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以產白瓷而馳名。宋代是定窯的發展時期,產量、質量及制作工藝較五代又有明顯提高。定窯瓷器多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品種。宋代白釉顏色偏黃,唐代定窯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線轉折變化的積釉處,常呈現較明顯的青白色。這是區別唐宋定窯白瓷的重要依據。宋代定窯白釉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所謂的淚痕。這是上釉過程中,釉漿流淌的痕跡,淚痕厚處均有明顯的偏黃色。無論是正燒,還是覆燒,淚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這是鑒定定窯瓷器尤其要仔細觀察的重要特征。
醬釉、褐釉、黑釉、綠釉等品種,在定窯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傳世收藏品更是稀少,故收藏價值較高。定窯顏色釉品種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系白胎,即與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樣,只是外罩色釉不同。這是紫定、黑定、綠定與其他窯口區別的重要標志。
定窯刻蓮花紋盤:敞口,圈足,芒口覆燒。盤心及內壁刻蓮花紋飾,造型生動,布局疏朗典雅。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種陶瓷裝飾技法,北宋定窯刻花以其線條纖細流暢、刀法嫻熟精湛而為宋代刻花之冠。花紋輪廓線的一側呈單線,另一側呈雙線,雙線由外粗內細的線條組成,這種以復合線組成的刻花是定窯刻花器的一大特征。
宋定窯龍紋淺口盤:器型古樸,盤心暗刻龍行紋飾,邊沿暗刻云形紋飾,通身施白釉,釉質較佳,胎質細膩,晶瑩可人,牙白色自然順暢,是河北曲陽窯的典型器物,較少見。
擴展閱讀
宋代定窯白釉提梁壺 古代瓷器知識
在宋代以前的幾百年時間里,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沿著青瓷與白瓷兩條獨立的主脈發展。南方盛產青瓷,而北方流行白瓷,所謂南青北白,定窯即以生產白瓷為主。其生產的白瓷胎質堅細潔白,溫潤如玉,釉光柔和,胎壁輕薄,一度被選為宮廷用瓷。北宋早中期定窯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北宋后期到金代,其生產的瓷器以精美的刻花和印花取勝,題材也十分豐富,這件定窯白釉提梁壺,便是宋代定窯的精品之作。
定窯白釉提梁壺宋
這是一件宋定窯制作的白釉提梁壺,此壺釉色潔凈,壺體線條流暢,在提梁上飾以葉子的造型,使得整件瓷器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氣息。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生產的瓷器典雅精美,格調清新。宋代的定窯與汝、官、哥、鈞窯被稱為宋代的五大名窯。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窯——定窯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后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定窯
定窯為宋代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故稱為定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窯址: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
特點:
1.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
2.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
3.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征之一。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
古代瓷器:宋代湖田窯觀音像鑒賞
宋代湖田窯觀音像
去年11月,筆者赴浙江武義參加婺州窯文化研討會期間,在武義收藏協會副會長吳樟紅家中見到一尊宋代湖田窯燒造的青白瓷自在觀音坐像。
這尊觀音坐像高14.5厘米,身材頎長纖細,寬肩細腰,高梳發髻,頭戴佛冠,臉型清秀,五官嫵媚,相貌溫和;著薄裙,身披廣袖通肩外衣,袒胸露腹,瓔珞飄帶環披,腰腹間有飄帶作結纏繞;右腿翹起,右臂自然斜搭膝上,閑散自在,悠然瀟灑,端坐在一只上仰下覆倒扣相連自然而成的重瓣蓮座之上。整座佛像及蓮座均施青白釉,釉色瑩潤似玉,積釉深處色呈湖水深綠之色,細觀釉面隱現冰裂之紋。此自在觀音坐像,堆塑精細,端莊嫻雅,神情慈穆,品相老氣開門,系北宋湖田窯青白瓷精品之作。
在此,我們對此尊北宋湖田窯青白瓷自在觀音像的時代造型風格特征、胎、釉及制作、燒造工藝特點,以及造像的服飾時代特征等討論鑒賞點評如下,以饗讀者。
在中國民間神譜當中,觀音造像是一個數量最多、工藝品種最全、造型形象最為豐富的神祇。不同時代的觀音藝術形象既打上了各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印記,又集中反映了中國民間造像藝術的智慧,表達了不同時代的思想情感與審美要求。宋代的觀音造像在唐代的發展基礎上,造型已完全跳出了程式化的格局,或坐或立,姿態自然,婉轉多變。這一時期的觀音造像的基本特征為:體態豐滿,慈眉安詳,開臉清晰,端莊大方,流露出一派自在安詳的少女清純秀麗的氣韻。細品這尊青白瓷自在觀音坐像,其堆塑精細,造型端莊嫻雅,神情自在慈穆,具備宋代觀音造像的時代風格特征。
