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通常指用于喝茶的碗杯類茶具。盞托是指放置茶盞的托盤。盞托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托的凸起的托圈,即托口。瓷盞托始見于東晉,南北朝開始流行,唐以后隨著飲茶之風盛行,盞托推陳出新,有的口沿卷曲作荷葉狀,頗為精美。明代托口微鼓,也有船形盞托,稱茶舟、茶船。清代盞托為圓形。
宋遼時期盞托幾乎成了茶盞的固定附件,托口較高,中間呈空心盞狀。定州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北宋白釉官款花式口托盞(渾然天成的荷葉底托,有筋脈的表現足矣;它像寬大的手掌,盡力地合攏,托著一顆價值連城的珍寶。盞壁光素無紋,反而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詮釋了燦爛之極歸于平淡的至高境界;它是一顆放置于荷葉上的蓮蓬,給人豐收的喜悅,立刻叫人信心百倍,因為它演繹著春華秋實的勝景;它是一顆倒置于手中的切工完美火彩十足的寶石,無論誰的手掌,都會擺出珍視的姿態,欣賞它、愛護它。透過歷史的塵煙,我們有理由相信,用過此器品茗的人,亦應是當時的大徹大悟的得道之人。
精選閱讀
古代瓷器:北宋汝官窯天青釉花形盞托鑒賞
北宋汝官窯天青釉花形盞托
臺北故宮藏宋徽宗畫《文會天青,局部有少量開片,類似北宋官窯。圈足底端露胎,系采用墊燒,呈土黃色,局部露香灰色胎。
盞托為盛放茶碗的用具。四川德陽曾出土一件十分類似的宋代銀器,臺灣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組瑪瑙帶托葵花式小碗。五代以及宋代許多窯口,如:越窯、定窯、鈞窯和官窯皆有盞托的器形。圖4是臺北故宮藏宋徽宗畫《文會圖》局部,其童子備茶場景及黑定鑲銅口盞托躍然紙上。
古代瓷器: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賞析
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德化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窯址位于福建省德化縣。德化窯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德化窯以白瓷著稱,因胎土純凈細膩,胎料和釉料中含鐵量極低,而含鉀量較高,故所產瓷器呈現溫潤而光亮的象牙白色。歐洲人冠之以中國白、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的美稱。直到現在,法國人還以中國白直呼德化窯白瓷。明代德化窯生產的白瓷,品類繁多,有盤、碗、杯、瓶、爐、觚、壺、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筆筒、筆架、水洗、印章等。德化白瓷中最負盛名的是生動傳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題材多為佛教、道教人物,如觀音、達摩、羅漢、關公、王母等。明德化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名揚海內外,與當時涌現出一批做這類器物的能工巧匠是分不開的。這批藝術大師有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林婕隆、陳偉等人。其中尤以何朝宗最為出色。
何朝宗又名何來,是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著名雕塑家,擅長木雕、塑雕,尤其精于后者。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結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他所塑造的各種古佛神仙,發揮傳統雕塑傳神寫意的長處,微妙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富有神韻。在注意人物內在表現的同時,著意外表的衣紋刻畫,線條清晰、簡潔、柔媚流暢,翻轉自然,圓勁有力。何氏塑造的觀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為藍本進行藝術加工,無論是整體的塑造,還是眼神、面部肌肉、手指的細部刻畫,都一絲不茍,準確生動。
天津博物館藏有一件何朝宗款的白釉觀音,高20.9厘米、底寬15厘米。此尊塑像通體白釉,觀音舒坐,發髻高聳,眼簾下垂,身著羊腸裙,左臂下垂手扶一卷經,右手置于左膝上,雙膝交叉,呈交腿坐態,蹺足。神態肅穆,衣紋簡練灑脫,由于雕塑技藝嫻熟,線條洗練,深刻表現了觀音超凡脫俗的神態。塑像背面有一陰文葫蘆形何朝宗款。此尊觀音應為何朝宗的代表作。堅細的胎質配以瑩潤的白釉,觀音愈發顯得如脂似玉、典雅可愛,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系天津博物館器物研究部研究人員)
越窯青釉的酒器——托盞 溫碗 執壺 古代瓷器知識
