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古代瓷器: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李渤馴鹿

            磁縣的磁州窯博物館收藏一件金元時期的白地黑花畫枕(圖2),出土于磁縣南開河鄉小侯召村。枕為長方形,長41.5厘米,寬16.6厘米,高15.6厘米。枕的前立面開光內裝飾墨竹紋,后立面開光內裝飾翔鳳紋,兩端繪荷花。枕的正面邊框內墨書漳濱逸人制5個小字,枕底有鐘形的王氏壽明窯戳。枕面的開光外裝飾繁茂的4朵纏枝花卉,開光內為主題圖案。畫面背景是在一座幽靜的山林里,祥云繚繞,樹木蒼勁,掩映著兩扇鑲有鼓釘的拱形大門,大門前的樹蔭下有三人,居中的道師正俯身向童子吩咐著什么,而另一人則向前呼喊,遠處的一只鹿聽到呼喊,正回頭張望。

            這幅枕畫反映的是唐代李渤馴養白鹿的故事。唐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廬山東南五老峰下隱居讀書。李渤馴養了一只白鹿,這只鹿溫馴可愛,頗通人性,常隨主人外出走訪游玩,與主人形影不離,而且還能幫主人傳遞信件和購物,它常常跋涉20余里到南康府(今江西省星子縣)為李渤買墨沽酒,投遞書簡。李渤需購物時,只需寫一張紙條,連同銀兩放在竹筐里,掛在鹿角上,白鹿就會如數購回,因此被山民們視為神鹿,稱李渤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將他隱居的地方稱為白鹿洞。其實這里并沒有洞,只是因為四周青山環抱,樹木蔥郁,由山間小路進去有數里之遙,真有點入洞之感;也有的說,這里四面環山,站在山顛俯視,貌似洞狀而得名。

            畫枕中的三人,一人為童仆,余兩人應為李渤兄弟。李渤神態安詳,身穿道袍,頭戴逍遙巾,兩條帽帶隨風飄舞。而其兄李涉性格喜動,正向外奔跑著。畫面上的人物有動有靜,更顯山谷的幽靜。尤其是正在回頭張望的白鹿,點明了畫面的主題,顯示出人與自然的和諧。

            長慶元年(821年),在文學大家韓愈的勸說下,李渤出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便將昔日隱居之所起名為白鹿書洞。北宋初年,此地又改名為白鹿書院,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在這里任郡守時,重建院宇,在此親自講學,名聲大振,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

            現白鹿書院內的思賢臺就是為紀念李渤在此隱居讀書、與鹿相娛的史跡而建的,下鑿一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巖雕一石鹿,并作石鹿記,寓見鹿思賢之意,以示紀念。

            精選閱讀

            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鐵拐李行醫


            鐵拐李行醫畫枕

            磁縣博物館收藏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長方形枕,長28.5厘米,寬15.5厘米,高11厘米。前立面開光內為墨竹,后立面開光內繪纏枝牡丹,底部印有豎式雙欄上荷葉下荷花“古相張家造”窯戳。枕面開光內繪“鐵拐李行醫”的畫面。鐵拐李身著長袍,肩扛寶葫蘆,正回首招呼口銜靈芝草的梅花鹿。鐵拐李的法器為寶葫蘆,傳說里面裝著靈丹妙藥,能包治百病。鐵拐李云游四方,為百姓行醫施藥,民間醫藥界曾將其視為行業神。梅花鹿被道教尊稱為仙鹿或仙禽,常成為道長的坐騎。此枕描繪出道人超凡脫俗的境界。

            鐵拐李行醫枕畫枕

            峰峰磁州窯博物館收藏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長方形枕,前立面為墨竹紋,枕面開光內繪有“鐵拐李行醫圖”。畫面中的鐵拐李發束道髻,胡須飄垂,身穿束腰道袍,肩上的鐵拐上挑著一寶葫蘆,瘸著一條腿,神情悠然地行走在寂靜的山道上。

            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一方面反映了道教內容元雜劇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道教在北方的普及程度,成為我們了解元代道教發展的一面鏡子。

