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陶瓷文化:宋代真假青白瓷鑒別方法

            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觀白中微微閃青而得名,是我國宋代窯場分布較廣、產量很大、工藝精湛的一個瓷器品種,其珍貴程度雖不能與同時代的汝、官、哥、鈞、定5大名窯比肩,但其名氣在當時也是遠播遐邇。在眾多的產地中,景德鎮的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窯口所產青白瓷翹楚為最,被世人稱之為“假玉器”,是古瓷收藏者隊伍中備受青睞的“常客”。景德鎮這個古老的制瓷重鎮,千年窯火不斷相沿承襲,能夠生產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傳人,在當今難以計數的個體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制出幾可亂真的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許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機會經常接觸到各類的仿制品,更無緣能經常到這些作坊去仔細觀察,有的人在收藏過程中,按圖索驥,“打眼”屢有發生。筆者得地理之便,有空常去作坊集中的地方瀏覽探訪,窺到幾許“貓膩”,現不避絮叨之嫌,作些介紹,供藏友們參考。

            一、看表釉。宋代青白瓷的工藝以湖田窯“領銜”,因此,現代作坊大多以此為“標型”,千方百計在釉色白中泛青、“瑩縝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過猶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而仿品大多為石灰堿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釉特征,器物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為聚釉,即在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仿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采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難察覺。二、看胎質。眾多書籍和專著介紹宋代青白瓷的胎質,都說是潔白堅致細膩,瓷化程度高,這只是相對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工藝水平而言,它與現今瓷器胎質的潔白堅致細膩和瓷化程度相比較,不能類同。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其實以淡淡的糙米黃和淺灰白為多,由于當時還沒有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發明),胎質比不上現代瓷器堅密,這從殘器的剖面可以觀察領悟,嚴重的還可以看到細密的孔隙。另外,宋時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煉,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細。很多器物的露胎處(尤其是器底)會有顆粒狀土渣。現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質雪白光滑,十分堅挺,這一點是很容易辨別的。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摻入微量的色土和細沙粒,以改變胎質顏色和結構;有的則在成品瓷的露胎處,抹上黃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這些只要稍具常識,即可“捉襟見肘”。三、看底足。從傳世器物和出土標本看,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燒、澀圈疊燒和墊餅置燒3種方法,當代仿品均采用之。前兩種因為芒口和澀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好前述看胎質的知識,是不難識別的。而墊餅置燒,有不少人卻真偽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墊餅痕呈淡淡的土黃色或褐黃色,且深淺不一(圖1),而仿品實際上并非用墊餅置燒,而是在匣缽中(有的甚至不用匣缽,直接在氣窯中裸燒)燒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顏料以及雜料做出餅痕,這種“餅痕”顏色為黃黑色或醬色,特別的深,甚至高出器底,與真品餅痕自然滲出吸附明顯不相同。有的更簡單,用淡淡的黃色漿水或黃泥涂滿器底,以“丑”遮“俊”。還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無釉,器底滿釉卻有餅痕;有的既有餅痕,又有支釘痕,根本不符窯藝,這是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續貂”,自露馬腳。

            四、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產窯口眾多,歷時長久,因此其器型十分豐富,日用品、陳設品、禮器、明器中的品種難以計數,需要認真掌握各個時期不同品種的基本造型以及衍變規律與特征。現代作坊中生產的青白瓷,大多數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圖譜或存世品進行仿制,但那畢竟是仿品,具備一定常識還是容易鑒別的。讓人較為頭痛的是少數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會弄錯。一藏友購得一只青白瓷塔式蓋罐(圖2),晶瑩透亮的色澤,酥光寶暈的胎質,冰裂如砌石般的開片(深埋土層形成的典型特征),白中微黃的胎質,罐內壁粗拙的胎泥連接條疤,平底墊燒的褐黃色餅痕,外壁刻花低凹處積釉呈淡淡的湖青色,都不是現代仿品所能企及的,這些均為“開門”的宋代青白瓷特征。然而,此罐卻是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這是因為:在宋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浙江的龍泉窯和陜西的耀州窯等,都曾經生產過塔式蓋罐,從出土和存世的器物看,塔式蓋罐的罐身一般都為長體形,配上高高的塔蓋,比例十分協調;圓體的罐子,其蓋一般為扁圓形,有齊邊的,有花邊的(如荷葉形);有的有鈕,有的無鈕。而藏友的這只罐,罐身高9cm,腹徑10cm,基本上呈圓形;而塔蓋高7.5cm,差不多與罐身的高度相接近,上下比例不適當,看起來很別扭。再仔細觀察,還會發現,罐身和罐蓋的青釉雖然都有開片,但開片的紋路并不相同,而一器物深埋于同一土層中,卻形成兩種不同紋片是不可能的。那么,這將作何解釋呢?我認為,這應該是同一地點出土的兩件器物張冠李戴了:圓罐身存蓋破,塔蓋罐身碎蓋存,它們重見天日后,被人為地搭配在一起了,因此,此罐應算作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

