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stmcj"><s id="stmcj"><wbr id="stmcj"></wbr></s></label>

          1. 古代瓷器:賞析元代的青花瓷器鬼谷下山

            鬼谷下山

            第一組為頸部幾個連續的水波紋單元。該器水波紋單元的畫法為元代的典型畫法,從目前的資料看,在元代以前的瓷器和以后的明清瓷器中,都沒相同或類似的畫法,即每個水波紋單元都由三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為逆(順)時針形成的向外旋的圓形圈。第二部分為連接著兩部分的粗線雙勾平涂的曲線,猶如雄蛇曼舞,和前兩部分形成鮮明的濃淡對比,并且注意留白。第三部分為相對的同心圓弧曲線,開口向上的圓形弧線不甚明顯,開口向下的圓形弧線比較明顯,有的接近半圓。這就使頸部的水波紋看起來綿延不斷,韻味十足,于方寸間感覺到驚滔駭浪的氣勢。現藏英國戴維德基金會元青花云龍紋象耳瓶上所畫水波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代所仿的元青花云龍紋象耳瓶往往忽略這一點)。在大家公認的元代瓷器上,與此相同或類似的水波紋畫法的還有英國大英博物館藏青花牡丹紋雙耳罐、青花孔雀牡丹紋,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青花蓮池魚藻紋罐、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青花雙龍扁壺(以上均見陳文平《流失海外的國寶》圖錄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釉里紅三友圖梅瓶(參見徐湖平主編《江蘇博物館藏文物精華》,南京出版社,2000年)。

            第二組紋飾為纏枝牡丹,葉片有大有小,有葉脈的痕跡,多則五瓣,少則三瓣,錯落有致,葉片頂部細長。葉片和花卉色澤濃郁,葉芽、枝條色澤淺淡,花繁葉密,相映成趣。

            第三組為“鬼谷下山”場景。此故事來自于元代平話,而不是有些媒體所報道的取自歷史故事。平話中的人物形象,就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來說,主要在元代壁畫、版畫和瓷器上。佳士德亞洲部顧問蘇玫瑰認為此故事來自于元代至治年間建安虞氏所刻版畫《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其為世界孤本,藏于日本內閣文庫,民國和解放初期個人和出版機構對此書多有影印,筆者在國家圖書館發現,各種版本質量參差不齊,只能參考民國時期蝴蝶裝的影印本,以下相關資料均來自此影印本),筆者就此翻閱了大量資料,對繪畫的場景逐一分析。

            1234下一頁

            延伸閱讀

            古代瓷器:宣德青花瓷器賞析


            青花瓷器最為世人稱道的是明代永樂、宣德、成化三朝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作品。其中,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名揚天下,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宣德時期政局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由于景德鎮在明代廢除了元代的匠戶制,工匠成為半自由的手工業者,提高了生產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另外,宣德時期瓷器燒制技術的進步,也與海外貿易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當時景德鎮青花瓷外銷量巨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術的改造和提高;鄭和下西洋帶回大量制瓷原料,也為創造精美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質條件。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清朝人朱琰在《陶說》中敘述宣德青花瓷說:此明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故論青花,宣窯為最。

            古代瓷器:中國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概況


            自從波普博士對大維德基金會那對至正十一年云龍紋象耳瓶的研究開始,元青花就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要課題,建國后窖藏和墓葬等考古出土資料也成為元青花研究不斷深入的催化劑,可以說,元青花研究的每一步深入和進展都與考古發現息息相關。

            建國以來考古發掘出土的元青花資料主要來自四個方面:窖藏、墓葬、遺址和窯址。

            從總體看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不光數量相對多而且也相對比較精美。窖藏是由于同一批文物由于特殊原因,被埋在一個像窖穴一樣的地方,而這個出土文物的土坑就叫窖藏,出土的文物就叫窖藏文物。

            窖藏具有一些特點:窖藏是在埋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結構簡單,建造方便,性能良好的貯藏方法之一。窖大多建在土層以下,充分利用土壤的弱導熱性和干燥土壤的絕緣作用以達到比較適宜的穩定的溫濕度。由于窖可以自由進出,便于通風調濕,貯藏效果好,風險性相對較小。窖的種類很多,根據地勢和貯藏需要搭建不同類型的貯藏窖。一般有棚窖、井窖、窯窖等。窖藏自建國至今,元代出土有元青花的窖藏大致有16處,共出土元青花84件。