其次,再討論這尊青白瓷觀音像的胎質、釉色以及制作燒造之工藝特征。這尊青白瓷觀音像,胎質細膩,胎體薄可透光,釉面滋潤光潔,色澤青白,積釉深處色呈青綠湖水色,器表釉凈光潔,如同青白之美玉。佛冠之云紋,衣飾及飄帶、瓔珞之堆貼捏塑,手法洗練,生動準確,極具神韻。此自在觀音像之服飾裝飾刻畫極其精細,不僅在外表直觀表現之上追求細節精致之美,而且在目光所不能及的細節處理上亦十分講究。如在其廣袖通肩外衣之底部就刻畫有服飾皺褶之紋路(圖3),實屬難得,可謂獨具匠心。如圖4所示,為該觀音坐像之底部墊燒痕跡。宋代湖田窯青白瓷之燒造工藝,采用匣缽裝燒,在器足或器物之底部以墊餅或立柱支燒,故其圈足或器物之底部均留有醬褐咖啡色之墊燒痕跡,此為鑒別青白瓷古舊新老之重要標識。此尊觀音坐像之底部墊燒痕跡醬褐咖啡之色及深褐痂狀之墊痕自然清晰,老氣開門,符合宋代景德鎮青白古瓷燒造之工藝特征。
其三,我們再分析這尊觀音坐像之服飾時代特征。任何藝術的創作均離不開產生這一藝術作品的社會生活,也就是說,任何藝術形象的創造均或多或少地保存著產生這件藝術作品的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印記。宋代婦女有頭上戴蓋頭之俗。當時的這一宋代婦女的蓋頭佩戴風尚是在唐代風帽的基礎上改制而成。其形式與唐代的風帽相似,宋人李嵩《貨郎圖》和《市擔嬰戲圖》中繪有其樣式。這種蓋頭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即用一塊帛巾,將覆蓋頭部的部分縫制成一個風兜,戴時套在頭顱上,露出臉面,多余的則作結披搭在背后。宋人《耕織圖》中的農婦,江蘇泰州森森莊宋墓出土的女木俑,均戴這種特點的蓋頭。如圖5所示,此為這尊觀音坐像之后背,注意其頭部特殊佩飾顯然亦有這種宋代婦女普遍流行的蓋頭裝飾的特點。這一細節,也進一步說明了這尊觀音造像的時代特征,為鑒定此尊宋代自在觀音的燒造年代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綜上所述,這尊青白瓷觀音像是一件反映宋代湖田窯所燒造的青白瓷人物堆塑藝術成就的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鑒賞和收藏價值。
(本文作者系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本刊總編輯)
古代瓷器:色彩斑斕的宋代鈞瓷鑒賞
宋代帶窯粘鈞瓷
鈞窯是青瓷系中的一個特殊品種,鈞瓷采用含銅的藍色乳濁釉為釉料,瓷品以其釉色的色彩斑爛奪目聞名于世,尤其它的窯變彩釉更是魅力無窮。鈞窯從北宋時開始創燒,到北宋晚期發展至鼎盛。其實,鈞窯的窯變瓷釉工藝,在唐代時就已有了,唐代在禹州燒造的花釉瓷,可以視為是宋鈞窯的淵源。元代生產的鈞瓷,無論胎釉,還是造型工藝,均大不如宋時,變得非常粗糙。這種明顯的變化和退步,倒是有利于現下鑒識時對于宋元鈞瓷的區分。
有研究者對宋鈞瓷和元鈞瓷的相異之點進行了總結:宋鈞瓷大多為滿釉支燒,底足刷有醬色護胎釉,元鈞瓷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宋鈞瓷釉厚而勻,元鈞瓷釉厚而垂;宋鈞瓷胎釉細膩,元鈞瓷胎釉粗糙;宋鈞瓷器體上的紫紅窯變斑彌漫全體,元鈞瓷則聚成斑塊;宋鈞瓷釉色無論深淺濃淡皆渾然一體,元鈞瓷釉色濃處起斑彩或條紋,淺處則見水波紋。
對于鈞窯,明清之時即有仿造。但明清仿品都是精巧有余,渾樸不足,顏色過于艷俗。識別贗品,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辨別:
第一,器物有無玉質感。宋代時崇尚玉器,做瓷也追求玉質感。真品宋鈞瓷都是釉水肥厚,似翠如玉。偽品則很難做到這一點。元鈞瓷的玉質感差一點,但釉面也應是溫潤的,沒有賊光。有人為了偽造出土效果,故意在器物上做上很多土銹粘斑。其實,鈞瓷因為地理條件關系,出土器釉面上一般很少有土銹粘結,大都是光潤細膩的。
第二,要仔細審察其釉面。真品的釉面溫潤晶瑩,釉色肥厚,有淌釉現象,有些器物上可見蚯蚓走泥紋,這是識別宋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征;有的彩釉斑暈散自然,成霧狀過渡,放大鏡下可見到液體分流的破裂現象,俗稱兔絲斑,這也是一個重要特征。偽品施釉相對較薄,少溫潤之感,而且上下都一樣厚薄,淌釉現象不明顯。
第三,仔細看工藝特點。宋鈞瓷器形規整,造型美觀,官窯更有一定形制,決不越規。制胎因為是手工操作,器物胎形一般是上薄下厚,施釉到底,底足露胎,呈灰褐色,放大鏡下可見胎質呈糯米狀。元鈞瓷工藝粗糙,器物厚重粗笨,圈足底邊寬大,盤碗類外底中心有乳釘狀突起。仿宋品在器形這一點上很難過關,一般都掌握不好,器物手感一般較輕。另外,偽品一般沒有刻紋,即便有,也顯得不自然。
古代瓷器:河北定州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宋代定窯瓷器珍品
靜眾院出土龍首蓮紋大凈瓶出土時情形
凈眾院塔基地宮是宋代的寺院塔基地宮,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各自出土了眾多珍貴文物,也都于1982年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凈眾院在北宋初年曾是居民李敬千的菜園,后施舍給僧侶,在仙林寺講經沙門演上人的主持下建造寺院;北宋雍熙三年由宋太宗趙光義賜名凈眾院,端拱元年建成;凈眾院塔是為葬義演等僧人的舍利塔,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安葬時當時定州的上層人物都有施舍,善心寺等寺院也隨葬了一批器物;據探測塔基西部有磚石舊基,并發現鐵鈴一枚,可能用于懸掛大殿檐下或塔角上的,因此判斷此處即凈眾院舊址。