            當然,除了上述4個方面,還有宋代與元代、湖田窯與其他窯口、裝飾技法以及窯藝等方面,需要比較區別的地方還很多,古瓷收藏愛好者要努力通過實踐加以掌握。比如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隨文附圖3的這只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蓮紋碗,器高6.5cm,口徑17cm,足徑5.6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強,圈足厚只有2毫米。紋飾刀法恣肆,線條流暢,疏朗空靈,迎光照之,兩朵折枝蓮花透亮美奐。器口包銀鈴,由于年代久遠,包銀已氧蝕發黑剝落,多處有灰白或綠色銹斑。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可用宋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所言:“宋瓷之佚麗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窮研極麗,幾于鬼斧神工。”而仿制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采用的是現代制模灌漿法,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顯得規整、匠氣、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同時,仿制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實在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代瓷工也只能望其項背,嘆為觀止。

            taoci52.com延伸閱讀

            毛瓷的鑒別方法


            毛瓷是匯聚了眾多陶瓷大師精心燒制的主席專用瓷器。毛瓷有四大特色: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另外,毛瓷是偉人毛主席使用的過的瓷器,蘊含著偉人信息,加之數量稀少,收藏價值極高。今天小編就給您介紹下毛瓷的鑒別方法。

            怎樣鑒別“毛瓷”的真偽呢?根據當年參加過研制“毛瓷”的專家們提供的信息,我們把鑒別真假“毛瓷”的方法歸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瓷器的種類和用途上鑒別。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毛瓷”的主要用途是解決毛主席用餐的保溫、保潔問題,同時還有少量的毛主席書房用具。所以當時研制的“7501瓷”以盤、碗、勺、品鍋、茶壺、茶杯為主,并全部配有很嚴密的蓋。書房用具中有煙灰缸、筆筒、筆洗等。由于毛主席晚年不喝酒,所以沒有酒具。目前市場上流傳的“毛瓷”除了上述器物外,還有酒杯、酒壺和不帶蓋的大碗,這些瓷器基本可以斷定是假的。另外,還有一些與餐飲和書房用具無關的擺設瓷器,如花瓶、水仙盆等,也肯定不是“7501瓷”。

            二、從款識上鑒別。“7501瓷”一律用非常工整的篆書題寫“景德鎮制”兩行四字款,沒有其他落款形式。如發現楷書款,可以斷定是假貨。還有一種題為“中南海陶瓷研究所制”的款,也與“毛瓷”沒有關系。即使發現了篆書“景德鎮制”的款識,也要仔細分辨,真正的“毛瓷”題款是著名工匠用小筆寫成,字體端莊工整,且透出一種秀逸。而仿制品字體寫得往往生硬做作,只要認真辨別,不難發現破綻。

            三、從胎體的光潔度、白度和透明度上鑒別。“7501瓷”是特選江西撫州的一種非常珍稀的優質高嶺土做原料,這種高嶺土今天已經非常稀少了,用此原料制成的瓷器,呈半薄胎狀,通體晶瑩剔透,溫潤如玉,潔白無瑕;逆光視之,器壁非常均勻,成半透明狀;以手指輕擊,其聲音清脆悅耳。而近幾年的仿品無法找到這樣高質量的原料,所以胎釉顯得粗糙,而且表面常常呈現深淺不均,或帶有疵點,敲擊出來的聲音有些發悶,逆光看時更可發現器壁薄厚不勻的現象。

