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產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瓷始燒于唐,興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因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亦稱“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藝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獨特,燒成技藝高超,由于鐵還原達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當時所有的窯口,是中國青瓷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戰亂而失傳。元以來,歷代仿燒不斷均難成功,所以彌足珍貴,成為稀世珍寶。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從傳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一、胎色: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征。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釘: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采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四、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則是見于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鑒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閑情逸趣。
五、開片紋: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于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taoci52.com精選閱讀
陶瓷文化:鑒別古瓷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識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準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鉆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現將古陶瓷鑒定方法介紹如下:
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又如,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并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鑒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紋飾的鑒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象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鑒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要忽視它。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
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圣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作紋飾鑒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我們最常見的云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制方法。
元代朵云紋,其寫法基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身繪成如意頭狀,多不對稱,邊大邊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細長,整個造型活像一條大頭小蝌蚪在游動著。第二種,也繪一個不對稱如意頭為身,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其尾活像萌芽的種子根部,其如意頭下的兩個小頭,又似兩片小葉托著一朵盛開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間的朵云,又有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云頭下飄出一帶,有的在云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一條云帶,有的還在前者的繪法上在云頭部再長出一帶;所繪如意頭豐滿肥壯,飄帶瘦長,變化多樣。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如意云,飄帶較長,是如意云頭長度的兩倍,尾部的飄帶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塊,和前期一條帶狀有所變化,云頭又似露齒的獸面。到明代中期,萬歷時的朵云,又有三種形式:(1)有飄帶的朵云,飄帶加粗,云頭縮小。(2)把云頭拉成一塊長云,朵云無頭無尾、畫工簡單。(3)繪一如意頭云頭,全身繪飄帶數條,不分頭尾。發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時期,朵云頭拉長,左、右飄帶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狀。原來的云頭沒有了,在云頭上端、左右兩邊和尾部的飄帶均變成了云頭。再發展到乾隆年間,朵云頭不是一個,而是幾個相連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頭寫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飄帶活像一撮須,或者把如意云頭拉長,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繪法藝術最高,給人以美的享受。總之,我們鑒定陶瓷紋飾時,必須對它的民族性和時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
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
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
