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劃花龍紋碗明初十四世紀后期
碗高8.8公分,口徑18.8公分,足徑7.6公分,撇口、圓唇、圈足,腹上部較直至近底虛使弧形收束,底鞍厚實:圈足滿釉,足里有環形無釉墊燒區,中心釉塊突起。外壁光素,器里劃花為飾。壁面為雙云龍,中心以四朵如意首組成團云紋。龍,雙角細頸,怒目張口,龍身躬起,怖細麟片,四足跨步邁行,具五爪,爪趾有力的犄張開,如雄雞爪般有一距趾在掌的高虛。此件龍紋碗的造型輿龍紋軀體,輿院藏洪武祭紅龍紋碗相似:而楓洞巖窯址也出現類似的龍爪殘片。
龍泉窯匜式盂元-明十四世紀
匝式盂高6.0公分,通嘴長20公分,底7.8公分,器身作斂口淺碗,圓唇,底內挖為足,足里刮出環形無釉墊燒區。一側橫出方流,流口圓弧斜出,高于孟口,流緣亦具圓唇棱。器裎底部以弦文為界,淺挖寬平。韓國新安元代沉船中有相近器物。
龍泉窯匜式盂元-明十四世紀
匜式盂高8.5公分,通寬21公分,底徑6.5公分,器身作斂口淺碗,圓唇,底內挖為足,足里有環形無釉墊燒區,環內另押印圓形面低下。一側橫出方流,流壁斜直,微高于盂,流口略經磨平。器里底部以弦文為界,淺挖寬平。外壁雨道弦紋周繞。此種單邊出流的匜形器,應即為《格古要論》所稱名為有嘴折盂的酒器,元時與玉壺春瓶并用。從十三世紀后期元代初年的斡脫赤墓已出現青白瓷作品,1323年韓國新安沉船中亦有之,且形式變化不大。此器底部中央圓形凹入的痕跡,有認為是元晚期特色。
龍泉窯刻印花青營紋匝式盂明初十四世紀后期
匝式盂高4.9公分,通嘴長16.5公分,底徑7.3公分,器身作斂口淺碗,一側橫出方流,流較短,器口與流緣均作圓唇棱。底內挖為足,足里刮出環形無釉墊燒區。器外壁長身龍紋繞壁一周,以淺浮雕式拱現,再以線紋快速有力的勾勒。龍作雙角長吻,口緊閉而圓睜雙目,細頸長身,身上鋪滿麟片,四足作跨步行走狀,伸展豪邁,前足直伸至龍首之前。趾掌如雄雞,距趾于掌的上方;作五指或四指不一,刻劃有力而線條參差。器內壁割劃花轉枝蓮紋,紋飾疏朗。器里底部以弦文為界,淺挖寬平,印有團龍紋一,而張口回首,團身曲繞,亦雙角五爪:隱線呈現,部分模糊。外壁龍紋,雙目圓睜,閉口而下顎圓弧前伸的面貌,也見于英國戴維德基金與日本私人收藏。
123下一頁延伸閱讀
古代瓷器:宋元龍泉窯精品賞析
青瓷之美,當推龍泉窯。龍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極具典雅、端莊、古樸、青淳之特色。縱觀兩宋和元朝龍泉窯青瓷,特別是鼎盛時期的南宋和元朝,每一件器物都設計精妙,匠心獨運,造型端莊秀麗,釉色溫潤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為之,做到一絲不茍,從不經意中見深意。造型與裝飾,露胎與釉色,互為關聯,自然流暢,妙然天成,表現了一代匠師高超的藝術造詣,如一首大氣磅礴的古典韻律詩。
宋代龍泉窯長頸瓶
宋元龍泉窯刻蕉葉紋尊
宋代龍泉窯刻蓮瓣紋蓋缸
南宋龍泉紙槌瓶
南宋龍泉堆塑龍虎紋蓋瓶
宋元八卦紋三足爐
南宋龍泉弦紋長頸瓶
南宋龍泉刻蓮瓣紋碗
南宋龍泉鬲式爐
南宋龍泉鬲式爐
宋元龍泉琮式瓶
古代瓷器:南宋龍泉窯精品賞析
龍泉窯是歷史悠久的一處南方瓷窯,以燒造青瓷享有盛名。其自成體系的生產始于北宋,衰落于清初,長達七八百年之久。窯址廣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并進而影響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遠的地區,已發現的各時期青瓷窯址多達500余處,其中僅龍泉境內的古代窯址就有300多處,構成了我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個窯場眾多、分布范圍廣闊、產量巨大的瓷窯體系。兩宋之際,社會動蕩,全國各地包括浙江的其他瓷業都處于低潮,浙江瓷業生產的格局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越窯、婺州窯、甌窯已相繼衰落,而地處偏遠山區的龍泉窯卻憑借它優越的制瓷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加速發展。此期的龍泉窯瓷業開始擺脫越窯等窯系的影響,燒造出以厚胎、薄釉、刻劃花為標志的龍泉窯產品,確立了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
