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陶瓷文化:如何鑒定明永樂青花瓷

            青花瓷是明代瓷器中的主流產品,它代表了釉下彩發展的最高階段。由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明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品種豐富多樣,新創了許多器型。今日,就明永樂青花瓷如何鑒定,中國古玩收藏鑒賞研究會會長盧鶴壽為本報讀者支招。器型:明永樂瓷的造型以靈秀端莊,優美飄逸,厚薄適中而著稱。器心內凹外凸,呈塌底狀,大盤底足多為細砂底,用手撫摸光滑溫潤,有如糯米粉感,時有小塊鐵色斑。永樂瓷器一般為底足平削,小器底釉呈波浪紋,圓器中的撇口器口沿極薄,尖而不圓。常見的圈足有高深外撇式,內墻外撇式、里直外收式、齊平式等。胎釉:由于燒成溫度高,釉面白中泛青,呈肥亮感,少數瓷器有開片,青花有暈散現象。紋飾:常見的紋飾有海水紋,卷草紋,竹石芭蕉紋,仰蓮紋等。花卉中以纏枝蓮、牡丹、菊花、靈芝、月季多見,動物紋飾方面主要是龍鳳、麒麟、海水異獸紋等。這個時期的繪畫出現雙勾填色,即線勾輪廓,內用小筆填色,改變了元代和明洪武一筆點畫的風格。款識:明清兩代官窯瓷器冠以帝王年號款始于永樂,自此成為定制。但永樂青花官器中署款并不多見,僅見青花壓手杯器里中心書“永樂年制”篆書款。另外還有圖案花紋圍繞款字,繪雙獅滾球的,球心書寫年款;青花單線圈內繪團花,花心篆書款;以雙鴛鴦圍繞,里心四字款。款字筆道渾厚圓潤,多為圓角,剛勁挺拔。后來的仿造者多用四字、六字楷書。

            taoci52.com編輯推薦

            明永樂青花瓷器怎么鑒定?


            明永樂青花瓷器怎么鑒定?

            器形

            永樂時期,瓷器器形清秀,非常圓潤,十分靈巧。由于頻繁的對外交流,所以這一時期的瓷器含外來色彩的造型。

            比如:天球瓶,包月瓶(背壺),扁腹綬帶葫蘆瓶,藏草壺,臥壺,執壺,無擋尊,香薰,燭臺,花澆等,具有波斯文化中較早的金,銀,銅,玉,料及陶瓷造型特征。

            胎土

            永樂時期瓷器胎土淘練精細,胎骨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溫潤細膩而著稱。

            圓器中的撇口瓶器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后仿的器口沿多圓潤,不見菱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和區分真偽的主要依舊之一。

            釉面

            永樂瓷器的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桔皮紋。白釉器的口邊與底角釉薄處多閃白色或黃色,釉汁厚聚餐閃淺淡的瑕青色,一般勻凈,少有厚薄不勻現象。薄處泛黃,厚處呈現漿白色,或稍閃色。有些器底白釉開有細片紋。

            此時官窯與民窯常用的裝飾,有海水,卷草,纏枝蓮,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蓮瓣,暗龍等。青花紋飾線條細膩,清晰,風格瀟膩;所用金彩成色赤足,紅彩色彩。

            色料

            青花瓷器的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香艷。所用“蘇麻尼青”料,燒造時候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現凹凸不平。

            器足

            常見器足有以下幾種:高深外撇式圈足。內墻外撇式淺圈足,裹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外底邊角微有突出的齊平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的內壁與底面連接,印玄紋一周;器心多為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狀。

            款式

            官窯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款式,始于明代永樂,多為四字篆書,筆法折角處渾圓,起落壁處尖細,字體結構緊湊。

            明永樂青花瓷器鑒定鑒別

            總之,鑒別永樂瓷器值得注意的諸特微中,以造型特點和胎足處理最為重要,因為每一個時期都有特定的胎足處理手法,留下不可磨滅的永久痕跡。

            瓷器收藏如何辨別明永樂與明宣德青花瓷


            瓷器收藏如何辨別明永樂與明宣德青花瓷?元末明初連年戰爭,導致明初制瓷業蕭條,但隨著經濟的恢復,永樂、宣德兩朝,形成了明代瓷器制作的第一個高峰。宣德朝的青花瓷和永樂時期的差別不大,有“永萱不分”的說法。但景德鎮永樂與宣德官窯發現后,這個難點已基本解決。那么,瓷器收藏如何辨別明永樂與明宣德青花瓷呢?