筆筒是文房四寶之一。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平底無釉,胎厚體重。到康熙年間,體形略為降低,這時筆筒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們稱之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筆筒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因此,認識、熟記各個時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晉朝、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式碗”,則應該知道是明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果是“觀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葉瓶”等等,這些都應是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器物。所以說,型制對古陶瓷鑒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贊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識,應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銅(資訊論壇)器上銘紋和徽號已經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陜西咸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現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現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官方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國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的。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關的記年款。
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普遍書寫皇帝的年號。對于這些年號,我們在鑒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最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每一筆劃的特征,這樣,才能準確的判斷出真偽。字串6
明清的記年款有一定的規律性。絕大部分的記年款,都寫上國號和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僅有“隆慶”一朝寫“年造”而不寫“年制”。明代最早寫款從永樂開始,但它的款識也僅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制”從未有楷書款,若有則是假款。從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慶、道光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由咸豐至宣統三年,這四朝又恢復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了。這是明清款識的規律性。例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我們鑒定時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作品的真偽多打幾個問號了。
鑒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寫款的規律、風格和特征外,還要注意各朝寫款的顏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樣。以青花料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鏡下可見其色下沉,周圍有細小的均勻的小氣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則沒有這種特征。
陶瓷文化:宋代真假青白瓷鑒別方法
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觀白中微微閃青而得名,是我國宋代窯場分布較廣、產量很大、工藝精湛的一個瓷器品種,其珍貴程度雖不能與同時代的汝、官、哥、鈞、定5大名窯比肩,但其名氣在當時也是遠播遐邇。在眾多的產地中,景德鎮的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窯口所產青白瓷翹楚為最,被世人稱之為“假玉器”,是古瓷收藏者隊伍中備受青睞的“常客”。景德鎮這個古老的制瓷重鎮,千年窯火不斷相沿承襲,能夠生產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傳人,在當今難以計數的個體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制出幾可亂真的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許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機會經常接觸到各類的仿制品,更無緣能經常到這些作坊去仔細觀察,有的人在收藏過程中,按圖索驥,“打眼”屢有發生。筆者得地理之便,有空常去作坊集中的地方瀏覽探訪,窺到幾許“貓膩”,現不避絮叨之嫌,作些介紹,供藏友們參考。
一、看表釉。宋代青白瓷的工藝以湖田窯“領銜”,因此,現代作坊大多以此為“標型”,千方百計在釉色白中泛青、“瑩縝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過猶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而仿品大多為石灰堿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釉特征,器物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為聚釉,即在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仿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采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難察覺。二、看胎質。眾多書籍和專著介紹宋代青白瓷的胎質,都說是潔白堅致細膩,瓷化程度高,這只是相對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工藝水平而言,它與現今瓷器胎質的潔白堅致細膩和瓷化程度相比較,不能類同。