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迎春,元瓷映輝,菏澤古沉船出土瓷器于2011年1月26日至3月10日在山東博物館首次與公眾見面。該古沉船是2010年9月17日在山東省菏澤市國貿中心建筑工地被發現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菏澤市文物處隨即聯合組成考古隊,對沉船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并初步將該船的沉沒年代確定為元代。沉船內及周圍共出土文物11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漆器、玉器、瑪瑙、石器、鐵器、銅器和金飾等類別。此次展覽共展出瓷器18件,包括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耀州窯、哥釉等窯口的產品,其中有3件元代青花瓷器尤為引人注目。現對出土文物中的瓷器介紹如下:
元青花瓷類
青花龍紋梅瓶(圖1)
青花龍紋梅瓶口徑6.3厘米,底徑14.6厘米,高42.5厘米。折沿,束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肩飾忍冬紋和如意云頭紋,間以卷云紋,如意紋內飾纏枝菊紋;腹飾云龍紋,近足處飾蓮瓣紋。元青花裝飾借鑒元代絲織品圖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紋和如意云頭紋便是由披肩上的紋飾演變而成,此瓶的如意云頭紋是典型的例子。腹部所繪龍紋頭小,頸細,身體細長,三爪,動感較強,形象兇猛,是典型的元代龍紋式樣。此器造型秀美,胎體厚重,接胎痕較為明顯,云龍紋形象鮮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123456下一頁精選閱讀
古代瓷器:新安海底沉船中的元代外銷瓷掠影
清雍正青花礬紅描金竹石牡丹紋盤高4.1厘米口徑37.8厘米足徑21.8厘米清乾隆鏤空青花吉慶如意紋盤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足徑4.2厘米清乾隆模印開光青花樓閣山水紋瓶高28.8厘米口徑5.9厘米
清康熙青花仕女春水照影“瓷器作為一種文化,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在歐洲人最先傾倒于瓷器的物質因素后,也逐漸被它的精神內容所折服。瓷器的細膩、精巧、溫潤慢慢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同的美學風格,再加上其他因素的推波助瀾,形成了歐洲盛極一時的洛可可藝術風格。”
以追求柔媚細膩為情調的洛可可藝術,喜歡用貝殼、旋渦、山石、卷渦、水草及其他植物等花紋作為裝飾題材,其追求視覺華麗和舒適實用的風格在中國瓷器藝術中得到印證——晶瑩光潤、精致秀美、接近大自然的色彩。
本次展覽再現了清代,尤其是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體現了中國瓷器藝術在18世紀中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上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反映了國內學者對清代外銷瓷研究的現狀。此展無論是對普通觀眾,還是對瓷器愛好者、瓷器收藏家以及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學者而言,都是很好的機會。
新安海底沉船中的元代外銷瓷掠影
清雍正青花礬紅描金竹石牡丹紋盤 高4.1厘米 口徑37.8厘米 足徑21.8厘米清乾隆鏤空青花吉慶如意紋盤 高2.7厘米 口徑23.7厘米 足徑4.2厘米清乾隆模印開光青花樓閣山水紋瓶 高28.8厘米 口徑5.9厘米
清康熙青花仕女春水照影圖盤 高5.3厘米 口徑33.7厘米 足徑19.1厘米
外銷瓷回流進入收藏市場,已經成為近來頗受關注的一個現象。2010年2月4日至5月9日,首都博物館與北京福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就曾在首都博物館舉辦中國清代外銷瓷展,共展出192件(套)精品,為觀眾提供了一次集中感悟清代外銷瓷的難得機會。
16世紀起,由于東方航線的開辟,中國外銷瓷器大量輸入歐洲,僅在18世紀的100年中,中國瓷器輸入歐洲的數量據最保守的估計也在6000萬件以上。從中國瓷器大規模遠銷歐洲開始,代表東方美學的中國瓷器藝術就以其特有的風格影響著這個時代的歐洲藝術。它在中國陶瓷彩繪藝術的基礎上,融合歐洲的文化藝術,創造出那個時期獨具特色的瓷器制品。
歐洲人在很長時間內都以為,中國瓷器是一種含有貝殼原料的制品。它以其纖細淡雅的情調激發了歐洲人的想象力,甚至于催生了一個藝術時代。此外,瓷器上繪制的山川屋舍、人物服飾乃至于神話傳說,都間接將中國文化向西方輸出。正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陶瓷藝術》一書中所說:“瓷器作為一種文化,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在歐洲人最先傾倒于瓷器的物質因素后,也逐漸被它的精神內容所折服。瓷器的細膩、精巧、溫潤慢慢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同的美學風格,再加上其他因素的推波助瀾,形成了歐洲盛極一時的洛可可藝術風格。”
以追求柔媚細膩為情調的洛可可藝術,喜歡用貝殼、旋渦、山石、卷渦、水草及其他植物等花紋作為裝飾題材,其追求視覺華麗和舒適實用的風格在中國瓷器藝術中得到印證——晶瑩光潤、精致秀美、接近大自然的色彩。
本次展覽再現了清代,尤其是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體現了中國瓷器藝術在18世紀中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上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反映了國內學者對清代外銷瓷研究的現狀。此展無論是對普通觀眾,還是對瓷器愛好者、瓷器收藏家以及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學者而言,都是很好的機會。
古代瓷器:窖藏出土的宋耀州窯青瓷鑒賞
圖1宋青釉刻花牡丹紋碗
圖2宋青釉刻花牡丹紋碗
圖3宋青釉刻花水波三魚紋碗
圖4宋青釉刻花蓮花紋碗
圖5宋青釉刻花蓮花紋碗
圖6宋青黃釉印花花卉紋碗
圖7宋青釉印花花卉紋盤
圖8五代青釉雕花牡丹紋執壺
圖9宋青釉瓜棱形瓷執壺
本文介紹的環縣出土耀州窯青瓷有一定的時代跨度,涵蓋五代末宋代初期直到金代。究其窖藏原因,當是宋與西夏交戰或蒙古滅金的戰亂中,器主外出逃難時將其擁有的耀州窯青瓷埋藏。這些青瓷反映了耀州窯產品在當地一帶的銷售情況。
環縣位于陜、甘、寧三省(區)交界,在歷史上一直是塞外通往關中的咽喉要地,多元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尤其在北宋,這里既是宋夏對峙的前沿陣地,又是關內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文物遺存十分豐富。環江流域曾出土了許多宋代的瓷器窖藏,其中以耀州窯的刻印花瓷器最為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
窖藏一般都是戰亂時期主人外出逃難時所埋藏的。寶元三年(1040年),北宋與西夏的戰爭全面爆發,在隨后的近百年間一直處于時戰時和的對峙狀態,長期的戰亂致使邊境的民眾顛沛流離。環縣北宋時稱為環州,屬環慶路經略,是重要的邊境之地,屢屢遭到西夏國的侵犯,主要戰場就集中在北連塞外南通關中的環江流域。這里的百姓逃離時,將易碎的瓷器埋藏起來,以備戰后回來使用,但是曠日持久的戰亂并未讓他們如愿以償,于是這些精美的瓷器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它們既向人們展示了宋代高超的制瓷工藝水平,也訴說著北宋那段凄慘的邊疆史。另外,在環江流域的興平城、甜水堡、洪德寨等十幾座城寨遺址內也分布有大量的北宋耀州窯瓷器標本,既為城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進一步印證了文獻中關于范仲淹筑城寨御敵戰略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