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釉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石灰釉、石灰——堿釉、長石釉以及鹽釉等。中國歷代高溫釉,除了個別例外、基本上都是灰釉。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盡管中國不缺長石礦,但其資源分布不像草木灰那樣每個窯場都有,而且長石礦硬度較高,必須碾碎后才能用,沒有草木灰那樣方便(2)鹽釉是歐洲于12一14世紀發明的,主要用于炻器。中國古代沒有這種釉(3)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釉是草木灰釉,后來經過改進,又演變成石灰釉和石灰——堿釉,這些釉具有取材方便、工藝簡單以及價廉物美等許多優點,所以它們在發明后就被全國各地窯場普遍采用,后來就世世代代地相傳下來了。
taoci52.com延伸閱讀
中國歷代瓷器名品賞析
瓷器,是一種比陶器更堅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層潤澤透明的釉,斷面不吸水,扣之音響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色澤為青。六朝時,瓷器無論質地、火度和應用都達到了一定程度。“瓷”這個字在漢以前指“瓦器”,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瓷”為:“瓦器,從瓦次。”而“瓷”的意思與實物相應正式出現則在西晉。晉代的東甌窯是我國第一座有文獻記載的窯場。
這里收集了部分中國歷代瓷器名品——青瓷、白瓷、黑瓷、釉里紅、窯變、油滴、玳瑁、粉彩、法瑯彩、墨彩、青花、黃釉等等……精美的圖片和經典的賞析短文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這些瓷器的精與美之所在。
窯變釉圓壺在唐代,曾流行過窯變釉花瓷。其呈色機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種呈色金屬氧化物,在瓷器燒造過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種自然流淌的美麗色斑。此壺的釉色以黑色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藍色斑紋,使器物既莊嚴又活潑。同類器物極難見到,一般都可定為珍貴文物。原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長沙窯貼花舞蹈人物紋執壺該壺造型為撇口、短頸、碩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與流對應的另一側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間有雙耳。腹部堆貼三處花紋、內容分別為單層方塔,在圓毯上跳舞的舞伎、側立吹奏樂器的伴奏者,堆貼紋上均施褐色彩斑。器物造型大方、紋飾精美,是長沙、窯瓷器的精品,曾參加1992年全國文物精華展覽。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陽市,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紫定全彩壺高18.1cm口徑9.1cm定窯以燒白瓷器為主,兼燒醬釉、黑釉等其它釉色的瓷器。醬釉通常稱為紫定,十分稀少。這件紫定壺造型為盤口,直頸斜收,豐肩,平底,釉色為醬紫色,腹部繪金彩已脫落。只能微見痕跡,是難得的紫定珍品。全國已發現的紫定瓷器不足十件,而描金彩者僅此一見,價值高昂自不侍言。曾參加1990年中國文物精華展覽。原件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縣。現藏于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處。
景德鎮窯影青蓮瓣形溫壺通高25.8cm壺為北宋景德鎮湖田窯所產,由注壺和溫碗兩部分組成,注壺高揚長流,壺蓋上雕塑一只小獅子。肩部雕刻有垂蓮瓣紋。溫碗口部做成一朵盛開的蓮花,圈足部雕飾一圈覆蓮瓣紋,全器精巧雅致,是北宋景德鎮窯影青瓷中的極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文物展覽,其圖片于1991年被國家郵電部印成郵票向全國發行。1963年出上于安徽省宿松縣,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鈞窯粉青窯變粉紅碗高8.9cm深7.6cm口徑15cm足徑4.6cm其造型為圓口內斂、尖底小圈足。口緣較薄,胎體向下逐漸增厚。在粉青釉地上出現因窯變作用形成的銅紅斑塊。圈足無鈞釉,涂飾淺儲色薄汁,是鉤窯器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國內拍賣市場價可達數十萬元。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哥窯葵口碗·南宋口徑20cm該碗口沿造型為六瓣葵口式,是常見的宋代碗類造型。但其通體開冰裂紋。“金絲鐵線”特征明顯,亦屬于典型的傳世哥窯器物,特別珍貴。1992年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覽。現藏上海博物館”。
金·白唇黑釉油滴盞宋、金時期,福建建陽窯生產的黑釉盞最為著名,稱“建盞”。其器型主要有兩種:一為敞口淺腹盞,一為斂口深腹盞。其胎色青黑,胎釉均厚,下部垂釉嚴重。由于窯變作用,釉色品種有兔毫、油滴、銀星等多種,而以兔毫為多見、油滴、銀星均為罕見,十分珍貴。有的盞圈足底還刻“供御”、“進棧”字樣,是供奉的御用品,更為難得,除建窯外,當時全國其它眾多的窯場也生產這類造型的黑釉盞,釉色比較著名的有吉州窯的玳瑁——釉色酷似海龜殼;鷓鴣斑——釉色酷似鷓鴣鳥羽毛斑紋。在北方金人統治地區的河北定窯生產的這類產品,造型為多敞口盞,其特點是胎薄體輕、胎色潔白。釉色常常不夠黑,而呈鐵紅色或醬褐色。河南省一帶常生產一種白唇黑釉盞,其唇口是白色的素瓷。唇口以下器內外施黑釉,有的黑釉釉面上滿布“銀星”或“油滴”,是非常珍貴的。這些盞類一般都比較小,口沿直徑多在14厘米以內,高度多在5.5厘米以內。這類黑釉器,在日本被稱之為“天目”。一些“油滴”,“銀星”類黑釉盞被奉為國寶級,特別寶貴。
龍泉窯荷葉蓋大罐高30cm口徑24cm直口鼓腹,荷葉形蓋,蓋頂有紐。由蓋至器物底部只飾數道凸弦紋。通體施青綠釉,釉色較瑩潤。整個器物造型簡潔大方,充分展示元代瓷器的造型力度,是元代龍泉青瓷中的佳品。民間交易價在萬元以上。1990年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覽。原件1984年出土于江蘇溧水縣,現藏該縣博物館。
青花騎馬人物紋罐高34cm口徑21cm足徑20cm腹徑33.9cm該罐造型為典型的元代大罐特點,廣口、短頸、寬肩鼓腹、下腹收。整個器型矮平,其青花繪畫精細傳神,主題紋飾取材于元曲“漢宮秋”,反映王昭君與匈奴人的生活場景。青花發色鮮艷,構圖細密,為元青花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原件藏日本東京出光美術館。
景德鎮窯甜白釉盤高7.6cm口徑38.3cm足徑37.9cm永樂時期,景德鎮窯燒造成功釉質潔白,溫潤肥厚的白釉瓷器,稱“甜白”。以后的各類彩瓷即在此基礎上發展,該盤造型為敞口、大圈足、細砂底,胎骨較厚重,釉質瑩潤,是永樂甜白瓷中的佳作。現藏上海博物館。
五彩魚藻紋蓋罐高33.2cm口徑19.5cm該罐造型端莊,裝飾手法以釉下青花與釉上紅、黃、綠等各種色彩相結會,描繪出紅鯉魚游曳于蓮藻之間。作品色彩濃艷,是嘉靖五彩瓷器的精品。1990年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覽。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青花龍鳳紋執壺通高20.1cm口徑5.1cm足徑6.7cm該器物造型為盤口細長頸、碩腹、平底矮圈足、曲柄彎流。口沿上有帶雞心式鈕的平蓋。蓋面飾卷枝番蓮紋。口沿部飾二方連續的渦紋。頸部飾松、竹、梅、石紋。流及柄上飾花葉紋。彎流與腹部銜接處加飾獸首紋。腹部龍鳳紋及纏枝蓮、云紋。器底青花楷書“大明萬歷年制”雙行款。青花發色灰藍,是萬歷時期的典型色彩。該壺為萬歷青花瓷器中的精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寶石紅觀音尊高45.1cm口徑10.9cm足徑13.7cm郎窯紅瓷器紅色鮮艷,美如紅寶石,故又稱之“寶石紅”。也有人認為其紅色深艷,如初凝之牛血,亦稱之為“牛血紅”。郎窯紅瓷器內外開片、釉面透亮垂流,除口沿淺淡外,越往下紅色越濃艷,但一般流釉不過足。口沿因釉層薄,出現“燈草邊”,故稱之“脫口垂足郎不流。”此尊造型規整,釉色鮮紅透明,是不可多得極為珍貴的“郎窯紅”官窯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青花歲寒三友圖瓶高33cm其造型為大口、長直頸、垂腹、圈足外撇。口沿繪一周卷草紋,圈足外壁繪一圈纏枝靈芝紋。瓶身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繪畫精美。器底有清花雙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是清代官窯青花器中的珍品。1990年在香港拍賣,以200萬港市售出。
景德鎮窯釉里紅三魚碗高9.2cm口徑22.4cm足徑9.1cm該碗胎釉細膩,釉里紅呈色鮮艷,碗外壁繪三尾釉里紅鱖魚。底足內青花雙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是雍正官窯器中的精品。現藏上海博物館。
景德鎮窯墨彩山水圖筆筒高14.8cm口徑18.5cm足徑18.5cm彩瓷器以雍正朝為多見。其改變了康熙時的大寫意手法,變為以纖細的筆調寫實的風格。此筆筒腹部繪一幅山水圖,墨色濃淡分明,構圖合理得體,洛調高雅,力雍正墨彩瓷器之逸品,十分珍貴。上海博物館藏。
琺瑯彩花蝶活環壺高13.4cm口長6.2cm口寬4.9cm足長6.5cm足寬5.1cm該壺造型別致,活環為掛燒而成。器外壁施胭脂紅釉,釉面上有“軋道”卷草紋,再繪出花蝶圖案,內壁及底施湖綠釉。器底中央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書款。是乾隆時期極為珍貴的琺瑯彩瓷絕品。原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粉彩蓮花紋蓋碗通高9.6cm口徑11.5cm足徑4.6cm該碗將整個器形裝飾成一朵盛開的蓮花,花紋細膩規整,色澤嬌艷柔美,口沿、紐等部位裝金,碗底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是道光官窯瓷器中的精品,現藏上海博物館。
黃釉劃花雙龍紋碗高7.5cm口徑16.1cm足徑7.1cm宣統一朝時間很短,其官窯瓷器傳世品不多,非常珍貴。該碗造型為圓唇口、深腹口以下緩收,微垂腹,圈足,外壁劃刻雙龍紋,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勻凈,是宣統時期官窯瓷器中的精品。現藏上海博物館。
粉彩花鳥水仙盆此件水仙盆。器型為五瓣梅花式,造型規整,口沿飾回紋,器外壁至足施孔雀藍釉,外壁繪“喜上梅梢”花鳥畫,器內施綠釉,底施白釉,在器外壁口沿上,署描紅“大雅齋”楷書款,右邊并綴橢圓章式描紅“天地一家春”篆書款。底部有描紅“永慶長春”楷書款,這件器物精細雅致,實力不可多得的晚清官窯精品瓷器。藏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歷代瓷器款識辨別
中國瓷器的款識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藏友根據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是鑒定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觀察款識要注意書法、字體、字數、位置、款色、結構和內容等,同時還應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一些款識辨偽方面的例子:
宋代
例如,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十分著名。英國收藏的一件汝窯圓環形火照,上有“大觀元年歲次丁亥三月望日將作少監監設汝州資窯務蕭服視合青〓初試火照”三十三字款銘,這件帶款銘的火照長時期被視作中國陶瓷史上的珍貴資料。但是,我們仔細推敲就發現了問題。火照是用來測定窯內溫度的,其形狀一般都是〓形,下部尖形是為了便于插入放滿砂粒的匣缽里鉤出。但這件火照為圓環形,直立插放十分不便,歷來窯址中也沒有發現過這種形狀的火照。同時把印有瓷窯務官蕭服的名字寫在火照上,放入窯內去燒,這也不合情理。此外,火照是十分普通的東西,一般因陋就簡利用器坯改做,凡帶款銘的都出自工匠之手,隨意寫成,字跡潦草,而這件火一反尋常,制作規矩,字體工整,決非出于工匠隨手之作。因此,這是一件騙人的假古董。
