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龍泉窯青釉三足爐。這件三足爐是南宋龍泉窯的重要作品,通體表面無紋飾,憑借豐厚釉層使釉色瑩潤蔥翠,屬典型的梅子青色調;微露白色胎體,造成邊角轉折處的楞線出筋,使之具有深淺不同的層次變化,燒造技術之高,可說是代表了中國古代青瓷的最高水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圖2.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熏,為熏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于爐內,裊裊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云霧繚繞。瓷香熏始見于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后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
長沙窯創燒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3.白瓷鏤空熏爐。宋,高11.6厘米,口徑6.1厘米,底徑4.4厘米。爐內燃香時,香煙裊裊自蓮瓣形鏤孔飄出,既實用又美觀。胎質細膩,釉色潔白,是山西地方窯介休窯的產品。現藏于山西博物館。
圖4.哥窯青釉魚耳爐。宋,高9cm,口徑11.8cm,足徑9.6cm。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腹兩側對稱置魚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開片紋,使素凈的釉面富于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釘痕。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5.玉云龍紋爐。宋,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體圓形,侈口,無頸,垂腹,圈足外撇,兩側對稱飾獸首吞耳。通體以工字紋為地,上飾游龍、祥云和海水紋。宋時,受理學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文玩鑒賞成為時尚,對三代青銅器的研究也頗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個類別,那就是仿古青銅器玉器,簡稱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銅簋為藍本,但在器型和紋飾上多有增損變化,玉料也不是黃色。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6.龍泉窯三足爐。宋,高12.4cm,口徑14.5cm,足距9.2cm。爐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飾凸起弦紋一道,腹部與三足對應處飾有三條凸起的直線紋。通體施青綠色釉,三足底部顯露醬黃色。此爐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爐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條棱線原系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數道規整的白線,分外醒目。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因此又稱鬲式爐,是龍泉窯的上乘佳作。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7.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宋,高9.3cm,口徑14.5cm,足徑5.5cm,足距7.9cm。爐口沿較寬,直壁,圈足,足下承三個云頭形足,三足與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紋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間兩道。通體施梅子青釉。此器造型古樸大方,以釉色取勝,梅子青釉勝于一般青釉,可與翡翠媲美,尤為難得。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8.鈞窯天蘭釉瓷爐。北宋(公元961年1134年)高13cm、口徑14.3cm,爐之內外均施天蘭色釉,爐內有對稱的三塊未施釉,乃其內套燒小件器物所致。釉質晶瑩,釉色純正。現藏于河南博物館。
圖9.景德鎮窯影青刻花牡丹紋筒式爐。南宋,通體施釉,圈足砂底見鍋巴紅。爐呈筒式,大圈足。靠口沿處一周飾回紋,中部主題紋飾為牡丹花卉,底部飾水波紋,均用刻劃手法。布局繁而不亂,刻紋精細、清晰,現藏于常州博物館。
圖10.耀州窯青釉刻花五足爐。北宋,瓷,高7.6厘米,內徑6.5厘米,外徑14.1厘米。爐為直口,折沿,寬邊,深腹,圜形凹底,五足。施青釉,內壁和底部露胎。口沿上刻牡丹花一周,五足為模制,呈象首形。胎體致密,釉色純凈,爐體雍容華貴,是耀州瓷中的精品,現藏于甘肅博物館。