            1、款識

            從款識看,永樂青花僅見壓手杯一種有四字篆款,其他均無款識,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見者為六字楷款。

            2、胎釉

            永樂青花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青花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

            3、紋飾

            永樂青花紋飾明顯帶有元代遺風,宣德青花完全擺脫了元代遺風,自成風格。永樂鳳紋較少,宣德則鳳紋多見,或龍鳳并用,或鳳紋與番蓮、云紋相配。

            4、工藝

            永樂官窯做工精細,瓶、罐等立體造型接痕修整細致,不像元代以及明初那么明顯,而宣德時則少有接痕。永樂大盤底足多細沙底,修整的十分細膩,僅泛出小塊的鐵紅斑,一般器物以釉底為主,釉底白釉勻凈,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開有細片紋。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樂略欠細膩,且火石紅斑重于永樂。

            明永樂青花瓷鑒賞及真偽判定技巧


            青花,乃瓷中上品,明青花尤負盛名,特別是永樂青花瓷,因為景德鎮瓷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精品迭出,色澤流麗、造型優雅,名盛如宣德青花,是中國瓷史的巔峰時代,那么其有哪些真偽判定技巧呢?

            永樂青花瓷相較于其他時期青花瓷的優勢在于色料的創新使用。鄭和下西洋為成祖帶回的不僅有萬國風物,還有一種珍貴的色料——那就是蘇麻離青色料,這種色料的純度高、雜質少,運用在瓷器上顯色度好、濃淡宜人,濃者如碧玉、淺者如翡翠,色凝而不散、艷而不妖,且有明顯的層次感。所以鑒賞明永樂青花時,要仔細觀察色料的運用,如果其上的瑕疵是流于表面的墨點,則為偽品,因為真品有瑕疵雖然是正常的,但由于色料質地的特殊性,在燒制過程中留下的聚墨點是非常深重的,甚至可以直達瓷胎;而釉面上呈現的暈染情況則無需太過擔心,因為永樂青花都是有輕微的自然暈染情況的。

            而在釉面的表現上,永樂青花瓷有個特點,那就是釉面會呈現微微的青白色。因為無論多好的釉料,按照傳統技法都會摻雜一部分草木灰,再經過柴窯的燒制,和現在氣窯或電窯出來的作品完全不同,這種釉面的青白色是只有永樂青花有的,所以在鑒賞時應抓住釉面特色,警惕非常潤澤透明的釉面。

            永樂青花瓷還有一個特點,即繪制手法的特殊性,這也是鑒賞要點。永樂青花瓷圖案繪制時一般采用雙勾過后再進行上色的辦法,這樣可以使圖案清雋醒目,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即繪制筆觸往往有深有淺,并不統一,以手撫摸會有輕微的不平感,這在其后的成化瓷上已沒有體現。所以鑒賞永樂青花瓷還應看其筆觸,如果是通體均勻無甚變化的,則很有可能非真品。

            最后一個鑒賞要點,那就是看永樂青花的瓷胎底,一般來說,永樂青花瓷是“糯米底”的,即不施釉,但質地細膩顏色溫白,無泛青白色等情況,且撫之如糯米粉;同時邊緣平滑、絕不突兀,后期有少量曲波紋裝飾的,也可能為真品。如果遇到釉底,需要留心,永樂青花時有釉底的,多為白色,非常均勻,釉濃處呈青白,而因為時間自然風化,在薄釉出的胎底是會泛黃的,也會有片紋出現。如果底釉完美,則應警惕很可能非真品。

            明永樂青花雞心碗


            明朝永樂年間,國力昌盛,國泰民安。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燒瓷技藝更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青花雞心碗便是在那一時期橫空出世。在當時,明成祖朱棣放寬了海禁政策,重新恢復海上絲綢之路,為更好的進行海外貿易,國內不少瓷器的燒制均將中華文化和異域文化進行巧妙融合,其中青花雞心碗便是一典型代表。在增添阿拉伯特色的同時又不失中國傳統瓷器以典雅見長的濃濃中國風,接下來,將為各位詳細介紹這一中西合璧的瓷器。

