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釉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撇口,豐底,里心坦平,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支釘痕。傳世汝窯盤、碗、碟、洗的器底都留有支釘痕,而且支釘又都狀如芝麻大小。汝窯支釘以單數居多,小件器物用三釘支燒,稍大的用五個。汝窯支釘雖細小,但燒出的器物仍達到完整不變形,體現了汝窯高超的工藝制作水平。此汝窯盤器底刻一個楷書蔡字,這是物主的姓氏。據推測,宋代蔡姓能收藏汝窯器的僅有兩家,一為當時的權臣蔡京,一為蔡京之子,駙馬蔡絛。
延伸閱讀
古代瓷器:汝窯經典文物天青釉蓮花式碗賞析
天青釉蓮花式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0.4cm,口徑16.2cm,足徑8.1cm汝窯天青釉蓮花式溫碗以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采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在北宋中期定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蓮花式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古代瓷器:汝窯經典文物天青釉三足樽賞析
天青釉三足樽: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高12.9cm,口徑18cm,足徑17.8cm此三足樽仿漢銅樽形式燒制。直口平底,口、底尺寸相若。樽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五個小支釘痕,里外皆施釉。器型規整,仿古逼真,釉面穿插錯落有致的開片,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富于變化。在傳世的汝窯器中是一件較為稀少的珍品。這件樽為天青色釉,天青在色彩上介乎綠色和藍色之間。汝窯樽的釉色藍而不艷,灰而不暗,青而不翠,給人以玉石之感。釉面的開片則是由于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而產生的一種燒成現象。汝窯瓷器均用支釘支燒,器底有小如芝麻的支釘痕,這是鑒定汝瓷的重要依據之一。
古代瓷器:汝窯經典文物天青釉紙槌瓶賞析
天青釉紙槌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22.6cm,口徑4.5cm,足徑8.3cm造型優美,瓶口微撇,長頸微束、折肩、直腹微收,線條柔中有剛。底左刻奉華二字,奉華為南宋高宗德壽宮配殿的名稱,為高宗寵妃劉妃所居,刻奉華者當為奉華堂的專用品。其右刻乾隆七言御題詩一首: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堅銅以瑣,底完而舊鐵余釘。合因點筆意為靜,便不簪花鼻亦馨。當日奉華陪德壽,可曾五國億留停。后署乾隆戊午仲夏御題并鈐古香太樸二方印。
古代瓷器:汝窯經典文物天青釉無紋水仙盆賞析
天青釉無紋水仙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6.9cm,口徑23x16.4cm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云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系傳世汝窯器中唯一無紋片者,僅略見未完全熔融的石英質流淌於釉中,益增釉色凝練的趣味。此種傳世稀少、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過天青的寧靜開朗的美感。器底刻乾隆書御題詩一首: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枰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虬正不如。后署乾隆御題,并鈐比德、朗潤二印。
古代瓷器:汝窯經典文物汝窯三足洗賞析
汝窯三足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高3.6cm,口徑18.3cm,足徑16.7cm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滿釉,釉面穿插細碎紋片,韻味無窮。底部滿釉,有五個細小支釘痕。清乾隆帝頗看重此洗,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的匠師鐫刻在器物外底部: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夸切事談。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題。此器造型簡潔,制作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三足洗造型較為少見,極為難得。
古代瓷器:汝窯天青釉代表了中國瓷器的最高峰
汝瓷位列中國五大名瓷之首,因產于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瓷的器型有盤、碟、洗、瓶、尊,一般尺寸較小,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汝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華美樂章。
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胴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汝瓷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今天距離南宋已近千年,就更為難得了。汝窯存世量稀少,據業內統計,全世界博物館在冊有67件半的說法。窯址出土文物,大多為瓷器殘片。
南宋筆記《坦齋筆衡》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汝瓷的地位之高、價值之大,毋庸贅言。
汝窯為魁
高古的瓷器,是以汝窯為首,就是汝窯是一座顛峰,無可替代的。汝窯并非僅僅是宋徽宗指定的那二十幾年。只是到了宋代末期,他極端地推崇汝窯,在原來民間汝窯的窯子范圍內另外建了一個窯專做官窯,我們叫汝官窯。建了汝官窯的同時他又建了一個北宋官窯,也是追求天青釉。所以說汝窯,或者說天青釉也代表了中國雅文化瓷器的最高峰。
南宋筆記《坦齋筆衡》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汝窯稀珍,因其燒造時間極短,因而傳世的汝窯器物稀少。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千百年來汝窯為魁,不僅是個定論,而且將它推至神話。
汝瓷的胎釉特征
香灰胎
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征。
青如天面如玉
汝瓷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征。