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其實以淡淡的糙米黃和淺灰白為多,由于當時還沒有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發明),胎質比不上現代瓷器堅密,這從殘器的剖面可以觀察領悟,嚴重的還可以看到細密的孔隙。另外,宋時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煉,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細。很多器物的露胎處(尤其是器底)會有顆粒狀土渣。現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質雪白光滑,十分堅挺,這一點是很容易辨別的。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摻入微量的色土和細沙粒,以改變胎質顏色和結構;有的則在成品瓷的露胎處,抹上黃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這些只要稍具常識,即可“捉襟見肘”。三、看底足。從傳世器物和出土標本看,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燒、澀圈疊燒和墊餅置燒3種方法,當代仿品均采用之。前兩種因為芒口和澀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好前述看胎質的知識,是不難識別的。而墊餅置燒,有不少人卻真偽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墊餅痕呈淡淡的土黃色或褐黃色,且深淺不一(圖1),而仿品實際上并非用墊餅置燒,而是在匣缽中(有的甚至不用匣缽,直接在氣窯中裸燒)燒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顏料以及雜料做出餅痕,這種“餅痕”顏色為黃黑色或醬色,特別的深,甚至高出器底,與真品餅痕自然滲出吸附明顯不相同。有的更簡單,用淡淡的黃色漿水或黃泥涂滿器底,以“丑”遮“俊”。還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無釉,器底滿釉卻有餅痕;有的既有餅痕,又有支釘痕,根本不符窯藝,這是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續貂”,自露馬腳。
四、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產窯口眾多,歷時長久,因此其器型十分豐富,日用品、陳設品、禮器、明器中的品種難以計數,需要認真掌握各個時期不同品種的基本造型以及衍變規律與特征。現代作坊中生產的青白瓷,大多數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圖譜或存世品進行仿制,但那畢竟是仿品,具備一定常識還是容易鑒別的。讓人較為頭痛的是少數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會弄錯。一藏友購得一只青白瓷塔式蓋罐(圖2),晶瑩透亮的色澤,酥光寶暈的胎質,冰裂如砌石般的開片(深埋土層形成的典型特征),白中微黃的胎質,罐內壁粗拙的胎泥連接條疤,平底墊燒的褐黃色餅痕,外壁刻花低凹處積釉呈淡淡的湖青色,都不是現代仿品所能企及的,這些均為“開門”的宋代青白瓷特征。然而,此罐卻是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這是因為:在宋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浙江的龍泉窯和陜西的耀州窯等,都曾經生產過塔式蓋罐,從出土和存世的器物看,塔式蓋罐的罐身一般都為長體形,配上高高的塔蓋,比例十分協調;圓體的罐子,其蓋一般為扁圓形,有齊邊的,有花邊的(如荷葉形);有的有鈕,有的無鈕。而藏友的這只罐,罐身高9cm,腹徑10cm,基本上呈圓形;而塔蓋高7.5cm,差不多與罐身的高度相接近,上下比例不適當,看起來很別扭。再仔細觀察,還會發現,罐身和罐蓋的青釉雖然都有開片,但開片的紋路并不相同,而一器物深埋于同一土層中,卻形成兩種不同紋片是不可能的。那么,這將作何解釋呢?我認為,這應該是同一地點出土的兩件器物張冠李戴了:圓罐身存蓋破,塔蓋罐身碎蓋存,它們重見天日后,被人為地搭配在一起了,因此,此罐應算作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
當然,除了上述4個方面,還有宋代與元代、湖田窯與其他窯口、裝飾技法以及窯藝等方面,需要比較區別的地方還很多,古瓷收藏愛好者要努力通過實踐加以掌握。比如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隨文附圖3的這只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蓮紋碗,器高6.5cm,口徑17cm,足徑5.6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強,圈足厚只有2毫米。紋飾刀法恣肆,線條流暢,疏朗空靈,迎光照之,兩朵折枝蓮花透亮美奐。器口包銀鈴,由于年代久遠,包銀已氧蝕發黑剝落,多處有灰白或綠色銹斑。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可用宋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所言:“宋瓷之佚麗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窮研極麗,幾于鬼斧神工。”而仿制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采用的是現代制模灌漿法,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顯得規整、匠氣、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同時,仿制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實在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代瓷工也只能望其項背,嘆為觀止。
毛瓷的鑒別方法
毛瓷是匯聚了眾多陶瓷大師精心燒制的主席專用瓷器。毛瓷有四大特色: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另外,毛瓷是偉人毛主席使用的過的瓷器,蘊含著偉人信息,加之數量稀少,收藏價值極高。今天小編就給您介紹下毛瓷的鑒別方法。
怎樣鑒別“毛瓷”的真偽呢?根據當年參加過研制“毛瓷”的專家們提供的信息,我們把鑒別真假“毛瓷”的方法歸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瓷器的種類和用途上鑒別。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毛瓷”的主要用途是解決毛主席用餐的保溫、保潔問題,同時還有少量的毛主席書房用具。所以當時研制的“7501瓷”以盤、碗、勺、品鍋、茶壺、茶杯為主,并全部配有很嚴密的蓋。書房用具中有煙灰缸、筆筒、筆洗等。由于毛主席晚年不喝酒,所以沒有酒具。目前市場上流傳的“毛瓷”除了上述器物外,還有酒杯、酒壺和不帶蓋的大碗,這些瓷器基本可以斷定是假的。另外,還有一些與餐飲和書房用具無關的擺設瓷器,如花瓶、水仙盆等,也肯定不是“7501瓷”。