            江蘇丹徒:1962年9月,江蘇省丹徒縣大路公社發現一處窖藏瓷器。共出土瓷器26件,其中有元青花高足杯6件,5件繪梅月紋,1件繪松竹。

            河北保定:1964年5月,保定市發現一處元代窖藏,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6件元青花,分別是青花釉里紅開光鏤花大罐2件、青花海水龍紋帶蓋八棱梅瓶2件、青花八棱玉壺春小瓶1件、青花八棱執壺1件。

            江蘇金壇:1966年4月,江蘇金壇縣發現一處元代窖藏。出土一件青花云龍紋大罐,罐口蓋一夾層大銀碗,罐內藏各種銀器50余件。

            北京舊鼓樓大街:1970年,元大都考古隊在北京舊鼓樓大街豁口東發掘一處院落時,發現一處瓷器窖藏。出土青花10件,其中有1件鳳頭扁壺和纏枝石榴花盞托2件。

            河北定興:1972年4月,河北定興縣發現一處元代窖藏。出土了1件青花鳳紋高足碗和1件青花梅月紋高足碗。

            內蒙古林西:1972年10月,內蒙古林西縣發現一處元代窖藏。共出土瓷器12件,其中青花7件,包括青花纏枝蓮紋扁壺1件、青花鴛鴦紋盤2件、青花龍紋盤1件、青花菊紋高足杯1件、青花龍紋高足杯1件、青花鳳紋高足杯1件。

            新疆伊犁霍城:1976年春,新疆伊犁地區霍城縣某團農場的農田中距地表30厘米之下發現一批瓷器,出土時多殘破,大部分無法復原。瓷片中有龍泉、樞府、磁州窯、鈞窯和景德鎮的產品,其中有一件青花雙鳳紋高足碗。

            內蒙古赤峰:1978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縣發現一處元代窖藏,出土青花龍紋高足杯5件。

            內蒙古呼和浩特保合少:1980年呼和浩特東郊保合少鄉發現一處元代瓷器窖藏,出土瓷器40余件。其中有一件青花梅草紋高足杯

            江西九江高安:1980年11月,九江發現一元代窖藏,共出土器物245件,其中瓷器239件,有19件元青花,計有高足杯10件,云龍紋蓋罐1件,云龍紋荷葉蓋罐2件,云龍紋帶蓋梅瓶3件,纏枝牡丹如意云肩紋梅瓶2件,蕉葉紋花觚1件。

            安徽歙縣:1982年3月,人民銀行歙縣分行在基建施工中發現一處元代窖藏。窖藏出土54件瓷器,僅有1件青花云龍紋高足杯。

            江蘇句容:1985年5月,江蘇句容縣城東發現一處元代瓷器窖藏,出土青花云龍蓋罐1件,青花云龍梅瓶2件。

            江西萍鄉窖藏:1985年9月,江西萍鄉市發現一處元代窖藏,出土瓷器29件,其中有青花瓷器10件,計有菊花紋雙耳帶座香爐1件、梅花紋帶座香爐2件、奔兔紋匜1件、飛鳳紋高足杯1件、花卉紋碗5件。

            浙江杭州:1987年10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發現一座瓷器窖藏。共出土瓷器54件,其中青花1件,為筆架水盂。

            四川三臺:1992年1月18日,四川三臺市發現一處元代窖藏。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有青花折枝菊紋象耳瓶2件、青花纏枝牡丹紋雙耳爐1件。

            內蒙古集寧路:2003年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有三處窖藏出土了元青花。J19出土瓷器40件,其中有1件青花小盞。J24出土瓷器9件,其中有青花云龍紋高足杯2件,青花云鳳紋高足杯3件,青花纏枝菊花紋高足杯1件。J39出土青花梨形壺1件。

            另外,最近幾十年我國十幾個省市都先后出土的青花瓷器,有些是窖藏出土,有些是墓葬出土,還有些是元代遺址出土,至今發現銘文可考的元代青花瓷約有以下幾件。

            浙江省杭州市前至元丙子墓志墓葬出土三件元青花觀音像。

            江西省九江市延佑戊午至已未年銘地券墓葬,出土元青花塔式蓋瓶。

            江西豐城縣墓葬出土一件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銘文的元青花紅釉樓閣式瓷倉。

            景德鎮陶瓷館藏有一件戊子年銘的元青花纏枝靈芝罐。

            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館藏一件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元青花雙耳菊花紋三足連座爐。