越窯青瓷是中國古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瓷窯體系。唐代詩人陸龜蒙曾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詠越窯青瓷。越窯形成于東漢中晚期,其淵源可上溯至商周越地的原始瓷。自東漢創燒成熟瓷器以來,越窯不斷發展,先后經歷了三國西晉之鼎盛期和晚唐五代之全盛期,至北宋晚期趨于衰落,南宋初又曾短暫繁榮。越窯是人類制瓷技術全面成熟的標志,是漢、六朝時期中國的領軍窯口和唐代六大名窯之首,以越窯青瓷為貿易主體的海上絲綢之路,架構起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越窯青釉劃花托盞北宋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溫碗與盞、執壺、托組成一套酒器,執壺與溫碗合稱注碗,盞與托合稱托盞。執壺放于溫碗中用于溫酒,盞用于喝酒,這種組合的酒器流行于五代、宋、遼、金時期,一般為注碗一套,托盞兩套。青釉溫碗、執壺與托盞同出土于韓佚墓中,推測為配套使用。
2、越窯青釉劃花鸚鵡紋碗北宋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越窯是我國燒瓷最早的青瓷窯之一,目前已發現漢代到南宋時期的窯址400余處。唐代、越窯形成獨特的風格而成為南方著名瓷窯,釉色類玉類冰。五代、北宋初越窯瓷器的燒造達到最高峰。此碗為溫酒器,又稱溫碗。
3、越窯青釉劃花宴樂人物紋執壺北宋(960-1127)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執壺一般與溫碗、托盞配套使用,組成一套酒器。所飾細線劃花是越窯北宋早期常見的裝飾手法,花紋多見各種珍禽瑞獸及植物花卉,如鸚鵡、對碟、雙鳳、龍、摩羯、龜荷、蓮花、牡丹等。此壺腹部劃宴樂人物圖案,外底部劃永字款。
建盞賞析 古代瓷器知識
福建建窯是我國宋代八大著名窯系之一,位于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最受大家青睞,在歷史上被稱為我國瓷壇的黑牡丹。
建窯黑釉盞的特征: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建窯出產的黑釉瓷產品主要有曜變,金兔毫、銀兔毫、油滴、鷓鴣斑紋為主,這些斑紋,人工無法控制,它既依靠釉料配方的變化,又依托窯內燒成溫度與氣氛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紋理,往往產生意外的效果,因此具有無窮的藝術魄力,似為鬼斧神工之作,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中曜變斑紋由于紋斑光彩奪目,異常絢麗,在建盞中最為珍貴。目前日本所藏的幾件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我國建窯的產品。
兩宋時期,朝野上下興盛斗茶之風,黑釉器形制以碗為主的建盞倍受垂青,建盞的特點最適合斗茶。首先建盞的外觀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變幻莫測、絢爛多彩的窯變釉給人以奇特的美感。建盞造型別致,口大腹深,沿薄底厚,胎質粗硬,具有良好的保溫性。當時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為此爭寵趨雅。
建盞的特點是,制作難度大,燒成幾率低,成本高,每件成品都是藝術品都是不一樣的。
宋代鷓鴣斑建盞,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建盞是我國陶瓷藝術的產物。日本作為國寶收藏的八件古代陶瓷藝術品中,有四件是建盞。
建盞斑紋形狀千變萬化,斑紋有立體感和層次感,金屬感,色彩隨光線的強弱而突變。簡單粗撲的茶碗卻能透露出深邃的神秘。飽含中國文化精神,也與茶的品質相符。
建盞器型也很簡單,就是一個普通的農家茶碗,簡樸,但大巧若拙。
建盞那種自然、脫俗、靜謐、簡素、幽玄的美是通過質感展現出來的,這種審美標準正是宋代茶家的審美意向,這個審美觀又根植于儒釋道思想,追求的是脫俗的、深層次的、有內涵意蘊的美,和中國的詩歌一樣,注重的是意境,而非單純的外在形體。
古代瓷器:精品建盞賞析
建盞產自建窯,建窯是我國宋代著名的以燒造黑釉瓷器而聞名于世的瓷窯。建窯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當時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兼燒少量黑釉瓷。宋代是建窯的興盛時期,大量燒造黑釉茶盞,兼燒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后,建窯漸趨衰落,至清代,曾一度燒造青花瓷器。
南宋曜變天目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宋鷓鴣斑建盞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宋油滴天目茶碗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宋黑釉盞故宮博物院藏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故宮博物院藏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建窯主要燒造為適應當時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盞,依據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鐵結晶斑的不同,品種有兔毫、鷓鴣斑、曜變等稱謂。宋代文人曾寫詩贊美過建窯鷓鴣斑盞和兔毫盞。如蔡襄撰《試茶》曰: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雪凍作成泥,云間未垂縷。陳蹇叔撰《郎中出閔漕別送新茶》曰:鷓鴣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