            明代永樂青花雞心碗,形狀碗腹較深,碗口較大,碗足較小,呈圓狀。之所以被稱為雞心碗,原因是碗底有類似于雞心形狀突出。青花雞心碗有大小兩種規格,永樂年間燒制的雞心碗足較矮,胎體較輕,而宣德年間的雞心碗碗足變高,胎體也相對厚重。青花雞心碗外壁花紋多采用花瓣,除此之外鳥獸人物也時常出現,二者相互融合寓意深遠。永樂青花雞心碗色澤艷麗,繪制技法嫻熟,燒瓷技藝高超,紋飾細膩,無不展現出了永樂年間燒瓷技藝的出神入化。雞心碗首創于明朝永樂年間,歷朝歷代多有仿制,但不可否認的是永樂年間出土的青花雞心碗實屬瓷器之最。目前國內外現存的永樂年間青花雞心碗大多采用花卉,據目前資料顯示完整的青花雞心碗共有三件,他們分別藏于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天津藝術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而在這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這件藏品又屬三者之最。

            永樂年間青花雞心碗因其品質上稱,色澤鮮艷,在古玩市場一直備受追捧,被坊間戲稱為“貴族青花瓷”。青花雞心碗價格不菲,市場前景一片大好,極具收藏價值。例如在2007年由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的明永樂青花伊斯蘭花紋雞心碗市場估價70萬港幣到90萬港幣之間,便最終以84萬港幣成交。但如今市面上仿制品較多,且仿制技法高超幾乎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各位藏友如若想收藏還需仔細甄別才是。

            明永樂瓷器怎么鑒定?


            明永樂瓷器怎么鑒定?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些明永樂瓷器鑒定方法:

            1、造型特征:明永樂瓷器的造型造型圓潤、靈巧、清秀,不但繼承了前朝器形,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制作出了許多創新器物。永樂時期創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蓮子碗以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帶蓋瓷豆、高足盞托、雞心碗、臥足碗、臥足碗洗、筒形器座等。雙系小罐,線條圓潤,附蓋,并有雙圓形小系,造型亦很別致。壓手杯,是永樂時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較寬,置于手中,有厚重感,明清歷代有仿制

            2、胎體、底足特征:明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3、釉面特征:永樂時期由于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凈,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廢后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里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

            4、青花用料特征:明永樂瓷器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由于蘇麻離青含錳量低、含鐵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紅、紫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就能燒出濃艷的青藍色,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色彩雅致凝重,鮮艷奪目,層次分明。不過由于青花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一條紋理中常見的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為黑色錫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感。

            5、圖案紋飾特征: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繪,均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畫面多留白地。圖畫花紋多為雙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筆涂抹的筆法,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圓器內外加花,并廣泛采用器心繪畫的裝飾手法。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于鈷料研磨不細所致。明永樂瓷器的裝飾紋樣除用青花繪制以外,還有少量用金彩描繪及刻劃方法表現的。

            6、款識特征:永樂青花瓷一般無款識,只有極少數有年款。只有官窯壓手杯中見有“永樂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寫在器里面中心,圍以雙圈線、單圈線和花瓣飄帶。最寶貴的是青花雙獅繡球心款、花心款、鴛鴦圍款。民窯產品偶有“福、錄(祿)、壽”等款字。

            明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與外來影響


            一、明永樂宣德青花瓷器

            江西景德鎮青花瓷器始燒于元代前期,到元后期至正年間達到了成熟階段。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造型種類繁多,生產數量增大,產品不僅供宮廷與民間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作為贈物及商品大量流往海外。

            (一)、永樂宣德青花瓷器款識

            傳世永樂青花瓷器書寫款識的為數極少,這就為判斷永樂青花增添了一定的困難,目前帶永樂款的青花瓷器僅見到三件,款識均為四字篆書,三件為同形同紋的壓手杯,僅在款識外面的局部紋飾有微小的不同,三件壓手杯現為藏于故宮博物院。帶永樂年款的還見之于白釉薄胎碗及紅釉高足碗上,款識與青花不同,是與紋飾用同一印模于修坯時印上的。宣德青花瓷器則絕大多數均書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書寫位置不同,有書于器物外口的,寫法均為六字橫書;有書于器物肩部的,也為六字橫書;書于器物底部的最多;也有書于器物里部中心的,兩種均為六字雙行直書楷款,外畫雙圈;有書于壺流外側的,為六字直書楷款,外畫雙方欄;也有只書“宣德年制”四字楷款的,但為數較少,多寫于器物底部。永樂宣德兩朝相距時間不遠,在款識書寫上有四字與六字,篆書與楷書的不同差別。流傳國內外的永樂宣德青花如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八百余件永樂宣德青花藏品也如此。長時期以來對于流傳于世的十五世紀初期無款青花瓷器,在斷代上經常搖擺于永樂宣德二者之間,有把無款的一概視為永樂時期作品,方法失之于簡單,還應進一步從造型、紋飾、胎釉等方面幫更為細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它們的細微變化,從而總結出帶規律性的斷代依據。