            四、從繪畫技巧上鑒別。當年參加“7501瓷”繪制的都是名傳四海的繪瓷大師,如王錫良、章鑒、張松茂、汪桂英、劉平等人,而且在繪制時各位大師又都只繪制自己最純熟的部位,如花卉的枝干由王錫良、戴榮華繪制,點花朵的洋紅由劉平、徐亞鳳、舒惠娟承擔,其余部分由章鑒、汪桂英等人繪制。所以整個瓷器的畫面粉潤嬌美,生動自然,枝干花朵渾然一體,認真欣賞找不出一點敗筆。而仿制的“毛瓷”顏色既不鮮亮,枝干配合也缺乏渾然一體的意境,有時還會出現畫面的中斷、顏色的變態等現象。雖然有些仿品也不惜使用好的呈色劑,但由于“7501瓷”中花朵的紅色使用的是以黃金作呈色劑的特殊顏料,難以尋找,且價格昂貴,制假者為牟利絕不肯做如此大的投入,所以不管是梅花還是桃花,都顯得暗淡無神,只要對照真品的圖錄比較,真品就十分鮮明了。

            五、從燒制工藝上來鑒別。“7501瓷”入窯時,是裝在特制的匣缽中隔火燒制的,瓷胎的燒制溫度要達到1400°C。在高溫下隔火燒制的瓷胎瓷化徹底,無論光潔度、硬度、潔白度都能達到很高水平。而現代仿品都是用氣窯無匣燒制,溫度無法達到1400°C。而且在升溫速度、水氣蒸發、有機物溢出等幾個環節上,都與真“毛瓷”有較大差距,所以不可能有真“毛瓷”那樣的胎質,繪畫、顏色也不可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尤其明顯的是,釉上彩的水點梅花器物,是在胎體燒成后在瓷胎上再繪制花卉,然后二次入窯燒成的。在選擇成品瓷胎時,凡胎上有薄厚不勻或其他瑕疵的,不可能再將其繪上花卉圖案,制成成品。因此,凡發現瓷胎有毛病的釉上彩瓷器,可以一律定為偽品。

            大明萬歷瓷器真假鑒別方法


            辨胎釉

            胎色白中閃灰,胎質干澀、空隙較多從明嘉靖起瓷器胎質已遠不如明代早、中期淘煉精細、致密潔白。萬歷官窯小件仍胎質較細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質已明顯見差,胎質較細、空隙較多,并常見黑色雜質。瓷釉方面,萬歷,在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幾乎沒有生產瓷器,在我國歷史上成為瓷器空白期。

            辨紋飾

            紋飾線條如硬筆所繪萬歷時期瓷器紋飾采用雙線勾勒填色法,輪廓線條較硬,如用硬筆所繪,由于回青料暈散現象嚴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線外;這一時期器物紋飾畫風稚拙,如孩童所繪一般;紋飾已趨繁縟,畫面缺乏層次;人物、動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調,嬰戲紋中的孩童頭大如斗;麒麟瑞獸老態龍鐘。

            辨工藝

            器物底足處理不十分規整萬歷時期瓷器上最為突出的的裝飾是鏤孔手法,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藝手法。鏤雕器中常見瓶、盒之類,鏤雕手法較率意,無精細之感。萬歷時期瓷器大器很多,多制作粗糙,時有夾扁現象;瓷器修胎不十分規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時工藝較粗糙,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器物里釉可見白色絞絲紋;小件瓷器常見有各式盒子、筆桿、筆山、盤、碗、香薰、爐、蓮瓣形洗、燭臺、各式托座、執壺、盆、壁瓶等,有的修胎較精細,有的則稍粗。盒類瓷器多變形,不平整;盤有塌底現象,底足處理不規整,器物底足可見粘砂現象;盤碗類器物底足足墻較窄,圈足較淺,微向內收攏;底足的胎釉交接處多有一線橙黃之色,也稱火石紅,這是鑒定的一個依據。