芝麻花蟹爪紋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汝窯的器物特點
汝窯的器型有盤、碟、洗、瓶、尊、碗、盞托、水仙盆等,盤、碟、洗、碗多為圈足外卷,多采用滿釉裹足支燒,足底心有三至五個細小的支燒痕。其中,尤以盤和洗的數量最為眾多。
不過尺無大器
汝窯瓷器一般較小,多為盤、洗、碗等器型,口徑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極少超過20厘米,超過30厘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隨著汝窯遺址的發掘,這種說法也日漸動搖。
支釘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采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曾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
款識刻花
存世的汝窯器物上,一些有刻花,以及款識。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奉華是南宋宮殿之名,是德壽宮的配殿,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寫奉華的汝窯都是劉貴妃她本人使用的。
汝窯的歷史演變
從盛唐時期起,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汝州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燒造時,由于火候過高而燒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所少見。
北宋時期,汝窯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北宋后期,宋金戰亂不息,汝窯興盛前后不過二十余年,汝瓷傳世品極為稀少,其價值自是彌足珍貴。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于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宋人筆記中曾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的記載。
自明代開始,不斷有人復燒,成功者寥若晨星,失敗者卻代不乏人。汝瓷博物館館長杜宏偉認為,憑借今天的技術,加之古人的心境,以美為前提,完全可以燒造出超越宋汝瓷的好作品。
汝窯精品欣賞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全球僅存一件,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是傳世汝瓷中罕見的大件器。器物制作莊重古樸,氣韻高雅。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里外滿釉,呈天青色微泛藍,并有細小淺白的開片。代表了千年國寶汝窯瓷的最高水平。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宋汝窯天青釉碗是北京故宮鎮館之寶。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釉面開細碎紋片,釉中含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美輪美奐。外底有5個細小支釘痕及楷書干隆御題詩一首。
北宋汝窯蓮花碗
北宋汝窯蓮花碗,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全球罕見的傳世珍寶。蓮花碗呈十瓣蓮花形,比例適度,器身隨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開的花朵,青釉勻凈溫潤,頗具藝術風韻,造型奇特,精美絕倫。對于其價值,有十噸黃金不換之說。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是一種種植水仙用的器具,也可作裝飾品。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此種溫潤素雅的色澤,正是宋人所極力追求的寧靜開朗的美感。
古代瓷器:龍泉窯梅盤賞析
盤的形制是元代流行的式樣,卻是甚為少見的五出花口。盤面采用露胎貼花手法將梅枝順著盤的左緣作弧度呈現,上方一彎新月以較小的反方向弧線與之相應,右緣則有一山石與梅枝對稱,下方刻劃水紋及梅月倒影。釉色爐火純青,溫潤如玉。而堆飾的梅梢月紋及倒影則另我想起,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盤在整體造型上布局合理,其精湛的工藝和超凡的藝術構思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其堆塑的梅月紋頗具文人畫的氣質韻味。梅樹造型古拙優雅,肥不臃腫,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勢體自在。王冕《梅譜》云:枝須立其意老;花須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體感更能發揮造型藝術的優勢,有力刻畫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態,勢若屈鐵的蒼勁桀驁,傳達出梅花受天地之氣,稟霜雪之操的神韻。而釉面青綠如玉恰似一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則淡雅清秀,有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內斂,似淡又濃。淺淺的水紋似動又靜,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牽引出一個意蘊悠遠的時空。畫面各元素剛柔相濟,陰陽相應,虛實相生,形、神、意俱佳,堪稱詩畫藝術與龍泉青瓷這一載體的完美結合。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是中國古代詩詞書畫中的傳統題材,有戀梅成僻者如林逋以梅妻鶴子自居著稱。梅詩梅詞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為詠梅絕唱,影響深遠。南宋著名詞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為詞牌名譜唱了詠梅詞,梅花疏影橫斜的風韻也成了一種審美標準,梅與月更從此結合為一組特定意象,廣泛運用于漆器、金銀器、銅鏡等器物。就瓷器而言,景德鎮青白瓷、青花瓷、吉州窯瓷等都不乏梅月紋的例子。
類似藏品還見于大英博物館和大維德基金會。大英博物館梅月盤原為20世紀英國頂級收藏家,倫敦東方陶瓷學會創始人George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品;大維德梅月盤似受過火患,釉面開片沁黑,這兩只盤的獨特處是梅花作白色,雪梅式樣算是踵事增華吧。另,浙江省博物館古瓷標本中心元龍泉大窯窯址標本舊藏有類似梅月紋盤瓷片,可證這類梅梢月紋盤為元龍泉大窯所出。比較不禁發現,雪梅與紅梅的梅枝式樣,以及相應的露胎呈色、盤式似乎都是區別開來的,這也是古人的匠心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