            (二)、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原料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濃艷及銀黑色結晶特征,目測可以看出它們使用的鈷料是相同的。對于使用什么原料以及原料產地等問題,中外陶瓷學者過去做過不少探索,采取手段主要依據文獻記載、化學分析及物理測定。文獻最早提到永樂宣德青花原料的,是明萬歷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其中提到:“……我朝則專設于浮染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以“蘇麻離青”為飾一語明確講清永樂宣德青花原料名稱,“蘇麻離青”是永樂宣德青花的原料,“蘇麻離青”之明名似即產地的譯音;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稱為“蘇勃泥”,嘉慶年間藍浦《景德鎮陶錄》又稱之為“蘇泥勃”,顯而易見,“蘇勃泥”或“蘇泥勃”是從“蘇麻離青”一名演譯而來的。半個世紀以來,探索者以“蘇麻離青”、“蘇泥勃”及“蘇勃泥”等名稱為依據,對照亞洲出產青料的地區進行考證,遺憾的是這種考證多年來并沒有得出結果。“蘇麻離青”原料雖然沒有解決產地問題,但是蘇麻青料來之國外,這點則早為中外陶瓷學者所公認,都確認它是外來青料,外來青料是對國產青料而言的,永樂宣德時期除大量使用蘇麻離青料之外,還少量使用國產青料燒制民用瓷器,有時也與蘇麻離青料同時使用在一件器物上,像宣德海水龍高足碗,以蘇麻離青料畫龍,以國產青料畫海水,前者呈色濃艷,后者呈色淡雅,起到了襯托龍紋的作用。三十年來中外科學工作者還對永樂宣德蘇麻離青料及國產青料進行了化驗分析與測試,結果都表明功麻離青料含錳量少,鐵及鈷的含量較高,特別是鐵的含量相當高;國產青料含鐵量少,含錳量高。兩者所含氧化金屬不同,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蘇麻離青含鈷及鐵高而呈現濃艷藍色并帶銀黑色結晶斑;國產青料含錳高呈現了藍中微泛紫色,含鐵少沒有結晶斑。化驗分析所得結果,進一步證明兩種青料所具有的特色,從數據上判明了蘇麻離青料與國內青料的區別所在。

            (三)、永樂宣德青花瓷器造型

            不同時期都有其不同器形,由此形成時代風格。永樂宣德時期造型也有其時代性,一般的說,永樂青花器形較小,宣德青花器形較大,帶有一定的規律;有些器物兩朝都燒制,造型微有不同,紋飾也稍有區別,諸如梅瓶、花澆、臥足洗、如意耳葫蘆式扁瓶、雞心碗、雞心小杯、折沿盆、魚簍尊等等;永樂梅瓶下部比宣德〈封底〉時豐滿,花澆形式大體相同,但在柄的處理上有明顯區別,永樂花澆多為龍柄,宣德我為如意柄。此外臥足洗、雞心碗、雞心小杯、魚簍尊等器永樂胎薄,宣德胎厚,區別比較明顯。永樂時新出現的青花器物有雙系小罐、三系把壺、雙耳扁瓶、如意耳葫蘆扁瓶、洗口雙耳扁瓶、雞心小杯、雞心碗、臥足洗、花澆等等,肩部帶兩或三個小圓系的在永樂時期比較常見,如雙系小罐小口,扁圓形腹,平底,肩部兩側各飾一個小系,小巧而玲瓏,三系把壺也呈扁圓形,壺腹一側有彎曲的短流,與流相對處為一竹節式壺把,肩部飾以三個小系,造型設計極見巧思;雙耳扁瓶有兩種式樣,一種為直口,一種為洗口,腹部均為扁圓形,口至肩連以如意形雙耳。宣德時期新出現的器形較多,碗、瓶、罐、壺等器物有多種形式,碗有一種淺式者,器大而胎厚,敞口,口緣削平,口以下漸瘦,圈足,這種碗流傳較多,外口多橫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新型瓶式有腹部碩圓的天球瓶,與天球高度略同的扁瓶、有造型奇特的獸耳折方瓶和略仿石榴式的石榴瓶等數種。罐類出現新型者較多,形式多樣,大小不一,有豆式蓋罐、燈籠式蓋罐、以出戟蓋罐最為罕見,罐肩部橫出八個長方形橫片,俗稱出戟,蓋及內底均橫書“大德吉祥場”五字,造型是為了特殊需要而設計的。壺類也出現了新型式樣,以扁壺最為特殊,壺扁圓形,小口,碩腹,腹部一面坦平,另一面隆起,中心突出一圓形飾,無底足,擔平的一面不施釉,似可靠墻、平放或立于支架之上;另一種壺體較小,上部為壺主體,一面有流,一面有柄,下有托盤,壺盤之間連以支柱,流上橫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高足碗永樂宣德兩朝都燒制,宣德有款的居多,在無款的青花瓷器中,一種口大而撇,碗底部較瘦的,高足稍矮的具有典型永樂造型特征,與帶永樂款的紅釉高足碗造型特征相同。此外一種撇口底部豐富的碗兩朝也都燒制,永樂時胎較薄,釉光澤度強,釉開細紋片,青料濃黑;宣德時胎較厚,釉面有細孔如橘皮,不開片,兩朝區別點比較明顯,雞心大碗也有類似特征。