            辨款識

            "萬"字體現了早晚兩期的風格明萬歷官窯年款多為六字楷書,四字楷書較少見。有青花和紫彩書寫款,也有刻劃款或在刻劃款的筆畫上填綠彩的。落款位置較復雜,常見于外底,另有內底、外口沿、肩部等。青花燭臺則書于盛盤下。六字款的排列方式有六字雙行、三行、單排橫書、單行直書及旋環形等。款外有圍以雙圓圈或雙方框的,也有無邊欄的。有一種青花番蓮八吉祥紋高足碗,內底心直書六字單行款,款外加雙方框,框外復加雙圓圈,此種款式較罕見,明代除萬歷朝外,唯宣德朝還有此款式。有些尊、洗的外底不施滿釉,而是僅在中心有一圓餅形釉罩住六字雙行青花款。萬歷官窯瓷器年款中的絕大多數為青花款,且早晚期特征鮮明,早期的青料與隆慶時相似,呈色濃艷,字體挺拔有力,中晚期則濃艷者少。萬歷款識字體頗近顏體,端莊工整,敦厚剛勁,筆力較硬,轉折處多頓挫,捺多偏長。早期字型較瘦,晚期趨肥。"大"字之撇、捺頓挫有力,"萬"字有"草頭"(艸)與"羊字頭"兩種寫法,體現了早晚兩期的風格。

            辨造型

            不同時代,生活習慣、風俗人情以及技術條件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審美標準、,因此不同時代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是瓷器文物鑒定的重要依據。對歷代瓷器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了解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準確的器形概念,善于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品。

            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有的雖然采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后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準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陶瓷文化】真假“毛瓷”的鑒別技巧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毛瓷”絕大部分是贗品,而且一些贗品在銷售時還出示了制作者個人簽發的鑒定證書,因此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市場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用“7801”冒充“7501”。所謂“7801”是1978年華國鋒主持中央工作期間,陶研所為中南海燒制的一批瓷器。區分“7501”和“7801”可從下述兩方面進行。

            1.從品種著手。比如人們在拍賣會上見到的痰盂、大號茶杯、圓形煙灰缸、酒具等都是“7801”產品,“毛瓷”中沒有這些產品。

            2.比較它們的彩繪圖案。首先“7501”畫工嚴謹、細膩,“7801”畫工粗糙。其次兩者畫法也有所不同,僅以2號釉下彩茶杯為例,觀其梅花圖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7501”向上收筆,“7801”向下收筆,區別較為明顯。又如“毛瓷”中的釉下彩雙面繪芙蓉花碗和用白線勾出花頭的技法在“7801”中是絕對沒有的。再有“7501”的彩繪用料也比“7801”考究,無論是細度還是艷度前者都比后者好。

            第二,利用制作“7501”時剩余白瓷胎進行“后加彩”。此種贗品均為釉上彩產品。由于釉上彩產品要經“高溫釉燒”和“低溫彩燒”兩步完成,因此在完成第一步“高溫釉燒”后,必然要將其中有質量問題的白瓷胎淘汰后再進行彩繪。“毛瓷”的質量要求極其嚴格,只有按照國家質量標準達到特級和一級的白瓷胎才可進入后道彩繪工序,其余全部淘汰。

            被淘汰下來的白瓷胎最初是入庫封存,以后就陸續處理給內部職工。得到者又請人依葫蘆畫瓢仿造了一批,進而又仿造成“7501”。鑒定這類瓷器有一個最基本的要點,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質量缺陷者,如黑點(鐵點)、針孔、縮釉、吃煙、變形、橘釉等均為贗品。有的贗品為掩蓋瓷胎上的質量缺陷,在彩繪過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等圖案進行遮蓋,須細觀察才能看出。