            古代瓷器: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劉殷行孝


            磁縣博物館收藏有3件表現劉殷行孝的元代白地黑花長方形畫枕。第一件枕長42.6厘米,寬17.7厘米,高15.2厘米。枕面出檐,枕的五面繪有花紋。枕的前壁開光內繪兩朵折枝喇叭花,后壁開光內繪一只黑熊似向灌木叢俯沖。兩旁豎欄花框內分別楷書古相張家造和艾山枕用功。枕的底部印有豎式雙欄上荷葉下荷花的張家造窯戳。枕面的邊框與開光之間填充石榴花、喇叭花和細碎的花卉紋。開光內繪有劉殷行孝的主題危樓高千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枕的底部印有豎式雙欄上荷葉下荷花的張家造窯戳。枕面的菱形開光中繪主題圖案,一位雙膝跪地的少年拱手作揖,目送寬衣長袍的仙人徐徐升天。

            劉殷行孝畫枕劉殷行孝畫枕劉殷行孝畫枕

            第三件枕長29厘米,寬16.5厘米,高13.2厘米,出土于磁縣都黨鄉冶子村。枕的前后立面開光內繪折枝牡丹花,枕面的菱形開光中繪主題圖案,左側露出一角的涼亭和大樹,大樹下一童子雙膝跪地拱手奉送,一位仙人回顧童子,踏著云霧徐徐升天。開光內左側楷書漳濱逸人制。

            古代瓷器: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張天師斷案


            元朝統一全國后,統治者大力扶持道教,使道教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形成了北方以王重陽及弟子丘處機為代表的全真道,南方以張天師為教主的正一道兩大派別。

            道教的盛行,對元代的文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于文化上的疏離和文人地位的降低,文人們難以進入仕途,轉而向道教尋求精神的慰藉,他們將與世無爭、超凡絕世的隱居生活作為理想的人生境界和最后歸宿,致使許多有名的士人紛紛隱居名山學道,在創作上也寄情山水,作品中的人物一派仙風道骨,逍遙自在,皆身心安閑,不染世塵。代表元代藝術水準的元曲中,屬于道教戲劇一類的至少有40種,約占元雜劇總數的十分之一。受當時道教文學作品的影響,在磁州窯的瓷枕上也出現了許多表現道教題材的繪畫作品,大都以流行的道教故事為內容,畫面生動,人物飄逸,場景奇特,亦真亦幻,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張天師斷案畫枕張天師斷案畫枕

            張天師是對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陵及世襲教主的通稱。漢末時張陵創建五斗米道,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人稱張天師。元雜劇中有一批以反映道教神仙信仰、宣揚道教教理和修煉方術為內容的劇目,世人俗稱為神仙道化戲。這類戲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就是演述神仙斷案的故事,從而宣傳道教的天條戒律。如著名的元雜劇作家吳昌齡的《張天師斷風花雪月》,又名《張天師明斷辰鉤月》,就是描述道教張天師斷案的故事。劇情描寫秀才陳世英赴京趕考,路過洛陽城時,探望在此任太守的叔叔。時值八月十五,叔叔在院中擺下美酒佳肴款待侄兒。酒宴散去,陳世英獨自在書房的院中吟詩彈琴。一曲瑤琴,感動了月亮中的桂花仙子,便下臨凡世,兩人飲酒言歡,依依不舍,臨別時約定來年的八月十五再次相聚。桂花仙子走后,陳世英苦思成疾,大病不起,多方求醫,仍無療效,以致錯過了趕考的日期。到了第二年的中秋節,陳世英盼望著與桂花仙子相會,病情日趨加重。恰在這時,云游洛陽的天師道三十七代傳人張道玄準備回龍虎山修行,特來向陳太守辭行。張天師來到陳太守的府衙,感到有一股污濁之氣,便問道:你府上是否有染病之人?陳太守直言相告,侄兒陳世英已患病臥床一年,久治不愈。張天師見過患者后說:你侄兒是被花月之妖纏身,釀成大病,讓我來為你驅逐妖魔。于是在院中筑設五雷壇,披上法衣,手持驅邪劍,登壇作法,驅趕走了桂花仙子,使陳世英病體康復。該劇具有濃郁的傳奇色彩,布局排場,匠心獨運,頗受人們贊譽。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有一方表現元雜劇《張天師斷風花雪月》場景的畫枕(左側是一座太湖石組成的假山和幾株茂密的柏樹,樹蔭下筑有一座高臺,臺上的涼亭下立有兩人,后者為童仆,前者為張天師,他身披法衣,手持驅邪劍,直指臺下的桂花仙子。桂花仙子披頭散發,被罩在一片云霧中,頭上飄拂著朵朵團云,空中還繪有彎月和各種星宿圖,生動地表現了張天師在五雷壇斷案審結的情景。