該塔基中共清理出瓷器55件,全部是北宋早期定窯瓷器,有盒、罐、瓶、壺、凈瓶等多種。據銘文記載,這批瓷器是專為寺院燒制的精品,實為罕見,為研究北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其中白釉龍首流蓮紋大凈瓶,高60.5厘米,器身刻有蓮花瓣賚爾鍮石澡罐,手巾為副,可以登齋朝拜,出入盥漱。這里所謂的澡罐,指的就是凈瓶,這種器物細頸粗腹,粗腹容量鼓大以盛水,細頸防浮塵蟲蚊入內而護凈。凈瓶的淵源,或可追溯到佛法初傳時代,唐法琳《辯證論》載:僧祗等律云,應法澡灌咽細腹粗護凈,便易生善長道,最為要用,是以為佛所嘆制。以凈瓶作為飲水器具,主要還是為了生善長道。
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記:凡水分凈、觸,瓶有二枚。凈者咸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凈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須。凈則凈手方持,必須安著凈處,觸乃觸手隨執,可于觸處置之。唯斯凈瓶及新凈器所盛之水,非時合飲。余器盛者,名為時水。中前受飲,即是無愆。若子午后飲,便有過。這里是說瓶有凈、觸之分。按佛教有午后不食的戒律律,午后即是非時,凈瓶之水可以過午而飲,觸瓶之水只能在午前飲用。另外義凈撰《受用三水要行法》又云凈瓶須是瓦,非銅澡罐。由其瓶內有銅青不凈不得灰揩故然五天之地,五將銅瓶為凈瓶者,一為垢生帶觸,二為銅腥損人。若以銅鐵類材質制作凈瓶,則瓶內易生垢出銹,而這種細長頸的器物不可能予以從內擦拭,所以當時僧人所用的凈瓶,都以瓷器為主,出土物也證明這點,靜志寺靜眾院兩地宮所藏凈瓶,都為定窯白瓷,只有一件為銅凈瓶。
白釉刻花長頸瓶北宋高19.3、口徑6、足徑8.9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圓唇,侈口,長直頸,廣肩斜折,圓鼓腹,大圈足;瓶口配卷枝鈕覆葉紋鎏銀蓋,并以鎏銀片包鑲圈足。胎質細白、堅硬;卵白色釉,透明瑩潤,積釉處微泛黃。頸飾弦紋,肩刻菊紋;腹刻仰蓮紋三重,花瓣修長,富于立體感。是北宋前期定窯瓷器中的高檔產品。
白釉刻花官字款蓋罐北宋通高11.5、腹徑14.6、底徑8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蓋為斗笠式,寶珠式鈕,蓋面飾弦紋;罐直口,矮領,廣肩下折,鼓腹,下腹急收,隱圈足。胎體薄俏,色白質堅。釉色白中微泛黃,凝厚透明,略有垂釉痕,飾滿釉,沿口無釉,蓋內露胎。底心劃刻官字款,肩刻覆蓮二重,腹刻三層仰蓮瓣。造型凝重,紋飾美觀。為河北定窯北宋早期產品。
白釉蓋罐北宋通高18.6、口徑6、底徑6.8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罐為圓唇,斂口,圓肩,上腹鼓、下腹內收,隱圈足;器蓋如覆置淺盤,上有寶珠鈕。瓷胎色白而細膩,質堅硬。釉色白略泛灰黃,透明瑩潤,略見垂釉痕,施滿釉,內壁無釉。器口周圍凸起一周帶紋,腹飾弦紋二組。為河北定窯北宋早期產品。
黃褐釉弦紋小口瓶北宋高9.7、足徑5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圓唇,小口略呈曲腹盤形,短頸、斜肩,肩上布滿凹糟,垂腹,圈足。胎質粗疏,呈淺褐色。外表飾黃褐釉,光潔明亮,口沿部和底部略帶綠色彩釉,施滿釉,圈足內無釉。為河北定窯北宋早期產品。
靜眾院地宮出土定窯北宋白釉刻花蓮辦紋長頸瓶
靜眾院地宮出土定瓷凈瓶
靜眾院地宮出土定瓷凈瓶
河北定州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宋代定窯瓷器珍品
古代瓷器:[圖片]宋代官窯瓷器欣賞
手感平滑細膩釉色瑩潤如玉青中泛紅,象是涂了一層粉。表面雖然晶瑩光亮卻沒有一般青瓷那種賊亮的浮光。閃現著含蓄溫潤的光澤,精光內蘊,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線條件下呈現相對差異的色澤,強光線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線如脂玉般潤滑,也是宋官窯青瓷器的特點。迎光斜視,閃著點點的結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蠟淚痕堆脂狀,故器上常有無釉之處,顯露出棕灰色胎骨,當時風尚頗以此種釉汁不均勻現象者為美觀。
宋代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后的。以宋官窯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從美學角度,它的藝術格調是高雅的,特別受到西方人的傾賴。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藝人無意間冰鎬敲擊的嚴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溫潤而細膩。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八方壺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穿帶方壺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貫耳穿帶杏葉方壺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弦紋瓶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長方盆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紙槌瓶