            第三,私窯新仿品。近兩年,景德鎮一些私營陶瓷廠看中“毛瓷”帶來的豐厚利潤,網羅人才研制仿品。這些新仿“毛瓷”無論是胎質、造型、色彩以及畫工都不及“7501”。以“水點梅花”茶杯為例,圖案中梅花的色彩真品鮮艷,仿品暗淡。這主要是由于彩繪用料的不同,真品是使用德國進口的金紅料為主料,仿品使用的是國產料。杯蓋造型也不同,真品造型挺拔端莊,做工考究,仿品造型顯得綿軟無力,做工粗糙。如果觀其實物恐怕破綻就更多了。真品足圈四周胎壁較厚處略呈翠綠色,仿品則呈暗紅色。這一方面說明仿品的燒成濕度和瓷化程度不及真品,另一方面也說明仿品所用陶瓷配料與真品存在差異由此可見,“毛瓷”這個特定時期的產物,自出世至今雖只有20多年的歷史,要想仿造絕非易事。

            【陶瓷文化】鑒別青白瓷要“四看”


            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觀白中微微閃青而得名,是我國宋代窯場分布較廣、產量很大、工藝精湛的一個瓷器品種,在眾多的產地中,景德鎮的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窯口所產青白瓷最佳,被世人稱之為“假玉器”,備受青睞。景德鎮這個古老的制瓷重鎮,千年窯火不息,能夠生產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傳人,在當今難以計數的個體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制出幾可亂真的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許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機會經常接觸到各類的仿制品,更無緣能經常到這些作坊去仔細觀察,有的人在收藏過程中,按圖索驥,“打眼”屢有發生。筆者得地理之便,有空常去作坊集中的地方瀏覽探訪,窺到幾許“貓膩”,現不避絮叨之嫌,作些介紹,供藏友們參考。

            一、看表釉。宋代青白瓷的工藝以湖田窯“領銜”,因此,現代作坊大多以此為“標型”,千方百計在釉色白中泛青、“瑩縝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過猶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而仿品大多為石灰堿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釉特征,器物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為聚釉,即在刻畫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仿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采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難察覺。

            二、看胎質。眾多書籍和專著介紹宋代青白瓷的胎質,都說是潔白堅致細膩,瓷化程度高,這只是相對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工藝水平而言,它與現今瓷器胎質的潔白堅致細膩和瓷化程度相比較,不能類同。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其實以淡淡的糙米黃和淺灰白為多,由于當時還沒有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發明),胎質比不上現代瓷器堅密,這從殘器的剖面可以觀察領悟,嚴重的還可以看到細密的孔隙。另外,宋時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煉,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細。很多器物的露胎處(尤其是器底)會有顆粒狀土渣。現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質雪白光滑,十分堅挺,這一點是很容易辨別的。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摻入微量的色土和細沙粒,以改變胎質顏色和結構;有的則在成品瓷的露胎處,抹上黃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這些只要稍具常識,即可“捉襟見肘”。

            三、看底足。從傳世器物和出土標本看,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燒、澀圈疊燒和墊餅置燒三種方法,當代仿品均采用之。前兩種因為芒口和澀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好前述看胎質的知識,是不難識別的。而墊餅置燒,有不少人卻真偽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墊餅痕呈淡淡的土黃色或褐黃色,且深淺不一,而仿品實際上并非用墊餅置燒,而是在匣缽中(有的甚至不用匣缽,直接在氣窯中裸燒)燒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顏料以及雜料做出餅痕,這種“餅痕”顏色為黃黑色或醬色,特別的深,甚至高出器底,與真品餅痕自然滲出吸附明顯不相同。有的更簡單,用淡淡的黃色漿水或黃泥涂滿器底,以“丑”遮“俊”。還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無釉,器底滿釉卻有餅痕;有的既有餅痕,又有支釘痕,根本不符窯藝,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續貂”,自露馬腳。