            張陵的孫子張魯任教主后,五斗米道的影響日趨擴大。曹操控制漢獻帝后,為利用道教勢力,委任張魯為漢中太守。后曹操占據鄴城,張魯及其部眾也隨之北遷,五斗米道開始在北方得以傳播。磁州窯的場區位于鄴城遺址附近,是當時五斗米道傳播的核心地區,使張天師的聲望波及后世。磁州窯畫工在瓷枕上選擇這一題材,正是受到了元雜劇與道教的雙重影響。

            古代瓷器: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莊子自比鳳凰


            莊子自比鳳凰畫枕

            《莊子秋水篇》記載了莊子自比鳳凰的故事。戰國時期,惠施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前去看望。兩人相見,言談甚歡。莊子告辭后,門客對惠施說:莊子這次來梁國,是想取代您當宰相的。惠施聽了很驚慌,就派出大批人馬搜尋莊子,一直找了三天三夜,弄得滿城風雨。莊子聽說后主動找到惠施,兩人見面后,莊子笑著說: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鳳凰,它從南海出發,展翅高翔飛向北海。一路乘風扶搖,只棲于梧桐的枝干,只品嘗干凈的竹實,只飲用甜美的山泉。這時有只貓頭鷹,正在樹杈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鼠,仰頭看見鳳凰從頭頂飛過,唯恐鳳凰下來搶他的腐鼠,于是朝著鳳凰大聲喊叫。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唬我嗎?惠施聽了滿臉通紅。

            莊子自比鳳凰畫枕

            峰峰磁州窯藝術博物館收藏一方莊子自比鳳凰的畫枕,為長方形,前立面為墨竹紋,枕面上一只鳳凰掠過枯樹,在空中翩舞飛翔,身穿長袍的莊子手指鳳凰,表明了自己品行的高潔,從而對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祿的人進行了無情的諷刺。

            古代瓷器: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漢鐘離度呂洞賓


            鐘離權度呂洞賓畫枕

            相傳呂洞賓因屢次進京考舉不中,心灰意冷。他走進路旁的一家酒肆飲酒消愁,這時進來一位道人,自稱鐘離權,久居終南山鶴峰頂,他聽了呂洞賓的述說,便勸其隨自己遠游,呂洞賓有些猶豫不決,鐘離權也不深勸。店家煮黃粱飯時,呂洞賓漸漸感到困倦,鐘離權便遞給他一方如意枕,呂洞賓昏昏睡去,進入夢鄉,夢見自己進京趕考,狀元及第,娶妻生子,官及宰相,未料偶犯重罪,抄沒家資,妻離子散,孑然一身。忽然夢覺,黃粱未熟。醒后呂洞賓感悟道:50年不過一瞬間,得不足喜,喪何足悲。于是隨鐘離權遠游,終于得道升天,成為八仙之一。

            峰峰磁州窯藝術館收藏一方元代呂洞賓隨師傅鐘離權遠游的白地黑花畫枕,長方形,前立面為墨竹紋,枕面開光內繪有主題圖案。在荒郊野外,師徒兩人頭頂白云,相伴而行。鐘離權袒胸露腹,手持葫蘆,正回頭與呂洞賓答話。呂洞賓一襲長袍,身背寶劍,跟隨在師傅身后。場景空曠,筆法簡潔,表現出道家大師的仙風道骨。