還有有一件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代定窯白瓷折腰碗,底足刻“鳳華”二字款銘,在國內外書刊上多次被發表介紹,一些學者認為“鳳華”是宋代宮殿的名稱,因此,肯定這是一件宮廷用器。經過專家的仔細觀察和研究,認為這種看法值得商榷。理由如下:底足上的“鳳華”二字刻款處,釉層破裂,說明系后人刻上去的,什么時候刻上去的,現在很難確定。尤其底足的制作特別粗陋,有一部分甚至沒有施釉而露胎,這在定瓷中是少見的。此外“鳳華”作為宮殿名稱,不見于宋代文獻記載。因此,可以認為“鳳華”二字是后人刻上去企圖以假亂真的偽款,此碗不是宋代宮廷用器。
明代
永樂款字渾厚圓潤,字體結構謹嚴。紀年款均為“永樂年制”四字篆書,凡四字楷書或六字款誤解者,多系后仿。明代嘉靖、萬歷,清代康熙、雍正及至民國,均有仿永樂款識,但筆法生硬,無圓潤柔和之感。宣德款字遒勁有力,楷書所寫“德”字,“心”上無一橫,如有一橫者,即偽作。篆書所寫“德”字,“心”上有一橫,字體圓潤,起落筆處呈尖狀。自明代正德起,就有仿寫宣德年款偽作,所以,結合器型、胎釉等風格,仔細觀察之后,便易區分。
成化款字蒼勁有力,以中鋒用筆,筆法圓潤流暢,具有時代特色。楷書所寫“成”字,最后一點點在上中下均有,不很規范;所寫“〓”字,下面“衣”的一橫,不超越上面“制”右邊的刀偏旁。天字罐的“天”字均無圈框,有者即假。成化款識歷代多有仿寫,如清代康熙、雍正所仿成化青花器,可謂逼肖,但仔細觀察,可發現字體纖弱,不如真款那樣剛勁有力。弘治款字纖細清秀,字體小而規整,一改宣德、成化剛鍵有力的風格。清代有仿弘治款,但字體較大,有的甚至把“治”字錯寫成了冶”字。正德款識結構比較松散。“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書,所寫“明”字。“日”、“月”兩字上面基本保持平行;所寫“德”字,“心”上亦元一橫;所寫“年”字,上面一橫最短,此為正德年款的鑒定要點。嘉靖款字筆劃較粗,柔中有剛。明末清初、民國仿嘉靖年款頗多,仿品精細,字體十分相似,鑒定時尤須慎審,另外需結合造型、胎釉等特征多方面進行考證。萬歷款字工整有力。“〓”字頭的寫法,有“〓”和“〓”兩種。清代康熙及民國時都有仿萬歷款,日本亦有仿制,幾可亂真,也應注意鑒別。
清代
康熙款字特點是挺拔清秀,所寫“康”字下半部的“水”字,一般寫成“〓”;“〓”字衣無上點。民國時仿康熙款甚多,但字體相似較少,大多相差甚遠。康熙琺瑯彩器,底款應為“康熙御制”料款,如書六字款則為膺品。
雍正款字似一人獨寫,故有特色,為歷代仿寫所不及。道光、咸豐和民國時仿雍正款頗多,但字體較大,筆劃柔軟無力,可以區分。
乾隆款識以篆書體為主,所寫“乾”字,一般寫作“〓”形,但也有不太規距而與之略有差異者,所以,在鑒別中不能一概而論。后世的仿款,光緒時字體粗大;民國時細弱無力。
其它
另外還有一種后加款,也應注意。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在舊器或新器上加寫加刻稀有年號,即現存陶瓷中款識少或無的時代,如宋代“紹熙”、明代“洪武”等,使人無法對照比較。
(2)將舊款旋切下,再嵌于膺品底部。民國時最為流行,鑒定時要注意圈足底部胎釉的異常痕跡。
總之,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假款是能夠識別的。但在鑒定器物時,也不可只據款識就輕易地對鑒定的器物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結合實物多方面印證,才能作出最后結論。
中國歷代古陶瓷的特點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每個時代都有著其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時代習俗,這種審美情趣和時代習俗一定會對陶瓷的發展產生影響,并反映到瓷器上。我將為您詳細剖析中國歷代古陶瓷的特點。
實用絢爛的原始陶器
原始陶器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和勞動實踐中發明的,經過幾千年不斷發展,形成了品種繁多、制作精美且承載著大量遠古信息的產品體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彩陶和蛋殼黑陶。原始陶器的特點是實用性強、器型豐富、繪畫藝術精湛、科技含量高、承載遠古信息多。
樸實莊重的戰漢瓷器
這個時期瓷器的發展處于原始青瓷時代。原始青瓷最早出現在商中期,經過周、春秋戰國、漢的發展已經成熟,并得到廣泛的使用。其特點是造型樸拙典雅、釉色青麗淺淡、紋飾簡潔靈動。
生動神異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
這個時期已經進入了真正的瓷器發展階段。以越窯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窯口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青瓷的發展品質。由于受政治環境、佛教文化、“鬼”文化的影響,瓷器的紋飾和造型呈現出生動、神異的特點。瓷器身上大量出現了植物紋、動物紋和佛教人物。
雄渾大氣的唐代瓷器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瓷器也相應進入了一個高峰時代,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北方喜歡邢窯之白瓷,而南方喜歡越窯之青瓷。唐代瓷器的共同特點是雄渾大氣。
精致內斂的宋代瓷器
青瓷發展進入了頂峰階段。宋代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與政治、軍事的弱小,造就了宋代達官貴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內斂謹慎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特征,也同時反映到瓷器的發展上來,使用高檔的青瓷成為一種時尚。
一枝獨秀的元代瓷器
元代青花瓷聲名鵲起,白瓷上點綴青色紋飾,既典雅又豐富,內涵清麗恬靜。因此青花瓷器在國內格外受到歡迎,甚至遠銷至很多國家。
濃艷多姿的明代瓷器
瓷器發展到明代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色彩艷麗,出現了甜白、翠青、鮮紅、嬌黃、青花、斗彩、五彩等品種,它們既相互輝映又爭奇斗艷。
繁縟富麗的清代瓷器
清代是瓷器發展的巔峰時期,追求新奇、華麗、富貴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官窯瓷器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世人競相追逐的奢侈品。
百花齊放的民國瓷器
民國由于清朝廷的滅亡失去了對瓷器生產的壟斷和出口的刺激,瓷器發展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其特點:一是各種仿品大行其道;二是質量良莠不齊;三是文人瓷器讓人耳目一新;四是出現了一些新品種。
以上是由小編搜集整理的“中國歷代古陶瓷的特點”的相關知識,更多收藏知識,請持續關注我們。
陶瓷知識:簡述中國歷代陶瓷的特點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每個時代都有著其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時代習俗,這種審美情趣和時代習俗一定會對陶瓷的發展產生影響,并反映到瓷器上。
實用絢爛的原始陶器
原始陶器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和勞動實踐中發明的,經過幾千年不斷發展,形成了品種繁多、制作精美且承載著大量遠古信息的產品體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彩陶和蛋殼黑陶。原始陶器的特點是實用性強、器型豐富、繪畫藝術精湛、科技含量高、承載遠古信息多。
樸實莊重的戰漢瓷器
這個時期瓷器的發展處于原始青瓷時代。原始青瓷最早出現在商中期,經過周、春秋戰國、漢的發展已經成熟,并得到廣泛的使用。其特點是造型樸拙典雅、釉色青麗淺淡、紋飾簡潔靈動。
生動神異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
這個時期已經進入了真正的瓷器發展階段。以越窯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窯口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青瓷的發展品質。由于受政治環境、佛教文化、鬼文化的影響,瓷器的紋飾和造型呈現出生動、神異的特點。瓷器身上大量出現了植物紋、動物紋和佛教人物。
雄渾大氣的唐代瓷器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瓷器也相應進入了一個高峰時代,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北方喜歡邢窯之白瓷,而南方喜歡越窯之青瓷。唐代瓷器的共同特點是雄渾大氣。
精致內斂的宋代瓷器
青瓷發展進入了頂峰階段。宋代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與政治、軍事的弱小,造就了宋代達官貴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內斂謹慎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特征,也同時反映到瓷器的發展上來,使用高檔的青瓷成為一種時尚。
一枝獨秀的元代瓷器
元代青花瓷聲名鵲起,白瓷上點綴青色紋飾,既典雅又豐富,內涵清麗恬靜。因此青花瓷器在國內格外受到歡迎,甚至遠銷至很多國家。
濃艷多姿的明代瓷器
瓷器發展到明代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色彩艷麗,出現了甜白、翠青、鮮紅、嬌黃、青花、斗彩、五彩等品種,它們既相互輝映又爭奇斗艷。
繁縟富麗的清代瓷器
清代是瓷器發展的巔峰時期,追求新奇、華麗、富貴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官窯瓷器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世人競相追逐的奢侈品。
百花齊放的民國瓷器
民國由于清朝廷的滅亡失去了對瓷器生產的壟斷和出口的刺激,瓷器發展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其特點:一是各種仿品大行其道;二是質量良莠不齊;三是文人瓷器讓人耳目一新;四是出現了一些新品種。
中國歷代名窯瓷器簡介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燒于金代,終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謂有 "青瓷窯",距城二十三里。據此在大同西郊瓦窯村發現一瓷窯遺址,證實即方志中的青瓷窯。遺址面積不大,以燒黑釉器物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袖;弦紋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線條粗曠,劃花線條纖細,有水波及魚紋,黑釉烏黑光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故名。明《大明一統志》有"錦屏山在懷仁縣西南二十五里,山舊有瓷窯"記載。發現遺址有小峪、張瓦溝、吳家窯三處;始燒于金代,歷經元明兩代。燒瓷以黑釉為主,弦紋瓶及罐等器物胎體厚重,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有雁北地區特色。
渾源窯: 在今山西渾源,故名。明《大明一統志》記載渾源產瓷器。清乾隆《渾源州》又有"天贊初與王郁略地 燕趙破磁窯鎮"語,知在五代后梁時渾源已有磁窯鎮地名。經實地考察,渾源窯當建于唐代,燒白釉、黑褐釉、茶葉末釉等品種。金元時期窯廠擴大,品種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與劃花,有盤、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為雁北地區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區也屬少見。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屬榆次縣,故名。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窯址遺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平定窯: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燒于唐,歷經五代到宋,以燒白瓷為主,還燒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窯址與河北臨城邢窯、曲陽定窯相距較近,瓷器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于唐,以自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自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儲彩彩繪裝飾,特征與介休窯大體相同,儲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品種有枕、洗等器,但產量較少。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鎮,故名。1959年發現。始燒于宋,歷經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較少見。宋代以自 釉為主,早期碗體厚重,與交城窯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盞,胎白紋細,受定窯一定影響,碗盞里心都留有三個細小支燒痕,是其特征之一;白釉黑花品種也有發現,釉面光亮,與河南、河北同類裝飾有別。金代燒黃褐釉印花器較多,器內多印花,尤以孩童蕩船紋飾為多,富有介休窯待色。