南宋建盞大英博物館藏
南宋建盞大英博物館藏
南宋建盞大英博物館藏
南宋建盞大英博物館藏
北宋建盞大都會藏
北宋建盞大都會藏
宋代南北方瓷窯均盛產黑釉瓷器。隨著斗茶風俗的盛行,最適宜斗茶的黑釉茶盞風靡一時。其胎體厚重,釉色漆黑光亮,釉面布滿了由氧化鐵結晶而形成的自然流淌的各種斑紋,多姿多彩,變化萬千,其名稱亦頗具文采,如曜變、鷓鴣斑、兔毫、玳瑁等。產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其中以福建的建窯產品最為著名,該窯曾向宮廷進貢茶盞,外底刻劃進盞、供御等標記。
古代瓷器:宋代官瓷之美
簡單到極致是自然
宋代官窯青釉鐵胎刻花高足杯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于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品為宮廷所壟斷。
宋代官窯貫耳瓶
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
宋代官窯刻花碗
南宋官窯琮式瓶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宋代官窯盤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北宋官窯尊
宋官窯青瓷葵花式洗
南宋官窯粉青長方盆
南宋官窯粉青貫耳弦紋壺
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簡極而美。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為鑒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古代瓷器:盤點那些名貴的北宋汝窯瓷器
北宋汝窯碗
上有乾隆皇帝御筆題詩,為國家一級文物,是北京故宮鎮館之寶。目前北宋汝窯碗僅存世兩件,另一件在英國達維德基金會,屬嚴禁拍賣的國家一級文物。此汝瓷碗高6.7厘米,口徑為17.1厘米,足徑7.7厘米。敞口微外卷沿,深腹、外撇足,足內有五個小支釘痕。
北宋汝窯弦紋樽
身價數億堪稱汝瓷之王,弦紋三足樽全球僅存一件,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是傳世汝瓷中極為罕見的大件器,無價之寶。樽高12.9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17.8厘米。樽直口、圓筒腹、平底,由三個變形獸足支撐。胎質細膩,呈香灰色,胎體較輕。
北宋汝窯大盤
屬全球最大,千古一絕的北宋汝窯瓷器,亦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是存世汝窯盤中最大的一件。汝窯盤釉色天青純正,內外均開冰裂片,底足外撇,滿釉,五支釘支燒,高3.4厘米,口徑19.6厘米,足徑13厘米,是標準的汝官窯器物。
北宋汝窯蓮花碗
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國寶,為全球罕見傳世珍寶,十噸黃金不換。蓮花碗呈十瓣蓮花形,俯看形如十曲花瓣,形似一朵盛開的花朵。蓮花碗高10.5厘米,口徑16.2厘米,足徑8.1厘米,造型比例適度,器身隨花口亦呈十瓣,凸凹與蓮口相銜接,協調自然,美觀大方。
北宋汝窯葵花洗
經34輪叫價,最終以2億天價成交。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是唯一現存的葵花六瓣形盆洗,其直徑為13.5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豐下斂,淺腹薄壁,器身隨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細小芝麻釘痕三枚。北宋汝窯葵花洗原被英國著名的中國古陶瓷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收藏,上世紀70年代轉入日本藏家手中。
宋代定窯白釉提梁壺 古代瓷器知識
在宋代以前的幾百年時間里,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沿著青瓷與白瓷兩條獨立的主脈發展。南方盛產青瓷,而北方流行白瓷,所謂南青北白,定窯即以生產白瓷為主。其生產的白瓷胎質堅細潔白,溫潤如玉,釉光柔和,胎壁輕薄,一度被選為宮廷用瓷。北宋早中期定窯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北宋后期到金代,其生產的瓷器以精美的刻花和印花取勝,題材也十分豐富,這件定窯白釉提梁壺,便是宋代定窯的精品之作。
定窯白釉提梁壺宋
這是一件宋定窯制作的白釉提梁壺,此壺釉色潔凈,壺體線條流暢,在提梁上飾以葉子的造型,使得整件瓷器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氣息。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生產的瓷器典雅精美,格調清新。宋代的定窯與汝、官、哥、鈞窯被稱為宋代的五大名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