            四、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產窯口眾多,歷時長久,因此其器型十分豐富,日用品、陳設品、禮器、明器中的品種難以計數,需要認真掌握各個時期不同品種的基本造型以及演變規律與特征。現代作坊中生產的青白瓷,大多數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圖譜或存世品進行仿制,但那畢竟是仿品,具備一定常識還是容易鑒別的。讓人較為頭痛的是少數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會弄錯。一藏友購得一只青白瓷塔式蓋罐,晶瑩透亮的色澤、冰裂如砌石般的開片(深埋土層形成的典型特征)、白中微黃的胎質、罐內壁粗拙的胎泥連接條疤、平底墊燒的褐黃色餅痕、外壁刻花低凹處積釉呈淡淡的湖青色,都不是現代仿品所能企及的,這些均為“開門”的宋代青白瓷特征。然而,此罐卻是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這是因為:在宋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浙江的龍泉窯和陜西的耀州窯等,都曾經生產過塔式蓋罐,從出土和存世的器物看,塔式蓋罐的罐身一般都為長體形,配上高高的塔蓋,比例十分協調;圓體的罐子,其蓋一般為扁圓形,有齊邊的,有花邊的(如荷葉形);有的有鈕,有的無鈕。而藏友的這只罐,罐身高9cm,腹徑10cm,基本上呈圓形;而塔蓋高7.5cm,差不多與罐身的高度相接近,上下比例不適當,看起來很別扭。再仔細觀察,還會發現,罐身和罐蓋的青釉雖然都有開片,但開片的紋路并不相同,而一器物深埋于同一土層中,卻形成兩種不同紋片是不可能的。那么,這將作何解釋呢?我認為,這應該是同一地點出土的兩件器物張冠李戴了:圓罐身存蓋破,塔蓋罐身碎蓋存,它們重見天日后,被人為地搭配在一起了,因此,此罐應算作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

            當然,除了上述四個方面,還有宋代與元代、湖田窯與其他窯口、裝飾技法以及窯藝等方面,需要比較區別的地方還很多,古瓷收藏愛好者要努力通過實踐加以掌握。比如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如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蓮紋碗,器高6.5cm,口徑17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強,圈足厚只有2毫米。紋飾刀法恣肆,線條流暢,疏朗空靈,迎光照之,兩朵折枝蓮花透亮美奐。器口包銀,由于年代久遠,包銀已氧蝕發黑剝落,多處有灰白或綠色銹斑。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可用宋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所言:“宋瓷之佚麗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窮研極麗,幾于鬼斧神工。”而仿制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采用的是現代制模灌漿法,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顯得規整、匠氣、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同時,仿制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實在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代瓷工豈能望其項背?

            汝窯的鑒別方法


            汝窯工藝早已失傳。20世紀50年代河南就有組織地研究、復制汝瓷產品,并獲得成功。改革開放后,由于收藏熱的興起,河南等地有私人小窯也仿制汝瓷,并且作舊,冒充宋汝騙人。要想認識真的“宋汝”,必須見真器,手拿把掐,將形制、質地、釉色、紋片等工藝特點牢記在心,手感重量和溫度都要體驗。只有記住真的,才能辨別出假的。一般來說,辨別可分以下3步。

            一看形制。看“宋汝”中有沒有這種器形的東西,如果釉色質地等其他工藝與“宋汝”均相同,那么這件東西就是新發現的宋汝新器形。不過,現在大多是造偽者為迎合收藏者的心愿,造出的一些奇形怪狀的“汝瓷”;也有的是仿造早已發表過的、大家所熟悉器形,然后酸咬,作舊制造“真相”。

            二看質地。用手指輕彈,如聲音不發木,手感不對,或輕或重,支釘痕過白或過臟,釉面有人為的傷痕或油污,都要警覺。老東西不一定都臟。“宋汝”工藝精巧,有自然的“包漿”,釉面往往出現未化開的瑪瑙顆粒;胎色黃灰,不密實,松軟。“宋汝”瓷面光潤,自然不刺眼,如果釉面雖不刺眼,但手感發澀,或有刺鼻的味道,就要警惕了。當代仿品一般都是胎體較薄、較堅硬,敲擊發聲較高,沒有自然包漿。

            三看氣泡。“宋汝”用柴燒,裝窯用匣缽,火力漸進,燒成停火后保溫好,缽內冷卻慢,小泡有機會聚成大泡,故氣泡稀疏,“寥若晨星”。新仿品多用電爐或氣爐煉制,氣泡現象與宋汝瓷不同,或小泡密集或看不見氣泡,或泡大而眾多。