二、從款識上鑒別。“7501瓷”一律用非常工整的篆書題寫“景德鎮制”兩行四字款,沒有其他落款形式。如發現楷書款,可以斷定是假貨。還有一種題為“中南海陶瓷研究所制”的款,也與“毛瓷”沒有關系。即使發現了篆書“景德鎮制”的款識,也要仔細分辨,真正的“毛瓷”題款是著名工匠用小筆寫成,字體端莊工整,且透出一種秀逸。而仿制品字體寫得往往生硬做作,只要認真辨別,不難發現破綻。
三、從胎體的光潔度、白度和透明度上鑒別。“7501瓷”是特選江西撫州的一種非常珍稀的優質高嶺土做原料,這種高嶺土今天已經非常稀少了,用此原料制成的瓷器,呈半薄胎狀,通體晶瑩剔透,溫潤如玉,潔白無瑕;逆光視之,器壁非常均勻,成半透明狀;以手指輕擊,其聲音清脆悅耳。而近幾年的仿品無法找到這樣高質量的原料,所以胎釉顯得粗糙,而且表面常常呈現深淺不均,或帶有疵點,敲擊出來的聲音有些發悶,逆光看時更可發現器壁薄厚不勻的現象。
四、從繪畫技巧上鑒別。當年參加“7501瓷”繪制的都是名傳四海的繪瓷大師,如王錫良、章鑒、張松茂、汪桂英、劉平等人,而且在繪制時各位大師又都只繪制自己最純熟的部位,如花卉的枝干由王錫良、戴榮華繪制,點花朵的洋紅由劉平、徐亞鳳、舒惠娟承擔,其余部分由章鑒、汪桂英等人繪制。所以整個瓷器的畫面粉潤嬌美,生動自然,枝干花朵渾然一體,認真欣賞找不出一點敗筆。而仿制的“毛瓷”顏色既不鮮亮,枝干配合也缺乏渾然一體的意境,有時還會出現畫面的中斷、顏色的變態等現象。雖然有些仿品也不惜使用好的呈色劑,但由于“7501瓷”中花朵的紅色使用的是以黃金作呈色劑的特殊顏料,難以尋找,且價格昂貴,制假者為牟利絕不肯做如此大的投入,所以不管是梅花還是桃花,都顯得暗淡無神,只要對照真品的圖錄比較,真品就十分鮮明了。
五、從燒制工藝上來鑒別。“7501瓷”入窯時,是裝在特制的匣缽中隔火燒制的,瓷胎的燒制溫度要達到1400°C。在高溫下隔火燒制的瓷胎瓷化徹底,無論光潔度、硬度、潔白度都能達到很高水平。而現代仿品都是用氣窯無匣燒制,溫度無法達到1400°C。而且在升溫速度、水氣蒸發、有機物溢出等幾個環節上,都與真“毛瓷”有較大差距,所以不可能有真“毛瓷”那樣的胎質,繪畫、顏色也不可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尤其明顯的是,釉上彩的水點梅花器物,是在胎體燒成后在瓷胎上再繪制花卉,然后二次入窯燒成的。在選擇成品瓷胎時,凡胎上有薄厚不勻或其他瑕疵的,不可能再將其繪上花卉圖案,制成成品。因此,凡發現瓷胎有毛病的釉上彩瓷器,可以一律定為偽品。
汝窯的鑒別方法
汝窯工藝早已失傳。20世紀50年代河南就有組織地研究、復制汝瓷產品,并獲得成功。改革開放后,由于收藏熱的興起,河南等地有私人小窯也仿制汝瓷,并且作舊,冒充宋汝騙人。要想認識真的“宋汝”,必須見真器,手拿把掐,將形制、質地、釉色、紋片等工藝特點牢記在心,手感重量和溫度都要體驗。只有記住真的,才能辨別出假的。一般來說,辨別可分以下3步。
一看形制。看“宋汝”中有沒有這種器形的東西,如果釉色質地等其他工藝與“宋汝”均相同,那么這件東西就是新發現的宋汝新器形。不過,現在大多是造偽者為迎合收藏者的心愿,造出的一些奇形怪狀的“汝瓷”;也有的是仿造早已發表過的、大家所熟悉器形,然后酸咬,作舊制造“真相”。
二看質地。用手指輕彈,如聲音不發木,手感不對,或輕或重,支釘痕過白或過臟,釉面有人為的傷痕或油污,都要警覺。老東西不一定都臟。“宋汝”工藝精巧,有自然的“包漿”,釉面往往出現未化開的瑪瑙顆粒;胎色黃灰,不密實,松軟。“宋汝”瓷面光潤,自然不刺眼,如果釉面雖不刺眼,但手感發澀,或有刺鼻的味道,就要警惕了。當代仿品一般都是胎體較薄、較堅硬,敲擊發聲較高,沒有自然包漿。
三看氣泡。“宋汝”用柴燒,裝窯用匣缽,火力漸進,燒成停火后保溫好,缽內冷卻慢,小泡有機會聚成大泡,故氣泡稀疏,“寥若晨星”。新仿品多用電爐或氣爐煉制,氣泡現象與宋汝瓷不同,或小泡密集或看不見氣泡,或泡大而眾多。
鑒別古瓷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識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因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門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準確的判斷。對初學者來說,如能潛心鉆研,循序漸進,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現將古陶瓷鑒定方法介紹如下:
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又如,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并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鑒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紋飾的鑒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象一個人的衣冠,它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鑒定古陶瓷時千萬不要忽視它。
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
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圣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作紋飾鑒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我們最常見的云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制方法。
元代朵云紋,其寫法基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身繪成如意頭狀,多不對稱,邊大邊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細長,整個造型活像一條大頭小蝌蚪在游動著。第二種,也繪一個不對稱如意頭為身,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其尾活像萌芽的種子根部,其如意頭下的兩個小頭,又似兩片小葉托著一朵盛開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間的朵云,又有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云頭下飄出一帶,有的在云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一條云帶,有的還在前者的繪法上在云頭部再長出一帶;所繪如意頭豐滿肥壯,飄帶瘦長,變化多樣。