之美


            磁州窯是一個龐大的窯系,宋代以來,北方地區絕大部分窯場,都燒制磁州窯風格的瓷器,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窯場有:河南修武當陽峪窯、登封窯、扒村窯、魯山窯,山東淄博窯,山西大同渾源窯、長治窯,還有北方遼代的赤峰缸瓦窯等,都有自己獨立風格的磁州窯系產品;南方的一些窯場,如吉州窯,也燒制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磁州窯系,主要燒制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褐彩繪瓷,其胎質粗松,胎色也較深,因而施化妝土,再罩以透明釉。裝飾技法劃分品種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紅綠彩、綠釉釉下黑彩和低溫鉛釉三彩等,紛繁競妍,各具特點。

            裝飾技法方面善于利用在化妝土與胎質顏色的反差,加以彩繪、刻剔等多種手法,令對比強烈,風格明快。紋飾題材多為花蝶、龍鳳、如意頭、人物等,線條流暢,細膩逼真,情趣盎然。亦有不少以書法和詩詞作為裝飾題材,平添諸多雅致。

            器形豐富別致,凡生活器皿皆多種多樣,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有:瓶、枕、罐、盆、爐、碗、盤等,其中瓷枕留存的數量比較多,表現形式多樣化同一類產品亦有數種變化,滿足人們不同的日用需要和審美偏好。

            古代瓷器:磁州窯各時期陶瓷精品欣賞〈一〉


            白釉黑剔劃白折枝喇叭花葉形枕北宋長30.7厘米寬28厘米后高22.3厘米前高7.5厘米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收藏

            枕面為葉形,前端翹起,墩座為規整的五邊形。青灰胎。枕面采用剔黑留白劃花技法,在黑色地子上剔出并劃出三朵大葉喇叭花,黑地白花中黑色深沉,白花鮮明,黑白色彩對比強烈,突出了主題花紋。

            黑釉長腹白唇注壺北宋早期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私人收藏白沙唇口長頸長腹矮圈足

            白地外壁剔花花口大碗北宋口徑21厘米底徑9.5厘米高9.2厘米私人收藏

            圓唇,荷口,深腹略呈瓜棱形,腹壁稍內曲,圈足。白釉,半木光。裹足支燒。青灰胎。白釉剔花。外壁剔刻纏枝牡丹紋。剔刻技法嫻熟、古拙。

            白地刻花牡丹紋大腕北宋口徑25.5厘米底經6.7厘米高7.7厘米私人收藏

            唇口,淺腹,腹壁斜內曲,圈足。白釉泛青灰,光潤,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胎質細膩。白釉剔花。內壁剔刻纏枝牡丹花紋,一花頭六葉。剔花技法嫻熟、古樸。

            白釉劃曲帶波濤紋深腹缽北宋口徑14.4厘米足徑7.4厘米腹徑18.2厘米高16.4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斂口,鼓腹下垂,最大腹徑下移,腹變淺,高圈足外撇。白釉泛青灰,光亮,施釉不到底。灰褐胎,細膩,堅致。白釉劃花。頸下劃曲帶紋,腹部劃連續波濤紋,蓖紋地。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地黑剔花纏枝牡丹紋矮腹瓶北宋口徑6.3厘米底徑16厘米腹徑20厘米高19.3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盤口近平,直頸微束,頸較長,斜折肩,扁腹,隱圈足。過燒而使釉面起泡。黑剔花。白釉泛青灰,有許多醬色鐵銹斑,較光亮。裹足刮釉。胎色深灰,堅致。黑彩呈醬棕色,由于彩料的配制原因和過燒而嚴重暈散。纏枝牡丹紋,肩、腹部各四朵花,花頭相對排列。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黑釉仿定醬斑盞北宋口徑12.6厘米足徑3.8厘米高5.5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卷沿,雙曲腹,上腹微內曲,下腹微外鼓,矮圈足,挖足很淺。黑釉醬彩斑,外壁為棕紅色醬釉,內壁漆黑光亮,布滿醬色彩斑。袖色溫潤,光亮。裹足刮釉支燒。淺灰胎,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黑釉仿定玳瑁盞北宋口徑12.7厘米足徑3.8厘米高5.1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口沿稍卷,雙曲腹,上腹微內曲,下腹微外鼓,內底有一小平面,矮圈足,挖足很淺。黑釉醬彩。黑醬色釉,盞內為玳瑁紋,盞外黑釉泛灰,釉色極瑩潤。裹足支燒。白胎,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黑釉仿定兔毫盞北宋末期口徑13.6厘米足徑4.4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方唇,侈口,斜壁微曲,矮圈足,近似假圈足。釉色漆黑光亮,有小棕眼,施半釉,釉極厚,有垂釉。露胎部施棕褐色護胎釉。棕黃胎,較粗。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