            古代瓷器: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陳摶避詔


            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收藏一方元代瓷枕(高士是不用常禮來對待的。明宗想讓他在朝中擔任要職,但被陳摶婉言推辭。明宗派人將他送到賓館悉心照料,陳摶一無所感,早晚只在蒲團上打坐,明宗三番五次駕臨禮賢賓館,陳摶故作睡臥,不久飄然而去。

            后周時陳摶移居華山。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聞聽陳摶的大名,特地將他召來,探問國運的長短。陳摶吟出四句詩:好塊木頭,茂盛無賽。若要長久,添重寶蓋。此詩前面指的是榮字,后面指的是宋字,其意是說唯有宋朝才能國運長久。世宗并沒有領會詩中的含意,見他學識淵博,既是儒學之師,又是道學老祖,便任命他為諫議大夫。陳摶寫了長達千言的辭謝書,辭別朝廷,柴榮只得賜號白云先生,任其所往。

            公元960年,趙匡胤平定天下當上了宋朝的皇帝,屢次派人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遠離塵世,不知去向。

            太宗趙光義登基后曾兩次召見陳摶,向他求教修養之道,并賜號希夷先生。太宗想將他留在朝中,但知道他無意于功名利祿,便由他而去。

            華山南峰天門西北有一處名為避詔崖的石洞,傳說就是陳摶為躲避宋太宗詔征的藏身之地。陳摶在《答使者辭不赴召》中有山色深庭供畫障,松聲萬壑即琴弦。無心享祿登臺鼎,有意求仙到洞門的詩句,枕面上的山中景色和情景正是這一詩句的生動描繪。

            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劉殷行孝


            劉殷行孝畫枕

            劉殷行孝是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在民間流傳極廣。劉殷,字長盛,為廣東新興人。劉殷7歲喪父,在三年的服喪期從不露齒而笑。他的曾祖母王氏在隆冬時節想吃堇菜,因而覺得飯菜無味,茶飯不思。堇菜生于春季,隆冬季節到哪里去找?無奈9歲的劉殷跑到水塘邊痛哭:“劉殷自幼父親早逝,曾祖母在堂,需要我來奉養。而我身為人子,卻無法得到曾祖母想要的食物,我該怎么辦呢!”這時忽然聽到好像有人說話,劉殷止住哭聲往上一看,只見一位仙人飄然而去,再往地上看,只見水塘邊長出了綠油油的堇菜,于是他挖了一籃筐跑回家去。以后天天來采堇菜,不久堇菜快挖沒了。劉殷正在發愁,有天夜里夢見有人對他說:“西籬下有小米。”他醒來后便去西籬下取土,果然有數袋小米,上面寫著“七年有一百石粟米,賜給孝子劉殷”。當時人們感于他的孝行,競相贈給他谷米絲帛。劉殷對此默記在心,待以后報答鄉鄰。

            劉殷行孝畫枕劉殷行孝畫枕

            磁縣博物館收藏有3件表現劉殷行孝的元代白地黑花長方形畫枕。第一件枕長42.6厘米,寬17.7厘米,高15.2厘米。枕面出檐,枕的五面繪有花紋。枕的前壁開光內繪兩朵折枝喇叭花,后壁開光內繪一只黑熊似向灌木叢俯沖。兩旁豎欄花框內分別楷書“古相張家造”和“艾山枕用功”。枕的底部印有豎式雙欄上荷葉下荷花的“張家造”窯戳。枕面的邊框與開光之間填充石榴花、喇叭花和細碎的花卉紋。開光內繪有“劉殷行孝”的主題圖案。居中為三株蒼勁的古樹,右側的水塘旁,劉殷雙膝跪地,拱手作揖,云霧中一位寬衣長袍的仙人告別劉殷徐徐升天。左側的房屋前也有一位老者拱手施禮。

            劉殷行孝畫枕

            劉殷行孝畫枕

            第二件枕長29.5厘米,寬15.5厘米,高14.5厘米,出土于磁縣都黨鄉冶子村。枕的前立面繪有折枝牡丹花,后立面書唐李白詩:“危樓高千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枕的底部印有豎式雙欄上荷葉下荷花的“張家造”窯戳。枕面的菱形開光中繪主題圖案,一位雙膝跪地的少年拱手作揖,目送寬衣長袍的仙人徐徐升天。