南宋龍泉窯青釉雕鑲蟠龍蓋瓶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22.5厘米,瓶呈盤口,蓋鈕為一臥鵝,形象生動。瓶頸凸雕蟠龍一條,腹部一周飾淺浮雕蓮瓣,通體施粉青釉。瓶口有損,用金粉補之。蟠龍瓶是宋代江南地區流行的一種陪葬器皿,大多數有蓋,蓋頂常飾虎、狗、雞、鵝、鳥等禽獸形鈕,以虎鈕居多,故又常被稱為龍虎瓶。
南宋龍泉窯青釉劃花紋碗故宮博物院藏
口徑17.5厘米,碗身好似倒置的尖頂斗笠,是五代、宋以來流行的一種碗形。碗內壁釉下刻劃極其少見的兩組飄帶繡球紋飾,線條清晰流暢。此器以其口沿包鑲銅扣并擁有清宮舊藏的身份而顯現非凡的身價。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印花粉盒麗水博物館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口徑8厘米,盒呈扁圓柱形,臥足。淡粉青色的厚釉勻凈滋潤,底部及子母口扣合處露深灰色胎,胎質細膩致密。潤澤的質感、精致的做工,令人遙想墓主人生前優雅的生活。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盂形罐麗水博物館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4.8厘米,口部露胎,蓋頂平弧,罐身較矮。與同墓出土的粉青釉印花粉盒具有極相似的呈色及胎質,讓人猜測是否為一窯所成之器。
南宋龍泉窯菊花鼓釘紋三足爐麗水博物館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三足爐是宋代開始流行的一種爐式,常呈筒狀。此器造型小巧規整,高4.7厘米,釉呈透明的水綠色,器身上下各飾一周菊花鼓釘紋,為原本普通的造型平添幾分秀美,推測為焚香用具。南宋中期以后,在大窯等地的部分窯場,由于受到官窯的深刻影響,開始燒制明確具有仿官窯性質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兩種高檔厚釉制品。這種高檔制品不僅被征作宮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產品白胎類厚釉青瓷還被遠銷到日本等海外市場。龍泉窯對青瓷的造型設計、胎釉配方、上釉技術和成型裝飾等都作了重大改革,使產品釉層豐厚,制作精細,式樣優美,種類繁多。尤其是光澤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綠的梅子青釉的燒成,使青瓷的燒制技術達到新的高峰。由于加厚了釉層,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紋飾容易被厚釉蓋住而顯現不出來,故這一時期產品器面的裝飾性開始減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裝飾有浮雕、出筋和貼飾等,在厚釉的映襯下,顯得安靜素雅。此期的龍泉窯開始進入全盛時代,完全取代了越窯的歷史地位,成為我國南方青瓷的中心產區,并由此而馳名世界。南宋時期的龍泉窯,因其日益增長的海外貿易而為人所稱道。事實上,其用于內銷的量也非常大,就南宋時期的墓葬、窖藏而言,出土器皿中以龍泉窯數量最多。顯然它在當時已占據了國內大半的瓷器市場。除此之外,高品質的南宋龍泉窯還是當時皇室及高層社會中相當普及的日用器物。在南宋皇城遺址和宋六陵墓地,大量出土龍泉青瓷就是有力的證明。
南宋龍泉窯粉青象鈕蓋罐麗水博物館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14.9厘米,餅形蓋,上塑立象為鈕,生動傳神。蓋下有子口,筒形身。在灰白細膩的胎骨外,粉青釉醇厚潤澤,光潔如玉。整件器物風格素雅,工藝精湛,是南宋龍泉窯中絕無僅有的造型,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渣斗麗水市博物館藏2002年12月麗水市南宋墓出土
渣斗為古代貴族宴飲吐魚骨或獸骨的承器。從東漢始出瓷質渣斗開始,一直持續到晚清,歷朝歷代都廣泛使用,只是造型各有變化。此器高8.7厘米,整體施粉青厚釉,為龍泉窯精品。
南宋龍泉窯海棠盞麗水市博物館藏1986年麗水市城西路出土
口徑11厘米,此器優美而奇特的造型令人愛不釋手,如玉般滋潤的厚釉質感盡顯粉青的風采。
南宋龍泉窯粉青水注麗水博物館藏1998年麗水市中山街出土
水注又稱硯滴,系文房用具,常與硯合用,用以貯水。此種器盛行于宋元時期,以龍泉青瓷為大宗。此器高8.9厘米,造型秀巧,圓潤可愛,原物應配有蓋。
南宋龍泉窯精品賞析