            黑釉茶盞金代口徑15厘米底徑4厘米高4.8厘米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黑釉玳瑁斑雙耳罐北宋末期口徑16.8厘米足徑12.5厘米高24.4厘米

            直口,凸唇,短頸,三棱形雙系,長腹微鼓,矮圈足。黑釉上帶玳瑁斑,下腹無釉,外施半釉。下腹部有灰黑色落砂。胎色青灰,堅致。

            左:白仿定折腹花口盤宋末期口徑13.2厘米足徑5.4厘米高5.8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折腹,上腹內曲,直圈足。白釉泛青灰尖唇,有長條狀開片,晶瑩光亮。裹足刮釉。白胎,細密,堅致,有少量雜質和極少的氣孔。六曲花瓣口,上腹有瓜棱。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右:白仿定敞口高足碗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徑19.2厘米足徑6.2厘米高8.7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侈口,口下有一棱,腹微曲,高圈足近直。三角形支釘支燒。白釉呈灰褐色,有黃色鐵銹斑,木光,施滿釉。褐灰胎,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仿定高足碗北宋末期口徑11.6厘米足徑4.8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折沿下斜,淺曲腹,高圈足稍外撇。白釉呈精褐色,有稀疏開片,光潤。淺灰胎,稍粗。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仿定小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徑10.8厘米腹徑12.4厘米底徑10厘米高10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筒形,尖唇,子口內傾,腹壁斜直,上粗下細,平底。近口部有一圓餅形乳釘。白釉泛青,有大塊開片,晶瑩溫潤,子口、底及內部無釉。內外底部均殘留三角形支釘痕(套燒)。器物因升火過快而炸裂。淺灰胎。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仿定筒形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徑15.4厘米腹徑17.5厘米高16.9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豎長的筒形,長子母口內傾,深腹稍外鼓,近底部有一短短的斜折,大平底。近口部有一附加圓形乳釘,大約是與盒蓋對應的標志。白釉略呈青灰色,有長條狀開片,晶瑩光亮,子口和底無釉。淺灰胎,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仿紫定碗宋中期口徑14厘米足徑5.6厘米高7.5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敞口,斜直壁,下腹圓折,高圈足稍內斂,內底有一平面。有四枚乳釘狀支釘痕。內白釉外醬紫色釉:白釉泛青灰,光亮;醬紫色釉,光亮可鑒人。裹足刮釉支燒。口沿芒口,胎白,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直領瓜棱罐北宋口徑11.2厘米足徑7.6厘米腹徑14.8厘米高13.4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侈口,長直領,球形腹,玉環足稍外撇。卵白色釉,光潔,施釉至下腹。灰胎,細膩,堅致。瓜棱較深。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素面大盆北宋盆徑37.8厘米底徑23.8厘米高12.8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圓唇,平折沿,雙折腹,在腹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折,隱圈足。內底有五枚較大的三角形支釘痕。白釉稍泛黃,布滿小塊開片,半木光,盆外施半釉。灰黃胎,較粗。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珍珠地元寶形枕北宋早期長22.4厘米寬10厘米高9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枕面曲凹,平底,四側壁均斜收,側壁及面、底相接處均以泥條加固,有劃紋接痕,每面用一片接成。珍珠地劃花。白釉泛青綠,釉厚處呈青色,有細碎開片,釉極晶瑩光潤。灰色胎,堅致。枕面劃卷草紋,兩側壁劃半圓形大葉紋,空白處飾珍珠地紋,兩端劃大葉紋,劃紋內填黑褐色彩料,僅上半部填彩。1987年磁縣觀合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珍珠地劃大葉紋束腰形枕北宋長22厘米寬12厘米高11.9厘米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兩枕端為正方形,其余枕側壁均內曲,稍緩,邊部圓折。珍珠地劃花。釉色光潤。黃灰胎。枕面和枕端分別裝飾卷云紋和纏枝大葉紋。珍珠地劃紋內填黑褐色彩料。

