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古代瓷器:明代高足杯

            高足杯又稱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這種上部為杯或碗形,下部為高柄當足的器物,早期的歷史文獻不見記載,直到五代十國的周羽沖《三楚新錄》才出現高足碗的名稱。

            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征。明代以青花高足杯為盛,敞口外撇,深腹內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細膩,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鮮艷。

            永樂甜白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紅龍紋高足杯成化斗彩葡萄紋高足杯

            此種式樣的高足杯為明代成化官窯首創,明代人稱之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現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明代宣德官窯高足杯最美,此杯問世后,更受世人喜愛。

            延伸閱讀

            古代瓷器:清代茶葉末釉高足碗


            片狀結晶體而得名。茶葉末釉的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多用于裝飾仿古器皿,深厚古樸,氣質高雅。

            清代茶葉末釉制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并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制品多偏黃,有茶無末,稱鱔魚皮;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末等。清代茶葉末釉制品主要有碗、盆、盤、罐、瓶等。

            高足碗,又稱靶碗,有中空足封閉底印和不封底兩種。造型為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造型與高足杯頗為相似,較之略大。這種纖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較為流行,品種有青花、斗彩、茶葉末釉等,以明永樂紅釉、宣德釉里紅、成化斗彩最為名貴。

            古代瓷器:乾隆粉彩雞缸杯


            乾隆皇帝一生喜歡作詩,并將他的詩文與花鳥或山水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頗多,堅脆之質于焉辨,堅樸脆巧久暫分,立德踐行義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肖無遺,趨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乾隆丙申御題。詩尾以紅彩繪干、隆兩枚印,詩文旁母雞帶領雛雞悠然覓食。整體結構和諧,畫面精美,色彩絢麗。乾隆御窯雞缸杯取材于成化雞缸杯而加以改造創新,獨具一格。尤其于杯壁的方寸之間以工整的小楷書寫超過百余字的乾隆御題《詠雞缸杯詩》,繪畫書法均精致入微。

            古代瓷器:明代外銷瓷“調溫器”


            外銷瓷調溫器

            外銷瓷調溫器

            偶然翻閱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得知南宋道家典籍《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以下簡稱《丹經》)中介紹了一套成系列的煉丹器,這些煉丹器分別配備不同形態的溫度調節器,竟獲得了意外的啟發。《丹經》中記錄的煉丹器無疑在科學史上擁有不可輕估的地位。其中的溫度調節器系列就頗為神奇,它們被刻意設計成不同形狀、不同容量的盛水器,頂部是個敞口水盂(名為水海),二者之間以密封水管相通。煉丹時,把容水器置于鼎即反應室內,在漫長的炭火加熱過程中,隨時通過水海添加溫水,以此控制反應室內部的溫度。李約瑟敏銳地指出,《丹經》中出現的溫度調節器并沒有僅僅停留在煉丹界,而是被引入日常生活,發揮了更為廣泛的、也是真實有效的作用。他所發現的例子是《北山酒經》中造酒母時所用的追魂瓶,并指出日本釀酒業也用類似的器皿控制酒曲的發酵過程。《北山酒經》中的方法頗為簡單,把一個一兩升容量的瓶子內裝滿熱水,密封之后安置在盛滿熱糜的大甕甕底,等到飯糜開始發酵,便立刻撤走。這一加速發酵的方法稱為追魂。有意思的是,《丹經》中記有斷魂之法,是把煉丹材料以不同形式的溫度調節器前后熱加工兩次。釀酒工藝與煉丹術一樣,對于以容水器作為調溫器促進化學變化的過程,用帶有魂字的概念來定義,這也證明了二者之間必有某種聯系。《丹經》中的多款調溫器形狀變化不一,是引人注目的亮點。斷魂之法第二階段用到的調溫器,是三條弧形水管,在頂部和底部均匯合在一起,并于頂部通過一個短管與上面的敞口水盂接通。看到書中的相關插2厘米,頂部如杯,杯底有花形篩孔,其下為一段頸管,然后分成三條弧形管,每條弧形管各通向一個球形壺。此器如果盛裝飲料則頗不實用,尤其難以清潔內部,所以其用途一直成謎。然而,一旦將其與《丹經》中的三管式調溫器進行對照,就不難看出,白釉三壺連通器正是一件制作華美的調溫器。與《丹經》所介紹儀器不同之處在于,景德鎮出土瓷器的三條曲管沒有在底部收攏到一起,而是分別膨大成壺,壺底帶有圈足。顯然,這樣的設計能夠增大散熱或散冷面積,而且也可以讓器體穩立。此件明代早期白釉調溫器制作精美,頸管飾有一圈鏤空花紋,器身遍布淺劃的阿拉伯鏨金紋樣(《塵封瑰寶》,73頁)。由此推測,這件美器應該是服務于上層社會的奢侈生活。其杯式開口的底部有鏤孔,適合堆置冰塊,任逐漸融化的冰水滴漏而下,因此,它很可能是一件降溫器或說冷鎮器,在盛夏時置于飲料盆內。器內灌入冷水,并且有冰塊的融水不斷滴下,持續降低罐內水的溫度,由此為器周圍的飲料降溫。值得注意的是白釉降溫器上的阿拉伯鏨金式紋飾,顯示這件瓷器與伊斯蘭世界相關。與它堪為互證的是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明代中期青花瓷器。這件青花器當初是專為中東市場制造(《中國外銷瓷》,107頁),造型極為罕見,開口如一只深筒杯,杯身的近底部之處分出六只弧管,這六只弧管向下接入一個密封式圓罐之內,罐底為圈足。關于它的用途,西方學者有各種猜測,意見不一。然而,將之與《丹經》中的設備做對比,便容易猜到,此件六管壺也是一件調溫器。《丹經》還丹第六轉中的調溫器,是兩只弧管,上承水海,下插入一個扁環形容水器內。六管青花罐在基本構造上與之完全一致,只是水海縮小為杯,弧管增加到六個,底部容水器膨大為圓腹罐,讓散熱或冷鎮的表面增大。羅斯凱爾(RoseKerr)與路易莎蒙高尼(LuisaE.Mengoni》所著《中國外銷瓷》(ChineseExportCeramics,維-艾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書指出,在伊朗阿爾達比勒圣祠、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宮,都收藏有與該件六管青花罐類似的古瓷珍品(137頁)。可見,中國制造的瓷調溫器一度在伊斯蘭世界廣受歡迎,屬于固定的外銷器型之一。由此可以推知,景德鎮出土、帶有阿拉伯風花紋的白釉三管調溫器當初也是作為外銷瓷而生產,原本準備運向遙遠的西亞世界。作為文化交流中的一個細節,這些幸存下來的瓷調溫器昭示世界,歷史上,中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并非僅僅存在物品的貿易,同時,技術的交流、技術性產品的互相輸送也很活躍。中國生產的精美瓷調溫器,一旦隨貿易到達伊斯蘭世界的上層社會,究竟具體扮演什么角色?是如本文推斷,置于大飲料盆中,冷鎮飲料,還是有其他功能?恐怕有待結合阿拉伯語、波斯語文獻,通過對這些地區傳統生活的了解,來進一步破解明代出口瓷調溫器的具體使用方式。