霍縣窯 : 在霍州境內(今山西霍縣陳村),故名。為山西七十年代后期新發現的古窯址之一。以燒白瓷為主,光素無紋者多,少量有印花裝飾,胎浩白,用支釘墊燒,器內及器足都留有五個小支燒痕。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所提及的彭窯仿古定器折腰盤,霍縣窯遺址里遺留甚多,證實明清兩代文獻中的彭窯就在霍縣陳村。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遺址有高足杯標本,明清兩代繪花卉者較多,有書寫文字者。傳世品有帶紀年銘文者,故宮博物院有墨書"明昌四年"(1193)盤一件,是研究該窯燒瓷上限的極有價值的資科。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神有白釉、 白釉紅綠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花多繪于碗內或壤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淄博官窯: 在今山東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后期發現,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始燒子唐而終于元代。該窯在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有剔花、刻花裝飾,金代出現蓖劃、絞胎、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等新裝飾,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區瓷窯風格。
安陽窯: 在今河南安陽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十天傅二鎮還發現宋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 后者燒白瓷;二鎮距磁州窯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鶴壁窯: 在今河南鶴壁,故名。始燒于唐而終于元代。在唐代燒白、黃、黑釉器物,有花口缽、短流壺等;宋金時期的白地黑花、褐黃釉刻花折沿盆最富代表性,白地黑花彩色烏黑,褐黃釉刻花有蓮花、鵝與兔吃草等紋,盆口徑都在40厘米以上;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也有五個長條狀支燒痕。
碌武窯: 也稱"當陽峪窯"。在今河南修武當陽峪,故名。為北方著名民間瓷窯之一。所燒器物以剔花品種最富 盛名,紋飾流利灑脫,又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其藝術感染力遠在磁州窯系瓷窯同類裝飾之 上;絞胎也屬成功品種之一,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 組成與羽毛相似的紋理,制作技巧高超。
鞏縣窯: 在今河南鞏縣,故名。從已發現的窯址,可知始燒于隋代,燒青瓷;唐代有較大發展,以白瓷為主。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有"開元中河南貢白瓷"記載,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有鞏縣窯白瓷,證實此窯貢白瓷。此外還燒三彩陶器,洛陽地區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該窯所產;遺址出土素燒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兩次燒成。所制絞胎多模仿漆器紋理特征,黑釉、茶葉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遺物有盤、碗、瓶、壺等。
密縣窯: 在今河南密縣,故名。已發現西關及窯溝兩處遺址,西關窯始燒于唐而終于宋,窯溝窯燒瓷則在宋金 時期。西關燒白、黃、青、黑各色釉及珍珠地劃花等品種,珍珠地劃花裝飾在密縣窯中出現最早,宋代較流行,窯址出土的五代鵪鶉紋小枕,紋飾具有仿唐金銀器鏨花工藝特征。窯溝以白釉為主,白地畫黑花標本的也遺留不少,瓶、壺等器物上多畫簡潔的花草紋,畫圈紋的較別致,是此窯獨特之作。
登封窯: 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始燒于晚唐,下限到元代。燒瓷品種較多,以自釉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畫黑花等,還燒瓷塑玩具、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劃花品種,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瓷器中居首位,遺物有瓶、枕、罐、洗、 碗等,以瓶、枕較多,瓶高達40厘米左右。遺址附近的殘廟內有清嘉慶碑記一座,碑文載:"嘗就里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窯均環設,商賈云集,號邑巨鎮",描繪了宋時的繁盛情況。
寶豐窯: 在今河南寶豐青龍寺,故名。燒瓷時期為宋金兩代,品種有青瓷、黑瓷及三彩低溫鉛釉陶器,青瓷質量較臨汝窯略勝,造型紋飾與耀州窯近似,印花裝飾較多。黑瓷有凸線紋、麥粒紋裝飾,后者在北方瓷窯中極少見;此外還燒三彩與綠釉、醬釉爐枕等器,,枕面劃花有花卉及錢紋等題材。
魯山窯: 在今河南魯山段后,故名。創燒于唐代而終于元代。唐代南卓《羯鼓錄》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語,經調查發現花瓷拍鼓瓷片標本,證實該書所述。宋金時窯廠擴大,燒瓷品種豐富,裝飾方法也多種 多樣:如有自釉罐上以褐點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蓖劃復線直線紋與曲線紋的相間排列;以及三彩蓮瓣高足爐等;均有特色。
郟縣窯: 在今河南郟縣,故名。在發現黃道、黑虎洞及石灣河三處遺址中,黃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標本,石灣河則屬元代遺址。唐代遺物有黑釉斑點花瓷、黃釉及白釉綠彩品種;綠彩呈碧綠色,在河北、河南、山東、陜西四省九處瓷窯所燒同類品種中,色彩最美。元代遺物有磁州窯風格的白地黑花裝飾及鈞釉器物。
宜陽窯: 在今河南宜陽三里廟,故名。明清兩代方志都提到宜陽產瓷,其燒瓷上限,乾隆《宜陽縣志》記有:"德應侯廟在縣西二里,宋熙寧感德軍守臣以水旱禱應狀聞,治廟封侯爵享祀。崇寧末年復重修,今廢無考,一在半壁山。"德應侯是北方瓷窯供奉的窯神,宋神宗熙寧(1068一1077)時宜陽建德應侯廟,則此窯燒瓷當在熙寧之前。以燒青瓷為主,也有少量白釉、黑釉、白釉黑花及三彩陶器。
新安窯: 在今河南新安,故名。已發現遺址十余處,多數均燒鈞釉器物,屬鈞窯系。燒瓷時間歷經宋金元三代,所燒器皿有盤、碗、爐、瓶、罐等,以盤、碗占絕大多數。
內鄉窯: 在今河南內鄉大窯店,故名。因宋屬鄧州,故舊稱"鄧窯"。始燒于唐而終于元,唐時燒黑釉及帶斑點的花瓷,宋金時燒青瓷,過去曾將一種釉色青綠、器底呈紫褐色的,稱為"鄧窯";印花盤碗較多,與宜陽、臨汝窯近似。遺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濟宮碑一座,碑文有 "孤村陶煙時起,前事宛然在目"語,可知元時仍燒瓷。 (鄧窯即"內鄉窯")
柴窯: 窯址迄今未發現。柴窯一名最早見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萬歷以后的《玉芝堂談套》、《清秘藏》、《事物綢珠》、《五雜姐》、《博物要覽》、《長物志》等書多論及此窯, 但眾說紛紜。基本有兩種見解,一為周世宗姓柴,當時所燒之器都叫"柴窯";一為吳越秘色青瓷即"柴窯"。對其形質,曹昭認為"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張應文則謂"柴窯不可得矣,聞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但均屬傳聞, 未見實物。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證諸柴窯,僅有景德鎮宋影青瓷相符;或謂可能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為柴窯而概括之。
東窯: 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附近。專燒磚瓦。《宋會要》窯務條文載:"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給營繕之用,舊有東西二務景德四年廢止,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董窯條,謂其特征與官窯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見。明清兩代談瓷筆記多引用之。但董窯實物未見傳世,窯址亦無明確地址,或為東窯之誤會。
林東窯: 在今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共發現上京窯、南山窯及白音戈勒窯窯址三處。上京窯為 遼代官窯,燒白瓷、黑瓷及綠釉陶器,白瓷產品有長頸瓶、海棠式長盤、方盤及長柄壺等。遼上京故城內出土 的白瓷"官"字款穿帶壺,系上京窯產品。
赤峰窯: 也稱"缸瓦窯"。在今遼寧昭烏達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 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附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窯產品。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東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I 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 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栒邑窯: 在陜西栒邑,故名。地距黃堡鎮耀州窯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征。遺址遺留有黃釉殘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盤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與耀州窯金代地層出土瓷器特征相同,應屬金代產物。
瓷具耀州窯特征。遺址遺留有不少青黃釉碗殘片,碗里 有刻花、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盤碗的里心 多一圈刮釉,與耀州窯金代地層出土瓷特特征相同,應 屬金代產物。
華亨窯: 在今甘肅華亭,故名。最早見于明李賢天順本《大明一統志》,土產條記有黑瓷器出平涼、華亭二縣;鎮堡條也有安口鎮出瓷器記載,可知明代前期華亭縣安口鎮產黑瓷。經調查在安口鎮發現瓷窯遺址一處,遺留物為青黃釉盤碗標本,器里有印花、刻花裝飾,器心多一圈無釉,乃適應迭燒需要而致。器物紋飾與燒制特征和陜西耀州窯相同,屬金代,為耀州窯體系。
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于《元一統志》,蘭州土產條,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鼎蜀鎮,故名。燒瓷歷史悠久,早在漢晉時期已燒青瓷。澗眾村發現有唐代青瓷窯址。明代以紫砂器聞名于世,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如供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等,并仿燒宋代鈞窯器物,因有"宜鈞"之稱。
德清窯: 在今浙江德清,故名。是浙江地區發現的兩處黑瓷產地之一。燒瓷于東晉至南朝。共發現窯址四處, 同窯燒制青瓷和黑瓷,造型大體一致。窯址標本與浙江地區墓葬出土瓷器有的完全相同。