            123下一頁

            古代瓷器:磁州窯各時期陶瓷精品欣賞〈二〉


            白地黑花卷草紋大口罐金代口徑16.5厘米底徑10.5厘米高18厘米

            寬唇外翻,縮頸,溜肩,圓鼓腹,下腹斜內收,圈足。白釉,光潤,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較細膩。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繪卷草紋一周。黑彩如松煙古墨,繪畫流暢瀟灑。征集。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剔花兔紋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徑16.5厘米底徑14.3厘米高14.9厘米

            殘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內部有一凸臺,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隱圈足。直白釉,光潤。灰白胎,較細。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帶紋,之間可見兩云頭開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紋,另一隱見花卉紋。開光間剔卷草紋。一開光為剔黑留白工藝,另一開光為剔白留黑工藝。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剔花纏枝牡丹紋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徑15.2厘米底徑15.1厘米高16厘米

            殘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層臺,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隱圈足。直白釉,光潤。灰白胎,較細。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纏枝牡丹紋,近底部剔刻寶裝覆蓮瓣紋。剔花古樸自然。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仙鶴草葉紋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徑12.6厘米底徑11.1厘米高14.2厘米

            圓唇,直口,內、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淺淺的隱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細碎開片,光潤,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黃,致密。黑褐色彩,繪草葉紋和鳥紋,二葉二鳥。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紋直壁罐金代口徑12.7厘米底經9.4厘米高14.3厘米

            方唇,有二層臺,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內折,隱圈足。白釉,光潤,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較細。白地黑花。器壁繪卷草紋一周。繪畫流暢瀟灑。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紋深腹缽金代口徑18.5厘米底徑10厘米高18厘米

            圓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內,隱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繪卷草紋一周。繪畫流暢瀟灑。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觀臺鎮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繪劃花龍紋大盆金代口徑63厘米底經40.1厘米高22厘米

            圓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圓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紋。白地繪劃花。卵白釉,光潤。白灰胎,較粗。黑色彩稍發暗,內壁繪劃龍紋,底部一條盤龍、流云和一只火焰寶珠,側壁繪劃兩條行龍。龍長吻卷曲,四爪張揚,騰云駕霧,相互追逐,氣勢雄渾威猛。此器形體巨大,工藝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窯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類器中僅見。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纏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金代口徑11.4厘米底徑17.3厘米腹徑20.2厘米高49.6厘米

            大荷口,長直頸,豐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這是本次發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細碎開片,光潤。黃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過高而起泡。自頸至腹為纏枝芍藥花紋,下腹為菊瓣紋邊飾,足部為寶裝覆蓮瓣紋。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金代口徑3.8厘米腹徑18.4厘米底徑7.6厘米高31.8厘米

            圓唇,折沿下斜,從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頸,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隱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黃,有細碎開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黃色胎,堅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紋邊飾,腹部繪滿小卷葉纏枝牡丹紋,有八朵高臺牡丹花頭。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金代口徑3.6厘米底徑9.2厘米腹徑18.1厘米高38厘米

            小口,寬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頸,廣肩圓折,長腹,隱圈足。器表施白地醬褐彩。肩飾菊瓣紋;上腹飾纏枝芍藥六朵,花間有小蝶上下翻飛;下腹飾富貴不到頭圖案一周;下擺為菊瓣紋飾。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紋喇叭口小瓶金代口徑6.3厘米底徑6.8厘米腹徑8.8厘米高18.8厘米

            卷沿喇叭形口,長頸,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從頸至腹部繪有大葉折枝牡丹紋,花卉上有蓖劃花紋飾。黑白相間,紋飾突出。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繪劃花折枝牡丹紋大口瓶金代口徑10.3厘米底徑8.9厘米腹徑19.9厘米高24.8厘米

            圓唇,直領,大口,豐肩,長鼓腹,下腹內曲,,隱圈足。白地繪劃花。卵白釉,有細碎開片,光潤,遍身有焦黃色落砂,堅致。深黑色彩,三株大葉折枝牡丹,口部為半圓形團花邊飾。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綠釉繪劃花折枝牡丹紋大口瓶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徑10厘米底徑9.1厘米腹徑19.7厘米高25.6厘米