南宋修內司官窯灰青缽
南宋修內司官窯淺粉青花插
南宋修內司官窯天青窯變弦紋瓶
南宋修內司官窯月白葫蘆瓶
南宋修內司官窯月白投壺
古代瓷器:宋代香爐欣賞
圖1.龍泉窯青釉三足爐。這件三足爐是南宋龍泉窯的重要作品,通體表面無紋飾,憑借豐厚釉層使釉色瑩潤蔥翠,屬典型的梅子青色調;微露白色胎體,造成邊角轉折處的楞線出筋,使之具有深淺不同的層次變化,燒造技術之高,可說是代表了中國古代青瓷的最高水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圖2.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熏,為熏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于爐內,裊裊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云霧繚繞。瓷香熏始見于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后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
長沙窯創燒于中唐,盛于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3.白瓷鏤空熏爐。宋,高11.6厘米,口徑6.1厘米,底徑4.4厘米。爐內燃香時,香煙裊裊自蓮瓣形鏤孔飄出,既實用又美觀。胎質細膩,釉色潔白,是山西地方窯介休窯的產品。現藏于山西博物館。
圖4.哥窯青釉魚耳爐。宋,高9cm,口徑11.8cm,足徑9.6cm。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腹兩側對稱置魚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開片紋,使素凈的釉面富于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釘痕。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5.玉云龍紋爐。宋,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體圓形,侈口,無頸,垂腹,圈足外撇,兩側對稱飾獸首吞耳。通體以工字紋為地,上飾游龍、祥云和海水紋。宋時,受理學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文玩鑒賞成為時尚,對三代青銅器的研究也頗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個類別,那就是仿古青銅器玉器,簡稱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銅簋為藍本,但在器型和紋飾上多有增損變化,玉料也不是黃色。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6.龍泉窯三足爐。宋,高12.4cm,口徑14.5cm,足距9.2cm。爐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飾凸起弦紋一道,腹部與三足對應處飾有三條凸起的直線紋。通體施青綠色釉,三足底部顯露醬黃色。此爐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爐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條棱線原系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數道規整的白線,分外醒目。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因此又稱鬲式爐,是龍泉窯的上乘佳作。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7.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宋,高9.3cm,口徑14.5cm,足徑5.5cm,足距7.9cm。爐口沿較寬,直壁,圈足,足下承三個云頭形足,三足與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紋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間兩道。通體施梅子青釉。此器造型古樸大方,以釉色取勝,梅子青釉勝于一般青釉,可與翡翠媲美,尤為難得。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圖8.鈞窯天蘭釉瓷爐。北宋(公元961年1134年)高13cm、口徑14.3cm,爐之內外均施天蘭色釉,爐內有對稱的三塊未施釉,乃其內套燒小件器物所致。釉質晶瑩,釉色純正。現藏于河南博物館。
圖9.景德鎮窯影青刻花牡丹紋筒式爐。南宋,通體施釉,圈足砂底見鍋巴紅。爐呈筒式,大圈足。靠口沿處一周飾回紋,中部主題紋飾為牡丹花卉,底部飾水波紋,均用刻劃手法。布局繁而不亂,刻紋精細、清晰,現藏于常州博物館。
圖10.耀州窯青釉刻花五足爐。北宋,瓷,高7.6厘米,內徑6.5厘米,外徑14.1厘米。爐為直口,折沿,寬邊,深腹,圜形凹底,五足。施青釉,內壁和底部露胎。口沿上刻牡丹花一周,五足為模制,呈象首形。胎體致密,釉色純凈,爐體雍容華貴,是耀州瓷中的精品,現藏于甘肅博物館。
古代瓷器:宋代哥窯瓷器珍品——金絲鐵線