余杭窯: 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繼德清窯之后發現的又一處早期黑瓷產地。窯址共發現兩處,所燒器皿與德清窯近似;黑釉雞頭壺地面遺留較多,有大中小三種形式,當時產量較大。
修內司官窯: 也稱"南宋官窯"。宋室南遷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宋葉真《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郊壇窯是南宋設立的第二座官窯,三十年代在杭州烏龜山發現窯址。所燒瓷器除盤碗外,多仿周漢時期銅器玉器式洋,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黃各色。明清兩代景德鎮御器廠仿官成風,以清雍正 (1723一 1735)時所仿質量最好,有的幾可亂真。 (郊壇窯即"修內司官窯"。)
蕭山窯: 在今浙江蕭山,故名。共發現窯址三處,一在進化區茅灣里,是浙江地區戰國時期原始瓷產地,碗里有螺旋紋,江浙地區戰國墓葬出土的不少這類器物中,即有茅灣里的產品;其余兩處在戴村區上董村、石蓋村,遺物有褐斑及劃花蓮瓣紋裝飾,具有東晉、南朝時期特征。
紹興窯: 在今浙江紹興,故名。已發現窯址兩處:一在富盛區長竹園一帶,時代屬春秋戰國,遺物有原始瓷碗缽等器,器里有螺旋紋,是浙江早期窯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帶,出土罐壺等遺物多印有帶狀網紋及鋪首裝飾,具有吳、西晉時期典型特征。
越窯: 也稱"秘色窯"。在越州境內(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發現窯址已達二三十處,以鱉唇山東晉時期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贊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甄",許渾"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等。五代吳越時越窯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為吳越王錢氏御用及貢品。進貢瓷器動輛萬件;入宋以后,貢瓷數量有增無已,一次進貢有多達十四萬件者。
慈溪窯: 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故名。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與余姚毗鄰。產品以壺類較多,壺有多種式樣,腹部多有刻花與劃花裝飾,肩部多帶雙系,系面也有多種紋飾;釉色多呈青灰,色調特殊,但瓷質松脆易破。
寧波窯: 在今浙江寧波,故名。已發現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處窯址,以郭堂岙窯燒瓷歷史最早,東漢后期即燒青瓷、黑瓷,與上虞、小仙壇窯近似。云湖與郭堂岙隔嶺相望,燒瓷始于東晉終于南朝,以青瓷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窯標本具唐代特征,以碗為主,光素無紋者多,少數印有雙魚紋;有于碗口里外飾以半圓形褐色斑點者,與金華地區唐婺州窯有相同處。
勤縣窯: 在今浙江勤縣,故名。已發現小白市、沙葉河及郭家峙三處,以小白市窯歷史為早,燒瓷在東晉、南朝時期;另兩處均為五代、北宋時期。造型、紋飾及支燒方法與余姚上林湖越窯極其近似,所燒瓷器多供吳越王錢氏進貢之用。
上虞窯: 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發現窯址達三百處以上,是國內發現窯址最多的縣。燒瓷自東漢迄于宋。東漢小仙壇窯址出上標本,已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 當時除燒青瓷外,還燒黑瓷。三國、兩晉、南朝窯址也發現很多,江蘇墓葬出土有上虞窯帶紀年銘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窯址最多,所燒瓷器與鄰近地區余姚、寧波、勤縣等窯關系密切,造型、紋飾有共同點,同屬以余姚上林湖越窯為主的越州窯系,吳越王錢氏用以供奉的瓷器,絕大部分都取給于這些瓷窯。
象山窯: 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據明清著錄謂燒白瓷,似定窯瓷器而粗;經查,判明唐已燒青瓷。遺址面積不大,遺留標本不多,所燒以盤碗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與浙江麗水、吳興、余姚等窯相同,屬唐代前期流行式樣。
東陽窯: 在今浙江東陽,故名。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七十年代后期又續有發現。始燒于唐而終于宋,其地屬婺州,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
婺州窯: 在婺州(今浙江金華地區),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于東晉,五朱堂窯有青釉褐斑標本。唐代遺址共發現四處,以生產茶碗出名,造型有習見各式碗,多角形短流壺及雙系罐,有黑渴釉及青釉褐斑裝飾。唐代陸羽《茶經》中有評語。
武義窯: 在今浙江武義,故名。文獻未見記載,近年經調查在境內發現青瓷窯址數十處,絕大部分均屬宋代,燒瓷以碗較多,碗里多刻花篦點紋裝飾,外部刻復線紋,這類碗盛行于宋元時期,在浙閩瓷窯發現最多。元代遺址多燒龍泉釉盤碗,器里中心多印陰紋花卉,偶有帶八思巴文者,為數不多。
臨海窯: 在今浙江臨海,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均燒青瓷。一在五孔岙,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所燒瓷器以碗為主;一在許市,燒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間,器物胎簿,釉色青綠,有雕鏤極精的香薰,屬越窯系。
黃巖窯: 在今浙江黃巖,故名。燒瓷于五代未到北宋。五十年代發現竺家嶺、牌坊山等八處窯址,以生家嶺窯遺址面積最大,遺物最為豐富,屬越窯系。器物紋飾題材以刻花花卉為主,鸚鵡紋在越窯系瓷窯中比較常見,但多為細線條劃花,黃巖窯為刻花線條粗放,紋飾生動,富有特色。
溫州窯: 在今浙江溫州西山一帶,故名。遺址面積較大, 燒瓷在唐宋時期。所燒瓷器受到甌窯和越窯一定影響,胎釉色調較淺,保留了早期縹瓷固有傳統;粗線條劃花以及支燒方法與越窯有共同點。宋代盤碗多帶刻花劃 花裝飾,支燒工具亦與越窯系大體相似。
麗水窯: 在今浙江麗水,故名。已發現窯址二十余處,早期遺址在呂步坑,始燒于南朝后期到唐;元代窯址發現較多,均屬龍泉窯系,保定窯器里心多印蒙古官書八思巴文;龍泉大窯、安仁口及武義等三處窯址也有這類文字出土,多為陰文,印于花卉紋飾之中,保定窯為大字。
泰順窯: 在今浙江泰順,故名。燒青白瓷,復燒窯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體,裝坯時先裝小器,依大小可裝九件,上面一件口徑最大。所燒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簡練的刻花紋飾。
江山窯: 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燒瓷從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較近,受景德鎮、南豐兩窯一定影響。宋元時期以青白瓷為主,造型紋飾與江西有近似之處,同時兼燒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兩代燒青花瓷,經過測定分析,所用鉆礦與江山縣產者近似。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南宋時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窯,兄所燒者曰"哥窯",弟者曰 "弟窯"。兩窯的記載最早見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此后有關兩窯的著錄漸多,均源于此。哥窯多仿三代銅器式樣,釉開片形如冰裂,紋片星黃黑二色,因有金絲鐵線之稱。傳世品較多,多收藏于故宮博物院。龍泉窯經多次調查與發掘,迄未發現傳世哥窯標本,哥窯是否屬于龍泉窯系統的問題還有待于證實。(弟窯即"哥窯")
蕭縣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始燒于唐代,燒白、黑、黃釉器物;宋代主要燒白瓷。白土鎮曾采集到白瓷瓶一件,瓶身刻 "白土鎮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菩薩花瓶一對供養本鎮南寺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三十六宇,由此得知金代此窯仍燒白瓷。
宿州窯: 在宿州境內(今安徽宿縣),故名。始燒于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輝出疆時見虜 中所用定器,色瑩凈可愛,近年所用乃宿、泅近處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窯作風;明清兩代文獻著 錄宿州窯者多來源于此。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泅州窯: 在泗州境內(今安徽棲縣),故名。始燒于宋代,以燒白瓷著名。最早見于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謂泅州 窯在灑縣附近,所燒瓷器也屬定窯系。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壽州窯: 在壽州境內(今安微淮南高塘湖濱湖一帶,唐屬青州),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共發現隋唐 窯址六處。管家咀最早,隋代開始燒青瓷,有貼花、劃花裝飾;余家溝遺址出土物以碗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釉多黃色,與唐代陸羽《茶經》所說的"壽州瓷黃"特征吻合。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故名。始燒于宋代,五十年代在繁昌柯家沖發現青白瓷窯址十一處,七十年代后期又續有發現。胎較薄,釉光潤,無紋飾者多。安微合肥、桐城、銅陵、樅陽及宿松等地宋墓出土的青白瓷,有的來自景德鎮,有的為繁昌窯產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銅官鎮一帶,故名。共發現窯址十余處,燒瓷多在唐至五代,為唐代重點瓷窯。品種以青釉為主,兼燒少量褐釉、醬釉、綠釉和白釉等;裝飾有釉下彩繪、印花、貼花和彩色斑點幾種。釉下彩繪創始于長沙窯,中唐時開始出現單一的釉下褐彩,后演進列褐綠兩種彩色;以彩色斑點作裝飾的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園景、雙魚相葡萄,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長沙窯瓷器唐時暢銷海內外,在今日本、南朝鮮、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伊朗等地都有出土,南朝鮮出土兩件帶銘文注子,一書。"卞家小口天下有名",一書"鄭家小口天下第一",富有商品宣傳特色。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 一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 隋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盤心紋飾即達三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窯的一部分。鳥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