            大口瓶。圓唇,直領,大口,豐肩,長鼓腹,下腹內曲,隱圈足。綠釉繪劃花,鮮綠色釉,有米仔開片,晶瑩潤澤,透明度高。灰褐胎,堅致。黑彩,三株大葉折枝牡丹,在綠釉之下,黑彩顯得極黑。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綠釉喇叭口大瓶金代口徑12.8厘米足徑13.2厘米腹徑17.5厘米高32.8厘米

            卷沿大喇叭口,長頸上帶三道凸弦紋,廣圓肩,長腹,下腹稍收,矮隱圈足。鮮綠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細碎開片,光潤透明,有少量縮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細而疏松。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仿定花口小盤宋末金初口徑13厘米底經10米高2.1厘米

            方唇,腹壁稍內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燒。褐白胎,胎質細膩,但有肉眼可見之小氣孔。六曲荷口,瓜棱腹。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黑釉凸線紋雙耳大口罐金代口徑18.4厘米足徑11.7厘米高26厘米

            凸唇,高直領,帶凸線紋的片狀雙耳,鼓腹,十分豐滿,矮圈足。黑釉凸線紋。釉色漆黑,光亮如鏡,內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淺醬黃色護胎釉。胎色灰黃,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三彩伽棱頻迦金代通高45.1厘米基座直徑13.2厘米

            伽棱頻迦又稱妙音鳥,人面禽足,卷發中分,著耳飾,面相圓潤,體態豐盈。腹部以上為人形,雙手合十,袒胸,著窄袖開襟襦衣,挽飄帶,身后有雙翅;腹部以下為鳥身,鷹爪,長卷尾,尾上羽毛豐厚卷曲,似鳳尾。下為圓筒形基座,筒兩側有圓形大鏤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黃綠釉,頭發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膚為淡黃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綠色釉,翼及腿、爪為褐黃色釉。釉色層次豐富、鮮亮潤澤。廣泛用于石窟、寺廟等建筑。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紅綠彩坐佛瓷像金代通高61.3厘米像高42.6厘米座高18.7厘米最寬25.3厘米底座寬21厘米

            土黃胎,質疏松。通體在白地上施紅、綠、黃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釋迦牟尼身披袈裟結跏趺坐于三重仰蓮高座之上,手勢為降魔印,袈裟上彩繪荷葉、荷花及云海紋,蓮座下為紅綠黃彩繪的須彌座,其上彩繪荷葉、荷花及曲帶等紋飾。繪畫細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國內外磁州窯紅綠彩器物中最高大者。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臨水出土。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文保管所收藏。

            紅綠彩文殊菩薩騎獅坐像金代通高42.5厘米像高30.3厘米座高20.2厘米最長22厘米底長16.6厘米底寬10.5厘米

            土黃胎,質疏松。通體在白地上施紅綠黃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薩瓷像頭缺失,修復。手持一枝帶綠葉的蓮花,結跏趺坐于上飾綠邊布的獅馱仰蓮座上,下有青獅坐騎相承托。青獅前側有一似武士的獅奴頭戴尖如意頭冠,雙手牽疆繩,側身叉腿昂首仰望。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臨水出土。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收藏。

            紅綠彩普賢菩薩騎象坐像金代通高45.5厘米像高26.9厘米座高18厘米

            土黃胎,質疏松。通體在白地上施紅綠黃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賢菩薩手持一柄帶綠彩如意,結跏趺坐于白象馱仰蓮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騎相承托。白象前側有一似武士的象奴頭戴黃彩尖如意頭冠,雙手牽韁繩,側身叉腿昂首望。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臨水出土。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收藏。

            123下一頁

            古代瓷器:宋代磁州窯褐彩文字盒


            瓷盒,是由底和蓋組成,生活日用品之一,用途很廣。有盛裝銅鏡的鏡盒、裝藥的藥盒、盛裝婦女化妝品的妝盒,而更為廣泛的用途是盛裝各種香料的香盒。瓷盒在各朝都有其經典的式樣,這種圓形直身、蓋矮底高的器型,創燒于唐,而流行于宋,是宋代整個社會最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女子陪嫁的用品之一。

            褐彩瓷器,以唐代長沙窯青瓷最為豐富,內容題材涉及人物、山水、動植物、抽象紋樣及詩詞文字等,其詩文以抒發情感為主。宋代,長沙窯青瓷已趨衰落,河北磁州窯瓷器盛行褐彩裝飾。

