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宋瓷,汝窯為魁,汝窯瓷器作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瓷汝、鈞、官、哥、定之首,一直沒有離開人們的視線。李苦禪先生就曾寫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也充分印證了汝窯在輝煌絢爛的制瓷史中獨領風騷的地位。由于故宮博物院在建院90年之際舉辦清淡含蓄汝瓷大展,又讓汝瓷整體回歸收藏界視野。
宋汝窯青瓷蓮花式碗
看不夠的雨過天青色
汝窯傳世品的數量稀少,歷來受人喜愛,宋徽宗趙佶曾經寫過一首有名的雨后詩,其中一句為: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片宋徽宗夢中見到的天青色,讓汝窯從此名滿天下。
雨過天青的顏色,不知道難倒了多少工匠。對于此,有各種神奇的傳說傳世。最著名的傳說之一就是為了燒制釉色獨特的汝窯瓷,工匠們不惜工本,選瑪瑙石入釉,才使汝瓷呈現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瑩潤純凈、素雅高貴的皇家之氣。
宋汝窯青瓷奉化款碟
宋代的青瓷以其單色釉的純潔、素靜,造型高雅為歷代所推崇。而于北宋中后期出現的汝窯,特別是專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瓷器汝官瓷,更是以其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紋,芝麻掙釘釉滿足等絕難復制的特色贏得了汝窯為魁的美譽。
南宋人周輝也在《清波雜志》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看來以瑪瑙入釉呈現出皇帝夢中的色彩,雖是一個傳說,其中原委亦無法考證。而南宋距離北宋時間很近,但連南宋人都發出近尤難得的感嘆,時至今日,汝官窯瓷器就更為難得了。
而天青色作為汝窯最具代表的顏色之所以讓文人雅士所傾倒,是因為這種特別的顏色會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時,呈現不一樣的變化,這也是汝窯瓷器的魅力所在。在明媚的光照下,汝瓷的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后,云開霧散時,澄清的碧空中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其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澈的湖水。
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與此同時,汝瓷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的特點也讓人難以忘懷。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其釉面明顯酥油感覺,看起來正是有似玉非玉之美。
其實,這種天青色是釉中含有少量鐵造成的。燒造時,青色的深淺隨溫度的高低變化。這種釉料不含任何人工化學成分,是數十種天然石料中微量元素成色,這也是后世難以仿制的原因。
多部歷史文獻也曾記載,北宋以后歷朝歷代就曾嘗試復燒汝瓷,但沒有一次獲得成功。特別是明清時期,宣德、雍正、乾隆等數代帝王都曾招募天下最優秀的工匠,在景德鎮建御窯仿制各地窯的瓷器,其他宋瓷都可以仿到亂真,唯獨天青色的汝瓷無法如愿仿造。
宋汝窯天青釉奩式爐
此外,汝官瓷的胎質具有獨特質地,其胎質細密,胎壁薄堅,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銅,使得其胎體色澤近似燃燒后的香灰,俗稱香灰胎,又叫銅骨。
由于汝瓷釉厚,并在釉存中有少量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古人對此即有寥若晨星之稱。這也是指在汝窯瓷片的斷面,肉眼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而用放大鏡于釉面上觀察,中層的這些氣泡,于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分布。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這也屬于汝窯的又一特征。
千古汝窯拍賣稱魁
汝窯因稀而貴,真品難得一見。2012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經過8位競拍者15分鐘的較量,34次叫價后,最終以2.0786億港元的天價成交,較拍賣前估值底價高逾3倍,刷新宋瓷在世界上的拍賣紀錄。
這件直徑僅有13.5厘米的汝窯葵花洗,出自英國著名的中國古陶瓷收藏家克拉克夫婦,珍存其近40年,直至夫人去世前才將其出售,輾轉至日本繭山龍泉堂。
宋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汝窯藏品雖然個頭兒都不大,但它們卻一經上拍多是天價成交。同樣是一件汝窯小洗,直徑為17.5厘米,1992年12月香港著名收藏家區百齡在紐約佳士得拍場上以154萬美元的高價成功競得。www.ft-86.com
這件汝窯小洗收藏傳承有緒,民國初年曾為知名古董商盧芹齋收藏,后來賣入美國史蒂夫姜肯三世家族,這一價格是當年中國瓷器在世界范圍內的最高價。自此之后,直至2006年3月紐約佳士得春拍,才出現過一件汝窯殘器北宋汝窯盤,直徑7.2厘米,經過火燒,口沿殘損,也是史蒂夫姜肯三世家族的舊藏品,以6萬美元成交。
現在,由于傳世過少,目前出現在拍場的汝官窯整器可謂鳳毛麟角,這并不是偶然現象。其實在南宋,珍稀的北宋汝官窯,就已經是近尤難得。由于汝官窯瓷專為皇室之用,制作的藝術水準很高,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傳世的每一件汝官瓷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因其為皇室生產的特殊性,燒出而沒有被選中的瓷器,悉數砸碎毀掉,致使成器很少。因之,汝官瓷在北宋末、南宋初已屬珍品,進入南宋汝瓷就已十分珍貴,縱有家財萬貫,不低汝瓷一件,就成為人們崇尚汝瓷的真實寫照。
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汝瓷更是深藏宮中,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才有部分流出宮外。據不完全統計,流傳到今天的汝窯真品早已不足百件,有明確記載的不過65件半。
據不完全統計,傳世汝官窯完整器現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收藏1件。另外,日本的幾個博物館現存4件,美國的幾個博物館現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
