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景泰到天順三朝,因政局不穩,經濟衰落,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人們把這個階段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上期,本報“話說收藏”介紹了這個時期瓷器的部分鑒賞要點,今日,中國古玩收藏鑒賞研究會會長盧鶴壽繼續為讀者講解余下要點。紋飾: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多采用元代和明代早期常見的一筆點畫技法,繁簡有序,筆意粗獷飄逸,風格隨意率真,畫面布局簡潔,疏朗。常見的有人物故事、商人逸士、仙山樓閣、琴棋書畫等內容。紋飾中孔雀牡丹、纏枝蓮菊、松梅竹云龍、麒麟紋比較多見,蕉葉、蓮瓣回紋和水波紋是這一時期常見的輔助裝飾紋樣。另外,這個時期的瓷器釉層較厚,青花顯得朦朧、圖案不太清晰,青花色澤時有暈散現象。款識:目前絕少發現“空白期”有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廣東省博物館館藏有一件署“正統捌年款”的青花形筆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署“天順年”楷書款的青花波斯文三足爐。用筆中鋒,筆法率真、灑脫。在傳世品中常看到的“大明天順年制”紀年款,應為嘉靖、萬歷或天啟、崇禎時期的偽托款識。民窯中有天順年款的器物書“大明天順年制”或“大明天順年造”的兩行六字款,有學者認為是明后期的仿品。字串5
taoci52.com精選閱讀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中國古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是真的嗎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比較短暫,三個朝代都沒有超過三十年,這是由于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多事之秋,政治動蕩紛亂,先后有“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是一個混亂黑暗的時代。
史書載,在不足三十年內,明政府屢次對瓷器的生產有禁燒、減燒的戒令,加上傳世品銘有此時期紀年的瓷器十分罕見,正統至天順時期燒瓷面貌不清,陶瓷史界稱為明代瓷器發展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中國古陶瓷史上的空白期和黑暗時代是真的嗎?
隨著陶瓷界對傳世品的造型裝飾紋飾、工藝特征、胎釉等方面的排比研究,以及景德鎮御窯廠的發掘和各地紀年墓出土器物的研究,揭示出“空白期”瓷器“不空白”的真正面目。它正處于在宣德與成化兩個制瓷高峰中間,孕育著從宣德雄健渾厚的藝術風格向成化玲瓏秀麗的轉變。“空白期早期”的瓷器,紋飾俊巧,嚴謹秀麗,與宣德瓷器風格相近,“空白期后期”的瓷器,繪制柔軟,線條纖細,接近成化風格。
可見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雖然歷史短暫,但是對中國瓷器影響深遠,對明代后輝煌時代奠定了基礎,為后世瓷器再創輝煌起到了繼承發展的作用,所以歷史沒有真相,只能再探索中發現歷史,這是收藏古董的魅力,也是考古學的意義。
明正統青花獅子戲球紋梅瓶
明正統青花獅子戲球紋梅瓶高37.8厘米 口徑5.2厘米 足徑13厘米,瓶小口,短頸,豐肩,長腹,圈足。器青花裝飾,肩部繪折枝花卉紋,腹部為獅子戲球紋,輔以祥云、火珠、雜寶紋等。三獅奔逐繡球,相互呼應,形象生動逼真,神態威猛。脛部為蕉葉紋。
獅子在我國古代被視為吉祥瑞獸,在新春和喜慶之日,常以舞獅助慶,取其形象威嚴而勇武,祈能驅害避邪。《坤輿圖》說獅“為百獸王,諸獸見皆匿影。……擲以球,則騰跳轉弄不息”。獅子戲球是中國民間舞蹈形式和傳統娛樂活動之一。《漢書?禮樂志》中記載,舞獅之習在漢代已流行。一般由一大一小獅組成,合舞繡球。因“獅”與“師”諧音,大獅、小獅分別寓意太師、少師。太師、少師是古代官名,分別與太傅、太保及少傅、少保合稱為三公和三少。太師是朝中地位最高的職位,少師地位僅次于太師。獅子戲球紋為吉祥圖案。此器造型挺拔古樸,胎體厚重,釉面青白肥潤,青花色澤濃艷,紋飾粗獷,繪制灑脫遒勁,展現出正統瓷器的藝術風采,為空白期青花瓷的代表瓷器。
雖然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對瓷器有繼承發展作用,但是政治原因還是影響到了平民百姓的心態,正統、天順年間,社會混亂,面對動蕩不安的現實,使人們產生超凡脫俗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寄托人們對美好平和生活的追求,文人雅士的心態直接表現在瓷器上了,通過下面的瓷器就能感覺到這種時代的變化。
青花高士圖梅瓶
青花高士圖梅瓶高33.2厘米 口徑5.5厘米 足徑11.5厘米,瓶撇口,短頸,豐肩,長圓腹,圈足。通體青花裝飾,肩部錢紋錦地海棠式開光,內繪折枝花卉紋,腹部通景繪高士圖,高士立于郊野,旁有童仆捧劍侍候,左側一男子向高士揖拜,周圍襯以祥云、松樹及山石花草,構成一幅祥和的人間仙境。此類高士圖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所繪人物冠帶、衣衫飄拂,表情生動,用筆豪放不羈,線條挺健有力,畫意灑脫飄逸,藝術風格活潑自然,有文人畫的筆情墨意。畫面筆觸不甚清爽,所繪云紋,粗重豪放,呈靈芝狀,時代特征鮮明。