            這件宋代青白瓷褐彩盒(見圖),通高13厘米,腹徑15厘米,底徑8厘米。胎上施傳統的白色化妝土,內外施青黃色透明釉,釉質肥厚瑩潤,釉色白中泛青閃黃,表面光亮,光澤感強,有開片。盒底足露胎,胎體堅致,顆粒較粗,呈灰色。盒蓋頂端題寫褐彩草書道字,筆畫流暢而不失規度。盒蓋外圍及盒的主體裝飾有褐彩花草植物紋,線條流暢簡練,繪畫精美,立體感強。制作規整,構思巧妙,盒蓋與盒底吻合嚴密,保存完整,不失為一件磁州窯精品。尤其是用毛筆蘸彩書寫的道字,筆力雄健,韻味十足,充盈著大千世界的玄機與奧妙,使人遐想萬千,愛不釋手。

            古代瓷器:汝窯天青釉代表了中國瓷器的最高峰


            汝瓷位列中國五大名瓷之首,因產于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瓷的器型有盤、碟、洗、瓶、尊,一般尺寸較小,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汝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華美樂章。

            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胴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汝瓷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今天距離南宋已近千年,就更為難得了。汝窯存世量稀少,據業內統計,全世界博物館在冊有67件半的說法。窯址出土文物,大多為瓷器殘片。

            南宋筆記《坦齋筆衡》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汝瓷的地位之高、價值之大,毋庸贅言。

            汝窯為魁

            高古的瓷器,是以汝窯為首,就是汝窯是一座顛峰,無可替代的。汝窯并非僅僅是宋徽宗指定的那二十幾年。只是到了宋代末期,他極端地推崇汝窯,在原來民間汝窯的窯子范圍內另外建了一個窯專做官窯,我們叫汝官窯。建了汝官窯的同時他又建了一個北宋官窯,也是追求天青釉。所以說汝窯,或者說天青釉也代表了中國雅文化瓷器的最高峰。

            南宋筆記《坦齋筆衡》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汝窯稀珍,因其燒造時間極短,因而傳世的汝窯器物稀少。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千百年來汝窯為魁,不僅是個定論,而且將它推至神話。

            汝瓷的胎釉特征

            香灰胎

            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征。

            青如天面如玉

            汝瓷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征。

            芝麻花蟹爪紋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汝窯的器物特點

            汝窯的器型有盤、碟、洗、瓶、尊、碗、盞托、水仙盆等,盤、碟、洗、碗多為圈足外卷,多采用滿釉裹足支燒,足底心有三至五個細小的支燒痕。其中,尤以盤和洗的數量最為眾多。

            不過尺無大器

            汝窯瓷器一般較小,多為盤、洗、碗等器型,口徑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極少超過20厘米,超過30厘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隨著汝窯遺址的發掘,這種說法也日漸動搖。

            支釘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采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曾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

            款識刻花

            存世的汝窯器物上,一些有刻花,以及款識。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奉華是南宋宮殿之名,是德壽宮的配殿,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寫奉華的汝窯都是劉貴妃她本人使用的。

            汝窯的歷史演變

            從盛唐時期起,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汝州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燒造時,由于火候過高而燒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所少見。

            北宋時期,汝窯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北宋后期,宋金戰亂不息,汝窯興盛前后不過二十余年,汝瓷傳世品極為稀少,其價值自是彌足珍貴。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于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宋人筆記中曾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的記載。

            自明代開始,不斷有人復燒,成功者寥若晨星,失敗者卻代不乏人。汝瓷博物館館長杜宏偉認為,憑借今天的技術,加之古人的心境,以美為前提,完全可以燒造出超越宋汝瓷的好作品。

            汝窯精品欣賞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全球僅存一件,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是傳世汝瓷中罕見的大件器。器物制作莊重古樸,氣韻高雅。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里外滿釉,呈天青色微泛藍,并有細小淺白的開片。代表了千年國寶汝窯瓷的最高水平。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宋汝窯天青釉碗是北京故宮鎮館之寶。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釉面開細碎紋片,釉中含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美輪美奐。外底有5個細小支釘痕及楷書干隆御題詩一首。

            北宋汝窯蓮花碗

            北宋汝窯蓮花碗,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全球罕見的傳世珍寶。蓮花碗呈十瓣蓮花形,比例適度,器身隨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開的花朵,青釉勻凈溫潤,頗具藝術風韻,造型奇特,精美絕倫。對于其價值,有十噸黃金不換之說。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是一種種植水仙用的器具,也可作裝飾品。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此種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極力追求的寧靜開朗的美感。