            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一對至正十一年銘元龍紋象耳瓶。

            從世界范圍看,對元代瓷器的研究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一些十分有價值的考古研究和證明,缺少對標準器的選擇和判斷,還有就是文獻記載的缺失,元青花在文獻中沒有記載這一點已是無法改變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以后考古資料的充實。現在的由于元青花市場價位在非理智的高度,許多收藏愛好者對元青花追逐和鐘情已經達到癡迷的程度,這樣正中一些投機造假者的下懷,所以現在市場上滿城盡是元青花。所以對元青花的判斷要慎之又慎,要多參考出土瓷器,多對流傳有序的文物進行研究對比。值得提出的是千萬不要把判斷依據放在所謂的科技鑒定證明上,如熱釋光、X熒光光譜、拉曼光譜等的分析最多是做一個參考。現在社會上迷信科技鑒定的很多,不惜重金到倫敦,香港去測驗,結果是只要是去的都是元青花,目前科技鑒定還有很多缺陷,一些參考數據本身就存在問題,拿存在問題的數據去證明,結果可想而知。

            在元青花中,有十件出土于9處明代墓葬中,它們都是元代景德鎮窯燒制的產品,是難得的標準器。

            第1處,江蘇省南京市中央門外明洪武4年汪興祖墓出土的外青花龍紋內青花菊花紋印花龍紋高足碗,1970年出土,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高足碗高11、口徑12.9、足徑4厘米

            汪興祖墓出土外青花龍紋內青花菊花印花龍紋高足碗

            第2處,山東鄒城市明洪武22年明魯荒王朱檀的戈妃墓出土的元末明初青花云龍紋罐,1971年出土。

            明魯荒王朱檀的戈妃墓出土元末明初青花云龍紋罐

            第3處,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觀音山明洪武25年沐英墓出土的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梅瓶,1950年出土,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這件梅瓶完整無缺,是國寶級文物。

            沐英墓出土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梅瓶

            第4處,安徽省蚌埠市明洪武28年湯和墓出土的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湯和墓出土的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第5處,湖北省鐘祥市明永樂12年郢靖王墓出土的兩件青花梅瓶,2006年出土,湖北省博物館收藏。這是一座合葬墓,墓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棟夫婦。朱棟生于明洪武24年,卒于明永樂12年。

            朱棟墓出土青花龍紋梅瓶

            另1件是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青花發色較云龍紋梅瓶稍微顯得淡雅一些。

            朱棟墓出土青花四愛圖梅瓶

            第6處,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鄉尹西砂石廠明永樂14年王氏墓出土的元青花鳳穿花紋梅瓶,1990年9月出土,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王氏是明孝陵衛指揮使蕭氏的妻子,這是一座分室合葬墓,蕭氏墓已經被盜,墓中有精美的青花殘片出土。

            第7處,南京市中華門外郎宅山明永樂十六年葉氏墓出土一件青花蓮池鴛鴦紋碗,1960年出土,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碗高13.4、口徑30、底徑9.3厘米

            明永樂十六年葉氏墓出土青花蓮池鴛鴦紋碗

            第8處,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應塘村明正統4年沐晟墓出土一件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1959年出土,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沐晟墓出土青花牡丹紋梅瓶

            第9處,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季橋鄉顏劉村鳳凰墩明成化6年陶升夫婦合葬墓中出土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鋪首耳蓋罐,1980年出土,

            陶升夫婦合葬墓中出土青花纏枝牡丹紋鋪首耳蓋罐

            古代瓷器:明永樂青花瓷賞析


            青花瓷是明清兩朝瓷器生產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鎮為中心,官窯和民窯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明初青花瓷還帶有元代粗獷豪放的遺風,色澤偏暗。永樂、宣德兩朝是明代青花瓷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這兩朝青花瓷典雅秀麗,色澤濃艷幽深,呈現如寶石藍般鮮艷。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在位21年。這一時期因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制瓷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洪武瓷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創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風格,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永樂三年開始,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不僅向外推銷了中國精美的瓷器,還帶回了特殊的青料蘇麻離青。用這種青料景德鎮燒制出了獨具特色的青花器皿,從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漸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傳世的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主要采用蘇麻離青鈷料,運筆瀟灑,燒造時偶因滲青而有濃暗斑點,其自然暈散的效果頗具水墨畫的風韻。而此時與阿拉伯人貿易頻繁,因此永樂青花亦處處可見伊斯蘭文化的身影。

            永樂時期青花瓷器造型圓潤、靈巧、清秀。梅瓶線條流暢,底部較為豐滿;玉壺春瓶頸部較洪武時期變細,造型顯得更為清秀。

            永樂青花在繼承前朝器形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燒造出了許多創新器物。雞心碗、尖底蓮子碗、大型天球瓶等就是永樂時期的創新器形。

            受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影響,永樂時期還燒制出許多具有域外風格的器物,如雙系扁壺、雙系扁瓶等。永樂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
            凯时ag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