龍泉窯是歷史悠久的一處南方瓷窯,以燒造青瓷享有盛名。其自成體系的生產始于北宋,衰落于清初,長達七八百年之久。窯址廣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并進而影響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遠的地區,已發現的各時期青瓷窯址多達500余處,其中僅龍泉境內的古代窯址就有300多處,構成了我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個窯場眾多、分布范圍廣闊、產量巨大的瓷窯體系。 兩宋之際,社會動蕩,全國各地包括浙江的其他瓷業都處于低潮,浙江瓷業生產的格局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越窯、婺州窯、甌窯已相繼衰落,而地處偏遠山區的龍泉窯卻憑借它優越的制瓷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加速發展。此期的龍泉窯瓷業開始擺脫越窯等窯系的影響,燒造出以厚胎、薄釉、刻劃花為標志的龍泉窯產品,確立了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
南宋龍泉窯青釉雕鑲蟠龍蓋瓶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22.5厘米,瓶呈盤口,蓋鈕為一臥鵝,形象生動。瓶頸凸雕蟠龍一條,腹部一周飾淺浮雕蓮瓣,通體施粉青釉。瓶口有損,用金粉補之。蟠龍瓶是宋代江南地區流行的一種陪葬器皿,大多數有蓋,蓋頂常飾虎、狗、雞、鵝、鳥等禽獸形鈕,以虎鈕居多,故又常被稱為“龍虎瓶”。
南宋龍泉窯青釉劃花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口徑17.5厘米,碗身好似倒置的尖頂斗笠,是五代、宋以來流行的一種碗形。碗內壁釉下刻劃極其少見的兩組飄帶繡球紋飾,線條清晰流暢。此器以其口沿包鑲銅扣并擁有“清宮舊藏”的身份而顯現非凡的身價。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印花粉盒 麗水博物館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嘉定十五年,1222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口徑8厘米,盒呈扁圓柱形,臥足。淡粉青色的厚釉勻凈滋潤,底部及子母口扣合處露深灰色胎,胎質細膩致密。潤澤的質感、精致的做工,令人遙想墓主人生前優雅的生活。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盂形罐 麗水博物館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4.8厘米,口部露胎,蓋頂平弧,罐身較矮。與同墓出土的粉青釉印花粉盒具有極相似的呈色及胎質,讓人猜測是否為一窯所成之器。
南宋龍泉窯菊花鼓釘紋三足爐 麗水博物館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三足爐是宋代開始流行的一種爐式,常呈筒狀。此器造型小巧規整,高4.7厘米,釉呈透明的水綠色,器身上下各飾一周菊花鼓釘紋,為原本普通的造型平添幾分秀美,推測為焚香用具。 南宋中期以后,在大窯等地的部分窯場,由于受到官窯的深刻影響,開始燒制明確具有仿官窯性質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兩種高檔厚釉制品。這種高檔制品不僅被征作宮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產品——白胎類厚釉青瓷還被遠銷到日本等海外市場。龍泉窯對青瓷的造型設計、胎釉配方、上釉技術和成型裝飾等都作了重大改革,使產品釉層豐厚,制作精細,式樣優美,種類繁多。尤其是光澤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綠的梅子青釉的燒成,使青瓷的燒制技術達到新的高峰。由于加厚了釉層,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紋飾容易被厚釉蓋住而顯現不出來,故這一時期產品器面的裝飾性開始減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裝飾有浮雕、出筋和貼飾等,在厚釉的映襯下,顯得安靜素雅。此期的龍泉窯開始進入全盛時代,完全取代了越窯的歷史地位,成為我國南方青瓷的中心產區,并由此而馳名世界。 南宋時期的龍泉窯,因其日益增長的海外貿易而為人所稱道。事實上,其用于內銷的量也非常大,就南宋時期的墓葬、窖藏而言,出土器皿中以龍泉窯數量最多。顯然它在當時已占據了國內大半的瓷器市場。除此之外,高品質的南宋龍泉窯還是當時皇室及高層社會中相當普及的日用器物。在南宋皇城遺址和宋六陵墓地,大量出土龍泉青瓷就是有力的證明。