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故名。據記載始燒于唐武德(618一626)間。建國后發現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石 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燒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純正,達70度。宋代已發現有湖 田、湘湖、南市街、柳家灣等遺址,均燒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的青白瓷,楊梅亭等三處窯址也改燒青白瓷,有盤、碗、瓶、壺、罐、盒、枕等器,裝飾有刻花、印花、蓖花、蓖點等技法;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復燒法,產量大增。元代創燒青花、釉里紅釉下彩裝飾新品種。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一萬七千余件,其中景德鎮青白瓷及樞府型五千余件,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余件。明代一躍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青花瓷器有很大發展,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清代彩釉更有改進和創造,彩瓷品種更加豐富,色調一致,既能仿制宋代名窯瓷器,又能仿燒玉、石、漆、銅以及干鮮果品,幾可亂真。南宋起產品就遠銷海外,如日本、南朝鮮、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
豐城窯: 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帶,故名。始燒于東晉,歷經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燒器物與江西地區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盤心印有多種花葉紋飾,其造型紋飾與各地青瓷大體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與陸羽《茶經》記載"洪州窯瓷褐"基本一致;唐時豐城屬洪州,故此窯即唐代的洪州窯。
南豐窯: 在今江西南豐,故名。最早見于元代蔣祁《陶紀略》一書,謂與景德鎮競爭者有此窯。六十年代發現,七十年代再作調查,判明為專燒青白瓷單一品種的瓷窯。 始燒于宋代,所燒器物以盤碗為主,尚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裝飾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紋的,有醬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
吉州窯: 也稱"永和窯"。在吉州境內(今江西吉安永和鎮),故名。是江南地區名瓷產地之一。共發現窯址二十余處,始燒于五代,宋元時期有較大發展。品種豐富,有青白瓷、黑釉、青釉、醬釉、綠釉及白地黑花等。復燒方法與印花裝飾借鑒于北方定窯,白地黑花來源于河北磁州窯。玳瑁釉、剪紙貼花以及窯變花釉是其特色,剪紙貼花紋飾題材有雙龍、飛鳳、梅花、朵花以及福壽康寧、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四字古語。六十年代以來江西地區宋墓出土不少此窯瓷器,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葬出土的蓮花紋爐及奔鹿紋蓋罐,對于判斷窯址及同類出土器物的燒制時代有重要參考價值。
贛州窯: 在今江西贛州,故名。始燒于宋代,燒青白瓷,有刻花紋飾;元代燒青白瓷、黑釉及龍泉釉。發現的高足懷與柳斗杯有地區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劃刻柳斗紋,不施袖,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打撈元代沉船一艘,打撈元代瓷器一萬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余件,還有贛州窯柳斗杯及吉州窯白地黑花瓶等。
陶窯: 唐代景德鎮陶玉主持的瓷窯。始見于《景德鎮陶錄》卷五:"陶窯,初唐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 潤,鎮鍾秀里人陶氏所燒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瓷名天下。"但景德鎮發現古瓷窯遺址,最早為五代時期,未發現唐代遺址《景德鎮陶錄》所記陶窯尚待證實。
霍窯: 唐代景德鎮霍仲初主持的瓷窯。最早見于《景德鎮陶錄》卷五:"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墡膩,質薄,佳 者瑩縝如玉,為東山里人霍仲初所作,當時呼為霍器。邑志載唐武德四年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進御。"霍窯迄今未發現,據景德鎮已發現的三處五代時期窯址標本看,青瓷白瓷都采用迭燒法,碗心碗足都有支燒痕。迭燒是比較原始的一種方法,唐武德四年(621)約早于五代三百年左右,其燒瓷辦法可能更為原始。書載以此瓷進御,為一疑問。
御土窯:元代景德鎮燒造貢瓷之窯。見于元孔齊《至丘直記》"饒州御土"條云,"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貢余上作盤、盂、碗、碟、壺、注、懷、盞之類,白而瑩色可愛,底色未著油藥處,猶如白粉,甚雅薄難愛護,世亦難得佳者。"同書"窯器不足珍"條又云:"嘗議舊定器官窯皆不足為珍玩,蓋予真有所見也。在家時表兄沈子成日余干州歸,攜至舊御土窯器徑尺肉碟二個,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質與色絕類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諸往往不能辨。" 據此可知,元代御上窯既燒貢御器皿,又仿燒定窯大盤。
御窯廠: 也稱"御器廠"。在今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洪武(1368一1398)間設,明清兩代專為宮廷燒造瓷器。明代 派宦官主持窯務,清代派監窯官監督燒造。所燒瓷器質量精工,不計工本,動輒以萬計,僅宣德、嘉靖年間所燒瓷器即達八十萬件。產品也稱"官窯器",是對民窯器而言;官窯器多按頒發式樣承做,不同時期有不同造型與紋飾,但龍鳳紋占很大比重,底部多書寫"大明□□年制"或"大清□□年制"六字款。
民窯: 民間經營的瓷窯。歷代瓷窯絕大多數都屬民窯。五代時期出現官辦瓷器,宋代有汴京官窯相修內司官窯的命名。明清兩代在景德鎮設御窯廠,但民窯仍大量存在。民窯生產的瓷器也稱"客貨",造型紋飾不受官府拘 束風格與官窯瓷器迎然不同,題材豐富,畫筆自由奔放。清康熙時青花、五彩瓷器上的歷史故事畫大量出現,有伍子胥舉鼎、周處斬蛟、空城計、西廂記等。藍彩、黑彩、金彩的使用,使彩瓷更加輝煌燦爛,五彩品種由此得到新的發展。
樞府窯: 元代官府在景德鎮燒制的青白瓷及盤碗,也有"樞府型"之稱。帶樞府字銘的瓷器是元代官府機構定燒 器物。宋代有樞密院,元代因之,但無"樞府"機構名稱。樞府窯瓷器絕大多數均為印花,紋飾有云龍、飛鳳、云雁、纏枝蓮等。景德鎮湖田窯元代瓷窯遺址發掘時,出土有大量樞府窯瓷器。
祟安窯: 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發現窯址十一處,屬宋代者八處。因距建陽較近,發現有專燒黑瓷的窯址,造型與建窯相似;燒青白瓷者發現兩處,出土器物有盤、碗、杯、碟、洗及盒,質量以苑埂窯所燒者為精。因地鄰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鎮、南豐兩窯一定影響。
浦城窯: 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燒瓷約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發現窯址兩處:一在碗窯背,燒青瓷,遺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發現,有雙耳活環扁瓶,瓶身兩面印福壽字,這種瓶在距浦城較近的浙江龍泉窯有大量燒 制,可見受龍泉窯一定影響;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為主,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
光澤窯: 在今福建光澤,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發現宋代窯址一處,遺物有青白瓷及黑瓷兩類,青白瓷數量多, 胎潔白,造型多種多樣,裝飾僅印花一種,紋飾題材有雙鳳、飛鶴、蝴蝶、雙魚、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黃;黑瓷多為各式茶盞,有兔毫與醬斑,但為數不多。
建陽窯: 舊稱"建窯"。在今福建建陽,故名。創燒于宋代,建國以來經多次調查發現窯址十余處。對水吉窯進 行重點發掘。宋代飲茶最受人歡迎的兔毫盞,就出產在這里。北宋后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窯址里出土有碗底刻"供御"、"進盞"字銘的茶盞。以后發掘時又發現黑瓷堆積層下面有青瓷堆積,這表明建陽窯燒黑瓷前曾燒過青瓷,后改燒黑瓷,專門燒制供飲茶用的黑瓷茶盞。 (建窯: 即"建陽窯")
連江窯: 在今福建連江,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建國初在浦口、魁歧發現宋元時期窯址群。浦口鎮所屬井頭里、錦上窯及西山頂三處遺址均燒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看為白胎,數量較少,粗者釉偏灰。三處遺址也燒少量青瓷碗,碗里飾以刻花蓖劃紋,碗外刻復線。燒這類碗的瓷窯福建發現很多;也發現有仿浙江龍泉窯浮雕蓮瓣紋碗的,胎釉紋飾均很相似。
閩清窯: 在今福建閩清,故名。燒瓷于宋元兩代,共發現遺址四處,專燒青白瓷,胎質堅細,造型多樣,紋飾較豐富,釉星淺灰色,青的色調少,有福建地區特色。
福清窯: 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五十年代在縣東門外東張區發現宋代窯址五處,均燒青釉刻花蓖點紋及黑瓷兩類器物,風格與福建各地宋代同類窯址出土遺物基本屬于同一類型。
莆田窯: 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共發現窯址兩處:一在縣東十二公里西天尾,遺物全系元代青瓷盤碗,器物里心多印陰紋折枝花卉,也有靈芝紋,發現數量較少,制做稍粗;一在縣西南三十八公里許山,遺址面積較大,專燒青白瓷,遺物為元代盤碗及洗等器皿,變形少,釉色好,器底部與德化窯接近,紋飾多印花,有蓮瓣、蝴蝶及十字紋。
仙游窯: 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窯址于1953年發現,遺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標本,屬宋代瓷窯。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明弘治《興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縣萬善里潭邊有青瓷窯,燒造器皿頗佳;……北洋澄林有瓷窯 燒粗碗碟;南洋獺溪有瓷窯燒酒缸花盆等器;景德里又有瓦窯專燒磚瓦,闔郡資以為用。" 據此可知仙游窯燒瓷歷史較長,明代中期窯場已有多處,分別燒制細瓷、粗瓷以至磚瓦等,但明代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德化窯: 在今福建德化,故名。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發現由宋到清歷代窯址達一百八十處,重點發掘了屈斗宮、碗坪侖兩處窯址。碗坪侖燒瓷較屈斗宮早,燒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劃紋裝飾較多,盒子遺留甚豐,蓋面所印陽紋裝飾達一百余種,題材之豐富在南方地區首屈一指,南宋時有專門制作盒子的作坊。屈斗宮元代辦燒青白瓷,從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燒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如同白玉,被贊為"象牙白"、"奶白"或 "天鵝絨白。清代除燒白瓷外,盛燒青花與彩繪瓷器。元代以來,德化窯瓷器輸出海外,菲律賓、馬來西亞出土有元代德化窯青白瓷,泰國及東非坦桑尼亞等國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窯青花瓷器。
安溪窯: 在今福建安溪,故名。是晉江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最早見于明嘉靖《安溪縣志》記述嘉靖 (1522一1566)前燒粗青瓷。經普查共發現窯址一百二十八處,屬宋元時期的有二十三處,明清兩代者一百零五處。宋元時期以青白瓷為主,有各式盤、碗、瓶、壺、盒 子、軍持等器,盒子有大小各種形式,印紋線條比德化窯粗,軍持腹部比較豐滿。胎較厚,瓶身有施醬彩者,是其特色。明代窯址中有燒青花的多處,有于盤心寫 "一葉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詩旬的;青花盤的圈足多有砂粒,也有紅綠彩繪花卉紋碗,均屬于明末清初產品,在外銷瓷器中頗引人注目。