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如意云,飄帶較長,是如意云頭長度的兩倍,尾部的飄帶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塊,和前期一條帶狀有所變化,云頭又似露齒的獸面。到明代中期,萬歷時的朵云,又有三種形式:(1)有飄帶的朵云,飄帶加粗,云頭縮小。(2)把云頭拉成一塊長云,朵云無頭無尾、畫工簡單。(3)繪一如意頭云頭,全身繪飄帶數條,不分頭尾。發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時期,朵云頭拉長,左、右飄帶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狀。原來的云頭沒有了,在云頭上端、左右兩邊和尾部的飄帶均變成了云頭。再發展到乾隆年間,朵云頭不是一個,而是幾個相連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頭寫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飄帶活像一撮須,或者把如意云頭拉長,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繪法藝術最高,給人以美的享受。總之,我們鑒定陶瓷紋飾時,必須對 它的民族性和時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
飯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對它也許注意不多。其實,它的造型也是不斷地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唐代的飯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實平足,胎厚,體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別是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處,一改明代的平齊而向圓形(俗稱“泥鰍背”)演變。
又如,我們常見的口小、肩豐、圈足的梅瓶,它也隨著不同時代而變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
筆筒是文房四寶之一。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平底無釉,胎厚體重。到康熙年間,體形略為降低,這時筆筒胎壁適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們稱之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筆筒變得胎體略寬,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因此,認識、熟記各個時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晉朝、南北朝的產物。說起“宮式碗”,則應該知道是明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果是“觀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葉瓶”等等,這些都應是清代康熙時期生產的器物。所以說,型制對古陶瓷鑒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款識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上某某皇帝的年號,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以表示年記。這種年款,有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叫“官窯”款;有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叫“民窯”款。除了記年款,還有殿名款(如體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這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居住過的殿堂)、齊名款、軒名款、贊譽款、吉祥款、陶工款、供養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樣款(如白兔、雙魚、折枝花朵等),等等。這些都稱為款識,是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識,應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銅(資訊 論壇)器上銘紋和徽號已經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陜西咸陽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時候,廣州中山五路發掘一處秦漢遺址,曾發現有帶“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個西漢初年墓中,也發現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官方有關。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見有“大觀”、“政和”等帶國號的款;在元代,景德鎮的瓷器中常有“樞府”、“太禧”款識的。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關的記年款。
明代開國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個時期的瓷器,普遍書寫皇帝的年號。對于這些年號,我們在鑒定時,可以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最多,但偽款也特別多。所以,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每一筆劃的特征,這樣,才能準確的判斷出真偽。 字串6
明清的記年款有一定的規律性。絕大部分的記年款,都寫上國號和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僅有“隆慶”一朝寫“年造”而不寫“年制”。明代最早寫款從永樂開始,但它的款識也僅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制”從未有楷書款,若有則是假款。從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慶、道光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由咸豐至宣統三年,這四朝又恢復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了。這是明清款識的規律性。例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我們鑒定時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作品的真偽多打幾個問號了。