南宋龍泉窯粉青象鈕蓋罐 麗水博物館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14.9厘米,餅形蓋,上塑立象為鈕,生動傳神。蓋下有子口,筒形身。在灰白細膩的胎骨外,粉青釉醇厚潤澤,光潔如玉。整件器物風格素雅,工藝精湛,是南宋龍泉窯中絕無僅有的造型,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渣斗 麗水市博物館藏 2002年12月麗水市南宋墓出土
渣斗為古代貴族宴飲吐魚骨或獸骨的承器。從東漢始出瓷質渣斗開始,一直持續到晚清,歷朝歷代都廣泛使用,只是造型各有變化。此器高8.7厘米,整體施粉青厚釉,為龍泉窯精品。
南宋龍泉窯海棠盞 麗水市博物館藏 1986年麗水市城西路出土
口徑11厘米,此器優美而奇特的造型令人愛不釋手,如玉般滋潤的厚釉質感盡顯“粉青”的風采。
南宋龍泉窯粉青水注 麗水博物館藏?1998年麗水市中山街出土
水注又稱硯滴,系文房用具,常與硯合用,用以貯水。此種器盛行于宋元時期,以龍泉青瓷為大宗。此器高8.9厘米,造型秀巧,圓潤可愛,原物應配有蓋。
南宋龍泉窯魚耳爐 湖州市博物館藏?1978年湖州市下昂鄉石泉村墳山頭墓葬出土
口徑8.5厘米,宋代流行的一種爐的樣式,將器耳做成魚形,常見于龍泉窯、哥窯及南宋官窯產品。其整體造型模仿古代青銅器,多用于陳設或焚香。
南宋龍泉窯青瓷何仙姑像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像采用露胎氧化法燒造,通高17.5厘米,何仙姑端坐于山石之上,神態怡然自若。服飾及左手所執荷葉皆施青釉,開片,頭、手、足及山石皆露胎呈深紅色,工藝巧妙精湛。
南宋龍泉窯青瓷刻劃花梅瓶 ?私人藏
梅瓶通高36.2厘米,通體施薄釉,釉色青中帶黃,器身上下分飾蓮花、荷葉及蓮瓣紋。過去古陶瓷研究界常把此類器物歸為北宋龍泉窯的典型產品。
南宋龍泉窯青瓷把杯 浙江省博物館藏
高4.1厘米,通體施米黃色和灰青厚釉,遍布開片,紫口鐵足,處處彰顯龍泉窯“類官”產品的特色。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款龍泉窯青瓷刻劃花盒蓋 ?私人藏
直徑17.3厘米,盒蓋蓋面刻荷葉蓮花紋,有粉蝶、蜻蜓穿行其間。蓋壁邊緣刻有“不忍自生禍,歲登無由自診,萬事大吉利也。乾道七年正月上。自記耳。□子”銘文。這件盒蓋因其蓋面刻劃有與圖11的梅瓶風格極為相似的荷葉蓮花紋,為同類器物的斷代提供了參照。
南宋龍泉窯蓮瓣碗 ?麗水市博物館藏 1963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進士葉夢登妻潘孟光墓出土
口徑18厘米,細密的蓮瓣,在如水般淡雅柔和的綠釉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新可人。這類廣口小圈足的蓮瓣碗是南宋龍泉窯的常見造型。
(
古代瓷器:龍泉窯梅盤賞析
盤的形制是元代流行的式樣,卻是甚為少見的五出花口。盤面采用露胎貼花手法將梅枝順著盤的左緣作弧度呈現,上方一彎新月以較小的反方向弧線與之相應,右緣則有一山石與梅枝對稱,下方刻劃水紋及梅月倒影。釉色爐火純青,溫潤如玉。而堆飾的梅梢月紋及倒影則另我想起,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盤在整體造型上布局合理,其精湛的工藝和超凡的藝術構思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其堆塑的梅月紋頗具文人畫的氣質韻味。梅樹造型古拙優雅,肥不臃腫,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勢體自在。王冕《梅譜》云:枝須立其意老;花須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體感更能發揮造型藝術的優勢,有力刻畫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態,勢若屈鐵的蒼勁桀驁,傳達出梅花受天地之氣,稟霜雪之操的神韻。