小編推薦
唐代香爐欣賞 古代瓷器知識
圖1.絞胎三足爐。唐代,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2.三層五足銀薰爐。唐代,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爐由蓋子、籠子和爐子身三部分組成,壁上有五個環狀紐,各系吊環,既可放置又可懸掛,現藏于南京博物館。
古代瓷器:[圖片]宋代官窯瓷器欣賞
手感平滑細膩釉色瑩潤如玉青中泛紅,象是涂了一層粉。表面雖然晶瑩光亮卻沒有一般青瓷那種賊亮的浮光。閃現著含蓄溫潤的光澤,精光內蘊,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線條件下呈現相對差異的色澤,強光線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線如脂玉般潤滑,也是宋官窯青瓷器的特點。迎光斜視,閃著點點的結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蠟淚痕堆脂狀,故器上常有無釉之處,顯露出棕灰色胎骨,當時風尚頗以此種釉汁不均勻現象者為美觀。
宋代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后的。以宋官窯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從美學角度,它的藝術格調是高雅的,特別受到西方人的傾賴。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藝人無意間冰鎬敲擊的嚴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溫潤而細膩。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八方壺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穿帶方壺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穿帶杏葉方壺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弦紋瓶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長方盆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紙槌瓶
南宋修內司官窯灰青缽
南宋修內司官窯淺粉青花插
南宋修內司官窯天青窯變弦紋瓶
南宋修內司官窯月白葫蘆瓶
南宋修內司官窯月白投壺
古代瓷器:宋代湖田窯影青瓷珍品欣賞[圖文]
宋湖田窯獸首壺
湖田窯是景德鎮著名古窯場。是我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湖田窯影青釉劃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湖田窯位于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五代時燒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潔白,產品以盤、碗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燒法,燒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簡單,瓷胎較厚,釉色偏灰或米黃。多光素無紋飾。這一時期的產品,尚不具備影青瓷的基本特征。
宋湖田窯菊瓣紋盒
北宋中晚期,選用表層風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藝逐漸完善,拉坯成型技藝日趨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藝,用鐵刀在陰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膩至極,造型規整秀美,其實大批量燒造的斗笠碗,口徑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徑薄胎器,即便明、清兩朝造瓷技藝發展至巔峰,也無法大規模再造。
宋湖田窯影青雙螭龍紋斗笠碗
這一時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較多,釉熔融較透,透明度特別好。釉層中氣泡、析晶以及其他殘留物較少。刻花、劃花、模印花紋的凹痕寬度、深度不同,釉層堆積厚度和塊面大小多有變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綠漸次演變。純凈明澈并富于色調變化的硬青釉,大大強化了紋飾的藝術效果,給人以音樂旋律繹如心靈的美感。