明天順青花牡丹盤
青花牡丹盤,明天順,高6.9cm,口徑33.8cm,足徑21.3cm。敞口,淺壁,圈足。青花紋飾,盤心繪山石牡丹紋,內外壁均繪8朵牡丹,足內白釉,無款。此盤胎體厚重,修胎規整,紋飾繁密,青花藍中泛灰,為一般民窯制品。
明天順青花八仙罐
青花八仙罐,明天順,高37.5cm,口徑20.5cm,足徑21.5cm。直口,短頸,圓肩,瘦脛,圈足外撇。里白釉泛青,外壁以青花為飾,頸部飾錦紋一周,肩部繪折枝花卉,腹部繪八仙人物圖。
八仙人物是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器皿上常見的裝飾圖案,八仙人物常常輔以大片的云紋,多為如意形或靈芝形,使人物具有飄逸之感。此罐雖殘缺,但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明正統、景泰、天順紀年款有何特點?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朗歷時近30年,正統與天順為同一人,因正統年間,宦官王振獨攬朝中大權,正統帝追求享樂,在“土木之變”被俘。景泰作為弟弟代兄登基,主持國家大事。后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中又當上皇帝,改年號為天順。此時戰爭頻繁,饑荒不斷,朝野動蕩,但《明實錄》等文獻記載,景德鎮御窯廠的生產并未完全停止,只是此時燒造的瓷器,多不書官窯年款。正統一朝(1436—1449年),迄今所見民窯瓷器上有青花料楷書“正統元年”和“正統捌年”款,景德鎮湖田窯遺址曾出土一件正統瓷罐殘片,外底刻劃“正統叁口制二月二十七口”銘,這是目前僅見的一例正統朝刻劃紀年款。景泰朝(1450一1456年)至今未見任何帶紀年款的瓷器。天順(1457—1464年)僅見5件、一件為模印“天順年造”款的卵白釉云鳳紋瓷盤,為官窯器,現收藏于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另3件為青花三足筒爐,其中兩件書“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一件書“天順年”三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系香港楊永德先生捐獻。“天順年”三字以青花料書楷字于爐內底,字體蒼勁有力,敦厚古樸,與成化官窯款識筆法十分相似。
至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兩件青花小碗,外底書有“大明天順年制”青花料款,被認為是萬歷至天啟時的仿品。明代磁州窯瓷器中有書“正統拾壹年伍月壹日”款的,見于白地黑花罐上,以黑彩書于器肩。
陶瓷文化:鑒別六朝青瓷的要點
六朝是指吳、東晉、宋、齊、梁、陳這6個先后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朝代。這一時期是中國南、北分治的南北朝,六朝屬南朝政權,之所以稱六朝青瓷,是因為這一時期大部分燒造青瓷的窯場都在六朝統治下的南方,但這一時期里,中國北方也有青瓷燒造,因此,六朝青瓷泛指三國、兩晉、南北朝這300多年歷史時期的青瓷。
鑒別六朝青瓷的要點必須從青瓷的胎、釉、工藝等方面入手。一般來說,胎質細膩、堅致、瓷化程度高,而且分量較輕,胎壁較薄者為真品,反之則為贗品。真品六朝青瓷施釉均勻,釉層較薄,釉色青中帶黃,帶有剝釉現象,吳和東晉時期的青瓷施滿釉,西晉和南朝施半釉,贗品六朝青瓷則施釉厚而不勻,有堆釉現象,且有較強的玻璃光。從工藝來看,真品六朝青瓷由圓器拉坯而成,手法嫻熟,胎壁薄厚均勻,底足常見拋物線形的線割痕跡,造型優美端莊秀麗,而且常有堆貼圖案或者捏塑裝飾,而贗品瓷器則拉坯手法生硬,胎壁不均勻,底足無線割痕跡,造型呆板,無神無采。掌握了這些要點,鑒定六朝青瓷就相對容易了。
【陶瓷文化】汝官窯器的鑒賞要點
中國古代的官窯制度規定了宮廷在考察全國的各種窯口后,將作品最令人滿意和技術最為成熟的窯口定為御用窯,即官窯,官窯的器型由宮廷有時甚至是皇帝欽定,在官窯的周圍派兵把守,官員監燒,民間不得探究官窯的情況。燒制成功后,由宮廷派員挑揀,撿剩下的一律就地銷毀掩埋,不得流入民間。由宮廷支付糧銀,有令則燒,無令則停。在燒制中,不講成本,唯精、唯奇、唯美,官窯制度將中國的瓷器水平推向了世界的頂峰。定窯雖然也曾經向宮中供應御用瓷,但其被宮中撿退的瓷仍然可以向民間出售,所以定窯就不能被定為官窯。汝窯,宋代五大官窯的魁首。則是取得了一千多年來至今仍無法超越的成就。但是,荒淫無度的宋徽宗,僅僅讓這種輝煌持續了二十年,在宋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停燒汝瓷,而將工匠集中在當時的首都汴京(今天的開封)新設窯口官窯燒制瓷器,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以官窯這個詞命名的官窯,但由于水土的問題,官窯始終無法達到汝窯的水平,于是只能另辟蹊徑,改汝瓷的胎薄釉薄,為胎厚釉厚。雖然也成就了一批精美的瓷器,但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汝瓷了。好景不長,官窯的藝術成就也隨著金人的入侵而斷送了,一些工匠隨著宋朝的南遷而南遷。瓷器是天時地利加人和的產物,南遷后,各種條件的變化,加之戰亂對工匠心態的影響,從開始的官窯仿汝窯風格,到哥窯的仿官窯風格,一步一步演變,可再也生產不出汝官窯那樣的器物。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審美觀也在發生變化,到了元明清時代,宮廷就將轉將生產青花瓷出名的景德鎮定為了御用窯一直延續了632年,人們更加注重繪畫和彩繪,漸漸的僅以青釉色見長的汝官窯技術就失傳了,甚至乾隆帝下令舉國之力仿制汝瓷也告失敗。