            劉殷行孝畫枕劉殷行孝畫枕劉殷行孝畫枕

            第三件枕長29厘米,寬16.5厘米,高13.2厘米,出土于磁縣都黨鄉冶子村。枕的前后立面開光內繪折枝牡丹花,枕面的菱形開光中繪主題圖案,左側露出一角的涼亭和大樹,大樹下一童子雙膝跪地拱手奉送,一位仙人回顧童子,踏著云霧徐徐升天。開光內左側楷書“漳濱逸人制”。

            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莊子觀魚


            莊子觀魚畫枕

            《莊子·秋水篇》記載了莊子觀魚的故事。戰國時期,輔佐梁惠王為相的宋國人惠施與莊子在濠水橋上相遇,二人一邊散步,一邊閑談。莊子看著水里游動的魚群說:“魚在水里悠然自得,這些魚真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自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也就無法知道魚是不是快樂。”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問‘你怎么知道魚快樂’這句話,這就表明你已經肯定了我知道魚的快樂了。”后來“濠梁觀魚”成為一句成語,形容悠然舒適,寄情物外,自得其樂的境界。根據這一故事,莊子觀魚成為畫家們用來展現君子清雅高潔品性的題材。

            莊子觀魚畫枕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長方形畫枕,長31.8厘米,寬15.4厘米,高14厘米。枕的底部印有“張家造”窯戳。枕面的開光內繪“莊子觀魚”圖。莊子身著長袍,頭束方巾,站在水邊躬身前傾,全神貫注地觀看水中游動的三條魚。四野寂靜,表現了主人閑適的心境。

            安氏——莊子觀魚畫枕

            峰峰磁州窯藝術博物館收藏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長方形枕,枕面開光內亦繪有“莊子觀魚”圖案。莊子斜臥在河岸上,身子前傾,聚精會神地觀察著水中5條游動的小魚。天上白云朵朵,河岸花草茂盛,襯托出莊子醉心于魚水之樂的悠然心情。

            莊子觀魚畫枕莊子觀魚畫枕

            磁縣觀臺出土的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長方形枕也繪有“莊子觀魚”圖案。枕長32厘米,寬15.7厘米,高14厘米。前壁繪有折枝花卉,后壁墨書北宋石延年的《春陰》詩:“寒食少天色,春風多柳花。倚樓心緒亂,不覺見棲鴉。”枕的底部印有“張家造”窯戳。枕面開光內繪主題圖案,遠處為三座高聳的山峰,畫面中間是一條河流,兩岸是半掩的山石和蕭條的樹木,莊子端坐在岸上,聚精會神地觀看著水中游動的三條魚。畫面空曠寂寥,猶如世外桃源。

            元代磁州窯畫枕上的道教故事——莊子自比鳳凰


            莊子自比鳳凰畫枕

            《莊子·秋水篇》記載了莊子自比鳳凰的故事。戰國時期,惠施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前去看望。兩人相見,言談甚歡。莊子告辭后,門客對惠施說:“莊子這次來梁國,是想取代您當宰相的。”惠施聽了很驚慌,就派出大批人馬搜尋莊子,一直找了三天三夜,弄得滿城風雨。莊子聽說后主動找到惠施,兩人見面后,莊子笑著說:“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鳳凰,它從南海出發,展翅高翔飛向北海。一路乘風扶搖,只棲于梧桐的枝干,只品嘗干凈的竹實,只飲用甜美的山泉。這時有只貓頭鷹,正在樹杈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鼠,仰頭看見鳳凰從頭頂飛過,唯恐鳳凰下來搶他的腐鼠,于是朝著鳳凰大聲喊叫。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唬我嗎?”惠施聽了滿臉通紅。

            莊子自比鳳凰畫枕

            峰峰磁州窯藝術博物館收藏一方莊子自比鳳凰的畫枕,為長方形,前立面為墨竹紋,枕面上一只鳳凰掠過枯樹,在空中翩舞飛翔,身穿長袍的莊子手指鳳凰,表明了自己品行的高潔,從而對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祿的人進行了無情的諷刺。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