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八方碗國家博物館藏宋哥窯魚耳爐上海博物館藏宋哥窯五足洗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與汝、官、定、鈞窯齊名,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其產品歷來珍貴,明代宣德時,宮廷藏品目錄《宣德鼎彝譜》即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記載,清代乾隆皇帝更將哥窯瓷器視為珍品。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
傳世的宋哥窯與宋官窯一樣,迄今未曾發現確切的窯址,既沒有在文獻《天工開物》記載的地區浙江省龍泉縣覓到遺址和殘片,也不見于宋皇室陵寢的隨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盜,故歷史上有無不詳,此類情況與汝、官窯器相同),故至今還難以從考古角度尋找科學的佐證材料。
宋代哥窯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仔細觀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可分灰、油灰、黑、儲諸色,其中胎質粗松者叩之吉音沙啞,呈色土黃,似欠火為。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則光澤瑩潤,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銳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顯現胎骨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垂釉多在口邊稍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形帶,是為哥窯器之一絕,除宋官窯作品外,后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仿宋哥窯器均無此特殊現象。宋哥窯器底足工藝分為施釉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圈足兩種,多數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稱之鐵足。支燒者釘痕小若芝麻,此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釘數量,較小的器物,如盤、碗等以三、五個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則達六、七個,鼎、爐的器里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釘痕,系疊套燒所致,此后無這一燒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干凈利落,手抓不起。其盤、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時最為風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奮斗,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為典型,廣見于越窯、汝窯、官窯、定窯及耀州窯,八方杯見于鈞窯,貫耳瓶、壺、鼎、爐、洗也為宋初所盛行,與上述諸窯一樣精致。可見,宋哥窯器為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器50余件,其中多為宮廷舊藏,少數來自社會,計有:盤口弦紋瓶(原系私人收藏,1940年征自揚州)、錐把瓶、貫耳瓶(分橢圓、六方和扁方三種)、投壺式小瓶、戟耳爐、鼎、盤、碗、洗等。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原宮廷遺存的各種造型器皿190余件(其中個別時代或許有誤)。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對歷代古器都進行過鑒別欣賞,諸如書畫、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無不留有其鑒賞痕跡,書寫或鐫刻御制詩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器為多,有的還刻出甲、乙、丙、丁等字,揣度這些珍品的優劣。有的器物還附有帶明代收藏家項子京(元汴)字樣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宮秘藏西人畫家郎世寧所繪的兩幅弘歷鑒賞古器鐵足腰圓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復古成不易云云。乾隆丙申一御題。鈐古香印章。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認識到這些器物具有早年遺物的特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傳世宋哥窯決非是元、明時期產物。我們期望,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能夠發現哥窯遺址,那時才能完全撥開所謂宋哥窯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