            明代成化官窯梵文青花杯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燒造開始達到頂峰。從目前傳世的成化青花瓷器來看,成化青花早期尚有部分產品可能仍用進口青料繪彩外,后期的制品繪彩主要用江西樂平地區開采的“陂塘青”又稱“平等青”。成化青花發色淡雅,將明代文人畫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每件瓷器上,恬淡雅致,濃筆勾線,淡筆渲染,頗有水墨畫的風格,對后世影響極大。傳世的成化官窯器少見大件,多是高足杯、瓶、盤、碗、碟等精美小器。其精品薄胎、釉面滋潤,撫摸上去如玉一般帶有溫潤感。

            這件明代成化官窯梵文青花杯,乃是筆者早年初學瓷器時從古玩鋪中購得;杯高4.8厘米,口徑4厘米;采用混合青料,薄胎,對光看微泛肉紅。杯外描三圈梵文,底為方框雙圈楷書款“大明成化年制”。筆者與專家探討考證應為當時景德鎮賞賜給藏區的御用瓷器。

            西藏在明代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記載,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1370年河州地區的故元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降明,明太祖派人深入烏思藏地區招撫政教首領,1372年薩迦派的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等歸降明朝,并帶領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見了明太祖。喃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為“熾盛佛寶國師”,他還先后兩次向明朝舉薦故元的藏族舊官一百多人,他們都受到明朝的封賞。在爭取到藏族地區大部分僧俗首領的歸附以后,明太祖考慮到“彼方地廣民稠,不立重鎮治之,何以宣布恩威”,于是對藏族地區的管理機構進行了一些調整和補充。1374年12月熾盛佛寶國師喃加巴藏卜及朵甘行都指揮同知鎖南兀即兒等遣使來朝,又奏舉士官賞竺監藏等五十六人。明太祖遂設朵甘宣慰司一、招討司六、萬戶府四、千戶所十七,以賞竺監藏等分別為指揮同知、宣慰司使、招討司官、萬戶、千戶等,并派員外郎許允德攜詔書及誥、印前往賜之。

            這樣的封授制度從明太祖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明代成化時期公元1465-1488年,憲宗皇帝依然延續祖輩制度,在每年接受藏族進貢之際,也大量封授藏族僧人,史料記載有時一次升職授職的藏族僧人達數十人之多。憲宗帝大量賞賜的物品如喜金剛像、大威德像、鈴、金剛杵等無數法器,此外還有大藏經、供器、僧帽、袈裟等,以及各種珍寶、金器、銀器、瓷器、綢緞、大小帳幕、茶葉、牛、馬、騾等等,讓這些藏族僧侶感覺到大明朝“恩澤四方”。

            我們可以發現,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都通過這樣的安撫政策,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也保證了外疆的安定團結。這件明代成化官窯梵文青花杯,正是當時景德鎮珠山御窯場為了滿足御賜藏族僧侶而專門燒造的瓷器之一。雖然已經殘破,但足見當時燒造工藝精湛,器物雖小,可它記載了一段歷史,讓今人不忘西藏地區在明代依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

            古代瓷器:明代瓷業之最——宣德窯


            《陶說》敘述宣德瓷道:此明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提款無一不精。

            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窯燒制最優秀的是青花、祭紅、甜白和霽青。《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宣德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以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明萬歷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于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

            單色一道釉歷來被視為瓷器賞玩的最高境界。也許是因為摒棄了明代造鮮紅不成是事實。明朝初期雖然已試制成功"祭紅"而且宣德"祭紅"也不錯,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慶三代封建王朝"祭紅"頻于失傳,無法燒出。

            祭紅是中國傳統陶瓷產品的佼佼者。是高溫顏色釉中的一顆明珠。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

            123下一頁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