南宋湖田窯刻花玉壺春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個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溫燒結產生大量氣泡,氣泡通過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時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餡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多數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卻有針管樣細孔穿透釉層,連通瓷胎。經近千年土浸,釉層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狀扇型土浸斑。燈光照射影像明顯,可作為鑒定的重要佐證。
宋湖田窯葵口高足杯
影青瓷造型美,裝飾技藝更是獨步青云,特別是刻花、劃花技法。娃娃紋、蓮紋、水波紋等等,構近看湖面水波漣漪,遠眺江水激流翻滾,寥寥數刀輪廓線勾勒出的娃娃,頭大體腴,生靈活潑,嬉戲于河塘水際看似紛繁的畫面,其實自然有趣。整個畫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無的線條,僅此一點,足以想像當時匠師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
宋湖田窯娃娃碗
宋代湖田窯影青瓷珍品欣賞
宋代官窯瓷器欣賞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簋式爐
官窯廣義是指朝廷開設的窯場,狹義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官府在汴京開設的瓷窯場和南宋杭州的修內司官窯。宋代是一個十分文藝的王朝,強調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藝術上愛好幽玄蒼古之趣。這種所謂高雅的藝術格調與文人趣味,典雅的審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藝美術中來。官窯瓷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它沒有精美的雕飾以嘩眾,也不靠艷彩涂繪以媚人,唯獨以古樸莊重的器型、瑩潤如玉的釉色、鱗鱗如波的紋片配合著紫口鐵足之美,堪稱宋代審美的代表。
北宋 官窯粉青鬲式爐
北宋 官窯粉青貫耳穿帶小方壺
北宋 官窯粉青膽瓶
北宋 官窯粉青花插
北宋 官窯粉青花觚
北宋 官窯粉青三登方壺
真正的宋代官窯精品尤其體現在釉質上:釉層滋潤,介于絲綢光澤與“羊脂”般的美玉質感之間,魚子紋的晶瑩奇妙之處不可言傳,卻與“做舊”后的烏光質感絕然不同。由于技術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與制瓷專家們,只能用各種方法去猜測它的工藝。像這種如玉的釉質,古樸淡雅蘊趣的“油酥光”仿起來非常困難,始終不知其密決。宋官窯器給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時并不起眼,但如長時間品味,則會被那份特別的歷史沉淀與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無窮。
北宋 官窯粉青弦紋瓶
北宋 官窯貫耳瓶
北宋 官窯淺粉青弓耳扁壺
北宋 官窯青瓷琮式瓶
北宋 官窯青瓷葵花式小碗
北宋 官窯天藍三足圓爐
北宋 官窯天青橢圓水仙盆
北宋 官窯投壺
北宋 官窯月白雙耳三足爐
手感平滑細膩釉色瑩潤如玉青中泛紅,象是涂了一層粉。表面雖然晶瑩光亮卻沒有一般青瓷那種“賊亮”的浮光。閃現著含蓄溫潤的光澤,精光內蘊,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線條件下呈現相對差異的色澤,強光線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線如脂玉般潤滑,也是宋官窯青瓷器的特點。迎光斜視,閃著點點的結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蠟淚痕堆脂狀,故器上常有無釉之處,顯露出棕灰色胎骨,當時風尚頗以此種釉汁不均勻現象者為美觀。
南宋 郊壇下官窯粉青穿帶瓶
南宋 郊壇下官窯月白海棠式貫耳瓶
南宋 郊壇下官窯粉青弦紋瓶
南宋 郊壇下官窯渣斗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缽
宋代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后的。以宋官窯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從美學角度,它的藝術格調是高雅的,特別受到西方人的傾賴。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藝人無意間冰鎬敲擊的嚴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溫潤而細膩。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八方壺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穿帶方壺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穿帶杏葉方壺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弦紋瓶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長方盆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紙槌瓶