新中國成立,周總理親自組織仿制汝瓷,但何為汝瓷,達到什么標準即為汝瓷,僅憑幾件傳世品是不能作出結論的,尋找到汝官窯遺址才能解開這個千年謎團。但是這項工作始終開展的不順利,直到鄧州窯窯址的發現,地點不是在現在的鄧州,而是在古代鄧州的范圍,才提醒人們,汝窯的窯址也應該從現代的汝州范圍擴大到古代的汝州范圍。這樣一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趙青云研究員的帶領下,1987~2000年間,經過六次發掘,終于在寶豐清涼寺發現了汝官窯的遺址,開挖出了上萬片的汝官窯瓷片,和發現了生產汝官窯的生產工具,了解了汝官窯的生產方式和施釉的配方,找到了參入釉中瑪瑙末的瑪瑙礦,破解了千年的謎團,從此,歷史上懸而未決的何為汝官窯器標準的問題開始解開,一些流傳在世的,沒有統計在以前所謂的汝官窯僅存世65件器之內的汝官窯器也在這個標準下一一得到了確定。下面介紹一下如何判斷汝官窯器的幾點體會。
汝官窯瓷鑒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仿制者有可能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進行仿制,但要全面做到所有的方面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全面的分析,缺一不可。
一、眼看:
1、型:汝官窯的器型主要是仿前朝的青銅器禮器為主,實用器較少,還有一部分觀賞器。作為官窯,而且北宋的陶瓷技藝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器型一定是穩重、古樸、大方、每個細節都顯出大氣、規整。轉角處挺拔有神,有靈秀的感覺,但凡有使人感到別扭的造型和局部,就首先不能歸入汝官窯。后仿者由于手工拉坯的技術不可能達到當時官窯工匠的水平,所以往往采用開模具,用注漿的方法來仿制,但由于模具是依照施釉后的成品來做的,所以做成素胎再施釉后,細節部分全部模糊或喪失,整個型顯得呆板,笨重。
2、釉色:汝官窯的釉色以天青釉為主,大約占65%,火候欠一點的,成粉青(比天青綠一點),卵青、月白(比粉青的顏色淡,多一點黃),約占28%,這一部分由于玻化程度底,容易受到腐蝕,所以表面一般會顯得較舊,火候過一點的成天藍、豆青色、豌豆青色最少,占7%左右,這一部分由于玻化程度高,較耐腐蝕,表面晶瑩明麗,顯得較新。如果新舊程度和上述的顏色不符,則有可能不是汝官窯。
3、表面情況:表面一般肉眼可以見到棕眼、汝瓷堿,棕眼的形成主要是釉內氣泡上浮、逬裂形成小凹處,由于汝瓷的燒造溫度較低,一般認為在1250度,而許多專家都把1300度定為瓷和陶的分水嶺,所以低溫燒制的汝瓷,表面看起來應該有點松,沒有那么密實和光亮,并有相應的棕眼出現,汝瓷堿是在汝瓷表面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現象,其它任何瓷器,在任何環境下也不會出現相同的痕跡,它有的發白、有的發黃,是一種不能用手輕易去掉的,零星分布的結晶堿狀物質。
4、開片情況:汝官窯一般開片,但也不排除極少數不開片的現象。汝瓷的開片機理與其它瓷器不同,其它瓷器的開片是由于胎與釉的熱收縮不同,而造成的大多數為直道開片,呈網狀布滿器表面。汝官窯的開片是由于釉中參合了瑪瑙末,由于瑪瑙結晶體的分離,器表面出現的開片是不規則的曲線,雖然不是嚴格的不能貫通,但貫通紋很少,給人一種美感,不能有開片開碎掉了的感覺。
明代各朝瓷器鑒定要點
明代瓷器是一個在二元燒制法基礎上又創新的瓷器時代。在這一時代中對鈷料的應用,對燒制的制度都有了理性規定。斑痕瑕疵比元減少。
在明代,不但對進口料(蘇料)(回青)有了階段性的不同,也有了嚴格控制和要求,在明中期大量發展了彩瓷,如:三彩、五彩、斗彩、單色彩等等,這給人們生活增加了五彩繽紛的色彩,使中國瓷器不但供給國內而且也出口外銷。這樣也就產生了以國外審美觀作為瓷藝生產的要求。
世界受著中國瓷的影響,中國也因瓷工業的發展擴大了國際交流。因此這時的瓷器造型產生了變化。有阿拉伯的軍持、執壺,也有梵文和佛教的用品紋飾,大口徑的勸盤就是這時的產物。在鑒別中要博學才能領悟其瓷器的作品和時代特征。
紋飾元明之別
器形紋飾元明分,蕉葉元獨明空芯。
卷草元繁明稀疏,蓮瓣元分明聯姻。
元紋層多明卻少,浪濤元粗明較均。
元代卷草單線繪,明代卷草單雙伸。
元畫牡丹厚又肥,明畫牡丹瘦又均。
元畫扁菊一層瓣,明畫扁菊兩層分。
葫蘆葉子用百花,明代葫蘆不像真。
元代龍爪三四五,明代龍爪五見真。
元用瓶件曲線美,胸大腹大五塊拼。
根部外閃體修長,明代不閃色料暈。
明代也是五塊對,曲線不明論假真。
注解
元朝明朝
蕉葉:獨空
蓮瓣:分聯
浪濤:猛粗不如元代的猛
卷草:單線瓣一刺毛單、雙線
牡丹:厚肥、珠邊圓圈肥瘦珠邊成小半圓細膩、珍珠連貫
扁菊:扁菊單層雙層
葫蘆葉:像葫蘆不太像
龍爪:五爪少五爪多
瓶形:曲線性強不如元
瓶根:后外撇收縮
色料:濃重均勻
畫面層:多少
元代三四五爪都少,大部分三爪,到明代規定五爪龍,元代瓶類曲線大,大胸梅瓶、大腹玉壺春、大件都是五塊拼接成器。瓶類梅瓶根部外撇,明代外撇度數小,有的不外撇,明代及其以后也有五塊拼接的。
明代及洪武釉里紅瓷
開片洪武釉里紅,雖畫元紋五爪龍。
泡雜大泡比元小,落筆中灰邊確紅。
繪畫三法提高快,明代釉厚查飛紅。
白地中泡淺又亮,可見護胎釉色紅。
底部刷紋顯粗糙,高溫釉下釉里紅。
注解
洪武釉里紅有小開片,紋飾像元,但畫五爪龍,涂抹紅釉中間色泛灰,邊沿確紅,繪畫中的線繪、拔白、涂繪三法已成熟,明代因釉厚、泡亮,泡也就比元代的泡多,但沒有溫度計不好控制,有飛紅現象,底有的有護胎釉,釉呈紅色的,有明顯的刷跡,有的是糙底。釉厚處有黑綠色斑跡。