            (四)、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紋飾

            永樂青花紋飾比較常見的為纏枝花或折枝花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件壓手杯,杯外均為纏枝蓮;畫松竹梅的只有敞口碗,杯壁斜出,沒有弧度,碗里光素無紋,碗外畫松竹梅紋三組。錦紋也具有時代特色,在扁瓶瓶腹兩面的主體紋飾均為錦紋;由六方、六角、磬式等圖案拼組成具有圖案效果的錦紋裝飾;畫花鳥紋的見之扁瓶的兩面或高足碗內,題材有梅花鵲雀;畫龍紋鳳紋的不多,只有龍紋盤和鳳紋壺,在盤的外面畫兩條行龍,中間間隔以幾朵萬字云,鳳紋亦僅見之于三系把壺,壺腹部畫兩個飛鳳穿行于花卉之間;畫人物的比較少見,傳世品只扁瓶一種,在瓶腹的兩面畫五個不同姿態的人物,其中兩人持打擊樂器做打擊動作,兩個持吹奏樂器做吹奏狀,一人雙袖揚起做舞蹈姿態,形態比較生動;此外還有畫竹石紋的碗,碗外竹枝柱石,畫意清新,但傳世較少。主體紋飾有如上述者外,永樂青花瓷器在器物的里口、外口足外起邊飾作用的輔助裝飾有朵花紋、卷枝紋、回紋、錦紋、正反山字紋及圖案花紋等等,朵花紋邊飾多為五個花瓣的梅花組成,錦紋邊飾有兩種,更多的邊飾是畫一或兩道線紋。