鑒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寫款的規律、風格和特征外,還要注意各朝寫款的顏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樣。以青花料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鏡下可見其色下沉,周圍有細小的均勻的小氣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則沒有這種特征。
古董瓷器的鑒別方法
瓷器的鑒別方法大致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究:
胎釉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致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鑒別中必不可少的,應多加以體會,總結。
鑒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明代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于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出顏色深淺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
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如玉;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處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蒼白,在放大鏡下見傷痕。(2)用獸皮打磨,但在放大鏡下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狀紋。(3)用茶水加少量食堿久煮或煙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器型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復,而古代的形狀是比過簡樸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的口徑達42cm,青花和釉里紅的口徑也在45~58cm左右。由于胎體厚,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獻都有元瓷粗率之說。
對于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頸、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于鑒定工作更為有利。
瓷器紋飾,真者用筆(刀)流利自然,偽者則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這里所說的紋主體放在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老一輩的專家曾說,明白了形與紋就等于明白了器物的80%。這一論點在無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確的。器物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準。紋飾的范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皇家官類,二是民俗民風。以雍正時期為例,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繪畫紋飾有:纏校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云龍、云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臺殿閣等。由雍正開始琺瑯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制作工藝更為精細。
陶瓷好壞的鑒別方法有哪些?
提到陶瓷瓷磚都會想到廣東的陶瓷名滿天下,憑借著一流的質量繁榮著著行業發展,更好的服務我們。但是如今的市場行業競爭激烈,眾多的企業和產品不斷的涌現出服務我們大眾生活需求,那么如何更好的鑒別瓷磚好壞呢?聽一聽專家的分析吧。
一、查看等級標識
我們在購買瓷磚的時候更多的是借助陶瓷的外觀和一些質量說明書,通過說明書的介紹來掌握產品的質量。其中的瓷磚按優劣可以分為五個等級,這也是我們衡量瓷磚好壞的一大標準,再有就是看產品說明書上內容和實際產品的情況是否吻合,這十分的重要。
二、看規格尺寸
通過看規格尺寸也是衡量瓷磚優劣的一大因素,優質的瓷磚它的大小規格平整,不會有凹凸、突鼓、翹角現象發生,更多的是光面潤滑平衡,死角規則的直角,大小吻合,最好的檢測方式就是四塊磚擺成一個正方形,這樣就可以查看四條邊是否長短一致,是否平順。如果長短不一會有明顯的突出部門,再有就是將兩塊放在一起,如果嚴絲合縫說明他們的平面更平整沒有凹凸現象。或是直接的用尺量都是不錯的選擇。規格的安裝也是方便,更節省時間,而且效果很好。
三、通過硬度檢查
優秀的瓷磚硬度更強、韌性更好、不易碎爛。最好的檢測方法就是用幾塊殘碎的瓷磚片,相互的劃痕,看劃痕的輕重來辨別好壞,優質的劃痕幾乎沒有,劣質的劃痕重;再有就是可以用錘子釘,同樣的力度粉碎的說明是劣質的,如果成塊狀碎裂的說明硬度更強,產品質量更優。
四、圖案的精致程度
通過瓷磚的圖案我們也能發現一定的問題,優質的瓷磚圖案更加清晰透亮,而一些劣質的感覺是污濁,再有就是圖案有的大小、顏色的深淺、亮暗單獨有的存在著輕重、深淺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識別優質的一個很好手段。
五、聽聲音辨別
優質的瓷磚如果用手指敲擊的話是清脆的聲音,而劣質的瓷磚發出的是沉悶、滯濁的聲音,所以這也是我們辨別的很好的方法。
六、滴水試驗
在瓷磚的背面低一些水,如果是吸水越強的說明是稀疏質量差,如果是吸水差說明大,所以質量更好。
陶瓷文化:“中國白”之譽的 德化白瓷的特點及鑒別方法
“中國白”原文(blancdechine)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贊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產品制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在我國白瓷系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福建德化是頗負盛名的地方窯。它的釉色白如凝脂,德化白瓷又稱象牙白。近年來,德化白瓷拍賣行情看好。