洪武瓷器的畫工
洪武畫藝元代樣,畫工紋飾器形象。
有點變化也不大,變在料細色層上。
注解
洪武的畫工以元為基礎,朱元璋雖定都南京,占領景德鎮,但是工藝匠、窯工沒有隨政治上的改變而改變,但工藝匠、窯工在正常的技藝中是發展的,所以在用料、瓷土、和釉料上有發展。
洪武瓷器看釉泡
明代洪武面釉灰,釉里青花帶微黑。
好似白地點青花,氣泡大小都不一。
釉紅青花肥光潤,小泡隨多相對低。
排列整齊較密集,白中泛青論密稀。
注解
洪武時期釉色顯灰色,青花釉里紅帶微黑色,有一小塊小塊的黑青色,白釉部分也有蝦青色,氣泡大小不一。釉里紅顯肥亮,肥潤。小泡較多但都在底層,用三四十倍放大鏡仔細看釉面開片,泡密集排列整齊,白釉部分白中泛青。紋飾多數用元代紋飾,有的紋飾局部是明代的,但型、釉是元代的。
洪武瓷看泡簡句
洪武釉灰青花黑,大小泡存釉下黑。
紅青兩釉亮肥潤,小泡稍密齊勻低。
注解
洪武瓷釉面顯微灰,青花紋飾發黑灰,也有發藍微灰的青花釉,釉下用鏡看大小泡都有,泡色顯黑色,洪武紅釉和青藍釉跑顯肥潤,小泡在周圍密齊、勻,在釉最低層,貼胎面。
洪武釉里紅
明代洪武少有款,釉里紅瓷灰暈散。
瓣分開混元代,細查器形和接點。
紋飾層多帶元氣,鏡下觀察開片展。
口底不同很明顯。
注解
洪武器件有款的極少,釉里紅多暈散,蓮瓣紋飾的畫法是聯體,元代則是分開的,細看底部和器件的接點是能看出來,元代有四接五塊之說法,元代多數是多層紋飾。白釉部分顯蝦青色。元代和洪武是一樣的,洪武釉里紅有開片,口底元代和洪武有的器件已很明顯是不一樣,如:削刀的精度,口的形狀,是梯形還是唇口型。
元明龍紋鑒(1)
三四爪龍元代多,穿花穿云海龍多。
明代官用五爪龍,火龍團龍升降龍。
百姓三爪四爪多,龍的畫法用法多。
注解
元代三四爪龍多,穿花龍云龍海水龍多,明代官用五爪龍,民用龍不能用五爪,明代出現用團龍、升龍、降龍、龍的畫法多了。
元明龍紋鑒(2)
元代極少五爪龍,頭小料濃區別明。脖子細長像蛇身,明代大多五爪龍。
注解
元代極少有用五爪龍的,龍的畫法頭小料濃,脖子細長,像蛇身,到明代龍頭,大多用五爪。
永樂青花
永樂疏朗又秀麗,色有深淺線粗細。
筆路中有鈷鐵斑,斑呈點狀筆路跡。
濃處凝聚黑青色,黑青之處錫斑跡。
斑凹胎骨凹凸感,料磨不細自然地。
注解
永樂青花瓷器畫工疏朗,美而秀麗鮮艷,用色有深有淺,在同一段色線中出現深淺不一的技法,線條有粗有細。筆路中有鈷含鐵斑,但永樂的斑與元青花的斑不同,元斑呈不規則斑塊。永樂的斑呈點狀,存在于筆路中,濃處凝聚處呈黑青色,黑青之處有錫斑跡。斑顯凹凸之感斜著看或用手摸會有感覺,而元代的斑和凹凸感都比永樂時顯,這是因為鈷料研磨的粗細有關。但是假的鐵斑不自然。
永樂青花紋飾
永樂青花紋飾重,西亞風格在利用。
線有粗細用得活,濃淡層次靈活用。
青花色澤極鮮艷,線條紋理鈷鐵晶。
小筆點觸以出現,宣紙畫法瓷上用。
注解
永樂的青花紋飾重,畫的很清楚,疏朗,畫面占器體比例適度,常用西亞的紋飾風格,這和瓷器的外銷有關。
繪畫線條有粗、有細、有濃有淡層次分明,畫工靈活,青花色澤極鮮艷,在線條中有鈷料的鐵晶斑,出現小筆點,繪畫采用宣紙的繪畫技法,在瓷器上繪畫。
永樂器特點
永樂蘇料畫的精,青花留白多又青。
刷漿潤滑白砂底,多用小筆畫工精。
注解
留白地多畫工好,有的底沒火石紅,有砂感,有的刷一層釉胎漿,多作小筆繪畫,畫工精美。
永樂器件
特殊器形永樂成,瓢形扁壺抱月瓶。
多系蓋罐和花澆,單扁壺兒天球瓶。
尖底蓮碗壓手杯,盤碗撇沿薄邊成。
手扶較尖無圓潤,碗口外撇薄邊形。
注解
永樂燒制成很多過去沒有的器件,但是以抱月瓶、葫蘆瓶、扁壺、天球瓶等多種器件;雞心碗、壓手杯為成功之作,碗撇沿,手摸時碗沿很尖,用手可以感觸到擋手。
永樂青花
永樂青花多暈散,壓手杯款多為篆。
立件多為印刻款,暗花云龍小款見。
注解
永樂青花圖面微暈散,壓手杯是用花型篆字款,立件多數用印,刻款,件上多繪云龍,暗花小款。主畫面留白多,畫工精,但器的各處都畫紋飾,如:壺、嘴、柄、蓋都畫,但器身確留白多,顯得疏朗。
永樂瓷宣德瓷對比
永宣氣泡大小有,泡兒大均是假丑。
永宣兩代相對比,手感重量抖一抖。
相同器物永樂薄,宣德厚重別光瞅。
甜白底足聚釉處,永樂顯色水緣有。
青花釉色面肥厚,永樂器件一眼瞅。
永樂釉光肥又亮,宣德橘皮器上有。
注解
永樂氣泡大小都有,如果大小不均是假的,大泡多也是假的。宣德的泡比永樂的密,手感提起宣德的件重,宣德青花吃(鉆)胎不那么深,不那么肥厚,永樂器件薄,宣德厚。但甜白,永樂件足部聚釉處有水波紋,樣子像水漬緣痕跡,釉面顯肥亮,一般無橘皮。但是宣德有橘皮紋。
明代紋飾特征
明代畫風已嚴謹,寫意寫實都很穩。
用料燒制已成熟,成對很像也不準。
明朝各代有不同,色料各代有根本。
明代畫風已表現出多樣化,用料的深淺已成熟,蘸料、配料、稀釋料講究,各種筆法工藝更加成熟,但是成對的器件放在一起相比器物也不是很一致,這是手工操作和當時工作的限制造成的。在明朝各代都有各代的用料和工藝,在發展中出現了各代的不同,恰好是斷代的一個依據。
永樂宣德釉表面對比
永樂幾乎無橘皮,宣德件件有橘皮。宣德早期白釉青,晚期白釉微青波。
永樂工細釉肥亮,宣德工粗人皆提。
注解
永樂的瓷器釉肥亮無橘皮、工細,宣德的工粗有橘皮,宣德瓷白釉部分泛青,晚期的泛青略微輕一點,宣德最早期接近永樂時的也白,宣德多有款。
永樂器件
永樂白細砂底板,撫摸細膩糯米感。
細瓷平足底釉波,白瓷底釉水綠顯。青花釉面多肥亮,白釉發青青花散。
玉壺春瓶唇釉厚,厚釉瓶口流斑顯。
永樂有極白的細砂底,細若糯米,平足、底有釉,有波紋、底釉有水綠痕跡,青花肥厚,有的亮白釉發青,青花暈散,細看玉壺春唇口釉厚,唇口有流釉痕跡。
永樂看泡簡句
白釉小密,大泡稀。(看泡要看無色的白釉部位)
永樂看泡更簡句
小密,大稀
宣德青花
蘇麻離青黑晶斑,橘皮凹凸胎里鉆。