同安窯: 在今福建同安,故名。是閩南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窯址面積大,產品質量精。東燒尾窯為唐代遺 址,燒青釉厚胎平底碗。汀溪水庫附近的三處宋元時期窯址遺物極豐富。宋代以青瓷出主要比重,在盤碗等器 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劃紋飾,碗外刻復線裝飾,釉色多數偏黃。盤心印陰紋雙魚的則已具有明顯元代作風;此外 還燒青白瓷,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碗心修坯時多有一個小圓窩,瓶罐的外部多刻劃由細線條復線交又的斜十 字形紋。南宋時大量外銷,日本北九州出土有不少同安窯的完整盤碗及大量殘破標本。
泉州窯: 在今福建泉州,故名。是晉江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共發現窯址十一處,燒瓷均在宋元時期。 在東門外碗窯鄉的兩處,主要燒青白瓷,青瓷也占一定比例。西門外磁灶鄉的九處,有青釉和黑釉租瓷,素燒 印紋坯發現較多,另有黑釉、綠釉軍持,形式與菲律賓出土者完全相同,屬蜘蛛山窯產品。七十年代后期新發現的童子山窯,是專燒青黃釉褐色彩繪大盆的盆窯,盆有直口與折沿兩種形式,盆里多畫折枝花卉紋,有寫壽山福海或寫詩句的。日本福岡曾出土童子山窯彩繪盆完整器物。
南安窯: 在今福建南安,故名。是晉江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已發現唐代至清代窯址五十三處。其中宋代有四十七處,燒青瓷,裝飾特征與同安窯相同,青白瓷以各式盤碗居多;盒子造型較豐富,與德化、安溪兩窯不 同,盒身較高,胎較厚,有瓜式與刻直線者,印花者極少。
潮安窯: 在潮州境內(今廣東潮安),故名。經多次調查與,重點發掘,判明始燒于唐代,在南郊、西郊有青瓷窯址三處;北宋除南郊、西郊有窯址外,筆架山還有窯址群,都以燒青白瓷為主,兼燒青瓷黑瓷;青白瓷各類器皿幾無不具備,以喇叭口細長流的壺及浮雕蓮瓣爐最具特色。解放前出土有四件帶北宋紀年銘文的青白瓷造像,頭眼須部點以黑褐色彩。這類帶褐彩裝飾的青白瓷,在廣州西村及南海官窯也有發現,福建、江西也發現有類似器物,可見在北宋時期東南沿海地區較為流行。曾以外銷為主,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古遺址里均有潮安窯瓷器出 。
惠陽窯: 在惠州境內(今廣東惠陽),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一在窯頭山,創燒于宋代,以青白瓷為主,釉色不 穩定,有青白、偏青、淡黃與淺灰各色,裝飾有印花、刻花兩種,紋飾題材內容豐富,造型多種多樣;一在白馬山,創燒于明中期,專燒青瓷,碗外刻菊瓣紋,里印福壽字,這類青瓷浙江龍泉窯大量生產,白馬山窯應屬龍泉窯系。
西村窯: 在今廣州西村,故名。所產瓷器多數外銷,五十年代對窯址進行大規模發掘與清理。始燒于宋代,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種,以青白瓷為主,器物造型繁多,鳳頭壺及刻花折沿大盤可代表其特色;青瓷印花纏枝菊紋碗與陜西耀州窯風格相同,顯系受后者影響。青白瓷宋代大量外銷,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古遺址出土瓷器 中,均有發現。
興安窯: 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嚴關附近,故名。始燒于宋代,地面遺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標本;裝飾鄉為印花,印紋陶范也有發現,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紋及福海壽山字銘。
永福窯: 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永福城廂鎮窯田嶺一帶。是七十年代新發現的宋代窯址,專燒青瓷,遺物有碗、 盞、碟、壺、罐等器,碗里多印纏校、折枝花卉紋飾,釉色較穩定,大都為青黃色,印花碗用迭燒法,碗心都粘有五個支燒痕。
藤縣窯: 在藤州境內(今廣西仕族自治區藤縣),故名。發現窯址兩處:一在雅窯村,建于晚唐五代時期,遺址有青黃及醬褐釉器物;一在中和桿,燒青白瓷單一品種,有盤、碗、碟、盞、盒、壺、缽、燈、爐、枕等器物。胎質細潔而薄,釉質細潤,色偏白;碗里多刻花印花裝飾,遺址出土有完整印紋陶范,制作極規整。
容縣窯: 在容州境內(今廣西仕族自治區容縣),故名。建于宋代,發現兩處窯址,一在縣西,燒青白瓷,遺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盞、盤、壺、缽等器;一在縣東,主要燒綠釉,綠的色調與低溫鉛釉者不同,遺物有印花纏枝菊紋小碗,紋飾布局一如北方耀州窯系風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綠艷美。
廣元窯: 在今四川廣元磁窯鋪,故名。始燒于宋元時期,燒瓷品種較多,有黑釉、綠釉、黃釉和黃釉褐花,以黑釉產量最大。建窯兔毫盞、吉州窯玳瑁釉、贛州窯刻紋柳斗罐以及北方黑釉凸線紋罐等,此窯也都燒造,在四川瓷窯中極少見。
大邑窯: 在今四川大邑,故名。為唐代四川地區白瓷產地。最早見于杜甫《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詩,"大邑燒 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據此大邑白瓷碗當具胎薄、質堅、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與唐代著名邢窯白瓷極為相似。但窯址至今尚未發現,四川地區唐代墓葬中也無此窯白瓷出土。
邛窯: 在耶州境內(今四川邛崍什坊堂),故名。為唐代四川川西地區早期瓷窯之一。建國后經多次調查,窯址以固驛窯燒瓷最早,遺物有南朝及隋代作風;什坊堂窯遺址面積較大,遺物具有典型唐代風格,有青釉、青釉 褐綠斑、青釉渴綠彩繪等裝飾品種,與湖南唐長沙窯有不少共同點;造型多樣,有瓶、壺、罐、洗、盤、碗等器,還有小件雕塑、各種動物禽鳥、雜技桶、胖娃等形象,姿態生動。
成都窯: 在今四川成都通惠門外青羊宮,故名。五十年代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始燒于南朝,唐代遺物有 在淺黃釉下施加褐綠彩小斑點的,與邛窯有相似之處, 唯釉層薄而不潤,釉色較淺,則又不同于邛窯。
華陽窯: 也稱"琉璃廠"或"琉璃廠窯"。在今四川成都華陽勝利鄉一村,故名。建于宋代,燒瓷品種有黃釉及黃 釉綠彩,遺物以綠色彩繪較多,有黃釉綠彩大盆,盆里中心刻雙魚紋,兩魚逆水并游,輔以水草,線條自然流暢,有較高水平。 (玻璃廠:即"華陽窯")
彭縣客: 在彭州境內(今四川彭縣),故名。建于宋代,專燒白瓷。1977年對遺址進行了局部試掘,出土瓷片有刻花及印花裝飾,紋飾有與河北曲陽宋定窯近似者,采用覆燒方法,應屬定窯系。出土還有南宋紹興及嘉泰銅錢,對判斷燒瓷年代有重要參考價值。
玉溪窯: 在今云南玉溪,故名。始燒于宋元,而止于明,共發現三處窯址,均燒青釉和青花瓷器。青釉有印花。花及無紋飾三種,印花多陽紋花卉,劃花為云紋與水波紋;青花瓷器釉色與青瓷相同,紋飾有魚藻、折枝花卉及四佛杵等紋;器皿以盤碗為多,還有玉壺春瓶、罐等。
秘色窯: 即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的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窯。秘色之名始見于晚唐徐寅的《貢余秘色茶盞詩》,唐人對此未加注釋;南宋趙德磅《侯靖錄》釋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彭窯: 元代彭均寶在山西霍縣設窯燒制仿古定器折腰式白瓷之代稱。其器體薄尚素,土脈細白續膩,與定窯白瓷相似,但比青口欠滋潤,極脆,時稱"新定窯"或"霍器"。
郎窯: 清初郎廷極所監督的江西景德鎮窯及其所督造的瓷器之代稱。其瓷器仿古暗合,摹仿明永樂、宣德紅釉燒制,釉水顏色,桔皮傻眼幾可亂真,款字也酷肖,極難辨識。劉廷璣《在園雜記》談及此事,事距郎廷極督造瓷器時間很近,極可能系劉所目睹。
臧窯: 清初臧應選所監督的江西景德鎮窯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稱。所燒瓷器諸色兼備,有蛇皮青、繕魚黃、積翠、黃斑點、淺紅、淺綠、淺紫、吹紅、吹青等,以前四種色釉為最佳;其五色、青花及插金、洋彩,皆精妙入神。
熊窯: 清初熊姓所創燒的瓷窯及其所燒制的瓷器之代稱。據清代劉廷譏《在園雜記》:"近復郎窯為貴……更有熊窯亦不多讓。"可推知姓熊與郎廷極同為清康熙時人,熊窯燒瓷似也在康熙后期。清末寂園叟《陶雅》有"吳音讀雍如熊,遂目粉彩為熊窯"一說,近入也有稱雍正民窯粉彩為熊窯者,似謂熊窯只燒粉彩。但據清宮造辦處雍正年間檔案,熊窯有梅椿筆山、蕉葉筆捵、海棠式洗、紙槌瓶、雙耳小瓶、雙耳扁瓶及冰裂紋圓筆洗等,就 造型看多屬文房用品,系仿汝、仿官、仿哥或其他色釉品種,并非粉彩。
唐窯: 清代唐英所監督的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稱。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巧合,又創制洋紫、凍青、銀洋彩、水墨鳥金、琺瑯、洋彩、黑地五彩、藍花、黑花描金、窯變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特技如摟空轉心、天地交泰、玲嚨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類工藝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備。且有自制詩、畫及各體書;制成屏對,頗為精雅。
年窯: 清代年希堯所監督的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稱。其器多蛋青色,潔白瑩素,兼有青彩、 描銀、暗花等,玲嚨剔透。尚有仿古瓷器,也巧于精制。
中國歷代瓷器精品精選圖片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脫胎于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云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后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并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清乾隆青花蓮花紋如意耳蒜頭瓶
明代精致白釉的燒制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萬歷年間燒制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斗彩”。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瑯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適當的部位涂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屬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南北朝青瓷雙流雞首壺
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時期,南北制瓷業的發展也不平衡。在比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窯為中心,繼承并發展了東漢青瓷的成就,這些青瓷習慣上被稱為"六朝青瓷"。北方則由于連年戰亂影響,瓷器的生產起步較晚,直到6世紀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隨葬青瓷發現,但晚期的墓葬中卻出現了白瓷。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的生產以浙江地區最為發達,窯場廣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分別是唐代德清窯,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寧紹平原的早期越窯水平最高。屬于北朝晚期的青瓷與南方青瓷相比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鋁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溫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現象,但瓷胎的顏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澤性好,玻璃質強,釉面常有開片,流動性較大,沒有南方青瓷那種失透的感覺;第三,北方青瓷胎體厚重,與六朝青瓷相比顯得形體碩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裝飾方法較多,有堆貼、模印,雕鏤,刻劃等,紋飾中受佛教影響的紋樣如蓮花紋,忍冬紋等較為多見。
唐五代越系青瓷罐
唐、五代瓷器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青瓷