            古代瓷器:磁州窯各時期陶瓷精品欣賞〈三〉


            白地黑花蘆雁紋豆形枕金代長31.2厘米寬20.5厘米高11厘米

            前側壁略內凹,枕面前低后高,兩端微翹,外出檐,直壁,平底。器表施白地黑花。周壁繪卷草紋;枕面以一條寬帶和一條細線紋為邊框,其內以簡潔流暢的線條黑繪一只展開雙翅的大雁正銜著蘆草在飛翔。磁縣都黨鄉冶子村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蘆雁紋八角形枕金代長28.9厘米寬18.1厘米前高8.1厘米后高10.5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兩端微翹,周邊出檐,壁較直,平底微沿。器表施白地黑花。枕面以粗細兩條線為邊框,內繪一只展翅的大雁正銜著一枝蘆草在空中飛翔;周壁繪卷草紋;素底有上荷葉、下荷花陽文張家造窯戳。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喜鵲登枝豆形枕宋末金初長31厘米寬22.7厘米高12.7厘米

            前側壁略內凹,枕面前低后高,兩端微翹,外出檐,直壁,平底。周壁無紋飾,枕面以兩條細線為邊框,內繪花鳥圖,花樹分布于左右兩側,小鳥居中登于花樹之上。墨色濃重,形象逼真。磁縣觀臺鎮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喜鵲登枝八角形枕金代長27厘米寬21厘米

            此枕只有枕面,枕面呈八角形,以粗細兩條線為邊框,框內繪一只喜鵲正棲息在樹枝上。喜鵲在棲息時還警覺地望著前方,神態生動,畫面逼真。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竹雀紋豆形枕金代長30.5厘米寬21.5厘米高13厘米

            枕面接近橢圓形,前側壁稍內曲,又似豆形。枕面與枕側壁圓折角相接檐,兩端翹起,側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直白釉,光潤。青灰胎,堅致。枕面隨形勾畫雙文武線開光,開光內繪竹枝葉,竹枝上立一只長尾鳥,回首眺望;枕側壁繪卷草紋。繪畫生動、形象。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水鳥紋如意形枕金代長30.5厘米寬22厘米前高9厘米后高12厘米

            周壁圓弧,前側壁中部略凹,兩端略翹。器表施白釉黑繪。枕面以精細三道曲線紋勾出邊框,開光內繪有一只紋飾漂亮的小鳥,站在水草上正回頭張望;周壁上、下邊框內繪卷草紋。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麻雀紋如意形枕元代長29厘米寬22.5厘米高13厘米

            如意形枕,枕面稍稍出檐,側壁近垂直。白地黑花加黃彩。白釉,光潤。白灰胎,堅致。枕面隨形勾五線如意形開光,第二線和第三線間勾畫點線紋,開光內繪一只登在竹枝上的小麻雀,小麻雀頭部黃彩渲染,較為少見;枕側壁繪卷草紋;枕底部印有上荷葉、下荷花張家造窯戳。繪畫細膩、簡潔、明快、傳神。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麻雀紋豆形枕元代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2厘米

            枕面接近橢圓形,前側壁稍內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澹,兩端翹起,側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黃,木光,開片,枕上部有褐色火滓。土黃胎,堅致。枕面隨形勾兩條豆形邊框線,內又勾畫三條如意頭形開光,邊框線和開光之間勾畫點線紋,開光內繪一只登在竹枝上的小麻雀;枕側壁繪細線卷草紋。繪畫簡潔、傳神,充滿情趣。1988年磁縣冶子村元代墓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白地黑花雙鳥紋豆形枕元代長26厘米寬23厘米高12.5厘米

            周壁圓弧,前側壁中部略凹,兩端略翹。器表施白釉黑繪。枕面以多條曲線勾出邊框,開光內繪有兩只長尾鳥在花叢中嬉戲;周壁上、下邊框內繪卷草紋;底面露胎,并印有上荷葉、下荷花的張家造窯戳。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私人收藏。

            白釉黑繪劃花海獸銜魚豆形枕金大定五年長32.3厘米寬24.5厘米高13厘米

            豆形,周壁圓弧,前側壁略凹,頂面兩端略翹,中部前傾,平底。器表掛白釉,上施黑褐色彩繪。枕面周邊抹角處繪波浪式柳枝葉紋,中間為黑地劃花海獸銜魚紋圖案;周壁弦線邊框內繪卷草紋;底面露胎,上有大定伍年四月十三日,買到枕子一個,堅考至記口墨書題記。