            宣德時期御器廠為宮廷燒各樣瓷器四十四萬余件,據明文獻記載絕大多數為青花瓷器,這可以說明為甚么流傳至今宣德青花仍然較多的一個原因,當前國內外很多博物館都收藏有宣德青花,故宮博物院得天獨厚,收藏宣德青花多達七百余件,這是一批極為寶貴的財富,為研究宣德青花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宣德青花不僅造型多種多樣,紋飾也比較豐富,器物裝飾花紋最常見的仍屬纏枝或折枝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靈芝、松竹梅等紋,在大型盤碗的盤身里外及盤心等部位更為常見。在盤心部位紋飾變化較多,有畫折枝牡丹兩朵的,一仰一覆,也有兩朵牡丹并列的,均輔以枝葉,在枝葉的安排處理上也極盡巧思,既賦之以生機,又富圖案效果;此外也有于盤心安排三朵、四朵以至五、六朵花卉的,都能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樹枝線條生動流暢,也起到了烘托主題紋飾的效果。新出現的裝飾花紋有仕女游園,在盤、碗、高足碗的外部畫亭臺樓閣園景,幾個仁女游于其間,也有畫吹簫引鳳的。團龍、團鳳以及團龍鳳等紋飾也開始出現,在葵瓣式洗、蓮瓣式高足碗等器物的里外、在每一花瓣上畫以卷曲做一團的龍紋鳳紋或龍鳳紋紋飾,大大豐富了宣德青花瓷器的裝飾畫面,又賦予器物以宮廷御用瓷器的標記。海獸紋也屬宣德時期新出現后種題材,在碗及高足杯的器物外面畫不同形狀的異獸于海水上,獸體一半在海水之上,一半陷于海水之中若隱若現。畫海水龍紋的最為生動,宣德時期畫師們對洶涌澎湃的海水以及漩渦、浪花的描寫最為擅長,對龍紋的描畫也極生動;海水龍有兩種畫法:一種為白地藍花,一種為藍色海水白龍,劃刻龍體輪廓及脊麟紋,龍體矮健,四爪有力;龍本來是想象中的動物,但是經過畫師們的生花之筆,把它畫在瓷器上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瓷器上書寫藏文的也始于宣德時期,已見到的有僧帽壺,出戟罐、碗和高足碗,有在碗外通體寫藏文的,有的在突出部位寫藏文一周,也有只書寫幾個藏文的,對后世產生一定影響。畫一束蓮花的宣德青花也傳世不少,束蓮紋始于北宋,此后即消聲匿跡,至明宣德時又再次出現,并做為主體紋飾畫在大盤的盤心部位。畫枇杷綬帶鳥的傳世品有三件,均為同形同紋的大盤,盤心畫折枝枇杷果一枝,一綬帶鳥立于枝上做回首啄果狀,布局與構圖極佳,似取材于宣德時畫院畫家稿本。畫靈芝紋的宣德青花較多,或為主體紋飾,或為輔助紋飾,有纏枝的,也有折枝的,壺柄上有豎畫三個靈芝的具有圖案效果。有在整器上畫海水的,但不多見,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展覽一件青花雙耳三足爐,爐體碩大,胎厚達4厘米,近底部厚達10厘米,爐口直而廣,頸直而短,爐腹碩圓,頸兩側各有一沖天耳,腹下承以三獸形足,爐通體畫海水,近底處畫矗立的江牙,整個紋飾具有壽山福海涵意。此爐系仿照故宮博物院藏宣德款銅爐式樣制做的,銅爐頸部凸起半球狀漩渦紋飾一周,青花大爐亦照樣模仿并畫漩渦紋一周,此爐高達56.厘米,為傳世宣德青花瓷器罕見的珍品。做為邊飾和起間隔作用的紋飾題材常見的有卷枝、回紋、海水、朵花紋,變形海水、正反山字、正反云頭及曲帶紋等等,這些紋飾為明代中后期青花所繼承。

            二、永樂宣德青花的外來影響

            中國陶瓷自唐代以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頻繁往來,陶瓷器大量地流傳海外,一方面它對亞洲國家的陶瓷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摹仿中國陶瓷之風一時興起,今天了到實物的有日本仿燒唐三彩,朝鮮仿燒越窯青瓷,到了宋代這種影響更加有增無減;另一方面在對外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吸收了一些外來因素,唐代鳳頭壺、牛首杯等等器物可以看到這種跡象。明永樂宣德時期三寶太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每次都攜帶有大量的增物和供交換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大量地流傳到東南亞和西亞地區不少國家。聰明智慧的景德鎮制瓷工匠,以交換寶物之中汲取外來文化做為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的營養,永樂宣德青花傳世品中不乏看到這種文化交流的結晶,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西亞地區特色的造型器物,有的造型或紋飾與伊朗、敘利亞、土耳其等國家器物一樣,有的在造型或紋飾上稍加改變,這些瓷器今天已被視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研究中國與西亞地區伊朗、敘利亞、土耳其等國家人民友好往來與貿易交往等問題不可缺少的實物依據。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吸收西亞地區因素的有以下九種器物,它們是天球瓶、如意耳葫蘆扁瓶、洗口如意耳扁瓶、執壺、花澆、魚簍尊、折沿盆、盤座、直流壺和扁壺。它們有的摹仿陶器,有的摹仿黃銅器(Brass)有的摹仿金銀器,以摹仿黃銅器的較多。

            天球瓶其形為小口,口頸相連,腹部碩大如球,平底,是仿照敘利亞同式瓶燒制的,伊朗阿迪比爾寺廟收藏有天球瓶一件;頸肩之間有雙耳,紋飾分兩部份,腹部上半為大小八組圓形紋飾,大者四組均刻阿刺伯文字,小者四組為卷枝紋,腹部下半刻阿刺伯文大字,兩面各飾以一組圓形卷枝紋,鳳紋之間均飾以凸起的乳丁紋。永樂宣德天球瓶只見之于青花瓷器,形式大同小異,均無耳,紋飾均為永樂宣德時期常見者,諸如纏枝花卉、云龍及海水龍等紋。