唐代青瓷在隋朝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以越窯和長沙窯最為著名。唐代早期越窯瓷器胎子淡灰色,緊密堅致;釉汁很薄,均勻縝密,溫潤似玉,青綠色,有的略閃黃。器型還有隋代的鳳格,立型器多瘦高,碗多大口淺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內收,平底。唐中晚期的越窯瓷,胎子比前更致密,灰白色,釉子勻凈光潤,有鱔魚黃、淡青和青綠等色,通體施滿釉。這時的碗、盤多撇口,底足寬矮,像玉璧,中間小圓內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方形或條形支釘痕。晚唐時出現了荷葉式或花口式盤和碗,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刻、堆貼和鏤空紋飾的,以劃花為多,常見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
長沙窯主要生產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還有玩具、瓷俑等,種類很多。長沙窯瓷胎細密堅致,瓷化程度較高,胎色有灰白、灰黃、青灰、灰紅及肉紅;釉子潤澤,以青色為主,也有藍、綠、醬、褐、黃等顏色。裝飾品種極為豐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繪、印花、貼花、貼花彩斑、刻劃、雕刻、鏤空等。
唐代其他釉色瓷
唐代生產黃瓷的窯口主要是安徽準南壽州窯、蕭縣白土窯,此外河北內邱窯、曲陽窯,河南密縣窯、郟縣窯,陜西銅川玉華宮窯,山西渾源窯也兼燒一些黃瓷。壽州窯黃瓷可以作為唐代黃瓷的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胎體厚重、堅硬粗糙,胎色為白中眨黃或黃紅色,為了掩飾胎質粗惡,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妝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狀;釉的玻璃質較強,流動性大,為防止流釉粘連,多是器內施滿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黃為主,有歸蠟黃、鱔魚黃、黃綠等色;釉與化妝土結合不好,有時有剝落現象;常見的器型有碗、盞、杯、缽、注子、瓶、盤、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點與唐代其他窯相似。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點是:胎體厚重,器物多為平底,制作較青瓷、白瓷略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燒成褐色或茶葉末色。
花瓷是唐代一個新出現的瓷器品種,它是在黑釉或黃釉、黃褐釉、天藍釉、茶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一般深色釉飾以淺色斑點,淺色釉則飾以深色斑點,深淺相間,對比強烈,釉斑排列無論是有序或任意,都很工整,這種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獻中被稱為"花瓷"。花瓷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罐、瓶、碗、壺、腰鼓等。唐代生產花瓷的窯口主要是魯山段店窯、鄭縣黃道窯等,近年來有些假的花瓷行世,這些質品多數制作粗糙,而且彩斑混雜,與唐代花瓷相比有明顯的不同。
唐代還有一個新的陶瓷品種,即絞胎瓷器。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青釉,還有的施綠釉。它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碗、盤、枕等。由考古資料知,唐代的越窯、鞏縣窯及耀州窯均生產絞胎瓷,唐代晚期開始出現專門生產絞胎枕的作坊。
金代磁州窯白釉剔花魚藻紋雙系扁壺
宋金磁州窯
磁州窯系是宋金時期北方最大的民窯系,以河北磁縣磁州窯為中心,窯場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廣有分布。江西吉州窯南宋時也燒造磁州窯系風格的瓷器。磁州窯系諸窯多是綜合性瓷窯,兼燒白瓷、黑瓷、彩繪瓷、三彩陶器等品種。
白瓷是磁州窯的主要產品,造型以盤、碗最多見,也有瓶,罐、水盂、鏡盒、玩具等。白瓷以其胎釉質地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仿定窯產品,胎土經過淘洗,比較細密,胎色白或黃白,釉層較薄,釉質瑩潤,除底足外通體施釉,其中優質品與定瓷差別很小;另一類是粗白瓷,胎體厚重,胎質粗糙,呈土黃或紅褐色,雜質明顯,胎上有一層化妝土,多是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妝土、白釉3個層次。
黑瓷也是磁州窯產品的大宗,這類產品的造型以罐、碗、瓶為主,也有盤、壺和玩具。胎質粗糙,胎色黃褐,胎體厚重,釉層較厚,黑色純正。大多數器物是里施滿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類內壁施釉僅過口沿。黑釉碗除純黑者外,還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窯變裝飾。綠瓷產量不大,大都是金代產品,主要造型有盆、盤、瓶等。
釉下彩繪是磁州窯獨具特色的裝飾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綠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則有黑彩和褐彩圖案,以花卉紋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動物圖案,如魚、蝴蝶、蘆雁、鷺鷥等,還有少量龍、鳳,人物很少見,主要是枕面上的嬰戲圖。宋代磁州窯的紋飾真切生動,具有生活情趣,最值得一提的是瓷枕的枕面紋飾,除了常見的荷塘小景、風蘆鳴鳥、竹菊牡丹以外,最精彩的是嬰戲、馬戲、動物等紋飾。此外還有大量的詩詞歌賦、警句格言等。宋、金磁州窯還生產三彩器,尤以金代為多。
宋汝窯天青釉撇口尊
宋代汝窯
汝窯窯址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寶豐宋代隸屬汝州,故簡稱汝窯,又因其是燒宮廷用瓷的窯場,故也稱 "汝官窯"。其燒造時間不長,僅從宋哲宗到宋徽宗燒造了20年。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與燃燒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面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透明無色似冰裂,俗稱為"蟹爪紋"。汝窯瓷器底款有刻"奉華"和"蔡"字的兩種,應為后刻,當為宋時所刻,均與宋宮廷和皇室相關。汝窯瓷器以釉色取勝,少見花紋裝飾,但汝窯未燒貢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產品,如寶豐汝窯遺址曾發掘出刻花鵝頸瓶,當為汝窯未成為官窯以前的產品。
汝窯瓷器傳世最少,且后代從未仿燒到九成像者,鑒別真偽不是很難,尤其是記住汝窯的主要特征,更不會輕易上當。除胎釉、支釘痕外,汝窯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過30厘米、圓器口徑超過20厘米的完整傳世品。汝窯未燒造官窯瓷以前也曾生產青瓷,同時也生產磁州窯類型產品,真正的汝官窯產品,傳世的僅見70余件。歷代墓葬中時至今日未見出土一件汝官窯瓷,故鑒定汝窯瓷器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汝窯青釉器也有類似汝官窯的,但那是民窯所產,與汝官窯是兩碼事。
宋代龍泉窯瓷器
宋代龍泉窯
龍泉窯始燒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產品最為輝煌。
北宋時期龍泉青瓷尚保留著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遺風,釉呈淺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點,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稱于世,這兩種釉是龍泉青瓷中最名貴的品種。從工藝學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堿釉"。這種釉在高溫中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這種厚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光線射人釉層時,釉面會使光線發生強烈散射,呈現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龍泉青瓷裝飾手法主要為刻花、劃花、印花及貼塑等。常見紋飾在北宋多蓮瓣、荷葉,南宋多云紋、水波紋、游魚等。銘文見有印陰文"金玉滿堂"及"河濱遺范"兩種。
北宋龍泉窯器型有爐、瓶、盤、渣斗及塑像等,各類造型變化有多種樣式。如瓶有悔瓶、龍紋瓶、虎紋瓶、五管瓶、膽瓶、鵝頸瓶等;爐則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爐、奩式爐等。南宋時,龍泉青瓷造型更加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筆筒、筆架等亦常見,象棋子、鳥食罐也頗有特色。此外,仿古銅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觶、投壺及琮式瓶等,與北宋后期祟古之風相關。總之,宋代龍泉青瓷以釉色取勝。故宮中舊藏龍泉青瓷以南宋產品為多,釉色多為粉青釉,少數以印雙魚紋飾裝飾。其上品釉色勻凈、瑩潤如玉。梅子青釉則屬罕見之物。
宋代官窯瓷器
宋代官窯
北宋官窯至今沒有找到窯址,文獻記載也很少,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瑩潤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開稀疏的大紋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隱約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窯一大特點;裹足支燒、器底有芝麻釘痕跡是另一大特點。
官窯和汝窯一樣,以釉色為美,沒有紋飾,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楞。器型種類較少,除了盤、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銅器的造型,如長頸瓶、貫耳瓶、貫耳尊、獸耳爐等。宋室南遷后,在臨安(今杭州)建都。從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窯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黃等色。胎有薄厚兩種,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從斷面可看出施釉痕跡,一層一層很清晰。釉子溫潤似玉,也有比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開比較細碎的紋片。南宋官窯既有裹足支燒的,也有墊燒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燒與墊燒共用的方法來保證質量。
元釉里紅云龍紋梅瓶
元代瓷器
元代制瓷業是宋,金制瓷業的繼續和發展。元瓷夾在宋和明清兩個制瓷業高峰之間,過渡性十分明顯。一方面,宋、金時期的一些名窯,如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的傳統產品仍在繼續燒造,特別是龍泉,青白系諸窯,由于外銷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鎮又正式燒出了青花,釉里紅,鈷藍釉,銅紅釉,卵白釉等新品種,為它日后成為瓷都奠定了基礎。鈞窯
元朝統治時期,北方定窯、耀州窯巳經走向衰落,鈞窯和磁州窯則繼續發展。
元代鈞窯系的燒造中心仍是河南禹縣。這時期鈞瓷的影響比宋朝還大,燒鈞瓷的窯口在河南廣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個鈞窯體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鈞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顏色深灰或土黃。胎釉結合不如宋鈞緊密,釉子胳粗,有大氣泡和棕眼。顏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藍灰色,個別器物上有紫紅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銅元素在高溫中的自然暈散。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無釉,露深黃色或淺褐色胎。