濃艷肥厚胎細膩,器口留白燈草宣。
注解
蘇麻離青黑晶斑,器面有橘皮及凸凹青花鉆胎,色顯蘇料的濃艷,底胎細膩,器口常常是里邊、外邊都繪有花飾圖案,留有一圈沿邊,稱作燈草邊。青花釉中常出斑跡(即凝聚斑重的稱鐵斑,輕的稱錫斑)。
甜白
甜白閃青少開片,花篆款識隱約見。
橘皮明顯半脫胎,暗花無疵是關鑒。
牡蓮瓜果托八寶,盤碗透明清仿亂。
真品光照肉色見。
注解
甜白白中閃青有少的開片,永樂款永字寫的特別,可以以此分辨真偽。永樂時期最多,一般花款篆書風起云涌,不清、隱約可見,橘皮明顯、半脫胎、有的幾乎全脫胎,光照可透,一般沒有瑕疵點,畫海水龍紋多,盤、碗清朝仿得多但透明性強,永樂產的大器一般不透明,逆著太陽斜看可見釉面微出肉色為真。市面真器有但不太多見。
永樂甜白瓷
甜白閃青少開片,花篆款識隱約見。
橘皮明顯半脫胎,完全透明清仿亂。
牡丹花果托八寶,暗花無疵是關鍵。深痕色青象水跡,白顯肉色也關鍵。
年字像季后朝制,年字五劃劃劃驗。
小泡多密干蘇粒,大泡稀少亮晶現。
泡若蘇粒干又小,大小不均要兌現。
注解
甜白略在坑洼之處閃青,花篆款隱約可見,橘皮明顯、半脫胎,如果完全透明,那是清代仿品,蘇粒:蘇籽粒大小之意。
一般畫牡丹、花果、八寶、暗龍等,暗花器件幾乎沒有瑕疵、深痕、拐角有泛青跡,白色迎光顯發紅的肉色,款中年_的年字是五劃字,如果像“季”字是清仿得,小泡多密,大泡稀少而亮晶晶,小泡也是小中大小都有不均,小泡中大的像蘇籽粒。
小泡多密貼胎上屬干泡,大泡稀少但亮晶晶,高在干泡之上,小泡大的如蘇粒,小的更小、干澀。
永樂甜白鑒定用手電
永樂甜白很貴重,清仿最多是雍正。
手電光照有薄厚,透光強度來驗證。
仿品透光很均勻,透光不均才純正。
注解
永樂甜白是甜白中最貴重的,清代大量仿造,雍、乾時期仿得最多最好,但是用手電一照就可以看出仿得壁薄厚很一致,而永樂的甜白上薄下厚,有肉色。款識、紋飾有特點,仿成很難。
宣德用料
宣德以前進口料,色澤釉胎都知道。
宣德以后下統窯,蘇料漸漸難弄到。
宣器表面有橘皮,宣德特色都需要。
注解
在永宣年間蘇料大量進口,用得非常多,到宣德后,基本不進了,但從瓷器中現存的有款實物來看,宣德以后幾代也有用蘇料的,這說明從記載上看是宣德不進了,民間還進,而且也可以說宣德時期不進蘇料了,不等于沒有存貨了,所以后代到正德之前幾朝都有蘇料紋飾的器件,而且也有在和蘇料中對入其他料的。這也說明永宣大量進口蘇料,才能使全國各窯中有存蘇料的可能,這正是蘇料能用到后來幾代的原因,宣德器表面多數有橘皮。
宣德器件
宣德瓶罐有接口,摸過無痕宣沒有。
前后合模成形假,一筆涂抹不曾有。
小筆觸畫為主線,盤心塌底特點久。
鈷料青花有鐵斑,清仿鈷厚假斑瞅。
宣德釉面多泛青,釉面橘皮點點有。
宣德氣泡大小出,成群泡兒成群走。
注解
宣德前(含宣德)的瓶罐接口明顯,大件一般是五塊四接口成形,包括底,紋飾上一筆涂抹已經沒有了,小筆觸畫為主要畫法,盤心塌底是特點,鈷料鐵斑比元輕,但有鐵斑,清仿鐵斑是靠重復的回筆,不自然。鈷料也不對,從氣泡看宣德泡大小都有,小泡多密。大泡少,出現時就是一群,只有幾個聚在一起。而永樂泡大小都有,但小密大的稀,不成群。
宣德紋飾
宣德畫法有表現,大筆涂抹不再見。
民窯可能大筆抹,官器小筆觸點慣。
雙勾邊線線變細,宣德紋飾特點現。
注解
元有大筆涂抹,而到宣德已是改為小筆點觸了,但民窯在宣德還有大筆涂的,宣德用雙筆勾邊線的線圈而且細,這是宣德紋飾用筆的特點。
宣瓷真假辨
蘇料鉆胎見,色釉氣泡亂。
假的氣泡均,橘皮真假辨。
大器接頭少,宣底梯形見。
注解
宣瓷青花釉的部位鉆胎、色釉地方,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鏡看,氣泡亂中有規律,橘皮正常,假的是造出來的太均,很明顯。宣德大件接口并不多,底圈足為梯形。也有內直,外向內倒的。
宣底
宣德底足有棱角,倒梯淺紅抹釉少。
還有平放不見底,削足樣多墻外倒。
注解
宣德底足有棱角,圈足呈梯形,抹釉的少,有的有淺紅色,護胎釉還有一種平足的,稱臥足,削足式樣很多,但基本上是倒梯形和墻外倒型。
永樂、宣德看泡
永樂白釉泡小密,間有大泡別忘記。
宣德泡青亮較小,比起永樂更密集。
排列整齊間大泡,大小疏密要辯細。
注解
永樂白釉瓷的泡小而密,密中有大泡出現,宣德瓷泡色發青而亮,泡較少比永樂更密,偶爾有排列整齊的大泡出現。因此用對比的方法來看泡的大小密集程度很重要(用三四十倍放大鏡看)。
宣德看泡簡句
青亮小更密,大泡勻又稀。
注解
看泡要看無色白釉部位,也要看色釉部位,但本書是看白釉(釉地)部位。
宣德看泡更簡句
小更密,大勻稀。
注解
宣德小泡密,密中偶有時出現大亮泡,但永樂瓷大泡少見。
永樂簡句,永樂更簡句,宣德簡句,宣德更簡句,永宣合句,以上是指易背誦而言。
吹釉的工藝出現了雪蓋蘭和豇豆紅
吹釉元末初級行,明代宣德已形成。
吹青可出雪蓋藍,吹紅能出豇豆紅。
注解
吹釉工藝的運用出現了雪蓋藍(灑藍),也出現了豇豆紅。吹釉的特點:當滿器都吹釉成一色而且均厚,就是單色釉;吹的均而有厚薄,深淺,這就是雪蓋藍或紅釉的豇豆紅。吹釉不但吹出了雪蓋藍和豇豆紅,還宜于貼花留白工藝帶來了方便。吹釉對留白起到了可以精細留白的工藝。因為可以用剪紙先貼在器上,然后再吹釉,吹完后,將剪紙拿掉就成了留白,這比用手畫法留白方便多了。
永、宣看泡合句
永宣泡密宣更密,宣泡大青亮均地。
注解
永樂的泡密,但宣德的泡比永樂更密,宣泡發青和永樂相比顯得大又亮。
空白期
明代瓷器空白區,正統景泰天順期。
三代幾年沒瓷器,所以稱為空白期。
注解
在明朝正統、景泰、天順時瓷器幾乎沒有,為空白期,但景泰藍發展很好。在陶瓷修復專家、陶器王、陶瓷鑒賞家王啟泰著《殘瓷雅集》中提到明六、七、八位皇帝是兄弟二人,兄朱祈鎮前后做了兩次皇帝,年號為正統和天順,弟朱祈鈺做皇帝在正統天順之間,年號景泰,過去認為這三朝無瓷器,所以人們叫做“黑暗期”或“空白期”,認為這樣不如叫明三代。如果那樣可否叫明一代三朝,啟泰老師同意了明一代三朝的說法。其實這三朝瓷器也很多,官窯少,但民窯瓷器也不少,這是的瓷器青花艷淡,繪畫面滿瓷器,但在器上的每一層段或每一個畫面留天、留空間比較大,這是鑒這三朝的特點。