            如意耳葫蘆扁瓶有兩種形式,一種上部為葫蘆形小口,下部扁圓形;一種為下部稍大于上部,兩種瓶的兩側均有如意形耳,下均為長方形圈足。此種瓶是仿照西亞地區同形陶瓶燒制的,在瓶的口部略有變化,主體紋飾兩面也仿照瓶的寶相花式布局,傳世品以宣德時期較多,有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橫款的,均書于瓶口的下面。傳世文物之中還有銅質者,造型、紋飾及年款均與宣德帶款者完全相同,很有可能西亞地區有些種黃銅(Brass)雙耳瓶,因此也有銅質仿制品。洗口如意耳扁瓶其形為洗形小口,瓶腹較大,圓而扁,口肩連以如意形雙耳,寬圈足,肩部左右各凸起一圓餅。此種瓶式元與明初均未見過,從形式看也屬摹仿西亞地區器形燒制的;傳世青花瓷器中有永樂時期者,以兩面畫錦地紋飾及纏枝花者稍多,所畫圖案紋飾也具伊朗特色。

            執壺為宣德時期常見壺形之一,壺體瘦而高,小口,口一側有形方流,流口呈葫蘆形,與流相對處有曲柄,口與頸相連,豐肩,肩以下漸斂,腹部近垂直形,圈足。此種壺是摹仿伊良十三世紀銀壺造型燒制的,伊朗銀壺腹為十方形,流向上翹起,圈足外撇,而宣德時期青花壺改為圓形腹,壺流改為平行,與壺柄高度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外撇圈足也改為直式。經過一些小的改變仍然保存了伊朗的民族形式,同時也適合了明代宮廷實用需要。

            花澆也屬永樂宣德時期常見的,一種新的造型,其形為口頸相連,腹近球形,口肩連以曲柄,底心內凹。花澆是仿照西亞地區黃銅及白玉花澆澆制的,黃銅者刻纖細花紋。永樂宣德青花花澆也傳世不少,永樂花澆均為龍形細柄,宣德者柄為如意形,宣德花澆有六字橫款的,均書于肩部。

            魚簍尊,淺式,斂口,口以下漸廣,腹下部肥大,圜底。是摹仿西亞黃銅魚簍尊形式燒制,西亞地區黃銅魚簍尊有兩種形式,造型大體雷同,僅口部稍有不同,一種為直口,一種為斂口,直口者器外刻有紋飾,斂口者光素無紋,永樂宣德均摹仿斂口魚簍尊,外部多繪纏枝花卉,口下多畫圖案紋飾,器物里心畫折枝花卉。折沿盆盆口沿外撇,盆身上部微狹,下部略廣,盆身幾近垂直,平底。折沿盆是仿敘利亞彩繪盆及伊朗黃銅折沿盆形式燒制,伊朗阿迪比爾寺廟收藏品中有一件敘利亞燒制的彩繪折沿盆、盆外主體紋飾畫團花四朵,花間均書阿刺伯文字。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仿折沿盆的流傳不多,盆有大小,里外里纏枝牡丹、蓮花及牽牛花紋的稍多,永樂折沿盆形式較小,紋飾富西亞地區特色。

            盤座造型具典型西亞地區特色,上下均折沿,座身近垂直,中部凸起一周,盤座中空無底。此形是摹仿西亞地區黃銅盤座形式燒制的。黃銅盤座興起于十三世紀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時期,十四世紀時仍然盛行制做,據已知資料,目前收藏于埃及、英國及美國博物館的十四世紀黃銅盤座共有八件,此外埃及開羅還流傳有陶質盤座,它們形狀特征大體類似,黃銅座器身外部刻團花及阿刺伯文。宣德時仿燒的青花盤座目前有兩件,一件收藏于故宮博物院,一件現藏于大馬士革私人之手,兩件造型紋飾完全相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盤座,乾隆時已收藏于清宮,曾定名為無擋尊,乾隆曾為此盤座寫過詩句,今天應還它以盤座的原有名稱。直流壺其形為撇口,球形腹,圈足外撇,腹上部有流,流直形向上斜出。此壺明顯富有西亞地區金屬器特色,傳世永樂青花直流壺見過兩件,一藏于故宮博物院,一流散海外,兩件壺造型紋飾完全相同。