元鈞瓷一般光素無紋,爐、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貼花或堆塑紋飾,紋飾模糊不清。元鈞瓷常見有盤、碗、罐、爐、瓶、盆等。碗多斂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殘留的雞心凸起。爐多直口或淺盤口,直頸,鼓腹,有3個小尖足或獸足,有的有耳。
與宋代鈞窯瓷器相比,元代鈞窯瓷器流傳后世的數量要多,但其價值與宋鈞卻相差很大,主要是因為元鈞瓷胎質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青花瓷
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成功地燒制出青花瓷器。我國國內現存各地傳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多為小件器物,胎子輕薄,不甚精細,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蒙,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常見器物有高足杯、碗、盤、香爐、小罐、蒜頭瓶、玉壺春瓶等,多為日常生活用品,這類青花瓷器當時生產數量有限,屬民用瓷。另外一類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小件輕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艷鮮亮,色濃處有黑褐色斑點。該類器件做工精良,紋飾層次多,有的甚至多達10來層,畫得很滿,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容之1 間沒什么關系,如經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云鳳、云龍、雜寶、海水江牙等,將毫不相干的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這類瓷器國內傳世品極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見,絕大多數是窖藏出土。估計是由于當時發生了某些突然變故,在不便隨身攜帶的情況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明永樂青花云龍紋抱月瓶
明代永樂青花
從永樂朝開始,青花瓷器的制作己逐漸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從永樂朝典型器看,由于燒成溫度較高,釉內氣泡較宣德器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但有很大一部分永樂器也有很多氣泡。永樂青花器的釉,基本上為白中泛青色,少數器有開片。青花有暈散現象。
永樂朝器型多見梅瓶、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雙系扁瓶、深腹洗、大盤、大碗、碟、罐、高足杯、小型竹節柄自壺及各式碗、各式盤、壓手杯等。有些器型則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沒有而從永樂朝開始出現的,如大型天球瓶、單面扁壺、雙系扁瓶(抱月瓶)、扁瓢形瓶、花澆、尖底蓮子碗以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多棱燭臺、筒形器座、波斯型執壺、帶蓋瓷豆、高足盞托、雞心啟瓶等。
明萬歷彩繪雙龍紋雙耳罐
永樂青花(包括其他品種)器的制作,除大盤、扁瓶等少數大件器外,多數器物的底部均巳施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代特征。永樂青花繪畫筆法的主要特征是圖案花紋多為雙勾填色,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筆觸,這也是從永樂開始到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細瓷最具共同性的一個特征。
一些永樂器,如盤類,其糙底一般都色白而細,撫摸時有如糯米粉的感覺,這種細砂底的出現,也是劃時代的,有的細砂底己出現小塊鐵斑。永樂細瓷一般是底足平削。有的永樂釉底器的底釉亦呈波浪紋。
永樂青花瓷的主題圖案往往以纏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蓮花、菊花)為主,并以蕉葉、如意云、回紋、波濤等為輔紋,顯得有疏朗感,永樂器多以花卉、瓜果為裝飾圖案,但亦有少數花鳥及人物圖案。此外,也有少數龍、鳳紋的器物,但不見洪武朝盛行的以扁菊為主題紋飾的圖案。永樂瓷中,只有極少數有"永樂年制"的年款宇,絕大部分是沒有年款的。
明宣德纏枝花大梅瓶
明代宣德青花
宜德時官窯青花瓷絕大多數使用蘇麻離青料,同伴具有永樂時期青花紋飾色澤濃艷、暈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閃銀白色"錫光"的黑色斑點等特點。同時宣德官窯還有一小部分使用國產鈷料繪紋飾,顏色艷麗穩定,沒有黑斑。宜德時期的青花瓷的胎體,比永樂時的同類器物要厚重,釉子肥厚閃育,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糯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么品種的瓷器,幾乎都是這種釉面。
明洪武青花纏枝菊花紋執壺
宣德青花紋飾比永樂的稍顯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一筆點畫"。
陶瓷知識:中國歷代古陶瓷的發展與特點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每個時代都有著其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時代習俗,這種審美情趣和時代習俗一定會對陶瓷的發展產生影響,并反映到瓷器上。我將為您詳細剖析中國歷代古陶瓷的特點。實用絢爛的原始陶器原始陶器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和勞動實踐中發明的,經過幾千年不斷發展,形成了品種繁多、制作精美且承載著大量遠古信息的產品體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彩陶和蛋殼黑陶。原始陶器的特點是實用性強、器型豐富、繪畫藝術精湛、科技含量高、承載遠古信息多。樸實莊重的戰漢瓷器這個時期瓷器的發展處于原始青瓷時代。原始青瓷最早出現在商中期,經過周、春秋戰國、漢的發展已經成熟,并得到廣泛的使用。其特點是造型樸拙典雅、釉色青麗淺淡、紋飾簡潔靈動。生動神異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這個時期已經進入了真正的瓷器發展階段。以越窯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窯口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青瓷的發展品質。由于受政治環境、佛教文化、鬼文化的影響,瓷器的紋飾和造型呈現出生動、神異的特點。瓷器身上大量出現了植物紋、動物紋和佛教人物。雄渾大氣的唐代瓷器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瓷器也相應進入了一個高峰時代,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北方喜歡邢窯之白瓷,而南方喜歡越窯之青瓷。唐代瓷器的共同特點是雄渾大氣。精致內斂的宋代瓷器青瓷發展進入了頂峰階段。宋代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與政治、軍事的弱小,造就了宋代達官貴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內斂謹慎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特征,也同時反映到瓷器的發展上來,使用高檔的青瓷成為一種時尚。一枝獨秀的元代瓷器元代青花瓷聲名鵲起,白瓷上點綴青色紋飾,既典雅又豐富,內涵清麗恬靜。因此青花瓷器在國內格外受到歡迎,甚至遠銷至很多國家。濃艷多姿的明代瓷器瓷器發展到明代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色彩艷麗,出現了甜白、翠青、鮮紅、嬌黃、青花、斗彩、五彩等品種,它們既相互輝映又爭奇斗艷。繁縟富麗的清代瓷器清代是瓷器發展的巔峰時期,追求新奇、華麗、富貴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官窯瓷器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世人競相追逐的奢侈品。百花齊放的民國瓷器民國由于清朝廷的滅亡失去了對瓷器生產的壟斷和出口的刺激,瓷器發展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其特點:一是各種仿品大行其道;二是質量良莠不齊;三是文人瓷器讓人耳目一新;四是出現了一些新品種。當今古陶瓷收藏投資注意事項當今中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收藏熱風靡一時。瓷器收藏是中國傳統的大收藏項目,從事瓷器收藏的人越來越多。然而面對紛繁復雜、真假難辨、市場法律法規缺失的環境,如何收藏、收藏什么卻成了一大難題。對今后的古陶瓷收藏,我給您提三條建議供參考。從年代看:收藏高古瓷、康熙民窯精品、民國和上世紀50年代精品瓷器有較大的升值空間。從器型看:收藏文房用具、茶具、酒具、香具以及塑像有較大升值空間。文房用具是經典的收藏選項,雖然價格偏高,但由于更多人的喜愛,加之相對于官窯價格偏低,仍然會受到更多人的青睞,值得收藏。從文化特征看:收藏與歷史題材、文史題材、佛教題材、名人名家題材有關的瓷器會有較大升值空間。
臺北故宮推出中國歷代陶瓷常設展
臺北故宮推出中國歷代陶瓷常設展
還記得故宮整修翻新前,在格局廣闊、展品豐富的陶瓷展廳里,一口氣遍覽中國陶瓷精品那種酣暢淋漓的痛快感覺嗎?國立故宮博物院于2月10日起推出「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常設展,將再次引領觀眾從歷代陶瓷的造形、釉色和裝飾紋樣等,欣賞陶瓷豐富多元的面貌,并加深理解中國陶瓷史之發展脈絡。
2001年起故宮的入口設計、展覽動線全部重新設計翻新后,展品主要依朝代分期展示,各時代的陶瓷器隨著其它同時期文物被擺放在不同的展廳里。全新推出的「摶泥幻化」陶瓷通史展,再次將故宮重要陶瓷藏品組織起來,鋪陳中國陶瓷史的演變脈絡,從釉彩變化的角度切入,觀察各個時期、各個窯口的釉彩變遷,及官樣裝飾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整個展覽依序分成「陶與瓷」、「新石器至五代」、「宋元」、「明朝」和「清朝」五個展區展出。「陶與瓷」引導認識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陶瓷;「新石器至五代」呈現陶瓷器由原始到成熟的階段;「宋元」單元從生活美學的角度,欣賞各個窯口瓷器的裝飾與美感;「明朝」單元介紹景德鎮御器廠與地方民窯;「清朝」單元呈現康雍干三朝的御窯官樣,以至晚清混合著民間趣味的官樣作品。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陶瓷器,多數為清代皇室典藏。這些來自北京、熱河和沈陽三處皇宮的陶瓷器,皆有清楚的典藏號可以追溯出原來陳設之所在,形成與其它公私立博物館截然不同的特色,其中包括傲視全球的宋代名窯,如世界最重要的汝窯、官窯收藏,精美的定窯、龍泉窯藏品等。明、清官窯瓷器亦是故宮的強項,不但數量龐大,還包含有許多難得一見的種類,如稀世之珍成化斗彩瓷器,以及極罕見的康雍干三朝琺瑯彩瓷等等。這些精致的瓷器作品,經由帝王、監造者、工匠和使用者心思的投注,共同形塑出時代的風格,呼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紀事脈絡,也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現象。
故宮于2009年底已推出多檔精彩的常設展,如「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鐘鼎彝銘─漢字源流展」、「天人合唱─巧雕玉石展」等,緊接著「摶泥幻化」陶瓷展,今年內還將繼續推出玉器、青銅器系列的常設展覽,系統性規劃的專題展一檔接一檔,讓愛好藝術的同好們得以一飽眼福。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陶瓷文化】為什么中國歷代高溫釉都是灰釉?》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陶瓷文化】為什么中國歷代高溫釉都是灰釉?》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為什么古代瓷器好