而釉面青綠如玉恰似一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則淡雅清秀,有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內斂,似淡又濃。淺淺的水紋似動又靜,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牽引出一個意蘊悠遠的時空。畫面各元素剛柔相濟,陰陽相應,虛實相生,形、神、意俱佳,堪稱詩畫藝術與龍泉青瓷這一載體的完美結合。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是中國古代詩詞書畫中的傳統題材,有戀梅成僻者如林逋以梅妻鶴子自居著稱。梅詩梅詞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為詠梅絕唱,影響深遠。南宋著名詞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為詞牌名譜唱了詠梅詞,梅花疏影橫斜的風韻也成了一種審美標準,梅與月更從此結合為一組特定意象,廣泛運用于漆器、金銀器、銅鏡等器物。就瓷器而言,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吉州窯瓷等都不乏梅月紋的例子。
類似藏品還見于大英博物館和大維德基金會。大英博物館梅月盤原為20世紀英國頂級收藏家,倫敦東方陶瓷學會創始人George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品;大維德梅月盤似受過火患,釉面開片沁黑,這兩只盤的獨特處是梅花作白色,雪梅式樣算是踵事增華吧。另,浙江省博物館古瓷標本中心元龍泉大窯窯址標本舊藏有類似梅月紋盤瓷片,可證這類梅梢月紋盤為元龍泉大窯所出。比較不禁發現,雪梅與紅梅的梅枝式樣,以及相應的露胎呈色、盤式似乎都是區別開來的,這也是古人的匠心所在吧。
古代瓷器:上海博物館館藏龍泉窯青瓷精品
上海博物館(ShanghaiMuseum)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
龍泉窯青釉貼花龍鳳紋蓋罐
灰白色胎,底足露胎無釉,泛顯火石紅色。施粉青釉,釉層勻厚,色澤瑩潤。在拉坯成型的同時,結合雕塑裝飾,生動、典雅,是龍泉窯青瓷中的精品。
龍泉窯堆塑蟠龍蓋瓶蓋呈荷葉形,全器端莊敦厚。通體施青綠釉,釉面肥厚瑩潤。主題紋樣貼花而成,在器腹飾云龍戲珠紋,器蓋飾云鳳紋。無釉處呈赭紅色。
龍泉窯青釉坐龕觀音像塑像由觀音與佛龕組成。觀音坐式,神態端莊。龕以如意云紋堆塑而成,善財、龍女侍立左右。以海水浪花紋裝飾底座。座內中空,龕背有上下兩圓孔,為燒造時防胎裂的排氣孔。
龍泉窯青釉褐斑環耳瓶
在龍泉窯青釉上點加褐斑的裝飾始見于元代。從傳世品看,彩斑主要飾在制作頗精的小件,如瓶、碗、杯類器物上,高大制品上少見褐斑,而此瓶則為特殊的一例。
龍泉窯梅盤賞析
盤的形制是元代流行的式樣,卻是甚為少見的五出花口。盤面采用露胎貼花手法將梅枝順著盤的左緣作弧度呈現,上方一彎新月以較小的反方向弧線與之相應,右緣則有一山石與梅枝對稱,下方刻劃水紋及梅月倒影。釉色爐火純青,溫潤如玉。而堆飾的梅梢月紋及倒影則另我想起,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此盤在整體造型上布局合理,其精湛的工藝和超凡的藝術構思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其堆塑的梅月紋頗具文人畫的氣質韻味。梅樹造型古拙優雅,肥不臃腫,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勢體自在。王冕《梅譜》云:“枝須立其意老;花須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體感更能發揮造型藝術的優勢,有力刻畫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態,勢若屈鐵的蒼勁桀驁,傳達出梅花受天地之氣,稟霜雪之操的神韻。而釉面青綠如玉恰似一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則淡雅清秀,有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內斂,似淡又濃。淺淺的水紋似動又靜,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牽引出一個意蘊悠遠的時空。