            扁壺,為宣德時期一種造型奇特的壺,壺身小口無頸,有蓋,腹碩大呈扁圓形,肩有雙系,壺一面坦平無釉,盛物可靠于墻壁,不用時可平放,一面隆起,中心凸起一圓餅。此種壺式元末明初均未見過,是仿照西亞地區壺式燒制的,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數件,壺身均畫纏枝花卉,體積均較大。

            除上述九種器形外,永樂宣德青花瓷中帶西亞地區影響的還有不少,本文只做一扼要的介紹,系統的研究將是很有必要的。

            明永樂青花燭臺


            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首次拍賣會即將推出,此次拍賣,瓷器方面最為突出的當數明永樂景德鎮官窯青花燭臺。

            這件青花燭臺,高29.8公分。插口及底座為八楞臺式,器身內外均施透明釉,器外口沿至足端均繪青花紋飾。青花色澤濃艷,有黑褐色斑點,黑斑似沁入胎骨,筆繪工致,線條流暢。

            筆者第一次見到這些青花燭臺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當時看到的是一對相同的作品,其制作質量之高,無論是胎釉制作工藝,還是青花呈色,均顯示出精品本色。

            這種燭臺目前在全世界的收藏數量很少,除了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對外,僅見北京故宮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機構的珍稀藏品。

            明代景德鎮官窯燒造燭臺應該是從永樂時期開始的,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過洪武時期的同類造型器。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大規模燒造御用瓷器,除了燒造那些具有傳統特色的器物外,還有不少具備伊斯蘭風格的作品,如燭臺、執壺、花澆、扁壺、器座、洗等。從這些模仿西亞地區形制的傳世品數量來看,遠遠少于中國傳統器形作品。同樣,從同類伊斯蘭器形作品看,燭臺又屬于傳世品中較為罕見的類型。

            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燒造的燭臺所見有兩種,一種為白釉,另一種是青花。傳世所見主要為青花器,有大小兩種,大者高達38公分以上,小者高不足30公分。除了少數傳世作品外,景德鎮珠山明代御器廠舊址曾出土過一些青花和甜白釉的燭臺殘器,如1983年出土的永樂白釉燭臺和1982年出土的宣德青花燭臺均是明證,這些殘器和傳世完整器具有大同小異的風格,可以想象當時制作的青花燭臺可能有多種。而且,這種青花燭臺有書款和不書款兩種,那件出土青花燭臺器身還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開宗明義為宣德時期制作。而現在傳世的這些作品均不書款,景德鎮出土的永樂白釉燭臺底心滿釉,那件宜德款青花作品則底心有一用于墊燒的澀圈,敬華公司這一件也有澀圈,從這一點上看,兩者燒造工藝相同,所以,這件作品的燒造時代與出土青花燭臺年代不會相差太遠。

            此次拍賣會上這種明永樂宣德時期燒造的青花燭臺,是一件傳世稀少、制作精美的難得之作。(陸明華)市場報

            如何鑒定弘治青花瓷


            明中期青花主要是指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青花瓷器。中國古玩收藏鑒賞研究會會長盧鶴壽先生為收藏愛好者介紹弘治青花的鑒定要點。

            他說,要把握弘治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必須從明成化青花傳承上看,因為弘治青花瓷器不管是青花、色釉還是彩瓷基本上都是成化瓷的延續和發展,總體風格相似。這個時期,成化斗彩的制作已經停止,黃釉、白釉刻填綠彩則負有盛名。該朝瓷器傳世量遠比不上成化和永宣時期,由于物以稀為貴,弘治青花市場價位居高不下。

            器型:主要有葫蘆瓶、香爐、高足碗、折沿盤,撇口盤、三足爐、罐、收口碗、撇口碗等。官窯中琢器不多見,常見的盤、碗類圓器圈足較成化器稍矮一些,有些器底整個收縮下凹,器里圈足承托處微量凸露,盤底多有塌底現象。弘治青花總體上繼承了成化朝的制作工藝,帶有成化朝遺風,但就青花器型而言,更加規整流暢,秀逸柔美。

            胎釉:弘治青花瓷器,胎骨細膩潔白、致密,修胎工整精到,圈足光滑圓潤,足墻偏矮,內墻直立,深淺不一。官器碗、盤類器足雙邊線特征明顯,即貼近器足的地方多飾有兩條青花邊線。所見仿品在胎足上和真品差異很大,底足平整光亮,足徑寬大窄小不一,器身比例很不協調。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文化:如何鑒定明永樂青花瓷》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文化:如何鑒定明永樂青花瓷》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明宣永樂青花瓷器鑒別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