成化紋線鑒
成化紋飾畫線圈,下圈濃粗看鑒參。
款識大小字不均,平等青料多為先。
注解
成化的器件圖案在下部往往畫兩條線圈,畫法突出有特點,更易斷代,一般來說下層的線圈粗,上層的細,款識的字大小不一樣,青料一般用平等青。
白定甜白對比
泡密大小很相像,甜白泡干定窯亮。
注解
甜白泡干泡多亮,泡少,定窯亮泡比甜白多但泡的大、小、多、少,差不多。
斗彩
斗彩豆彩逗彩到,三個頭彩一個號。
頭彩入窯燒二次,坯料先畫用青料。
青花復加彩上釉,摸時擋手畫筆妙。
注解
書中斗彩、豆彩、逗彩是一個意思——是青花和其他色彩斗艷的意思,屬釉上彩,手摸有擋手感。一般是先用青花料燒出紋飾邊框,再二次填上其它色料燒制。
成化斗彩
成化斗彩填為貴,葉花只把正面繪。
花心變色層次顯,款書鑒知對深重。
注解
成化的斗彩填色好的為貴,葉子,花朵只給出正面,不畫側面。花蕊不一定用黃色,用各種顏色。款書沉重,深至胎表層。
成化斗彩仿品說
成化斗彩后代情,明仿斗彩繁密濃。不夠疏朗色太艷,康熙仿品粗俗容。
不夠精致不驕艷,雍正仿品最熟成。
仿品如真又發展,價位更高是異型。
仿品不可以真看,寓意欣賞人稱靈。
注解
成化斗彩很貴,在后期有很多仿品,明代仿得紋飾繁密色濃,不夠疏朗,康熙仿品粗俗不精致,不驕艷,雍正仿得最好,如真品差不多,但仿品從化工、胎、用料、款識等都有差異,但歷代的斗彩都較貴重,有的后代仿品在器形上有創新,好的也非常貴重,瓷器上的寓意畫面多起來了。
成化斗彩色澤
鵝黃嬌透閃微綠,杏黃色閃微微紅。
姜黃色濃光澤弱,蜜蠟黃色稍透明。
松綠濃重而閃青,孔雀淺翠而透明。
水綠葉綠山石綠,略閃微黃又透明。
赭紫色暗姹紫濃,葡萄紫色真透明。
紅色鮮紅艷如血,無光暗淡是赭紅。
厚薄不勻油紅濃,艷中有光不透明。
注解
鵝黃:嬌嫩透明,色有點綠;杏黃有點閃紅;姜黃色濃,光澤不強;蜜蠟黃稍有點透明,松綠濃重閃青色;孔雀綠淺翠而透明,水綠,葉綠。山石綠微黃透明,赭紫暗,姹紫濃重而無光,葡萄色很真實又透明,紅色如鮮血,厚薄不勻,油紅常顯色重,紅色艷中有光卻不透明。多畫正面花,花蕊常用各種色,不一定用黃色。
成化斗彩三絕
成化斗彩色三絕,姹紫泛紅赤鐵濃。
姹紫濃艷但無光,鮮紅色濃不透明。
赭紫呈褐泛紫色,二紫一紅三絕成。
注解
斗彩有三種彩色是成化發明,也是后代不好仿而被稱贊的。那就是姹紫顯赤鐵紅,而不光亮;赭紫顯褐色泛紫色;鮮紅如雞血,色濃不透明。也就是說有的不光亮,有的不透明,要區別。
填彩工藝特點
填彩青筆先畫框,陰雕過后釉才上。
先畫骨架再填釉,雕畫刻剔都用上。
注解
填彩是一種繪畫涂色工藝,畫、雕、刻出圖后,再涂彩的彩色瓷。
成化青花器件
成化多用平等青,小筆觸著雙線清。
一筆涂抹填色法,層次不如宣德精。
宣德留白成不留,器薄不厚多巧輕。
成化上釉稱二色,一為重色色偏青。
都顯肥潤如玉真,二為潔白稍微青。
底部底釉波浪感,氣泡小密整齊精。
兩字四字多偽款,糊米底部要看清。
成化早期有蘇料,不要只認平等青。
注解
明成化期間大部分用平等青,紋飾以小筆觸畫雙線圈畫,圖的分層是雙線圈,上圈粗,下圈細,一筆涂抹也用,但不如宣德畫得好。成化留白件少,器件胎薄,釉色扁青時肥潤如玉,泛白時不那么肥潤,底有波浪紋痕跡,氣泡小密整齊,兩字和四字款多數為偽仿品。成化時出現多用糊米底,青料有時也有用蘇料或蘇料混合料的,糊米底是特色之一,不能只認為成化時全是平等青料。(在古瓷器鑒賞泰斗耿寶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可以看出歷朝用料有其突出的特色,但其他料也用。)
明嘉靖瓷器
嘉靖大件顯接痕,盤類塌心成凹型。透明釉面泛灰青,底釉亮釉涂圓形。
胎釉交匯橙黃線,青花濃艷無斑成。
彩瓷紅綠無閃亮,氣泡疏朗密難容。
注解
嘉靖大件接痕非常明顯,盤類塌心成凹型,盤碗足成倒梯形,地子透明的釉面泛灰青,地子釉亮,為了寫款,常常用釉為寫款涂一個圓,胎釉交匯處橙黃線跡,特別表現在器件下部的是根處青花濃艷無斑,用回青,和其他彩瓷相比,顯得無光,彩瓷紅綠色光亮度差一些,氣泡疏朗,如果密是假的。
明萬歷瓷器
大件體重小件輕,立件底粗接痕清。
釉色泛青細瓷亮,盤心塌底料回青。
細瓷純正粗瓷灰,注意偽品別受坑。
青花五彩舊加彩,觀釉圖案和器形。
注解
萬歷大件重,小件又非常輕,小巧,立件接底明顯,釉色泛青,細瓷亮,盤心塌底,多用回青料,粗瓷用料不講究,不一定用回青,有的色泛灰,青花五彩器多,但也常有加彩的,如青花改青花五彩,以此造假,所以要注意,從圖案、釉、器形等發現造假,要用手提一提重量,摸一摸厚薄、胎的潤滑程度等。
明代瓷器看泡
明泡多種不依民,胎層白灰泡不勻。
永樂泡密少大泡,宣德泡密小的勻。
宣地早青晚期白,大泡不多一群群。
注解
明代胎泡多種多樣,胎釉層面白灰色,永樂泡密大泡少,宣德早期地釉發青,晚期白,泡多密均勻,宣德的大泡出現時往往是三五成群,不是稀疏的單個大泡。
嘉萬龍紋辨嘉萬龍紋上背粗,背上涂鰭畫工粗。龍鱗各色功不細,回青為嘉萬雜平。
注解
明朝嘉靖、萬歷時畫的龍、背上用粗線,幾乎是中鋒運筆,在粗線上又用鋒尖挑抹出龍鰭,所以畫工顯粗糙,龍鱗各色都有,嘉靖用回青,而萬歷用料多種,回青也有但并不多見,常用平等青勾兌用料。嘉靖的回青泛藍紫,不像元代那樣泛紅紫。
五彩
五彩火溫超粉彩,青紅黃綠一次畫。
青花五彩也曾有,釉上美色貫天下。
注解
青、紅、黃、綠、黑為五彩。五彩的燒制溫度超過粉彩30℃~60℃,因此也稱硬彩。釉面玻璃質不如粉彩。五彩的每種色是沒有深淺的過渡色。
明朝十代青料認
永宣進口蘇料濃,成化弘治正德平。
嘉靖隆慶萬歷回,天啟崇禎石子情。
注解