瓷塑是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明代時就有著名藝人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人。如騎獅觀音塑像的釉色潔白、細膩,觀音的塑造清秀俊逸、超凡脫俗。作者將觀音的外觀形象美和內在的氣質美都表露無遺,是德化窯傳世雕塑中較為難得的珍品。德化白瓷早于明清時期就以其特有“象牙白”、“中國白”聞名中外。
德化白瓷與其他窯口白瓷的異同及特點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獨特的風格,它不僅與唐、宋時代其他地區的白瓷不同,而且與景德鎮同時期生產的白瓷也異樣。它們之間不同點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極其良好,為唐宋其他地區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制的,粘土內含助熔物質少,故器胎不夠致密,透光度較差。而德化白瓷則用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后玻璃質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別良好。
(2)從釉面上看,德化白釉為純白釉,而北方唐宋時代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代景德鎮生產的白瓷卻白里微微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的區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不僅與原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氧化鐵、氧化鈦的含量有關,也與燒成氣氛的性質有關。北方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較高,燒成時采用氧化氣氛,故瓷器呈現白中泛黃的色調;景德鎮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較適中,燒成時采用還原氣氛,故瓷器呈現白里泛青的色調;德化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別高,燒成時采用中性氣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鎮同期生產的白瓷釉色更純凈。從外觀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稱。流傳歐洲后,外國人又稱之為“鵝絨白”。直到現在,法國人還以“中國白”直呼德化窯白瓷。字串8
德化窯白瓷器的鑒定,一般應掌握以下五個要領:
(1)目視表面觀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紅,猶如東方少女之臉白中泛紅;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黃,猶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黃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猶如豬油凝固時之白。
(2)迎光透視觀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紅或肉紅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紅或牙黃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黃或牙白色。當然,迎光透視觀察各個時期所顯顏色,也會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異,以及燒制時溫度控制的微小差別而出現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燈光透視全部均應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贗品。這是判定真偽德化瓷器的一項重要依據。
(3)釉面光亮度觀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澤度過亮,給人以刺眼感覺。真品釉面溫潤弱光。字串4
(4)從制作工藝上觀察:仿品一般為模型注漿后分段安裝而成,判定時應注意:由于采用注漿成形工藝,故器內會出現瓷漿流動紋路,一般成垂直狀,且胎體薄而輕,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鏡觀察一般有氣泡,無真品腴潤悅目之特征。在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猶如印刷制品,給人之感覺是過于規正、死板、毫無生機。真品則為手工捏塑堆貼。在捏界面處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跡。對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造型仔細觀察時,一般都有細微變化,正是這種微小的差異,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實性,同時也更顯示其自然和靈氣。
(5)從易損的部位上觀察:真品在長期收藏過程中,如手指、衣紋、珠粒、牙齒等,尤以精細易損部份常出現的折斷、損傷甚至脫落現象,這些傷痕均應為舊痕。新仿品則沒有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應掌握以下三個要領: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易損部位有無斷裂痕,界面是否為舊痕。二是聞,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個無任何異味器皿中一段時間,然后在房間或辦公室內確定無風靜止的狀態下,將器物迅速從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間,立即用鼻子聞斷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這種方法至少可以印證以下幾個問題:ⅰ、可以判斷出斷裂縫是用什么粘合劑膠接;ⅱ、根據氣味的強弱,可以判定斷裂口膠接的大體時間;ⅲ也可以斷定除使用各種粘合劑外,還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學藥劑。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異味后,在物品的無上釉部分輕輕舔一下,接觸面盡能大些,看是否有異味,一般情況是,凡舌頭感覺有輕微“麻”之現象,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過酸性化學藥劑浸泡過。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文化】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文化】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