            【陶瓷文化】淺析宋代官窯真假


            筆者經多年的觀察,就雍正朝仿宋代官窯器與真品之間的差異,作一些粗淺的比較,借此與同好互相切磋。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并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后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宋代青白瓷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隱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種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時期景德鎮及受其影響的窯場燒成的、具有獨特風格和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品種。青白瓷系窯場多分布在南方幾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鎮窯、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江西景德鎮是青白瓷的燒造中心,北宋時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質細密,呈白色,透光度極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則呈水綠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積釉微泛黃色器型多見盤、碗等日用器皿,還有瓶、壺、盞托、注壺、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吳家盒子記"、"段家盒子記"等標記,均為陽文直書,此外尚有"藍"、"朱"、"程"等共計14家;裝飾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盤的內壁,刻花花紋吃刀深淺不同,施釉后,吃刀深處積釉成青綠色,淺處泛白,層次感很強。刻印花圖案內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傳世最多的是盤、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區宋墓兒乎都有出土。直至現今一個做工完好、堆塑各種龍、虎、龜、蛇、雞、犬、鳳等紋飾的魂瓶真品,在市場上最多只能賣到幾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鎮受定窯影響采用復合支圈覆燒法,盤、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時胎質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偏白,一類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與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簽碗、平底碟、弧壁淺盤等南宋中晚期碗演變為撇口弧壁形。在裝飾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為刻花、劃花,內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為主,也有嬰戲晚期印花很多,圖案層次較多,構圖繁縟,除花卉、水波游魚外,還出現了人物故事題材。

            青白釉注子溫碗一套 北宋

            估 價:RMB40000一60000

            此器為盛酒、溫酒的酒具。圈足處皆上釉,為北宋時期流行的生活器具。南北窯場昔遍燒制,此套乃景德鎮湖田窯燒制青白釉典型作品,俗稱 "狗頭壺"。傳世下來極為難得。小傷。 青白釉鳳首瓶 宋 高 40·9厘米

            估價 :RMB5O0000- 800000 成交價 :RMB478000

            清官窯青花瓷鑒別方法


            清代官窯青花瓷的發展與當時的政治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開放程度緊密聯系在一起,呂成龍認為,官窯青花瓷器深受皇帝個人審美趣味和藝術鑒賞水平的影響,因此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了不同特點,這也成了鑒定官窯青花瓷器的重要手段。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鑒別不同時期的清代官窯青花:

            首先看造型,包括線條的收放、形狀等。康熙時期的造型,硬朗挺拔;雍正時期造型秀氣柔和;乾隆時期造型、工藝復雜。康熙時期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比如雙陸尊等,是康熙時期獨有的。總體來看,雍正、乾隆時期造型創新達幾十種,乾隆之后造型就沒有大的創新了,基本延續前期的造型品種和風格。

            第二,胎釉彩。康熙時期特點是“緊皮亮釉”,釉面緊繃在胎體上,胎很硬朗,斷口像貝殼一樣硬,斷面像糯米糕的切面一樣細,藍彩透徹亮麗。雍正時期的胎最白,含雜質最少。乾隆時期胎體潔白細膩,瓷質堅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勻凈,多數是青白釉,少量為粉白釉,光澤瑩潤。

            第三,紋飾。紋飾與當時的社會習俗和皇帝的審美情趣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康熙時期,山水人物故事、“刀馬人”較多,體現古代戰爭場面、戰馬嘶鳴的大場面較多,而康熙后期社會已經安定下來,則有耕織圖等。雍正時期已基本沒有“刀馬人”紋飾,花卉、花鳥頗為流行,講究秀美,布局也更加合理。乾隆時期紋飾復雜,裝飾繁縟,受西洋的影響較為明顯,比如有西方婦孺、兒童畫等等。

            第四,款識。官窯款多六字、四字的,比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從字體上看,康熙時期多楷書款,雍正時期楷書、篆書并重,乾隆時期重篆書,嘉慶、道光時期多篆書,咸豐以后又開始重視楷書。從筆畫上看,康熙時期筆畫有力,而雍正則顯得工整規范。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文化:宋代真假青白瓷鑒別方法》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文化:宋代真假青白瓷鑒別方法》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文化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