畫面各元素剛柔相濟,陰陽相應,虛實相生,形、神、意俱佳,堪稱詩畫藝術與龍泉青瓷這一載體的完美結合。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是中國古代詩詞書畫中的傳統題材,有戀梅成僻者如林逋以“梅妻鶴子”自居著稱。梅詩梅詞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為詠梅絕唱,影響深遠。南宋著名詞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為詞牌名譜唱了詠梅詞,梅花疏影橫斜的風韻也成了一種審美標準,梅與月更從此結合為一組特定意象,廣泛運用于漆器、金銀器、銅鏡等器物。就瓷器而言,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吉州窯瓷等都不乏梅月紋的例子。
類似藏品還見于大英博物館和大維德基金會。大英博物館梅月盤原為20世紀英國頂級收藏家,倫敦“東方陶瓷學會”創始人George 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品;大維德梅月盤似受過火患,釉面開片沁黑,這兩只盤的獨特處是梅花作白色,雪梅式樣算是踵事增華吧。另,浙江省博物館古瓷標本中心“元龍泉大窯窯址標本舊藏”有類似梅月紋盤瓷片,可證這類梅梢月紋盤為元龍泉大窯所出。 比較不禁發現,雪梅與紅梅的梅枝式樣,以及相應的露胎呈色、盤式似乎都是區別開來的,這也是古人的匠心所在吧。
古代瓷器:宋代鈞窯精品賞析
器型仿青銅器式樣,為渣斗型。口沿外撇,直頸且頸部較長,鼓腹,寬圈足,里外通體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口沿以下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底色調,上面暈散著幾道玫瑰紅色釉,宛如藍天中飄浮的幾縷晚霞,給人一種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紅色為主,烘托出明亮艷麗的氣氛,足部為醬色釉。器里口沿處為玫瑰紫色釉和天藍色釉各半,內部則為藍、紫相間的窯變釉。此尊器型完整,整件器物造型端莊、規整,色調柔和、典雅,器物內外藍紫相間、交錯變化的釉色給人一種變幻莫測、撲朔迷離之感,頸部上呈現的蚯蚓走泥紋更增添了器物自然天成的美感,為宋代傳世器物中的精品。
洗板沿口,器壁矮,呈孤形,矮圈足,里外施天藍釉,綴以紫紅斑,口邊及器里壁釉薄處微露胎色,底有三支釘燒痕。此器為民窯燒制的作品,造型獨特,通體的天藍色釉凝厚滋潤,清新淡雅,不失為民鈞中的上乘佳作。
古代瓷器:吉州窯精品賞析
吉州窯是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坐落在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這里曾是古東昌縣的縣城所在地,屬吉州管轄,故稱"古州窯"。吉州古窯興于晚唐,盛于兩宋,衰于元末,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產品豐富而精美,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民族藝術特色,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向往,是我國現在保存完好的古名窯遺址之一。
吉州窯黑釉花口盞
唐代晚期是吉州窯的創燒期,以燒造醬褐、乳白釉瓷器為主。從北宋開始,醬褐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燒造,但形制已發生變化,同時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種。這一時期的乳白釉瓷有澀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飾褐色點彩缽、器蓋、菱口碟、唇口和蓮瓣紋高足杯等。蓮瓣紋高足杯為北宋常見物。碗、缽、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澀。乳白釉缽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釘燒,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寬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時燒造。南宋時期的乳白瓷有各類碗、盞、粉盒等。這些器物多滿釉,碗釉色晶瑩潤澤,開冰裂細紋。元代乳白瓷沒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壺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壺春瓶和芒口雙魚紋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斷代器。