永樂和宣德兩代用蘇料多、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用平等青多,嘉靖、龍慶、萬歷用回青多,天啟崇禎用石子青多。了解各代用料是斷代的必要。
琺華瓷器斷代
琺華元起成于明,山西晉城很盛行。
袋囊泥漿從管出,勾勒凸線各圖形。
像作蛋糕古不拙,黃綠紫釉低溫成。
源于玻璃制作藝,不用鋁熔砑硝成。
山西琺華胎是陶,瓷胎嘉靖是大明。
胎如釉亮有大件,琺華粗因藝拙行。
注解
琺華器起源于元代成功在明代,在山西晉城為正宗,紋飾用袋囊盛釉漿,從管中擠出(像現代的蛋糕制作一樣),所以勾勒出的紋飾是突出而圓潤的,古樸而不拙劣,常常是刻、剔、雕等工藝并存,是黃綠紫釉為多,低溫燒成起源于古代琉璃制作,用砑硝當熔劑,山西晉城琺華胎是陶不是瓷,大件多,到嘉靖時山西、江西景德鎮都生產,景德鎮產的是瓷胎,工藝的古樸程度、精度都不如山西晉城的。
琺華瓷出山西晉城
琺華源于古琉璃,陶胎面涂彩琉璃。
早在山西晉城多,出在元末差不離。
勾勒堆貼凸線紋,砑硝來作釉熔劑。
陶胎瓷胎瓷更奇,采用立粉堆貼法。
線圓不方鑒不疑,黃藍綠紫白五色。
地釉后填查釉皮,景德鎮燒用高溫。
瓷胎釉亮嘉靖奇。
注解
陶胎瓷胎都有,琺華是山西晉城在明代燒成的,當時盛行。琺華源于古代燒制琉璃時的工藝,陶胎表面再涂上彩琉璃,用砑硝來作釉熔劑,多用立粉技術、堆積,不是涂畫。即用囊袋擠壓出立粉進行勾勒、堆、貼后在器面上形成凸線紋,再填色地和后描彩。黃、白、藍、綠、紫五種色,早期色不均。早期是低溫釉子,后期在景德鎮也用了高溫釉子,用瓷胎燒成了琺華器件。
琺華器鑒定需知
琺華鑒別不算難,少有好件不值錢。
紋飾囊袋管擠出,如作糕點紋凸圓。
黃藍綠紫白五色,察看地子是后填。
地釉壓花二層度,凸圓層皮假難瞞。
早期山西用陶胎,景德鎮瓷嘉靖全。
注解
琺華鑒別不算太難,因燒的工藝不太好,所以很少有好件能值錢,紋飾是用囊袋將色料裝入袋內向外擠壓,像做糕點的紋飾一樣,凸圓的線條。黃藍綠紫白五色是成線后再填的,觀察色地后會發現加工工序是先畫線后填彩。早期山西用陶胎,到嘉靖時在景德鎮用瓷胎。
崇禎朝瓷器
崇禎紋飾有獨具,紋飾頂部留白地。
注解
崇禎的器件一般沒有寫印款的,基本無款。紋飾畫工細、好,但圖的上下留出很齊的留地白邊。人物、山水畫的生動,有的有暗刻圖邊。
陶瓷文化:西夏時期的瓷器特點
西夏瓷器生產是在中原北方諸窯系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但是所生產的瓷器畢竟與中原瓷器有所區別。區別表現在常見瓷器局部造型和裝飾處理與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現出濃厚的民族屬性。
(一)西夏瓷器的總體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盤、缽等圈足器均挖足較深(俗稱“挖足過肩”),器壁近底處較厚,近口處較薄,底則更薄,這是因為碗、盤等主要用頂碗覆燒法燒制而造成的。頂碗覆燒法支撐點在圈足部,為了能撐住整個坯體,不至于坯體變形,所以近底處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時,為了減輕坯體的壓力,近口處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掛半釉,施釉較薄。白釉碗、盤內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則為澀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淺黃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妝土,蓋住胎色,然后掛釉。在寧夏靈武崇興鄉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盤和白瓷碟等,內壁光滑,外壁較粗糙,胎細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紋一般采用開光構圖,巧妙地處理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使主題紋飾和地紋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感。
(二)西夏瓷的民族屬性
瓷器的生產與居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系,西夏瓷在造型、裝飾、用途上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反映出黨項民族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扁壺在西夏瓷器中是比較常見的器物,產量較大,壺兩側有兩耳或四耳,以便穿繩提拿或攜帶,它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變而來。黨項民族長期生活于馬背,能耐寒暑饑渴,長于騎射,而扁壺體態輕盈,形狀非常適合在馬背上吊掛攜帶。另外,如瓷鉤、瓷鈴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牛頭瓷塤是游牧民族喜愛的樂器,瓷駱駝、馬、羊、狗等工藝品則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人物塑像多作禿發狀,說明景宗元昊所下“禿發令”在西夏各代均嚴格執行。磁窯堡窯還出土有力士、擦擦、金剛杵、如意輪、圓形花飾、傘、蓮花座、數珠和摩羯魚脊飾等,這些器物都是佛教中的吉祥物或功德物,反映出西夏境內佛教非常盛行。
陶瓷文化:永樂時期瓷器的認識