此外,迄今為止,科學考古發現了47件汝官窯,其中寶豐清涼寺出土7件,寶豐蠻子營窖藏出土40件。以及國內外收藏家的珍藏中極少部分沒有公開的部分,但所有的加起來全世界汝官窯應當不會超過150件。
汝窯無大器十窯九不成
能走進拍場中的宋代瓷器非常稀少,對汝窯來說,更是如此。對于器型多是盤、洗、碗等為主的宋瓷而言,其口徑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極少超過20厘米,幾乎沒有超過30厘米的大器。
在古瓷收藏界有天下宋瓷,汝窯為魁的說法,究其原因,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其只有20年左右的燒制時間。
汝窯的出現,在南宋《坦齋筆衡》中有記載,宋徽宗之所以督造汝州青瓷,是因為他覺得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
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汝官窯的燒制,大致在宋哲宗元元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的20年間。北宋宣和年間,隨使高麗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三個或五個,因此,過大或過重的器物也不適應支釘燒制,也造成了汝瓷十窯九不成。
支釘燒制從漢代陶器至唐代瓷窯已普遍使用,并不鮮見,但汝窯卻有它的特殊之處。汝窯支釘采用耐高溫的優質瓷土,小而尖,釉層越薄則支痕越小。因此留在成器上的支痕極為細小。
總而言之,汝官瓷已成為傳世品保存最少的古陶瓷。而國內民間的汝窯藏品大多數為臨汝窯、東溝窯等汝民窯器,其價值和汝官窯有很大差距,通過與出土發掘所獲得的資料反復對比考證,能得到各位專家公認的汝官窯瓷為數不多。
擴展閱讀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窯——汝窯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窯址: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
特點:
1.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
2.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
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窯——定窯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定窯
定窯為宋代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故稱為定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窯址: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
特點:
1.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
2.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
3.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征之一。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窯——哥窯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哥窯
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窯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
特點:
1.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2.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窯——官窯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在琳瑯眩目的中國瓷器中,"北宋官窯青瓷"出類拔萃,精美絕倫,古氣盎然,樸人眉于,被視為瑰寶。官瓷是官辦瓷窯制器,專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時代的宮廷御瓷,權臣貴胄也只能望瓷興嘆,可見而不可及。因而高貴、難得便成為人們對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傳官窯造出以后,宮里的太監便來檢查,發現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宮里,供皇室使用。正因為這個,所以,官窯存世量極少。
特點:
1.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
2.官府經營的瓷窯。也泛指明、清時期景德鎮為宮廷生產的瓷器。元代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明清景德鎮官窯,近代常以帝王年號分別命名,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等。明清官窯亦稱御窯,存世量極少。
3.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窯——鈞窯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窯址: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
特點:
1.鈞瓷的釉色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
2.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
3.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
宋代五大名窯——哥窯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哥窯
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窯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
特點:
1.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2.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