吉州窯桑葉盞
吉州窯剪紙貼畫長頸瓶
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產品著稱,紋樣裝飾大體有剪紙貼花、彩繪、灑釉、剔花、刻花.劃花、木葉貼花和素天目等。其木葉天目和剪紙貼花天目僅見于吉州窯,風格獨具,飲譽中外。南宋時生產最為興盛,產瓷品種很多,有白瓷、青瓷、白釉黑花瓷、花釉瓷等,其中以黑瓷最富特色。吉州窯能燒出一種黑、黃兩色混合似玳瑁骨的釉色,稱為玳瑁釉,這是其代表產品。在裝飾方面,吉州窯別出心裁地運用貼印手法將民間剪紙花樣做為紋飾,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藝術風格。
剪紙貼花多運用在碗盞內壁,采用同一樣式的剪紙,三點或四點均齊排列,口沿襯以二方連續的帶狀花邊,使畫面整體與盞碗輪廓勻稱協調。
木葉紋裝飾和剪紙貼花一樣是吉州窯裝飾藝術中的兩朵奇范。這種木葉紋多裝飾在黑釉碗內,有單片的木葉,有半葉掛于盞邊的,也有雙葉萱落或三葉散點的。
油滴、兔毫、灑釉等窯變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貴品種。據史書記載,宋人斗茶品茶專尚兔毫盞。新近出土的黑釉瓷紋飾有木葉紋、鸞鳳紋、鹿樹兔毫紋、月梅紋、月竹紋、灑釉蘆荻紋、散綴梅花、虎皮斑、剔花填釉折枝梅等。各種窯變色斑猶如云霧、細雨、蘆花、玳瑁的甲殼、虎皮的紋斑或青、藍、綠、紫的火焰,這些異彩繽紛的釉面裝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美好的記憶。
吉州窯釉上彩繪如意紋
吉州窯黑釉彩繪瓷多為月光底下的梅樹、竹枝、飛蝶或風雪中的蘆花,繪畫技法灑脫,不受約束,表現出一種文人的寫意之風,有含蓄的風味和濃厚的國畫意境,開創了釉上彩繪的先河。裝飾藝術本源于生活,古吉州窯產品的裝飾藝術是勞動人民在傳統工藝基礎上,通過長期的探索、借鑒、實踐、總結和創新過程中,運用多種裝飾藝術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它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巧妙地結合為統一體,相得益彰。
古代瓷器:宋元龍泉窯青瓷之美
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宋代龍泉窯刻蓮瓣紋蓋缸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一帶,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周圍。至南宋晚期,除龍泉當地外,浙江慶元、運和等縣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燒造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龍泉窯系。
宋代龍泉窯花觚
龍泉窯是繼越窯發展起來的瓷窯,創燒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發展,進而形成獨特風格,使青釉品種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區產量最大的瓷窯。
南宋龍泉堆塑龍虎紋蓋瓶
龍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它契合了中國文人對美的追求:含蓄、內斂、優雅、深沉。它靜默成景,卻又意境深遠。
宋元龍泉折沿洗
龍泉青瓷之美還在于其器物的造型,瓶、觚、罐、壺、碗、盤、杯、碟、燈、洗、硯、等等,大者尺,小者寸,或日用,或陳設,諸器無不匠心獨運,制作精巧,高矮長短比例諧調,實用功能與審美理念有機結合,天衣無縫。
宋元八卦紋三足爐
南宋龍泉鬲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