南宋 修內司官窯灰青缽
南宋 修內司官窯淺粉青花插
南宋 修內司官窯天青窯變弦紋瓶
南宋 修內司官窯月白葫蘆瓶
南宋 修內司官窯月白投壺
古代瓷器:宋代定窯瓷器鑒賞
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以產白瓷而馳名。宋代是定窯的發展時期,產量、質量及制作工藝較五代又有明顯提高。定窯瓷器多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品種。宋代白釉顏色偏黃,唐代定窯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線轉折變化的積釉處,常呈現較明顯的青白色。這是區別唐宋定窯白瓷的重要依據。宋代定窯白釉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所謂的淚痕。這是上釉過程中,釉漿流淌的痕跡,淚痕厚處均有明顯的偏黃色。無論是正燒,還是覆燒,淚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這是鑒定定窯瓷器尤其要仔細觀察的重要特征。
醬釉、褐釉、黑釉、綠釉等品種,在定窯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傳世收藏品更是稀少,故收藏價值較高。定窯顏色釉品種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系白胎,即與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樣,只是外罩色釉不同。這是紫定、黑定、綠定與其他窯口區別的重要標志。
定窯刻蓮花紋盤:敞口,圈足,芒口覆燒。盤心及內壁刻蓮花紋飾,造型生動,布局疏朗典雅。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種陶瓷裝飾技法,北宋定窯刻花以其線條纖細流暢、刀法嫻熟精湛而為宋代刻花之冠。花紋輪廓線的一側呈單線,另一側呈雙線,雙線由外粗內細的線條組成,這種以復合線組成的刻花是定窯刻花器的一大特征。
宋定窯龍紋淺口盤:器型古樸,盤心暗刻龍行紋飾,邊沿暗刻云形紋飾,通身施白釉,釉質較佳,胎質細膩,晶瑩可人,牙白色自然順暢,是河北曲陽窯的典型器物,較少見。
古代瓷器:原始陶器欣賞
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階段,幾乎都經歷過一個陶器的時代,中華文明也是如此。早在距今大約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原始陶器。最早的彩陶出現在黃河流域。
彩陶
彩陶即在坯體上以礦物質顏料繪畫圖案,然后焙燒的陶器,多屬泥質紅陶。因其圖案經過燒制,故不易褪脫,這與先焙燒后畫圖案的彩繪陶不同。
網紋彩陶船形壺造型似船,壺腹繪網紋。難免令人聯想起先民駕船撒網捕魚的場景。
魚紋彩陶盆半坡類型常見這種圓底,折腹部以黑彩繪出三條寫實的魚紋互相追逐。
同心圓圈波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彩陶的盆、缽、碗常內外彩繪。此盆裝飾流暢而富韻律,繪畫技藝高超。
旋紋彩陶壺馬家窯類型晚期彩陶常見壺。旋紋飽滿流暢,網紋等直線又頗嚴謹,裝飾頗富變化。
花瓣紋彩陶壺沿海地區的創作往往靈秀。此壺造型小巧,裝飾秀美,圖案可見仰韶彩陶的影子。
三角紋彩陶大耳罐齊家文化的彩陶數量有限,彩繪多用褐紅色完成。此器的雙耳上有鏤刻的人面紋。
彩陶弦紋陶文飾簡潔明快,樸素大方,有很強的裝飾性。此類弦紋是馬家窯文化中馬家窯類型彩陶常見的文飾。
黑陶
黑陶在強還原氣氛的窯爐里燒成,燒成溫度一般高于同時同地的紅陶和灰陶。多數黑陶內外皆黑,少數則在灰陶或紅陶外,施加黑色陶衣,即所謂熊皮陶、黑衣陶。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含有黑陶的文化不少,較著名的有大溪、屈家嶺、大汶口、龍山、馬家浜、崧澤等文化。而從藝術史的角度講,更重要的是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
豬紋黑陶缽刻劃手法稚拙。這是中國藝術中最早的豬的形象,表現的應是家豬。
黑陶高柄杯采用了輪制方法,器壁較薄,素面磨光,配以鏤空等多種工藝手法,制作十分考究。
黑陶蓋罐器物挺拔向上,造型線優雅流暢。圈足上有三組鏤空裝飾,蓋和身還繪紅褐色寬帶紋。
白陶
白陶以白色黏土或高嶺土作胎,因其胎料所含氧化鐵僅在1.6%左右,比一般黏土低了許多,故燒成后,表里皆白。浙江桐鄉羅家角的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距今約7000年,從中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白陶標本,其上還有刻紋。在晚期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廣東石峽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也有白陶。部分作品雖帶有刻劃、印捺等裝飾,但效果并不理想,反不如素面者耐看。