永樂時期(1403—1424年)一、永樂時期瓷器的概況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當時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大大推動了制瓷工藝的進步,使其在繼承元瓷工藝的基礎上,又不斷有所創新。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的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并廣泛影響于后世。明初,隨著手工業和城市經濟的迅速發達,對外貿易也日益繁榮。至永樂三年(1405年)始,三寶太監鄭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跡速涉地中海、東非一帶,既向外推銷了精美的瓷器,又帶回制瓷所需”蘇尼勃青”色料(波斯語音為”拉古瓦德”------LAJIWARD,釋為如青金藍色料,產于古波斯雷伊城,今伊朗德黑蘭城以南約40公里處),為景德鎮燒制獨具特色的青花器皿提供了物質基礎。由于頻繁的中外文化和貿易交流,這一時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紋飾上,也受到西亞地區文化的影響。如永樂青花水注、無擋樽、花澆、臥壺及天球瓶等,就與古代波斯陶器的造型、紋飾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種通商的影響不獨瓷器為然,在銅器、金銀器上也有表現。這一時期出現的部分異國造型和紋飾,反映了我國陶瓷史上中外交流的盛況。(轉摘《明清瓷器鑒定》)小碗----有兩種尺寸,一種口徑為7.9厘米,另一種略大,其中的白釉器印有暗花雙龍.雙鳳、纏枝蓮八寶等,碗心飾三朵如意云紋或暗刻篆書款,胎體輕薄.清代康熙時多有仿制.永樂時制作的薄胎器不僅限于甜白釉品種;于同時期的青花器中,也有胎體極薄的大碗,外壁繪青花海水龍紋,圈足內以青花繪細身龍紋代替署款.小盞----葵花口脫胎小盞,口徑約7厘米,腹壁較淺,胎薄如紙,釉面肥厚.刻印纏枝蓮花紋和“永樂年制”篆書款.高足碗----造型優美,撇口線條流暢,器足的高度略弱于全器的一半。常見的冬青釉、白釉及紅釉器,青花器少見.紅釉器有兩種:一種為開片的釉面,釉色不鮮亮;另一種為不開片之釉面,釉色很鮮亮.內壁多印云龍、云鳳、雙龍、五龍、團龍、纏枝蓮八寶紋飾或光素無紋.宣德時器型腹部下垂,較永樂器略豐.收口大盤----大者口徑達67.6厘米,盤心畫園景圖案,青花色澤明快。過去此類均被看作是宣德器物,后經細致比較,發現永樂大盤紋飾的線條較之宣德的纖細柔和,有眉清目秀之感。撇日盤----線條優美,比例協調,胎體輕薄,口沿鋒利。盤的內壁根部劃刻旋紋一周,次為元代至明代宣德盤類器特點之一。折沿盤----造型像元代盞托,其折沿分兩種:哄口或菱花形口,但盤心均無臍.僅有青花和白釉暗花兩種品種.永樂器的青花色調清晰明快,相比之下,宣德器的青花色澤濃深或灰暗,并有流散現象。
陶瓷文化:陶器與瓷器的區別要點
瓷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古代各種手工業品種中有它的獨有的地位,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陶器不能滿足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而瓷器的花式品種越來越多,應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制瓷技術越來越精,適應了人類生活發展需要。
那么,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哪里呢?現在就帶你來了解一下:
石灣陶底部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石灣公仔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并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以上幾個方面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條件,都與這兩條密切相關。人們總是把陶器與瓷器相提并論而稱之為“陶瓷”,這種提法反映了陶器和瓷器都是火與土的藝術。由于陶器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后,所以瓷器的發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如人們對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對粘土特點的充分認識等。但陶器與瓷器無論就物理性能,還是就化學成分而言,都有本質的不同。總的來說,陶器與瓷器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瓷器比陶器細膩,而陶器特別的粗糙,陶器有雜色,微帶點褐色的斑點;陶器的價值沒有瓷器的大。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文化:明正統、景泰到天順三朝時期瓷器的鑒賞要點》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文化:明正統、景泰到天順三朝時期瓷器的鑒賞要點》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