            素胎魚紋扇形枕金代長36.5厘米寬20.2厘米高10.8厘米

            枕的前側壁和兩端面無紋飾,后側壁有奔獅和纏枝花卉的模印圖案。枕面劃單邊如意頭形邊框線,邊框線內劃一條游動的鯉魚,四周劃有簡筆的水波紋。面上有四道流釉痕跡。磁縣都黨鄉冶子村金墓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素胎摩竭脊飾金代通高38.9厘米筒瓦底寬16厘米

            獸首前瞻,犬齒突出,上吻微上卷,兩前爪支撐于筒瓦上,鯉魚身,布滿鱗片,雙翼,腹下加一支柱,身體倒立狀。黃棕胎,堅致。眼珠和鼻尖施黑彩,嘴角有通氣孔。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藏。

            素胎倒立海獅脊飾金代通高33.5厘米筒瓦寬16.9厘米

            紅灰胎。海獅前爪著地,倒立于筒瓦上,后爪高抬,尾巴上卷著一個類似線軸兒的物品。海獅兩耳低垂,嘴唇緊閉,犬齒突出,膛目前視,身上無鬃,在前后腿及腹部刻紋,表示鬃毛,腹部下加一支柱以支撐住倒立狀身體。體形健壯,神態逼真。立于屋脊之上,既能鎮宅壓邪,又是一組造型生動的藝術脊飾構件。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素胎倒立海獅脊飾一對金代通高33.5厘米筒瓦寬16.9厘米

            一對海獅前爪著地倒立于筒瓦上,后爪高抬,尾巴上卷著一個類似線軸兒的物品。海獅兩耳低垂,嘴唇緊閉,犬齒突出,膛目前視,身上無鬃,在前后腿及腹部刻紋卷鬃毛,腹部下加一支柱以支撐住倒立狀身體。紅灰胎。眼珠和鼻尖施黑彩。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素胎蹲獅脊飾模范金代通高30.8厘米筒徑12.2厘米

            獅蹲坐齜牙,瞳目前視,腦后披卷鬃,橫卷尾。底部是筒形臺座。黃白胎,疏松。器表施化妝土,眼珠和鼻尖施黑彩。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蹲獅母范北宋中期殘高12厘米殘寬8厘米

            模具,母范。胎白,細密堅硬。獅瞳目前視,張口露齒,項下系一小鈴,腦后披卷鬃,前腿直立,后腿殘。造型逼真,活靈活現。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素胎獅紐蓋熏爐獅紐蓋金代高13.7厘米口徑10.6厘米

            方唇,覆缽形蓋,頂部塑一蹲獅。獅張口,香煙可由口部散出,設計、模印均精巧。棕褐胎,堅致。獅項、胸前的寬帶和小鈴施黑彩。蓋面模印覆蓮瓣。獅身被流上黑綠色窯汗。

            熏爐:金代。高15.4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11.3厘米。尖子口內斂,寬平肩,缽形爐身,束腰,模制臺形喇叭足。模制貼塑。褐色胎,堅致。外壁有一條被流上的黑褐色窯汗,爐身貼塑寶裝蓮瓣三層,足上部模印覆蓮瓣,下部模印纓絡紋。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素胎獅子蓮花座金代高16.8厘米長11.5厘米

            獅子立于梯形臺上,瞪目齜牙,卷尾,著鞍,鞍上馱缽形仰蓮座。模制并有貼塑。棕黃胎,粗而硬。獅背馱的座上貼塑仰蓮瓣。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素胎獅子蓮花座一對金代高16.8厘米長11.5厘米

            獅子立于梯形臺上,瞠目齜牙,卷尾,著鞍,鞍上馱缽形仰蓮座。模制并有貼塑。棕黃胎,粗而硬。獅背馱的座上貼塑仰蓮瓣。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素胎武士脊飾金代殘高23.6厘米寬17.6厘米

            躬腰蹲坐,雙手撐于膝上,做負重狀。頭上應頂物品,殘失。上身赤膊,腰圍抱肚,下著褲,座下的瓦件殘失。棕紅胎,粗疏。眼和頭發施黑彩。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磁縣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123下一頁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