白陶鬶鬶為炊煮器,中空的袋足可加大受火面積。根據《禮記》,有專家認為這類鬶應稱為雞彝。
白陶盉胎質純凈細膩,器表刻有饕餮紋、夔紋、云雷紋等各種精美圖案。
陶器的影響
原始社會陶器的發展不僅自身成就巨大,還對后世影響深遠。簡單概括為:功能和美觀的統一、技術對藝術的制約、形式法則的創造、經濟原則的發明。
舉例說明:例如裝飾與造型被承襲。許多鼎、釜等陶器造型被商周陶器延續,也為青銅器采用;陶鬻的袋足成了鬲的標志;陶盆、陶碗的尺度和比例在后世仍為經典;陶器以及由它載東漢演化出的瓷器,則始終是應用最多的容器類型。
中國還長期是制造陶瓷器的唯一國度。在古代,能與中華文明抗衡的文化出現在西方,而西方會造瓷器還需推后到18世紀。在其他國度不能制作和制造之初的時代,中國的瓷器曾長期是域外同類或類近制品的典范,產生了持久而廣泛的世界性影響。
古代瓷器:宋代青白瓷盒子
宋代景德鎮窯青白瓷印花盒子
宋代陶瓷器物,最具性別特征的是妝奩用的盒子。宋代瓷盒產量巨大,越窯、龍泉窯、耀州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窯系均有燒造。從出土情況顯示,數量最眾,器形紋飾最豐富,質量最為精美的還是景德鎮窯系的青白瓷盒子。
盒子主要是用于盛放脂粉的容器,屬妝奩具的一種。妝奩具成熟于商周,戰國時期在上流貴婦間已廣為流行。其時妝奩具主要是漆盒,以大小形狀不一的小盒組成套奩,分七子奩、九子奩不等。魏晉時期開始出現妝奩瓷盒,經隋唐的逐步發展,至宋代步入瓷盒生產使用的高峰時期。
五代景德鎮窯青白瓷果形盒子
唐宋墓葬出土,凡女性墓葬則必有奩具,尤其是宋代墓葬,幾乎都有瓷盒出現。作為日常用具,奩具是陪伴女子一生極私密的物品。《左傳》言: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精致新穎的面部妝容,成為古代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最為重要的生存手段。
奩具演變,與妝容形式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楚辭大招》有粉白黛黑,唇施芳澤句,描述了先秦時期女子簡潔明麗的素妝風貌。漢時已使用鉛粉和來自西域焉支山的胭脂。胭脂在當時是極為重要的商貿物資,霍去病攻克焉支后,匈奴人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唐代崇尚雍容華貴之氣,開元進士萬楚詩云:眉黛將奪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時女性濃艷張揚的妝容,是與其金戈鐵馬、萬國來朝的霸氣相匹配的。此時雖已有較為成熟的瓷盒,但唐人主要使用的還是追求華貴氣質的漆器奩具和金銀盒子。經五代入宋,妝奩具與妝容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化妝材料的極大豐富與面飾技法的日益成熟,使得宋代女性的妝容形式多姿多彩且風格獨具,奩具特別是瓷盒的發展也步入了全盛時期。
作為伴身物品,瓷盒不僅是閨房用具與把玩之物,更寄寓了日常生活中的喜憂情懷。在承襲五代簡潔素樸風格的基礎上,宋代瓷盒造型更趨豐富多樣。與前朝單一的幾何形不同,宋代青白瓷盒子已有各類仿生的瓜果形、鳥獸形、花瓣形及豐富的多邊形等,盒蓋頂部有加塑鈕扣形、瓜蒂形、石榴花托形等,另有平足臥足、高足矮足不等;除單體形外,亦有雙聯盒、三聯盒之分;裝飾紋樣有嬰戲、花卉、鳥獸、龍鳳、摩羯等,其剔刻劃花工藝愈顯精美。宋人慣稱盒子為合子,我們今天常見青白瓷盒子有標段家合子記或吳家、潘家等底款者,都堪稱瓷盒中的精品。據統計除前面三家外,北宋標底款的作坊另有許、張、朱、余、陳、汪、蔡、藍、程、徐等約十余家。至南宋已少見標底款者,瓷盒工藝質量較之北宋亦相去甚遠。
宋代景德鎮窯刻花瓜形盒
青白瓷盒子式樣繁多,與宋時女子繁復而獨特的妝容樣式相對應。宋人妝容雖尚素淡,其化妝過程卻極為考究。根據妝容寓意不同,化妝顏料的組合又各有不同,大體包括了傅粉、胭脂、額黃、貼花、掃眉、斜紅、妝靨、點唇等程序。
宋代女子往往根據出行或社交性質定其妝容,其中不乏傳承自前朝者,然更多為當朝新創。有梅花妝、壽陽妝、酒暈妝、桃花妝、淚妝、佛妝等數十種之多,故需諸多不同形狀大小的盒子分裝鉛粉、胭脂、鵝黃等。鵝黃也稱額黃,是佛妝的主要材料,王安石有漢宮嬌額半涂黃之句,可見其傳承之久遠。漢魏以來佛教盛行,女信徒因虔誠之心以栝萎草飾容,模仿佛像金面。宋時女子額黃淺傅,與唐人的濃艷佛妝已截然不同。南宋詞人周密在其《聲聲慢》中有妝額黃輕,舞衣紅淺句,是對宋人額黃妝容的詩意描述。
依據瓷盒尺寸大小,化妝材料的盛放皆有講究,寸半小盒一般用于盛放朱砂與胭脂,故稱朱盒、胭脂盒。二至三寸盒子多為傅粉、額黃所用,故稱香粉盒,其量最眾。北宋時期香粉盒形制多以瓜果為主,偶有內襯小碟者,可加置花瓣狀香綿即粉撲。四五寸間則為花盒,用于放置貼花鈿的各種材料。宋代花鈿不同于唐代以金銀貼片為主的華麗,追求的是清新出奇的風格,一般用云母片或彩紙等制成薄片,剪成花鳥蟲魚等形,貼于眉心或面頰。有追新求異者,往往選材奇巧。據《宋史五行志》記載,淳化年間,京師里巷有婦人以魚腮飾面,號魚媚子,堪稱創舉。深腹盒子亦有作油盒用,即盛放木犀油、薔薇油或花茶子油等頭油。多層疊裝的是瓷奩盒,另有盒中捏塑荷葉托起三小杯者,可分裝朱、粉、黛三物,最為精巧考究。因盛放量小,其陳設玩賞性已多于實用性,可助閨閣間鑒賞攀比之趣。
宋代景德鎮窯瓜形盒子
尺寸更大者有內裝多個小瓷盒的子母套盒,扁平者則為裝銅鏡之用鏡盒。因宋人多以墨為黛,故又有描眉的墨盒。此外還有裝香囊與香料的香盒,閨中文房之印盒、藥盒子等。青白瓷盒子極得閨中寵愛,是與其獨特的質地及精湛的工藝分不開的,從中也體現出宋代女子追慕先秦素妝之意趣。
古淡有真味。追求有內涵的雅致是復古思想的體現。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云:發纖濃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范溫《潛溪詩眼》亦有行于簡易閑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句。宋代文人最喜閑雅生活,對女子的妝容,及至對閨中妝奩具的喜好,自然是偏愛柳三變所詠嫩臉修蛾,淡勻輕掃般的簡逸。而瑩潤如冰玉的青白瓷盒子,恰恰迎合了宋人崇尚風骨清盈之狀、嬌柔素雅之美的慕古心態。
古代瓷器:宋代鈞瓷之美
窯變里演繹火的藝術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
入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晚靄微茫潭影靜,殘陽一抹淡流霞。這是著名作家姚雪垠作的一首詩,詩中的元人畫不是由毛筆和著水墨與顏色畫在宣紙上,而是在1200度以上的窯爐中,以火為畫筆一氣呵成。這樣的畫法全世界僅有一家,它不是工筆畫、不是寫意畫,它是鈞瓷。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于此設窯,故名。鈞瓷乃瓷中之王,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一件精美的鈞瓷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鈞瓷的鑒賞要從九點入手,分別為:潤、活、純、變、厚、正、紋、境、渾。
鈞窯天藍釉六方花盆北宋
潤,指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發亮的浮光,而是一種淡淡的乳光,光澤如瑪瑙一般,似玉非玉勝過玉,有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
活,說的是釉面有動感,不死板。鈞瓷口沿、凸棱、炫紋、乳釘之處釉面脫口出筋,產生虛與實對比變化的美感,都與釉的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鈞窯紫釉渣斗式花盆北宋
純,釉質純凈的窯變單色釉,如天藍、天青、月白、豆綠等,色純而不雜。釉面往往有開片紋路,欣賞起來有純凈的美感。
變,鈞窯是火的藝術。藍色、紅色、黃色、白色,無數跳動的火焰,像一支神奇的畫筆,那藍色親吻過的,也許會生成一朵深紫色的海棠,那紅色撫摸過的,也許會出現長空碧色的明凈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里泛藍、藍中有綠等,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
鈞瓷窯變時的色彩
厚,厚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釉質厚實,乳濁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層較厚,不淺薄。鈞瓷之所以大氣、凝重、耐看,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正,釉面顏色純正。例如紅色鮮艷亮麗,或如雞血,或如海棠,不能發烏。釉面缺少變化、色又不正的鈞瓷就太一般了。嬌艷的釉色明快,老辣的釉色深沉,都是鈞瓷純正到位的顏色。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
紋,釉面上出現的各種紋路或斑點,有蚯蚓走泥紋、冰裂紋、魚子紋、龜背紋、蟹爪紋、飛瀑紋、兔豪紋、蛛網紋、流星斑、虎皮斑、雨點斑、雪花點、油滴斑、珍珠點等,這些紋路和斑點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圖畫。其前提必須是通過窯變自然形成,而不是人為所致。這些意境圖畫有人物、動物、山水、風景、傳說故事等。這種變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欣賞時能引起人的聯想,情景交融,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獲得美的享受。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北宋
渾,釉面窯變色彩、紋路、斑點、意境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給人以整體的美感。釉層渾勻一致,無局部過厚堆積或露底的現象。渾是鈞釉窯變的主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